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46|回复: 0

憶念及重罪輕受──《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的經文啓示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5-13 04:43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313

    主题

    1256

    帖子

    6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4021
    发表于 2023-8-19 13: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佛母大孔雀明王經》於佛法中雖屬「事門」,然而其中涉及教理甚多,讓我們在這裏來探討一下,經文的啓示。

    一、憶念及重罪輕受

    本經卷上曰:「阿難陀,此佛母大孔雀明王心陀羅尼。若復有人,欲入聚落應當憶念;於曠野中,亦應憶念;在道路中亦常憶念,或在非道路中亦應憶念;入王宮時憶念,逢劫賊時憶念,鬪諍時憶念,水火難時憶念,怨敵會時憶念,大眾中時憶念,或蛇蠍等螫時憶念,為毒所中時憶念,及諸怖畏時憶念,風黃痰癊時憶念,或三集病時憶念,或四百四病一一病生時憶念,若苦惱至時皆當憶念。」

    x
    何謂憶念?《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云:「言憶念者,於所觀察一切法義能不忘失,於久所作久所說中能正隨念。」《大莊嚴經》卷一:「何故憶而不忘失?答曰:以有念覺與心相應,便能憶念三世之事而不忘失。」《華嚴大疏鈔》三十四上曰:「攝法在心,故名憶念。」

    從這段經文中,讓我們探討「憶念」之深意。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這是以母子關係比喻十方一切如來,憐憫眾生,就如慈母思念子女一樣,絲毫不摻雜任何私心。但是由於孩子的愚昧任性,沒有珍惜這偉大的母愛,離家甚遠。倘若母子思念之情同樣迫切,將會永不分離。這個比喻說明眾生由於長久流浪生死,佛一直在想念度脫眾生;然而眾生因為業障太重,暫時與佛無緣,佛也難以救度他們。如眾生也像母憶子般渴求佛法,不捨不離地遵照佛陀教導,努力修行,將會超脫六道輪迴,離苦得樂。

    所以經文繼續說:「何以故若復有人,應合死罪以罰物得脫,應合被罰以輕杖得脫,應合輕杖被罵得脫,應合被罵訶責得脫,應合訶責戰悚得脫,應合戰悚自然解脫,一切憂惱悉皆消散。」

    經文意思是:應該被殺害的,藉由棍棒或賠款處罰而釋放;應該被棍棒或賠款處罰的,藉由輕打;應該被輕打的,藉由被罵;應該被罵的,藉由責備;應該被責備的,藉由顫慄;應該顫慄的,自然而釋放了,所有因此而來的憂慮煩惱都消失。

    為何由死罪一直到被罰、輕杖、被罵、訶責、戰悚、自然解脫?在佛教來說,因果定律又如何解釋呢? 

    《法苑珠林》云:「但所造業有輕有重,若論輕業,事懺亦滅;若論重業,有可轉者,亦能轉重令輕,謂三途業人中輕受。」

    《莊嚴王陀羅尼咒經》:「若復此人由先惡業,財命色力內外所資悉皆短乏,所求不遂親愛別離,國土荒殘王賊衰難。由此經力現身輕受,或暫頭痛或得惡衣惡食,或遭罵詈及餘毀辱,往諸業障即自消除。」

    聖嚴法師對於重罪輕受與定業難轉之論,曾有開示:

    「從佛教的立場看,『惡有惡報,善有善報』是正確的因果觀念。但是,從因到果必須有因緣的配合,所以,有時候犯了重罪,也有可能只受較輕的果報。可見,因與果的關係並非一成不變的,從因至果之間,會受到其它各種因緣的影響。例如說,同樣是一粒稻種,由於播種的時節、土壤、肥料,以及人工配種等因素的不同,結果就會造成不同產量、質量、品種。任何現象都不會出自於孤立的因及孤立的果。……」

    家師觀成上人在講經時,常常以打球的方式去解說因缘果報:當打球時,發球手把球打向前方,在前往的途中,忽然有人用手或物件碰向該球,那麼球就會轉移了其前去的方向,落下的地點及力度便會更改,效果完全不同了。

    由此可見,我等末法眾生,根機淺薄,迷惑障境,心力羸弱,唯有昂仗佛力,由佛力引發自力。故需時刻不離修行,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才能遠離惡境,業障消除,邁向菩提正道。

    世間一切諸惡毒害──《佛母大孔雀明王經》的經文啓示(下)

    (續上期)

    二、世間一切諸惡毒害

    本經卷下曰:

    x
    貪欲瞋恚痴,是世間三毒,諸佛皆已斷,實語毒消除。

    貪欲瞋恚痴,是世間三毒,達摩皆已斷,實語毒消除。

    貪欲瞋恚痴,是世間三毒,僧伽皆已斷,實語毒消除。   

    見如長老在《佛母大雀明王經導讀》云:「有人電話問我:『孔雀明王經是個甚麼經?』上面三行經文就是畫龍點晴,告訴我們這部經是消除貪欲、瞋恚、愚痴三毒的。毒者毒害也,謂貪瞋痴能破壞出世善心,故名為毒。這毒很厲害,小則傷身命, 損健康,斷善根;大則影響環境及至地球生態,及殺害法身慧命。正覺世間的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他們都以『法寶』消除了三毒;他們的身心獲得安穩,環境生態常得離災危。我們每個人也應正視這問題。」

    經文還說人在世間,被各式各樣的諸惡毒害所折磨,終身苦惱不能自拔。這些諸惡毒害的種類雖多,不外乎是:「貪欲瞋恚痴,是世間三毒。」此三毒是一切罪苦之源,會使人造作各種惡業而墮落三途。


    佛法把「業」區分兩種:共業與不共業。「共業」指眾生共通之業因,能招感自他共同等「器世界」依報之業。「不共業」指為個人所造,各別不同的業因,能招感個人受用正報之業,每一個眾生有其各自的業力,故又稱之為「別業」。

    「共業」亦有善與惡之分别。譬如同一個社會或家庭,共住眾生的倫理、道德、願望相近,引申很多雷同效應的行為做作,那麼自然就招致共同的業果。而「共業」中也有其「別業」,因為某人在參與大眾行為共同造作中,有輕重、深淺之不同,因此感召之果報也同樣有不同效應之差異。

    聖嚴法師曾開示:

    「共業是指大家共同造了累世的因,而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受到了累世的果,是一種共同的果報──因為共同的業,所以受到共同的果報。

    ⋯⋯我們的環境有太多災難,災難的原因我們往往不知道是甚麼,但其實都和人心有關,人心浮動、貪婪、妒忌、懷疑,因而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處理也產生問題造了種種的惡業,這樣的情況有一天是會反撲的,這是因果,因此我們要共修共願、同修同願,大家來調整自己的心,不要害人,一起為每個人祝福,每個人都是這樣的話,我們的環境會改變的!」

    我們常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整套佛法的義理,就是教導我們如何修行,用戒、定、慧去對治貪、嗔、痴的方法。

    三、諸佛常護念

    在《大正藏》圖像部三《別尊雜記》卷十五,《孔雀經緣起》云:「夫五濁亂漫之世,佛法澆薄之時,諸眾生類,沉病患之苦輪,則沒身心之憂海矣。不知對治方法,迷到出離要行也。所以大覺慈父,住無緣大悲,開無礙巧智,而正事據莎底苾芻毒蛇之損緣,則法起阿難尊者求請之因矣。蓋即為救護未來濁世受苦逼迫有情類,而速令到菩提涅槃安穩之津梁故,佛說是經法也。」

    本經多處呈現的經文:「令我夜安,晝日亦安,一切時中,諸佛護念。」 

    經中說過去七佛,亦以護持佛母明王真言守護行者,這些正等正覺者,都有專用的咒語在此經中讀誦。其他河神、山神、諸星宿、諸大仙、諸藥神,都各自提供專用的密咒,皆以佛母大孔雀明王尊為首,守護眾生及諸眷屬,使壽命百年,離諸毒害。本經中凝聚法界各種修行者力量,令毒害消除,不使惱害眾生。

    海仁老法師《楞嚴經講記》云:「諸佛有不思議度生方便:謂有眾生,不肯直求菩提。且隨其樂,令持咒求之。由神咒不思議力,所求之事盡得遂心,一切罪業亦得消滅,自然超凡入聖。」

    見如長老在《佛母大雀明王經導讀》云:「佛菩薩有七佛、彌勒,神明有梵天、帝釋、四天王、天龍、夜叉等,此概大小乘共通者也。吾弘揚本經三十餘載,每讀此《佛母大孔雀明王經》,佛所宣說累累告誡,及七佛慈氏隨喜說咒,常苦思平庸中必蘊含奧妙之教理,不能不加以探索。」

    從長老大德的開示中,啓發我們學習此經,應有警缘、自慶與慈悲之心,感恩受用。警缘三寶護念眾生恩德,常思止惡修善;自慶得聞佛法,珍惜受持此殊勝法門;常修慈悲觀,發願救度苦難眾生。

    家師觀成上人對於警缘、自慶與慈悲的意義有以下開示:

    一、「警」者提醒的意思;「緣」者,緣記於心。常思地獄的苦況,能時常提醒自己切莫種下地獄因。何謂地獄因?由貪瞋痴所愆生的行為:殺生、偷盗、邪淫、妄語、惡口、兩舌、绮語,都是惡因。若所作的惡行嚴重,則是地獄因啊 !

    二、「自慶」即自感慶幸。若前世作惡墮於地獄,現在會受無量痛苦,不能得聞佛法。若墮鬼道,則慘受飢渴之苦,或流連顛沛,長住黑暗境界,那有心情求學佛法?若墮畜道,經年累月生活在驚恐之中,或被人類勞役至死,或被宰殺為食料,那有機緣見聞佛法?現在自己由於前生所造善業比惡業多,尚能投生為人,必須感恩與珍惜,趕快修行! 切莫浪費光陰。

    三、「慈悲」者,「慈」能令眾生的「心」得到安樂;「悲」能使眾生的「身」消除痛苦。為佛弟子,時常應修「慈悲觀」,救度苦難眾生。我們雖是凡夫俗子般的修行者,悲憫心尚未達到《佛說八大人覺經》第八覺知所說:「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但亦應發願救助三惡道眾生,脫離苦難。地藏菩薩所發的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與觀世音菩薩所行的大悲:「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永遠都是我們發慈悲心最偉大的模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5-6 19:19 , Processed in 0.1090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