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513|回复: 3

死亡就像是看电视切换频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64

主题

708

帖子

96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293
发表于 2024-9-3 11: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483 天

    连续签到: 22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79

    主题

    830

    帖子

    474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5660
    发表于 2024-9-3 17: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9-3 18:49 编辑

    引述法師講經說法1:
    ====================================================================================
    ====================================================================================
    隨喜敬仰感恩-淨界法師說法 全部工作人員發表於淨界法師弘法資料平台: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425102747778885/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EVL8siWy1yf3fpQi/
    臨命終的心有三種狀態
    淨界法師
    臨終一關,最為要緊。印光大師先標出整個重點,就是臨終一關在我們生命當中是最為重要的。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做一個定義,什麼叫臨命終?這個地方要說明一下。在《瑜伽師地論》中講過,我們臨命終的心有三種狀態:
    第一個、明利心。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他剛開始可能會起昏昧,但是他突然間會回光返照,突然間你看他在病房裡面已經睡了一個禮拜,或者兩個禮拜,都是昏昏迷迷,那突然間他清醒過來,那就知道他準備要走了。突然間他的明瞭性特別強,就像蠟燭啊,蠟燭要燒完之前,突然間燒得很大。那麼這個時候,就是在臨命終的第一個狀態,就是明利心,他的心比他以前的心的狀態都特別清楚分明。
    這個時候,他這個人會突然間看到他過去生所造的善業跟罪業,就像看電影一樣,當然速度很快,他曾經在某個時空造了重大的罪業,或者在某個時空造了一個重大的善業,這個時候,他明利心的時候,全部現出來。他自己說是「死後有審判」,其實就是自己的心把業力表現出來。
    那麼站在一個往生淨土的人來說,這個時候是最重要的,這個時候臨終的開導就非常重要。就是在明利心的時候,他清楚地知道他一生有善業、罪業,而這個時候呢,你要他皈依彌陀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昏昧心。假設明利心的時候,我們沒有做好臨終關懷的工作,這個時間可能很短,有些人可能很長,少則幾分鐘,多則一個小時,這個明利心就過去了。那麼這個明利心是我們臨終開導的最好時機了,當這個明利心過去了以後,到第二階段,叫「昏昧心」,他的心開始昏昧,就像一個人開始睡覺,這個時候他知道自己即將死亡。那麼死亡的時候就像蠟燭,慢慢地熄滅,慢慢地熄滅,慢慢地熄滅……他的明瞭性,對外境這種清楚了別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慢慢地淡泊……那麼一般人會對自己的色身愛著,不想離開他的身體,他不想離開這個果報,但是業力不同意,業力會推動他離開他的身體。
    所以在這個昏昧心的時候,會有痛苦的感覺出現,就像「生龜脫殼」,就像一個烏龜啊,它想離開這個龜殼,但是你硬硬把它拉出來。那麼昏昧心的時候的心理狀態就是這樣,我們幾十年在這一生的果報當中,我們住在我們的軀殼已經習慣了我們不想離開我們這一期的果報,但是業力推動了我們,硬把我們推出去。所以在這個昏昧心的時候呢,他有一種死亡的痛苦出現
    第三個、悶絕心。 那麼昏昧心再過去,第三個叫悶絕。悶是那個整個人就是昏過去,悶絕的時候,他整個第六識,就是這個我們叫粗的心識,完全不活動,他跟外界完全沒辦法接觸你跟他說什麼,他再也聽不到了,但是他還沒有死亡,他還有微細的心識存在,叫第八識。那麼悶絕的時間可能很短,也可能稍微長一點。那麼悶絕再下一剎那就死亡,他的神識就脫出來,跳出來,全身冰冷,叫中陰身,中陰身就是死亡。
    那麼我們講臨命終呢,就是他即將死亡,但是還沒有正式死亡,叫臨命終。那麼主要的臨終開導就是,在明利心的時候最重要。因為這個時候即使他有罪業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善巧地引導,還是有補救的方法。所以印光大師說在我們一期生命當中,臨終的這一關的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他前一期的生命即將結束,後一期的生命還沒有出現,這個時候我們如果做適當的努力,對整個局勢還有扭轉的作用。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Ey3QQANhtJkDY7jd/
    【淨界法師】【臨終關懷22-23】平常修行有什麼特殊的境界,不要隨便跟別人講!
    【圓滿篇】
      【22】平常修行有什麼特殊的境界,不要隨便跟別人講!
      弟子在睡覺的時候曾經夢見阿彌陀佛,也曾經口念阿彌陀佛聖號,請問這會造成往生的障礙嗎?
      你夢到阿彌陀佛,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不過我們平常夢到阿彌陀佛,這個表示你這個人煩惱淡薄、業障也淡薄,跟阿彌陀佛的因緣也深。但是你真正往生的時候,是要你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見佛最重要。平常見阿彌陀佛有消災的作用,但是臨終見佛是有接引的作用。
      還有一點,你平常修行有什麼特殊的境界,不要隨便跟別人講,否則你這個功德就很容易失掉。自己修行,自己知道就好,增加一些信心就好。
      【23】臨終助念是在什麼時候做,大家知道嗎?
      其它的我看都不是什麼重要問題。因為你聽完課,有些問題應該可以理解。好,大家對今天的課有沒有什麼相關的問題?你是不是有問題?好,你請說。
      法師!新加坡的因緣福報好像不具足啊,沒有什麼臨終助念團,跟你們台灣比起來好像是差得很多。
      我想,一切法因緣生。就是所謂的福報,就是大家願不願意做,大家願意發心這個事情就好做了。的確,台灣的佛教是非常鼎盛的。我可以講一句話,台灣只要有人往生,至少可以找到三個單位的助念團,三個,至少!而且跟亡者沒有關係,助念團他自然會來給你助念。那當然這個助念,大家知道一點,這個臨終助念啊,我剛剛還忘了,所以我說提問題會給我一些靈感,我忘了交待一件重要的事情:臨終助念是在什麼時候做,大家知道嗎?
      有些人等到那個亡者躺在那個地方,已經沒有辦法呼吸了,你請法師來助念,那助什麼念呢?那就是念佛、誦經回向給他而已,那不叫助念!
      臨終助念就是說,這個人已經在醫生宣佈生命只有三個月了或者半年,這個時候就要做心理建設了。讓他慢慢地接受死亡即將到來,而且死亡不必去害怕,就是你如何能夠生起正念,這是關鍵點。
      所以就是說,真正的臨終助念,應該在往生前就要做好,做一些心理的輔導跟建設,讓他能夠以一種很清淨的念頭來面臨死亡
      其實你臨命終的時候,恐怖憂慮對自己只有傷害。
      可能你本來有善業都不能表達出來,所以平常的點點滴滴的觀照,你到臨命終的時候,人家稍微提醒你一下,你就能夠生起正念如果一個人平常顛倒得很厲害,我看很難在臨終的時候三兩句話就能開導你,很難!你那個執取很重。
      我們想說一件事,就是“生龜脫殼”,為什麼臨命終的時候他離開他的果報體是如此痛苦呢?就是這個人對三界果報咬得很死。咬得很死,你如果突然間把他拔開來,這怎麼拔呢?你在平常的時候,在修止觀的時候,觀察三界是無常的,我今生決定要死的,有生就有死,這個死亡是佛陀都不能避免的。那麼死亡到來的時候,萬般帶不去,只有隨身。那麼你平常在修無常觀的時候,你對三界果報那個執取的力量,其實你點點滴滴就在慢慢松脫、慢慢松脫、慢慢松脫。你不能等到臨命終的時候才來放下,你根本放不下!是不是?你平常做功課的時候,今天放下一點,明天放下一點,好,到那時候執取的勢力就剩下一點點,臨終的時候,簡單幾句話開導,就放下了
      你平常的時候,顛倒的勢力很強烈,我看很難到臨命終的時候,三兩句話就讓你放下,我看很難。
      所以今天的課程其實跟前面幾天有關係,你前面幾天要是修行修得好,你平常對三界的果報就慢慢松脫,到臨終的時候就容易做,成功的機率就大
      好,那麼這次的淨土課程,學人就跟大家報告到這個地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阿彌陀佛!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FN4BPZrcR9xuR26a/
    【淨界法師】【唯識三十頌直解56】已說初能變相,第二能變,其相雲何?(十二)
      第二個,假設我們這樣觀實在是有困難,那麼我們看第二段、析空觀:
      正妄生時,仍不在內,
      亦不在外,不在中間;
      不在過去,不在現在,不在未來。
      析空觀它是從一個有相因緣的觀察,前面是從理論上。就是說煩惱活動的時候,比如說你貪欲、嗔恚,你可以以分析的方式來觀察
      從空間上觀察,煩惱,它是有自性,有自性它應該有一個處所,這個東西是存在的,那麼它存在一定有一個依止的處所:在身體之內,我們看身體之內是心肝脾肺腎,找不到煩惱的處所。身體之外,身心本不相知,如果它在身體之外,那麼它跟我沒有關係。在中間,當然沒有所謂的中間,不在內、外、中間,在空間上你找不到它的存在。
      在時間上,過去、現在、未來。蕅益大師說,我們觀察煩惱也可以從過去、現在、未來來觀察。說是未生無潛處,說這個煩惱是假設有自性的,那麼它還沒有生起之前,它潛伏在哪裡?就是我本來沒有煩惱,後來才有煩惱,這個煩惱還沒有在我的身心出現的時候,它是躲在哪裡?結果你找不到它躲的處所——未生無潛處,沒有潛伏的處所。正生無住處,它在我身心世界活動的時候,它也不在身體裡面,也不在身體外面,它也沒有一個依止處。生已無去處,當煩惱消失的時候,那麼它又去哪裡了呢?你找不到。最後結論——覓之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
      就是說我們看到煩惱,不要馬上就想要去壓抑它或者隨順它你可以稍微靜一下,看看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那麼你只要有一次的經驗,只要有一次的經驗,不管哪一個煩惱,你能夠知道它是覓之了不可得,對你未來的修行當中會產生很大的信心。
      所以我們做個結論,第三段、總結
      生即無生,終無自性;
      自性既無,他性何有;
      自他既無,豈有共性;
      有尚叵得,況無因生。
      所以說簡單地講就是第一句話,總結就是這一句——生即無生。
      就是說它雖然有一個它的活動的假名假相假用,但是它的體性是畢竟空寂的,所以它是可以假借因緣而生也能夠假借我們戒定慧的因緣而消失,因為它不是那麼的真實,不是那麼的堅固
      好,我們看第三段的總結:
      如此研觀,勿令休息,
      解種薰發,惑種自消。
             ——《觀心法要》——
      我們只要根據諸佛菩薩的這樣的一個開導,這些道路法門這樣去走,你有一定的功課,你這樣子慢慢的解種薰發,你心中的光明智慧——你不斷地去思維,你就會產生光明瞭。那麼這些煩惱的恆審思量,這個第七識恆審思量的捏造的自我意識,就被你動搖了,慢慢就消失掉了,就是這個意思。
      在禪宗有一個禪師很有名,叫雪峰禪師。雪峰禪師他住在福建雪峰山去攝受眾生。這個時候有一個北方的禪師去參訪他,他從北方走到南方要走好幾個月,好不容易爬到山上以後就跟雪峰禪師頂禮雪峰禪師說:你從什麼地方來?這個禪師說:我從很遠的北方走過來,走了三個多月。雪峰禪師說你辛苦了。那麼這個禪師說:仰慕道德,不憚辛勞。我仰慕你的道德,這個辛苦值得。雪峰禪師說你來這個地方有何所求呢?這個禪師說:請和尚開示修行的法要。就是說我出家很久了,不知道怎麼辦、怎麼修行才好?請你開示我一條光明的道路。雪峰禪師講了兩個字就走了。他說:修行之道就是——出去!
      出去,這句話怎麼說?
      我們從唯識的角度來解釋這句話,萬法唯識,萬法唯識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初能變,第八識的思量能變,把我們的果報變現出來,或者是一個莊嚴的色身,那麼他有他的感受思想,就是初能變,異熟能變,把我們過去某一期的業力變成一個果報。這個思量能變就有一個問題——唯識所現、唯識所住第七意識就使令我們的心捏造一個自我意識就住在這個果報,雪峰禪師就叫我們出去——修無住,無住法門對我們淨土宗就很重要了
      一個人臨命終的時候起顛倒,他為什麼起顛倒?照正常情況你這個果報體,你的這一期的色身,你的感受思想,你這一期人的感受思想都要消失的,你應該很正常的去面對另外一個生命,就像你這個衣服破舊了,你要脫掉換一個新的衣服,這本來是很正常的,從初能變是很正常。但是因為恆審思量,因為我們平常不修無住法門的人,身心世界咬得很緊,你一直很注意你的感受,很注意你現前的思想,很注意你外表的色身,心住在五蘊的果報,住的很堅固,突然間要把你的心跟五蘊果報拉開的時候,不得了——生龜脫殼。
      所以一般沒有學佛的人,他不管有錢也好,沒錢也好,他離開他這一期的果報那非常嚴重,沒辦法接受。說這個人他發現得癌症了,生命還有一個月的時候,他就沒辦法吃飯,沒辦法睡覺了。所以很多癌症的患者都不是真正被病毒殺死的,是嚇死的,自己嚇死的。
      我們剛剛說的第七識是隨所生所系,第七意識它的執取就是第八識變現什麼果報,它就住在果報。所以我們今天要生死無懼,就是說我空法空的智慧,就是修無住,把咬住你這一期果報的身心世界的那個力量,把它慢慢地松脫、慢慢地松脫。
      所以修行人為什麼臨終的時候,他死亡他的身心世界放下很自在,他平常就是在松脫。所以我們應該試著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對自己的這一期的五蘊身心的世界,不要咬得那麼緊。我們的生命就是去積功累德,對於這一期的感受思想不要太在意,這個只是在釋放我們的業力這個業力出現了,我們會跟什麼人在一起,會有什麼環境;那麼另外一個業力出現了,我們可能有安樂的果報,痛苦的果報,這些都不要太在意,過去就好了。你要注意到你的目標是——成就聖道、往生淨土!把這個心識放在修學聖道,不要把心識放在你這一期五蘊的果報,因為有一天死掉的時候,你就受不了
      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鼓勵我們如此研觀,勿令休息,解種薰發,惑種自消。告訴我們如何來松脫第七意識恆生思量的方法。
    ——淨界法師 唯識三十頌直解56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oB1N62kTRX2qdvWs/
    佛說八大人覺經(四)
    淨界法師
      甲二、別明:
      乙一、無常無我覺
      乙二、常修少欲覺
      乙三、知足守道覺
      乙四、常行精進覺
      乙五、多聞智慧覺
      乙六、佈施平等覺
      乙七、出家梵行覺
      乙八、大心普濟覺
      八種法門,我們先看
      乙一、「無常無我覺」
      無常、無我是一種觀照的智慧,以這二種的智慧來觀察我們三界的依正二報,叫無常無我覺。我們看經文:
      修四念住
      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這段經文,我們分成三段來說明,「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這是第一段,說明修習我空觀跟法空觀,來對治心中的執取;「心是惡源,形為罪藪。」這是說明修習假觀,生起厭離;「如是觀察,漸離生死。」這是說明修習空假二觀所成就的功能德用
      我們先看第一科,這當中蕅益大師把它分成三段,先看第一小段,「世間無常,國土危脆。」首先,我們身為一個有情眾生,先以無常的智慧,來觀察我們依報的環境,生為一個人,我們有我們所受用的種種資具,乃至於有種種恩愛的眷屬,這些都是屬於依報的環境。其中世間跟國土,它的相貌我們應該怎麽觀察呢? 是無常的。「無常」這二個字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生滅、變異」。有二種相貌:
      第一、它是「生滅相」。就是我們所受用的種種資具,或是我們所面對的種種眷屬,他(它)是從無而變成的有,那麽他(它)也會由有變成了無,這種叫做「生滅相」,我們稱為「敗壞無常」。比如說,我們今天發心蓋了這座講堂,這個講堂沒有蓋之前是無,蓋好了以後,我們可以在這個地方受用,從無而有,這樣的講堂經過時間風吹雨打日曬,總有一天它就敗壞了,不能再使用了。就是每一個資具它的生起,它一定會有消滅的,有生就有滅,這種叫「敗壞無常」
      第二、「觀察變異」。它從生到滅的過程當中,其實它是剎那剎那的變異,叫做「剎那無常」。也就是說講堂剛開始蓋好的那一剎那,它就在剎那剎那的變異,剎那剎那的趨向敗壞當中,我們從生滅變異當中,來觀察我們這些器世間,就能夠調伏對於這些器世間的執取。這個地方的無常觀,特別是福報大的人,就是要加強修無常觀福報差的人,他所受用的資具,非常的微小,非常的卑賤,他一下子就放下了,對他來說是很簡單。有些人的前身,大肆廣修福德、廣修善業,今生的因緣,眷屬也特別的圓滿,他所受用的資具特別的殊勝美妙,這種人到了臨命終就會有問題了,就是臨命終的時候「心有千千結」,你要離開你今生的果報,就出去了
      經典上說是「生龜脫殼」,就是說烏龜牠不想離開牠的殼,但是人用手不得以硬把牠拉出來結果烏龜滿身是血。也就是說,福報大的人這一念心,平常他的心就住在他所受用的資具當中,他的美妙眷屬、車子、房子、財產等等,平常他沒有修無常觀,來把這些執取慢慢的鬆脫,突然間臨命終的時候,他怎麽可能突然鬆脫呢?就不可能!不可能!業力推動他的心識,業力催識入胞胎。推動心識要離開他這個資具的時候,他就非常的苦惱。所以這個地方,佛陀的慈悲要我們不要等到臨命終才放下來不及了,平常就應該經常思惟我們今天所受用的種種資具,我們所接觸的種種眷屬,都是無常敗壞的,都是剎那剎那變異的,這無常觀當中,也就慢慢的鬆脫了,對整個依報世間的執取,內心跟境界的鬆脫,它是慢慢點點滴滴的鬆脫的。「世間無常,國土微脆」它是無常敗壞的,它是脆弱不堅固的,這個是一種「依報」世間的觀察。
      「四大苦空,五陰無我」。這一段是著我們的「正報」身心的觀察。那麽正報身心當中,先觀察我們的色身,我們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地、水、火、風它的體性,地大是堅性的,水大是溼性的,火大的熱性的,風大是動性的。這個堅、溼、熱、動,這四種體性,基本上是相互衝突的,但不幸的是,我們身體必須把這四種衝突的體性放在一起,所以我們的身體就很難調合,經常有病痛,好不容易稍微衝突小一點,我們感到很健康;但是稍微一不如意,四大又衝突起來,又產生病痛。所以這四大它的體性相互衝突,就有老病的問題,所以它是苦的。因為四大的體性是衝突的,那麽它不但是苦,它還是空。
      「空」的意思,蕅益大師解釋:「因緣所生,究竟歸滅。」就是它總有一天會死亡,就不能再用了。就是我們對色身種種的給他滋養、種種的照顧,結果這個色身總有一天死掉、腐敗了,就不能再使用了。所以我們以苦空,來觀察我們這個四大的色身。
      「五陰無我」,以無我的智慧來觀察我們的這一念心,有無量的顛倒,最根本的顛倒,就是「我見顛倒」,這是所有顛倒的根源。「我見顛倒」,就是我們凡夫的心情,一直認為我們一念明瞭的心性當中,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這個我是恆常住、不變異、有主宰性的。也就是說,小時候的我跟長大後的我是一樣的;三十年後的我跟今天見到的我也是一樣;乃至於來生的我跟今生的我完全一樣;我們一直是這樣的思想,就一直安住在顛倒當中,這種叫做「我見顛倒」
      「我見顛倒」當中,有二個相貌:
      一、「即陰即我」。就著五蘊的身心來執著我,五蘊當中主要是以色、受、想、行、識,以「識蘊」為我心外道在心識當中也講出了道理,說什麽是我呢?「我思故我在」,就是我能夠思想,這個思想就是我,我能夠思想我在乾什麽,我現在不做什麽,這種就是以心識的思想,來當做自我。
      在阿含經當中,有尼犍子外道,有一天遇到佛弟子,看到佛弟子威儀莊嚴,就生起歡喜心,外道就問比丘說:「你的老師是誰呢?」比丘說:「我的老師就是淨飯王的太子,出家修行成就聖道。」尼犍子外道就說:「那你老師平常教你什麽法門?」比丘說:「我們老師告訴我們觀察五蘊無。」尼犍子外道就說:「佛陀他是有很高的道德,他什麽都好,就是講到這五蘊無我這點講的不對,可惜了。」這個時候,尼犍子外道聽到這句話,就跑到了精捨,跟佛陀質問說:「佛陀啊!你這個人什麽都好,講這個五蘊無我這句話講錯了。」佛陀就問尼犍子說:「一個國王,他有很多的珍寶,那麽身為國王,他是不是可以決定我把珍寶給某甲,而不給某乙,或者給某乙,不給某甲,可不可以做到。」尼犍子說:「可以啊!國王他有自在決定的力量,他可以決定把珍寶給誰的。」 佛陀說:「你認為你這一念心是有一個自我,那麽你覺得你的心可以做到嗎?你能夠決定你的生命、身體現在要快樂、現在要痛苦嗎?你做的到嗎?」尼犍子說:「做不到」「那麽做不到,就表示你沒有一個主宰性。」尼犍子外道後來就歸依佛陀。也就是說我們的身心世界是受著業力的影響,基本上我們的這一念心,在每一個剎那當中,它有二種功能:
      第一、受用果報、造作業力。你在受果報的時候,你沒辦法作主「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的身體什麽時候要老、病、死出現,你一點辦法都沒,但是,我們要造作因地,這件事情你可以作主。我這念心接受這個果報,我可以決定採取什麽行動,我們遇到的逆境,我們知道「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不再創造新的業力,就是你造因地的時候,可以如理思惟也可以,甚至迷惑顛倒不如理思惟,這個造因是可以做主的。但是受用果報,不能做主,那是過去的業力所變現出來的,佛陀都不能夠去錯亂因果,所以這個「即陰即我」是不能成立的。我們這一念心對老、病、死要出現的時候,我們根本就沒有決定的權力它要不要出現,它什麽時候出現,我們根本沒辦法去規劃的,不可以的!所以說我們生命體有一個主宰,這句是說錯的,這是自己捏造出來,一廂情願的想法,這個是「即陰即我」的錯繆。
      第二、「離陰即我」。有外道就說,那這念心不是我,但是離開這念心,另外有一個神我,來控制著這念心。這在《大智論》當中,有外道就提出一個論點,說這個「離陰即我」,就好像說是一個大將軍,大將軍領了很多的士兵,可以去作戰,這大將軍自己不能自己作主,背後是聽國王的招呼的,國王去指揮大將軍,大將軍再指揮士兵去作戰。這就好像說,我們這一念心去引導我們這個色身去受用五蘊的果報,這個心是無我的,它沒有主宰性,但是有另外一個神我,就像國王,他可以控制這念心,離開了這一念心,另外有一個什麽神王存在的,叫「離陰即我」。龍樹菩薩就問外道:離開這念心有一個神我,那麽這個神我是有知覺性?還是沒有知覺性?如果神我沒有知覺性,沒有自覺性,你就不能主宰這念心,沒有自覺性就不能主宰了,就跟木頭跟石頭一樣,是個死的東西,如果有知覺性,你這有知覺性的神我就是心,那就直接主宰色身就好,就不用去主宰心再主宰色身,就直接主宰色身就好,所以有知覺性,那麽這個知覺就是心,就直接主宰色身就好,就不要那麽麻煩,由這個神王再去主宰這個心,再由心去主宰色身,所以「離陰即我」,根本不能成立,我根本就不存在的。所以,我們觀察我們五蘊身心世界,是由業力所變現的一種剎那剎那流動的一個身心世界,這當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是以無我的智慧來觀察我們正報的身心
      「生滅變異」講的是無常觀,以無常來觀察我們「依報」的環境;以「虛偽無主」的無我觀,來觀察我們「正報」的身心。這就是以無常無我的智慧來觀察依正二報,使令我們這一念心,趨向於我空、法空的真理。
      「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前面的無常無我觀,就把我們這一念心,從有相的境界引導到無相的真理去了,我們可能在無相的真理安住了五分鐘、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等等。當然我們不能老是在空觀中安住,有時候空觀中出來,這一念心,從空出假,從空出假是從我空、法空的真理跑出來,這當然又接觸到我們現在的身心世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做假觀,怎麽用假觀、因緣觀來觀察身心世界呢?「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就是我們這念心流轉三界中,其實在三界流轉不是色身是我們這一念心在流轉,就是我們這一念心無量劫在三界打滾,積集很多的煩惱,積集很多邪惡的功能,或者是說邪惡的種子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PCTVw5ZXnhTbhfaS/
    淨界法師|遇到讓自己心動的一些事時,告訴自己我本來是沒有這些東西
    我們遇到什麼事情,你記住一件事,先放下,再提起來,感覺不一樣。你遇到任何事情,都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在一念心性當中是本來無一物的。那麼為什麼會有呢?那是後來的因緣的力量才把這個假相現出來。
    空觀就是從假入空,照到一切法的本體。所以如果你平常遇到什麼事情會讓你心動的時候,你要告訴你自己,我本來是沒有這個東西,本來是沒有,因緣才有的。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先求放下,然後再重新提起來。當然在空觀當中,是把東西放下來。
    那麼放下以後,但是這個地方有問題,如果我們把一切法放下了,從了不可得當中坐定,就住在這個放下當中,從今以後沒有再提起來,那也有問題了,那墮入無為的深坑,什麼都無所作為。
    忽略了內心當中可以從空出假,依止大悲心廣設方便積集資糧,那只是什麼事情都把它放下,那這樣子的話,你就不能證得我們真如法界的真如的無障礙之體能生起真如無障礙的妙用。
    所以我們在操作我們這一念心的過程,你先告訴你自己,你本來沒有這個東西,然後把這個東西先放下。但是不能只是做到放下,還要把它提起來。但是你放下它是很重要我們為什麼臨終會起顛倒?
    其實你平常就起顛倒,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其實我們很多的對生命的執取、對眷屬的執取,你平常就一直在做,那臨命終的時候,你肯定拔不開嘛!你怎麼拔得開呢?你平常對身心世界咬得這麼緊,怎麼可能突然拔開嘛!
    佛陀說我們臨命終的人都是生龜脫殼嘛!我們一般的人死亡的時候,離開人世間,心甘情願走的很少,都是心不甘情不願,沒辦法,業力推動。但是你心不甘情不願你還得走,你弄得自己很痛苦。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這個水泡會破裂,你心不甘也得走,心甘情願也得走,你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這麼痛苦呢?因為你了主的
    所以我們平常生活就要告訴自己,這個東西你本來就沒有的。這個過程會很複雜,我們等於是先經過空,再生起假。但是你沒有經過從假入空,你這個假觀就會產生執取
    所以你剛開始不要怕麻煩,先從假入空,先試著把它放下,然後再從空出假,重新去產生假觀去面對因緣,找到你的定位,你該做什麼還做什麼,但是你這個時候經過放下的力量先產生無住,再重新提起來,那心態就不同了,心態就完全不一樣。
    所以我們在操作一切外緣的時候,記住:不要在外在的道場活動,就是法法消歸自心,觀察這一切的因緣都是我內心所現,而我內心本來沒有這個東西,驀地放下,先把它放下,先從假入空。


    ====================================================================================
    ====================================================================================
    亦隨喜樓主(chen6369249)&過去現在未來各位留言師兄們的個人心得or分享法語。

    如是善事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找到成佛因安住精準定向發出大悲菩提心願不後悔堅決行願步步蠕動著向往永不放棄的三大阿僧祇劫以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究竟幸福路-播種因地:無量功德智慧、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慈悲喜捨、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方便、六通、三明、三十七道品、止觀、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真實、不放逸、如是無量清淨法、斷一切眾生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修十種廣大行願-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迴向 to 成就佛身利益更多的有情、絕對清楚怖畏未來循業發現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果報明如鏡不昧因果、步入本師釋迦牟尼佛後塵、

    迴向相應蓮花化生於佛願淨土常隨佛學證無生法忍(但不妨礙我現在就開始努力嘗試根除反制煩惱業因證無生忍<≒設法衝去證得初階的醫師證or消防員資格-第八地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迴向阿彌陀佛.無量壽智決定光明王佛.藥師琉璃光王佛.大威德金輪佛頂熾盛光佛(消除一切災難陀羅尼).佛母大孔雀明王.阿閦毗佛.一切如來頂髻中出白傘蓋佛母.七俱胝佛所說准提佛母陀羅尼.觀世音菩薩.大吉祥天女.文殊師利法王子.彌勒菩薩.多寶如來.地藏菩薩.大寶摩尼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不空羂索毘盧遮那佛大灌頂光明眞言.佛頂尊勝陀羅尼.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普遍光明焰鬘清淨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迴向十方法界之法寶;佛寶;僧寶。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5

    主题

    431

    帖子

    17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佛只告诉你这样选的后果,并不负责替你选择

    积分
    1504
    发表于 2024-9-3 16: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意思,死后的世界离我们很近,几乎近于重叠在一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5-2-10 10:21
  • 签到天数: 4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胜妙罗施食村善思同修

    0

    主题

    85

    帖子

    46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270
    发表于 2024-9-7 10: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法师证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2 17:4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