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65|回复: 0

众生所愿乐都能满足~为何没有满足我?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20-1-18 11:3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众生所愿乐都能满足~为何没有满足我?



    净土传承必修之法则~《往生论》“五念门”修法,令入弥陀愿海中,得佛力载负,必竞得生安乐国土。

               


    无碍光如来是十二光名号之一。《无量寿经》云:“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这是为夺众生骄慢心,是智慧的妙用。佛佛相赞,佛佛随喜,在诸佛如来处无有高低、大小、善恶、是非等凡夫知见。而此处是顺应众生的分别心来夺这个分别心的善巧。“夺”者,令其休息或满足。让你感到阿弥陀佛最尊第一,这就够了,没有缺憾了。我们有分别心,他这样讲就是夺你的分别心,令你的心得到平满与安慰,感到不亏欠,得到满足的休息。我们分别心中总是期盼一个最大的,所以给你一个最大的——阿弥陀佛!光明威神最尊第一!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一切诸佛所不能及!佛不比高低,佛佛相赞,佛佛平等一味真实不虚。

    所以这个地方讲威神光明最尊第一,实是顺应众生需求,令我们的心安稳下来。这是佛的大慈悲,顺应众生需求的慈悲回施。要看清这点,否则我们对佛陀可能有误解,认为世尊也比高比低——他不需要比高低。阿弥陀佛建立超世志,不是为了超诸佛而超诸佛,是为使诸佛悉皆咨嗟赞叹,莫不是令一切众生的需求得到满足。这一切众生就是贪欲众生。贪什么?第一、最大、王者——我们都是求这个。你修法要修最圆满的法,十方诸佛说:念佛最圆满!阿弥陀佛第一!你还要什么第一?十方诸佛都说他是第一,我们只能随顺了。这的确是慈悲施教,慈悲回施,应众生心智需求而方便回施。所以“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包括这些要第一要最大的人,他也予以满足。这是怎么样的慈悲心?就是通过智慧的究竟观察,了解众生极贪欲的心。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仅是贪欲了,说贪欲都已经不合适了!极乐世界,来吧!现在人都放纵,肆无忌惮。就说极乐世界好着呢!不管你是什么人都来吧,先成佛再说。所以四十八愿中愿愿都是为了满足我们。

    【如彼如来光明智相者,佛光明是智慧相也。此光明照十方世界无有障碍,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非如日月珠光但破空穴中闇也。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者,彼无碍光如来名号,能破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然有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而不满所愿者。何者?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云何为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又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余念间故。此三句,展转相成。以信心不淳,故无决定;无决定,故念不相续。亦可念不相续,故不得决定信;不得决定信,故心不淳。与此相违,名如实修行相应。】

    前面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十方诸佛所不能及,能破除众生一切无明。很多人看到这里会生疑问:为何没有照破我们,我现在为何还在无明?既然众生所愿乐都能满足,为何没有满足我?昙鸾法师取三个角度说这一类不相应的人。“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我们这几天讲的都是如实、修行、相应,怎么如实、怎么修行、怎么相应。这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如实,先要了解众生的状况:究其本质能平等守护,执着于表面现象不能如实,他的修行就会出现积累,积累就会沉重,沉重就会怨言,怨言就会不相应。我们对众生分自他有情的如实观察:表面现象的分别与积累的习惯;本质的平等性、平等舍的安住。若以本质修行,就会与彼名义相应,得到解脱利益,照破无明。若不依如实观察,只看其表面现象,就会分别、积累,造成怨恨与迷失,不能相应。为何愿望不能满足,无明不能破除?没有修行故,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先让大家如实观,然后如实修行,然后能如实相应。

    所以我们作众生观与佛自受用他受用的观察。这观察究竟解决我们多少问题?希望我们学习到什么地方就解决问题到什么地方,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得到真正法益。在这个如实修行相应的问题上,大家有意识的残留,就是我怎么没得到满足?我怎么无明犹在?这一类问题比较多。很多人在念佛与修行过程中,不解决自己的心灵障碍,又去学更多东西,反而衍生积累、怨言、沉重,感觉佛法没给自己带来利益,没有解决问题。就产生一种修行的悖分,违背了修行初始愿望,结果越修越沉重,甚至带来伤害。

    我们一般在差别或表相上的心理选择比较多,这样结果一定会积累、不对称,就是作为与收获不对称,感觉做的多收获的少,产生忿忿不平,烦恼沉重。我们作了众生的两个如实观:一是本质观,二个表相观。他若缘表相只有一个结果:累积。因为作为与收获的不对称会造成忿忿不平或作出恶念等等,所以积累、沉重必然产生。不要怕繁琐,不要怕简单,不要怕面子!这地方没有面子,业力不属于任何人,业无所属,业是没有属性的;烦恼也不属于谁,不属于张三李四。但有时我们会把业或习惯方式认为是自己、自己做过的事情。它无所属!业是没有属性的,不是你的,也不是他的。但是你抓住它、执着它的时候,用虚伪心包藏它,你认为它是你的,把它包到自己的生命意识中,它就会在你身上与生命中起作用。

    摘自 《净土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

                              慈法法师讲授



      放逸,丢失了现下的修持、现下的清净的守护,根本上是无益无力。如文字上所说,于诸善法,不放逸为最为上。所谓不放逸就是当下修,就是尊重每一个当下的因缘,在每一个当下不丢念,不丢失自己最珍贵的法益的守护。要不然就会多诸恶业,所谓的恶业就是心智生烦恼、不相应

            摘自《安乐集讲记》慈法法师讲授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8 16:01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