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58|回复: 0

历史感应 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20-1-7 09:26: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历史感应 不昧因果 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生活在民国初年,目睹战乱、人民生活的困苦,印祖感叹说:世界的混乱、国家缺乏贤才,根本在于家庭缺乏好的母教、好的家教所致。「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


    印祖所说的贤妻良母,是那些能够恪守本分、淡薄名利、全心持家、教化儿女的母亲们。她们能够爱敬存心、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胎教起就能够将伦理、道德、因果的圣贤教育带回家中。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四大贤母之一——陶母的故事。


    贤母成就子女、安定社稷、传承文明


    陶侃是东晋开国名将,他不仅成就了南渡的东晋朝廷,更将困在叛军手里的晋成帝救出,像陶侃这样出身不高的「寒门」得以位列三公,这在当时是很少有的。他的曾孙陶渊明,更成为乱世中持守气节的隐士,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人物之一。


    所谓「寒门」,是相对于汉朝兴起的「高门」而言的。汉朝以孝道治国,许多朝廷的官员以孝道持家、重视家庭教育而逐渐家道兴旺、家族人才辈出,成为当时朝廷治国理政的中坚力量、老百姓心目中的「高门」。从公元一世纪开始之后的一千年间,朝代虽然更迭,但是这些家族的家学、家教代代相承,家风、家道一直延续。中华文明由此得以一脉相承。


    另一方面,成就历史演进的,更有被称为「寒门」的平民家庭。他们因为重视教育、懂得孝敬、持守节操而兴起,陶侃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寒门兴起的共同特点就是:家有贤母。陶侃的母亲就是其中之一。历史将陶母与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岳飞的母亲一起,尊为「四大贤母」。


    陶侃的母亲姓湛,娘家是平常的百姓,十六岁就嫁给了陶侃的父亲,东吴的扬武将军陶丹做妾。陶侃出世不久,东吴灭亡,陶家没落。不久,陶丹因病去世,家计雪上加霜。湛氏为了生计,举家迁往安徽庐江生活。


    失去了生活来源的陶家,全靠湛氏纺织勉强维持生计。依据民间的传说,湛氏白天织布,夜晚纺线,节衣缩食,供孩子读书。虽然陶母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但是她依然拿出全部的身心教育孩子成长。陶母的身行言教影响十分深远,潜移默化地让当地的妇女都了解到,孩子的品格是幼年形成的,要抓紧孩子年幼的每一天,在陪伴中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勤俭谨慎的生活习惯,磨炼孩子为人处世、洒扫应对的种种能力。从上古至二十世纪初年,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在婴幼年时期的母教,认为「课子不严,教子不紧,贻误孩子一生。」






    在两晋时期,不但一般的贫寒人家没有书籍,甚至在大户人家,也只有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才有机会读书。为了让陶侃读书,陶母节衣缩食,准备厚礼,带著孩子去大户人家请求允许陶侃去他们家里读书。


    湛氏的诚意打动了乡里,陶侃有了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可是,因为家中穷困,置办不了雨具,所以天一下雨,学习就要中断。陶母看著孩子在织布机旁玩耍,不想让他虚度时光,就让他把这些天学习的内容背诵给她听,既不浪费时间,又能和孩子一起学习。有一天下雨,陶侃背诵《贤文》给母亲听,当背到「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陶母就因势利导地让孩子观察梭子如何在织布机上飞速滑过,宛若时光飞逝,以此启发孩子要惜时如金。


    陶侃长大后,曾经一度遭到排挤,做了一个清闲的职位,但他依然不敢浪费生命,叫人准备了一百多块砖放在家里。每天一早,就把一百多块砖搬到外面;晚上再搬回来,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人们觉得很奇怪,问他原因,他说日子清闲,就怕丧失意志,搬砖来磨炼自己。后来,他做了征西大将军,也依然保持这个习惯。他常说:「大禹是圣人,都要珍惜光阴,我们凡人,更要懂得惜时,如果只是喜欢玩乐,活著的时候不能做出有益于世的贡献;去世之后也没有什么可以给后人称道的,就是自己放弃了自己。」





    珍惜时光就是珍惜生命,在陶侃读书求学的时代,陶母很注重交友,鼓励孩子与德行、学问高过自己的人交往。这是陶母知道「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果然,陶侃成为一名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同乡的一些青年才俊都很佩服他。


    其中有一位同乡名叫范逵,被国家举为孝廉。他在进京的路上,慕名到陶侃家投宿。当时是严冬,四处都是冰雪,陶家穷得家徒四壁,一下子来了这么多骑著高头大马的客人,拿什么招待呢?陶母对儿子说:「你好好在外面招待客人,我自有办法。」于是她把自己的长发剪下来,卖给邻居,换钱买米;又把自己床上铺的稻草切碎,用来喂马。到了晚餐的时候,一切都准备得非常齐备,连随从都得到非常好的招待。陶母的诚意和才能令范逵非常感动,感叹说:「非此母不生此子!」一时传为美谈。后来,官府特别为陶母的住所立了一个牌坊,称为「延宾坊」;陶家寒舍附近的小桥名为「德化侨」,用来表彰这位贤母。





    ▲當年的牌坊、小橋已經消失,今人在鄱陽東湖公園內特別建立陶母園,以紀念這位賢德的母親,鼓勵天下母親效法。





    ▲陶母園今天成為當地居民休閒、遊玩的景點。



    史书称陶侃的母亲「虔恭有智算」。意思是说她为人非常真诚、恭敬,而且慧巧有智慧。母亲恭敬一切的心、勤俭持家的行持、对孩子悉心的教诲,让陶侃在做官之后,即使位居三公、得到朝廷赐予「上朝不用礼拜」的殊荣,依然对国家忠心耿耿;对当年所有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即便是一餐饭,他都一一恭敬报恩。


    古人说:「毋不敬」。能够敬人者,往往也懂得爱惜物品。即便是木屑、废料,陶侃都懂得善用,料理事务极其细密。这些都是母亲的用心、母亲的言行成就孩子的德行。


    陶侃在年轻时做过一个管理水产的小官,想著孝顺母亲,就送了一罐腌鱼回家。母亲将鱼还了回去,说:「你是公务员,拿公家的东西送给我,我不但不觉得有益,更让我担心你!」陶侃受教,从此一生廉洁,即便位极人臣,也是公私分明,一生不变。公元334年,陶侃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就给朝廷上表离职,将官印送归朝廷,把所有官府的物资、武器、牛马等等都一一记录在册,封存在仓库里,亲自上锁,交给国家,然后才坐船回乡,船还没有到家乡,他就去世了。


    陶侃的母亲,虽然没有读过很多书,但却因为自己的德行、智慧,成就了一位贤臣,为东晋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如印光大师所言:「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像陶母那样,无论生活多么艰难,能够做好本分,让子女健康成长,在家中成就做人的根本、培养做事的能力,孩子由此受益一生,成为良民、贤臣。可见,国家由人才而安定、社会从齐家而祥和。


    印祖在民国期间,目睹许多女性不重视家庭、不愿意在家中照顾培养子女,感叹说:「聚万国九州之铁,也铸不成这样一个大错!」祖师告诫世人:「世风日下、天灾人祸,这是众业所感,归根结底便是由家庭失教所致。」古往今来,无数像陶母那样的贤母,不仅印证了祖师的教诲,更让世人看到了真正的希望所在:能够成就子女的贤母多了,世界就自然安定太平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8 11:4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