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14|回复: 0

英雄到老终归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6
    发表于 2011-6-2 04: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英雄到老终归佛

    三点一勾弯,万事在其间。少壮贪甜乐,速与佛结缘。
    菊艳争芳美,奇葩欲胜兰。风霜无情至,难逃凄枯残!--(静慈--三点一勾“心”字)



    潜心学佛—马庆泉---静慈节选



    马庆泉1988年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职称,并在中央党校任教。90—91年曾到俄罗斯和日本为访问学者。1993年,马庆泉走进了初创时期的中国证券市场,先后担任广发证券副总经总经理。

    1998年底参与筹建嘉实基金并担任董事长,2000年初出任中国证券业协会秘书长,后任副会长。2005年,到广发基金公司工作,任董事长。马庆泉是中国证券经营机构的第一代掌舵者。



    1997年秋,马庆泉曾在成都文殊院谒见了九五高龄的宽霖大师,他还记得宽霖大师当时说:世界上好人多,坏人更多,好人都出家了,谁为百姓做事!

    “宽霖大师住世济人的情怀,正是佛家正法真谛。”马庆泉说。

    也许因为童年时的艰难生活,也许因为职业生涯经历波折,也许因为天生的慧根,马庆泉对佛学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他每天会拿出一点时间研究生命科学与禅修。从2001年5月开始,他每天坚持背诵《金刚经》,多年来没有间断。

    马庆泉最早与佛学结缘是在高中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把佛教说成是一种奇怪的、不可索解的、荒谬的学说,这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于是很费周折地找到了一本《金刚经》,读了自然是一头雾水,但却很喜欢第32章的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马庆泉对佛学比较深入的学习,是1993年到广发证券之后。一次去韶关出差,他拜访了南华寺,参拜了六祖真身,了解了六祖惠能一生事迹,深受触动。回广州后,趁节假日,马庆泉陆续访问到六祖的故乡,参谒了国恩寺,以及在穗的光孝寺、六榕寺,开始认真阅读《金刚经》《法宝坛经》以及手头能收集到的佛学文献。

    “ 我对佛学好像天生就有兴趣,可能前世是个和尚吧。”马庆泉微笑着说。工作上遭遇的挫折,也激发起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反思, 他开始潜心学佛,发心读诵了《妙法莲花经》、《楞严经》、《心地观经》、《普贤行愿品》等佛典。

    “我跟《金刚经》似乎有特别的缘分,心里烦的时候,读一读《金刚经》,就可以清静下来。金刚是无坚不摧的意思,六祖惠能就因《金刚经》而悟道。”他表示,“睡不着觉的时候,诵一诵200多字的《心经》,也可以静下心来。这不是迷信,修学佛典,对人的精神修 养有很大帮助,对内心世界的建设也有净化作用。”

    马庆泉也坚持静坐,“每天静坐一段时间,对强身健体很有效。刚开始打坐的时候确实是妄念纷纷,我的方法是用正念代替妄念,久 而久之,脑子里就稍许进入清灵空明的状态,那是很有益的?”

    已逾耳顺之年的马庆泉非常平和,几十年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智慧,隐藏在他平淡的外表下。谈佛论道娓娓道来、绵绵不绝的马庆泉,已不愿再谈论基金行业证券行业的问题,他总是微笑着说:你还是去问林总(广发基金总经理)吧。也许真的是: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笃信因果的马庆泉相信:“人善人欺天不欺”。佛教讲因果,最终的结果,也许已定格在起心动念的一刹那间,“要有好的果,就要种善的因”。----(摘自---《中国基金》2011-5-30)

       



    邵逸夫的善举



    邵逸夫不仅是华人娱乐业的王中之王,更是慈善业中的翘楚。本次汶川地震,邵逸夫就一次捐款1亿元人民币。事实上,从1985年起,



    邵逸夫平均每年向中国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20多年来,他共向内地捐赠了34亿港元,兴建了5000多个项



    目。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遍布中国各地。2002年,邵逸夫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的“邵逸夫奖”,用以



    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1990年,中国科学院为了表彰他对公益事业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还山”之后的邵逸夫才真正走向了无为而无不为。



    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家,都曾经有一个“还山皈佛”的人生历程。比善事业。台湾的施振荣,则致力于传播其商业                                   经验与人生感悟。



    在潮落之际乘时而退,不仅为新一代人腾出了广阔空间,也使自己的人生得到升华,于企业和个人,都是善莫大

                                                                                       焉。



    孙传芳的轶事



    “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兵”

          这是大军阀孙传芳兵败后皈依佛门时留下来的两句话,感言写的还真不赖,可见其也是个有学问的人啊,但他没想到自己会死在佛堂里!

          孙传芳皈依后还是挺虔诚的,每星期有两天穿着海青到居士林来念经听课,平时还在家门口施粥,一般人不会知道也想不到这个大善人



    就是杀业无数大军阀孙传芳,也许没有那位女士他会这样安逸平稳过自己的日子。

          业果成熟于缘的聚合,种种因缘巧合让有着杀父之仇的施剑翘女士找到了孙传芳。某个下雨天,施剑翘扮成居士在佛堂三枪击毙孙传芳!

          有意思的是,施剑翘女士自首遭关押一年后被特赦,若干年后,真正的皈依了。(静慈按:孙被毙乃因果之报,杀业大而因缘先熟故)

       

    如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杜甫、孟浩然等人的一生,就深深打上了佛学文化的痕迹。,“才人老去例逃禅”,正描摹了这些文人才子的人生轨迹。宋、元则是儒、释、道进一步融合的时期,王安石、苏轼则是文人中典型的代表;名将韩世忠一句“劝君识取主人公”道出了武臣的禅心;而深受儒家文化熏陶且担当国家重任的名臣文天祥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也发出“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的感叹,元代宰相耶律楚材(湛然居士)也提出了“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观点,表现了佛学文化在高居庙堂之上的国家重臣身上打下的烙印。近代也不乏深受佛学熏陶的文化名人,如林则徐,谭嗣同、袁了凡等。谭嗣同在《仁学》中称:佛教“独高于群教之上”,其根本精神是救度众生,“救人之外无事功,即度众生之外无佛法”,将佛学普渡众生的精神和他的救世思想结合在一起。他们有的年纪大了才知道佛法的利益,那么,现代的年轻人何不深思深思为什么?



    想到了《红楼梦》里贾元春的一支曲子: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静慈注:各位,要是等到老后再学佛那可就要后悔了,要知道“青山埋没少年骨”啊!人生时刻都有天灾人祸随身,生命就在呼吸之间,千万要早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以免悔之不及啊!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0 09:3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