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29|回复: 0

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态?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21-4-8 10:5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应该具备怎样的心态?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云:“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
    末法时代的修行人,必须要有刚骨。没有刚骨的特征什么?就是没有志气。他评论任何事情都没有志气,只是随自己的好乐、偏好而已。
    没有刚骨的人批评别人:这是有问题的,这种制度是不对的,那样做是不如理的……但是,只要别人请他吃一顿饭,或送他一点东西,马上就会改变观点,而不停地赞叹。这就是没有刚骨,完全随着人情转。没有自己的佛法正见,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修行。

    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修行人必须要有刚骨,要有坚毅的志气。就像儒家《论语》里所讲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是指远大的志向;“毅”,是一种坚毅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可见,不只是我们修行佛法的大乘菩萨道行者需要具足刚骨,即使是世间修学儒家之道的君子,也有这种让人非常敬佩的志气。
    “任重而道远”,虽然道路非常遥远,任务也非常重,但是“仁以为己任”,以自己修养的仁德,行君子之道,做到仁义礼智信。
    儒家追求“内圣外王”,先要自己成为圣人,接着要自利利他,这也是一种儒家的志愿和精神。所以,“仁以为己任”,具足这样自利利他、内圣外王的极远大志向,“不亦重乎?”以这样的志向,当然就是“任重”,这是最重的。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直到死了,眼睛闭上了,这时候他才停止,否则是不会休息的。所以,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必须以这种心态去修行。
    儒家的这种修行心态,我们不妨取而用之,用到自己修持佛法上。当然,我们是取其句而不取其义——取其文句,而不取儒家人乘的局限性观点。儒家这种“死而后已”的心态,我们作为大乘佛法的修行人,也是应该具足的。

    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里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佛法的佛果就好像高山一般,我们仰望着它,叹为观止。看着佛陀巍巍的功德高山,心里仰慕着佛陀,想办法慢慢地向他靠近。依于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我们要去随学他。
    司马迁在《史记》里接着还有两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暂时到达不了巍巍的功德高山,但心中一直向往,不停地往前。所以,沿着这条大路往前走,就是“景行行止”。依于这样的大路前进,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孔子在《论语》里说:“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论语注疏》中说:“画,止也。力不足者,当中道而废。今汝自止耳,非力极也。”
    为了求道,当尽力而为。一直到死了,眼睛闭上了才休息,这叫“中道而废”。但是,你不能现在就把自己局限了:“我现在身体不好,我的善根浅薄,大乘修行方法太难了,我无法修行……”,如是等等,不能这样画地自限。
    我们不能以小心小量行持菩萨道,而应该尽量地去做,一直到不能做为止。要做到“中道而废”,即使眼睛闭上了,也不放舍自己的初心。无非是暂时休息一下而已,但不会改变下一世照样要修行的愿望,生生世世都应该不懈地修行。
    就像沩山禅师所说:“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如果我们能够生生世世不舍弃菩提心,能够生生世世不退修行,那佛陀果位的台阶,决定是有希望登上去的。因此,我们要想真正地修行,永远不能放弃菩提心的愿望。

    三、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当然,如果你想真正地生起这种大心,必须要彻底舍弃世间的名闻利养、人天善趣的希求心,乃至于舍弃小乘的自利发心,这样自然而然就会趣入菩提心的修持。
    对于世间的欲乐享受,必须通过看破放下,这样就能心心念念地趣入佛道。
    林则徐有一句很有名的座右铭:“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如果没有世间的欲望,这才是最刚强的,无坚不摧。反之,只要有一种欲望,就有一种缺陷。因为他的心分散他处,不能专一地求某一件事情,自然就没有力量。
    这里的“无欲则刚”,是因为他不贪世间五欲的缘故。当然,“有容乃大”也可以如是理解。为什么能够有这样的大量,有这样的气势呢?是因为唯一追求的是最伟大的成佛事业,所以对于世间鸡毛蒜皮的事情、一般的争执根本不会放在眼里,自然心量就非常大,能够容下世间一切难容之事。

    结   语
    了知这样的道理,发起这样的大志愿之后,我们就要勇猛精进地行持,这是非常要紧的。就像儒家所讲,真正的君子,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可以托七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因为有非常坚固的信念,为了君子之道,可以舍弃世间的任何名利,完全看破、放下。
    儒家的这种气节,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就像《二十五史》里记载的大量儒家修行人,在生死面前面不改色。如同文天祥的《正气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用说根本不贪求世间的名利,甚至连生死都可以置之度外。
    因此,对我们来说,修行的志愿和毅力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摘自念西法师《劝发菩提心文讲记》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9 13:4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