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04|回复: 0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三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2-11-4 15:2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三集)  2010/7/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十八面,从第二行看起:
  这一段文,黄老居士将《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这五种本子当中差别很大,换句话说,当年翻译决定不是用同一个梵文原本,才会有这种情形出现。根据古大德的考证,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就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三种?当然最有可能的,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过三次,甚至三次以上。为什么?这个本子失传七种的翻译本子。所以这部经到中国来得早,汉朝时候它有安世高的翻译本,我们就晓得那个年代很早,早期就到中国来。一直到南宋八个朝代,差不多也将近有八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总共翻译了十二次。印度传过来的梵文原本不断的向中国流通,每一次来的,可能跟上一次都不一样,所以全都翻译了。这是根据现在还存在的这五种本子,判断至少原本有三种。另外七种失传了,那就不论,如果有这个七本,可能还会发现还有不同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讲经教学,经典里面记载他三十岁开悟,一般人说成道,成道就是开悟。开悟他就开始教学一直到老死,七十九岁走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会就像我们现在的办班,每一会是讲一个单元,这个单元有大、有小。一个大单元可以讲好几年,也能讲一部经,像《大般若经》,这是大单元。小的,一个、两个人来找世尊向他请教,提出问题来他也讲。小的可以说二、三个小时,那也算一会,我们在《阿含》里面看到这个小部经,有些小部经的文字,大概三、四百个字,那也是一部经。像《般若心经》那也是一部经,二百六十个字。所以大大小小合起来有几千部经。这些东西,我们知道,当年世尊讲经教学没有课本、没有文字,连讲稿没有,提要也没有。经典之由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这些学生们想到老师教导这个东西太可贵了,要不传下去太可惜。所以从记忆当中,这个当中也有传法的人,阿难尊者传法,阿难是所有同学里面记忆力最强的,几乎听了一遍之后,他能完全记下来,而不会忘记。请阿难复讲,把佛当年所讲的重新讲一遍,五百同学作证,五百阿罗汉他们听,听了大家都同意,没错,佛是这么说的,这才记下来。如果有一个人反对都不行,有一个人说这句话好像佛不是那么说的,那这一句得删掉,取信於后人。所以结集经典是这样的严格,流传下来的,当年的佛这些教材非常珍贵。
  留下这些东西,我们都知道是佛当年教人的,教人明理,明白道理。教人懂得因果,教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待人接物,他教人这些东西。传到今天这经典变成念的,它不是给你念的,念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应该写几部经给大家念,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分,跟中国孔子一样,老师的身分,职业老师。他这个职业老师还不收人学费的,就是义务的老师,职业义务老师干了四十九年。跟他学的人多了,以后结集成经藏,这么丰富的教材流传下来。传到中国不是完整的,因为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便,经典是手写的,写在贝多罗树叶上,非常笨重。所以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高僧到印度去取经,精挑细选。我们中文翻译本,是在印度梵文经典里面,挑选最精华的、最好的,当然也适合於我们东方人需要的,没有全部搬来。非常可惜,这些东西现在全都失传,现在保存最完整的翻译本还是中文,西藏文保存一部分,中文本保存得最完整。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些东西是世尊当年教学的。我们学佛是接受佛陀的教育,这个要懂,与宗教不相干,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佛是什么意思你得搞清楚,印度人称佛陀,我们中国人称圣人,这个佛跟圣意思相同。中国圣的定义,圣是明了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圣人就是个明白人,我们凡夫是糊涂人,圣人是个明白人。「佛」的意思是觉悟,觉悟不就是明白吗?所以印度称佛陀跟中国称圣人,这意思是可以说非常非常接近。所以他不是神,也不是仙。
  现在后世的这些学生对不起老师,为什么?把佛陀教育变成宗教,你说糟不糟糕?宗教是迷信的。佛门里面拜佛、拜菩萨,跟我们中国人拜祖先意思相同,慎终追远,是纪念的意思,跟宗教里拜神是完全不一样,我们纪念这位老师。菩萨是早年的学生,我们的学长,非常有成就的学长。像孔老夫子七十二贤,三千弟子里七十二个杰出的人才,那是贤人,在佛法里称菩萨,不能不知道。这么好的教育、这么好的内容没人知道,依照这个教育来学习的人太少了。我们很幸运遇到方东美先生,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原来我们都不相信,都以为它是宗教、是迷信。搞清楚、搞明白了,以后我遇到章嘉大师,他劝我出家,劝我真干,这个责任很大,这个使命也非常神圣,不容易。我们要把佛法平反过来,回归到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个思想家、是个哲学家、是个教育家,搞清楚、搞明白,这个教育确实能救社会,能救这个世界。这话不是我说的,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的,这个话说得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现在非常严重,「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真知灼见,不容易!
  可是不认真修学,不能依教奉行,经典里面的东西看不出来,尤其翻经差不多绝大部分完成在南宋以前。还算是很难得,翻经的大师都有高度的智慧,用最浅显的文字,近乎白话文,古时候这种白话文,让佛教育能普遍的传播。所以佛经这个文字的体裁,在文字学里面称为变文,变化的变,跟古文完全不一样,比古文好懂多了。你看看我们汉唐的文章,你看佛经,这个佛经是汉朝时候翻的,你跟古文一比,这很容易懂,古文比这难多了,所以翻经的人也用了心。虽然是很浅显,可是现在没有文学的基础,他还是很困难,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学文言文。现在文言文的老师也没有了,我们很感激上一代这些学者专家们,他们不在了,也没人学,可是他们留下来的资料,我们果然用功的话,行,能把这个课补起来。台湾国语日报出了一套书《古今文选》,这是老一代的这些学者专家们他们的心血,注音注得很正确,注解注得很详细。现在《全集》好像有十六、七册的样子,精装本。我们如果从这个里面去学习,花上两年的时间,读佛经那就毫无障碍。这桩事情不能不干,得要用两年的工夫,把中国古文找回来,有助於我们对佛经文字上的突破,文字障碍就没有了,我们能够看得懂,你才能够知道怎样学习。
  经典,《无量寿经》的翻译很特殊,这几种译本里面的内容浅深差别很大,黄老居士在这个注解里面,这一段讲得很详细,文字不难懂。我们接著把后面这个念下去,「日本日溪师」,这法师的名字。「亦同沈氏之说」,前面这是讲清朝沈善登居士,他是同治年间的人,也是咸丰之后,他的在《报恩论》里面提到这个问题。他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认为这翻译的人所根据的梵文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才会有现在问题的出现。日本日溪师他的看法跟沈居士相同,「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翻得好。所以自古以来,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学习《无量寿经》都采取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是在中国三国时代曹魏,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是在那个时候翻的。「稍差异者不少」,依据其他的四种本子,跟他们采取学的,今经是他们现在学习的康僧铠的本子,一比较里面差异很大,差异不少。「思夫,多异本」,这思夫,我们想想,这么多不同的本子。「传者不一」,传的人多。「故致斯异」,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手抄的,不是印刷,手抄抄错了的、抄漏了的、抄成别字的,这是在所不免,这种经验我们都有。「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这就佛说的不是在一个时候,也就是多次宣讲。「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这几句话说得好,因为佛教众生在一生当中修行证果,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最殊胜,有理论、有方法,自古以来,依这一部经修行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是大慈大悲,不是说一遍,说很多次,所以梵文的原本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本子,每一次说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依照这个经本,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依照这个本子讲这部经讲了十遍,我讲的十遍现在留的光碟每一遍不一样。有人要把它写成讲记,问我根据哪一次,我说最好十次你们都听,你们也做会集本。这是第十一次,十一次我们就完全讲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这也是我跟黄老居士认识一场,他老人家大概大我十几岁,写这个注解的时候是在生病,非常辛苦,日夜不休息把这个注解写完成,真的是稀有,很不容易。这是诸佛菩萨、这祖师大德慈悲到极处。
  「以上诸德」,就是以上这些大德们,「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过去这些大德们他们主张,《无量寿经》确实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的,不是像其他的经只讲一次,没有再讲过重复的,这一部经是很特殊,多次宣讲。他下面举个例子,「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大宝积》是一个大单元,这个单元里面它分二十几会,每一个会是一个小单元,二十多会合起来是个大单元。在这个大单元里面他讲了《无量寿经》,这个经题叫「无量寿如来会」,《大宝积经》里面一会,这就是多次宣讲的证据。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这个唐译就是《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如来会」。跟现在流通最广的康僧铠的译本,这里头大同小异,他判定这是一个原本,一个原本两种翻译。他说「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这肯定不是同一个本子。「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这是看现在这五种的译本,至少是三个不同的梵本,这说得很有道理。「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策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策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传到日本,日本有几位法师也有这种看法。「至於他师有认为五译只是同本异译,各本差异,只因译者意乐不同」,每一个人的领悟、感受不一样,说原本应该是一个,有人有这种看法的,黄老居士认为「实未能服人」,这个说法没有办法叫人心服口服。「例如本经小本秦唐两译」,这小本是《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有两个本子,罗什大师翻的,「罗什大师因秦人尚简」,那个时候大师到中国是姚秦的时代,姚秦建国在现在甘肃河西走廊。中国人喜欢简要详明,不喜欢麻烦。「乃摄十方佛为六方佛,此诚译者应机之妙。文简应机,而经义无失,是始为译者之意乐与善巧也」。这是能说得通的,罗什大师翻的《阿弥陀经》,玄奘大师翻译的是直译的,里面讲的是十方佛,罗什大师翻为六方佛,就省掉四方,这是翻译的人他的喜欢、爱好、看法不同,但是经义一点没有变更。「至於本经诸译之差别,大异於是,不但详略不同,且义理之深广亦异,故不应是译人意乐不同也」。看看其他经典,同一个译本不同人翻译的。再看看《无量寿经》这五种本子不一样;换句话说,肯定不是一个梵文本。
  下面举例子说,「例如弥陀大愿」,这个太重要了,这个大愿,换句话说,是阿弥陀佛传给世人重要的信息,这部经里面最重要的一段就是大愿。「例如弥陀大愿乃净宗之缘起,与本经之纲宗,而十念必生之愿」。这一句多重要,我们怎样往生到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头脑清醒,有人提醒他念佛求生净土,十念就能往生。这个机缘是关键,一生没有遇到佛法,临命终的时候在断气之前有人告诉他,一切放下念佛求往生,求往生是求净土,他一听的时候他就能信,他就发愿想去。头一个头脑要清楚,如果说痴呆症那就一点办法都没有,听了就欢喜、就相信、就发愿,这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旁边人带著他念,十声佛号他断气了,肯定往生净土,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这个多重要!这是「弥陀大愿之髓」,精髓。「此愿见於魏唐两译」。就是刚才举的这个例子,康僧铠的本子,《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的这个本子有,有十念必生,而汉译、吴译这两译的愿文当中没有十念必生,怎么能有这么大的差别?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若谓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与汉吴两译之廿四愿只是译笔开合之不同,则实难自圆其说」。这个愿文有四十八愿的、有二十四愿的,翻译的人决定不能把四十八愿变成二十四愿,也决定不可能把二十四愿把它分开为四十八愿,这个不可以的。这就肯定是两种不同的梵文本,也就说明肯定是佛两次说的,不是一次说的。所以说「世间焉有如是大胆之译人,敢率自意妄删大愿之心髓」,这是黄念老他的看法。「故知必是所据之原梵本不同,方有此异耳」。这个大愿五种本子里有三种不同,这个是太大了,这就不可能有这种错误的,有二十四愿的、有四十八愿的、有三十六愿的。所以他们讲至少三种不同的,就根据这个说的,至少佛在世的时候三次宣讲。
  「又如《吴译》廿四愿中,有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之胜愿」,这个很重要。「而魏唐两译虽具四十八愿」,没有这两愿,没有国无女人、莲花化生,没有这两愿。「若谓原本是一,诸译只是开合不同,则请问《吴译》此二愿从何而来。何以廿四愿中有之,四十八愿之本竟然无之。可见诸译所据之原策不一」,就是梵文的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正如沈善登氏所说,本经蒙世尊多度宣说,又因梵策易脱落,乃有不同之原本耳。从上之例,可见会集诸译实有必要」。五种本子里面出入很大,浅深不一样,这世尊当年在世,因为听众不一样,宣讲善巧方便就不相同,结集经藏的时候统统结集下来。所以是原本不同,不是一个本子。五种本子都传下来,今天我们要学习必须五种本子都要念,为什么?里面有些很重要的,这个本子有,那个本子没有,你念一个本子,你就得不到圆满的信息,必须五次你都听了你才真正能明了。这么一来对初学就造成很不方便,学《无量寿经》要学五种本子。所以历代学净土的都学《阿弥陀经》去了,学《无量寿经》的人不多,原因在此地,《无量寿经》版本太多,没有一个完善的版本。
  所以古人就想到会集诸译重要,会就是集大成,集五种原译本的大成编一个新的本子,这就有必要。「是以从宋至今」,宋朝王龙舒第一个作的,王龙舒他的名字叫日休,日月的日,休息的休,叫王日休,龙舒是地名,这就在安徽舒城,在我们庐江隔壁,现在讲桐城派这个地盘上的人,他是舒城人,他是第一个做会集本。第一个做会集本,你看这样的一个学问家、大善知识发这个心,五种原译本,他只看到四种,唐译《宝积经》里面「无量寿」这一会他没看到。换句话说,他这个会集还有漏失掉的,不能算是完整的。但是这个会集本子好,确确实实这个本子出来之后,被收入《龙藏》,日本收入《大正藏》,学习《无量寿经》用他的会集本的人就多了,比读康僧铠本子的人还要多。连莲池大师注解《弥陀经疏钞》,所引用的《无量寿经》的经文,都用王龙舒的会集本,可见得它影响很大。
  第二个彭二林,就是彭际清,彭际清做这个本子是校正,是用这个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的本子里面有很多很难读的,他把文字统统整理,等於说删节,校对、删节,他用一种本子,不能算会集。第二次会集是魏默深(魏源),这是清朝咸丰年间人。第三次这是夏莲居老居士,「与先师」,夏莲居是第三次会集的,民国初年。很不容易,他这个会集本最初出来这个本子,我手上还有一部,是线装本。跟我们现在的本子不一样,我们现在本子分成四十八品,他原来最初会集的是三十七品,大概以三十七道品这个意思来会集的。慈舟法师在北京、在济南曾经讲过,而且作过科判。他的科判,黄念老送给我一份,他影印送一份给我,我还有这一套资料。现在这个本子,是夏老居士会集之后修改了十次,修改十次才完成这个定本。这个定本我也给它做了科判,做得很详细。所以我们有科会,这里有流通,诸位都能够看得到。科会分得很细,全经思想体系、文章脉络,你一目了然。你能看懂这个,你对佛经你才生一种佩服、敬仰,这种心自然就会生出来。这一段是讲这个五种原译本。
  下面这就讲四种会集跟校正,「以上五译,互有优劣彰晦」,也就是五种原译本都有长处,也都有缺陷。「例如十念得生之本愿与一向专念之要旨,於汉吴两译则未彰」。汉译、吴译这两种本子,「十念得生」这个本愿它没有,「一向专念」也没有提到。「至於五恶五痛五烧之宏文,乃世尊苦口婆心之告诫,於唐宋两译则不具」,这两个译本里没有这段文,这段文章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为净宗同学选定的朝暮课诵,晚课就是读这段经文。魏译是康僧铠的本子,这是翻译得比较完备,「为诸译冠」,这是流通最广的。「但於国无女人与莲花化生两愿」,这两愿它没有,这个译本里没有。「故宋龙舒王日休论诸译云:其大略虽同,然其中甚有差互」。这个意思就是这五种本子,把它比较对照,这里面就看到差别。「又其文或失於太繁,而使人厌观」,这文字繁琐,「或失於太严,而丧其本真;或其文适中,而其意则失之」,有这么多的缺点。「由是释迦文佛所以说经,阿弥陀佛所以度人之旨,紊而无序」,紊是杂乱,「郁而不章」,郁是沉闷,就是世尊跟阿弥陀佛度人的这些宏愿,没有办法彰显。「余深惜之」,余是王龙舒居士,所以他发心做这个会集本。「於是乃取汉吴魏宋四译,校正会集,叙为一经,名曰《大阿弥陀经》」。这是《无量寿经》会集本的开端,是在宋朝有这么一个本子。
  「校会之本」,从宋到现在一共有四种,第一种「《大阿弥陀经》,宋国学进士龙舒王日休校辑」,他不说翻译,他不是翻译的,他是校对重新编辑。第二种也叫「《无量寿经》,清菩萨戒弟子彭际清节校」。第三种叫「《摩诃阿弥陀经》,也是清菩萨戒弟子承贯邵阳魏源会译」。这是会集本,这是第二次会集,「原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荫福居士校订,并改今名」,他改成《摩诃阿弥陀经》。第四种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这个,「《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现代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这就我们现在用的本子。「於是本经乃有五种原译本,四种节会本,共有九种」。这九个本子我们曾经印成一册,流通量也很大,便利大家喜欢研究考据的,便利他们做这些参考用。
  「五译之中《魏译》流传独广,王本一出取而代之」,王本是王龙舒的就《大阿弥陀经》。「莲池大师《疏钞》中,语则多就王文。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这就是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当中,引用《无量寿经》,多半是引用王龙舒的《大阿弥陀经》。「清末印光法师亦称王本为文义详悉,举世流通。由上可见王本在我国之流通,远过《魏译》」。这个会集本出来之后,大家都喜欢这个本子,五种原译本都不再学习,学王龙舒这个本子。下面说「王本虽甚流通,并收入龙藏与日本大正藏。但王氏之作则有得有失」。所以还是有瑕疵,可见这个事情的确不容易。「例如《疏钞》云」,这是莲池大师的话,「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这是先对他的赞叹。「但其不由梵本,唯酌华文,未顺译法」,他这不是翻译,他不是由梵本直接翻译过来,只是斟酌前人翻成华文的翻译本子,斟酌这些文字重新做个编辑。「若以梵本重翻」,那就成六种翻译,别人就不会议论他。「故彼不言译而言校正也」,这是龙舒谨慎的地方,他的问题在哪里?「又其中去取旧文,亦有未尽」。这就讲比较这四种原译本,你怎样取舍,这是学问,他取舍不当,不太妥当。这里头举例子说,「如三辈往生」,这个很重要,「《魏译》皆曰发菩提心」,上辈、中辈、下辈都讲发菩提心,可是「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辈里头讲不发,上辈里头没有提。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段经文,这个地方这个问题严重了。「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你看上辈、中辈、下辈不一样,但是都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八个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往生最重要的条件,王龙舒的会集本,这个地方就有了问题,上辈没说,下辈说不发,这不可以的,这是严重的误失。
  「莲池大师所论精要,正中要害。王氏自序中有云:其文碎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者,则用其意而修其辞」。这几句话,这其文是讲原译的经文,原来这四种翻译的经文杂而失统,错乱而不伦。则用其意而修其辞,这个用其意是用自己的文字来叙说经中的大意。这个在古人是有议论的,因为你是编辑别人东西,一定要用人家原来的文字,不能用你自己变更文字,这个例子要一开,以后麻烦大了,每个人都可以改经,那经就改成不像样子,就决定不能改动,会集要守这个规矩。这是龙舒有些时候用自己的意思,把原来的文字改了,这是被后人指责。「是正莲池大师所指,不由梵本,未顺译法之深病」。莲池大师讲的话很含蓄,黄老给我们这一说明,我们就了解、就明白了。所以显出古人就是责备人,也非常厚道,也不是用很明显的话来说你,很厚道,委曲婉转,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地方。「今乃会集,焉能不取原语」,会集一定要记住要取原语。「而任意行文,是乃万万不可也」,这是很大的一个忌讳。「至於三辈发心亦然,擅改《魏译》,又复高下失次」,这三辈发心,就发菩提心上辈的不说,中辈说发菩提心,下辈的说不发,这个是严重错误。这是「王本难掩之疵」,这他的过失。
  至於第二个,「清干隆彭二林居士(名绍升)」,他还有个名叫际清,彭际清,「亦於王本义有未安」,他对王龙舒的本子也深有研究。「於所著《无量寿经起信论》中论王本曰:王氏本较为畅达,近世通行。然有可议者,如序分中游步十方以下,广明菩萨行愿,为令行者发起大心,积集德本,究竟成佛,乃是此经开章要领,而王氏删之」。这个龙舒的会集本里没有这一段,这一段非常重要,他疏忽了。「至往生上下二辈,一删去发菩提心」,他没说,这一句没有,上辈往生没有发菩提心这一句,下辈往生他说不发,这下辈往生是「一云不发」。「胎生一节,删去疑惑佛智乃至胜智」,这五句经文,这五句经文非常重要,他没有把它收进去。所以「前则乖成佛之正因」,就是发菩提心,「后则失往生之正智」,就是「疑惑佛智」一直到「圣智」,这一段文字他疏忽了,所以失往生之正智。人为什么会胎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有胎生?这生到边地也算不错。为什么会生到这个地方?对极乐世界信心不足,信心不足真念佛,真愿意求往生。就好像赌博一样,有我就成功,没就算了,就这么一个念头,他就不能入品,他生到边地。也很难得他真干,虽然他有疑问,但他真干,万一是真的那我不就成了吗?你看就这么一个错误的念头,这信心里头有缺陷,所以他生边地。边地到极乐世界要耽误五百年,五百年他相信了,信心清净,疑惑没有了才能入下品下生,他比下品下生低一级。所以决定不能有疑惑佛智,不可以疑惑。
  「他如叙次愿文,后先舛错,皆当校正。彭氏鉴於王本之失,乃专就《魏译》去其繁复,并按云栖本」,云栖是莲池大师,「增入四十八愿先后数目,仍名《无量寿经》。是为第七本」,第七种本子。「王本为第六本」,王龙舒的本子是第六种本子,彭际清的本子就是第七种的本子。但是他只是魏译,就是康僧铠的本子删节,把它繁复的地方把它删除,做了一个节本,把四十八愿加了条目,这个本子也有流通,但是不广。所以「但此本只是《魏译》之节校本,而非诸译之会集本」。两本做个比较,彭际清的本子比康僧铠的本子要好,我们读起来很顺。「近代丁福保居士,作《无量寿经笺注》」,所根据的本子就是彭际清的节校本。彭本还是「未能救王氏会本之病」,所以它不能称为善本。
  这到底下一个,清朝咸丰年间邵阳魏承贯居士,「谓诸译及王氏会本,犹未尽善。乃会集五种原译,别成一本,仍名《无量寿经》」。底下说「魏氏之本,集五种原译,是为五会本之始」,这是五种原译本他都看到。「王氏只是四会本」,四种本子的会集本,「所会未及《唐译》」,就是《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这一会这个本子他没有看到。「同治中」,咸丰之后就是同治,同治是慈禧太后主政,咸丰过世之后,这小皇帝是母亲当家,「王荫福居士极崇魏本」,这非常推崇。「曾亲记云:近世邵阳魏居士复本云栖大师之说,遍考诸译,别为一书。包举纲宗,文辞简当,乃得为是经之冠冕」,这是对於魏默深这个本子的赞叹。「王氏复博考众本,手自校雠,并定经名为《摩诃阿弥陀经》」,这是本经第八个本子。
  「魏氏发心广大,复精於文字,为救王龙舒居士杜撰经文之失,备取五译,会成一经,力求句句有来历,期成善本。所愿极胜,所成亦伟。其所会集远超王本。王荫福居士赞之为本经八种之冠,亦非过誉」,这些话是黄念祖老居士说的。可是后面「但所憾者」,他还是有遗憾,「魏氏虽愿力补王氏杜撰之过,惜未全免」,他也犯这个毛病,用自己的意思改动原译本里面的经文,文字也改动。「兹举其荦荦大者如下」,荦荦是明显的意思,非常明显的过失。这个地方举出了四条,第一「魏本第二愿曰:设我成佛,国中天人,纯是化生,无有胎生。此中无有胎生四字,诸译皆无」,这从哪里来的?这一句是他自己加的,这举出真的把他的过失举出来了。「且此四字与原译文相违」,为什么相违?「《魏译》云」,康僧铠的经本上有这么一句话,「佛告弥勒,彼国人民,有胎生者」,怎么愿里头讲无有胎生?「唐宋两译同之」,唐译的跟宋译的这两种本子都有这句话,都有讲胎生这个话,「而魏氏竟谓无有胎生。此实为难掩之疵也」,这个过失太明显了。第二「五恶五痛五烧一段数千言」,这一段文很长,「魏氏删节为:生时痛,老时痛,病时痛,死时痛,患难穷苦痛;淫欲火烧,瞋忿火烧,贪盗火烧,邪伪火烧,愚痴火烧,是为五痛五烧。魏居士原愿无一字不有来历,惜未能贯彻初衷,上之一段於诸译中并无来历」。这一段不是删节的文,是用他自己的意思把几千字的经文,浓缩成这个,这完全是他自己写的,不是原文。要从原文删节的话没有话说,这不是原文,完全是自己意思节录的,所以这就是没有根据。
  第三「魏氏会本谓极乐之宫殿楼观,堂宇房阁,或处虚空,或在平地,或依宝树而住」,这句有问题,其中「依宝树而住」这一句话五种原译本都没有,这也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这个没有根据。「会本中『过是以后,无量寿经亦灭,唯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这一段文五种原译本里没有。「由上可见,魏氏之本与前诸本相较,虽后后胜於前前,惜仍未能尽免率增乖舛之过。但此巨失,势在必救。以免后世因袭,甚至篡改经文。故须防微杜渐,绝此罪源」。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对他的评语,这个重要。因为古人的东西,纵然是错了不能改它的,怎么办?把你的意思写在旁边,写在旁边旁注,不能随便改它。如果随便可以改这个例子一开,不得了,以后人家一看,这不通,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也改一句,你也改一句,流传到几百年之后这文章就不能看了。所以这是决定不可以的,这是最大的忌讳,我们明明看到这是什么?人家抄错的,但是决定不能改动。所以古德常讲这个字可能是哪一个字的错误,这样子注在旁边,这正确,最忌讳是随便改人家东西。黄老居士说这些话,也是说明他老师夏莲居老居士为什么要再会集,原因就是前面两个会集本、一个节校本都不完善,都有瑕疵,所以必须再作一个会集本。「并为大经,早得善本。是以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乃有第九本之作也」,我们现在这个本子就是第九本,这给夏老居士做个介绍。
  「先师夏老居士,未冠学儒」,未冠是没有成年,古人成年是二十岁,这就是在二十岁之前学儒。「先程朱而后陆王」,先学的是宋朝二程,朱是朱熹,而后学明朝的陆九渊、王阳明,这都是宋明大文豪,现在人说哲学家、思想家,这是说他的学术的渊源。「甫壮入佛」,中国人讲壮年是三十到四十,三十到四十叫壮,甫壮那就是刚刚大概三十一、二岁,就刚刚入壮年的时候他就学佛。「摄禅密而归净土」,他学过禅、学过密,最后学净土。「夏老博贯群籍,深於文字,专功久修,教眼圆明」,这是对老师的赞叹,他作学问、学佛都非常认真,真的古人所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无论是学禅、学密、学净,他的根底都非常深厚。「於壬申」,壬申是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年之岁,发愿重校此经。掩关津门,阅时三载。遍探五种原译,洞察三家校本。无一语不详参,无一字不互校。虔恭敬慎,日祷佛前。千斟万酌,时萦梦寐。及其成也,四众欢喜。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夏老之皈依师),搭衣捧经摄照於佛前,亲为印证」。这是讲他用了三年的时间,会集成第九种本子,就这种本子。刚才我跟诸位报告过,他最初会集的本子,我手上还有一册,这一册已经输入电脑,从电脑里面都可以看见,还有慈舟法师的科判,这就看到它原来的面貌。以后他经过十次的修改这定本,定本改成四十八品。
  从这一段简短的文字,我们就晓得,夏老居士是非常认真,大概他一生当中,做的就是这桩是最大的事业,让净宗法门有了这一部。这部经是净宗第一经,非常重要,而没有一个好的本子。《法灭尽经》以及本经都说到,将来佛法灭尽的时候,《无量寿经》还在这个世间流通一百年。我们想《无量寿经》到最后灭,流通的是哪个本子?肯定是这个本子。这个本子跟前面几个会集本比较,前面本子都有瑕疵,都不能叫人满意。这个本子里头找不出来了,前人会集本里面的瑕疵统统都改正过来,真的没有一个字不是出於原本,自己没有改动一个字。所以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取舍精当,没错误,慧明老法师给他印证。「先舅父梅撷芸居士」,梅光羲居士是李老师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经教是跟梅老学的。所以这个本子当年传到台湾,前面有梅老一篇序文,很长的序文,他看了之后非常欢喜,当时就在台湾流通,而且自己还讲了一遍。「连续播讲於电台,誉为善本。慈舟法师专讲此经於京鲁」,就是北京跟济南,「并亲为科判」。我做科判是依据慈舟法师的科判做底本,再详细给它分科,作成一个完整的科判。这个科判,当年我跟赵朴老见面的时候,我送给他,他非常欢喜,他看到了经,夏老会的经,我们做的科判,黄念祖的注解,他说这个经完备了,他非常欢喜。
  「北京极乐庵方丈妙禅老和尚,聘请山东女子莲社吴倩芗社长来寺开讲此经两月。其他发心宏扬,专志持诵者,不可胜数。印行流通,相继不绝。是以先舅父梅老赞云:於净宗要旨,穷深极微,发前人未发之蕴。又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这一段是梅老序文里对这次会集的赞叹。「先舅之语,现已举世公认,并将本经采入新印之续藏」。这是一个愿望,现在还没有能做到。「大经尘封千载,今始得善本,先贤会经之愿乃圆」。从王龙舒、彭际清、魏默深,都希望做一个完善的《无量寿经》的本子,也真正努力去做,但是始终免不了有瑕疵。一直到最后夏莲居老居士,才真正完成古来这些大德他们的宏愿,到这才真正完成。大经尘封千载,《无量寿经》一千多年来,因为没有善本,所以学习的人不多。中国人学习《无量寿经》,远远比不上日本人,大概中国人喜欢挑剔,日本人比较老实,传到那边去就全盘接受,可能有这种原因。所以中国人修净土都是依《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在中国弘扬最广,这一部经出来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大经放光,众生有幸。本经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是为大经之第九本」。所以现在《无量寿经》一共是有九种版本,我们要学习,你要得用哪一种版本。
  我在二00六年在巴黎办了一个活动,活动完了之后顺便到伦敦,去访问剑桥、伦敦这两个大学,这都是汉学系的,在欧洲非常著名的学校,出了不少汉学家。我跟他们汉学系的同学,跟他们的教授做了交流,我知道有不少学生用佛经写博士论文,其中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用《无量寿经》写论文。我说《无量寿经》有九个本子,你用哪个?他用夏莲居的会集本,很难得。我们这个注解,这个注解是我在美国那个时候,也是在弘扬这部经,黄念祖老居士到美国去,他去一个月,我们在那个地方联系上。他这个注解只带了一本,带了一本油印印的,还好,还算不错,字还能看得清楚,是比较模糊,油印的,所以非常的简陋,只带这么一套,送给我了。听说我在这里讲这个会集本,那个时候在国内讲会集本就他一个人,在海外讲会集本也就我一个,所以我们两个碰到之后就欢喜无量,真的是志同道合,我们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所以我就问他,我说:你这个注解有没有版权?有版权就不必谈了,要没有版权我送到台湾去翻印。他说:没有版权,欢迎翻印。还要我给他写一篇序文,要我给他题字。所以我们第一次在台湾就印了一万册,精装这样一本印了一万册,在海外就开始流通,以后陆陆续续印,大概现在我想上百万册都不止了。他非常欢喜。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本经的注解,这些都是关於介绍这部经典的弘传,老居士写得很清楚,所以我们看看就好了。「丙、本经注释。五译之中,魏译较备」。这就是曹魏康僧铠的本子,在五种原译本里面翻译得最好。我当年在台中,李老师也将《无量寿经》讲过两遍,第一遍讲的是夏老这个本子,会集本,第二次就是讲的康僧铠的本子。我到台中这个缘分很殊胜,正好遇到李老师开讲这部经,康僧铠的本子,我从头到尾听过一遍。早些时候他讲的会集本,他把他的眉注给我,我看到非常欢喜,我能看得懂,当时我也就想讲这个会集本。老师告诉我,他说:时节因缘没成熟,要等待时节因缘。我那个时候不知道利害,因为这个会集本争议很多,争的什么?说夏莲居他是在家居士,他不是一个法师,所以大家不愿意这个本子流通。夏老自己也了不起,往生的时候告诉他的学生,黄念老在旁边,夏老告诉他,他的会集本将来是从海外流传到中国。大家听了莫名其妙,怎么会从海外流回国家?到后来果然证明,这个经典在国外是普遍流通之后,才流到中国去。所以我也就了解,那个时候老师为什么不准我讲,讲康僧铠的本子没有问题,没有一个人讲话,如果讲夏莲居的会集本,批评就多了。我那个时候刚刚出家不久很年轻,这些老和尚要是来骂人,给我们压力,我们受不了。现在这些老法师都往生了,我们变成老和尚没问题,那个时候很难,所以我们得忍耐。老师的确有智慧,我们不如他,他看得深、看得远,时节因缘不成熟暂时放下。那个时候叫我去讲《楞严经》,那是一部大经。
  我们看这个文,「故大经注疏,集於《魏译》」,几乎都是用康僧铠的本子来注解。「我国大德多为小本弥陀作注。至於注大本者」,就是注《无量寿经》,就是两个本子,一个是「隋净影,唐嘉祥两家」。这后面接著,「《无量寿经义疏》六卷,隋京师净影寺沙门慧远撰疏」。我学的就是这个本子。这个慧远跟我们净宗初祖慧远,名号完全相同,所以在历史上称他作小慧远。如果诸位看到有人写文章上,小慧远就是他,不用小慧远,那就是庐山慧远大师,名字完全相同,庐山那个时候是在东晋的时代,这个慧远是隋朝。第二,名称相同,也叫「《无量寿经义疏》,唐嘉祥寺吉藏撰」,他做的注解。在中国《无量寿经》只有这两种。另外在中国流通的有韩国两位法师,「又新罗国(今朝鲜)有憬兴、元晓」,两位法师都出家人。他的注解在中国有流通,第一个是「《无量寿经义述文赞》三卷,新罗国沙门憬兴著」,这憬兴疏。第二种「《无量寿经宗要》一卷」,也是「新罗国黄龙寺沙门元晓撰。曾入唐游学」,唐朝时候在中国留学,「还后化振海东。其疏曰海东疏」。元晓法师在韩国非常有名,韩国佛教没有人不知道他的。第三种「《游心安乐道》」,这也是元晓的著作,是「净土古佚十书之一」。这些都在中国流通。
  下面说「大经光明,照耀日本,注释之盛,远超我国。笔者所知者已廿余种」。这些二十余种大概都在《卍续藏》里面,这是黄念祖老居士看到的。「计为:《无量寿佛赞钞》一卷,兴福寺善珠作。第二《无量寿经述义》三卷,最澄法师集的。第三《无量寿经私记》一卷,智景作。《无量寿经义苑》七卷,纪州总持寺南楚作的。第五种《无量寿经略笺》八卷,享保五年洛东禅林寺院溪作。第六《无量寿经钞》七卷,望西楼了惠作」。大概这些一共这里他举了二十二种,这二十二种其中有六种黄老居士书架上有,我到他那里去参观的时候我看到过,这六种他都用作参考,都有一些引用在这个注解里面。这六种,第一个是刚才念的《无量寿经钞》七卷,就是望西楼了惠作的。第二种是在第四行最后一句,《无量寿经会疏》十卷,越前胜授寺峻谛作的,这是老居士所看到的。第三种在倒数第四行,第二十一《无量寿经甄解》十八卷,道隐作,这是引用得多。接著《无量寿经合赞》四卷,观彻作。所以他这里底下说了,「其中第六、第十、第廿一、第廿二诸著,本书引证甚多」。
  「又注释大经校会本者,共三种」,第一种是《无量寿经起信论》,这是彭际清作的,清朝康熙年间。第二种《无量寿经笺注》,这是丁福保的,这现在在佛门里流通很广,也很容易看到。「以上两种所注者,皆为彭氏之节校本」,就是彭际清的节校本。第三种是「《佛说摩诃阿弥陀经衷论》,清光绪正定王耕心作的」。他所注的本子是魏承贯的会集本。末后「又清末沈善登居士著有《报恩论》三卷」,这《报恩论》里面,有《净土法门纲宗》、有《无量寿经纲宗》、有《往生正因论》,有这几篇,都算是注释《无量寿经》的。这一段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下面我们看第九段总释经题,我们从第七十九面看起。「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这一段文我们把它念下去,「大经五种原译,各有经题。王氏会本名为《大阿弥陀经》以别於原译与小本。但『大』字之增,无所依据」,这是自己加上去的,会集的话应当是要用原文,他自己加了个大字这没有根据。「彭氏节本与魏氏会本」,魏默深的会本,「皆名《无量寿经》,同於《魏译》,三种一名,混同易误」。它的名字跟原来的经名是一样的,没有差别,到底指哪个本子不清楚。「正定王氏改魏氏本为《摩诃阿弥陀经》」,这摩诃两个字也没有依据,这个都是会集里头的问题。「考」这考据「从汉迄宋」,到宋朝「十二译中」,这十二次翻译,「以无量寿为名者十」,有十部,「以清净平等觉为名者」有两部,「以正觉为名者」有一部。最初汉代有个译名叫《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最后宋代翻译的名字叫《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所以夏莲居老居士这个经题,「今此会本直取宋译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那个经字重复的把它去掉,经字去掉是重复的,下面再续汉译的经题《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无量两个字也重复了去掉,於是经题就变成《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自然佳妙」,这真正是会集,没有自己加一个字,只是把重复的去掉,所以变成这十五个字的经题。「不假斧斤」,一点修改都没有。「两译原名,摄於一名之中;十二种经题悉入一题之内。全经大旨,昭然目前。净宗要义,备於题内。人法喻、教理行、体相用等齐显於一名之中。如帝网珠,圆摄一切妙法。本经会集之妙,於此可见麟爪」。就是夏老会集的慧眼,跟过去人确实不一样。
  这个题,黄老的注解也很详细,我们今天还有一点时间,我把我对於这个题的解释,有个很简单的一个解释。「佛说」,这是佛亲口所说的。佛经上加上佛说这两个字它有意义的,一切经都是佛说,为什么别的经不加佛说?《大方广佛华严经》没有加佛说,《金刚般若经》也没有加佛说,《妙法莲华经》也没有加佛说。为什么这加佛说?通常加佛说的,正宗分第一句话是佛讲的,这个加佛说;如果第一句话不是佛说的,通常就不用佛说这两个字。所以它有讲究的,不是随便立题的。「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性德,「庄严」就是相好。你看看,佛在《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题里面如来智慧德相就有了,「大乘」是如来智慧,「无量寿」是如来的德,寿命是第一德,「庄严」是相好,这就全给你说出来,这是果。我们学佛希望得到什么?就得到「大乘无量寿庄严」,这就是极乐世界的果。下面这五个字是因行,是修因,修什么才能证果?修「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持戒能帮助你得清净心,平等是定,觉是慧,你看戒定慧三学。说三宝,僧是清净,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出家人;法是平等,你看佛说的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法是平等;佛是觉,三宝具足。
  佛叫我们修行怎么样证果?先放下,我们用《华严经》的话来说放下执著,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著,你就得清净心,证阿罗汉。再进一步,於一切诸法不分别,分别心放下,你就得正等正觉,换句话说,你得平等,平等是菩萨。最后能够把妄想放下,妄想是什么?起心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个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成佛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你看修因证果,净宗里面完全显示在这个题目上。所以人家要问我们,你们净土宗修什么?修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净宗求什么?求智慧、求性德(无量寿是性德)、求相好(相好是庄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部经讲什么?就讲这个,全经的内容在题目里面统统显示出来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7 01:41 , Processed in 0.5781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