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66|回复: 11

藕益、印光等祖师开示:念佛往生必须伏烦恼吗!(正反两方面资料均录在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11-12-10 19: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藕益、印光等祖师开示:念佛往生必须伏烦恼吗!(正反两方面资料均录在内)




    净土宗历代祖师语录和近代公认大德对念佛往生是否必须伏烦恼的开示,表面文字很不容易让人理解。一些开示显得往生必须达到念佛伏烦恼,但另一些开示却强调散心念佛也能往生。为方便同修深入理解念佛往生的最低标准。故我把祖师大德相关资料均录在下,先贴支持伏烦恼的开示,后贴散心念佛也往生的开示。最后贴观点中庸开示。

    蕅益大师开示:关于一念往生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藕益大师开示:问。称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今观世人未有不一称名者。依旧业识茫茫如落汤螃蟹。灭罪之义何在。答。此佛真实之说。必不我欺。世尊成道经尘点劫。我造结业同佛至今久远无异。假使称佛名声声不绝。尽一生以及他生。灭罪劫数虽多。若比如是极大久远尘点之劫。正如指上土比大地土。耳炬火虽热。消大地雪岂尽融泮。况与佛同为凡夫之前。劫数转倍烦恼无始。发心在近。可不思之。夫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及临命终时一心不乱。称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至极恶逆人临终狱火相现。十念生净土者。盖仗我称佛名号威神一隙之功。承佛速疾救护大愿之力。如壮士正战堕围。得一勇夫与之强弓锐刀良马善?。即便踊身突围而出。战胜获功偃寇施恩。归奉其主永享丰乐。故云称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非今日三明朝四。且犹且豫。或见些儿声色境界全无把捉。与不曾念一般。欲因灭罪便不障生净土。其可得乎。故知散心念者。及虽志诚未离妄想者。被如是劫外之罪所障。若竭志者既灭尔所劫罪。由勇疾力。余劫罪不为障。便得成就往生净土。
    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关于散乱心能否往生的相关开示如下: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关于印光祖师“未得一心能往生”与净空法师“念佛成片方往生”的开示汇总:
    “念佛成片”是印光祖师提出的概念
    1.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法语开示)
    2、   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3、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印光祖师:“念佛至一心不乱”是观经上品上生的境界。"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印光法师论真信切愿与伏烦恼的关系: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文钞三编卷一第一六八页《复吴思谦居士书》)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印光大师: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乱,那可以一任随便吗?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印光大师开示---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      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若非虚说,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故当深劝家人同修净业,方可不致功败于垂成。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有污秽,何能生乎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印光大师的金刚语:   一,勇士破围而出,拟乘舟逝,被众人之攀挽,即时坠入深渊。 若工夫未深,佛念未纯,又加病苦沉重,不有知识开导,净侣助念,便归轮回之中,绝无了脱之望矣。
         即工夫已深,佛念已纯之人,又得大众助念之力,岂不更为速得见佛闻法,悟无生忍乎。是知助念一事,关系甚大。当此命光迁谢,升沉立判之时,既有开导助念之人,譬如怯夫避寇,拟乘邮船远遁,得诸人之扶持,便可一跃而上,遂得安坐以达彼岸。若无开导助念之人,必受破坏正念之祸,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了脱,即佛念已纯者,亦难往生。譬如勇士破围而出,拟乘舟逝,被众人之攀挽,即时坠入深渊。【天台山国清寺创建养老养病助念三堂碑记(民二十三年)(续编下)】
       印光大师开示---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      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若非虚说,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0: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祖师谈“清净心与往生关系”的开示汇集:印光祖师谈清净心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有污秽,何能生乎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复黄涵之居士书《增二》三)

    心净则能生净土。是以念佛之人, 必须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世间人果真有信愿, 皆可往生, 何况圣人。不修身而念佛, 亦有利益。于决定往生, 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雄俊, 惟恭, 乃其幸也。所撰两句, 是而未切。宜云, 智断烦情超苦海, 立坚信愿入莲池。则确切。于用功法则, 皆指出矣。(烦即烦恼, 乃通指。情则专指淫欲。)(三编•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空三之往生, 虽属奇异, 实则平常之极, 毫无奇特。如人归家, 要去便去。若于心地上不先打扫干净, 则便随业所牵, 自己一毫也作不得主耳。此事果实, 谛公倓师自会记录, 以光大门庭, 不须尔我代为操心也。(三编•复慧海居士书二)

    又凡欲学佛, 须令心地清净。凡一切不善心皆为垢染, 必须打扫干净。凡一切善心, 必须扩充推广。所谓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戒杀护生, 吃素念佛。自行如是, 化他亦然。世人尚宜普化, 况父母妻子等, 岂可令彼不沾佛恩, 仍旧轮回, 以失为子为父为夫之道乎哉。今之世道, 乱已至极。其源皆由儿女小时, 未受父母因果报应, 及利人即是利己, 害人即是害己之善教。当与令妻详说利害, 令儿女必须认真教训, 勿任性惯, 令其习以成性, 致为家国天下之害也。(三编•复崔益荣居士书一)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 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 居其大半, 致念佛之人, 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 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 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 必须念西方弥陀, 以求往生, 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 而不念西方弥陀, 纵令真悟, 尚未能即了生死。(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
    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
    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
    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
    菩萨在内凡位,从初信至七信,亦与声闻同。八九十信破尘沙,证法空,何可云破法空乎。
    初住即破无明,证法身,此分证位之初位。至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等觉,乃分证位之后位。分证位,凡佛所证者,皆证之,但未圆满究竟证耳。)四十一位,乃分证之清现。唯佛方为究竟清现。
    且即一位中,尚有无量无边浅深之不同。
    譬如外国人到中国,一到中国界上,即可云已到中国。而从兹尚有数千里之途程,方可到中国京都。在汝意既云到,即无所谓途程。既未得道,说清现便成错谬。
    且于仗佛力带业往生之事相违。其咎在汝好充通家,非莲池大师所说有不恰当也。
    以后认真念佛,少张罗所说。要是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光,即是教天下后世人唾骂光。何苦作此种有损无益之事。(三编•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0:0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大师对“念佛不求一心”的批评以及如何“决定往生”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该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为净宗真善知识。祈二次再版,删去此四大要诀。庶初机不至受病,而通人无由见诮也。弘法利生,大非易事。稍有偏执,其弊丛生,不可不慎。(三编卷一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印光大师:散心念佛,难得往生!一心念佛,决定往生!

    若或事务多端.略无闲暇。当于晨朝盥漱毕.有佛则礼佛三拜.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间斟酌,而为修持法则也。与陈锡周居士书

    比以上(晨朝)十念法更为(此“更为”二字可从印祖陈述得出)殊胜的是十念计数念佛法: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关于摄心念佛,印祖开示如下: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0: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往生与伏烦恼对应关系的相关佛经经文: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欲净其心者,舍净土之修法,他无能焉。
    该如何理解《占察善恶业报经》关于"至心"二字的解释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提到“至心”二字,而佛门的规矩是:以经解经。就是说:经文必须用经文来注解。那我们该如何理解《占察善恶业报经》关于至心的解释
    《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具体相关经文见下: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
    那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所说心诚至心,有几种情况?那种心诚至心能获得最佳结果?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何等为二?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

    善导大师论念佛往生与伏烦恼的关系: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总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昙鸾大师关于念佛往生与伏烦恼关系的开示:
    “问曰:下辈生中云:‘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云何名为十念相续?答曰:譬如有人,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唯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经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永明延寿祖师论念佛往生与伏烦恼的关系:
    “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莲池大师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注解开示: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彻悟禅师论念佛往生与伏烦恼的关系:
    "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0: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照黄念祖和印光祖师的说法:藕益祖师定义的“事一心不乱”是“断除烦恼的”的一心不乱。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按照黄念祖居士的说法,藕益祖师定义的“事一心不乱”是“断除烦恼的”的一心不乱。黄念祖大德的开示如下:
    。《要解》说,信愿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实之因,有因必有果,这个真因必然得到四种净土,一乘成佛的真实妙果。四种净土,即是(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信愿持名而未能断见思二惑的人,往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仍有二惑,故虽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断了二惑,就生方便有余土。若念到理一心并破无明,往生实报庄严土。破一品无明就分证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证到常寂光土。能生实报土那就是别教中的地上菩萨。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但凡圣同居也不离常寂光土。《要解》说:“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由于往生之人,都不退转,智慧深广,寿命无量,六时闻法,决定于此生中能补佛位。所以《要解》又说:“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黄念祖大德开示: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无量寿经》讲到“三辈往生”,不管你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一如即往。“专念”就是专一的念,不是又念佛号又念其它咒。或者虽然念的是佛号,可是心里总胡思乱想,这都属于不够专一。真正的专念是指你果然能够一向专念,一心不乱就能往生。不管你是不是达到“一心”了。这就比《阿弥陀经》中所要求的要低了。因为《阿弥陀经》是打一个突击,克期取证,规定一个时期内,专心的修,修到如果能达到“事一心”或者“理一心”的地步,这样最后一定能往生。而这里讲的要比《阿弥陀经》讲的要放宽了一点,只要求“一心不乱,专持名号”就可以了。不需要你非达到“事一心”、“理一心”才能往生。能够做得到的当然是好,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或者“实报庄严土”。夏老师说过:“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是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現在也就是著重在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真正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事一心、理一心,這就是地球上的人,能夠現生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談何容易?可以說沒有吧!到事一心,見思惑就沒有了;到了理一心,就破無明瞭。世間的人,哪里能到這個地步?所以如果不到一心不亂便不能往生,那麼淨土法門就成了難行道了,不是易行道了。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0: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念佛伏烦恼往生”与“真信切愿散心念佛往生”的表面文字矛盾


    请参考下面净空法师、莲池大师、印光祖师、藕益祖师的四段开示
    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念佛功夫成片和一心不乱的区别在哪里?

    问:念佛功夫成片的表现是什么?

    答:功夫成片是说的你妄念少了,念头才起来你的佛号就立刻起来了,佛号就能把这个妄念取而代之。这个妄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只要念头起来,佛号立刻就能够提起来,这就是功夫成片。
        一般人妄念起来,佛号就忘掉了,所以说妄念一个接着一个,这就没办法,这往生很难,非常困难。就是我们妄念才一起来,佛号就跟着起来,这是功夫熟了,念佛的功夫熟了,才有这个现象。所以古人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佛号这一念是觉,用这一念就能代替一切妄念,让心里面常常有佛,没有妄念,这就是功夫成片。
        有这个功夫也有三辈九品,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可以自在往生,想什么时候走可以什么时候走,所以这是念佛法门的殊胜,不一定到一心,你说到一心更没有话说。上三品的功夫成片就能自在往生,那你真的得自在,生死自在。(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四十八 2006/9/8)
    莲池大师开示:       问:一心不乱,一日至七日,即得往生。或一日七日内一心,此后复不一心,可得生否?
      答:既能一心以后,心即少散,定不致大散。如颜子三月不违仁,难道三月后,便是恶人?此等人心中纵有妄生,如红炉点雪,未至即化。焉得不生?

    印光大师重要开示:“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当中的“信愿”原文:
    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 号。一心不乱。信自者。信我(学者须从者里死尽偷心。不可草草)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昬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以心性为自)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以教为他)。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以己生者为果)。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以境为事)是名信事。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卽理。全妄卽真。全修卽性。全他卽自。我心徧故。佛心亦徧。一切众生心性亦徧。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徧。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以法界为理)。如此信已。(此下明愿)则 娑婆卽自心所感之薉。(此卽理之事)而自心薉。理应厌离。极乐卽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此卽事之理)厌薉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卽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信)全事卽理。则取(愿)亦卽理。舍亦卽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信则便信拟议则不堪)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行经)第一方便。了义中(教经)无上了义。圆顿中(理经)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古人圆极语)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综上所述:“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也决定往生。”应当是指:念佛时还有杂念,但杂念不会形成连续的现象,而是杂念一起就被佛号的正念转回来了。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0: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念祖大德开示往生极乐的条件

    1、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七年于美国华府佛教会讲演片段:

      不具正信,不能往生。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有信有愿当然会持名,具足资粮当然就可以往生了。反之,你就是念佛念得很好,但是你信愿不具足,那就是不行,所以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信愿重要,这是往生的关键。不具正信的话,你虽然念怫,不能往生,来生就会生到富贵人家,生到富贵家里就会造恶,造恶以后,再下一生就要入地狱。这个话很让我们震动。所以你修行不彻底,跟那个十恶不赦的恶人的结果,只是差一步。作恶的人的结果,这一生完了之后马上入地狱。我们没有作恶,我们也念佛,但是没有解决问题,我们来生富贵,富贵之后就要作恶,作恶之后,死了入地狱。作恶的人比我们先到一步,念佛不彻底的人后到一步,晚到一步,入地狱是同样的。结果很悬殊了,所以这个正信非常重要。

    2、答居士问: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否往生极乐,全看他有没有信和愿,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水平和脾气的大小(当然,临终时正发脾气,则不能往生)。反之脾气很好,念佛也好,但信愿不足则去不成。所以您当前应多读《净土资粮》来增进自己的信愿。至于您的脾气,只要您是在克制,而不是放纵,发了就好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问临终时是否有魔怪变成佛形来诱骗?蕅益大师说,临终时不是魔扰时。也即是说,临终时没有魔扰,见佛即是见佛。总之您只要在临终时把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着念,这便一定往生。

    3、黄念祖居士一九八九年讲于北京广济寺念佛七道场:

    念佛念得多念得少,念得有妄想没妄想,那不是往生的关键。关键就在于你有没有深信切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愿:“欣慕极乐,厌离娑婆”。看来这事很容易,实际并不容易。尤其是“厌离娑婆”这四个字很不容易。多少修行人还在争名啊,争利啊。这个名利不都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还不是在留恋吗?总想生活改善一些,生活不更是娑婆世界的东西吗?儿女呀,夫妇这些感情,唯恐自己的对方对自己的爱不真啊,计较我对你很真,你对我不真,很伤心!这些感情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都是男人。这些东西正是娑婆世界的缠缚,就是这些东西使得本来是佛的你,堕落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要真正的厌离,对于这一切都不留恋。不是说都要出家,许多出家人他身出家而心在家,他又争佛教中的地位与名闻,他又有新的关系,有和他相亲的,又有相疏的,不知不觉形成帮派,团结一派打击别人。出家而在家,还是留恋娑婆。居士们最好是在家出家。先从淡开始,渐渐发展到真实厌离,毫无留恋。信心坚定,欣愿极乐,老实持名,三资粮就圆满了,这是小本《阿弥陀经》的宗要。

    4、莲宗妙谛--净语三则--黄念祖老居士:

    心中只管念佛,一句圣号朗朗现前,既无挂碍又不颠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见安闲两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绪,想见佛见光,想有瑞相,这样去念,念出毛病来了。并不是念佛念出毛病来了,是你那个急躁情绪出的毛病。我们很安闲,为什么能安闲?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说我怎么还念不好,还有妄想,还有什么什么,就往生无分了。这是他自定的规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师讲得好:“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你有没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发愿,真的不留恋这个娑婆世界,欣慕极乐愿求往生呀?实际上很多人还是留恋,尽量想多活几年呀,听说那里有点气功,自己马上想去练一练呀。想长生不老,正是留恋这个世界。所以欣慕极乐,要发大愿。 这多劫以来曾做过自己亲眷的一切众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么才能度众生呀,我还是在苦海中挣扎的一个人,当下毫无能力救度别人,只有往生之后,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来救度亟待我救度的这一切有亲的人。是这样的心情,这样的大愿力呀!有信有愿自然会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大家想往生的话,大家先在信愿上下功夫。六信,我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这愿是不是真切。信愿切的话,你决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话,心里就不会急躁而自然安闲了。

    5、莲宗妙谛--净语三则--黄念祖老居士:

      “只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弥陀要解》:“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可见愿力是前承信念,后导妙行的关键。又云:“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又曰:“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这就是说,一个修净的人能否往生,全凭他有无信愿。若有深信(六信与正信)切愿,不怕平日念佛妄想多,决定往生。相反,纵然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湿,若没有信愿,就不能够往生。往生的条件决定于信愿。往生后品位的高低才决定于念佛的水平。可见蕅益大师无上殊胜的开示,正与夏老师这两句--“只贵愿力强,哪怕妄想多”的偈语,是一个鼻孔通气。夏师还有偈句:“由他妄想纷扰,我只字句分明。”对于妄想,任其自来自去,自生自灭,当处出生,当处灭尽;进一步说,于自心外实无妄念,所谓妄念只是自心妄动,如水生波。请问波是什么?波只是水。可见妄想也正是自心,妄想不断,只因自心习于散乱,若能老实念去,久久功纯,熟处变生,妄念自然不起。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0:3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虽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祖师语录
    藕益大师语录

            欲决定地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

                                                 摘自《灵峰宗论》



    印光大师语录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复又生即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摘自《印光大师文钞》续编上卷

    印光大师云:
           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一心)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复何希净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复又生即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以上几段敬摘自印光大师文钞)
           黄念祖老居士说:
    惟以末法众生根机渐减,颇有行人既未广探教海,又不深究己躬,以生灭心希求佛慧,逞己情见,附会圣言,断取经中“一心不乱”之文,便谓往生极乐匪此不可,遂使净业学人或勉强坚持而疑虑从生,或望岩生退而临歧叹泣,于是,方便法门顿生荆棘,易行之道翻成险径。(黄念祖《阿弥陀经三种合印序》)
    净空法师开示--念佛只要有一两分钟伏住烦恼的功夫,就可以往生。       有同修问我:要不要研究《楞严经》、《华严经》这些大经?我就摇头,不必了。你要是研究那个,一生研究不了!用一生的光阴去研究,一点用处也没有,毫不相关!我劝他一部经下手,好好的回去念五年、十年,其他的都不要搞,把心念清净。果然心清净,世出世间一切法没有一法不通达。清净心就是佛心,清净心的运用就是无量智慧、无量佛法,这是学佛的秘诀,许多人不知道!

      现在问题症结就是如何做到「我无一切心」,一切心就是一切妄心、一切分别心、一切执著心、一切贪心、一切愚痴心、一切傲慢心、一切嫉妒心,统统都没有。你没有这个一切心,释迦牟尼佛对到你也就哑口无言,他什么法也没有了。就好像医生一样,你有病,他是医生,他给你治病;你没有病,他对你,他不叫医生了。我没有病,你怎么可以说医生?我有了病,才有人叫医生,才有药;如果人没有病,他没有医生也没有药,都没有了。你的心清净了,一切诸佛就没有法,没有佛法。你才晓得,佛法修学就是修清净心而已。




      修清净心,要那么多经典吗?不需要。这么多经典,统统是修清净心的方法。为什么佛说这么多方法?因为每个众生根性不一样。「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一切法门里面,不管是哪部经、哪部论,你只选择一门,用我讲的方法去修学,统统都得清净心。



            既然「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我随便念什么经就好,你为什么偏偏叫我念《无量寿经》?平等无有高下是从理上讲的,真正念到清净心,真的没有高下。问题就是你去念,念个五年、十年,是不是真的念到清净心?如果五年、十年清净心还得不到,怎么办?那你就不如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为什么?心虽然不到真正的清净,有个一、二分相似的清净你就能往生。其他的法门、其他的经典,一定要得到真正清净心,你才能成就。




      清净心的等级,在佛法里大分为三等,最下等的是把见思烦恼念掉。见烦恼: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个没有了;思烦恼:贪心、瞋恚心、愚痴心、傲慢心、对圣教的怀疑心,这五条也没有了,这是得到下品清净,超越三界,小乘里面讲证阿罗汉果。你有没有能力得到这样清净心的标准?


           中等的标准是要把尘沙烦恼断掉,证得菩萨的果位,上品的清净心是要把无明烦恼断掉。无明烦恼断掉成佛,尘沙烦恼断掉成菩萨,见思烦恼断掉成阿罗汉。你自己试著办,看你能达到哪个标准?


           最下的标准达不到,换句话说,你还是六道轮回,你不能超越。不如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带业往生,阿弥陀佛帮助你。没有清净还能往生?行!长期清净不容易,一、二分钟清净可以,一、二分钟没有贪瞋痴慢可以,长久了不行,烦恼会发作,我把它短时间压住,这是可以做得到的。


           如果临命终时,二、三分钟当中你压住了,那不就往生了吗?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首先佛光照注,得到加持的力量,使你的清净心得到真正的清净。


           罗什大师译《阿弥陀经》,译「一心不乱」是有道理的,梵文原文是「一心系念」,罗什是义译。什么时候得一心不乱?佛来接引你的时候,你本来是一心系念,佛光一照就变成一心不乱,把你的功夫加一倍提升,这样往生的。所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净缘。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七七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03-0177
    净空法师开示---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深信切愿能否往生?问:“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具深信切愿而告命终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师说可以。深信切愿,说实实在在的话,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相信他功夫已经成片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

            他信得很深,愿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他当然就不顾了,他还会把它放在心上吗?如果牵肠挂肚的事情一大堆,说我深信切愿,那是你自以为深信切愿,不是真的。


           真的一定是统统放下,不再搞这个,晓得无量劫来就是被这个害了。确确实实这些事情一切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缘耽误掉,这是真正可惜。



    问:《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曾经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相矛盾?

    答:不矛盾,一点都不矛盾。你的信、你的愿不是你所理解的,你要去看《要解》当中对信愿的说法。不要以为我自己相信了,愿了,那是假的,你不是真信,你没有真正发愿。如果你有真信真愿,我告诉你,你不会提这个问题,你提这个问题你没有真信切愿。


    在所有一切法门不得定就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不得定也能成就,这就是它容易、它方便。但是这个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说完全散动的这个心念也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总要收敛一点。这个收敛也有个标准,什么标准?只要它不散不动,这就行,只要达到不散不动就可以,这就是往生的标准。所以这个功夫,在修定里面是最浅的功夫,一般古德所说的伏烦恼。我们把这个散动的心伏住,并没有断,但是你能伏,这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接受,有这么个条件就行。如果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这个散动就是迷惑、就是烦恼,你的功夫伏不住,不能往生,能够伏住就往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要断掉,换句话说,要得比较深一层的定,他才能够脱离轮回。我们念佛的人占的便宜太大太大!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0: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紫柏大师、净空法师分别谈:如何通过自身梦中念佛的状况,来判断自己能否往生?紫柏大师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
      “合眼睡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
      “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
      “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
      “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尽自己力量便罢。这样做了二三十次以后,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断了。
      “世上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尽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临终,却是没有用。
      “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睡梦中不曾有念佛的念头。要知道,人活着如觉,人死了如梦,所以梦中念佛的人,临死自然心不散乱,一心往生了。
      “念佛的心真不真,勘验关头,须在欢喜、烦恼中取得证明。这时,真假的心,很明显地可以辨别出来。
      “大抵上,真心念佛的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还是念念不间断的。因为欢喜动他不得,烦恼也动他不得。烦恼欢喜既然不能动,那么,死生境上,自然不会惊怖。
      “现在人念佛,遇到一些微小的或喜、或怒景象,就把‘阿弥陀佛’撇到脑后去了,怎么能得到念佛的灵验呢?
      “如果依照我的方法念佛,真的能于爱憎关头不忘失这句‘阿弥陀佛’,假使在目前日用中得不到受用,临终又不得往生,我的舌根必然坏烂!”
    紫柏大师(西元一五四三——一六○三)俗姓沈,名真可,字达观,晚号紫柏,门人称尊者。吴江(江苏)人。紫柏大师与莲池大师、憨山大师和藕益大师并举,被誉为明代四大高僧而载入史册。

    净空法师:
    1 一个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他眼睛看不见了,眼识没有了,眼识先舍掉;耳朵也听不见了,耳识也舍掉,乃至于鼻舌身,第六意识也没有分别了,第七识这时候也没有执着了,统统舍掉。
    2 当第六意识、第七识不能控制的时候,剩下来阿赖耶识里头的习气种子就乱发,这时候麻烦在哪里?你阿赖耶里的习气,哪个习气力量最大的,它就先起作用。
    3 所以,为什么教你平常要天天念佛,就希望阿赖耶里头的习气,这个习气最重,力量最大,将来临终时,它先发出来,领导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4 每天念佛道理就是在此地,就是怕临命终时,第六意识、第七识一下不管事的时候,阿赖耶识不能控制,无量劫所含藏的善恶种子,在这里头乱发,这个事情麻烦了。
    5 这桩事情就在我们现前都可以考验,这是我们自己要警惕的。为什么?我们每天晚上睡觉会做梦,你在做梦的时候就是如此,第六意识、第七识不能控,六、七不起作用,阿赖耶里头种子就起现行,就乱发。
    6 人迷惑颠倒,就会做恶梦,你如果晓得这个真相,你就知道人断气以后,那个现象可怕,出不了六道;如果每天晚上做梦都梦到念佛,那就好了,那就证明什么?你阿赖耶里头念佛的种子有了力量。
    7 要不是经常做好梦,梦到念佛、拜佛、礼佛、闻法,都在三宝边事,往生就难,真难!所以,为什么要教你一心称念,因为一心的力量最大、印象最深,阿赖耶里头这个种子它有力量,它先起现行,它印象最深,它忘不了。
    8 因为临终的时候颠倒,第八识习气乱发,这才有六道轮回。换句话说,你常常做好梦,与三善道相应;常做恶梦,与三恶道相应;常常梦到念佛,梦到佛菩萨,这与净土相应。所以,能不能往生,这个事情不要问别人,自己想想就知道了。

    后汉译《无量寿经》云:念佛精进但无往生信心者,佛在临终托梦赐予信心。《佛说无量清静平等觉经》(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 译):
    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


    宗喀巴大师讲解净土法门往生的原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释卷七 > > 子三、业不作不得 >
     “若於感受苦乐之因,业未积集者,则其苦乐之果,决定不生,然於佛所积聚无量资粮之果,诸受用者,虽不须集彼一切因,亦须集其一分也。” > >  此明善恶业不作,则苦乐果不生,譬如播种,不先播瓜豆,而欲得其实者,绝无是处。昔佛证道时,曾以其福德资粮,悉回向未来有情,但吾辈亦须积一分善业,始能与佛回向相应,而食其赐。例如弥陀福德,虽已为众生成就极乐世界,然亦须众生能修净业,始能生彼世界


    维摩经讲解净土法门的实质下文节选自藕益祖师整理的<净土十要>问答集!)
    ◎含摄无余,吾信唯心之大矣,圆融无碍,吾信唯心之妙矣,奈何尚滞迷情,未离秽业,则吾唯心之土,何由净耶
    净土或问
    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故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欲净其心者,舍净土之修法,他无能焉。
    黄念祖大德法语:念不到一心不乱,一样可以往生,但不能一向专念,就不能往生。

    黄念祖大德的这句开示,可能就是最恰如其分的往生标准。
    最好是要认真的把见思烦恼伏住,就是把自己的贪瞋痴慢疑,我执、法执,用一句佛号伏住,为什么?你能伏得住烦恼,佛光一照,最低限度得到事一心不乱。事一心,就是佛光一照的时候,你的见思烦恼完全断掉,功夫再好一点还能破尘沙烦恼。如果我们平常念佛的功夫伏不住烦恼,一面念佛,烦恼还是会起现行,这是很危险的一桩事情,不好的来说,就是你不能往生,纵然往生,品位很低,是下三品,因为你烦恼没有伏住,佛光一照是帮助你伏住烦恼,不是帮你断烦恼,换句话说,佛光照住的时候,你仅仅得功夫成片。所以要晓得我们为什么念佛,念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伏烦恼,唯有伏烦恼才真正有把握往生。烦恼不伏,没有把握,完全看临终最后一念,烦恼没有伏的人就等著那个机会,如果临终那一念发脾气就完了,这很危险的。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0: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愿具足也能往生和功夫成片矛盾吗?问:“如果功夫未达成片,但具深信切愿而告命终者能否往生?”   

    答:蕅益大师说可以。深信切愿,说实实在在的话,如果能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相信他功夫已经成片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 他信得很深,愿很切,一心一意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个地方他当然就不顾了,他还会把它放在心上吗?如果牵肠挂肚的事情一大堆,说我深信切愿,那是你自以为深信切愿,不是真的。 真的一定是统统放下,不再搞这个,晓得无量劫来就是被这个害了。确确实实这些事情一切都是虚妄的,都不是真实,何必把它放在心上,把自己大好因缘耽误掉,这是真正可惜。

    问:《弥陀要解》中蕅益大师曾经说,只要信愿具足,散念也能往生,是否与功夫成片是往生的最低要求相矛盾?
    答:不矛盾,一点都不矛盾。你的信、你的愿不是你所理解的,你要去看《要解》当中对信愿的说法。不要以为我自己相信了,愿了,那是假的,你不是真信,你没有真正发愿。如果你有真信真愿,我告诉你,你不会提这个问题,你提这个问题你没有真信切愿。

    净宗11祖省庵大师:念佛未得一心,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或曰:“行人心既念佛,佛岂不垂护念?如其护念,魔事何从?”
      省庵曰:“念佛人果得一心不乱,则佛护念不虚。如其未得一心,或有以轻安为禅定,浅解为深悟者,随有所得,生增上慢,此则自取过愆,非如来咎。是故吾言善友、经教、觉察之心,三者缺一不可。而觉察之心尤为最要,不可须臾暂离。若一念不觉,则一念颠倒。念念不觉,则念念颠倒。颠倒既起,魔事兴焉。毕世工夫,一朝唐丧,可不畏欤!《净土文》云:‘身无病苦,心不颠倒。’当知身无病苦,则求在于佛。心不颠倒,则求在于我。在于佛者,非我敢必。在于我者,安可不自勉焉?设使临终一念颠倒,非唯九品不生,抑亦三途难免。佛虽大慈,救我不得,奈何奈何?是故修净业人,不可一念远离善友,亦不可一念生颠倒心也。”


    慧律法师:所以有的人看到这一句,一心不乱,哇!我们没希望了!不,不,不!还有后续动作,你不要失望。师父有看过经典知道,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四十八大愿里面第十八大愿,「若有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有人在临命终十念,不往生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不取正觉。阿弥陀佛现在是成佛了,那就知道中品、下品的人不用念到一心不乱。人家问祖师大德:散乱心可不可以往生,祖师大德回答:照样往生,但是记住要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很简单,一、深信不疑;如果你没办法念到一心不乱,底下这就要很注意听了,你要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你要深信的的确确有一个极乐世界,你要深信本师释迦牟尼佛不打妄语,极乐世界是确实存在的,一点都不怀疑,第一个条件深信。现在讲的这个就要注意,第二个叫做切愿往生,发深切的愿力,一定要往生,平常就算没有办法念到一心不乱,起心动念都一直念佛,一直忆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所以深信切愿这种力量有多大,九牛不挽的力量,后面九只牛在拖,你一样要往生。在这里有一点要很注意,临命终伏惑就可以往生,他方世界要断惑,断见思惑,在末法的这个时代,那有多困难的,哪一个现在断见思惑,开玩笑, Are you killing ?(你断了吗?)怎么断见思惑?没那么简单,往生极乐世界倒是很简单,他的先决条件「伏惑」。要讲具体一点你才听得懂,什么叫做伏惑呢?要讲具体的就是儿女的私情放得下,你临命终的时候,母子、母女的亲情割舍得下,你不会为你的财产而一点一丝一毫的挂碍,你没有说:我有几栋洋房大楼,几辆宾士轿车,劳斯来斯轿车,娇妻美妾放下,你虽然没有断惑,但是这个人情世故、儿女私情,财富、名利统统放得下,深信切愿到极乐世界去,临命终这强烈的正念决定往生。我若妄语下十八层地狱,所以你要听经闻法,经典要会通,为什么说在一念的强烈正念极乐世界就现前,第一阿弥陀佛的愿力,他发了四十八大愿,第十八大愿,乃至十念决定往生。念头,什么叫做修行?修正错误的观念叫做修行,不是每天一直诵经,诵了《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烦恼一样在,碰到什么事情,然后每天面对上苍,玉皇大帝、上帝,你怎么对我这样不公平,对我这么样子苛刻,我苦不堪言,从来没有思维,这是我自己的因果,福德因缘不够,不会回光返照。
    黃念祖: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念佛至事一心不亂,到底是什麼樣的境界?必須念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嗎?

      現在也就是著重在不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真正要念到一心不亂,一心就事一心、理一心,這就是地球上的人,能夠現生念到事一心和理一心,談何容易?可以說沒有吧!到事一心,見思惑就沒有了;到了理一心,就破無明瞭。世間的人,哪里能到這個地步?所以如果不到一心不亂便不能往生,那麼淨土法門就成了難行道了,不是易行道了。

      一般要是斷了見思惑就出生死了,是不是?直出三界也是這麼出。你淨土法門也是要斷見思才出,那怎麼叫易行呢?還是因為你等到斷了見思惑再出去的時候,你生的是方便有餘土了。我們現在說容易生的,生的是凡聖同居土。四土!凡聖同居土你去還是凡夫,所以稱為易行道。帶惑往生,帶業往生,出了個陳健民反對,都是謬論。要沒有帶業往生,淨土法門有什麼殊勝?所以我們現在要產生正信很不容易,種種的邪說。尤其學密,都還有群魔在那兒幹擾破壞,中間一個迷失,還不如信淨宗,所以很不容易。

      就是這個玄奘翻譯的,最後不亂是佛的力量,佛慈悲加佑,令心不亂。因為佛有接引之願,凡是你念著我,我來接引你。接引,不是把你接一接,而是加持你,以佛的力量加被你,使你的心不亂,不是你要念到不亂的程度,所以蕅益大師說你只要深信切願就可以往生。你要不是深信切願,你念佛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所以蕅益大師這是……。所以印光法師稱讚蕅益大師,他的注解是一切注解中的第一,而且稱讚說釋迦牟尼佛自己寫也不能超過。我過去對於印老體會得還不大夠,等到看到他這句話之後,我也承認了,確實是三大德高僧之一,諦老、虛老、印老,當之無愧!

      老居士:……不知不覺中,他就自然而能念,他就自然可以聽佛說法,而且自然可以聽得懂,他就自然得到無生法忍,隨佛往生了。所以正顯這是他力,佛的力量不需要……,我們念佛總覺得念得有時候還是有妄想,沒有關係,你只管你信願對不對。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和一般信淨土的人都能信理、信他、信事,但是要能信自信理,這個信才圓滿。

      居士敬問:您說小本阿彌陀經裏頭的「一心不亂」是「系心不亂」?

      黃老居士:「一心不亂」,我這本書裏頭有,是現在流行的阿彌陀經裏頭缺了二十一個字,在襄陽出土的古代的刻本裏頭多二十一個字,是「一心不亂,稱念名號」,這四個字放在一起是八個字,八個字跟玄奘翻譯的沒有一心,翻譯的是繫念不亂,這裏「一心不亂,稱念名號」和玄奘翻譯的「繫念不亂」,完全是同樣的話,所以不需要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你只要是念,哪怕念得還有一些妄想……,沒有關係,你只要肯念就行。

      居士敬問:在台灣,就是這一段期間念佛往生的人很多,臨終有瑞相。

      黃老居士:有很多,在各處,在外國,有些老太婆,各種類型的人得到往生的都很多。所以這裏是佛力「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所以我們不要覺得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是否能往生?這個疑惑不必。

      居士敬問:請教老居士,一心不亂的念佛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念佛三昧?

      黃老居士:到了一心就是三昧了。一心有事一心、理一心,三昧有深有淺\。到了事一心這一句就老現前,你這一句沒有間斷。你到了這個時候,往往可以不吃飯不睡覺都可以了。(注:斷見思惑相當於證阿羅漢果了。)

      居士敬問:那跟人談話的時候……?

      黃老居士:心中朗朗,他自動的就都在內了。到了理一心破無明,那就了不起了,就破無明瞭。等於禪宗大徹大悟的人了,理一心了不起了。

      (節錄自《黃念祖居士與懺雲法師對話錄》)
    莲池大师曰:或问今见世人念佛者多,往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此有三故。




        一者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骘方便,要慈惠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佛,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二者口虽念佛,心中胡思乱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念佛之时,按定心猿意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亲在西方面对,不敢散乱。如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三者口虽念佛,心中只愿求生富贵,或说我等凡夫,西方无有我份,只图来世不失人身。此则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不愿生,以此不得往生。奉劝世人,凡念佛者,决意求生休得疑惑,且如天宫富贵,福尽也要堕落,何况人间富贵能有几时?若说你是凡夫,西方无份,则圣贤都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可发广大心,立坚固志,誓愿往生,见佛闻法,得无上果,广度众生。如是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圆中钞曰,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


    【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1: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祖师开示:不落实十善业的念佛人,便难往生。《印光法师闻钞三编》复王子立居士书云:
    一  阿弥陀佛只摄善类,不及恶类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


          二  善人念佛决定临终,即得往生  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便难往生

                          印祖 《一函遍复 》

    念佛之人,必须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即教我之师,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杀,(当吃长素,或吃花素。即未断荤,切勿亲杀。)修十善业。(即身不行杀生,偷盗,邪淫之事。口不说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之话。心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之念。)又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恪尽己分。不计他对我之尽分与否,我总要尽我之分。能于家庭,及与社会,尽谊尽分,是名善人。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决定临终,即得往生。以其心与佛合,故感佛慈接引也。若虽常念佛,心不依道,或于父母、兄弟,妻室、儿女,朋友、乡党,不能尽分,则心与佛背,便难往生。以自心发生障碍,佛亦无由垂慈接引也。



                   三  善人念佛, 方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




                    (续编·涵江三江口仙庆寺净业社缘起)

    念佛一法, 乃佛法中之总持法门。三根普被, 利钝全收。上之则等觉菩萨, 不能超出其外。下之则逆恶凡夫, 亦可预入其中。语其浅, 则妇孺均能修持。语其深, 则圣哲莫能了解。而且于在家善信, 最为合机。以孝养父母, 奉事师长, 慈心不杀, 修十善业, 如来称为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故凡念佛之人, 必须于家庭伦常中, 各尽其分。所谓父慈, 子孝, 兄友, 弟恭, 夫和, 妇顺, 主仁, 仆忠者是也。又须惩忿窒欲,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而修善去恶, 尤须在起心动念处, 认真省察, 笃实扩充而克除之。战兢惕厉, 毋或怠忽, 是为善人。

          善人念佛, 方能得念佛之真实利益。如基址巩固, 万丈高楼, 自可随意建造矣。
    现今世道人心, 陷溺已极, 总因不讲尽谊尽分之道, 福善祸淫之理。至于六道轮回之事, 念佛往生之法, 更无从得闻。以心不注重于道德仁义, 因果报应, 纵闻亦不生信。以是之故, 酿成大劫, 天灾人祸, 频频降作, 杀机弥漫, 民不聊生。其有具忧世之心, 欲为挽救者, 咸皆提倡佛学, 而修念佛法门。以此法, 实为佛法中最易修持, 最易成就之法, 如人习射, 以地为的, 发无不中。此法仗佛慈力, 但肯依教修持, 无一不成就者。是故各当皈依三宝, 受持五戒, 遵行十善, 以净身, 口, 意三业。生信发愿, 念佛圣号,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期了生脱死, 超凡入圣。如是之人, 生为圣贤之徒, 没登极乐之国。展转劝导, 相观而善, 何难弭灾息祸, 修德膺福。敦本重伦, 移风易俗, 以迄天下太平, 人民安乐也。由是言之, 念佛一法, 岂非振兴民力, 辅弼政教, 不据位而化民, 不资刑而息恶之根本法-轮乎。

    又念佛之人,必须事事常存忠恕,心心提防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决定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

    ”不修身而念佛,亦有利益。于决定往生,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雄俊惟恭,乃其幸也。所撰两句,是而未切。宜云:智断烦情超苦海,〖烦,即烦恼。乃通指。情,则专指淫欲。〗立坚信愿入莲池。则确切。于用功法则,皆指出矣。(三)复卓智立书“
    印光祖师开示: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问:唯心净土, 自性弥陀, 然则与西方之净土及佛, 是否一而二, 二而一。(七)答,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
    善导大师说:
    又就此净业三福之中。或有一人单行世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戒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单行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上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行下二福回亦得生。或有一人具行三福回亦得生。或有人等三福俱不行者。即名十恶邪见阐提人也。
    善导大师又说:“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净土妙处,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需忏悔。”(《四帖疏》之序分义)
    善导大师临终正念文

    知归子问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蒙开诲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来死至时,心识散乱,或他人惑动正念,忘失净因。望重示归径之方。师曰,善哉问也。凡人临终欲生净土,须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种种交缠。若得舍此秽身,超生净土,见佛闻法,受无量快乐,得大解脱,乃是称意之事。如脱敝衣,得换珍服。但当放下身心,莫生恋著。才遇有病,便念无常,一心待死。叮嘱家人,及来往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话,家中长短事。亦不须软语安慰祝愿安乐。此皆虚华无益。若病重将终,亲属不得垂泪哭泣,及发嗟叹懊恼声,惑乱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时同声念佛。待气尽,方可发哀。才有丝毫恋世间心,便成挂碍,不得解脱。若得明晓净土之人,频来策励,极为大幸。依此者,决定往生无疑也。问求医服药,还可用否。答曰,医药初不相妨。然药能医病,不能医命。命若尽时,药奈之何。若杀物命为药,以求身安,此则不可。余多见世人因病持斋,方获小愈,复为医者以酒食血肉佐药,其病复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无益也。又问求神祈福如何。答曰,人命长短,生时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杀害众生,祭祀邀福,但增罪结冤,切宜戒之。又问平生未念佛人,还用得否。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余多见世人,平常念佛礼拜,求生西方。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
    善导大师于《观无量寿佛经四帖疏》中言到:“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总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李炳南老居士:学佛原则,依法不依人。“一心不乱”煌煌经文,岂可不遵,但有多少义趣耳。有理一心,有事一心,有长时之一心,有短时之一心,有平素之一心,有临终之一心等等。一心者定也。必定始静,必静始明,必明始能心佛感应。所谓“以心作佛”,“即心是佛”生死大事,何能徼幸成功。小乘罗汉,尚须七番生死,遑论成佛,三之远,此则一生成办,带业出要,再不有作,出苦无期矣。古德著一“念佛四大要诀。”第一即曰“念佛不求一心。”此不过云,初学不先求一耳。乃慈悲接引之意,因未曾说明,即有违经之嫌。后世诸祖,颇以此语为病,贻误后学。上举种种一心,最低必得临终一心,若无把握,往生无望。
    “凡惑障深。心多散动。若不顿舍攀缘。净境无由得现。此即正教安心住行。若依此法。名为净业成也。”——天台智者大师

    该如何理解: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极乐世界? 玄奘法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云:非少善根诸有情类,当得往生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法师译《阿弥陀经》云: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佛经中关于“善根”二字的定义如下:
    善根,《大品般若经》中说: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的根本。比丘知善、知善根,是谓成就见、得正见,于法得不坏净,入于正法中。无贪、无嗔、无痴三者为善根之体,合称为三善根。不善根则为贪、嗔、痴等,即称三不善根,或称三毒。又善法为得善果的根本,故亦可称为善根。
      又《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中解释三善根时说:“一无贪善根,谓于五欲之境,不贪不著,不爱不乐,此无贪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贪善根;二无嗔善根,谓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不欲损恼,此无嗔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嗔善根;三无痴善根,谓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知是善法知是不善法,知有罪法知无罪法,知应修法知不应修法,此无痴法是善种性,能为无量善法根本,故名无痴善根。”

    藕利祖师对“善根福德因缘”的定义: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祖师对“执持名号”的定义:
    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南怀瑾老师说往生之愿:壶内要有真种子
    摘自《唯识与中观》
    如果能够得到真正一念的止,比方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这一念,就是佛的那一念,不一定四个字啊,注意呦!我们平常念佛,有一点相当严重的错误,也许在座有念佛的人,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六个音声,是六个念头凑拢来,对不对?我们研究自己心理,南、无、阿、弥、陀、佛,等于流水、同蜡烛一样,我们一个蜡烛,拿个火柴给它点上,点上蜡烛亮了,我们粗看这个蜡烛它永远在亮,但是你看那个蜡烛光“卟卟卟”这样跳动的。实际上,当我们火柴一点上蜡烛,第一点亮光,那个蜡烛油上来,已经消散了,所以觉得跳动,因为第二点蜡烛油又上来接着,又亮起来了,第三点又接着……永远不断地接上来,我们看去是整个的亮光,实际上每一刹那、每一刹那那个亮光都在消散。流水也是一样,乃至我们电能的光波也是一样,所以电灯光波,假设用一支日光灯管,我们就看到有时候觉得灯光闪闪的,电力不够,它因为来的速度缓慢,我们才看到它的生灭、闪光。如果它速度来得很快的话,我们就觉得这个光没有动。实际上它都在动、消散的。有一点物理常识都很清楚。你看我们的心念也是一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念头凑了一个念,这叫做念佛号。当我们在活着的时候,那六个念头凑成一个佛号,配合上呼吸,一口气一口气念,有好处,心容易得止,身体也容易调得好。    当然不要那么开口叫:“南无阿弥陀佛!”喉咙以上叫,那是越念越不对、越散乱、身体也越来越坏;如果一口气、一口气,心很宁静地念,身体越来越好,心念越来越宁静,不能说得止。但是真到了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佛的境界是念什么?譬如你一天假设念个十万声佛,做不做得到?很难有人做得到哈。当然不一定拿这个十万,不要给数目限制,我早晨起来一路念佛念到晚,要很专一的啊!念到中间,你念了自然气力到某一个阶段,不想念了,也没有其他的思想,好像愣住了,可是心里对于佛这个观念存在着,这个叫念佛,这样才叫做“念佛”。但是如果说,我念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到气力没有了,停住了,可是佛的观念也没有了,那个不叫做念佛,那叫昏沉,因为你第六意识上没有佛境。意识有佛,所以念到这样的练习呀,我们在死的时候,说念佛,就是这一念,第六意识不要靠身体的,身体尽管分散了,这一念在成佛境界,专一了,得止了。那么中阴的变去不可能了,决定是蒙佛光接引。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21: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念佛号就能往生,可您说“应发菩提心”否则不能往生,究竟哪个对?

    夏坝仁波切:这不是我说的,是《无量寿经》说的,是《观无量寿经》说的,是《阿弥陀经》说的,所以我也没办法。我这个人胆儿比较小(众笑),对佛经里面说的话我不敢妄谈,所以你自己再读一读吧。
    《观无量寿经》中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里说,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这是《观无量寿经》里面讲的。

    《无量寿经》里面也说,“佛语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下辈人住大乘者,当发菩提心。这是《无量寿经》里面说的,不是我说的,千万不要以为是我说的,这是不对的。好像我给了你们一棒子,我实在要向你们道歉,真的,但我并不是对你们乱说,经里边怎么说,我就怎么说的。
    大*宝*法-王:要到极乐刹土,除念佛外须具备何种条件问:尊贵的法-王,弟子一定要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除了念佛、忆佛之外,还必须具备何种条件?修持何法呢?弟子深怕业力牵引,无法到达净土,阿弥陀佛!

    答:投生净土需要具备四个因:忆佛念佛、积聚资粮、发愿、发菩提心。这里的重点是,我们不仅要行善,而且在做善事时,要有清楚的目的与愿望,也就是清楚地发愿要投生西方极乐净土。

    另外还要忆念净土或是明观净土,这不是想着净土的外貌有多漂亮、多庄严,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要更深刻的思维,我们所忆念的这个净土,是由阿弥陀佛的大愿和本智所成就的一个清净佛土。为什么要这样去想呢?因为平时我们都充满着太多不净的观念、不净的相,最后造成的果是不好的,所以平时要多观想清净国土。

    再来也要多念佛号。阿弥陀佛是主要的,但也有特殊因缘的方法。举例来说,在古代要晋见皇帝,是不容易直接见到的,需要透过一些管道,透过大臣来引见才能见到国王。同样,我们也可以透过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念诵他们的咒语,观想他们的身形,这是帮助我们通往净土,晋见阿弥陀佛的一个好方法。

    还有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净土是指大乘的净土,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这样的善因,即是发菩提心。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有污秽,何能生乎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唯一被祖师大德承认的极乐世界往生情况反馈书: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1,唐本无量寿经: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

    蕅益大师开示:关于一念往生
    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2,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
    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


    3,上面第1是日常一心不乱之一念,第2是临终最后一念,两者是同是别?
    《圆中钞》曰:‘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此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
    在所有一切法门不得定就不能成就,净土法门不得定也能成就,这就是它容易、它方便。但是这个不得定也成就,不是说完全散动的这个心念也能成就,没有这回事情,总要收敛一点。这个收敛也有个标准,什么标准?只要它不散不动,这就行,只要达到不散不动就可以,这就是往生的标准。所以这个功夫,在修定里面是最浅的功夫,一般古德所说的伏烦恼。我们把这个散动的心伏住,并没有断,但是你能伏,这西方极乐世界它就接受,有这么个条件就行。如果这一句佛号伏不住烦恼,这个散动就是迷惑、就是烦恼,你的功夫伏不住,不能往生,能够伏住就往生。不像其他法门,其他法门要断掉,换句话说,要得比较深一层的定,他才能够脱离轮回。我们念佛的人占的便宜太大太大!
    如果在净土法门,说实在的话,连那个初禅的定我们达不到,我们也能往生,这我们放心,得大自在!初禅是真得定。我们要什么样的功夫?我们只要有夜摩、兜率的功夫就行。夜摩兜率是欲界,没得定。没得定是什么?他修定,修定不及格,所以这种定在佛教里有个名词叫「未到定」,虽然修定没成功,没有达到这个标准。譬如六十分及格,他只有二十分,所以他色界天去不了,他还只能在欲界。但是我们念佛这个功夫能够有二十分就能往生。他们要到六十分才能到初禅天,我们只要二十分、三十分就可以带业往生。你说完全没有,没有不行,不能往生,最低限度修定也有个二、三十分,这样程度才能往生,这是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的,不至於在这一生把我们这么好的一个机会错过。所以一定要修,要认真的修。
    老居士怕自己不能往生,该如何巩固信心?问:有些老居士听老法师讲,一万个念佛人中只有一、二个往生,于是产生疑惑,怕自己不能往生。请开示,以正知见巩固信心。
      答:这句话是过去我在台湾求学的时候,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常常说的一句话,目的也是要提醒我们,念佛要真念!心跟口要相应,所谓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怎么样才相应?对于净宗的经教不能不熟悉。经教里面最重要的是《无量寿经》,你要多听,听明白了你要照做,才有往生的把握。如果你经教不懂,以为一句佛号就能往生,这一句佛号是真的能往生,一点都不假。但是你盲修瞎练,只是口念佛,心里面妄想、杂念很多,还是吃肉、杀生,这怎么能往生?你看《无量寿经》一开端佛就教给我们,那就是十善业道,教我们善护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这一条你做到没有?"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你做到没?"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你做到没有?如果这个三条你做到了,念佛肯定往生。这个三句话就是《十善业道经》。
      我们净宗修行,最高的指导原则是《观经》上讲的净业三福,这是最高的指导原则。第一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一条做到没有?如果这一条做到,决定往生。你其他的都不要学,就是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四句做到,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有慈悲心,不杀害一切众生,修十善业道,没有一个不往生。所以唐朝时候善导大师说,善导大师传说是阿弥陀佛再来的,善导大师的话就是阿弥陀自己说的。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会漏掉,可是你要如理如法的修行。你不如理、不如法,单单念这句六字洪名,那就像寒山、拾得讽刺你的话一样,"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老师看到现在的念佛人就像寒山大师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所以喊破喉咙也枉然。你真正要往生,十善业道决定不能够疏忽,一定要修学。

      所以我劝同修学《十善业道》,学《弟子规》,学《太上感应篇》,这是儒释道三家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要。儒家教学的根,根本就是《弟子规》,佛家的根本是《十善业道》,道教的根本是《太上感应篇》。这三样东西都不长,认真修学,再老实念佛,没有不能往生,真的是万修万人去。他下面还有个问题,可以给这个问题做参考,就是培养正知正见,巩固我们的信心。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7 21:03 , Processed in 1.468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