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49|回复: 0

   细说九品莲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11-11-6 06: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细说九品莲花






    一.莲花开的时间:

    1.上品上生:一生即开。0小时。
    2.上品中生:经宿即开。12小时。(一夜)
    3.上品下生:一日一夜。24小时。
    4.中品上生:莲华寻开。24小时后。疑为三天。
    5.中品中生:经于七日。疑为6日。
    6.中品下生:经七日已。7日。
    7.下品上生:经七七日。49天。
    8.下品中生:经于六劫。6大劫。80.64亿年。
    9.下品下生:十二大劫。12大劫。161.28亿年。
    疑问:
    第一:中品上生的莲花寻开究竟是多长时间,根据经意,当在上品下生的24小时之后于中品中生的7日之间。暂定为三天。
    第二:中品中生的莲花经于七日,就是经过七天。肯定是没到中品下生的第七日。只能暂定为6天。
    第三:中品下生的经七日已。经意明显,当然是满了七天。花开在第8天。
    第四:下品中生的经于六劫。这里的劫经文只是说劫。结合下面论证证果时间来看,应该不是指中劫或小劫。
    第五:根据佛经记载:一个小劫为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
    推算如下:小劫是16800万年。中劫是3.36亿年。大劫是:13.44亿年。
    论叙:
    下品中生的莲花开需要80.64亿年。
    而下品下生则需要161.28亿年。这个时间的非常非常漫长的。
    因为需要等待花开见菩萨闻法的时间非常惊人。所以最好是前7品往生。
    另外引证《阿弥陀经》里“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样看阿弥陀佛成佛为134.4亿年了。就算佛刚刚建立极乐净土时候,下下品(第九品)人往生,到现在为止,莲花还需要继续等26.88亿年才开哦!


    二.证果时间。

    1.上品上生:即悟无生法忍。很短时间证初地(欢喜地)菩萨。
    2.上品中生:经一小劫,得无生忍。16800万年证初地菩萨。
    3.上品下生:经三小劫,住欢喜地。50400万年证初地菩萨。
    4.中品上生:应时即得阿罗汉道。很短时间证阿罗汉果位。
    5.中品中生:经半劫已,成阿罗汉。840万年证阿罗汉果位。
    6.中品下生:过一小劫,成阿罗汉。16800万年证阿罗汉果位。
    7.下品上生:经十小劫,得入初地。1.68亿年证初地菩萨。
    8.下品中生:花开后闻法即发菩提心。证果位时间很长>82.32亿年。
    9.下品下生:花开即闻法即发菩提心。证果位时间很长>162.96亿年。
    疑问:
    1.上品上生的即悟和中品上生的即得。大约1至万年之间。
    2.中品中生的人经半劫已,成阿罗汉。这里半劫只能是特指半小劫。
    论叙:
    综上推理,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证果位的时间必定也是个天文数字。因而修净土之人最好是在前7品往生。

    三.往生之因

    1.上品上生: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2.上品中生:
    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
    3. 上品下生:
    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4.中品上生:
    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5.中品中生:
    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
    6.中品下生:
    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
    7.下品上生:  
    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
    8.下品中生:
    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偷僧只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9.下品下生:
    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论叙:一。关于九品所度之人。
    第九品是度犯五逆罪欲堕无间地狱之人。
    第八品是度破戒做十恶业欲堕地狱之人。
    第七品是度做十恶业欲堕畜生,饿鬼之人。
    第六品是度无恶业欲托人生之人。
    注:以上第六至第九皆为临终才得善缘念佛往生。
    第五品是适合曾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之人。
    第四品是适合持戒无犯有功德之人。
    第三品是适合发菩提心之大乘之人。
    第二品是适合知经意之大乘之人。
    第一品是适合通晓大乘佛法持戒之人。
    注:上一品兼备下一品的功德。第一至第四品都是持戒无犯之人。以上九品都需临终念佛,这个是往生与否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也说明了临终帮人助念的重要性!
    另第六品对普通人当机。第五品对佛门弟子们最当机。第一至第四品是根据戒律精严和解经智慧,说法布施等功德大小,而品位有所区别。

    四.往生接引

    1.上品上生:
    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
    2.上品中生: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3.上品下生:
    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
    4.中品上生:
    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华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
    5.中品中生:
    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华,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
    6.中品下生:
    (根据证得的果位,应该类同与中品中生。)
    7.下品上生:
    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
    8.下品中生:
    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
    9.下品下生:  
    见金莲华,犹如日轮。
    论叙:根据上品下生里面的“坐已花合”和中品中生里面的“坐莲华上,莲华即合”,和莲花待时而开。可以判定往生者是坐莲花台上去西方极乐世界的,除上品上生者外,是花合后再去极乐世界,七宝池化生。至于上品上生的人是否在七宝池化生,因为花未合,我觉得不一定在七宝池中化生。
    另外上上品人坐的莲台为金刚台,上中品人为紫金台。这样看,九品莲台应该是都有区别的。

    五.往生前与菩提心

    1.上品上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2.上品中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3.上品下生: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4.中品上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5.中品中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6.中品下生:未发菩提心,小乘根基。
    7.下品上生:未发菩提心,大乘根基。
    8.下品中生:未发菩提心。花开后为大乘根基。
    9.下品下生:未发菩提心。花开后为大乘根基。
    论叙:判定依据:一.往生之因。二.往生时候是否有菩萨来接。三.花开后证果。

    一、上品上生的人,一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立刻就开了,他马上可以见到阿弥陀佛。

    二、上品中生的人,经过一个晚上,莲花就开,也是可以即刻看到佛。

    三、上品下生的人,要经一日一夜,莲花才能开,而且要等到七天之后,才能看佛。

    四、中品上生的人,也是到西方极乐,莲花开,但是只能先证小果。

    五、中品中生的人,等到第七天莲花才开,也是先证小果位。

    六、中品下生的人,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经过七天才能开,先听菩萨说法,后证小果。

    七、下品上生的人,必须经过四十九天,莲花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后证小果。

    八、下品中生的人,经过六劫之后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求其开悟,后证小果。

    九、下品下生的人,就要等到十二大劫之后,莲花才能开,也是先听 菩萨说法,让其开悟,后证小果。

    这个内容出自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给现在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一个全面认识,如何才能得到最好的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

    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

    “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

    佛教宗派

    【佛教】传播到每一个地区以后,由于受到当地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形式和内容都有相应的变化,形成许多宗派。
      中国: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 ;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 。
      日本:有天台宗、真言宗、净土宗、净土真宗、禅宗(临济、曹洞、黄檗)、日莲宗等;现代尚有属于日莲系的新兴宗派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等 。
      朝鲜:有曹溪宗、涅槃宗、太古宗和圆佛教等。
      斯里兰卡:早期有大寺派、无畏山寺派和祗多林寺派;现代有暹罗派、阿摩罗普罗派、罗曼那派等三大派。
      越南:有灭喜禅派、无言通禅派、草堂禅派、竹林禅派、了观禅派和禅净合一的莲宗派等
      缅甸:早期有僧伽罗僧伽派、末罗姆摩僧伽派、偏袒派、全缠派、现善法派、瑞琴派、门派等。
      泰国、柬埔寨、老挝:主要佛教宗派有法相应部和大部派。

    【净土宗】

    【名称】
            此宗以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为宗旨故,约其所期,名『净土宗』;又此宗传入中国后,得庐山【慧远】倡导,与众多好友结莲社,发愿念佛,故后人亦称此为『莲宗』。或简化称为『净宗』。

    【开宗】
            佛典称释迦牟尼佛在耆奢崛说《无量寿经》,在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在祗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宣示弥陀因位之愿行,果成制利益,及众生往生之因果等,开阐往生净土之法门。佛灭度后,马鸣、龙树、天亲等,造〖往生净土〗等论,赞述三经之要义。天亲灭后无百年,菩提流支三藏出,传净土法门于震旦。而中土此宗之兴,尚远在东晋的【慧远】法师。

    【传承】

           【慧远】于庐山,结莲社,专倡净土法门,是为此宗初祖。其后经百年,北魏永平元年,【菩提流支】来震旦,宣扬净教; 授《观经》于【昙鸾】,昙鸾作《往生论》二卷(此土此宗著述,推为巨擎);后经百年,有【道绰】禅师,景慕〖昙鸾〗净土之业,继其后尘,住〖玄中寺〗中。讲《观无量寿佛经》尽二百遍。著有《安乐集》二卷;后经三十二年,有【善导】大师,初诵《法华、维摩》,忽思教门非一,当求契机,入大藏,信手探经,得《观无量寿佛经》,乃专修十六妙观,后谒道绰禅师,益喜入道津要,作《观经疏》四卷,陈净土要义,作法事赞等,定一宗所用行仪;其门下有【怀感】禅师,著《释净土群疑论》;寻后【少康】法师出,亦弘通此宗;…五代之【永明延寿】出;宋之【省常】出;次第弗承,千年弗替。明、清大德如【梵琦、莲池、藕益、截流】等;居士如袁中郎兄弟、周怀西、彭尺木等,无不尽力提倡。近代有【印光】大师 。

             莲宗十三祖:如下:
    晋·庐山【慧远】-唐·光明【善导】-唐·般舟【承远】-唐·竹林【法照】-唐·乌龙【少康】-宋·永明【延寿】- 宋·昭庆【省常】-明·云栖【株宏】-清·灵峰【智旭】-清·普仁【行策】-清·梵天【宝贤】-清·资福【际醒】-民国·灵岩【印光】……

    【判教】
    此宗之教判有三种:
    一、难行、易行二道:此约行之教相,出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昙鸾大师,依此论,判释迦如来一代教法为难行、易行二道。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不退,为难行道,比如陆路,步行则苦。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为易行道,比如水路,乘船则易行。
    二、圣道、净土二门:此约证之教相,出道绰《安乐集》中。道绰分大乘圣教为二种胜法,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于此娑婆世界,断惑正理,入圣得果,名圣道门。依弥陀之大愿业力,生彼极乐世界,入圣证果,名净土门。其圣道一门,今时难证,一由是去大圣遥远,二由是理深解微。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圣道、净土;难行、易行,其言虽异,其意则同。故难行、圣道,同为自力。易行、净土,俱是他力。此宗属易行道净土门,其他诸大小乘教,则属难行道圣道门。
    三、 声闻、菩萨二藏渐、顿二教:此约教制教相,出善导《观无量寿佛经疏》中,谓此宗于声闻、菩萨二藏中,菩萨藏收。 于渐、顿二教中,顿教摄。

    【思想】
            此宗之宗意,在以行者之心行业为内因,以弥陀之愿业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土。若欲往生净土,要须内因外缘具足,方乃得生。此中有三:一往生内因;二往生缘;

    三往生品位。
    一、往生内因:
    先须发菩提心:菩提心者,无量寿愿王所由建立,亦尽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从出生也。言菩提者,即是佛果之名。言心者,即是众生能求之心。具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译云无上正遍知心。次要生厌离心、欣求心:厌离心者,厌离秽土,八苦交煎,怨家会聚故。欣求心者,欣求净土,万福庄严,寿命无尽故。再者要有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若少一心,即不得生。至诚心者,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所行,必须内外相应。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回向发愿心者,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另《往生论》言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
    五念门者:一礼拜门;二赞叹门;三作愿门;四观察门;五回向门。

    再有此宗以修念佛三昧,为一宗之要旨。念佛者,总有三种:一称名念佛;口称佛名。
    二观想念佛;静坐观佛相好功德。
    三实相念佛;观佛法身非有非空实相理。〔此中此宗所主者,称名念佛也。〕再往生礼赞又劝行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四修者,一恭敬修;谓恭敬礼拜。二无余修;谓专称彼佛名。
    三无间修;谓心心相续持久。四长时修;不论年月长短,誓不中止所修行业。

    二、往生外缘:
    若能一心专至称彼妙德成就六字名号,则弥陀与行者,彼此相应,具足亲近增上三缘。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即见之,心常念之,佛即知之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其前。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

    三、往生品位:
    《大乘无量寿佛经》说“三辈”往生;《观经》说“九品”往生。
    三辈往生者:由行业之深浅,有上中下三类。
    生上辈者,有五因缘:一者舍家离欲,而作沙门;二者发菩提心;三者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四者修诸功德;五者愿生安乐国。 生中辈者,有七因缘:一发无上菩提心;二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四起立塔像;五饭食沙门;六悬缯、 燃灯、散花、烧香等;七以此回向,愿生安乐。

    生下辈者,有三因缘:

    一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心;二者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三者以至诚心,愿生安乐。
    九品往生者:往生净土,由行业之优劣,有上中下三品,三品各分“上中下”三生,合为『三生九品』。

    『三生九品』:
    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释此略之〕

    【典籍】
             净土事理,诸经广说,而此宗所依,则不出三经一论。三经者
    《无量寿经》明弥陀因位愿行及果上功德。《观无量寿经》明往生净土之行业。
    《阿弥陀经》明净土庄严及执持名号证诚护念之利益。
    一论者
    《往生论》具云《无量寿修多罗优婆提舍愿生偈》总摄三部经,正明往生净土义。
    另:解释此三经一论者,有:
    昙鸾·《略论安乐净土义》《略释无量寿经义》《往生论注》《注释往生论》。
    道绰·《安乐集》《据观无量寿经》《述往生净土之要义》。
    善导·《观无量寿经疏》。
    历代大德善知识们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净土之义的著文,大家用心即可。……

    【导读】
            净土念佛法门乃是当今佛教信仰最普及的一种。不会被时间、地点、出身、在家出家、男女老幼等外在环境、条件的限制,这也是净土念佛法门流通的间接原因,而最直接的因素乃是净土念佛法门最简易、最直接、最方便、最稳妥、最有效的修行法,从而形成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弘名,倡扬大江南北。
    (中国佛教网)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3 23:19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