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44|回复: 0

【大安法师】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21-5-11 07: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大安法师】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有人就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六道轮回”的说法,现在已经听闻到了,但是这些“轮回之说”,都出在佛典里面。那么中。。国的孔子,好像从来没有明显的说“轮回之理事”啊?有人提这个,好像你轮回之说是佛教里面谈的,我儒教孔子没有说过这个事。对这个问题怎么去理解?

    回答是:轮回的道理呀,只要它是有依据的,是符合真理的,就应当相信,就应该接受,不管它是出在佛典里面,还是出在儒家的典籍里面。真理,只要是真理我们都要信受。如果说轮回之说一定要等待孔子说出来才相信,那么孔子一生传下来的言语并不是很多呀,门人弟子所记载的《论语》,《论语》全文不过一万二千七百个字。你看一部皇皇的《论语》,哺育了中华民族多少国人的心灵,它的文句并不多,一万来字。不像现在的学者写个论文,一篇论文就是一万多字,一辈子写的著作什么,都几十万、几百万字,但是那些都传不下来,唯有孔子的这部《论语》那是字字珠宝啊!那么这一万多字里面,直接由孔子说出来的,只有八千五百零三个字,其它的或者是弟子转述的,或者是其它的言语,但是由孔子认可的、印可的文句。好,如果是由于儒家典籍没有记载,便说儒家没有说轮回这一事,那么在六经和四子的书里面,六经就是儒家的重要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乐》这六经,还有四子就是像孟子、荀子这些重要的儒家的传人,他们书里面,在这些书里面,你看孔子从来没有一句话说到自己的父母的,没有说自己父母,难到孔子就没有父母的存在吗?或者说你身为儒子就不应当谈及自己父母亲的情况吗?所以,说没有说出父母亲的这个事情,实际上跟它的是否存在,它是不产生关联的。虽然没有说“轮回”这两个字,但是孔子虽然没有明言轮回这个事,但是他并不否定轮回的事和理的存在。更尤其我们看儒家的典籍,你不要从文字上去抠,“轮回”的这两个字他没有说,但是轮回的事和理实际上在儒家典籍是有的。这里就举出《易经》,《易经》里面,在《系辞传》里面,这是孔子对《周易》爻辞、卦辞的一个哲学性的阐释。这阐释里面他有一段非常精要的话,说这个“易于天地准”,就是“易”的道理于天地,放之天地而皆准的,“固能弥伦天地之道”,这个“易”的道理可以覆盖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你看这个“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这八个字实际上就(是)谈轮回的道理。这个精气可以形成物,物就是生命的一种载体,那这个是什么样的生命载体,是由他的游魂,游魂相当于中阴身,这个游魂来变化的,这个游魂是能够变的。他靠什么变,是靠他的业力去变的。这不是谈轮回问题吗?《中庸》这是四书之一,《中庸》主要是探讨“诚”的问题,儒家在《中庸》里面是表明以“以仁之道,求天之道”,是以仁道求天道的一部著作。这个“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达到这个“诚”的境界,是天道的境界。那作为身为人的生命价值要追求这个“诚”,这个“诚”,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你有这个“诚”,就有这个“明”。“明”就是智慧,所以在这个《中庸》里面谈“物之终始”不是说“物之始终”,而是说“物之终始”,就是这种事物发展,它有终也有开始,你看这个“始”和“终”,他不是把“始”、把“开始”放在前面,把“终结”放在后面,而是先把“终结”放在前面,把“开始”放在后面,说明一般讲哲学,这种哲学就是开放系统,不是有一个终结的,不是划一个句号的。它有“终”就有“开始”,这就表明它一种轮回的开放性。那这样的一个开放系统在《周易》的六十四卦里面它也是这么表述的,六十四卦的前两卦是亁卦、坤卦,最后两卦“既济”和“未济”。“既济”就是它的各种状态是处于完美状态,一切都达到了阴阳的对应关系,然而它六十四卦最后一卦却是“未济”,“未济”就是这种阴阳平衡对应关系又被打破了,又形成了个新的不平衡的状态,不平衡的状态就驱使这个事物,又向一个莫测的方面又在变化发展。所以用这个来表明一种道理,就是“物不可以穷也”。就是事物的发展不可以在一个完美的状态当中终止下来,它是不可穷尽的,所以它在一种发展的变化,就以“未济”做为《周易》最后的终结。既然是“未济”,它就一定寓意着不断循环的意思在里面。那从人生哲学来看,“未济”也表明我们的人生是残缺的、是不完美的,那在残缺、不完美当中,实际上就会给我们一种忧患的意识。所以说这部《周易》的书是圣人的忧患之作,居安思危。你在安乐的时候,都会思考那些危机的时候,更何况我们已经在危机的时候,那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这些都是在儒家典籍出现的,只不过是对轮回因果的这样的一个深远的关系,不像佛典里面有一个详细的阐明,只是点到而已,语焉不详,这就是微言大义。那为什么会在轮回方面是语焉不详呢,点到为止呢?是由于儒家的圣人,他是世间法的圣人。世间法一方面它所指向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注重世间的治理,世间的道德建树,世间的国泰民安。所以他关心世间现象界的一些伦理、伦常关系的话,就会对生命的那种终极关怀,就关心的比较少一点。这就像庄子说的儒家的圣人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儒家的圣人对六合、对方外的事情,出世间的东西是存而不论。存是存,打上括号,不去讨论。打上括号不是否定它的存在,是承认它的存在,但是他关注的是世间的事情。所以他就不可能像出世间的圣人这样,对过去、现在、未来,对这个六道,甚至对十法界的种种事情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展示,它所指向的不一样。因为佛教它是讲究出世间法,儒家它是世间的善法,所以《中庸》也说到:事物循环发展的一个真理,到达它本源性的真理方面,就是圣人亦有所不知,就是儒家圣人对这种轮回的、生命的、法界的、宇宙的这种真相,要达到登峰造极的了解,是有所不知的。所以这就表明儒家的圣人他一种谦德,同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所以你不要要求儒家的世间的圣人,对这个三世因果有一个非常明晰的展开,这不是他要担当的使命。为了这一点,孔子有弟子问死亡的问题,死后的问题,孔子都会把这个撇开,“未知生,焉知死”。你对于生存的状态,你都没有搞清楚,怎么做人,礼义、仁义你都没有做到,你怎么去谈死后的情况呢?都把它挡住。所以虽然儒家没有对轮回之说展开,但也并不足以说儒家,足以构成指责的原因。但儒家典籍已经点到了轮回之事,所以这里比喻桃李呀,桃树和李树虽然是在春天才开始绽放它的花,但是桃李的花,它的萌芽,最先的萌芽伏在那,就在以前,在上一期花叶还没有黄落的时候,就已经潜伏了,这就是因果啊,这就是轮回啊。那么暖气,温暖的气候虽然到春天才会阳春三月,能够让大家感到温暖,不像现在气候这么寒冷,但是这个温暖的气候就在冬至,最严寒的时候,就是坤卦全阴,非凝寒之际,这时候一阳初动,一阳初动就是复卦,在下面由最下的初爻一变变成阳卦,阳卦就是复卦,这一阳初动就升上成为临卦,成为泰卦,这样过来。所以就在冬至最严寒的时候,这个暖气的一阳就已经潜伏在这里,所以世间万事万物你都做这样的观照,相互依存,潜伏的。那么既然万物是这样,你对于人的生命,你还有什么怀疑呢?比如说我们一投生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成长的过程就已经蕴含着死亡的过程嘛,如果我们出生下来面对坟墓有八十步的话,那么我成长一步就走向了坟墓一步,现在已经人到中年,说明我的生命已经走完了一半多了,马上就要面临死亡了,面临死亡,等我死的时候,我们诞生的这样的一个机制也孕育在里面嘛,所以这叫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嘛,这就是轮轮回嘛,这样的一个道理。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9 05:48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