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94|回复: 0

对“如实”不能正确认知实践其结果会背道而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7-11 15:57
  • 签到天数: 153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7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515
    发表于 2018-8-24 06:4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对“如实”不能正确认知实践其结果会背道而驰





    净土传承必修之法则~《往生论》“五念门”修法,令入弥陀愿海中,得佛力载负,必竞得生安乐国土。

    摘自 《净土五门修法——随顺得入果地觉》
    慈法法师讲授
    我们把赞叹门“如实”的角度作了分析。从众生分说,有表相的差别与本质的平等。佛证得一切智,有究竟方便,他只有自他受用,没有这种表里的显现,即表相与本质的差别。这是众生与佛无差别之差别。众生分是执着于表相,在差别上用功夫,欲求坚固或种种强化自我的修持,结果背道而驰。在这种坚固与骄慢的推动下,会给自己增加许多心理负担。从本质上、具足平等的角度来审观人生及其作为,一切现行业缘就会得到自解脱。这样我们就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是如实修行。
    若对表里的认知不够,虽说如实修行,而实难相应。不在如实认知上下功夫,或没有真正细致地在这个地方用功,结果会背道而驰。以至于有人去改修其他法门,或改学基督教天主教去了。因为他对本质的认知、对众生分的如实认知与对佛菩萨教法的认知不够清晰,所以看似在修行,结果在做一些背道而驰的事情。往往还不能自觉,他就会责怪或迷茫。他对自己作为不负责任,认为是佛法、社会或师长给自己带来这种结果,而不反省自己对法的认知。再一个就是迷失,他不知道怎么去做,越学越负重,越学越痛苦,学佛没有得到增益与转换。所以如实认知十分重要,在生活中能思维观察,生活就是最能如实修行的具体机会。我们不要把修行特定到某个角度、某个时间段或某种作为上,这还是表相的认知,会使自己在差别上用功夫,越建立差别就越背道而驰。
    有的人说:“我修行了!”这种自以为有所成就的人就会自大,这种自大不是有意识地建立,但他会表现出来。以前我遇到一个人,他发心报师长恩,报佛恩,报出家胜缘的恩德,去行闭关念佛。念到一定时候他就看到光相,或有一些特定状态下的庄严感知。如在念佛过程中见到琉璃宝地诸佛菩萨,乃至现前说法等等。这本来很正常,只是一种相应罢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就像推开手电筒就放光,关掉就不放光。我们一切众生所缘境界都是这样,若相应若不相应。但他在别人言说下认为自己“证悟”或得到什么了。这一个转折,本来是报恩的发心,就转为一个极大慢心。
    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在表面现象上有突破或有确定认知,不能黏着它。表相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或修行差别,这些很容易产生。这时你若认为自己得到了什么,报恩就成为一种谎言,增上慢心成为事实。这样的人会极端自大。我们作为修行人,要真正爱护自己的法身慧命,避开这些伤害。真正的好感知,就是越来越变得智慧无染与慈悲方便。慈悲就是为利人故而显现种种法则的修持与作为,不是为了自己的得失。智慧是于一切法无染,不要说放光动地,哪怕你有再大作为也没什么可染着,没有必要去染着。但若对表面现象没有如实观察,差别相一旦产生,别人一旦说赞许话,这个慢心就会蒙蔽自己,什么事都会做出来,就成为不可思议的业了。本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但要通过本质的平等,为饶益有情而去行法,把一切功德回向。
    我们每天晚上念佛后要念:“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即是平等舍,他表达了本质。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中,“舍”就是回向法性,于法性平等安住的表达。去掉我们作为的染着与记忆,我们就不会染着于我们修行别人不修行的差别,不会被增上慢所侵害,心中就十分宁静踏实。所以“舍”是平等住的方便,会使我们无染、安乐。虽然修行了,但你把功德平等回施给一切有情,你不会也没必要有慢心。慢心是根本烦恼之一,也是我们六道轮回的最大痛苦之一,“舍”就能把“慢”拔除。
    这是重要环节!但我们不容易注意这一点。有些作为的人,其增上慢心或染着心就会表达出来。如对寺庙有一些作为,对大家有一些服务,有些念诵,有些礼敬,有些修持,以及遇到善知识,自己有些变化,这都是表相的东西,其本质没有来去增减。但若不能如实了解这个本质,就会染着,以为自己得到了什么,就会有增上慢。增上慢就会出现一个什么结果?这里不刹车就会有大妄语、未证言证,出现极大的自我伤害。这个不如实的心理会耗尽。
    在文革后社会上有十年左右的气功热,很多人都接触过气功。这时出现了一批人,他们都有一些超常的,或表相上有差别的作为能力,如一些感通或超常记忆。他们就出来招收徒众,引导大家。当时我也接触过,认为这里面没有戒定,必受其害。后期事实也是这样,因为增上慢导致一批一批的人倒台,受到伤害了。功夫越大,倒台越快,问题越多。他没有戒定,生起了无意义的染着心、增上慢,他没有修平等舍。
    诵经本后面都有回向偈,就是让你修平等舍。我们读任何一部经、修任何一个法,最后一定是回向。让你不要染着,把功德回施给法界众生、父母师长。你不要染着,染着就成业报了,回向是真功德。但他又不能这么讲,就说你回向吧!有的人是嘴回向,心不回向。嘴上念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心想我又诵了一卷经,我又怎么样了。没有舍,他就是累积,累积会增加他的慢心,慢心没有对称结果就会怨恨。
    我遇到某种修法的修行者,有人坐到五千座,就会问前面的路怎么走?我说怎么了?他说我已经打了五千座了!这个累积就会受害!就像我们逐日增加背一斤黄金,十天、一百天后就把自己压垮了。很多修行人就把自己的修行功德背到肩上,扛在头上,装在心里,结果把自己压垮了。这个作为很珍贵,但你没有回向法界众生,没有让大家都得到财富,只是守在自己这里,结果把自己压坏了。压坏了还感到我这么修行怎么没有回报,就开始责怪这个法则。这是一个极大误区。
    所以讲如实认知,希望我们的修行干干净净,无染无着。经中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修一切法也是应无所住而修一切法。这样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会不断体会到修行的解脱、修行的智慧、修行中的慈悲与轻安。佛有三种正业,都是轻安——至静轻安、大悲轻安、禅那轻安,即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断除烦恼称为轻安,这三种轻安是十方如来一路走出的正业。所以修行的结果是轻安,而不是越来越沉重。
    我以前到终南山想找个地方休息,结果遇到很多来这里休息的人。大家就说一个字——累!什么叫累?就是积累。积累什么?就是没有回向。什么没有回向?自己的作为。什么作为?善良作为。为道场服务很善良,住持道场很善良,但结果累出病了!人在意识中有一个潜在需要。他并不是表面上气力乏少,需要休息,而是一种暗示性的习惯。如在讲法中有一些意识付出,若不回向就会累,所以最后唱“愿以此功德……”这样我们轻松了,回去也不累。累出病来就是积累,没有得到轻安,没有智慧慈悲的缘起,没有修平等舍。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我们修行的参照。
    今天去了几个地方,然后还是赶回来上这节课。一是因为学习机遇,二是给自己加个概念,不要有累的感知。人一旦有这个东西就会积累,感到我做的多,收获少,就会带来累。人的作为要等值——做了很多事情,然后作平等舍,这很等值等量,没有什么得失。你心里感到很简单,很快就休息过来了。你若感觉做了很多没有收获,一下子就泄气了,认为太辛苦划不来。有一个出家师父,他平时很慈悲地领大家参禅行香。他坐得很规范。任何人看了只能说佩服,不能说其他。但因为气血不畅就落下一身病。他又要坐,因为这么多信众看着他呢!有些有名的人一出家位置就很高,自己也很修行,但他没有“舍”的心,就不安了。只要积累,人都很难修行下去。
    这个如实,一定不要忽略。对自身、他人与佛陀要有如实了解,否则就会和佛菩萨算账。前些年有人找我算账说:我为寺庙做了这么多事情,现在怎么落成这个样子?我说:我代表谁?你就说说吧,发发气就行了。他说:我这么多年为寺院、为道场、为信众做了这么多事情,比天都大,我得到了什么?我说:可惜我不是总经理,要是总经理我批给你二十万,我什么都不是。他就是没有修平等舍。很多人做了一段执事以后就感到累或烦恼,开始发牢骚了。这就是没有很好的自我认知,没有“舍”的自我引导。所谓修行与不修行,持戒与犯戒,作善与作恶等,在这种种对立作为中的心地平等安住十分重要。你心地里要有一个平等安住的大地,这个大地载负着你,才不至于去找麻烦。
    有一年一个出家师父说:法师,我要舍戒。我说行。他说你怎么这样说?你怎么不劝我不要舍戒?我说我劝你有什么意义?你如实面对自己比什么都好。他生了很大烦恼,原想我一定会劝他不要舍戒。我想做人要如实,哪怕我自己的业力因缘暴露出来,大家帮我调整,我忏悔,也是一个很好的因缘。但若遮蔽这个东西,或借助别人的话来改变自己就很累人。积累多了,心理就不平衡了。清清晰晰地舍戒为世尊所许。世尊有一次说宁焚于烈火,也不能碰于女性的细滑,这时就有五百比丘要舍戒。世尊就赞叹:善哉!这个赞许并不是他赞叹你舍戒,他赞叹你如实面对自己的心理。世尊也告诉他们:以后想开了可再来出家。
    你如实地面对自己,没有造作。造作就会生烦恼。这种舍戒后仍可出家,就是如实面对。作为修行人,平等安住十分重要。在大乘经典讲对持戒者不赞,对犯戒者不谤。这就是平等安住。爱憎分明的不是学佛人。世间人的爱憎、亲疏、善恶、是非的分明是很烦恼的事情,佛陀是接引一切众生的智慧者,所以不染于善,不染于恶,他能平等安住。这是我们学佛的一个特定法则。这次学习希望大家把自己心理思路、观察方式梳理清晰,在日常生活与早晚课修行中,遇到问题能学会恰当地解决。我们看表相与看本质有天壤之别,平等安住是我们依本质修行的缘起方便。是不是平等就什么都不用干了?不是这样。世尊教授我们的种种方法,包括出家人的最基本作为,如晨钟暮鼓、早晚功课、诵戒、过堂等等,都是让我们在生活中修行,不平庸。世俗人能不能在生活中修行?运用得当了同样可以做到,使修行生活化,生活修行化,这样一个平等住。而不去搞名堂,要与别人不一样。
    前段时间来了一个人说:我出家这么多年了,得到的太少了。我说:你得到太少的对比是什么?他说我出家这么多年……这多么需要“舍”法啊!我们若保持初发心,成佛都有余,那是多么欢喜的事!若拿那个老资格一说就太沉重了,像谁欠他的一样。我说怎么平衡这个事情,你要什么?他说啥也不要,就是我气愤!我就感到你气愤了我只能给你拍拍背放放松,其他我没有办法了!我出家多年了——这个话是个积累。这个积累是我们学佛人在知见上出了一个根本问题。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我们平时要学会舍。“平等舍”是如实了解众生心分的角度,要多去观察与回向。若不能如实了解自己的心分,我们容易犯这些过失。这些过失也没什么,但会使你翻车,本来你道业还有成就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9 09:14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