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PadmaRatnaJvala 于 2024-3-9 11:10 编辑
我想阿秋法王的話是讓眾生在無明中.不瞭解事情全貌的時候.不要和眾生做無謂的爭論甚至起瞋恨等等.
眾生認為的對和錯.在諸佛菩薩遍知者的視角看來.
或多或少都帶有執著與或多或少帶有對世間真實全貌的無知.
因此眾生的對與錯的觀點都是有偏頗與無知的。
就如同盲人摸象一樣.
有的人摸到大象的腳認為大象就是像柱子一樣,有的人摸到大象尾巴認為大象長得就像繩子一樣,
但是大象全貌根本不似柱子也不似繩子。
用這個例子來比喻無明凡夫眾生站在自我視角堅持的對錯.就像盲人堅持大象長得像繩子一樣。
所以眾生就像盲人一樣.對世間真實相貌不了解而妄起種種見解.起種種爭論.甚至起種種衝突。
都是因為不具足智慧.所以才會對於世間事相起種種惡邪爭論難可起脫。
只有真正具足智慧的人,才有資格說對和錯.
而真正具有智慧的人.當屬諸佛和諸菩薩了。
《大般涅槃經》(卷三十二):「有王告大臣,汝牽一象來示盲者時,眾盲各以手觸。大王喚眾盲問之:「汝見象類何物?觸其牙者言:象形如蘿菔根;觸其耳者言如萁;觸其腳者言如臼;觸其脊者言如床;觸其腹者言如瓮;觸其尾者言如繩。……王喻如來正偏知,臣喻方等涅槃經,又象喻佛性,盲者喻一切眾生無明也。」
此故事以大象譬喻佛性.闡釋不學習智慧的眾生有如盲人.不明白佛性的全貌。
無明眾生在無明中如何得以智慧法眼正見世間真實全貌.而非如盲人一般只靠個人生長過程中的經驗來論判.那就應該學習六度裡面最重要的智慧了。
116.菩薩行六度中,為什麼稱五度如盲,般若為導,為何如此說?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id=70&cid=14&page=116
六度萬行是菩薩修證佛道的階梯,六度圓滿,就是佛道之圓滿。 六度就是布施(梵語dana)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梵語dhyana)、智慧(般若)是也。為什麼稱前五度如盲,般若為導呢?因為般若如大明燈,能普照黑暗天地,使天地光明,走路才不至於走錯方向或跌倒碰傷;同樣的理由,在修證佛法的過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若無智慧牽引,往往會修錯了,走入歧途,甚至盲修瞎鍊,不得其門而入,多費周折,始終無法證成菩提。 五度如足,般若如眼,有足無眼易失事,有眼無足不成事,有足有眼登彼岸,無足無眼處憂慼。
「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T25n1509_034 大智度論 第34卷 [0314b07] 復次,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普觀諸法皆空,空亦復空,滅諸觀,得無礙般若波羅蜜,以大悲方便力還起諸功德業;此清淨業因緣故,無願不得。餘功德離般若波羅蜜,無有無礙智慧,云何言「欲得諸願,當學檀波羅蜜等」? [0314b12] 復次,又以五波羅蜜離般若,不得波羅蜜名字;五波羅蜜如盲,般若波羅蜜如眼;五波羅蜜如坏瓶盛水,般若波羅蜜如盛熟瓶;五波羅蜜如鳥無兩翼,般若波羅蜜如有翼之鳥。 [0314b16] 如是等種種因緣故,般若波羅蜜能成大事,以是故言:「欲得諸功德及願,當學般若波羅蜜。」
當學智慧! 當學智慧!
引用樓上師兄的話。
「当学般若波罗蜜多」.用以瞭解世間真實的全貌.起爭端的兩人.自然瞋恨煩惱不生.萬事大吉了。2024.03.09(六)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