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99|回复: 0

看平时的表现,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20-3-11 16: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平时的表现,就知道你是否真心想往生西方



    信愿行三资粮中,“愿”是一个中间环节。当这种强烈的愿望,这种欣求心、厌离心真正生起来的时候,对娑婆世界自然就没有贪恋。本来放不下的世间五欲,只要能通过闻思教理抉择,生起真正的信心,原来放不下的自然也会放下,原来舍不得的也能舍得了,这就说明有真信切愿了。

    否则,如果你一面想往生西方,一面非常贪恋这个世间,贪恋自己的家庭,对妻子、孩子还是念念割舍不下。凭这样的心,要往生西方是绝对不可能的,古大德比喻为“抱桩摇橹”,这说明你没有真信切愿。



    生死关头,愿力先牵

    有真信切愿的人,他真正知道西方好,知道这个世界是必定要舍弃的,自己是要去西方的人,对世间的这些东西还会执著吗?如果还有强烈的执著,能往生吗?


    不是说必须要你一点执著都没有,凡夫人是做不到的。现在这个时代,情况不同了,如量的出离心这个要求太高,对于修净土法门的人来说,只要希求往生西方的愿力,这种信心,能压倒对世间的执著心、贪恋心,这样就够了。就像一棵大树,哪一边力量大,它就会倒向哪一边。佛经中有这样的比喻,彻悟禅师在他的语录当中也做了这样的比喻:“吾人生死关头,唯二种力。一者心绪多端,重处偏坠,此心力也。二者如人负债,强者先牵,此业力也。业力最大,心力尤大。以业无自性,全依于心。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故心力唯重,业力唯强,乃能牵生。若以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则强。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趋。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彻悟禅师语录》)

    我们心力平时在串习的时候,最纯熟的是什么?起的是什么念头?如果我们求生西方的念头大过对世间的贪恋,那就说明往生西方很有希望;如果时时处处都是世间的念头重,说明你其实是不想往生西方的。虽然你心里也想往生,但是实际上呢,又不想往生西方。


    人天交战,不升即堕

    有些道友觉得这种说法是矛盾的:怎么又想往生西方,又不想往生西方呢?其实人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动物,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动物。因为我们人,既有他的善根,也有他的恶业;既有对世间的贪恋心,又有出世间的清净心,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体。所以,我们人类的修行,正是处于堕落上升的关键,因此古人就比喻为“人天交战”。人,是人欲;天,是天理。我们经常就处在这种矛盾当中,但你必须天理能够压过人欲,才有可能出离这个世间往生西方。如果你一只手拼命地去抓阿弥陀佛,还不停呼喊“阿弥陀佛接我走,阿弥陀佛一定要接我走”;而另一只手或者另一只脚却拼命地拉住自己的家庭、五欲,在那儿绑得牢牢的,一点都不肯放松,你说你能怪谁呢?你到底是想去还是不想去呢?如果这样又想去又不想去的话,那只能说你自己不是真心想去西方,说明你没有真正的信愿,这样是很难往生的。不是阿弥陀佛不灵,不是说净土法门并非万修万人去,而是因为你自己不想去。不想去,不是说你不相信净土法门,而是你没有真信切愿,没有深信净土法门,所以你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既想去,又不想去。所以,我们应该依教理抉择,从因生果,如法如理的去闻思修行念佛,这才是通途大道。由闻思生信,由信发愿,由愿而导行,就能和净土法门真正相应。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9 12:51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