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91|回复: 3

佛为何把亲人之爱叫“饿鬼爱”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69

    帖子

    3030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7
    发表于 2007-5-14 16: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黄胜常 著 文章来源:摘自《佛法与人生百问答》

     


    问: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间的爱,叫“饿鬼爱”,有没有说得太夸大?


    答:在《未曾有说因缘经》中,佛说:“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


    《楞严经》中也说,父母子女夫妻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汝负我命,我还汝债”,是生生世世的纠缠,没完没了。尤其是自以为有恩于亲人时的那种索求,真是一付讨债鬼的模样。


    讨债鬼的模样,就是饿鬼相,饿鬼永远要吃、要喝,却永远吃不饱,永远在饥渴之中。那种永远满足不了的贪欲,就叫“饿鬼爱”。


    攀缘不舍饿鬼爱,使我们百劫千生轮回六道。譬如今世互为母女,来世不一定还是母女,下辈子或互为主仆、互为人畜,彼此奴役驱使,彼此都不相知。就如同现在,一点也想不起我们与亲人前世的关系。


    但有一事可以确定,那就是——若前世不造恶业,今世不会纠缠得这么悲惨;今世不造恶业,彼此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恶性互动;而今世所造,有的还要转到来世才报,这是最基本的“六道轮回”造业受报的观念。


    饿鬼爱的另一个大麻烦和过患,就是它会把好事变坏事。


    例如: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及种种付出,都是一个佛子对众生所作的善业,本是很大的法财、资粮和福报,若能把这经验提升扩大,把善意布施回向出去的话,是了不起的事情,是极大的善业。但是我们若攀缘饿鬼爱不舍,就一定要去贪功受福德。这一贪功受福德,便成了饿鬼讨债时的账本,立刻把施受的关系变成了债权人和债务人,把好事变成了坏事。


    学习大乘佛法,就是要学诸佛菩萨如何“转法轮”。转法轮就是把最苦、最坏、最恶的事,转成最乐、最好、最善的事。而不是“倒转法轮”,把自己和亲人,变成饿鬼、讨债鬼、冤屈鬼;把原本美好善良的事,变成“汝负我命,我还汝债”的丑陋邪恶的事。所以,佛陀把亲人之间的爱叫饿鬼爱,一点儿也不夸张,实在是最慈悲的提醒,让我们不得不小心警惕饿鬼爱的过患啊!


    问:佛陀要我们出离饿鬼爱,但在《盂兰盆经》中,又说要孝顺“七世父母”,这里不是很矛盾吗?


    答:佛教讲孝顺“七世父母”,七世不是指祖宗七代,而是指今世加过去生的六世在六道轮回时,各道的父母,故是“一切众生”的代名词。


    我们轮回地狱、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道六道,每一道受生都各有父母,这就说明了我们对父母的孝顺,一定要扩大提升;对子女的慈爱,也一定要扩大提升。


    因为“一切众生”都曾经作过我们的父母、子女、夫妻眷属,如果我们现在不能正确地去爱今生的父母、子女以外的人,则下辈子也不能够认识并像今生一样的去爱自己的父母、子女,所以,只有爱“一切众生”,才能爱到一切过去的父母、子女。


    这就是大乘菩萨道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的原因及宗趣。也是《盂兰盆经》的宗旨精神——要我们孝顺自己的父母如六道众生,视六道众生如自己的父母。也就是佛陀对我们的告诫——爱罗睺罗如六道众生,爱六道众生如罗睺罗。


    看经时,千万不能看窄、看偏了,一看窄、看偏,就陷在饿鬼爱的纠缠中,则把好事变成坏事了:


    问:既然饿鬼爱不好,但我们已经都是亲人了,该怎么办呢?


    答:去扩大提升对父母儿女的饿鬼爱!


    如何扩大提升呢?


    佛在《大乘大般涅槃经》中说,要“爱罗睺罗(佛的亲生儿子)如六道众生,爱六道众生如罗睺罗。”儿女就是我们的“罗睺罗”。我们既然能够对自己的儿女作出善良的布施,就表示也能够对一切众生作出同样的布施;既然能够对自己的儿女发出善良的意愿,就表示也能够对一切众生发出同样的善意。剩下的,只是我们愿不愿意的问题了!


    问:在《未曾有说因缘经》中,有一段关于耶输陀罗和罗睢罗之间的母子之情纠缠难舍的描述:佛叫耶输陀罗放舍罗喉罗,让他出家跟佛学法修道,佛陀的理由是:“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为什么母子恩爱,死后会堕入地狱?


    答:“母子恩爱”并不一定是直接的地狱因。但是若因“母子恩爱”而不出家修道,则定作地狱因。


    何以故?不修道者,不能免生死,亦不能究竟止恶行善。而生死是轮回因;作恶是地狱因。


    再说,“男女恩爱”、“母子恩情”的纠缠,于不见佛、不闻法、不识僧等未皈依三宝者而言,常作败坏事业、学业、名利、道德、法律之因,虽属恶因,尚非甚恶。但若于佛弟子而言,作败坏修道、成道之因,则是大恶,以其“恶”故,亦能直接作地狱因。


    出家修道成道是天上天下至善之行,所以者何?此行能令自身及一切众生终究永断八苦,永离生死,入于究竟安隐快乐之处,故名至善。


    而母子恩情、男女恩爱,若能直接伤毁、败坏此至善之行者,则为至恶之因,亦即地狱直接之恶因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60

    主题

    8969

    帖子

    3030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47
     楼主| 发表于 2007-5-14 16: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寂天菩薩云「我若尚應捨,何況吾親友」
    一路走來能記憶的是凡心,忘記的是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主题

    13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2381
    发表于 2007-5-14 21: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20 18:54 编辑

    <FONT face=\"MS Song\">
    < align=left>好文,太受教了!</P></FONT>
    < align=left></P><FONT face=\"MS Song\">
    < align=left>仔细想想,‘恩爱,冤仇,债务’既是轮回的现象,也是轮回的原因呀。</P></FONT>
    < align=left></P><FONT face=\"MS Song\">
    < align=left>如果自己一个人空了,那么无数与自己纠缠不清的众生都可以解脱了呀。</P></FONT>
    < align=left></P><FONT face=\"MS Song\">
    < align=left>所以,修行人应该修广大菩提心,把恩爱变为慈悲;</P>
    < align=left>同时,更应该修空性,一了百了呀。</P></FONT>
    < align=left></P><FONT face=\"MS Song\">
    < align=left>当然,空性本身就是菩提心的重要本质。</P></FONT>
    <;P align=left></P>
    <;P align=left>-----------</P><FONT face=\"MS Song\">
    <;P align=left>普愿沉搦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P></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26 21:56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06

    主题

    889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555
    发表于 2007-5-14 21: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20 18:54 编辑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20:12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