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25|回复: 0

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19-11-6 11: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魏果时 讲于万佛圣城大殿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晚


    师父上人、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我叫做魏果时。《大宝积经》里头有位菩萨;佛说这位菩萨因为有这四种事情,会造成他退失菩提心。OK!时间的关系,我只能说把我知道的浅显地讲一下,细节请自己去体会,也许在网络或是在哪里都有这些经典,很容易看到。这个《大宝积经》,基本上它的意思就是说:大乘佛法的这个法宝都在这里了,都积在这一部经典里,所以叫做《大宝积经》,基本上经名的意思来源是这样子的。


    我们也知道玄奘大师,他翻译完毕《大般若经》之后──我想大家也知道,《大般若经》很大部──他翻译完毕之后,身体已经开始很不好了,然后他又想继续翻译这个《大宝积经》。假设我没有记错,应该是翻译到第四行的时候──才翻译没有几句嘛!翻到第四行,他就开始觉得头痛、眼花、字看不太清楚了。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就放下笔跟他周遭的人讲,他已经不能再翻译了,体力有限。所以,翻译经典可能需要很大的体力。


    因为这样,有一次因为机缘的关系,我就看了一下,就看到了这一段:“菩萨退失菩提心有四个原因。”为什么要讲呢?因为我发现我自己以前也犯过这一类的事情,哦!不是说跟你们讲有什么教训、有什么暗示;这个都没有,只是因为自己以前犯过这样的错误,所以造成现在很愚痴,因此想在这边提一下。


    时间的关系,我只能择重点讲,很简单。所谓的菩提心,当然就是正的方面。一个人会退失菩提心,一定是往负的方面走;往负的方面走,平常我们也不太有感觉。


    第一点,就像说“欺诳师长”,就是欺骗你的师长。当然佛讲这个,是指出家人骗他的受戒师,或者他的得戒师,或是他的教授师。你的教授师教你经典哪,教你戒律,然后你欺诳他(“诳”就是“言”字旁,旁边一个狂妄那个“狂”,欺诳)。这个欺诳,不是说我故意过去骗他。这个也可以这样讲,基本上它是有一点心机的。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不是发生在我们这里──不举例的话,很难解释这一点。以前也有人提过这方面的例子。譬如说有两个人很想抽烟,当然知道在庙里头不能抽烟,但是就说试试看吧,就问一下嘛,对不对?甲就过去问他师父:“念佛的人(在道场)可不可以抽烟?”当然一定给骂一顿嘛:“你疯了!”对不对?一定把他赶出去,不要在这边谈这些问题,当然就赶他出去。


    他出来就跟另外一个讲:“当然是不同意啊!”他就说:“那你怎么问的呢?”甲回答:“念佛的人可不可以抽烟?”他就说:“哎!你放一边,等我来问。”他就去问他师父了:“请问师父:抽烟的人可不可以念佛?”这个念佛是三根普被哦!你上上根性的人、下下根性的人、再坏的人他想念佛,为什么你不同意呢?是不是?所以他说:“抽烟的人可不可以念佛?”他师父听一听:“当然是可以啊!”他出来说:“哎!师父同意了,师父说可以啊!”所以他就很大方地在抽烟。


    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说:用那些技巧骗他的这个师长。然后出来就讲说:“师长如何如何……”;因为他当初问的问题,他讲话的方式造成了那样子的回答。出来之后他就改变一点点,就是他的意思,造成他师父好像也同意,对不对?可是你要说不对,也好像是不对,可是他这样问,我这样答,也没有不对。这个欺诳的意思,就是用那些技巧去骗你的受戒师啊,或者是你的教授师。这个当然就不要犯;你犯了,你的菩提心就退失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假设有人发现,自己往昔对佛法不尊重,当别人讲一些深一点的佛法,自己不爱听,就觉得都没有什么用啦,反正一切法皆空啦,你讲什么都没有用,不爱听!他只要把他身边的事情管理好就好了;因为这样了,就造成这一生就没有什么智慧,对佛法也没有兴趣。偏偏他又很用功在做事,拼命在做事,很容易他就做了一个执事、管理什么的。他对佛法不好乐,但是他又掌握着权力,很怕这样的人,是不是?


    那假设有人发现他自己是这样子,所以今生他就想说:我以前不尊重法,所以我有这一方面的缺失,那我今生就很想……,有些人就发心啦,譬如说对《华严经》,他就想一字一拜,好重新尊重这个法,或者有人就对《法华经》一字一拜。当然都很不错、都很好,但是你晓得《华严经》很大部,是不是?你要一字一拜需要拜很久,当然你平常还有日常的作息啊、功课啊,你还要再加上这一样事情,你会很辛苦,通常的人,做一个星期自然就会停了。你也不用担心:哦!他万一一直都拜,不做……如何如何。你别担心!他可能一个星期、两个星期,都没人障碍他,他自己就做不下去了,因为这件工作很辛苦,不容易。


    “我要把《华严经》背起来!”好好好!去去去!对不对?背吧!背一个星期他就不想背了嘛,因为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但是有人就会在这里说:“背那个经有什么用?”你就会在这个佛法……OK!原文就是说“不疑处”,当然对大乘佛法他不疑,你“令他起疑”,你就会退失菩提心:“背那个经有什么用嘛?!”“拜那个经有什么用嘛?!”“你现在赶快这样(修行)就可以了,你不需要那个。”你讲这个话,你在无形中就是在对大乘佛法(不尊重)。人家对大乘佛法有信心、不疑,你让他起疑,你就会退失菩提心,这是第二点。


    所以基本上,就像你说大乘佛法的入门当然很多不同,有人念佛入门,有人打坐参禅入门,还有人学戒律,有人学教,从各种不同的法门他入门、入手,对机不同。假设我们是念佛的人,那有人说他喜欢学戒律哪怎么样,我们就随喜赞叹。有人喜欢念〈大悲咒〉入门,我们也随喜赞叹;我们不需要说:“哎呀!念大悲咒没有用啊,你念佛就可以了。”你不要讲这类的话;如果你讲这类的话,很快就会退失你的菩提心。其实在退失菩提心之前,佛是讲在四种情况下,菩萨就失去他的智慧,其中一点就跟这个是很有关系的。


    第三个呢,就是说有人对佛法有兴趣,我们诃斥他──其实这个跟刚刚那个“令他起疑”是很像的──你诃斥他就失去你自己的智慧。这是经典在前面讲到失去智慧有四种原因,令菩萨失去智慧的其中一个原因,这一个跟失去菩提心很像,两个你要并在一起考虑也无所谓。


    就像我们说,有人来好乐佛法,我们就诃斥他,或者是用这些因缘法来留难他,你(菩萨)就会失去自己的智慧。你说:“哎!我这也没有杀盗淫妄酒,我什么都没有犯啊,是不是?我也没有杀生,我也没有偷盗,什么都没有。”但是呢,因为这个菩提心本来是很直心地发出来的,你用一个谄曲,一些技巧留难他人。人家对佛法很好乐,很想学佛法……“哎呀!不用的啦,那个都没有用的啦!”


    或者譬如说,很多因缘我们无法做到就像是佛当初规定的要托钵。在北传佛教这一边,因为天气哪,因为环境种种的关系无法做到,我们做不到。但是呢,南传佛教有些地方还在继续实行,有些人无法天天去托钵,就一个星期托钵一次。我们知道了,也就随喜赞叹,人家去托钵,我们就随喜赞叹。佛制,只要还有人在维持那一丁点,我们都很高兴,我们都赞叹;我们不要说:“哎呀!没有用的啦!去托钵干吗嘛?你这样浪费时间……。”讲一大堆,很快你就会很愚痴。人家再来跟你讲一些甚深佛法的道理,你变成很不爱听,就像我这样,因为自己这样,所以就提出来。


    不晓得有没有意见?这样解释不晓得行不行?另外一个,就一起把它讲完,就是第四点。这个呢,一般的人不太去做,但是就提一下:用这个谄曲心从事他人,就是说这个菩萨用谄曲心,就像现在我们这种攀缘心哪,看见有钱的人来,就,哇!很高兴地堆满了笑脸;看见穷人来呢,就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就是用谄曲心去从事他人,在处理庙上的事情,这个会让菩萨退失菩提心。就是这四样。


    【编按:《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十二〈普明菩萨会第四十三〉:复次迦叶。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谓为四。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无疑悔处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编注】恭录自“万佛圣城中文官网”之“法语缤纷”单元

    南无阿弥陀佛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7 18:33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