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994|回复: 0

净土大经解演义(简体文字版)第十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2-10-26 09:49: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第十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八面,第八面第六行最后一句看起。

    「是故念祖感恩图报,发无上心,敬註此经,续佛慧命」,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在前面这段交代,最后老人这几句话是迴向,感恩迴向。我们读了之后,也应该知道感恩,知恩才会感恩,如果不知道恩德,报恩的心就生不起来。特别是我们生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我们所遭遇的苦难,在歷史上是很少见到的,也可以说,不但没有见到,听也没有听说过。原因非常复杂,就像佛经上说的「无量因缘」,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总是自己业力所感的。我们在苦难的环境当中也应该要庆幸,我们得人身闻佛法,能够闻到《华严》、净土,这是无比稀有的因缘,遇到了,我们都要生感恩的心。净宗我们能够遇到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这是净宗第一经的标准本,往后有九千年,这九千年当中,许许多多人是依这部经而得度,我们能够相信。又遇到黄念祖老居士秉承老师的嘱咐,给经本做详细的註解。我们知道他作註的时候,第一个是年纪老了,第二个身体多病,在这个状况之下,不辞辛劳,把这个艰巨的工作完成,非常不容易!我不但是听到,我在北京去看过他。看到这个事情,当然你会感动,你会觉得这老人的一番苦心,他为什么?为了末法时期往后九千年的同学对这个经本能有正确的理解。明瞭之后信心才能生起,有信心才能真正发愿求生净土,依照这个经的理论跟方法修学。这个恩德大!无比的殊胜,作註的功德绝不亚于莲公老师的会集,同样的功德。所以这次我们来学习,特地就选定大经解,我们知恩报恩。我们把这段文先简单解释,「感恩图报」,怎样感恩?怎样报恩?那就是,在他老人家是发无上心,敬註此经,续佛慧命。我们今天怎么报恩?我们今天好好依照经、依照这个註解认真的学习,依教奉行,这就是续佛慧命。我们要把经、註里面的道理要参透,要把它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终极的目标决定得生净土,这叫真报恩,真的续佛慧命。

    下面是他求加,「虔祈两土导师」,虔诚祈求此方本师释迦牟尼佛,极乐世界本师阿弥陀佛,两土导师。「十方如来」,在这个经上,在《弥陀经》上,我们都看到,《弥陀经》你看六方诸佛的赞叹,在本经是十方,十方诸佛赞叹。「上师本尊」,这是老师。黄老、夏老都学过禅宗,也学过密宗,宗门教下,显密圆融,他都通达,最后归向净土。这都是表法,做给我们看,无论是学教,无论是参禅,无论是修密,到最后呢?最后还是得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让我们看看两位老人,他是怎么做的?实际上他们完全学华严会上文殊、普贤,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到最后都发愿求生净土,真的生净土。他们做出这个模样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我们没有他们那种根器,他们是上上根人,我们中下根人、下下根人,应当死心塌地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这一生当中一个方向,西方;一个目标,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这就对了,这真正续佛慧命。我们这样做也会影响一些人,这些人会接着去做。「金刚护法」,这是求护法神保佑。「慈恩覆护」,就是护持。「威德冥加」,暗中保佑。「冀此註释,上契圣心,广启众信,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希望这个註解,这个註解得释迦、弥陀的加持,得十方诸佛的护念,没有註错,所註的字字句句都合如来教化的意思。后人最重要的就是对经、对註深信不疑,你就得利益了。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凡有见闻,这是讲有缘人,佛度有缘人,能够见到这个经,见到这个註解,就能参与这个法会。同入弥陀一乘愿海,念佛堂就是阿弥陀佛一乘愿海。一乘是成佛,不是菩萨,不是二乘、三乘,二乘是大乘、小乘,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一乘是成佛。这个法门直捷稳当,一生成佛的法门,所以称之为一乘愿海。末后这两个字,是感恩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摄受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这他前面交代的话就说到此地。

    下面就是解释这部经,这第二大段「概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先说明他这个註子所依靠的,依靠华严家法,《华严》是用十门开启,介绍全经大意,然后再细说经文。前面十门,特别是十门前面九门,是让我们学习经教的人,还没有接触到经文,先把全经大意说明。这个里面它有两重意思,一重意思让你先了解全经大意,启发你学习这个法门的兴趣,所以这个是必要的。一般老参,老修行的人,这经都很熟了,他来参与法会,做影响众,他听什么?就听玄义,这个概要就是玄义。因为玄义是你对于全经的体悟,都在这个地方表现出来了。也就是说,你修学的层次,你到哪一个阶段,从这段能完全体会到。老修行要听的就听这个,也就是我们现在人讲,你修学的心得,听你的心得报告;后面解释经文不需要听,他都很清楚。虽然很清楚,真的有不少人从头到尾还是非常认真、非常恭敬的听下去,那是什么?那做影响众,领导初学。初学的人对这个没有信心,怀疑,听不下去,看到这些老修行都这么认真在听,增长他的信心,给他做榜样,给他做示范。真正学佛的人就明白了,无论你听得懂听不懂,你有耐心一直听下去,你才能入门。

    莲池大师註《阿弥陀经》,这分量很大,他的註解叫《阿弥陀经疏钞》,疏是解释经的,钞是解释疏的,就是註解的註解。疏是莲池大师作的,钞也是他作的,註解写出来之后,里头文字还有很深的地方,怕后人难懂,所以把他这个疏再做个註解,慈悲到极处!他的弟子古德法师,是莲池大师的传人,莲池大师往生之后,所有的着作是他老人家编辑、整理把它出版留到现在,现在是精装差不多是我们这样的本子四册,这样大的本子四册,莲池大师的着作,我们要感激古德法师。古德法师很慈悲,怕《疏钞》还是有很深的地方,总是想着后人很容易就能够看得懂,所以他把《疏钞》又做了一个註解叫《演义》。所以你看到《阿弥陀经疏钞演义》,那个演义是古德法师的,疏钞是莲池大师自己写的,疏钞他自己写的。他老人家作这个《疏钞》,也是以《华严》十门开启,不容易!我们能体会到他老人家的苦心。在他那个时代,中国禅宗可以说普及全国,禅风之盛,那盛是表面上的盛,实际上禅最盛的时候是唐宋这两代,他们是明朝时候的人。祖师看出来了,参禅功夫不得力了,要想超越六道不容易!佛法的修学,超越六道算是小成就,你证得小果;要是出不了六道轮迴,没有成就,只可以说阿赖耶里面的善根增长了,不能算是成就。所以提出净宗法门,没人相信,而且大家轻视净土法门,总认为净土法门是老太婆教。误会了,释迦牟尼佛为了接引没知识的这些人就劝他念佛,都是这样一个心理、一个错误观念。怎样把净土提升?大家对《华严经》没话说,不懂佛法的人听到《华严经》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就用《华严》十门开启来讲《佛说阿弥陀经》,把《阿弥陀经》提升到跟《华严》平等,这是莲池大师的苦心。你们不是相信《华严》吗?《弥陀经》跟《华严》没有两样。我们大乘教里面有个谚语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圆人是什么?见了性,明心见性的人,他随捏一法,它都能跟《华严》相应。从这个地方来看,莲池大师也不是平常人,平常人做不到。

    蕅益大师是莲池大师的私淑弟子,关系就像孟子跟孔子的关系。蕅益要找个老师,找不到!确实你看看他的着书,你就看到了,他当时对佛门一些修行的人不太满意,所以他自己取个别号叫八不道人,跟一般人不常往来,格格不入,这是佛门的一个怪人。莲池大师那个时候往生了,着作在,所以他私淑莲池,也就是说依莲池大师为老师,老师不在世,老师的着作在,依照老师的着作跟他学习。如同古代孟子,孟子学孔子,孔子也过世了,孔子的着作在,读孔子的书,有参不透的地方,向孔子学生请教,他学成了,学得比孔子的弟子还好。所以儒家一提,全提孔孟,不提别人,这就是说明,虽然他不是孔子亲自传的,他依照孔子的书学得绝不比孔子亲传那些学生差,成绩非常优秀,这是中国开私淑之先。在我们佛门,蕅益大师就学莲池,他最佩服是莲池大师,他也学得很像,所以莲池是净土宗第八代的祖师,蕅益大师是第九代的祖师,这都是我们应当学习的。我们今天在这个时代,真正善知识找不到,找古人!学《阿弥陀经》就可以找莲池大师,学《无量寿经》我们就可以找黄念祖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在密宗他是金刚上师,所以他这个地方有上师本尊。黄老也往生了,他老人家是念佛往生,病重的时候,传信息告诉我,每天念佛号十四万声,睡眠很少,佛号不断,他真走了。

    这个十门就是他的心得报告,分十个段落,这样讲大家就好懂。下面他就开了,这十个题目开了,每个段落有个标题。「计为一、教起因缘」,第二「本经体性」,第三个「一经宗趣」,第四个「方便力用」,第五个「所被根器」,第六个「藏教所摄」,第七个「部类差别」,第八「译会校释」,译是翻译,会是会集,这个校就是彭际清的,他做了一个节校本,释是解释。第九「总释名题」,解释这个经的题目。末后一段那就是「正释经义」,这就开始解释经文,这个经文总共有四十八品。

    「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部类,此与天台宗之五重玄义,大同小异」。天台宗它是依据《法华经》,《法华》也是一乘经典,它的报告里面是分五段;华严宗是分十段,《华严》是以十表法,十代表圆满。因为十总是麻烦,所以歷代讲经的法师,来做这样的报告多半都用天台,它简单,很少用《华严》的这个方法。《华严》是好,但是要费比较长的时间。五重玄义在现在好像也不作兴,现在报告前面讲个讲经因缘就好了,后面讲经因缘讲完了,大概就是再讲个讲经的题目,就开始入经文,愈来愈简化。可是真正要研究,《华严》好。我们自己修学不能够用这个简洁的方法,不需要,如果到外面去讲经,可以。现在的人,如果用这种方法讲,讲了很长的时间还听不到经文,他兴趣就没有了,他就退席了,所以说愈简单愈好。从前我们在台中学习,学习经教,老师把这些都跟我们讲过,但是为了现代社会契机,都不用这个。我们不用它这些题目,但是内容是一样的,说一个讲经的因缘,为什么要选讲这部经,再来就是讲经的目的,然后就切入,接着就讲经题,这就入经文。所以前面的玄义一个小时、二个小时就讲完,第二天就能看到经文,这是应现在这个社会大众的根基,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像这样的修学方法,在哪个地方适合?在佛学院适合,在寺院,对寺院的同修,大家都在一块修行的,这个可以。在一般场所,临时这种会场的时候,不能用这个方法,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总之,皆将一经纲要,综论于前,发挥明了,使读者先识总体,后研经文,纲举目张,易于领会」。我们从这个地方来看,能够看到古时候丛林里面讲经教学的模式,在佛门叫仪式,现在讲方式,意思都是一样。过去寺院庵堂都是学校,这个诸位要知道。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去参学,我们一定要知道,十九岁之前他一定有相当好的基础,他才能出去参学,他要是没有基础的话,他不能出去。我们在中国看到,孔子在《论语》里叙述他自己,「十五有志于学」。我们相信释迦牟尼佛有志于学一定早过孔子,他有相当的基础才能够寻师访友。十九岁出去参学,印度所有的宗教,所有的学派里面的大德,他都亲近过,一个也不漏。十二年,他三十岁,这十二年当中,我们相信他的成就非常优秀。他好学,人又聪明,王子的身分,特殊身分,到什么地方都能够受到礼遇,这样一个人才,谁不喜欢?

    印度,古印度,宗教学术都提倡禅定,佛经里面讲的四禅八定,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的,古印度婆罗门所修的。婆罗门教就是现在的兴都教,我跟他们往来的很多,这些长老们告诉我,他们教里从古代承传下来的歷史至少一万年以上,这是我们能够相信的。上古时代没有文字记载,有了文字,印度人不重视歷史,跟中国人不一样,中国人非常重视歷史,年月日记载得清清楚楚。印度人不搞这些,印度人重视开悟,不重视歷史,所以我们能信得过。中国传统文化绝对不止五千年,因为中国文字的发明才四千五百年,黄帝时候发明文字。在文字没有发明之前,传说。黄帝以前有神农氏,再前有伏羲氏,传说当中神农到黄帝五百年,伏羲到神农又是五百年,就是一千年。我们讲中国传统五千年文化,讲到伏羲神农,上面还有。

    孔子集大成,就是把古老的传说用文字记载流传给后世,所以我们相信《论语》里面许多话不是孔子说的。孔子他老人家讲,他一生「述而不作」,述是所说的是别人的,古圣先贤的,不是自己的,自己没有创造、没有发明;「信而好古」,对那些传说,他相信,他喜欢。所以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绝不是他那个时候才有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总得一万年以上。古人传下来的东西,精简,你才好记,才不会变质。五伦,「父子有亲,夫妇有别,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你看这个很容易传的,不会传错,千万年一直一直传下来。五常,常道,永远不能变更的,这是道,五个字,「仁、义、礼、智、信」。这都是没有文字之前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四维是「礼义廉耻」,四个字;八德,八个字,「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这就是中国的特色,中国文化的精神。发展到现在,《四库全书》干隆时代编的,这个典籍世世代代累积下来,你去看,无论看哪一个人的着书,都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我们用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就把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全部概括了,没有能超过其外的。

    到汉朝,佛法传到中国来了,这不是本土文化,中国人心量大,能包容,能把佛法跟自己本土文化融合成一体,就像汤恩比的话一样,佛法丰富了中国本土的文化,把境界向上提升了。佛法就变成中国文化,讲中国文化决定不能够离开佛法,我们懂得,我们才会爱护。我们这几样东西,佛法放在一边不谈,就是讲中国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在现前这个时代,走遍地球任何一个角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族群、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文化,都能够融会贯通,没有障碍。这是我们最近这十几年亲身经歷,我们讲清楚、讲明白,没有人不欢喜,都能接受。所以汤恩比博士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有很多人误会,以为这是中国人称霸,不是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普及全球,让这个世界真正能化解冲突,恢復安定和平,大家都需要,我们要有这个认知。这要像黄念祖老居士一样,要知道报恩,报老祖宗的恩。怎么个报法?要把传统文化落实,就是把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要做到,认真的做到,这是中国人,这是中国老祖宗的后人、传人,这才能真正报恩。你真做到了,它的效果非常明显,第一个身心健康,佛法讲的「相由心转」,身心健康、家庭幸福、事业顺利、社会安定,底下那就是国治天下平。天下平,那个平是平等,就是平等对待、和睦相处。所以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迫切需要孔孟学说、大乘佛法,汤恩比看得没错。

    概要里面第一段「教起因缘」,我们现在来学习这一段。「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明是说明,大教就是大乘,净宗是属于大乘的,大乘佛法之所以兴起的因缘,为什么它兴起,我们学佛首先得明白这个。这里面分两段,第一段「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大乘法跟净土法门怎么兴起来的。第二段「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就是这部经,《大乘无量寿经》,它的兴起因缘。我们看下文,「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夫是个语助词,老居士虽然用很白的文字来写,但是还是有文言文一些规矩,这个夫是文言文的语助词,没意思的,语助词,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离不开因缘。它的兴起,「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确实宇宙万物生起的因缘都是无量无尽无数,不是偶然的,真的是无量因缘。

    佛在教学,特别是教初学,把无量因缘归纳为四大类,这就好说了。这个四大类,第一个是亲因缘,第二个是所缘缘,第三个是无间缘,第四个是增上缘,无量因缘佛把它分为这四大类。诸位要知道,这四大类的每一大类都是无量因缘。这个在讲学的里面有它的方便法,这是略说。好比一个植物,植物怎么会生长?它有种子,那个种子就是亲因缘,它没有种子它怎么能生长?可是单有种子,如果没有其他的缘,那种子要是放在茶杯,放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树,所以它有所缘缘。所缘缘,种子一定希望它能够长成树,开花结果,它有一个所缘的目标。也就是像动物,牠所缘缘,牠一定想生存下去,还想着繁衍后代,这是本能,我们讲本能,这所缘缘。这个所缘缘不能间断,一间断它就毁灭了。所以你看前面三个缘,这三种现象是一体的,后面是增上缘,它也不能少的。增上缘是,种子要长成,它要土壤,它要空气,它要水分,它要肥料,甚至还要人工来帮助它,它才能长得好,这些全叫增上缘。增上缘是外面的力量来帮助它,外力,前面三种缘都是自己本身本具的。佛法是因缘生,所以这个意思很深。凡是因缘生的都不是真的,缘生之法它有生有灭,有生有灭就不是真的。所以佛告诉我们,「法尚应捨,何况非法」,你对佛法可不能执着。我们执着这个身是我,错了;你要执着这经典是佛法,你也错了,它是缘生之法。真的东西,真的东西不是缘生的,那就是本有的。自性是本有的,自性里面的性德是本有的,自性里面的智慧、德能、相好是本有的,这个意思就深了,这就变成现在所谓高等的哲学与科学。跟你讲缘生法,那是初级的,小学、中学都可以学的。

    所以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这就是无量因缘总归纳起来,我们找它一个最重要的因缘是什么?为什么要出生?这就是一大事因缘。一大事因缘是《法华经》上讲的,「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这一大事因缘在《法华经》上一句话,「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十方诸佛菩萨,到我们这个世间来应化,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因为佛知佛见是一切众生本来有的,所以佛不度众生,佛给你什么?佛什么也没给你,是你自己本有的。本有的,你迷了,你不得受用了,你在迷惑颠倒,在搞六道轮迴,过这么悽惨苦难的日子,佛来点化你,你有佛知佛见,你本来是佛,你迷了,迷了自性。所以佛对众生只能做到两个字,开示。这两个字用什么手段来完成?身行、言教。身行是示,示是做样子给你看;言教是言说。佛教化众生是以示为重要的方法,言补助示之不足。所以先做出样子给你看,你看了之后让你感动、体悟,看了之后感动,不甚明瞭,你再去问,问的时候给你解释。佛先做出来!佛为什么要示现苦行僧,三衣一钵,树下一宿,日中一食,这是干什么?这是什么意思?我们学了这么多年,我们意思懂了,教人什么?放下!放下就回归自性。你为什么迷的?就是因为你有自私自利,你有贪瞋痴慢,你贪爱五欲六尘的享受,你搞这些东西,这就迷了。

    实际上,五欲六尘的享受可不可以?可以,为什么不可以?你享受,在这里面不起分别、不起执着,就对了。可是你享受的时候,起分别、起执着、起七情五欲,那就坏了,这里头产生许多副作用,这就造孽。产生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又惹来果报,这不善的因,得不善的果,六道三途。诸位要晓得,六道三途没有,自性里头没有,本来没有,现在有没有?现在还是没有,给你讲,你就不相信。说现在有,你相信;给你说现在没有,你不相信。在佛菩萨心目当中是真没有,不是假的,「当相即空,了不可得」,它哪里会有?佛经上常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般若经》我们总结起来讲,六百卷《大般若经》讲什么?就讲四句话,「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就这四句话,释迦牟尼佛讲了二十二年,告诉我们事实真相是这样。你不了解事实真相,你执着以为真有,错了。在这些境界里面,虚幻的境界里头,你起了控制的念头,你起了佔有的念头,错了,你就造罪业了。如果你受用,没有这个念头,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动念,你的受用就是诸佛如来的受用。给诸位说,诸佛如来实报庄严土就是这个受用,实报庄严土里面的人有受用,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起心、没有动念,那叫真享受,那叫极乐世界。不起心、不动念,所以那个享受他一点妨碍都没有,没有起心动念。我们今天的享受里头,起心动念、分别执着,麻烦在此地。所以说没有轮迴把它制造出轮迴出来了,轮迴是恶梦。你睡觉本来没有梦,天天作恶梦,这恶梦是你自己制造的,不是别人给你的。

    这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能做的就这两个字「开示」。但是众生接触到开示,要能悟入!悟是明白了,就是我们一般讲看破了。入怎么样?入得放下,放下就入,你放不下,不入境界,放下就入了。近代印光大师有个非常了不起的方法,教我们怎样悟入。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关房闭关,苏州灵巖山寺,他老人家最后修学的道场。那个关房我去参观过,很小,非常简单,只有一张方桌,桌上供养一尊佛像,什么都没有,很简单,一尊佛像,一对蜡台,一个香炉,一个引磬,一个小木鱼。佛像后面写了一个大字,老人自己写的,写了一个「死」字。这个方法妙!让你一看到,死到临头了,试问问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所以我们在现前这个时代,我自己常常想到,我们的寿命就到今天为止,今天就要死了,还有什么想头的?那我们得认真,想死,死了,死到临头了,还能想这些衣食住行吗?还能想这些享受吗?没有了。现在只剩一个念头了,求生净土。什么都放下了,只想阿弥陀佛,我在这里等你,你来接引我。除这一念之外,什么念头都没有。这个世间哪一样东西是我的?连身体都不是的,我们要用这种心态去念佛,那真是《弥陀经》上所说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往生了,这真的不是假的。今天阿弥陀佛没来,等了一天没来,明天还是做如是想,天天做如是想。这什么意思?给学佛同学做个样子,肯定有一天阿弥陀佛来了,阿弥陀佛说,你做样子做够了,可以到极乐世界去了。

    没有别的,彻底放下!放下不是把事都扔掉,不是的,事照干,今天这一天事情还得照干,心里头痕迹都不落。心里面呢?心里头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的是阿弥陀佛,想的是阿弥陀佛,真念佛,不搞假的。这就是什么?这就是诸佛如来到这个世间来就为这桩大事,为了什么?帮助众生赶快成佛。你本来是佛,你现在念佛,肯定就作佛了,本来是佛!世间事,十法界的事,别去理会,随缘就好,不要攀缘,「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古大德教我们的。如果我们不知道,在周边一切人事物上,还会起心动念,还有分别执着,那你就在造新殃,你就在造业,错了。事上随缘,心上要干净,事为什么?是假的,事事无碍,只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什么障碍都没有。障碍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里面最严重的障碍,头一个是对立。决定不能跟人对立,不能跟事对立,不能跟一切万物对立,首先要把这个消除,成就自己这一生圆满的道业。决定不能有控制的念头,更不可以有佔有的念头,就学这个,从这里下手。怎样把念头化解?念阿弥陀佛就化解了。我心里只有阿弥陀佛,只想阿弥陀佛,一心想着早一点回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成佛了。

    那个地方修学的环境好,人的寿命长,无量寿,而且快速成就。为什么?修学环境好,决定没有障碍的缘被你遇到,你在那里找不到有障碍的。都是成就你的缘,因为你在那个地方,你所接触到的都是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到西方极乐世界,要晓得,你能够时时刻刻接触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你有能力分身,坐在那个地方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分无量无边身到十方世界去拜佛、供养、听佛说法,这是十方世界里没有的缘分,极乐世界具足。所以广学多闻,到极乐世界真的广学多闻,诸佛亲自教诲,你有能力分身。你说这样殊胜的因缘,这么殊胜的学习环境,怎能不去?何必贪恋此地?释迦牟尼佛怕我们在这里动贪恋的念头,所以一生不搞道场,没有贪恋的。树下只准睡一晚上,为什么?这树荫很大,你起了贪心;只能睡一晚,第二天到别的地方去,断你的贪心,这真叫善巧方便,帮助我们不生烦恼,帮助我们不造罪业。这一大事因缘,也有人讲,这个大事因缘是生死大事,有这个意思,不够透彻,透彻还是要依经来说,经典里面给我们讲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为这桩事情。

    这桩事情在整个佛法教学里面,它有三个阶段完成。学佛学什么?经典里面我们常常念到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句话是梵文音译过来的,可以翻,可以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因为它是你修学的终极目标,所以保持着梵文,尊重它。翻成中国文叫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我们要圆满佛的知见,这三个阶段,先求正觉,觉悟,正确的觉悟,不偏不邪,都是自性本有的。如何能够成正觉?你只要对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执着,执着放下了,你就成正觉。成正觉有一个学位的名称,叫阿罗汉,你就证得阿罗汉。所以诸位要晓得,证得阿罗汉就是成正觉,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你达到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继续再放下,放下分别,分别比执着轻,执着是很严重。执着才有六道轮迴,执着放下,六道就没有了,叫超越六道轮迴,没有,六道没有了,假的,像作梦一样,醒过来了,梦境不存在了。你再放下分别,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你就提升,境界上升,你就证得正等正觉。正等正觉称之为菩萨,这是佛法里第二个学位名称,你就成菩萨。谁不是菩萨?放下就是!最高的这个学位,上面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学位名称叫佛陀。所以大乘经教里佛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你说是不是?是!你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是佛;不放下,不放下还是佛,不能说你不是佛,你是带着妄想分别执着的佛,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佛不敢轻慢一个人,为什么?他知道统统是佛。佛佛平等,佛佛性德交流。佛看一切众生是佛,可是众生看佛也是众生,为什么?他有分别,他用分别心去看他,用执着心去看他,那就不一样,看错了!所以你要问问,我哪一天成佛?很简单,哪一天你看所有一切众生都是佛,恭喜你,你成佛了。不但有情众生都是佛,树木花草山河大地统统是的,没有一法不是的,你就成佛了。你还看这个喜欢,看那个讨厌,那你是六道凡夫。佛就为这桩事情出现于世,帮助我们这些迷惑颠倒的佛恢復正常。这就是诸佛菩萨兴起的因缘。

    《华严.性起品》有这么一段话,「如来、应供、等正觉」,这是佛陀的十号,十种称号,所有诸佛是平等的,这十种德号是性德,所以你自性里头统统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正法就是大乘,大乘从哪里来?自性里头本来具足,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所以性起,它不是缘起,缘起不是真的,性起是真的,这个要知道。我们中国老祖宗给我们讲的这些伦理道德是性起,它不是缘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用一个字来代表,就是孝道,孝文化,从孝里面衍生出四科,就这四样东西,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它是性起,不是哪个人发明,不是哪个人设定,不是的。就好像大自然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不是人给它定的,大自然,佛法的名词叫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是性德。中国老祖宗也很了不起,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人性本善。《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相对的,是缘起的,这个善是性起,性起没有相对的,换句话说,善恶二边都不沾,那叫真善。有善有恶,不善。这个境界就高,人性本善。要用佛法来讲,好懂。惠能大师见性了,性是什么样?你看他描绘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是性德,清净是性起,性本来是这样,从来没有染过。我们现在这个清净的本性有没有染过?没有。在圣、在佛的位置上没有加一点,在凡不减,它也没有减少一点,它是真的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它不是在二边,它也不是在中道,中道跟二边又是对立,所以「二边不立,中道不存」,不可思议!你不能想,你一想就错了,你不能说,你一说也错了,你说不出来的。所以宗门大德有个比喻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说不出来。只有到那个境界的人,彼此会心一笑,都明瞭了;不到那个境界,不行。所以性起,性起跟缘起不一样,性起正法,大乘是性起,小乘是缘起。大乘里面有没有缘起?有,大乘要分等级,上上乘是性起,一般讲的大乘、中乘、小乘都是缘起。禅宗很明显,惠能大师接引的上上根人,那是性起;神秀大师接引的是大乘,缘起,所以他还有「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这是缘起。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这是什么?这是缘起,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是缘起,不是性起。这个缘起是什么?感应。因是什么?众生有感,佛就有应。这个我们用江本博士的水实验,你就会很清楚,他水实验的有很多照片,我们这里走廊上挂着有,诸位可以去看看。我们起心动念是感,是缘。水,水是矿物,物质,物质什么?它有见闻觉知,见闻觉知是永远不会灭的。能大师见性第二句话,「何期自性,本不生灭」,那个本不生灭就是讲见闻觉知,所以见闻觉知是自性。可是迷了之后?迷了之后就不叫见闻觉知,叫什么?叫受想行识,变成阿赖耶了。阿赖耶就是受想行识,你看前五识,受;第六识,想;第七识,行,行就是念念不住;第八识叫识,变受想行识,我们给你讲精神、讲心理、讲心法。所以心法跟物质是永远分不开的,只要是物质,里头一定有见闻觉知。在六道里面,那肯定它就有受想行识。所以我们起个念头,我喜欢你,你看那个水它就收到,它也很喜欢我们,它现的那个图案就非常美,我们喜欢它,它就喜欢我们;我讨厌它,它现的相很醜陋,意思是说我也讨厌你。通人情!矿物。我跟江本博士说,水有受想行识,所有物质都有受想行识,你好好去实验。它现的相不只是色,佛告诉我们,它有四种相:色声香味,它有这四种。你今天做实验,四种才看到一个,看到色,它的音声你没听到,它的香味你没有闻到,它还有味你没有尝到,有色声香味。所以科学跟佛法比还是有一个距离,什么时候科学方法能把色声香味统统测出来,那就圆满。佛给我们讲诸法实相,那不是假的,真相,实相是真相,一切法的真相。小,小到物质现象,我们现在讲基本粒子,夸克,肉眼看不见的,这么小的物质,你不能轻视它,所有一切物质现象都是这个小物质组成的。每一个最小的物质,基本的这些物质,它统统都有受想行识。觉悟了,受想行识就变成见闻觉知;迷了的时候,见闻觉知变成受想行识。它不生不灭,这是事实真相。

    所以,佛出现在世间是感应。众生没有感,佛就不会出现;众生有感,佛就出现。我们想见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真的被你见到了,你有感。我没有感,为什么也见到阿弥陀佛?其实有感,你自己不知道。感是有显感、有冥感,显是起心动念很明显,我想求佛;冥是什么?我起心动念自己都不知道,或者是过去的缘不知不觉它成熟了,感得佛现前、菩萨现前。应,也是两种,显应、冥应。我们求佛,佛菩萨来了吗?来了,我们肉眼看不见,冥应。他不是不来,他真的在你身边,你看不到他,他看得到你,你看不到他,冥应,冥冥当中照顾你、帮助你,真有,不是没有。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所以感应有四句。这是说明什么?佛法是缘生法,缘生法不能执着,要不要它?现在我在迷,还没有开悟,没见性,我需要它,它帮助我;见性之后,不要了,就全放下了。见性之后你再去执着它的话,那你又迷了,你就错了。我们没有看到见性的人还带着一大堆经书,没有。没见性的人走到哪里是带经书,见性就没有了。为什么?所有一切经论统统是自性里头流出来的,他要带那个干什么?惠能大师不认识字,一生没有带过一本书,他到哪里去就是衣钵,不可能有一本经书。你拿着经书去问他,他对答如流,没有一样东西把他难住,那是什么?称性。我们学佛终极目标就是要见性,要见性就得要放下。烦恼障放下,所知障放下,障碍就没有了。

    底下一句说,「以十种」,这个十不是数字,是比喻,比喻什么?无量,圆满。《华严》是用十表法,《弥陀经》上用七表法,都不是数目字,代表圆满。七代表圆满,四方、上下这是六,还有当中,这是七,七是表这个法,圆满。十,十代表数字,从一到十是个圆满数字,它是表法的,所以代表圆满的。也就是,底下讲「无量无数」,无边无尽,它取这个意思。「百千阿僧祇」,阿僧祇是古印度一个大数目的单位,十大数的一个单位,「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这个话我们能不能相信?能相信,决定不是我们一个人,我们在那里想佛,佛就来出现于世了,不是。多少众生跟佛有缘,共业所感,佛出现于世,不简单!我们再回头来想,我们现在带业的这个业报身,到这个世间来,找到父母,我们到人间来,这有多少因缘?给诸位说,跟这是一样的,也是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祇因缘,我们到这个世间来了。这个缘里头有染有净、有善有恶。佛菩萨出现,这个缘是清净的,是善的;我们到这个世间,在六道里头捨身受身搞轮迴,这个缘是染缘,这个缘是不善的缘。所以,任何一法都是无量因缘成就的,凡是因缘成就的,要知道,没有自性,没有自体。《中观论》里头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佛说的。所以「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你可以欣赏,你不能控制,你不能佔有,那就对了,你完全做对了。你要想控制、想佔有,那就错了,你造业了。不管你怎么样造作,你都控制不了,你也佔有不了,这跟你讲真话。你有这种念头的时候,你心里染污了,不清净了,清净心失掉,平等心失掉,这《无量寿经》经题上,觉悟的心失掉了。清净平等觉是你的性德,是你本有的,你本来是这样。一个错误的念头,这三个都失掉,清净没有了,变成染污;平等没有了,变成贡高我慢;觉没有了,变成愚痴煳涂,变质了。所以真正修行人应该要知道,一切时一切处,保持自己的清净平等觉,真修行。真修行,你要想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的样子,真放下。一切时一切处,他心地干净,他什么都没有。他什么都知道,他什么都具足,他丝毫欠缺没有,为什么?性德是圆满的。这个不可思议,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说,「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唯是唯独,就是希望众生开示佛知见,佛知佛见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下面说,「夫《华严经》乃世尊最初所创言」,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示现,成佛的时候,第一部讲《华严经》,这是最初讲的。小乘不承认,为什么?佛在定中讲的,我们一般人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二七日中,他在菩提树下打坐两个星期才出定,我们怎么会知道?他在定中为法身菩萨讲《华严经》,那就是什么?他开悟了,明心见性,性是什么样?详详细细跟大家做个报告,这个报告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惠能大师开悟,给五祖忍和尚提出报告,二十个字。能大师的开悟跟释迦牟尼佛开悟没有两样,完全平等的。然后我们就知道,惠能大师这二十个字,一展开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一浓缩就是那二十个字,妙!一个是细说,一个是只讲纲领。所以能大师能不能讲《华严经》?没人启请,没人找他,真要启请,请他讲《华严经》,他讲得跟释迦牟尼佛一模一样,这都是真的不是假的。这个里面也就是教导我们应该怎么学佛,不要往经教里头钻,往经教里头钻是苦不堪言,为什么?不开智慧。所学的是什么?学的皮毛,文字皮毛,现在的名词叫佛学,那不是学佛。学佛要像佛一样开悟,绝不是把佛的东西记在心上,把佛的东西记在心上,变成什么?变成所知障,还是障碍你明心见性。但是什么?大概不会障碍你往生,障碍你见性,你见不了性,障碍你证果,这肯定造成障碍。可是你要认真去念佛求往生,还得要把这个东西丢掉,你得用清净心生无量寿,生极乐国。心不清净到不了极乐世界,这个都得要晓得。所以《华严经》是初说。

    「《法华经》乃末后之垂教」,说一个最初,说一个末后。「自始至终,唯为此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什么意思?下面说,「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这解释了。佛的知见是什么?佛的知见是你的本心。你本心里面,这个本心就是像惠能大师所讲的,「何期自性」,那就是本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具足什么?一样都不缺,圆圆满满。《华严经》上说出来了,佛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用这句话可以解释能大师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具足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德相是什么?用我们这个经来说,就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你看统统具足,本自具足,没欠缺。所以佛法没有别的,放下就是。

    我当年学佛,第一次跟出家人见面,章嘉大师。一个朋友给我介绍,这个朋友在满清时候他是亲王,敏亲王,清朝亡国了,他也变成平民,我们才有缘认识。他是章嘉活佛的弟子,我刚刚接触佛法,在那里看经,他看到了,他说:你看,能不能了解?我说:不行,这个意思参不透。他说:要不要找一个老师指点指点?我说:谁?他说:章嘉大师。我说,好!我也不知道章嘉大师是谁,因为他的一番好意,我说好,有人指点太好了,就带我去见他。我跟大师见面,第一句话向他请教,我说,方老师把佛经介绍给我,我知道佛法的好处,有没有方法让我们很快契入?我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他看着我,我也看着他,我们看了半个多钟点,他说了一个字,有。我等了半个多钟点才等出一个字,「有」,精神就振作起来了。他又不说话了,这又等了差不多六、七分钟,跟我说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这个老人这些方法,我们感到很惊讶!这么简单,为什么?我一问你,你应该就答了,为什么要等半个钟点才答覆我?我大概到十几二十年之后才恍然大悟,那个时候年轻,一定心浮气躁,所以老师看着我,让我把整个妄念放下了,聚精会神,用清净心来听他教诲。可是他说个有,我的精神一振,不就又浮躁了吗?所以还得要按一下。使我想到古人教学那个味道,我那一天才尝到一点边缘,言语非常简单。他说得没错,我们从那个时候开始在经教里面学到今天,五十九年了,讲经也讲了五十二年,明白了。所以现在人学东西学不好,那当然,为什么?心浮气躁,那比我差远了,他怎么会学到东西?我那个时候觉得我已经不错了,可是在章嘉大师面前不行,不够格,还得要跟他坐半个钟点,他老人家才开金口。现在哪里去找这个学生?如果学生提个问题问我,我要是半个钟点不答覆,他转身就走了,听都不听了。我还不错,我还真能等。所以讲古人教学、传道的话跟现在人不一样,他真有东西。

    所以这个话就讲白了,是希望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开明本心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同佛知见,跟十方如来所证的完全相同;这就叫成等正觉,等是平等,成正觉,这个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本经兴起因缘亦復如是」,跟《华严》、跟《法华》没有两样,直接帮助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把《无量寿经》跟《华严》、《法华》平等了,不但平等,还超过,这到后面会给你讲到。《华严》、《法华》引导我们入《无量寿》,这有证据,《华严经》到末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清清楚楚。所以《无量寿》是《华严》、《法华》的归宿,《华严》、《法华》的总结,你知道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才让我们真正认识这部经在整个佛法的分量,没有能够相比的。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才知道得来不容易!得来多么庆幸。

    下面举例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部经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就是《阿弥陀经》。我们现在流通念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姚秦时代。玄奘大师是唐朝时候,这是唐译本,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里面有这么一句,「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这一句话,罗什大师译的经里没有,玄奘大师翻译的有。玄奘大师是直译,照着梵文经文直译;罗什大师翻译是意译,没有照原来的经文,把原来经文里的意思完全用中国人熟悉的这种文法翻译出来,所以我们念起来就像念中国古文一样,非常容易接受。「可见净土法门之兴起,正同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何以故?」这再加个为什么。怎么时间又到了?我都忘掉了,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学习到此地,明天我们接着往下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6 23:37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