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667|回复: 0

无去来中事宛然——读印祖《复俞慧郁、陈慧昶二居士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21-6-24 14: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无去来中事宛然——读印祖《复俞慧郁、陈慧昶二居士书》


    无去来中事宛然

    ——读印祖《复俞慧郁、陈慧昶二居士书》

    《净土》2020年第3期    文/梦行   



    作为净业行人,每当读到《阿弥陀经》所讲的极乐依正庄严时,总会心生欣慕之情。而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诘难:《金刚经》讲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样说来,念佛求生净土,不是着相了吗?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没有将般若与净土二门很好地融通,所以才导致对经意的曲解。印祖《复俞慧郁、陈慧昶二居士书》一文,对这个问题有精妙开示。

       

    一、二位居士来信中所引的两种观点

    (一)贪求极乐不如一切皆空

    一曰佛无欲,阿弥陀经所说种种金宝,似仍为欲,不若金刚经一切皆空,为高超玄妙。因兹藐视净土法门,而不生信。此盖不知金刚弥陀二经之义,而随己意乱道者。

    第一种观点是说,佛是无欲无求的,可是《阿弥陀经》讲极乐世界有种种珍宝,这似乎仍然是有欲,不如《金刚经》所讲的一切皆空,这样更为高超玄妙,因而对净土法门存藐视的态度,更不用说生信了。来信的居士说,这是由于不懂《金刚经》和《阿弥陀经》的义趣,而随自己的心意识乱说的。

    (二)眼前实有胜于身后渺茫

    一曰佛既令人看破一切,何自己反生此种种贪欲(指阿弥陀经所谓金宝)。吾人又何苦舍目前之实有,而希冀身后之渺茫乎。此则执着邪见,任意谤佛谤法者。

    第二种观点是说,佛既然劝人看破一切,为什么他自己反而生出这种种贪欲(指极乐世界的种种珍宝)呢?基于这样的观点,那么我们何苦要舍弃眼前种种实有之境,而去期待获得死后的渺茫无迹的东西呢?来信的居士说,这也属于执着邪见,是任意谤佛谤法的行为,希望印祖予以开示,破斥以上种种邪知邪见。

    实际上,虽然所说观点是两个问题,但核心都主要集中在空和有的内涵与关系上。我们凡夫的心很陋劣,要么执空,要么执有,因而将二者打成两橛,难以融通。






    二、印祖的开示

    (一)以凡夫心妄测佛智

    来书所说二种邪见,乃以凡夫知见,测度如来境界。孔子所谓好行小惠。孟子所谓自暴自弃。此种人本无有可与谈之资格价值。然佛慈广大,不弃一物,不妨设一方便,以醒彼迷梦。

    印祖开始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信中所提到的两种邪见,都是属于以凡夫的知见,测度如来的境界。这也给我们重要的启示,学习佛法不可师心自用,否则就容易走向邪路。这种抱持邪知邪见的人冥顽不灵,但印祖仍然发大慈悲,对相关问题予以开示。

    (二)极乐庄严乃佛心所感

    佛由其了无贪欲,故感此众宝庄严,诸凡化现,不须人力经营之殊胜境界。岂可与娑婆世界之凡夫境界相比乎。

    譬如慈善有德之人,心地行为,悉皆正大光明,故其相貌,亦现慈善光华之相。彼固无心求相貌容颜之好,而自然会好。造业之人,其心地龌龊污秽凶恶,其面亦随之黯晦凶恶。彼固唯欲面色之好,令人以己为正大光明之善人。而心地不善,纵求亦了不可得。此约凡夫眼见者。若鬼神则见善人身有光明,光明之大小,随其德之大小。见恶人则身有黑暗凶煞等相,其相之大小,亦随恶之大小而现。

    印祖说,正是由于佛没有丝毫贪欲,所以才能感得众宝庄严的微妙国土,这种殊胜的境界是法尔自然的,不假人力造作,不是娑婆世界的凡夫境界所能比的。《华严经》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娑婆世界的秽恶是由众生秽恶的心所感得的,极乐世界的清净是由佛清净的心感得的。

    这里举例说明。比如世间慈善有德行的人,由于他们的心地行为都正大光明,所以他们的相貌就会透显出慈善光华之相。即使他们本来没有追求相貌容颜的好,也自然会好。而造作恶业的人,由于他们的心地龌龊污秽凶恶,所以他们的面相也会变得黯晦凶恶。即使他们追求相貌好,欲人们知道他们是光明正大的善人,但是由于心地不善,即使去求也是求不到的。从肉眼凡夫角度来说是这样,而从鬼神角度来说,他们能见到世间善人与恶人身上的光明与黑暗,光明的大小是随他们的德行高低而显现的。这就是业由心造、形随心转的道理。



    (三)极乐妙有由般若真空而生

    彼谓金刚经为空,不知金刚经乃发明理性,未言及证理性而所得之果报。实报无障碍土之庄严,即金刚经究竟所得之果报。

    凡夫闻之,固当疑为无有此事。金刚经令发菩提心之善男女,心不住相,而欲度尽众生。虽度亦不见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与所得之究竟涅槃之法。所谓无所住而生心,以迄无所得而作佛。将谓《金刚经》所成之佛,其所住之国土,亦如此五浊恶世之境界乎?为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乎?

    那些浅见之人只认为《金刚经》是讲空的,但并不知道这部经是专门从理性方面来讲的,也没有言及证得理性以后所得的果报。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正是《金刚经》证得究竟极处所得的果报。何以言之?《金刚经》的究竟处,就是证得离一切相的真如自性,即是真空。极乐世界的庄严,正是由真空中显现的妙有。所以说极乐世界的庄严,是《金刚经》证得究竟极处所得的果报。

    彻悟大师说:“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彻悟大师遗集·示众》)从般若真空显现净土妙有,依仗的是法藏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称性发四十八愿这个殊胜的缘起。法藏菩萨发愿以后,又经历久远劫的精进修行,最终大愿圆满,极乐世界就卓然建立起来了。正如《无量寿经》所说:“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由般若真空中生出极乐世界的无尽庄严,是为事依理起;由极乐世界的无尽庄严彰显般若真空,是为理得事彰。天衣义怀禅师说:“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是从事上说,众生信愿念佛,蒙阿弥陀佛接引,从娑婆秽土生到极乐净土。“去则实不去”是从理上说,极乐世界是我们一念心性本来具足的。由此可知,《金刚经》的般若真空和《阿弥陀经》的净土妙有是不二的,彼此含摄,相得益彰,不可偏执一端。

    对于极乐庄严是《金刚经》证得究竟极处所得的果报这个道理,知见狭劣的凡夫众生听了之后,自然会心生怀疑。《金刚经》是劝令发菩提心的善男子善女人,要能够做到心不住于相而度尽众生,虽然度脱众生,却不见能度的我和所度的众生,也不见最终所得的究竟涅槃,也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乃至成佛而归无所得。般若真空是含有之空,净土妙有是含空之有。所以,依《金刚经》所成的佛及其所住的国土,并不是空空洞洞、一无所有的,也与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完全不同,而是由自性流出的至极庄严的常乐我净的美妙世界。

    准确把握般若与净土的关系,对我们的净业修行至关重要。蕅益大师说:“非净非秽,般若之体;知净知秽,般若之照;取净舍秽,般若之用。”(《灵峰宗论》)不立一法是般若之体,随染净缘而立森罗万象是般若之照,舍娑婆之秽而取极乐之净是般若之用。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般若与净土二门最终目的都是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差别在于般若从空门下手,净土从有门下手。除少数上根利智外,凡夫众生大多心识散乱,茫然无措,从空门入手难以契入般若空性的境界。阿弥陀佛发大慈悲,为众生建立起一个可以系缘之境——西方极乐世界,是为指方立相。极乐世界是实相的显现,阿弥陀佛的全部果地功德完全摄入一句佛号,众生只要信愿持名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临终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最终契入般若非净非秽的境界。这样从有门入手,下手方便而果报殊胜,三根普被,人人可修,正是释迦如来与阿弥陀佛两土世尊无尽慈悲与智慧的显现。

    蕅益大师又说:“是故不以般若为导,能生净土者,未之有也。不以净土为归,可称般若者,未之闻也。”(《灵峰宗论》)一方面,如果不以般若为先导,是不可能生净土的,信愿即属于般若智慧。对于这个道理,了然法师也有过开示:“今先据能念之心方面而论,般若即一切众生所述菩提之因心,成佛之根本故。所谓菩提因心者,即如来藏心也。……是以我等现今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乃至兼修种种微妙净行者,一一皆依实相般若体中建立也。”(《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净业行人有般若空性的智慧,就会对净土法门有更加坚定的信心,不会受别种知见的动摇,就会更加老实念佛,矢志西方。另一方面,如果最终不以净土为归宿,便不能称为般若,因为般若实相中能生起无尽庄严。对于这个道理,了然法师也有过开示:“又般若无净土,则般若失其庄严,般若若无庄严,不合诸佛如来菩提实相中道,而与二乘偏真何异?”(《般若净土中道实相菩提论》)由此可知,般若与净土相辅相成,既不可分,也不可合,般若是净土之般若,净土是般若之净土,无般若无以生净土,无净土无以显般若。

    (四)凡夫久处秽恶而不识清净

    净佛国土,人一闻名,身心清净。彼谓之为贪欲,是蛆虫日居粪坑,自命香洁,以栴檀为臭秽,不愿离此粪坑,闻彼香气也。盗跖聚徒数千,横行天下而为盗,反自命有道。而痛斥尧不仁,舜不孝,禹淫佚,汤武暴乱,孔子虚伪,为无道。正与此二种人之知见相同。

    这里用了两个譬喻。人们一听到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身心也会清净,这即是“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那些浅见之人认为对极乐庄严的欣慕是贪欲,就如同蛆虫每天待在粪坑里,自认为香洁,反而认为栴檀是臭秽的,从而不愿离开粪坑而去闻栴檀的香气。古代的恶人盗跖,聚集了数千徒众,横行天下,为非作歹,而自称为有道,反而痛斥尧、舜、禹、汤、孔子这些圣贤无道。这种情况,就是和来信中提到的两种人的知见相同。

    业力凡夫障深慧浅,囿于狭劣的知见里自以为是,可悲可叹!我们皆应信受佛语教诫,以极乐世界为参照系,厌离剧苦极刑的娑婆世界,生起对常乐我净的极乐净土的向往之心,“以阿弥种种庄严作增上本质,带起众生自心种种庄严”(《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五)不可执理废事

    又如近来废经废孝废伦裸体游行,以为禀天地自然之德,不假造作,然夏则竞裸,冬何不裸。谓禀自然,不假造作,掘井,耕田,纺织,方有饮食衣服,非造作乎。恶人阻破人之为善,每每如是。谓善须无心为,有心即非真善,然古之圣贤,无不朝乾夕惕,戒慎恐惧,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是有心乎,是无心乎?

    印祖又结合当时社会许多违逆法性人伦的现象来阐明这个道理。当时随着西方的许多理念的传入,很多人提倡废除经典、废除孝道、废除人伦,甚至提倡裸体游行等,他们认为这是禀受自然的德性,是不假造作、自然而然的。然而为什么夏天裸露,而冬天却不裸露呢?他们自己侈言这是禀天地自然之德,实际上是逆天地自然之德,随顺的是自己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

    印祖又说,如果一切都是禀受自然而不须造作,可是人需要掘井、耕田、纺织,才能有饮食衣服,这难道不是造作吗?恶人们阻碍别人为善,往往是这样口上故作高论,实际行持上却极为下劣。那些人认为无心为善才是真正的善,有心为善不是真正的善,然而古来的圣贤,日常起居、起心动念之处,都是非常谨慎的,这是有心呢?还是无心呢?

    在出世间的修行上,更需要谨慎。片面执空,藐视净土,与佛意甚为相悖。般若与净土是一体两面,修行要理事圆融。没有修德,性德就不能彰显,在知见上了达般若空性的智慧,在事相上要精勤念佛,求生净土。观古来高僧大德行持,无不勇猛发心,精勤修行。仅以善导大师为例,大师昼夜精勤修行,每当入室,都会长跪念佛,直到汗流浃背、力气用尽为止。大师何人哉?我辈何人哉?袁宏道说:“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西方合论》)画饼充饥,说食数宝,最终只能是弄巧成拙,求升反坠。

    (六)自炫明理乃害人害己

    总之此种人,意欲以不修持为高上,故作此种极下劣之瞽论,以自炫其明理,冀人以己为高明,为大通家,为真名士。而不知其全身在粪坑里。除彼同知见者,其谁肯相许乎?

    印祖总结说,这种人以不修持为高上,所以才发表这种极为下劣的无知之论,以此来炫耀他们通达义理,期待着大众赞许他们的高明之处,许他们为大通家,为真正的名士。而这些人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还完全待在粪坑里,除了和他们持同样知见的人以外,谁还能赞许他们呢?这种知见的危害甚于鸩酒砒霜,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印祖的开示对空腹高心、执理废事之人可谓当头棒喝,也是对我等净业行人的深刻警诫。

       

    综上所述,般若与净土是空有圆融无碍的不可思议境界,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是我们修行成佛的必由之路。省庵大师临终偈说:“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省庵法师语录》)以净土法门之胜易方便,开显般若空性中本具的极乐净土,永久享受常乐我净的菩提涅槃境界。我等净业行人皆当勉而行之!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8 19:02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