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052|回复: 8

如 何 面 对 痛 苦?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72

    帖子

    302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3
    发表于 2005-7-21 0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丹增嘉措活佛/ 着
    庭 西/ 译

    顶礼无忧如来!

    今天的我确实是快乐的,通过修持佛法后,我的生命逐渐有了活力,虽然长时间以来,我的肉体上受到疾病的折磨,但我的精神仍然很饱满,这都是佛法赐予我的。我作为一个凡夫,深深地体会到佛法崇高的加持力。

    每当这时,我就想起佛陀的大慈大悲,这使我仰慕不已。据佛陀的传记中记载,佛陀在世的时候,竹园林(古印度地名)有一位比丘得了天花,全身长满了脓包,朋友们都不愿和他在一起,他只好住在寺院外面的一间破旧房里。这时,佛陀没有向任何人声张,自己一人悄悄来到他的住处。比丘非常地感动,他想起身给佛陀顶礼,但因非常虚弱,动弹不得。

    佛陀用他那具福之手,亲自把比丘满身的脓疮洗得干干净净,然后从自己的顶髻上发出一束白光,照射在病人身上。剎那间,他所有的疼痛和病根都消失了。

    佛陀问比丘道:「现在你肉体的痛苦感觉消失了吗?」比丘一边向佛陀顶礼一边说道:「向佛陀医王顶礼!我肉体的苦痛和病根全都没有了,可是我心里的病根却还没有去掉,为了治疗这个心病,请您给我传授佛法吧!」

    佛陀听了比丘的话,非常高兴。就给他传授了佛法,使比丘获得了永恒的幸福和安乐……

    虽然佛陀早已离开了我们,再也不能亲自为我们讲授佛法,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心,他所讲授的佛法就永远不会离开我们 , 因为佛法已经成为医治我们内心痛苦的良药。佛法的每一个词语,都能够使我们的心境得以改观,应该相信,它对消除我们所遭遇的痛苦和不幸是极为有利的。


    ◎关于痛苦性质的认识

    首先我们讨论痛苦的性质。我们应该懂得:在没有解脱之前,痛苦是轮回中生命的一部分,在凡夫人的一生中,要想远离痛苦是不可能的。如果掌握了这个道理,遇到了痛苦,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必然,而不是意外的事,就能正确地对待它,即使面临了痛苦,也不会大惊小怪。因而,在遇到痛苦时就可以做到随遇而安。

    有一些人喜欢大力渲染和夸张那些充满幸福和欢乐的种种言辞,并将之用来形容现实生活。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使生活充满活力。这种观点,在暂时没有遇到痛苦和困境时,有其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生活的另一面。假如突然遇到一些挫折和稍微尝到一点痛苦的滋味,他们内心就感到震颤,以至无法接受这种事实而变得惊慌失措,完全失去了与痛苦搏斗的勇气和能力。他们不光苦恼伤愁,还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因此,我们应该理智地去认知生活的每个层面与角落,而不应该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

    佛教非常重视对痛苦的认识,佛陀在初转法轮时,一开始就强调认识苦谛。有关对苦的认识,佛经中一般分为苦苦、坏苦和行苦三种层次。在此我们依次阐述:第一是苦苦,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众所皆有的身体上和心理上出现的痛苦。比如疾病伤痛和心灵创伤等。这种痛苦一产生,包括动物在内的所有众生都能明显感觉到是难以接受的,属于粗大之苦。第二是坏苦,即暂时以为快乐的,但过段时间就变成痛苦。比如美食华衣等,最初带来满足荣耀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却很可能引发痛苦。所有世俗的快乐,我们自以为是快乐的,但事实上只要我们还处在迷惑的状态中,这些都不是清净的,而终究会带来痛苦。这种苦在产生时,是不易觉知的,所以,它属于细微之苦。第三是行苦,即此苦没有诸如苦苦和坏苦的明显苦乐之感,但它是这两种痛苦的基础。至于我们生命本身的运作,在剎那剎那地变化,极不稳固,导致了痛苦的形成。这种苦是通过分析生命的细微变化过程而确立的。因此,它属于极微之苦。在认知了行苦的本质与道理之时,就可以说掌握了苦谛的实质。


    ◎佛教徒对待痛苦的特点

    日常生活,人们有多种面对和消除痛苦的方法。社会上普通人他们所使用的消除痛苦的方法,只能暂时解决一点问题。比如,消除饥饿就要吃东西,防御寒冷就要增添衣服,去除病苦就要服下药物,消除贫困就要去赚钱……由此,人们消除每种痛苦就要采取不同的方法。但这些都不完善,亦不完全可靠。有人说:「要消除饥饿,可以吃东西和喝水。」但是靠吃喝只能解决饥渴的痛苦,而对其它痛苦则没有办法。用一顿餐,喝一次水,的确可以消除一次饥饿的痛苦,却不可能永远消除饥渴,因为用不了多久,人们又会像以前那样重新感到饥渴。不仅如此,吃一顿饭,消除一次饥饿,这也不是绝对有保证的,也有可能吃了饭会消化不良,而增加新的痛苦。总的来讲,凡夫人所使用消除痛苦的方法,都是暂时性、强制性和局限性的。这些都不是从根本上彻底消除痛苦。就像吃止疼药,暂时起了点作用,可是稍微过了一会儿,又依然如故地疼痛起来……诸如此类情况,仅仅是权宜之计,是不能消除痛苦根源的。

    当人们内心生起粗大烦恼时,就会采取一些不明智的手段来暂时缓解自己的心绪。这些手段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很多人会把困境的因素轻率地归结于别人,进而用暴力的手段报复他人、陷害他人,企图以此手段暂时地压制自己内心的痛苦;一些人会用酗酒的方法来麻痹自己的神经;一些人把自己家的东西都砸了,希望通过这种发泄的方式来化解痛苦;一些人则摧残自己的身体,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自杀,认为这样就可以消除痛苦了……

    根据佛教的观点,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根本不是消除痛苦的方法,就像砍树不把根铲除一样,它还会生长出枝叶。同理,如果不把痛苦的根源彻底切断,今后还会出现其它痛苦,无论你怎么去排除它们,它们还会在别的地方重新滋生的。

    我们应该懂得,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内心不自在才聚集而成。因此,我们应该从这方面着手采取相应有效的措施。人不是机器,可以借用别的力量来控制纵,并使其本性彻底地得到根本改变——但这是不可能的。仅仅想凭借外部世界的某种手段,去强行消除人们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当然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痛苦主要是由心聚集而成,所以应该依靠心来使自己安祥和平静,应该依靠产生痛苦的心识本身来消除痛苦,而不能依靠粗暴的行为来消除痛苦,解铃还需系铃人。例如可以用修无常、禅定、如梦如幻等内在的温和的方法,将痛苦彻底消除。这种观点与人们的意愿与主张是相适宜的。从根本上而言,也是有别于其它方法的。

    用这些方法来消除烦恼的根源——我执心,内心的痛苦就会自然缓解。再进一步将痛苦转为道用——加以利用,亦可提高慈悲心和修行层次。用自他相换的修法,就可以替代他人的痛苦……等等,佛法中有着许多类似的利用痛苦作为增上修行的方法。这些,都是以最终消除人们内心中的「执爱自心」为目的。我们普通人,考虑问题往往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而佛教的观点则恰恰与此相反,它们二者不仅在消除痛苦的方式上有所差别,而且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其看法更是大相径庭。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执爱自心」不但不会给人们带来幸福安乐,相反它是痛苦的根源。只有克服和拋弃了「执爱自心」,用「执爱他心」去代替它,这样才能获得真正圆满的幸福安乐。所以,必须完全彻底地拋弃造成痛苦的「执爱自心」,这才是非常重要的。


    ◎不要执着痛苦

    我们要知道正确地对待痛苦与不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若不去控制它,它就会反过来控制我们。因此,不论遭遇多么大的痛苦与不幸,我们都要敢于正视它。

    这里最为重要的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把缠绕我们的痛苦及其根源执着心解脱出来。如果对痛苦的执着心越强,对待痛苦的忍耐力就越弱,如此下去,最后连忍耐一点点痛苦的能力也失去了。或者说仅有的一点忍耐能力也全部变成了烦恼。他们要么是抱怨社会,要么就是抱怨朋友家人,甚至自己抱怨自己,最终,自身受到伤害,从而走向毁灭。

    比如我们在平时接触到的人群中,有一部分人无论在什么地方和场合,一和别人接触时,总是心情烦躁不安,不愉快……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是过分执着自己的痛苦以及痛苦的根源——自我意识使他们的思想发生了混乱。正如章巴甲热曾说,「执着心很大的人们终日被痛苦、欲望所困绕,明了心情宽松的人才不会与大乐分离」。卡□巴格西也曾说:
    若未驾御自心念,则做何事皆不适,智者知晓心念事,相遇逆缘亦转安。

    全知麦彭仁波且也讲过一句与这种错乱思想有关的箴言:
    迷乱之心未消前, 何生所为皆痛苦,漂泊不定诸有情, 自在安乐永难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不从错乱的幻觉中解脱出来,无论你出身高低贵贱,无论你怎么做,痛苦都会纷至沓来。


    对于痛苦的踪迹过于敏感,这不仅不能消除和克服原有的痛苦,反而会因为自己执着错觉的缘故,又增添新的痛苦。人们都想离苦得乐,为什么还要去寻找第二个痛苦呢?!

    一些人会想:用嘴说说容易,但现实生活中真的遇到非常不幸的事情时,就会手忙脚乱,所以,产生痛苦是必然的。的确,除了内心已经获得了自在的人以外,一般人在遇到不幸的事情时,痛苦确实无法避免,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感受痛苦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个人。

    例如,各方面的处境相同的两个人,虽然他们遇到了完全相同的不幸,可是,他们两人在心理上具备承受和抑制不幸的能力是有区别的。实际的情况就是这样,所有的结果最终会根据他们各自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素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人没有面对痛苦的勇气和经验,思想就不可能开通;相反,另一个人具有面对痛苦的勇气和经验,思想就会很开通,这就是他们二者的区别。如果痛苦不在于人们的内心而完全依赖于外界,是一种独立存在,那么当相同的痛苦和不幸出现时,他们为什么没有出现相同的压力与痛苦呢?因此痛苦的大小取决于对心的所持态度和方法。关于这一点,早有例子进行过说明。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个人为了考验佛陀,他来到佛陀跟前。那个人胡言乱语讲了半天,最后佛陀问他:「如果施主给的东西他人不接受,那么它该是谁的财产呢?」这个人心想:那当然还是属于施主的。于是他就说道:「应该是施主的财产!」佛陀说:「说得对,你所说的粗言秽语,我一点也没有接受,当然还是属于你的。」

    释迦牟尼佛实在太伟大了,他那深邃宽广的心胸在法界中没有一点动摇,考验他的人一点也没有伤害到佛陀。反而充分展示了佛陀无与伦比的智能、慈悲和力量。因此,我们也应该向佛陀学习,努力设法使痛苦不要加害于我们。基于此,我们就应该生起正见。如果换个角度,换一种思维方式来观察,那么对事物的本质就会有新的认识、新的体悟。


    一般来讲,凡夫在看待事物时,往往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并认为那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因此,他们在看待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时也是这样——这种狭隘思维方式只会给自己带来内心的不安,不会有任何益处。所以即使是伤害过自己的人,也要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他,如果我们有了这样的新习惯,对自己对别人都会有很大的利益。

    不论是什么人,前世的业力、现世的生活环境、人生的经历和人的个性等都迥然不同。因此这个世界的性质就必然是多元的。每个人都依循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我们不能强求人人都适合自己的意愿。假如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可以大大地开启自己的智能之门,当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有勇气面对和承受;再进一步说,滚滚红尘中每个凡夫人的生命都被烦恼所控制,有时做一些无知的事情当然是再所难免的。但是,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它们,应该懂得这不是人的错,而是他的内心烦恼造成的错误。只有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思想才不会狭隘,我们的思路才会变得开阔。下面讲一个与此观点相同的故事……

    很早以前,有座日光城,那里住着一位名为日光王的国王。他有一头白色的大象。国王让驯兽师去驯服它。一天国王和驯兽师两人骑着大象进了森林。

    国王的大象是一头公象,当它闻到森林中母象的气味时,就像发了疯似的,不顾一切地拚命奔跑,驯兽师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令大象回头。这时国王相当恐惧,不知道做什么好。

    「怎么办好呢?」国王对驯兽师说。
    「赶快抓住树枝!」驯兽师说。
    国王在慌乱中伸手抓住了一个树枝,终于使自己幸免于难。国王在森林中大发雷霆,立即命令手下人把那位没有使大象驯服的驯兽师关进监狱。驯兽师请求国王让他再试一次。

    「我除了没有驯服大象的心以外,它的身体已经被我驯服了。」他为自己辩护道。
    「你说已经驯服了大象的身体,你有什么证据呢?」
    「请国王给我七天时间,您就会看到它回来,到时您就明白了。」


    七天过后大象果然回来了。驯兽师拿着一个用火烧红的铁锤来到了大象跟前。他向大象招呼一声,做了一个手势。大象听到主人的话,像是无法克制似的,毫不犹豫地玩起滚烫通红的铁锤来。

    国王看到这一切,终于相信了驯兽师的话。他又对驯兽师说,「那么,在这个世界上,什么是『驯心』呢?!你可以告诉我这方面的见闻吗?」

    「『驯心』那只有佛陀!」驯兽师说。
    国王一听到「佛陀」的名号,立刻就产生了信仰,他的心情也忽然开朗起来……

    这个故事使人清楚地明白,烦恼对我们的内心有多大的影响!我们仔细想一想就会发现烦恼是多么可怕。那头大象并不是不怕那个驯兽师,也不是不想听驯兽师的话。假如驯兽师命令它玩通红滚烫的铁锤,它都毫不犹豫地玩起来,其它就更不在话下了。可是当烦恼已经生起来时,它便失去了控制能力,于是毫不犹豫地跟在那头母象后面跑了起来。

    同样,当人们的内心被欲念、怨恨、嫉妒等烦恼紧紧缠绕时,必然要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与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会伤害父母、伤害妻儿、甚至伤害自己,对他人也会做出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这是情有可原的。因此,当别人攻击我们时,应该想到这并不是人的过错,而是烦恼的过错。 因此我们应该竭尽全力使自己生起忍耐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72

    帖子

    302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1 08: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有些人不同意把人和烦恼分开,他们认为把人和烦恼分开来讲这种观点纯属是胡说。在他们看来,烦恼大,这就是人的过失,假如像你所说的那样去宽恕他,对方这些坏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无所顾忌放任自流,对你什么事都得出来……这时,难道你还要容忍吗?<BR><BR>把人和烦恼分开这种观点有不少的理由和例证。我们若深入地分析,冲动与愤怒是我们清净心被烦恼之垢所染污而出现的,都是不明智之举,只会令事情愈加复杂化。我们应当用智能观察分析,处理问题。修习忍辱并非别人说的统统都对,我们都去接受。每个人都拥有追求真理的权力,假如我们站在真理的一边时,就应该保留自己的观点。为了实现理想,甚至在必要时可以用非暴力的手段来进行强烈的辩护。为什么要把人和烦恼分开呢?为了正确地了解别人,令自己心胸变得更开阔,而减轻内心的种种痛苦。我之所以这样讲,目的就在于此。<BR><BR><BR>上面这些说法都与大乘佛教的理论观点有关。不论显宗还是密宗,都认为心的本性是清净的,一切众生皆是因地佛。烦恼等缺点都只是暂时存在于众生的心里,并没有进入他们的本性。因此,从心性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清净的佛性。所以,要对包括微小生命在内的所有众生都不应该轻视和践踏。<BR><BR>显宗的观点是把众生观想为自己的父母,密乘更进一步把所有众生观想为佛菩萨,这些都是在前面的理论基础上得来的。因此,应该对所有的众生生起善心和慈悲心,尤其是我们人类具有辨别和判断善恶的能力,在修行的道路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我们应该尊重每一个人的权益,并用爱心和宽容来对待他们……这就是大乘佛教的基本人生观。 <BR><BR>我们凡夫平时在思考问题时,常会持这样的态度,即喜欢把别人及其缺点过错混在一起,这些偏见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正因我们常常看到对方的过错,即使对方有很多优点,也不会信任他,总认为他非常坏,总想这个坏人会伤害自己。人们不去责备人的缺点过错,而是去责怪人本身,导致自己的内心烦乱发怒,最终陷入痛苦的境地……<BR><BR>认真分析这种观点,与我家乡的一个笑话极其相似:有一个傻瓜在家里看电视,当看到一个不合自己心意的画面时,暴跳如雷,他立刻毫不犹豫地用石头把电视机砸烂了。虽然电视节目不好,但只是电视节目的过错,而与电视机毫无关系,这个道理即使一般的人也都清楚。可是他连这么简单的事理都分辨不清,才做了这样的傻事。<BR><BR>这个笑话很能说明一个道理,人本身或人的心性就像电视机的屏幕,而人的各种烦恼缺点就像电视节目,把人本身和人的缺点、电视机和电视节目混为一谈,心自然会烦乱发怒,这是二者共同的地方。<BR><BR>如此,解释或许就会发现我们的思维和看法上肯定会有很多错误成份。虽然从理智上明明知道自己有错误,但是面对现实的时候就无法顾及这一点。把人本身和人的缺点混为一谈的做法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错误观念,它具有很大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改变。尽管如此,平时我们的思想中并不是没有正确的东西,在多数人平常的言行中也会说,「他是一个好人,不过缺点就是性子稍微有些急躁。」「不是对他本人有看法或意见,而是不同意他的说法。」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是符合道理的。分析这些话的核心意义,某些地方是有问题的,我不敢苟同,然而,他们并没有完全彻底地否定一个人。<BR><BR>「不彻底否定一个人」这个道理,人们往往不能举一反三,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果我们的理解能够超越这个范围,并将这个道理经过一定的深化,使之逐步适用于更大范围的话,即使别人要伤害自己,思想上也会想得开,心理上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以前的微妙变化,这一点有修行经验的人都有体验。在烦恼逐渐减少后,人的本性力量就会逐渐显现,使自己的痛苦逐渐减少,懂得了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BR><BR>平时因痛苦而产生的压力大还是小,主要取决于对观念想法的理解。自己若对事物能够忍耐,就会找到正确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在这个前提下,不论遇到多么恶劣的境遇,心里都应清楚一点,那就是即便焦虑万千也无济于事。正如古印度的佛学大师寂天菩萨所说的,遇到不好的境遇时应该这样想:对不好的境遇,自己能够改变也罢,不能够改变也罢,最终的结果仅仅是这两个。假如自己能够改变的话,就不要焦虑;假如自己想改变它,但又无能为力,焦虑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应该想到,除了正确面对痛苦外,不会出现任何有益的东西。我们只有持这样的观点态度,心理上才会大有裨益。<BR><BR>若事尚可救, 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 不乐有何益。<BR><BR>这是寂天菩萨所写的颂词,我们应该牢记它的意义。
    一路走來能記憶的是凡心,忘記的是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72

    帖子

    302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1 08: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痛苦并非是永恒不变的<BR><BR>正如释迦牟尼佛所指出,佛教所有观念中,认识无常是最殊胜的修法之一。无常的观念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在遇到坎坷境遇时,它是分析痛苦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BR><BR>世界上很多痛苦都是因为「境」和「有境」不平衡所造成的。就像「境」在不停地变化一样,对有境——心的认识也应该相应地把握,这样,进退取舍的作才会与实质规律相复合。由于不了解这种情况,「境」虽然在无常、虽然在变化,然而,心却以为是永恒不变的,并用此说法来加以否定诸法无常。正因为这两者不谐调,在自己的面前留下了事先没有遇料到的许多事物,从而使自己心灰意冷……一切都是无常的,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意外与不幸,应该深刻认知这个道理,并在自己的思想上有所准备。<BR><BR>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像处在波浪之上一样,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的,未来的世界也同样不会停止不前,也会每时每刻都在变化,<BR><BR>在这种千变万化的大潮流中,人的身心也会每时每刻不停地变化。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人们的观念、思想、行为也在变化。<BR><BR>回过头来,想想从小到大所发生的一切变化,有时连我们自己也不会相信。比如,像我们自己小时候,偶尔发现一种新的玩具,由玩玩具所得到的快乐现在要找根本就找不到。丢失了这种玩具的痛苦,现在同样也找不回来了。<BR><BR>如果再看看孩提时代的种种幼稚想法,除了感到可笑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东西。可是深入思维,就会发现我们现在的想法和孩提时代的想法是一样的。尽管我们现在不会再去玩那些儿童玩具,但是,工作、家庭、感情等又何尝不是一种玩具,而人们平常去玩这些玩具时是非常执着的。 <BR><BR>如果我们对变化无常的现像有一些认识,当遇到不好的境遇时,自己的想法就会有别于一般人,就会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就会这样想,痛苦也是无常的,它不会永远困扰自己,是可以摆脱的。痛苦会随着外部世界的迁变而变化,会随着内心世界的演变而变化,更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BR><BR>痛苦并非永恒不变的存在。我们应该懂得以「永恒之心」来执着无常的事所造成的粗猛焦虑,这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应该用无常的观点来调整自己的内心,如果能够使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内心世界的变化保持一定平衡,我们就生活的比较潇洒自在了。<BR><BR><BR>◎痛苦是一场噩梦<BR><BR>所谓痛苦,是依凭于某种条件相对而存在,并不是一种实有恒常不变的存在。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来看,痛苦的确是依赖于其它条件相对存在的,对于这一点是很容易理解的。<BR><BR>比如,要是一个陌生人对我们讲了一些不堪入耳的话,我们心里会感到不舒服,感到难受,可是,当听到自己的亲密朋友也对自己说如此坏话时,陌生人说自己坏话所造成的难受,就算不上什么了。而对朋友,我们会说:「别人这样说我不怪他,但是像你这样的好友也这么说我,这是不应该的!」于是动怒心烦,遭受痛苦的折磨。如果那个亲密的朋友是依靠狡诈、伪善的手段进行欺骗,使自己遭受到巨大损失和灾祸的话,同样,「亲友仅是在语言上说说所带来的痛苦」,情况又无所谓了,对此,我们就会说:「因为是朋友,当面说些难听的话,是可以原谅的。可是,靠这种欺诈手段来伤害,这令我无法忍受。」然后,自己感到心如刀割,怒不可遏,痛苦难忍……<BR><BR>再举个例子,当我们身体的不同部位受到不同程度的外在痛苦时,我们对痛苦的感受也同样是相对存在的。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先在腿部扎上一根针,会立刻感到针刺之苦。接着,用比针还粗的锥子,扎在手臂上—感到这个疼痛,针刺之苦就会微乎其微。如果再用匕首刺入腹部,所感受到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而锥刺之苦与针刺之苦,那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BR><BR>的确是这样,通过上面三件烦恼事情的例子和身体上发生不同程度痛苦的假设,经过逐一对比,我们就不难发现,痛苦的存在是相对而言的。<BR><BR><BR>如果痛苦本身能独立存在,它便不会因为观待对象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也就是讲,微小痛苦的存在,不应该因强烈痛苦的出现而受到影响。但是,事实却非如此。我们所见到的情况是,在微小痛苦出现时,会感觉到,并有所执着。但当剧烈痛苦产生时,我们会立刻对前者微小之苦弃之一边,无所感受,从而执着感觉剧烈之苦——这就是观待对像转成剧烈痛苦后,对待痛苦的感受也同样改变了。<BR><BR>事实证明,痛苦除了相对存在之外,它的实质是难以成立的。因而痛苦只是一种虚假的存在。所谓虚假,就是如梦如幻的观念,这种观念是有着极其深奥内涵的。<BR><BR>我们要想达到真正的如梦如幻的境界,只有在证悟空性之后,才能够获得。然而,对于一般人来说,在某种程度上,相似的如梦如幻的感受,是不难得到的。<BR><BR>这一相似的感受,从我们自己人生历程中就可以找到。回顾过去岁月的许多前尘往事,尤其是自己所经历的痛苦等,我们会发现它们就如同昨夜的梦境,这两者是如此一致。我们就会认识到,虽然痛苦正在发生时似乎真实存在,但时过境迁,却都只留下一点痕迹——片影鸿爪。<BR><BR>如果我们再深入地分析,就会发现,我们所谓的漫漫人生路,其实就是沉痼之长梦。这期间所经历的幸福与欢乐,却是一场美梦,而经历的痛苦,却是一场噩梦……<BR><BR>可是,在一般人眼里,因为眼前这一切可以亲眼目睹,所以必然是一种真实存在,不可能等同梦境。然而,我们都知道,在梦境中,眼前一切也能感到是确确实实的存在,无论是喜怒哀乐,还是希望与焦虑,都犹如白昼一样真实。但是,这梦中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同样,白天所发生的一切也是如此。<BR><BR><BR>《禅定王经》中曾提到,有一少女在梦中生了一个可爱的男孩,不久男孩就夭折了。先是在小孩出生时,少女心里有着难言的欢悦,然后小孩死了,又揪心裂肺般的悲痛……在她梦醒之后,这一切又都烟消云散。小孩根本就没出生,哪来的死亡?对梦中所发生的一切,少女已不再有喜怒哀乐的执着。只是在心中留下了对梦中凭空产生出如此多幻象的一种莫可名状的感觉而已。<BR><BR>同样,眼前发生的一切看上去似乎真实存在,快乐和痛苦也是一种无可否认的事实,但当我们的心从执着中解脱出来后,才发现这一切如同梦境,只是自己的幻觉而已。<BR><BR>这两者一为睡着的梦,一为醒着的梦,无论是哪种梦,在本质上都不存在。<BR><BR>而一般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执着已经根深蒂固。所以,虽然我们能从睡眠之梦中醒来,但醒着的梦却一直难以苏醒,在一次又一次的迷失中,我们承受着无休无止难以忍受的痛苦。如果通晓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这一切都是如梦如幻。在自己遭遇不幸时,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会想到再没有必要去执着于不切实际的幻想,执着之心逐渐得以淡化,痛苦也就随之减少,这是必然的。<BR><BR>西藏的大德无着贤菩萨所着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指出: <BR>「诸苦犹如梦死婴,实执幻象徒劳累,由此遭遇违缘时,领悟幻境佛子行」<BR>讲的就是这个道理。<BR><BR>有人也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来说,生活应该是实实在在,不应该是虚无漂渺的,为什么去观修如梦如幻呢?我认为,修习如梦如幻并非使你的生活变得虚假,恰恰相反,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且还会促使你消除生活中的虚假成份,进而充分把握生活的实质。由于我们没能认识内在实质,导致我们无论在生活态度上,还是在生活方式上都出现许多错误,从而,会遭遇到许多困难与不幸。有时,自己明明知道不该执着的事,反而执着,造成内心的创伤……这些都是本性中不存在的虚假成份——无明的垢染。假如你追求真实的生活,而且想要明白其中的真正价值,那么,你就应该用各种方法(如梦如幻的修法等)来消除虚假的垢染。<BR><BR>这样,你的生活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完美无憾了!
    一路走來能記憶的是凡心,忘記的是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72

    帖子

    302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1 0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苦受难的「我」到底在何处<BR><BR>寂天菩萨曾说:「世间诸灾害,怖畏及众苦,皆由我执生,此魔何所需。」由此在现实世界,灾难和痛苦都是因为我执而产生的。所谓的「我执」,不是指的别的,就是指平时我们内心中存在的自我意识,由于这个缘故,我们自身被一种有别于任何东西的执着方式所牢牢束缚。<BR><BR>所以,我们会说:「他对我不好,我忍受不了,我太痛苦了。」 对于所有的东西都想以我为中心加以控制,并想据为己有;甚至于别人说了一点点不好听的话,都会斤斤计较,产生强烈的情绪反映,多数人每天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地为了自我;别人的大多数行为都被视为对自我的威胁,从而极度烦恼……诸如此类的痛苦,借助于我执的力量,还会被无端地扩展下去。<BR><BR>心理上的痛苦,显而易见是由我执造成的,但生理上的痛苦也肯定与我执有关系。这一点,讨论起来稍微有些难度,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生理上的痛苦,也与自我有关。「我执」的习气特别执着自我肉体,从而形成了一种坏的习惯。所以,在经受生理上微小的疼痛时,自我的感觉是很灵敏的;反之,换了与自己相续无关的人,若受到攻击或伤害,因为自己的我执局限于自身,他人受到伤害与否,就与自己毫无关系了。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一切痛苦与问题都是从我执中产生的。对于所缘境的我——「我的概念」,若用佛法中分析胜义空性的逻辑推理加以判断的话,确确实实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执着于「我」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倘若有所谓「我」的存在那也是存在于自相续的蕴体之内,因而我们用分析胜义空性的逻辑来分析是寻找不到的。如果我们认为它是存在于身体中手足等每一部分则都是「我」,那就有许多「我」,可以说多如牛毛,这就不符合情理了;如果身体的每一部分不是「我」,从其它地方就更找不到「我」了,所以是构不成所谓的「我」了。<BR><BR>同样,从内部来看,这自能了知的心识,虽然未予观察之时,它是明然而存的。但是,以智能观察它的来龙去脉——它始从何处而来、现在住于何处、最终又去向何方,它有无形状、有无颜色、有无指定性质……如此等等分析,是寻觅不到实有的存在。因此,从内心之中也是找寻不到「我」的存在。这样推究下去,最终观察与被观察之间的对立也荡然无存。从而可以知道内外有情事物都是空性的。那么,又怎样去揭示空性之理呢?因为无我之空性,是超离言说之境,不可言思的。所以,愈是接近事物本来面目,智者们愈是保持缄默,这是很自然的。有关本性之理的表述,仅仅依靠外在文字来分别理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应该如理深入地去修行,才能真正契入。<BR><BR><BR>无我是一切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在其本性之中,具有虚假性的世俗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于此理所证悟的智能,那也就与法界本性无二无别。我们在已然了证空性之时,则如同雾消云散于虚空,由我执所产生的一切痛苦,也就消逝于空性中了……<BR><BR>因此,铲除一切痛苦根本的唯一方法,就是了彻本来面目——证悟无我空性的真理。<BR><BR>在佛法中认知体证空性的方法有很多。显宗中大多采用通过思辨之理分析外在事物,从而达到推判空性的目的——这种方法,不是简捷明了的。而密宗大圆满法,则现量直接认识心性——本来面目,这就是自性大圆满法门。这是佛法所有法门中最为殊胜无比的!<BR><BR>在此要强调的是,如何趣入这一甚深法门——自性大圆满法呢?我们所需要的条件就是,自己必须具有猛烈而恒久的信心,依靠具有圆满传承的上师的窍诀,在上师加持下,契入大圆满法门。接着,我们再来认识大圆满法的总体三阶段:首先,认识觉性(心性)阶段;然后逐渐成熟觉性阶段;最后,觉性获得稳固阶段。由此修习大圆满法,真正了知掌握,是可以得到圆满成就的。若想深入细致地了解这些甚深法理的话,可参阅许多续部经典和甚深窍诀书籍,其中有着十分详尽的阐述,在此就不必赘述了。我们继续谈的话题,还是回到「如何面对痛苦」来吧!<BR><BR>对于初学者,以及那些已初步认识觉性,而其修行水准仍未达到大圆满见解高度的修行人来说,为了提高他们的修行与解脱痛苦的能力,在此,有必要用简要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一些窍诀。<BR><BR>全知法王龙钦饶降(无垢光尊者)曾经教诲我们说:「只要采用特殊的手段,也就是认识觉性——本来面目,掌握了如此唯一的关键要领,就可以改变一切!在无论出现什么障碍之时,首先加以识别,再虔诚祈祷上师,感请上师降临(获得加持),然后,仔细观察障碍的来龙去脉——如何而来、现于何处、妨害何者……如此观察,则是寻觅不到任何结果的。由之会自然发现赤裸觉性,清明之态。那么,一切都解脱于觉性之中,将障碍转化为成就——这就是所谓的「瑜伽士」。对于显现,不论出现何种情况,是利还是弊,全都是觉性之游舞显现。我们应该知道,在大圆满境界中,快乐不异于觉性,痛苦不异于觉性,疾病不异于觉性,欢喜也不异于觉性。在明了如此道理之后,就会永远快乐幸福。我(龙钦饶降尊者)也在这种境界中消除了一切障碍,获得了永恒的安乐。身为一名瑜伽士,任何障碍与痛苦,都应该完全作为修行之法……」<BR><BR>为了使大家更加了解一些,我们再讲述一则窍诀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生理上往往出现疾病,或者在心理上出现痛苦,由此以为「我病了」或者「我心里十分难受」。对于这种情况,就应当在此「我病了」或者「我心里十分难受」的念头上,不去分别改变,而坦然安住。如此修行,心理上的痛苦就会立刻平息。虽然身体生理上的疾病不一定会马上痊愈,但是,疾病的痛苦就会变成空性。如果延长修行时间,全身会剎那间出现知觉上的麻木感,随之使疾病带来的剧痛也会减轻。再进一步加以修行,痛苦与业障就能清除了。如此行之,我们就会在修持上得到促进提高……这个教诲,是引自于噶玛乔美大师的《促进如意宝》和国苍巴大师的《平等密意总摄》教言中的窍诀。
    一路走來能記憶的是凡心,忘記的是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72

    帖子

    302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1 08: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利用痛苦<BR><BR>首先,我们应该放弃不愿接受痛苦的心念。否则,在面对痛苦之际,心中就自然产生烦恼,导致承受力变得脆弱,因此,逃避痛苦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对这一点引起足够的重视。<BR><BR>痛苦本身,不一定都是有害的,它可以转化成力量。如果我们正确地利用这种力量,就能够使恶缘变化为顺缘。一般来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不会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既然违缘不可避免,在面临挫折时,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崩溃,应该鼓起勇气去坚强地面对。在遇到困境之际,我们的注意力不应该集中在痛苦之上,而应集中到如何运用转化痛苦的力量上。<BR><BR>如何运用这种力量呢?我们可以借助这种力量,去帮助那些饱受苦难的人们,去战胜痛苦,重新获得幸福快乐。当然,每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也许有人怀疑自己在帮助他人减轻痛苦方面缺乏足够的能力。但是,事实说明任何人都是完全可以胜任的。我们可以用善良之心,给予那些身受痛苦的人们力所能及的同情和安慰。经验告诉我们,遭受痛苦折磨的人特别渴望得到他人的同情与安慰。所以,这也属于正确利用痛苦的方法之一。<BR><BR>假如我们没有机会和条件,用语言去表达同情和安慰,那么,我们也可以尝试用观想的方法,去利用痛苦。即以自己的痛苦经历推及于他人,从而懂得,在这个世界上,和自己一样的受苦受难者,乃至更甚于自己苦难的众生,实在是数不胜数的。在今天的阳光下,许许多多的众生正在遭受无尽的痛苦。比如,有的因身体饱尝疾病伤痛的折磨而痛不欲生,有的因精神上受到折磨而意志消沉,濒临自杀的边缘。不光如此,就在当前短暂的这一刻,就有无量的众生经受着失去生命的痛苦, 如果对这一切都视而不见,还能容忍自己说只有我一个人在受苦的话,他就应该想到自己的心胸实在是太狭隘了。<BR><BR>我们应当把注意力转向到众生的痛苦上,并尽力地生起慈悲之心,如此亦能惠及于己身。如果自己没有经历过痛苦,就不容易产生关心众生的想法。如果不能产生这种想法,对众生所经受的痛苦折磨就难以产生同情和怜悯,如此则很难生起对痛苦众生的慈悲之心了。相反,当自己正在经历痛苦的时候,想想自己的遭遇,那就比较容易产生同情心和慈悲心。所以,牢牢把握住这个契机,痛苦就将产生非凡的价值。<BR><BR>在自己出现痛苦时,我们可以把握机会利用这一痛苦利益众生。若进一步阐明,就是观想以自己的痛苦来代受众生的痛苦。我们可以同时发愿:愿以我这一次痛苦的经历来消除众生的所有痛苦及其根源,愿以我的痛苦来换取众生的痛苦,愿以我的忧伤来取代众生的忧伤,愿以我的死亡来替代众生的死亡……对此,愿上师三宝加持我如愿以偿!<BR><BR><BR>我们若更进一步修行的话,可以采用大乘佛教所教授的窍决方法,即通过自己呼吸气息的出入,来进行自他苦乐的交换。可以这样观想:在从鼻孔呼出清净之气时,将自身的安乐和安乐之因,化成白光融入众生或某个特定痛苦众生的身中;在吸气时,将那些正在经受苦难折磨的众生或某一众生的痛苦与痛苦之因,都化为黑光,通过鼻孔,融进自己心中的「自我痛苦」的念头上……<BR><BR>当这种修法修到一定程度时,就能够具备真正消除众生痛苦的能力。以前,国苍巴大师在国苍地方修行。一次,当他正在专心修法时,来了一位名叫让西的妇女,她因死了丈夫和儿子,痛不欲生。国苍巴大师见到她,心里生起了无比的慈悲心。对她说道:「我时常心中充满安乐,你就把安乐拿去吧!把你的痛苦留给我!」话语一落,那位妇女立刻不再感到痛苦,连她自己也感到意外。于是,她对大师充满了信心。以后,她精进修行获得了成就,成了一位自在的瑜伽母。<BR><BR>虽然,我们大多数人现在还没有仅依靠观想呼吸,而具有真正苦乐相换的能力,但是,我们若依靠清净意乐,依照此法去修行,也能够间接地对众生有帮助。<BR><BR>对此,难免会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这样修持观想力真的可以把他人的痛苦拿到自己身心上,那对自己岂不是太危险了吗?……如果有这样的担心,那就像我刚才在前面提出的那样,内心思维「只要以自己所经受的某种痛苦,来替代众生所受之苦」——有了这样的发心就可以了。因为不一定非用这种「苦乐相换」的修行观想方法去做。其实,将众生痛苦真正换取到自己身心上的高深修行力,并非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所以,「危险」的程度自然是很小的。万一真的具备了这种能力对于那些大菩萨来说,则是求之不得。能用自己这么小的痛苦去消除众生巨大的痛苦,那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呀!<BR><BR><BR>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痛苦不但不会令人困顿,反而已成为生活上的一种乐趣。以前西藏噶当派的大德们就认为,遇到痛苦,是十分荣幸的事。卡□巴格西曾说:<BR><BR>「现今所有微小苦,能消宿生之业障,此引来世之幸福,当观痛苦即欢乐。<BR>逆境恶缘为善师,灾祸促得修行益,以苦扫除罪业障,岂视痛苦为不幸?」<BR><BR>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自己过去世所积造恶业的种子,一直存留在相续中,在没彻底铲除之前,它肯定能发芽生长,早晚都会造成剧烈的痛苦与沉重的灾难,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现在经受一点微小之苦,如果能够正视它,它就会使大的罪业净除,今后再也不经受痛苦了。<BR><BR>因此,痛苦是痛苦的结束,痛苦是扫除罪业的扫帚。然而,为何将痛苦作为善师——善知识呢?从某种角度来讲,正如佛陀所说,假如世间没有痛苦,我们也就没有必要从六道轮回中求得解脱了。<BR><BR>但是在以前,这些道理还仅仅停留在理性认识上,现在则可以依靠所受痛苦的经验来清楚地知道。从而重新认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认识了解脱的意义,促进了修行。所以,我们应该把痛苦作为善知识来看待。薄多瓦大师也说过,一般人对于下雪多感厌烦,但对于远行的商人来说,却是件好事,因为下雪对马蹄有利,晚上下还雪可避免盗马贼的光临。同样,一般人虽然对痛苦感到憎恶,但作为一个修行者来说,这的确是好事,应该坦然接受痛苦、贫穷、谩骂、诬陷等等,甚至包括梦中的痛苦……如此行持,将会得到净除业障等许多功德。<BR><BR><BR>对一个真正的修行者来说,痛苦对修行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朗日塘巴大师说:「昨晚我感到特别不适,修法的效果却反而增长了许多。」<BR><BR>为了消除大的灾难,应该接受小的痛苦——有关这个道理,龙树菩萨在《中观宝□论》中也说:「医方中所说,以毒能攻毒,如是以小苦,除大苦何妨。诸法意前导,说意为上首,虽苦岂无益,作现苦后利,何况为自他,引广大利乐,此法是常规!」上面颂词的意思是说,比如在医疗中,就有用毒药做药物来治疗严重中毒的例子,同样,可以用痛苦来消除痛苦。也就是说,应甘愿忍受较小的痛苦,来消除对自己有较大危害的痛苦。尤其是大乘主张,心是万法的前导,心是万事万物中最主要的,所以,以利他之心来接受痛苦能产生极为广大的利益,这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在医生针灸时,病人的身体上会有短暂的不舒适,但藉此可以消除将要发生的严重疾病。同样,我们为了自己和众生深远的利益,不用说这是值得做的,也是最应该做的事情——接受微小的痛苦。这也正是古代大德们的风范。<BR><BR>以上概略地阐述了关于面对痛苦的一些方法。也就是,以不执着(不要执着痛苦)和无常观(痛苦不是永恒不变的)来为面对痛苦打下基础,以梦幻观(痛苦是一场噩梦)和无我观(受苦受难的我到底在哪里)来正式面对和处理痛苦,以利用痛苦(如何利用痛苦)来遣除违缘和促进修行。这三者在这里是以前行、正行、后行的方式来阐述的。但这也并非一成不变,我们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根基(条件)以与自己相适应的次第为前提来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其实,面对痛苦的方法远不止于上述几种,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与之相应的方法。
    一路走來能記憶的是凡心,忘記的是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72

    帖子

    302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1 0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心的安详与快乐<BR><BR>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普遍认为快乐是存在于外在物质上的,从而引发盲目冲动地去贪恋、去执着追求。不过,追求外在物质所产生的快乐并不可靠。一切外在的物质,都是虚假的世俗法,它们往往欺骗着我们从眼识(以及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到意识间的感官。那些未证悟的人们,会经常跟着外在物质的假相跑,变得迷惑彷徨……<BR><BR>我们所处的这个花花世界极具诱惑力,而人们的心也是飘摇不定毫无主见,导致心识被外境物质所控制,极不稳定,变化很大。举个例子来说,回忆自己从童年到现在的经历,思想认识的更替变化是如此频繁。过去判断为千真万确的事情,现在很多都成了错误的;过去认为是真理的,而现在有许多变成了谬误;过去认为是谬误的,但现在有许多变成了真理……由于看到如此变化的现像,不禁使人感到,过去和现在的想法的确是不同的,去年和今年的想法也不一定是相同的。不光如此,昨天和今天的想法,甚至早上与晚上的想法也不一定相同。由此可见,我们已经被心欺骗了多少次呀!诚如佛经中说,「眼耳鼻及舌身意,此等功用非正量,如若感官皆正量,圣者之道有何用?!」<BR><BR>从无始乃至于今天,外境欺骗了感官,感官欺骗了我们……这一道理就如同西藏谚语所言,「仇人欺骗儿子,儿子欺骗父亲」。因此,不牢靠的基础——感官,依虚假世界所产生的身心感受,是非常不可靠的。<BR><BR><BR>下面我们先从身识——身体的感觉说起。例如,当感到寒冷而难受时,就希望得到热的温暖,稍微享受了一下温暖,就感到舒服。但是,如果时间长了感到十分烦热,进而身体就难以忍受了——由此可见,从热的温暖所产生的安乐也不是绝对的。再比如,坐久了会感到烦躁,就想出去走走,活动活动,由此会觉得舒服。然而,走的时间长了,舒服感会消失,又想回去坐坐……所以,依靠外在形式所得来的安乐感只是暂时的相对的。<BR><BR>从以上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知道,假如从热的感觉中得到的舒服是绝对的快乐,那么,即使处在燥热的环境中,也应该感到安乐,事实并非如此。这种快乐的产生又需要在某种条件——冷气的加入下才能重新获得。从行走中得到舒服感,就必须以长时间久坐为前提条件……否则,安乐怎有可能产生呢?<BR><BR>如果存在绝对的安乐感,就不应该需要其它条件。因为,其本身自可产生快乐。但是,实际情形不是这样。这种世间的快乐,在龙树菩萨所着的《宝□论》和圣天菩萨着的《中观四百颂》中都取名为「改变痛苦形式的快乐」。它意思是讲,某种痛苦仅仅是改变了形式,即成为所谓的快乐,其实,它本身并非是真正的快乐。<BR><BR>同样,意识的感觉也是十分不可靠的。例如,从感情方面说,有些年轻人遇到了称心如意的朋友,最初时,对方的每个言谈举止都是那么的可爱且百看不厌,彷佛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集中到了她(他)的身上,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要是没有了对方,就会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脸上也失去了笑容。和对方在一起的情意绵绵欢乐幸福,好象用世间所有美妙言辞都无法表达,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但是,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还需要面临许多考验……一般人的内心世界根本不自在,他们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无法和谐统一的。事实往往是这样,当炽热的感情稍为冷却,而理智战胜感情时,也许你就会发现对方发生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变化。「以前的人怎么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了」——此时,一看到对方,就心厌情忿。以前依靠对方所产生的快乐,现在则完全被痛苦所取代。因为误会而结合,因为理解而分开。最终事情到底是否如此,只要问一问那些离了婚的人士就明白了……<BR><BR><BR>的确,我们一般人的心理感受都是随着外境的变化而变化,甚至,这种变化也是非常迅疾的。所以,凡夫之人不论何时何地,永恒的安祥是难以获得的。如此看来,我们的心理感觉并不是一牢永固,如果真正的快乐存在于外境当中,那么,用游戏和歌舞的欢乐,对于那些因失去儿女而感到痛苦不堪的父母们来讲,也应该使他们心生欢喜。但事实上却是恰恰相反的。如果给他们这样做,必然会加剧他们的痛苦,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假使欲令他们快乐,那所必需的首要条件就是先要他们心情开朗——把心锁打……由此看出,所有的外在事物,仅仅是生起快乐的次要因素,而不是主要因素。<BR><BR>人们因为愚昧的缘故,自以为一切快乐都能从外境获得,这种习气已经根深蒂固。人们往往极力追求外在物质的欢乐,这有巨大的危险性。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根本不自在,即便获得了少许快乐,也极易被外境所转,而最终成为痛苦。他们追求外在快乐的行为,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米拉日巴尊者曾说:「内在欢乐尚未得,外在快乐皆苦因。」讲的就是这个道理。<BR><BR>如今这个时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是,物质方面的进步,与精神方面的发展是十分不平衡的,由此造成了许多问题。在当今社会,竞争局面与日俱增。为了追逐名利,人们不择手段,争前恐后。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可否认,有的人采用合法与不合法的手段,的确获得了些许成功。这些人的富有生活,对于弱小贫穷者来说,都是梦所不及的。有的人对他们羡慕不已,会不由自主地蜂拥而上,迎合奉承、谄言献媚……实际上,那些权利与金钱,正如借来之物一样,你仅可以暂时享用,但并不能永远属于你,对于这个道理又有谁能够知晓呢?<BR><BR>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仍没有满足之时,这是凡夫之人共有的特性。某些已有很高名利地位的人,他们欲望膨胀,对外在物质的贪婪达到了极限,而这种贪欲却永无休止……在此情况之下,若失去了地位,耗散了财富,那些灾难又接踵而至……这时,以前所有的欢乐幸福都变成了记忆中的痕迹,是再也回不来了,除了能增加自己的痛苦之外,是毫无益处的。亲朋好友会远离,而围聚在自己身边的人却是相互讥讽责怪,喋喋不休……此时此刻,这个人内心中熊熊燃烧着悔恨之火,所有希望都变得十分渺茫,最后连活下去的勇气也丧失了。另外一部分人,虽然暂时没有丧失名利地位,但是,他们的心思不分白天黑夜都在考虑着利害得失,一直都被焦虑所困扰,从而在精神上不断地遭受痛苦的折磨,他们不仅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且在前进过程中愈加感到惶恐不安。他们的内心总觉得如履薄冰,心惊胆颤。虽然尽可以得到现实生活中的丰富物质享受,但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很难再出现真正的安祥与恬静。因此,外在物质的快乐并非可靠,它是不健康的快乐。<BR><BR><BR>有人会问,既然这样,是不是我们完全不可以追求外在物质的快乐呢?我想,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期间,完全不享受外在物质的快乐是不太现实的,对此我并未加以否定。我想强调的是,要想获得健康的快乐,必须依靠内心这一主要因素,而外在物质是次要的。所以,一定不要对主要的追求和次要的追求在认识上出错,这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假如我们以内心为主要目标去追求,由此获得自在的话,那么,即使受到外部世界的干扰与刺激,也不会产生痛苦,而且,自然而然,就会在人生之路上充满了快乐与幸福。又有人会想,追求内心快乐是否妨碍到享受外在物质的快乐呢?我认为,这不仅没有妨碍,反而是有助益的。假若我们的内心没有安祥自在,那么,不管外在东西多么美丽漂亮,也会感到索然无味。假若我们的内心已然悠闲自得,那么,对于外在物质品味,自然会感到快乐。<BR><BR>我们上面所阐明的情况,是针对一般尚未达到高水平的修行者而言,对于他们来说,是无法完全脱离外在物质的快乐。但是,对于高层次的修行者就不同了,他们是不被外在物质所支配的,完全依靠内心的力量来达到自在洒脱,对于一切都感到纯粹的快乐,从而获得一种安乐三昧。在《父母相会经》中说:「有一种禅定名叫安乐三摩地,若获得了此种三摩地的大菩萨,他们所感受到的万法皆是快乐的。」这句话在一般人看来,肯定会有些神秘色彩,但是,我们却不应该排除其中真理的存在。有人会觉得这个道理太过于理想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我认为,美好的理想不能代替现实的快乐,现实的快乐也不一定是你所想象的那样
    一路走來能記憶的是凡心,忘記的是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72

    帖子

    302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1 08: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0cm 0cm 0p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只有失望。所以,过于的乐观与过于的悲观都是错误的。对于我们一般人,要想获得佛与菩萨所具有的快乐,也许还要有漫长的路要走,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内心的快乐不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承受,而不应该是消极地遗弃。<BR><BR>内心的安祥与自在,是真正宗教徒的生活。所有依靠外在欲求的快乐,都是不堪与之相比的。心里的欢乐和外在的欢乐二者的区别用一句比喻来说就是,通过外在的欲求所得到的欢乐,就如同搔痒而出现的欢乐一样,从内心中获得的欢乐,就如同摆脱瘙痒(皮肤病)之苦的欢乐一样。搔痒从开始到把患处抓伤,尽管觉得很舒服,可是越抓越难受。与此同理,依赖对世间的欲求所得到的快乐,从开始享受到结束,自以为是快乐,但是实质上并未超越坏苦的范畴。越是享用它,痛苦的感觉就会越大。反过来讲,摆脱了瘙痒之苦的欢乐,虽然没有瞬间短暂的变化所产生的快感,但是它的本质却是真正的快乐,无论怎样去享受它,都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同样,内心的安乐,虽然不是世俗人有染污的零星所现的快乐,然而,它的性质是一种本质的欢乐。无论怎样享用它,都没有丝毫的变化。这就是它的特点。<BR><BR><BR>针对这些情况,龙树菩萨阐述道:「搔痒所出之快乐,摆脱瘙痒更快乐。享受欲求之快乐,摆脱欲求更快乐。」对于世间欲求的快乐(外在的快乐)和内在的安乐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着菩萨进一步讲道:「享用智能的生活,也就是佛法的生活,那些只靠吃喝、女人和歌舞等所得到的欢乐是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为什么呢?依靠吃喝玩乐等得到的欢乐:是不能遍及全身;这种快乐是依靠外界某种条件产生的,因此,不是随心所欲就能得到,具有很大局限性;这种快乐在享受中被享受所结束;这种快乐是产生各种烦恼和痛苦的基础。反之,享用佛法生活所得到的快乐:是遍及全身;是「随心所欲」就能得到的;这种快乐在享受中恒久不被享受所结束;它不会产生任何烦恼和痛苦。」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两种快乐的确是有很大区别的。<BR><BR>获得内心真正安乐的人们,无论怎样做,对他们来说都是欢乐的。即便他们缺吃少穿,没有可亲可爱的亲友,也许甚至饱受饥渴与寒风刺骨的折磨,但他们内心仍然是喜洋洋乐融融的。此时,是真正达到了「乐中最殊胜,内心即安祥」的境界。<BR><BR>米拉日巴尊者对他的现状曾这样描述说:「见其住所如兽穴,他人观之心恐慌;见其饭菜如狗食,他人观之胃呕光;见其身体如骷髅,仇敌观之泪满眶;见其内心如佛陀,如来观之生欢喜」。这个道歌是尊者唱给他自己妹妹听的,我们听了以后,也许尊者的身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想起当时的情景,就会百感交集。<BR><BR>本来尊者米拉日巴兄妹两人,父母在世时,算得上是富贵人家的孩子,因此,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离开了人间,他们不再拥有自家积累的财产,亲戚们成了他们的仇人,一家人受尽了苦难。在经历了一连串的痛苦折磨之后,尊者米拉日巴不得不离开家乡,与亲爱的母亲生离死别。<BR><BR><BR>多年后,他怀着见一次母亲的愿望回到了家乡,可是母亲已经去世,妹妹也流落他乡。剩下的只有茅草丛生的残墙,愈加令人感到悲伤。后来,他到了山上修行,一直也没有见到妹妹。这次突然见到她,假如他是一般人,心里又有如何的感受呢?<BR><BR>对于妹妹来说,当然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母亲在世时,母女俩人相依为命。后来,母亲凄惨地死去,留下她孤身一人,流离失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这些痛苦深深地埋藏在她的心中,已经有许多年了,一直没有找到能够倾吐心里话的人,这次终于遇到了!可叹的是,这位哥哥已经不像个人样,而像个山中的野兽。他的身上长满了绿毛,眼睛凹陷,瘦骨嶙峋,手脚都像是快要断了似的。她看到这个样子,心里充满无限悲伤。她哭泣着对尊者说:「哥哥,阿妈是想念着你而悲惨去世的,除了我以外,她的身边没有一个人。后来,我无法在家里继续呆下去,只好到处漂泊流浪。我不知道哥哥你是死是活,我想要是哥哥你没有死的话,你肯定活得会比较好。可是,我见到的你怎么是这副样子呢?而我的情况就是你眼里所见到的。像我们兄妹俩这么苦的人恐怕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说完,呼喊着父母的名字大哭起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本来非常安静的岩洞里,突然间,尊者米拉日巴的道歌声和妹妹的哭声交织在一起,就像是在表演一场相聚无常的悲剧。<BR><BR>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世俗人和修行者面对痛苦的态度上存在的差异。以及修行者对待痛苦的洒脱风范。<BR><BR>内心得到大自在的修行者,无论遇到什么境遇,都不会受其挟制和役使,就像尊者米拉日巴一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他是我们真正追求解脱的所有修行者的楷模,他的一生是辉煌的历程。对于这样的一位勇敢者,无论是什么样的痛苦和伤害,都无所畏惧。在这种修行者的人生旅途上,内心永远是安乐的。他们实现了永久的理想,而对于世间任何快乐都无所羡慕,从而,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如尊者米拉日巴所说:<BR><BR>远离嗔恨损害得安乐,拋弃傲慢嫉妒获安乐,<BR>平等安住万法亦安乐,以心观心即得此安乐,<BR>无别智能法界中安乐,自然而然本性之安乐,<BR>此乐于我乐乐有许多,无所希盼世间之欢乐!<BR><BR>我们在阅读了这些大成就者的传记后,会油然生起猛烈的信心。的确如此,他们有与众不同的殊胜安乐。这样看来,大成就者们所得到的快乐,以及实现人生的价值,是远远高于世俗快乐和世俗人生标准的。我们应该树立远大而高尚的目标,去努力追求殊胜永恒的安乐。这样的究竟安乐是一直存在于心性光明之中的,若能了悟这一本性,就会「生亦安祥,死亦安祥」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R><BR>最后,我衷心地祝愿阅读此书的有缘者:<BR><BR>了悟自性光明大圆满!人生之路安乐得解脱!<BR><BR>吉祥圆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DIV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HR align=center width=\"100%\" color=#77bbbb noShade SIZE=2>
    </FONT></DIV>
    < 0cm 0cm 0pt\">第<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B>篇响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U><!--%if rstwo(\"name\") = rst(\"youname\") then%--><!--font color=800080--><!--%end if%-->如意</U><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Buddhanet</B></FONT><B>净化情欲版</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B><B>来自</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20.138.120.57 </FONT></B><B>贴于</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005/7/9 </FONT></B><B>上午</B><B><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11:43:53</FONT></B><BR>心情愉快咒修持法<BR><BR>欲想心情舒畅者,即可修习麦彭仁波切所传的「心情愉快法」:<BR>双目专注于虚空,无执无着自放松,<BR>心胸廓然无边际,于此之中坦然住。<BR><BR>即诵持咒语:达雅他,嗡,措姆迷、勒挪,德卡踏母索哈。<BR>(每天诵咒时,语速平缓,观修七遍或一百零八遍,即可有助于「天天好心情,人际关系趋改善。」)<BR><BR><BR>无着贤菩萨之安乐歌<BR><BR>那摩格热<BR>我等此之肉蕴身,病了即病亦安乐,此消宿世之罪业。诸类修法行为事,皆为消除二障故。<BR>无病即无亦安乐,身心舒安促善行,欲令人身获利益,则使三门行于善。<BR>无财无势即安乐,因离守护闲无事,所有争夺吵闹行,皆由执财百丛生。<BR>有财有势即安乐,福泽积善增上行,一切暂时究竟乐,均为福德之果报。<BR>死了即死亦安乐,恶缘无法做障碍,此连下世缘极善,定入无误解脱道。<BR>在世长寿即安乐,修行经验庄稼生,湿润暖热此窍诀,长期依止则成熟。<BR>无论怎样皆安乐!<BR><BR>此文是萨嘉地方一位格西,祈问出现病患等不幸时如何转为道用?由无着贤答述,善哉!<BR><BR><BR>注释:<BR><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 </FONT>智侨堪布:是作者家乡的一位法师,正直纯朴,行持严谨,戒律清净,传法加持力甚大。<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 </FONT>阿克曲增:作者祖父的兄弟,是位老喇嘛修行者,修破瓦法有成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 </FONT>擦擦像:通过诵修密宗特殊的仪轨,净化骨灰,与泥土混拌一起,用模型造成小塔,开光加持,最后,供放于神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或其它清净之地。<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 </FONT>章巴甲热(<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6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11</FONT>):生于后藏江孜地区甲氏家族。是朗日巴大师的大弟子,已获殊胜成就。首创杂日神山巡礼之例,在其门下,弟子成就者甚多。<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 </FONT>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巴格西:公元十一世纪人,噶当派大德。于巴公上师座下闻修大圆满法,并获殊胜成就。薄多瓦大师曾赞叹他说:「他一天所修的法,我们一年也修不到。」他所着的《七十感叹文》十分著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R><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 </FONT>麦彭仁波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46-1912</FONT>):宁玛巴大师,在多康河(今石渠县内)旁的雅秋当羌地方诞生。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七岁即着《定解宝藏论》等许多论典。自无垢光尊者(降钦饶降)之后,是宁玛派最著名的佛学家和大成就者,声誉遍扬卫、藏、康地区。<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7 </FONT>烦恼:一般有三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FONT>.烦恼的种子,无明确形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贪嗔痴等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由贪嗔痴等烦恼所引发的心理状态。在此所讲的烦恼是指第二种。<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8 </FONT>寂天菩萨:公元七、八世纪古印度之大菩萨,着有《入菩萨行论》和《集菩萨学论》等。<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9 </FONT>境:为所知,即外部世界枣色、声、香、味、触、法。有境为能知,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 </FONT>无蓍贤菩萨:约十四世纪人,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自四十三始,闭关专修二十余年。他的慈悲心与菩提心,不仅令周围人,甚至动物都得感化。上师对他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说道:「一般人达到我的修行境界尚需多劫时间,而我要到无着仁波且的境界仍需很多劫。」<BR><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 </FONT>全知法王龙钦饶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08</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63</FONT>):生于前藏札恰地方,是宁玛派著名的大圆满成者,他是西藏公认的文殊三大化身之一。<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2 </FONT>噶玛乔美大师:约十七世纪时,噶玛噶举派大德,并为宁玛派大成就者。其传法风格通俗易懂,所着《极乐发愿文》影响颇大。<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3 </FONT>国苍巴大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89-1258):</FONT>噶举派上竹巴创始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他始见竹巴上师于十八天即证悟大手印。他在国苍地方指着一只鸟和一块山岩发誓说:「我这个人,你这只鸟还有这块岩石,在没有成为共同名称之前,我一直都要修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从此,人们称为国苍巴大师。<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 </FONT>薄多瓦大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31</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05</FONT>):仲敦巴大师弟子。多年专事修证,讲学以噶当六论等典籍为主,在噶当派中开经典一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 </FONT>朗日塘巴大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54</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23</FONT>):噶当派大成就者,以修菩提心为主,他所着的《修心八颂》已广为人知。<BR><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 </FONT>圣天菩萨:佛灭后五百年,生于印度狮子国。龙树菩萨学说的继承者,着《中观四百颂》等书阐扬龙树意旨。<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7 </FONT>二障:指烦恼障和所知障。<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8 </FONT>三门:指身、语、意。<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 </FONT>修行经验庄稼生,湿润暖热此窍诀,长期依止则成熟:此为藏文文法修辞比喻方法之一,以「庄稼茁壮成长必需有适当的湿度与温暖等条件」来比喻修行经验也是需要长期依止上师窍诀才能获得的。<BR><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http://www.ucchusma.idv.tw/vajrapani/tongku.htm</FONT><p></p></P>
    一路走來能記憶的是凡心,忘記的是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72

    帖子

    302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3
     楼主| 发表于 2005-7-21 08: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顶礼无忧如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 </P>
    <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顶礼无忧最胜吉祥如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 0cm 0cm 0pt; LAYOUT-GRID-MODE: cha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p></p></FONT> </P>顶礼丹增嘉措活佛
    一路走來能記憶的是凡心,忘記的是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4-5-23 15:06
  •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235

    主题

    1302

    帖子

    2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得失从缘,心无增减。

    积分
    43283
    发表于 2005-7-21 09: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0pt; 0cm char? LAYOUT-GRID-MOD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顶礼无忧如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 0pt; 0cm char? LAYOUT-GRID-MOD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br></FONT>
    <p>
    < 0pt; 0cm char? LAYOUT-GRID-MODE:>顶礼无忧最胜吉祥如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 0pt; 0cm char? LAYOUT-GRID-MODE:><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FONT>
    <p>顶礼丹增嘉措活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9-19 09:19 ,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