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39|回复: 0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11-12-28 03: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01(讲义)         信愿法师编撰  









    壹、中国净宗祖师之成立



    在净土教的历史上,努力倡导弘扬念佛法门的主要人物,一般称之为「净土宗祖师」或「莲宗祖师」,从传记所见,早期有七祖、九祖说,近代则有十二祖、十三祖说。然而,此所谓净土宗的祖师,见于文献的记载,乃出于宋代以后之事,最早的文献《乐邦文类》及《佛祖统纪》虽明白记载「祖师」说的名称,然而皆作为「莲社」之祖,并无所谓「宗」的名称。兹就古籍所载,关于净土宗(即莲社或莲宗)祖师的传承,列举如下:



    一、《乐邦文类》:



    石芝宗晓撰于南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间,在其卷三书中,举庐山慧远为莲社始祖,次举五大法师为继祖,即善导、法照、少康、省常、宗赜,共为六位祖师说。《乐邦文类》卷三云:「莲社之立,既以远公为始祖……继此道者乃有五师,一曰善导师、二曰法照师、三曰少康师、四曰省常师、五曰宗赜师。是五师者,莫不仰体佛慈,大启度门,异世同辙,皆众良导。」



    二、《佛祖统纪》:



    志盘所撰,于宋朝咸淳五年(1269)成书,其书中的卷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别名「净土立教志」,列举「莲社七祖」即庐山慧远、光明善导、南岳承远、长安法照、新定少康、永明延寿、照庆省常,共有七名祖师说。



    以上《乐邦文类》、《佛祖统纪》二书所举祖师,即成为后世净土宗祖师说之所本,并依此广被引用沿承。



    三、《净土指归集》:



    元朝蘧庵大佑所撰,除列举前七祖外,尚尊宗赜为八祖,到了明后,有人改以莲池为八祖。到了清初,莲社的祖师说与净土宗或莲宗的名称相结合,并增加了智旭蕅益为九祖。



    四、《莲宗正传》:



    清朝灵岩悟开所著,书中所立十一祖为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莲池、智旭、省庵、彻悟。民国年间,印光改推截流为十祖,省庵、彻悟降为十一、十二祖。印光往生后,净业行人推其为十三祖。至此净宗十三祖圆成,便相沿承用至今。



    兹将净宗祖师之称谓排列依次如下:1.初祖庐山东林慧远大师,2.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3.三祖南岳般舟承远大师,4.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师,5.五祖新定乌龙少康大师,6.六祖杭州永明延寿大师,7.七祖杭州昭庆省常大师,8.八祖杭州云栖莲池大师,9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10.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师,11.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师,12.十二祖红螺资福彻悟大师,13.十三祖苏州灵岩印光大师。



    从中国净土教的发展、延续及祖师的传承,可以发现几个特征:1.净土宗虽创传于魏晋,经南北朝而盛弘于隋唐,然直至宋末,历时一千余年,有关文献,迄未使用「净土宗」的名称,但有「净业」、「净土门」或「莲社」、「莲宗」的名义。2.所立祖师,不仅无师资相承的必然关系,也无传承净土宗教义的法统关系。3.所立祖师,在原意上是代表当时修学净业功德高盛者,系后人的推举,此为个人意趣之说,认定因人而异,非有标准。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02(讲义)         信愿法师编撰







    贰、中国净土三大系



    由中国净土教历代流传之概况,日本净土教开宗祖师法然上人于《选择本愿念佛集》言:「如圣道家血脉,净土宗亦有血脉,但于净土一宗,诸家不同,所谓庐山慧远法师、慈愍三藏、道绰、善导等是也。」由此可知,法然上人判净土宗为三系,即:慧远流、善导流、慈愍流。其流派、传承、行持、思想、著作,列表如下(附图一):



    一、慧远大师思想:







    (一)慧远的念佛思想与其修学背景密切相关,从汉至晋,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主要是般若与禅学两系。慧远出家后,跟随道安二十五年,受其熏陶影响甚大。道安的「本无论」是般若学六家之一,认为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道安的修行方法,是般若与禅法并重。般若是理论,禅法是实践,二者不可偏废,只有通过禅法的修持,才能真正证悟般若,臻于法性境界。慧远承继了此一思想,于《禅修行方便经》序云:「夫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其相济也,照不离寂,寂不离照。」慧远注重禅智的理念,运用在他的念佛行持之中,形成禅观念佛的特色。



    (二)慧远所创的莲社,以修念佛三昧为主,其所依据的经典是《般舟三昧经》,盖当时《观经》尚未译传。般舟三昧意为十方诸佛悉在前立,故名定意法。般舟要旨,为宜一念,兼重观想。行者修此念佛观,目的在现生亲见阿弥陀佛,即见一切诸佛。慧远以及莲社其它同伦,修念佛三昧,大多有定中见佛的体验。《广弘明集》第二十七记载慧远与刘遗民等证得念佛三昧,《庐山集》记载慧远临终告其弟子法敬、惠宝说:「我从最初到庐山安居至今,十一年中,三次见到西方三圣像,今又再次见到,我往生净土是决定不移的了。」







    二、慈愍三藏思想:







    (一)对于佛法,慈愍主张以念佛为正宗,其《往生净土集》言:「菩提道有八万四千,其中要妙而功易成,速得见佛,速出生死,速得禅定,速得解脱,速得神通,速得圣果,速得自在,速遍十方,供养诸佛,现大神变,遍十方界,随形六道,救摄众生,有进无退,万行速圆,速成佛者,唯净土之一门。」



    (二)慈愍特重般舟三昧之行持,其《般舟三昧赞》赞文中每半偈均有「般舟三昧乐,愿往生」,「专心念佛见弥陀,无量乐」之唱和语,与善导之《法事赞》及《般舟赞》之行事一致。依之,慈愍主要是承善导之说,而专重于实践。



    (三)慈愍亦重视弥陀弘誓愿力,其《般舟三昧赞》赞弥陀之弘誓言:「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皆得往生。不简贫穷富贵,不简下智高才,不简外道阐提人,不简长时修行、今日发心,不简多闻持净戒、破戒罪根深,但能回心多念佛,瓦砾变成金。」不问机之善恶,不论罪之轻重,唯能念佛者,皆得往生。此说无异善导之主张。



    (四)慈愍于其《往生净土集》批难禅家之无视于斋戒、堕于空见、废舍万行之偏见;力说求生净土要在持戒,断酒、肉、五辛。并且提倡融通教、禅、净、戒,万善同归于净土,此一提倡深受教界的欢迎,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净土宗大德及各宗诸师的导归净土,莫不受其影响。而且主张禅净双修,奠定后代延寿等之禅净双修之基础。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03(讲义)         信愿法师编撰







    三、善导大师思想:







    善导之净土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八字,略述如下:







    (一)、本愿称名:







    (1)《观经四帖疏》







    1.弥陀本誓愿,极乐之要门,定散等回向,速证无生身。



    2.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3.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4.初不逢善,狱火来迎;后逢善故,化佛来迎,斯乃皆是弥陀愿力故也。



    5.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



    6.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



    7.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



    8.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答曰: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9.问曰:佛德尊高,不可辄然轻举,既能不舍本愿,来应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机也?



     答曰:此明如来别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杂恶同居,八苦相烧,动成违返,诈亲含笑,六贼常随,三恶火坑,临临欲入。若不举足以救迷,业系之牢,何由得免。为斯义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机也。



    10.又念弥陀本愿言:「弟子某甲等,生盲罪重,障隔处深,愿佛慈悲,摄受护念,指授开悟,所观之境,愿得成就。今顿舍身命,仰属弥陀,见以不见,皆是佛恩力。」



    11.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12.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



    13.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



    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以后,得生西方,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14.但述称佛之功,我来迎汝,不论闻经之事;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善。



    15.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2)《观念法门》







    1.言三力者:即如《般舟三昧经》说云:一者以大誓愿力加念,故得见佛。二者以三昧定力加念,故得见佛。三者以本功德力加念,故得见佛。



    2.至诚心、信心、愿心为内因,又藉弥陀三种愿力以为外缘。外内因缘和合故,即得见佛。



    3.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即是愿往生行人,命欲终时,愿力摄得往生。



    4.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5.乃由弥陀本愿力故,女人称佛名号,正命终时,即转女身,得成男子;弥陀接手,菩萨扶身,坐宝华上,随佛往生,入佛大会,证悟无生。



    6.又一切女人,若不因弥陀名愿力者,千劫、万劫、恒河沙等劫,终不可转得女身。



    7.佛灭后凡夫,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8.又如《观经》九品云:一一品中,所告众生者,皆是若佛在世、若佛灭后,五浊凡夫,遇善知识,劝令生信,持戒、念佛、诵经、礼赞,决定往生,以佛愿力,尽得往生。







    (三)、《法事赞》







    1.他方凡圣,乘愿往来;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2.三界火宅难居止,乘佛愿力往西方。



    3.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4.此是弥陀悲愿力,无衰无变湛然常。



    5.到彼华开入大会,无明烦恼自然亡,三明自然乘佛愿,须臾合掌得神通。



    6.终时正意念弥陀,见佛慈光来照身,乘此弥陀本愿力 ,一念之间入宝堂。



    7.弥陀愿力皆平等,但使回心华自捧。



    8.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9.四十八愿殷懃唤,乘佛愿力往西方。







    (4)《往生礼赞》







    1.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2.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3.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4.仰愿神光蒙授手,乘佛本愿生彼国。



    5.愿弟子等,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心不失念,身心无诸苦痛;身心快乐,如入禅定,圣众现前,乘佛本愿,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



    6.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7.弟子某甲,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日遇善知识,



    得闻弥陀本愿名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本弘,誓愿摄受。



    8.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5)《般舟赞》







    1.得此无生宝国地,皆是弥陀愿力恩。



    2.因佛愿力来相见,常住此国不须还。



    3.佛与圣众身金色,光光相照心相知,相好庄严无殊异,皆是弥陀愿力成。



    4.不蒙弥陀弘誓力,何时何劫出娑婆。



    5.或想或观除罪障,皆是弥陀本愿力。



    6.光能变现稀奇事,尽是弥陀愿力作。



    7.弥陀愿力庄严地,作一莲华大宝王。



    8.得见净土稀奇事,皆是佛力遥加备。



    9.弥陀愿力随心大,四种庄严普皆遍。



    10.临终遇值善知识,为说极乐弥陀愿。







    (二)、凡夫入报:







    中国净土宗自天台智者判属弥陀净土为: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以来,后之净业学人,大多相沿承用实行此说。然有关净土庄严及所居之圣众等之分类,自隋代以后,有不同论说(如下表)。



    诸师之中,慧远、智者、吉藏等认为弥陀净土为事净粗土,为凡夫往生所居。摄论家则主张弥陀净土是报土,但凡夫无法往生。迦才、元晓等则认为弥陀净土通报、化二土,地上圣人生报土,凡夫、二乘人生化土。如上三种看法,谁也不承认凡夫往生报土之说,此等诸师皆认为净土是众生自业所感,即慧远等认为众生亦有净土,随众生各自有漏、无漏业而召感得粗妙之净土,随凡圣之阶位而所感之土,有高下之不同,是以随凡夫有漏业所感者,即事净土。又摄论家认定土之高、下、净、粗,是以所住人为标准。报土是地上菩萨之所居,地前凡夫无法往生报土。如此,隋唐当时诸家皆否认凡夫能生报土。



    可是,善导却毅然主张「凡夫可生报土」,有楷定古今之气概,并充分发挥净土立教之本旨。盖善导认为弥陀是报身,其土为报土,并非依《摄大乘论》等所说,而是根据《大乘同性经》,净土得道者为报身;弥陀如来、莲华开敷星王如来等,即依净土得道之佛。又《无量寿经》中说:法藏比丘于因位中发四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今既成佛,此即显示弥陀是酬因之报身,而以此为《大乘同性经》之左证。



    如此,善导提倡弥陀净土是报土,反对当时一般教界之通论,毅然认为罪恶凡夫亦能生弥陀之报土,倡说所谓「凡入报土论」。其论据是如来本愿力,为众生入报土之增上缘。其《观经疏》说:「问: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垢障凡夫云何得入?答: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其实此说,昙鸾、道绰早已倡导,道绰《安乐集》言:「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到了善导时代,由于上述诸家,均不同意凡夫入报土之主张,而使净土法门本来度世利人之大用,隐没不彰。经过善导之极力提倡,仗托佛愿强缘之摄引,不但使诸家获得启信,同时亦激发修行净土之行者,求生西方。







    四、结论







    从历史的传承、思想的接续来论,昙鸾、道绰、善导决不只是中国净土宗史上的一个流派,而是有足够的条件成为中国净土宗史上的正宗。中国净土宗经昙鸾、道绰至善导而集其大成,吸收了包括慧远念佛三昧在内的中国净土思想的精华。不论中日净业行者,除了公认善导是净土的集大成者外,也认为善导是净土的实际开创者,故后人也有将净土三流视为善导思想的开展,即专称佛名的少康流、重视悟解的慧远流及教禅戒净兼修的慈愍流。而历来之净业行者普遍认为,慧远流以吸引上根者为主,慈愍流以契应中根者为主,少康流以摄受下根者为主。无论净土三流是如何分类法,三流之分并非是绝对壁垒分明,体现在一个人身上很难说属于哪一流,毕竟历代诸祖师的净土思想,有同有异,后继者吸取先贤者之主要论说,往往提出新义,这也使净土宗的发展呈现纷繁面貌。



    然而,三系之思想传承、道风修持、所依经论、修因感果等,的确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今之净业行者安心起行,理应有所取舍,学一家之言,方能如法实行,往生西方,故中国净土三系,提供净业行者更广阔的选择空间,三系如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只是应机的差异,并无实质的高下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7 18:2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