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150|回复: 0

顿悟入道要门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2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045 天

    连续签到: 339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62

    主题

    2513

    帖子

    152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4539
    发表于 2017-10-20 10: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顿悟入道要门论
    唐沙门 慧海 撰
    稽首和南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众。弟子今作此论,恐不会圣心,愿賜忏悔。若会圣理,尽将回施一切有情,愿于来世尽得成佛。
      问。欲修何法,即得解脱?
      答。唯有顿悟一门,即得解脱。
      云何为顿悟?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
      答。从根本修。
      云何从根本修?
      答。心为根本。
      云何知心为根本?
      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
      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毀.譽.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问。心住何处即住。
      答。住无住处即住。
      问。云何是无住处。
      答。不住一切处。即是住无住处。
      云何是不住一切处。
      答。不住一切处者,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亦不住不空。不住定。亦不住不定。即是不住一切处。只个不住一切处,即是住处也。得如是者,即名无住心也。无住心者是佛心。
      问。其心似何物。
      答。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
      问。身心以何为见?是眼见、耳见、鼻见及身心等见。
      答。见无如许种见。
      云。既无如许种见。复何见?
      答。是自性见。何以故?为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即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
      问。只如清净体尚不可得,此见从何而有?
      答。喻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何以故?为明鉴无心故。学人若心无所染,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也。
      问。涅槃经•金刚身品。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云何。
      答。不可见者,为自性体无形,不可得故,是名不可见也。然见不可得者,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即是了了见也。无有知者,为自性无形,本无分别,是名无有知者。无不知者,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若能分别一切,即无事不知,是名无不知者。般若偈云:般若无知,无事不知;般若无见,无事不见。
      问。经云。不见有无。即真解脱。何者是不见有无。
      答。证得净心时即名有。于中不生得净心想,即名不见有也。得想无生无住,不得作无生无住想,即是不见无也。故云不见有无也。楞严经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亦名解脱。
      问。云何是无所见?
      答。若见男子、女人及一切色像,于中不起爱憎与不见等,即是无所见也。
      问。对一切色像时,即名为见。不对色像时,亦名见否?
      答。见。
      问。对物时,从有见。不对物时,云何有见?
      答。今言见者,不论对物与不对物。何以故?为见性常故。有物之时即见,无物之时亦见也,故知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诸彼亦耳。
      问。正见物时,见中有物否?
      答。见中不立物。
      问。正见无物时,见中有无物否?
      答。见中不立无物。
      问。有声时,即有闻。无声时,还得闻否?
      答。亦闻。
      问。有声时,从有闻。无声时,云何得闻?
      答。今言闻者,不论有声无声。何以故?为闻性常故。有声时即闻,无声时亦闻。
      问。如是闻者是谁?
      答。是自性闻,亦名知者闻。
      问。此顿悟门以何为宗?以何为旨?以何为体?以何为用?
      答。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
      问。既言无念为宗,未审无念者无何念?
      答。无念者,无邪念,非无正念。
      云何为邪念?云何名正念?
      答。念有念无,即名邪念。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不念善恶名为正念。乃至苦乐、生灭、取舍、怨亲、憎爱,并名邪念。不念苦乐等,即名正念。
      问。云何是正念?
      答。正念者,唯念菩提。
      问。菩提可得否?
      答。菩提不可得。
      问。既不可得,云何唯念菩提?
      答。只如菩提假立名字,实不可得,亦无前后得者。为不可得故,即无有念。只个无念,是名真念。菩提无所念。无所念者,即一切处无心,是无所念。只如上说如许种无念者,皆是随事方便,假立名字,皆同一体,无二无别,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
      问。云何行佛行?
      答。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亦名正行,亦名圣行。如前所说,不行有无、憎爱等是也。大律卷五•菩萨品云:一切圣人不行于众生行,众生不行如是圣行。
      问。云何是正见?
      答。见无所见,即名正见。
      问。云何名见无所见?
      答。见一切色时不起染著。不染著者,不起爱憎心,即名见无所见也。若得见无所见时,即名佛眼,更无别眼。若见一切色时,起爱憎者,即名有所见。有所见者,即是众生眼。更无别眼作众生眼,乃至诸根亦复如是。
      问。既言以智为用者,云何为智?
      答。知二性空,即是解脱。知二性不空,不得解脱。是名为智,亦名了邪正,亦名识体用。二性空即是体。知二性空,即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言二性空者,不生有无、善恶、爱憎,名二性空。
      问。此门从何而入?
      答。从檀波罗蜜入。
      问。佛说六波罗蜜是菩萨行。何故独说檀波罗蜜?云何具足而得入也?
      答。迷人不解五度皆因檀度生。但修檀度,即六度悉皆具足。
      问。何因缘故,名为檀度?
      答。檀者,名为布施。
      问。布施何物?
      答。布施却二性。
      问。云何是二性?
      答。布施却善恶性。布施却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即得二性空。若得二性空时,亦不得作二性空想,亦不得作念有施想,即是真行。檀波罗蜜,名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即一切处无心是。若得一切处无心时,即无有一相可得。何以故?为自性空故,无一相可得。无一相可得者,即是实相。实相者,即是如来妙色身相也。念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问。佛说六波罗蜜,今云何说一即能具足?愿说一具六法之因。
      答。思益经云。网明尊谓梵天言:若菩萨舍一切烦恼,名檀波罗蜜,即是布施。于诸法无所延,名尸波罗蜜,即是持戒。于诸法无所伤,名羼提波罗蜜,即是忍辱。于诸法离相,名毗离耶波罗蜜,即是精进。于诸法无所住,名禅波罗蜜,即是禅定。于诸法无戏论,名般若波罗蜜,即是智慧。是名六法,今更名六法不异。一、舍。二、无起。三、无念。四、离相。五、无住。六、无戏论。如是六法,随事方便,假立名字,至于妙理,无二无别,但知一舍即一切舍,无起即一切无起,迷途不契,悉谓有差。愚者滞其法数之中,即长轮生死。告汝学人,但修檀之法,即万法周圆。况于五法,岂不具耶?
      问。三学等用。何者是三学?云何是等用?
      答。三学者。戒、定、慧是也。
      问。其义云何是戒、定、慧?
      答。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也。若知戒、定、慧体俱不可得时,即无分别者,即同一体,是名三学等用。
      问。若心住净时,不是著净否?
      答。得住净时,不作住净想,是不著净。
      问。心住空时,不是著空否?
      答。若作空想,即名著空。
      问。若心得住无住处时,不是著无所处否?
      答。但作空想,即无有著处。汝若欲了了识无所住心时。正坐之时,但知心莫思量一切物,一切善恶都莫思量,过去事已过去而莫思量。过去心自绝,即名无过去事。未来事未至,莫愿莫求。未来心自绝,即名无未来事。现在事已现在,于一切事但知无著。无著者,不起憎爱心,即是无著。现在心自绝,即名无现在事。三世不摄,亦名无三世也。心若起去时,即莫随去,去心自绝。若住时,亦莫随住,住心自绝,即无住心,即是住无住处也。若了了自知住在住时,只物住亦无住处,亦无无住处也。若自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亦名了了见性也。只个不住一切处心者,即是佛心,亦名解脱心,亦名菩提心,亦名无生心,亦名色性空。经云证无生法忍是也。汝若未得如是之时,努力!努力!勤加用功,功成自会。所以会者,一切处无心,即是会。言无心者,无假不真也。假者,爱憎心是也;真者,无爱憎心是也。但无憎爱心,即是二性空。二性空者,自然解脱也。
      问。为只坐用,行时亦得为用否?
      答。今言用功者,不独言坐。乃至行住坐卧,所造运为,一切时中,常用无间,即名常住也。
      问。方广经云:五种法身。一、实相法身。二、功德法身。三、法性法身。四、应化法身。五、虚空法身。于自己身,何者是?
      答。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若了此义者,即知无证也。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法身。若有证、有得,以为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也,名为外道。何以故?维摩经云。舍利弗问天女曰:汝何所得,何所证辩,乃得如是?天女答曰:我无得无证,乃得如是。若有得有证,即于佛法中为增上慢人也。
      问。经云等觉妙觉。云何是等觉?云何是妙觉?
      答。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又云: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也。
      问。等觉与妙觉,为别为不别?
      答。为随事方便,假立二名。本体是一,无二无别,乃至一切法皆然也。
      问。金刚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义云何?
      答。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故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问。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义云何?
      答。只如有人未遇大善知识,唯造恶业,清净本心被三毒无明所覆,不能显了。故云为人轻贱也。以今世人轻贱者,即是今日发心求佛道,为无明灭尽,三毒不生。即本心明朗,更无乱念。诸恶永灭故,以今世人轻贱也。无明灭尽,乱念不生,自然解脱,故云当得菩提。即发心时,名为今世,非隔生也。
      又云。如来五眼者何?
      答。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细分别,无所染著,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
      又云。大乘最上乘,其义云何?
      答。大乘者,是菩萨乘。最上乘者,是佛乘。
      又问。云何修而得此乘?
      答。修菩萨乘者,即是大乘。证菩萨乘,更不起观,至无修处湛然常寂,不增不减,名最上乘,即是佛乘也。
      问。涅槃云。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即名解脱。其义如何?
      答。对一切善恶悉能分别是慧。于所分别之处不起爱憎,不随所染是定。即是定慧等用也。
      又问。无言无说,即名为定。正言说之时,得名定否?
      答。今言定者,不论说与不说常定。何以故?为用定性。言说分别时,即言说分别亦定。若以空心观色时,即观色时亦空。若不观色,不说不分别时亦空。乃至见闻觉知亦复如是。何以故?为自性空。即于一切处悉空,空即无著,无著即是等用。为菩萨常用如是等空之法得至究竟,故云定慧等者,即名解脱也。今更为汝譬喻显示,令汝惺惺,得解断疑。譬如明鉴照像之时,其明动否?不也。不照时亦动否?不也。何以故?为明鉴用无情明照,所以照时不动,不照亦不动。何以故?为无情之中无有动者,亦无不动者。又如日光照世之时,其光动否?不也。若不照时动否?不也。何以故?为光无情。故用无情光照,所以不动,不照亦不动。照者是慧,不动者是定。菩萨用是定慧等法得三菩提,故云定慧等用即是解脱也。今言无情者,无凡情,非无圣情也。
      问。云何是凡情?云何是圣情?
      答。若起二性即是凡情。二性空故,即是圣情。
      问。经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其义如何?
      答。以言显义,得义言绝。义即是空,空即是道,道即是绝言,故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谓得义实际,更不起观。不起观故,即是无生。以无生故,即一切色性空。色性空故,即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即是心行处灭。
      问。如如者云何?
      答。如如是不动义,心真如故,名如如也。是知过去诸佛行此行亦得成道,现在佛行此行亦得成道,未来佛行此行亦得成道。三世所修证道无异,故名如如也。维摩经云:诸佛亦如也,至于弥勒亦如也,乃至一切众生悉皆如也。何以故?为佛性不断有性故也。
      问。即色即空,即凡即圣,是顿悟否?
      答。是。
      问。云何是即色即空?云何是即凡即圣?
      答。心有染即色,心无染即空。心有染即凡,心无染即圣。又云:真空妙有故即色,色不可得故即空。今言空者,是色性自空,非色灭空。今言色者,是空性自色,非色能色也。
      问。经云尽无尽法门。如何?
      答。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即是尽无尽法门也。
      问。尽与无尽,为一为别?
      答。体是一,说即有别。
      问。体既是一,云何说别?
      答。一者是说之体。说是体之用,为随事应用,故云体同说别。喻如天上一日,下置种种盆器盛水,一一器中皆有于日。诸器中日悉皆圆满,与天上日亦无差别,故云体同。为随器立名,即有差别。所以有别,故云体同。说即有别,所现诸日悉皆圆满。于上本日亦无损灭,故云无尽也。
      问。经云不生不灭。何法不生?何法不灭?
      答。不善不生,善法不灭。
      问。何者善?何者不善?
      答。不善者,是染漏心。善法者,是无染漏心。但无染无漏,即是不善不生。得无染无漏时,即清净圆明,湛然常寂,毕竟不迁,是名善法不灭也。此即是不生不灭。
      问。菩萨戒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其义云何?
      答。佛戒者,清净心是也。若有人发心修行清净行,得无所受心者,名受佛戒也。过去诸佛皆修清净无受行,得成佛道。今有时人发心修无受清净行者,即与佛功德等。用无有异也,故云入诸佛位也。如是悟者,与佛悟同。故云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从清净心生智,智清净名为诸佛子,亦名此佛子。
      问。只是佛之与法,为是佛在先,为是法在先?若法在先,法是何佛所说?若佛在先,承何教而成道?
      答。佛亦在法先,亦在法后。
      问。因何佛法先后?
      答。若据寂灭法,是法先佛后。若据文字法,是佛先法后。何以故?一切诸佛皆因寂灭法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经云:诸佛所师,所为法也。得成道已,然始广说十二部经,引化众生。众生承佛法教,修行得成佛,即是法先佛后也。
      问。云何是说通宗不通?
      答。言行相违,即是说通宗不通。
      问。云何是宗通说亦通?
      答。言行无差,即是说通宗亦通。
      问。经云到不到、不到到之法。云何?
      答。说到行不到,名为到不到。行到说不到,名为不到到。行说俱到,名为到到。
      问。佛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何者是不尽有为?何者是不住无为?
      答。不尽有为者,从初发心至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后,至双林入般涅槃,于中一切法悉皆不舍,即是不尽有为也。不住无为者,虽修无念,不以无念为证。虽修空,不以空为证。虽修菩提涅槃,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即是不住无为也。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
      答。亦有亦无。
      问。云何亦有亦无?
      答。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
      问。受罪众生有佛性否?
      答。亦同佛性。
      问。既有佛性,正入地狱时,佛性同入否?
      答。不同入。
      问。正入之时,佛性复在何处?
      答。亦同入。
      问。既同入,正入时,众生受罪,佛性亦同受罪否?
      答。佛性虽随众生同入,是众生自受罪苦,佛性元来不受。
      问。既同入,因何不受?
      答。众生者是有相,有相者即有成坏。佛性者是无相,无相者即是空性也。是故真空之性无有坏者。喻如有人于空积薪,薪自受坏,空不受坏也。空喻佛性,薪喻众生,故云同入而不同受也。
      问。转八识成四智,束四智成三身,几个识共成一智?几个识独成一智?
      答。眼、耳、鼻、舌、身,此五识共成成所作智。第六是意,独成妙观察智。第七心识,独成平等性智。第八含藏识,独成大圆镜智
      问。此四智为别为同?
      答。体同名别。
      问。体既同,云何名别?既随事立名,正一体之时,何者是大圆镜智?
      答。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即大圆镜智。能对诸尘不起爱、憎,即是二性空,二性空即平等性智。能入诸根境界,善能分别,不起乱想而得自在,即是妙观察智。能令诸根随事应用,悉入正受,无二相者,即是成所作智。
      问。束四智成三身者,几个智共成一身?几个智独成一身?
      答。大圆镜智独成法身。平等性智独成报身。妙观察智与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亦假立名字分别,只令未解者看。若了此理,亦无三身应用。何以故?为体性无相,从无住本而立,亦无无住本。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
      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问。只如有、无尚不可交,建立真身复从何而立?
      答。为有问故,若无问时,真身之名亦不可立。何以故?譬如明镜,若对物像时,即现像。若不对像时,终不见像。
      问。云何是常不离佛?
      答。心无起灭,对境寂然,一切时中毕竟空寂,即是常不离佛。
      问。何者是无为法?
      答。有为是。
      问。今问无为法,因何答有为是?
      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从何生?若论真无为者,即不取有为,亦不取无为,是真无为法也。何以故?经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即是取真法也。若了此理,即真解脱,即会不二法门。
      问。何者是中道义?
      答。边义是。
      问。今问中道,因何答边义是?
      答。边因中立,中因边生。本若无边,中从何有?今言中者,因边始有,故知中之与边,相因而立,悉是无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问。何名五阴等?
      答。对色染色,随色受生,名为色阴。为领纳入八风,好集邪信,即随领受中生,名为受阴。迷心取想,随想受生,名为想阴。结集诸行,随行受生,名为行阴。于平等体妄起分别,系著虚识受生,名为识阴。故云五阴。
      问。经云二十五有。何者是?
      答。受后有身是也。后有身者,即六道受生也。为众生现世心迷,好结诸业,后即随业受生,故云后有也。世若有人志修究竟解脱,证无生法忍者,即永离三界,不受后有。不受后有者,即证法身。法身者,即是佛身。
      问。二十五有名云何分别?
      答。本体是一,为随用立名,显二十五有。二十五有,十恶、十善、五阴是。
      问。云何是十恶、十善?
      答。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瞋、邪见,此名十恶。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问。上说无念,由未尽决。
      答。无念者,一切处无心是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是对诸境色永无起动,是即无念。无念者,是名真念也。若以念为念者,即是邪念,非为正念。何以故?经云:若教人六念,名为非念。有六念名为邪念,无六念者即真念。经云:善男子!我等住于无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无余世界。不可思议功德,佛说之犹不尽,何况余乘能知也。得无念者,六根无染故,自然得入诸佛知见。得如是者,即名佛藏,亦名法藏,即能一切佛一切法。何以故?为无念故。经云:一切诸佛等,皆从此经出。
      问。既称无念,入佛知见,复从何立?
      答。从无念立。何以故?经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又云:喻如明鉴,鉴中虽无像,而能现万像。何以故?为鉴明故,能现万像。学人为心无染,故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无量知见。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何以知之?譬如狮子儿初生之时,即真狮子。修顿悟者亦复如是,即修之时,即入佛位。如竹春生笋,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故云即凡即圣也。修顿悟者不离此身即超三界。经云:不坏世间而超世间,不舍烦恼而入涅槃。不修顿悟者,犹如野干随逐狮子,经百千劫,终不得成狮子。
      又问。真如之性为实空,为实不空?若言不空,即是有相。若言空者,即是断灭。一切众生当依何修而得解脱?
      答。真如之性,亦空亦不空。何以故?真如妙体,无形无相,不可得也,是名亦空。然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即无事不应,是名亦不空。经云: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经云:森罗及万像,一法之所印。云何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自诳诳他,彼此俱坠。努力!努力!细细审之,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得如是者,即入涅槃,证无生法忍,亦名不二法门,亦名无争,亦名一行三昧。何以故?毕竟清净无我、人故。不起爱、憎,是二性空,是无所见,即是真如无得之辩。
      此论不传无信,唯传同见同行。当观前人有诚信心,堪任不退者,如是之人,乃可为说,示之令悟。吾作此论,为有缘人,非求名利。只如诸佛所说千经万论,只为众生迷故。心行不同,随邪应说,即有差别。如论究竟解脱理者,只是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汝莫求虚名,口说真如,心似猿猴,即言行相违,名为自诳,当堕恶道。莫求一世虚名快乐,不觉长劫受殃。努力!努力!众生自度,佛不能度。若佛能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何故我等至今流浪生死,不得成佛?当知众生自度,佛不能度。努力!努力!自修莫倚他佛力。经云:夫求法者,不著佛求。
      问。于来世中多有杂学之徒,云何共住?
      答。但和其光,不同其业,同处不同位。经云随流而性常也,只如学道者自为大事因缘解脱之事,俱勿轻未学。敬学如佛,不高己德,不疾彼能,自察于行,不举他过,于一切处悉无妨碍,自然快乐也。重说偈云。
    忍辱第一道  先须除我人  事来无所受 即真菩提身
      金刚经云:菩萨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又云:不取即不舍,永断于生死,一切处无心,即名诸佛子。涅槃经云:如来证涅槃,永断于生死。偈曰。
    我今意况大好  他人骂时无恼 无言不说是非  涅槃生死同道
    识达自家本宗  犹来无有青皂 一切妄想分别  将知世人不了
    寄言凡夫末代  除却心中藁草 我今意况大宽  不语无事心安
    从容自在解脱  东西去易不难 终日无言寂寞  念念向理思看
    自然逍遥见道  生死定不相干 我今意况大奇  不向世上侵欺
    荣华总是虚诳  弊衣粗食充饥 道逢世人懒语  世人咸说我痴
    外现瞪瞪暗钝  心中明若瑠璃 默契罗睺密行  非汝凡夫所知
      吾恐汝等不会了真解脱理,再示汝等。
      问。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云何是净心?
      答。以毕竟净为净。
      问。云何是毕竟净为净?
      答。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问。云何是无净无无净?
      答。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即名无净也。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即是无无净也。
      问。修道者以何为证?
      答。毕竟证为证。
      问。云何是毕竟证?
      答。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问。云何是无证?云何是无无证?
      答。于外不染色声等,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即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即名无证也。得此无证之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证,即名无无证也。
      问。云何解脱心?
      答。无解脱心,亦无无解脱心,即名真解脱也。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也。法者是有,非法是无也,但不取有无,即真解脱。
      问。云何得道?
      答。以毕竟得为得。
      问。云何是毕竟得?
      答。无得无无得,是名毕竟得。
      问。云何是毕竟空?
      答。无空无无空,即名毕竟空。
      问。云何是真如定?
      答。无定无无定,即名真如定。经云: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定法如来可说。经云虽修空,不以空为证,不得作空想,即是也。虽修定,不以定为证,不得作定想,即是也。虽得净,不以净为证,不得作净想,即是也。若得定,得净,得一切处无心之时,即作得如是想者,皆是妄想,即被系缚,不名解脱。若得如是之时,了了自知得自在,即不得将此为证,亦不得作如是想时得解脱。经云:若起精进心,是妄非精进也。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
      问。云何是中道?
      答。无中间,亦无二边,即中道也。
      云何是二边?
      答。为有彼心,有此心,即是二边。
      云何名彼心,此心?
      答。外缚色声,名为彼心。内起妄念,名为此心。若于外不染色,即名无彼心。内不生妄念,即名无此心。此非二边也。心既无二边,中亦何有哉?得如是者,即名中道,真如来道。如来道者,即一切觉人解脱也。经云:虚空无中边,诸佛身亦然。然一切色空者,即一切处无心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一切色性空。二义无别,亦名色空,亦名色无法也。汝若离一切处无心,得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见性者,非也。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槃、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何以故?金刚经云: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问。若有修一切诸行,具足成就,得受记否?
      答。不得。
      问。若以一切法无修得成就,得受记否?
      答。不得。
      问。若恁么时,当以何法而得受记?
      答。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即得受记。何以故?维摩经云:诸行性相,悉皆无常。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即名受记。所言一切处无心者,无憎爱心。是言憎爱者见好事不起爱心,即名无爱心也。见恶事亦不起憎心,即名无憎心也。无爱者,即名无染心,即是色性空也。色性空者,即是万缘俱绝。万缘俱绝者,自然解脱。汝细看之,若未惺惺了时,即须早问,勿使空度。汝等若依此教修,不解脱者,吾即终身为汝受大地狱。吾若诳汝者,吾当所生处为狮子虎狼所食。汝若不依教,自不勤修,即不知也。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努力!努力!须合知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4-19 16:04 , Processed in 0.12459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