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回复: 0

[佛经入门] 虽同布施,发心与否,果报迥异。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05

主题

366

帖子

299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191
发表于 7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普陀花 于 2024-11-19 23:30 编辑


复观田仓多有鼠雀犯暴谷米。
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优婆塞戒经》


十八、有人或有田地,或在舍宅,或有谷聚,或有麦聚,鹿鸟所食、鼠等所食,无清净心非净布施;
......
大仙当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舍财物彼施报者,如以种子种之碱地烂坏不成。大仙当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报。复次,大仙,譬如有人随何所取,得种子已种之荒田,彼种子界,地界相依须得天雨。种子变坏,虽有芽生不得花果;此布施分不得花果,亦复如是。《毗耶娑问经》


 “复次,观世音,若未来、现在诸世界中,六道众生,临命终时,得闻地藏菩萨名,一声历耳根者,是诸众生,永不历三恶道苦;何况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将是命终人舍宅、财物、宝贝、衣服,塑画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终之时,眼耳见闻,知道眷属将舍宅、宝贝等,为其自身塑画地藏菩萨形像!是人若是业报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寻即除愈,寿命增益。是人若是业报命尽,应有一切罪障业障,合堕恶趣者,承斯功德,命终之后,即生人天,受胜妙乐。一切罪障,悉皆消灭。《地藏菩萨本愿经》


金猫因缘第一百三
  昔恶生王。游观林苑。园中堂上。见一金猫。从东北角。入西南角。王即遣人。寻复发掘。得一铜瓮。瓮受三斛。满中金钱。渐渐深掘。复获一瓮。如是次第。得三重瓮。各受三斛。渐复傍掘。亦得铜瓮。转掘不已。满五里中。尽得铜瓮盛满金钱。时恶生王。深生奇怪。即诣尊者迦栴延所。即向尊者。具论得钱所由因缘。我适辄欲用。将无灾患于我及国人耶。尊者答言。此王宿因所获福报。但用无苦。王即问言。不审往因。其事云何。尊者答言。谛听谛听。乃往过去九十一劫。毗婆尸佛。遗法之中。尔时有诸比丘。于四衢道头。施大高座。置钵在上。而作是言。谁有世人。能于坚牢藏中。举钱财者。若入此藏。水不能漂。火不能烧。王不能夺。贼不能劫。时有贫人。先因卖薪。适得三钱。闻此语已。生欢喜心。即以此钱。重着钵中。诚心发愿。去舍五里。当还家时。步步欢喜。既到其门。向劝化处。至心发愿。然后入舍。尊者言。尔时贫人。今王是也。以因往昔三钱施缘世世尊贵。常得如是三重钱瓮。缘五里中步步欢喜。恒于五里。有此金钱。王闻宿缘。欢喜而去。《杂宝藏经》


感言:虽同见自己田仓之粮,被雀鼠所食之事,然于此发心与否或不同故,前者因此“得福无量”,后者却是“非净布施,不得花果”,后者果报劣于前者;自己田仓之粮被鼠雀所食,是既定事实。前者见之,于雀鼠生生怜愍之心,作如是发心,鼠雀因我田仓之粮得活,对此恒生欢喜之心;而后者见自己田仓之粮被食,自己并非存意给予,并非存有主观发心。田粮被食属于自己未有发心的“被动”布施。或是见田粮被鼠雀所食,而对此生嗔恼之心,惜悔之心;故而同样自己田粮被鼠雀所食,同样的客观事实,然而于此发心与否或是不同故,一人则得福无量,另一人之报则如种子入盐碱之地,难有好果。果报逊于前者;乃至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取临终眷属之钱财为其塑造地藏像时,若眷属心非抗拒,意识清醒,身体机能正常能辨识情形,眼耳能见闻能知道造像之事的话,能意允造像之事的话,如此造像果报会更增上圆满。因为如此善法,存在眷属其本人的发心过程;在如是两例中,自己田仓之粮被鼠雀所事,已然发生成既定事实后,前者发心自己田粮能救济鼠雀故,因而生欢喜之心。而布施事后生欢喜之心,对布施果报有增上加成之功用。在《杂宝藏经》中例,往昔时,一人在布施后,在作此善业后,在回家归途这五里路中,步步生起对刚才所作善行的欢喜之心,故而因此,在果地受报时,也感得五里路中,步步可以挖掘金钱宝藏之增上果报;故而同样的客观既定事实,自己的田粮被食,但是两者发心与否或发心不同故,导致这样的“被动”布施,所产生的果报迥异,有优劣之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自己被占小便宜,已成既定事实,无法找补弥补时,不如心念一转,借此之事发慷慨利他之心,如此“无妄之灾”反而会“因祸得福”,反得种下自己福德利益之果实。因为心是诸法之本,同样一件事,发心不同,或罪或福。若心念一转,福报自来。



如调达出佛身血,只域亦出佛身血,虽同出血,心异故,一人得罪,一人得福。如画作佛像,一人以不好故坏,一人以恶心故破。以心不同故,一人得福,一人得罪。《大智度论》


“夫人祸福。随心而起。心念善故。受报亦善。心念恶故。受恶果报。心念苦乐。受报亦尔。如人饿死。则作饿鬼。苦恼死者。受苦恼报。欢喜死者。受欢喜报。安隐快乐。果报亦尔。汝今云何。于苦恼中。求欲灭罪。望善报也。幸可不须。于理不通。《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恶
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  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  如影随形
佛说经偈已。王及臣民听者无数。皆大欢喜逮得法眼。《法句譬喻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6 09:1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