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03|回复: 0

什么样的人算是深信切愿——读文钞有感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2-19 07:39
  • 签到天数: 153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46
    发表于 2011-6-1 05:4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什么样的人算是深信切愿——读文钞有感
    我们经常说往生与否全凭信愿的有无,如何客观判断自己信愿的水平,我觉得印光大师的这段应该是答案。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开示中虽然没有提到信愿二字,可是那一句不是深信切愿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在这段开示里面其实包含了菩提心,包含了五戒十善,当然也包含了信愿。就是这些内容的具体落实。
    如果只谈信愿,不强调日常行持,信愿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最后反而容易落空!所以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往生正因。

    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由此可知,跟考试一样,平时的行持就是打基础,只有基础牢固,上考场时才有信心,才能发挥出高水平;如果平时不注重基础,就靠盲目自信、靠考试时超水平发挥,那么考好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作为往生法门,很关键的是临终最后一念。所以,正因为临终一念重要,所以,我们日常就要栽培这一念。而这一念呢,是信心、愿心、念佛,三位一体的正念。就是说在这一念中,信心要包含三分之一。古德有个说法,叫做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作为净土行者,假如现在到了临终了,或者以后到了临终,怎么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往生呢?作为一个净业行者,他也持戒了,但在一生中持戒不够清净;他念佛了,但没有念佛功夫;日常经常犯错,也经常后悔,想改错,但很多错没有改掉。
    而且应该说大多数人差不多都在这个状态。那么这个人有没有可能往生呢?!是不是这个人应该觉得自己不能往生呢?!
    因为众生习气重啊,众生大致就是这个状态,想学好,但是很多时候很难改坏习气,进了一步退了九步,好容易一段时间有了进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退回了。不是说放纵自己,也不是说不想好好修行,而是众生习气太重了,生生世世如此。
    作为凡夫现状就是挺想改好,但是很多事情,又情不自禁。当然,随着不断努力,也会有进步,但是进步很慢。我觉得除非上根利器,大多数行者都是如此。
    那么是不是不能彻底改好的众生就不能往生了呢?不是的。
    作为一个净业行者,他要想具备深信切愿,日常一定要努力改正自己,不断真实改变自己坏习气,这就是深信切愿的一部分了。但并不是说,他真正完全做到。当然,真正完全做到那更好了。
    就是说要具备深信切愿的话,必须要努力改恶修善,如果不改恶修善,随顺自己的习气,那肯定不是深信切愿了。
    这就是深信切愿与净业三福的关系。严格的说,深信切愿不等于净业三福修的圆满,只要努力去做就可以。当然,净业三福修的圆满更好。
    而深信切愿与出离心关系最密切。一个人不能真实看淡这个世界,没有出离这个世界的心,他不会有往生的切愿,这点是最难的。
    而深信切愿与念佛功夫,是这样的,念佛功夫越深,越容易形成深信切愿,但是并不是没有念佛功夫,就不能有深信切愿。打个比方,一个人很贪财,特别喜欢钱,这就是对钱深信切愿,但是他并没什么念佛功夫。当然,念佛功夫越深,他的深信切愿更容易坚定。
    深信切愿与烦恼的关系。一个人有烦恼,也能有深信切愿,比如一个女人爱子如命,对自己孩子特别好,这就是对孩子深信切愿,但脾气非常不好。当然,烦恼越轻,她也越容易形成深信切愿,而当一个烦恼现行的时候,他的深信切愿可能被破坏掉,所以,要尽量消除烦恼,保护深信切愿。
    深信切愿必须包括比较坚固的出离心。
    深信切愿,有自己独立性;同时深信切愿又与净业三福,与念佛功夫,与烦恼业障有关系。也就是说深信切愿有独立的一面,而修净业三福,修念佛功夫,折伏烦恼业障能够增上深信切愿。
    是的,这可能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那么临终就非常重要了,看程晋林居士的助念报告,临终能自在往生的几乎很少,大都放不下这个身心世界。可见有什么样的平时,就可能有什么样的临终,平时是因,临终是果。临终能深信切愿念佛,不为世缘所动,其实这也是“定”,这个“定”要靠平时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中培养。当然有平时造恶,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忏悔、发愿、念佛也往生,但这种人善根、福德应该是不可思议,不是一般人能学得去的,净空法师在谈到陈晓旭时说,陈居士临终时就是信心和愿心都提不起来,都很脆弱,为什么会这样呢?法师开示的很有道理:
    “我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就警告我。我讲经的时候曾经讲过。我受了大戒,到台中去看他老人家。这受戒之后一定回去拜老师。还没进门,我在门外他在里面还很远,他就指着我,“你要信佛!你要信佛!”说了十几声。我走进去以后莫名奇妙。我学佛七年出家。出家两年受戒。我还教了两年佛学院。老师一见我叫我信佛,我都呆了。我坐下来之后,我就楞住了,我心想,老师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老师跟我讲,你现在是受了大戒了,也教佛学院了。你要晓得,出家受戒的老和尚自古以来,不是今天,古时候就很多。到七八十岁,临命终时还不信佛。越讲我越糊涂啊,他怎么不信佛呢?不信佛怎么出家呢?怎么学教?怎么讲经呢?到最后老师告诉我:什么叫信佛啊?不讲别的多的了,讲很简单的了。佛叫你不杀生,你做到了没有?佛叫你不偷盗,你做到了没有?佛叫你不淫欲,做到了没有?佛叫你不饮酒,做到没有?不妄语。五戒啊,没有做到。没有做到,不信啊。我这才恍然大悟。 所以信佛是依教奉行。听了佛的教诲,能说不能行,不信啊。你才晓得,“信”这个字多难。信,决定有效;没有效,自己好好反省,不信啊。”
    由此可知依教奉行有多重要。不是往生难,是依教奉行难!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人平时挺好的,挺孝顺父母,挺喜欢放生,也常念佛,持戒也不错,这在佛门中算修的不错了。但是临终对这个世界还有不少贪恋,结果没有往生,日常所修的种种善法,都变成了来世的福报。
    而有的人平时修行很一般,但是临终没贪恋这个世界,强烈求生极乐世界,结果往生了。
    就是说,往生的关键在于要具足欣厌心,欣就是强烈求生极乐的心,厌就是真实出离这个世界的心。这是往生的关键所在,往生的信心所在。
    而日常修行重点是如何具足欣厌心的问题,这是核心。具足欣厌心,决定往生。当然,这并不容易,需要日常不断的观修。
    一个行者到了临终也是如此,你往生的信心建立在什么上?是不是具足欣厌心。如果一个行者临终具足欣厌心,则决定往生。要建立这个信心。
    就是要建立一个信念,在临终啊,如果我们能不留恋这个世界,坚定的求生极乐世界,那就一定能往生。
    但不少行者总觉得自己持戒还不够好,念佛功夫也不太行,还有不少习气,还有不少冤亲债主。总是把信心建立这些方面,总是在这些方面着眼。当然这些事情都需要增上,取法乎上。
    要把往生的信心建立在欣厌心上。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0 09:2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