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96|回复: 0

“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21-9-4 18: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与“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原创 大安法师


    寂光真净,这就跟《楞严经》的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有相同之处,不同的表达。这句话怎么理解?《楞严经》,我想大家都读过,但真正要理解《楞严经》,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楞严是大定,一切事究竟坚固。阿难尊者以初果的圣位,多闻第一,尚不免摩登伽女之难,所以阿难就很悲痛,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来请问修奢摩他——修功夫的道路。





    佛应对这个来说,为什么一切凡夫乃至声闻缘觉不能得究竟解脱?就是不能了解两种根本。一种是无始生死根本,那个妄心、攀缘心;一种是无始涅槃,菩提的妙明体性,那个真心。但众生都是认贼为子,都把妄心作为真心,攀缘心作为真心。



    所以《楞严经》前面四卷半都是“七处征心,十番显见”,都是简别妄心,体认真心的,乃至于对于六根、六识、七大、五阴、十二处,一一层层剥笋,来体认它的体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但我们都完全把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遗忘了,都把那个假的东西当成真的东西了,就在这里永远地轮转不休了。






    所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这个开示,是当时说完了五阴、六入、十二处、七大、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之后,富楼那尊者问了一个问题。富楼那尊者虽然是证阿罗汉的人了,但是他还是有尘沙惑没有断,所以他就是对本体的寂光真净,以及缘起法的相之间,他还会觉得不能理解。所以他就问:“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就是六根、六尘、五阴、十二处、十八界,这些一一披寻,都是如来藏性,清净本然。本然就是空性,清净本然。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为什么忽然会生起山河大地这些有生有灭的有为相呢?以及这些有为相生住异灭,次第迁流,终而复始的情况。既然是不生不灭的如来藏,为什么会出现这个?佛就告富楼那:“如汝所言。”确实你前面听的是正确的。一切众生的体性是清净本然的,怎么忽然又生起了山河大地,依报的世界和正报的五蕴的众生?“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这是一个很核心的概念。性觉妙明,这个“性”就从体性上说了,天台家可能从性具上来说了。性觉就是本自觉,性本自觉,“妙”就是本来自妙,“明”就是本来自明。性体是法尔自然地就有觉性,法尔自然地就奇妙、奇特,离语言相,离生灭相,离一切对待能所。这个性,体性是这样的觉性奇特,它自然就有光明了,净极光通达,自明。



    本觉明妙,也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说众生的心体,本性自觉。本觉就是本性自觉;明,性自本明;性自本妙。用这些表述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众生的一念心体是一个离开能所对待的绝待的境界。这种绝待就是一真法界总相法门,就表述为如来藏性。





    这个如来藏性的体性是不变的,“妙湛总持不动尊”,它的体性是不变的,但是又可以随染净缘的,它随缘。这就是《起信论》讲的一心二门,“心真如门”是谈不变的体性,“心生灭门”是谈随染净缘的现象。不变随缘,就是即寂而照。在寂的当下有照,照是从随缘的角度来说,寂是从不变的层面来说,这个照是从寂里面出来的,所以就叫妙明。“妙”是指不动的、不变的体性,“明”是从这个不变的体性生起的照用。



    但是辩证来说,当这个真如随缘的时候,随缘就是随净缘生起四圣法界,随染缘生六凡法界。所以我们在这个随缘的现象界那是千差万别的,常常会迷失。要当下照见随缘的千差万别的现象当下有不变的体性,这就是即照而寂。就是在照用的当下,要了解、体认寂定的本体,从这个层面,它的概念就叫“明妙”。





    所以《楞严经》讲这概念,一个妙明,一个明妙,是从两个层面,妙明就是从寂起照,明妙是从照要体会寂,所以寂照就是体用的关系。在那种超越性的状态,从体起用,摄用归体,体和用又是圆融的、平等的,是可以互为体用的。



    寂和照,这之间从现象上说,你可以分是寂照,但是寂中有照,照中有寂,这两者在超越性的层面来说又是泯灭的。所以寂照互融,体用互融,寂照双泯,那就只能用一真法界来表达。这就是谈性,性是从理上来谈的,从圆融平等层面来谈的;相是从缘起法来谈的,从事相上来谈的。所以这两者——性和相是不二的,是一如的,这个宗旨。






    所以,后面佛会告诉富楼那尊者山河大地是怎么出来的,就是本来是在无有对待的状态当中生起了一个对待,一个觉明。由能生起了所,“所立照性亡”,于是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是这样出来的。



    谈“寂光真净,初无苦乐之殊”,跟《楞严经》所表达的“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以及“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表达同一个意思。



    四种净土,就是前面讲的从凡圣同居土到常寂光土,具体会在下面文句作解释。在解释经文,解释极乐世界,就是那个地方为什么“名曰极乐”呢?说它的理由的时候,会把这个四土作详细的解释。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7 10:4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