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48|回复: 0

净土大经解演义(简体文字版)第六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2-10-25 19: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第六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面第七行,就是第二个段落,我们还从头念起。

    「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着后,去取未尽。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我们先看到这个地方。前面介绍《无量寿经》现前流通的各种版本,除了五种原译本之外,还有四个本子,有三个是会集本,有一个是节本,这个地方都顺便在这里做个介绍。王氏是王龙舒,就是王日休,这是最早会集《无量寿经》的。可见得很早就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版本太多,而内容差别很大。如果说是五种版本都读,确实是很麻烦;读一种,其余四种没看到,四种里面很多的经文,而这个本子里没有,那就很遗憾,所以这个本子很少流通,这是重要的因素。王龙舒居士是宋朝时候的人,前面介绍过,他的着作很丰富,念佛真有功夫,往生的时候是站着走的。他的《净土文》非常好,也可以把它当作国文来读。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王龙舒居士的《净土文》也非常好,文字非常好,都是净宗大德的好文章,我们学文言文,把它当作国文本子来读,很好。

    他的会集本出来之后,流通很广,你看日本的《大正藏》、干隆时候编的《龙藏》,都收在《藏经》里面。能收在《藏经》,就是得到当代大德的肯定。可是他还是有错误,舛误就是错误,还有些错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这两句是惋惜的话,可惜做得不够圆满,他有欠缺。莲池大师也非常佩服他,莲池大师的《弥陀经疏钞》,那是很大部头的一个着作,里面引用《无量寿经》的经文,一半以上都是引用龙舒居士的会集本,对这个本子也是肯定。当然它不能够尽善尽美,所以莲池大师也有批评,称他这个本子抄前着后,去取未尽,这两句话后头有解释。彭绍升他有节本,他不是会集的,他只取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的本子读起来也不容易,他把它重新整理,编一个新的本子,里面生涩艰难的地方他把它删掉,所以这个本子读起来就很流畅。那也算是个好本子,但它不能算会集本,它算是节本。他对于龙舒居士这个会集本也有批评,说它凌乱乖舛,不合圆旨,也是说它不完美。不能说他没有功劳,确实功劳也不能够磨灭的,但是它不是一个完美的本子,很可惜的这么一桩事情。

    下面这是黄念祖老居士他提出的解释。「今笔者」,这是着笔写这个註解的人,就是黄念祖老居士,「仰承古德诸说」,我们用现代话就是,根据古大德他们的讲法,「窃计王氏之失」,窃计就是我私下的相比,我私自的想法,龙舒居士会集至少有三点他失误的地方。第一个,「王氏会集,仅据四种,未及唐译。唐译名《无量寿如来会》,出自《大宝积经》,乃菩提流志大师所译,多奥妙精要之文,为他译所无」。他译就是其他四种原译本里没有的,确实这在《大宝积经》里面的「如来会」,这个本子龙舒居士一生没见过。从这个地方我们就体会到古时候经书得到不容易,因为那个时候的经书都还是手抄本。所以古传的经书里面有错字,这是难免的,一部经那么大的分量,难免会抄漏掉一个字、抄错一个字,这是非常非常难免的。这个本子,就像黄念祖老居士所说的,有许多奥妙精要的文字,是他所看到四种本子里所没有的,当然这就漏掉了。这是第一个不圆满的地方,是他没有看到五种原译本,这第一个。

    第二,「去取未尽」,这是莲池大师的批评,说他老人家去取未尽,这是讲「取繁遗要,改深为浅」,他犯这个毛病。繁的东西应当把它精简,他还是照抄;重要的东西漏掉,疏忽漏掉了,这举出例子出来,说这个话不是随便说的。「例如莲池大师所责:如三辈往生」,这一段经文里,「魏译皆曰发菩提心」,魏是康僧铠,康僧铠的本子里三辈都有发菩提心,可是王龙舒的会集本只有中辈有发菩提心,下辈他说不发,没有发菩提心,上辈没说、没有提,「则高下失次,故云未尽」,这就是去取未尽。人家说这个话有根据的。他说「由上例可见,上竟不言」,上是上辈往生,没有说发菩提心。菩提心多重要!这是「遗要」,把重要的遗漏了。下辈也是讲发菩提心,他说「不发」,下辈可以不发菩提心,「改深为浅」。这是莲池大师跟彭居士责备他的地方,这真有根据,不是随便说的。

    第三,「率意增文,俨若自着」,率意是随意,增加文字,就好像是自己着作的一样,这个不可以。翻经可以,你从梵文翻译成中文,这个可以,是你自己斟酌用什么文字。会集不可以,会集一定要用它的原文,不能改变人家的文字,这是印光大师非常重视的。因为随便改动文字,我认为用这个文字好,我来改;你认为那个文字好,你来改,改来改去,到以后这个佛经就没法子看。所以要尊重翻译,决定不能改变,纵然认为有问题,可以把它註在旁边,不能改它的字,这是规矩。所以这个地方疏忽了。「故莲池大师责曰」,责备他「抄前着后,未顺译法」。这下面说明,「盖责其抄引经文于前」,这是抄前,「復又自着文句于后」,就是把自己的意思放在后面,也就好像翻译一样,这错了。后面如果有见解的话,可以用小字註在旁边,决定不能跟经文混合在一起,这是很大的一个忌讳,这叫抄前着后,未顺译法。译经它有译经的规矩,这是违背了译经的规矩,他也不是翻译,他是会集。底下讲,「盖是会集,必须依据原经,万万不可于原译外擅增文句」。龙舒居士就是犯这个规矩,你是会集,你不是翻译。你是翻译可以,你自己斟酌用什么样的字、用什么样的词,来翻这个梵文的意思,这可以的。可是会集不行,因为你不是依据梵文原本,你是用译本,人家已经译成中文,你一定要尊重,要依原经不能改动一个字,这是会集的一个规矩。所以龙舒居士有改动,改得好不好?改得真好,改得真好但是你破坏规矩了,这个不许可的,你不能破坏规矩,不能开这个例子。你可以改,别人也可以改。你没有问题,你在佛经上的修养达到这个标准,修持功夫境界也达到,你改得是不错,可是这个例子一开,以后的人怎么办?以后的人没你这个程度,他也改了,王龙舒居士都可以改,我怎么不能改?这个例子一开,往后弊端就出来了。

    实在讲,王龙舒有这个问题,魏默深也有这个问题。我们细细看,他改得好不好?改得真好,可是你要想到后遗症,那就可怕,这个例子就开不得,不是说他改得不好,例子不能开。要怎样两全其美?刚才讲了,用小字註在旁边,可以的,这就能尽善尽美。所以这是「故责王氏未顺译法。由上可见王氏之失」,他所以失误的地方,他会集本失误的地方,「非是不应会集,而在于会本之多疵也」,就是瑕疵,有好几个瑕疵,所以它不能称为尽善尽美。这都属于常识,很重要的常识,我们学佛必须要尊重经典,经典的原文不能随便更改,古大德的註解也不能随便增省文字。古德能註这部经,能流传到今天,总有几百年,这几百年当中,读这个本子的人很多,你看看古人都能够尊重,我们怎么可以随意来改动他的文字?这是很不道德的事情。我们有意见,可以加註在旁边,这是许可的。

    我们再看下面这段,「彭绍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这是讲很遗憾的,感觉得王本是很好的本子,非常可惜就是有这点瑕疵,不完美。「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他只取一本,他这个不算会集,只取曹魏康僧铠的本子。三国时代,曹操当权,曹魏,康僧铠是那个时代的人。所以三国时代佛法已经相当盛,魏蜀吴都有,这些地方都有佛教的道场。「是《无量寿经》之第七种」本子,前面讲王龙舒的是第六种。前五种是原译本,第六种是会集本,王龙舒的,彭绍升的这是第七种,第七种是节本,也有流通,人家也喜欢读。「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非诸译之会本」。这个节本,在现代这个时代,现代是什么?叫知识爆炸,你看书的数量比从前多多少?从前出一本书真不容易,现在尤其电脑发达,出版一本书是轻而易举。我们到书店里面一看,在从前进到书店,磁场都非常好,进到图书馆、进到书店磁场特别好。现在不行,现在我偶尔到书店去找几本书,一进入书店,磁场非常不好,这什么原因?正论没有了,都是邪知邪见,所以这是给我们非常大的、非常明显的感觉。我在年轻时候常常逛书店,确实至少古人的东西这些典籍至少会有一半,一半今人的,一半古人的。现在古人少了,我们到书店一看,一个小角落,其他都是现代人的,所以磁场很不好。找一个清净舒适的磁场,几乎我们现在也找不到了,这是什么原因?我想我们大家都知道。谁把磁场破坏?科技,这些科学技术,新开发的这些东西,把整个地球的磁场破坏了。

    我们细心观察我们的生活,一般人所吃的,真的《无量寿经》上所说「饮苦食毒」,吃的都是毒。这些动物的肉,要是跟六十年前,不说远,六十年前做个比较,七、八十岁的人应该能够回忆到,你在童年所吃的这些肉,跟现在吃的肉味道一样不一样?我曾经问过我的师母,方东美先生的夫人,我提出这个问题,妳们吃的猪肉、鸡肉,跟妳童年时候、少年时代的时候,味道一样不一样?她想了三、四分钟,告诉我不一样。我们吃素菜的人,我们细心去想一想,我们现在吃的菜,平常吃的菜,白菜也好,苋菜也好,萝蔔也好,特别是菇类,跟六十年前的一样不一样?大不一样!六十年前冬菇的味多鲜、多美!现在的没有味道。看到很大,样子很好看,不是味道!蔬菜也没有从前那么样的鲜美,都没有了,什么原因?农药、化肥把它破坏了。所以现在的土壤有毒,你种植的东西也都有毒,这不就食毒吗?真的,一点都不假。所以人活在这个世间,愈活愈没有味道,生活愈来愈苦。现在科学讲什么?基因,把基因全破坏了,这就是破坏大自然的环境,破坏我们的生活。

    我们再往下看,「于是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我们常常都称魏默深,或者称魏源。魏居士他是清朝时候的人,称晚清,咸丰年间的人。我们知道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就是咸丰皇帝的妃子。「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这个本子现在没有流通,《大藏经》里头有,这是《无量寿经》第八种的本子。「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会得不错,比王龙舒是有进步。「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印光大师在《文钞》里有批评,随着自己的意思把经文的文字改动了。这桩事情,早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老师提出过这个问题。他改得好不好?改得真好。也就是这个例子开了,你看王龙舒开的这个例子,魏默深又援这个例子,这个太可怕了,怕的是造成以后这些没有这样程度的人,没有这个境界的人,随意来改经,这问题就严重。

    节本,我们刚才讲,对于现代这个社会很有需要,因为现在社会的人喜欢简单,你这一本经书这么大的分量,人家不愿意看,也没有时间去看。愈简单愈好,人家愈欢喜,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所以我也编了节本,我编的是《十善业道》一个节本,《弟子规》我也编了个节本。《十善业道经》我的那个节本大概只有六百字的样子,方便,大家读起来喜欢,便于流通。我还有一个节本,那是节江味农居士《金刚经讲义》,我是《讲义》的节本,《讲义》的分量很大,我把它重要的一条一条的节录出来。我曾经讲过一遍《金刚经》,我讲的好像是「金刚经讲义节要」,就是用这个节本讲的。这个节本也流通了,对于初学的人来说很方便。你要深入,你就看原本。这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是有这个需要的。

    下面说到我们这个会集本了,给我们介绍的是夏莲居居士会集这个本子的因缘。「先师夏莲居老居士」,黄念祖老居士的老师,已经过世、往生了,这称先师,夏莲居老居士。先对老居士的德行做个简略的介绍。「悲智双运」,他有真的慈悲心,他有智慧,双就是指慈悲跟智慧,自行化他,运是运作,就是自行化他。这相当不容易,有些人有慈悲,没有智慧;有智慧,没有慈悲,不肯教人,那都不完备。有智慧,又肯教人,菩萨!「宗说俱通」,宗是禅宗,说是教下,我们中国大乘佛法讲的是宗门教下,所以佛教本身称宗教,跟我们现在讲的宗教不相关,这个一定要知道。佛法自称为宗教,这个宗就是禅宗,叫宗门,禅宗之外其他的九个宗派都叫做教下。为什么这么说?他教学的方式不一样,禅宗是悟后起修,没开悟的时候不看经教、不看经典的,开悟之后再看经典;教下先从经典下手,到最后开悟了,所以这是两个路子。

    所以禅宗对什么样的根性?上上根人,那是它的对象,普通人做不到,这个我们要晓得,普通人做不到。所以不是上上根人,你要去参禅,参一辈子,叫白参了,你不会开悟。你要是不能开悟,你的生死就不能了;换句话说,该怎么轮迴还是搞轮迴。所以我初学佛的时候,三个老师都警告我不能学禅宗,决定不能去学《六祖坛经》,不能学惠能,直截了当告诉我,你没有那个条件。方老师介绍我法相唯识,介绍我《大方广佛华严》;李老师介绍我净土,介绍我《大佛顶首楞严》,教下。教下对象是上中下三根,从经典下手,按部就班,就好像读书一样,你得从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慢慢向上提升。而禅宗,禅宗是天才儿童,他不要小学、中学、大学,都不要,他一下就可以上研究所,他有这个本事。所以没有这个本事可不能碰它,那真的不是随便可以学习的。

    所以在佛法里一个禅、一个密,密比禅还要好一点,确确实实禅宗不是上上根人不得利益。密也是这样的,但是密还有次第,先学显教,显教有一定的程度,显教就是教下,有一定的程度,他要参加考试。也就是显教里头,没有到大彻大悟,大彻大悟见性了,比大彻大悟低一阶,应该就是大悟,有小悟、有大悟;换句话说,清净心得到了。大彻大悟,用我们这个经题上标准,「清净平等觉」,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禅宗的条件,宗门的条件。在教下里面,你得清净心,给诸位说,得清净心就是见思烦恼放下了,执着没有了,当然智慧开了,清净心生智慧,这叫开悟。这还不是大悟,但是如果真的得清净心,见思烦恼断了,可不可以学密?可以,但是还不是密宗正式的学生。密宗正式的学生,还要向上提一层,大悟,不是彻悟,大悟。大悟是什么?还要把尘沙烦恼放下,就是你能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这是密宗正科生了,你才有资格学习,不那么容易。他大悟了,他还没有彻悟,为什么?他还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没破。

    我们选择法门,自己要清楚自己是什么根性,选错了,那你就是药吃错了,得病把药吃错了,不但治不好病,可能病上再加病,你说多麻烦。佛法是药,八万四千法门就好像到药铺里看林林总总那么多药,你能吃吗?你敢吃吗?我们知道,没有医生处方不敢吃,会怕吃坏了;那佛法你随便修,你就不怕吗?所以大乘经里,《华严》里有讲,「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古来这些祖师大德就好像是大夫,好像是护理人员,他们懂得,我们想学佛得找这些人,他看看我们是什么样的根性,给我们介绍哪些经典,这是必要的,不能随便自己去摸索。所以学佛,你看老师决定你这一生修学成败的关键,你要遇到真正善知识、真的好老师,你就佔很大的便宜。为什么?不走弯路了,自己有病,找到好医生,医生给你一看,给你开方子,你吃了这个药,病就好了。所以佛门的善友难遇!我们到哪里去求?不过现在也没人求了,为什么?连父母都不孝、都不要了,哪里还谈得上尊重老师?

    佛法是圣贤教育,是大圣大贤的教育,你要不懂得尊师重道,你到哪里去求?没地方求。我们佛门常讲「佛度有缘人」,谁是有缘人?给诸位说,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这个人有缘。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重视圣道,没缘!遇到真正善知识也没有用,为什么?你不能吸收,你看经看不懂,你会把意思看歪了,自己想的什么意思,你听经也听不懂。所以开经偈说得好,「愿解如来真实义」,你没有尊敬的心、没有诚敬的心,你听把意思听扭了,用你自己的烦恼习气,那种不正知见,你来解释佛经,把经全解错了,学了几十年,最后说佛经不灵,还得毁谤它。所以真正善知识,他一生唯一的一个希望,找传人。老师把佛法传给我,我要传给什么人?如果没有传人,那你就得写书,我把我所学的、所悟的写在书本上,这书本流传给后世,到后世去找有缘人。不容易!太难了。

    李老师告诉我,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一个传法的学生更难,到哪里去找?李老师的学生不能说不多,太多了,最保守的估计超过五十万人,这里头几个人能传他的法?往生的有,往生的倒不少,念佛往生的;真正传法的少!很不容易。真正传法的人,就是印光大师所讲的条件,你对老师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二分诚敬,得二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没有诚敬,你在那里听一百年也得不到利益,关键在此地。诚敬怎么来的?诚敬是性德,是从孝养父母那里来的,把对孝养父母的心对待老师,这就是尊师重道。如果对父母都不孝顺,那就完了,这一生学佛,有一个好处,阿赖耶里面种了佛法的种子,这一生不能成就。我们听了这个话,很恐怖,不能成就怎么办?好在净宗法门里面有特别的缘分,你要真正能学会,忏除业障,还有一口气,到最后一念十念都能往生,这是净宗的殊胜。所以我们在台中莲社看那些莲友,往生的真不少,最保守的估计,李老师在台中讲经教学三十八年,跟他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真往生的,我的估计应该有五百人以上。这个功德殊胜,真难得,那不错。

    所以佛法是师道,师道一定是以孝道为基础,你看净业三福跟我们讲得多清楚,第一条第一句「孝养父母」,第二句「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入佛门基本条件,你要把这四句做到,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换句话说,佛经典里,你能信、能解,这就是你的善根;你能够依教奉行,这是福德。你能行、能证,往生就是证果,无论三辈九品,即使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不是一生圆成佛道。我们业障重,怎么忏除?忏除就是改过。经典是是非善恶的标准,从哪里学起?世尊教导我们的,从《十善业道》做起。《十善业道经》蕅益大师有个节本,比我的节本长,用它来改过自新很实用。实际上,我们这些年来提倡儒释道的三个根,有没有根据?是不是胡造谣言?有根据,根据什么?就是根据净业三福第一条。孝养父母怎么个做法?奉事师长怎样做法?我们落实《弟子规》,《弟子规》里面一百一十三桩事就是孝亲尊师,从净业三福来的;慈心不杀,我们就落实道家的《太上感应篇》,讲因果教育;末后一句修十善业,所以我们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是依据净业三福第一条。你先落实三个根,然后你才能入佛门,你才真正能够接受三皈五戒。第二条是「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一条里头了不起,具足众戒,具足是一条不缺。那在小乘有多少条?三千威仪,三千条;大乘有多少条?八万四千威仪,菩萨!尽善尽美。他这么多条,从哪来的?给诸位说,就是从《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展开来的,菩萨八万四千威仪归纳就这三样,展开就那么多。我这一次在澳洲访问了犹太教,犹太教的长老告诉我,他们的戒律有六百条。我听了很欢喜,我也请他介绍给我,邀请他们到我们学院来开这门课,我们来学习,生活规范。

    所以夏老宗说俱通,宗门教下都通,那通字可不容易!前面悲智双运是说他的德行,宗说俱通是讲他的学问。「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这是讲他的功夫,讲他的境界。显教、密教、禅宗、净土,这四个字是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包括尽了,一样都不漏,圆融在一心。虽然如是,他老人家「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这是说他发大菩提心普度一切众生,用什么方法?用净土,用净土里面持名念佛的方法。这个方法从哪来的?《无量寿经》上的、《弥陀经》上的,《十六观》第十六这一观里头的,第十六观就是持名念佛。其他的,它有讲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到最后讲持名念佛,持名究竟方便。这是夏老居士慈悲到极处,他用这个法门摄万德,万德是如来果地上称性的智慧德相。「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破尘生光是比喻,所以希望净宗第一经一定要有善本,有一个标准的本子,那就是再会集。前面两次的会集有瑕疵、有错误,虽然好,不圆满,这是个遗憾,他老人家发心重新再会集。

    「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当来还有九千年,末法,末法一万年。佛的法运,我们学佛的人不能不知道,很多人讲世界末日,佛法没这个说法,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我这些年,年岁大了,记忆力不太好,以前我记得很清楚,你们年轻人去查查看,我们中国人记载的,在古人着书里头都能查得到,释迦牟尼佛灭度到现在,我记得好像是三千三十多年,三十几年你们去查查看。虚云老和尚年谱里头有,三千三十多年。佛的法运,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这已经二千年,后面末法一万年,一万年才过一千零三十几年,所以后头还长,哪里是末日?在末法时期这么长的时间里面,佛法有兴有衰,这是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他跟我讲,现在的佛法已经衰到极处,但是不要怕,会兴起来,它会再兴起来的,它有起有伏,它不会灭的。到什么时候会灭?九千年之后,法真的就灭了。我们相信佛没有妄语,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我们得相信他。所以夏老希望这部经,能够有非常好的一个完善的标准本,这个本子饶益当来,后面还有九千年。

    哪一个法门、哪一部经典最契机?应当就是这部经。这部经里面,字字句句是佛说的,一点都不假。原译是从梵文翻译的,梵文本子当中有很多不同,这是说明释迦牟尼佛不是一次宣讲的,多次宣讲,从五种译本里面来看,至少是三次宣讲。我们失传了七种本子,这没看到,如果那七种本子在,是不是还有不相同的地方?你就能找出三次以上讲这个经。这是世尊无尽的慈悲,我们明瞭,才会生感恩的心。我们不是这个法门就不能得度,肯定的。我们能够生天,我们出不了六道轮迴。出六道轮迴很难,见思烦恼断不容易,不断见思,你就出不了轮迴。生天,哪一个没有生过天?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众生,你问问哪一个没有生过天?过去都在天上住过,天福享尽,业障现前,又下来了,就这么回事情,上上下下的在六道里头。哪一个人没有堕过地狱?有,我们学佛同学当中有,怎么知道的?催眠知道的。催眠师在深度催眠之下问他,你在哪里?在地狱。地狱状况苦得不得了,在地狱受苦。他去过地狱,他也上过天堂,真的,六道里哪一道他都经歷过,所以不稀奇。

    了解这个事实真相,你就知道,人有没有死?没有死,在六道里头搞轮迴。生死是肉身,肉身有生灭,这是一个正常现象,灵魂不灭。跟诸位说,灵魂是迷,迷的时候叫灵魂;觉悟了,觉悟不叫灵魂,叫灵性,灵性不灭。出不了六道叫灵魂,超越六道就叫灵性,那是什么人?阿罗汉以上,你只要一出六道轮迴那就是阿罗汉。阿罗汉称灵性,他不迷,所以阿罗汉得到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我们学佛共同的、唯一的一个目标,学佛想得到什么?就得这个。翻成中国意思,无上正等正觉。阿罗汉所得到的,正觉;菩萨所得到的比他高,正等正觉;佛所得到的加个无上,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超越十法界,他住在诸佛如来的实报庄严土,我们通常也称它为一真法界。菩萨还住在十法界的四圣法界。

    这是为我们说明,释迦牟尼佛的法运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之后这个世间没佛法,那就真苦了。佛菩萨不捨苦难众生,到那个时候,虽然佛菩萨不现了,有一个代理的人。这个我想诸位都知道,地藏王菩萨,他代佛度化众生,代理佛,一直到下面一尊佛出世,下面一尊佛是弥勒菩萨。现在有很多谣言,说弥勒菩萨已经下来了,给诸位说,这是假的,这个不能相信。弥勒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这是常事,一点也不稀奇。我们中国佛门里面这些传记,记载得很清楚的,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宋朝时候。我们现在供养的布袋和尚的像,就是弥勒菩萨化身。我们看西藏的弥勒菩萨,看南传的弥勒菩萨,那个样子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瘦瘦的,不是这个样子。所以中国示现的,就是用布袋和尚,都用他这个造像。另外记载的是傅大士,唐朝时候,居士身,是弥勒菩萨再来的。佛菩萨常常到世间来应化,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说弥勒菩萨掌天盘,弥勒菩萨又到人间来作佛了,这是假的。弥勒菩萨是要到人间来作佛,什么时候来?《弥勒下生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这个当中都没有佛出世,地藏菩萨代表。我们一定要根据经典所记载的,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所以佛法还有这么长的时间,这个法门在末法时期,逐渐逐渐的它会变成主流。为什么?其他法门虽然好,没有这个根性了,你依照它去修学非常困难,很难成就,净宗变成主流。主流要是没有一个标准的典籍让我们做依靠,那真的是很遗憾,这才感得,也就是说,末法九千年修行人有这个需要,这个需要就是感,佛菩萨就有应。这个应就是夏莲居居士出现在世间,众生有感,他来应化。他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事情?就干这桩事情,我们很清楚。黄念祖老居士知道,我不知道,我向他请教,我说夏老究竟是什么人再来的?他笑笑,现在还保密,现在不能说。不能说,现在他也走了,我就问不到人了。肯定不是凡人,你想想看,王龙舒是凡人吗?魏默深是凡人吗?凡人做不出来。夏莲老会成这样一个圆满的本子,我们猜想当中,他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是观世音菩萨再来,才有智慧、才有德能做这桩大事情。这个也就像李老师常常对我们说的,理上讲得通,事上没证据,理上能讲得通。

    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前贤就是前面三位,实际上是两位,王龙舒跟魏默深,来做第三次的会集,这是第九种的本子。下面一段是说明重行会集的心态与经过,他用什么样的心态。「屏弃万缘」,我们一般讲万缘放下,什么都放下。「掩关三载」,闭关三年的时间,用这个方式,放下一切的干扰。一个人,因为他后头有一句话说,「冥心孤诣」,这是说一个人,没有同伴。「净坛结界」,这是他的真诚,来做这个会集的工作。三年,这个底稿完成了,完成之后,「稿经十易」,十次的修订。「方庆经成」,这个经才成就。不是三年它成就,三年成就第一个稿本,十年成功的,这个本子,你看他多认真。这是给我们表法,这个表法是什么意思?十分诚敬,他就得十分利益。这个经圆满功德,一丝毫不能够轻慢,用轻慢的心你决定做不成功,你决定有瑕疵。夏老会集,这样的真诚,我们今天受持,也要用夏老这种真诚心来受持才得利益。如果没有这样的真诚心,经本摆在你面前,天天读诵,不得利益,这是我们一定要知道的。

    为什么我们学佛学了这么多年,还是心浮气躁?心里还是充满贪瞋痴慢疑?这个五毒,学佛这么多年有没有减轻几分?没有。跟没学佛一样算不错了,最怕的是什么?跟着自己的年龄年年在成长,那个麻烦就大了,你的烦恼习气愈来愈重,如果是这种状况,那自己就要清楚,不免轮迴。轮迴往哪里去?我来生还能不能得人身?那就得要问你,你十善业修得怎么样?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中品十善得人身,来生还得人身。你自己想一想,你的十善业道,凭你的良心给自己打分数,能不能打个七、八十分?能打七、八十分,你来生不失人身;如果说我只有五十分,靠不住,你堕落的机缘非常多;你能够打个满分,欲界天,大多数的人到哪去?到忉利天去,忉利天要满分。十善业如何落实?《弟子规》,《弟子规》就是十善业的初步落实。《弟子规》上一百一十三桩事你做到没有?你从这个地方去一想就害怕了,为什么?要不能往生,还继续搞轮迴,三恶道的机缘太多,三善道的缘很薄。这怎么办?害不害怕?害怕,能不能改?还是不能改,害怕也没用处。

    我们跟宋朝莹珂法师比较一下,差远了,人家确实出家了,破戒,毁犯清规,自己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肯定堕地狱,他害怕,他知道地狱苦,问同参道友有没有方法救他?同学们也不错,送他一本《往生传》,叫他自己去看。他看了感动,每看一篇,痛哭流涕,忏悔的心生出来,下决心闭关念佛,三天三夜不眠、不吃、不休,一句佛号念到底,真诚。这个是什么?怕地狱苦!求救命,真干。三天三夜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真慈悲,你真干,他真照顾你。阿弥陀佛来了,告诉他,你的寿命还有十年,好好念佛,等到你寿命到的时候我来接引你。莹珂听了之后就求阿弥陀佛,他说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再活十年,我自己禁不起诱惑,我又不知道造了多少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我现在就跟你走。阿弥陀佛通情达理,就跟他讲:好,三天之后我来接你。这他高兴了,他把房门打开,跟大众讲,我三天念阿弥陀佛把佛念来了,三天之后阿弥陀佛接我往生。寺院的同参道友一个个都感到很诧异,反正三天时间不长,看你三天之后能不能往生?可是听他说话不像是骗人的,好像真有那么回事情。到第三天,要求大众念佛送他往生;大众当然欢喜,好,都念佛给他迴向。念佛不到一刻钟,他跟大家说,「阿弥陀佛来了,我看到了,来接我了」,就走了,真走了,《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是真的不是假的。莹珂法师给我们做的表法,就是真的怕地狱苦,万缘放下,一心念佛,当下就去往生。什么寿命多少,不要了,在这个世间都是造业,只要我们自己放得下,屏弃万缘,真干。

    三年前,我们深圳有个居士,三十几岁年轻人,黄忠昌,听到《往生传》里面说的这些信息,念佛三年就能往生,他闭关试试看三年能不能成就?在关房里二年十个月,还有两个月期满,他就预知时至,就往生了,也没生病。火化之后留下舍利,现在供奉在深圳一个小道场里面,给我们做证明,是真的不是假的。他这三年在关房里面,每天就是念一遍《无量寿经》,其余的佛号不断。我教他的方法,是谛闲法师教他那个徒弟锅漏匠的方法,念累了就休息,不分昼夜,醒过来继续就再念,真正做到心无二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他跟锅漏匠不一样的就是每天念一遍《无量寿经》,就加一部《无量寿经》,佛号不间断,成功了。往生难不难?不难!问题就是你肯不肯放下,关键就在此地。屏弃万缘这一句是关键,只要把这一句能做到就行了。

    所以这个地方,六句,一句四个字六句,介绍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心态、会集的经歷。这个经定稿之后,第十遍定稿。「首蒙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手持会本摄影于佛前,为作证明」。这是当时佛门之大德,慧明老和尚。这个本子里没有,我第一次印的本子,前面有一张照片,是慧明老法师捧着这本经书,在佛前照了一张照片,给它做证明的。这个照片很容易找到,我们印的分量很多。「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继之专讲此经于济南,并亲为科判」。科判是将这一部经章法结构提纲挈领的把它分出来,我们今天讲,段落层次清清楚楚的分出来,解释这一部经的。慈舟老法师这个科判,黄念祖居士送给我了,送给我不是原本是影印本,送给我,我保存在澳洲。从那个科判来看,慈舟法师当年在济南讲的不是现在这个本子,现在的本子是第十次修订的定本,他应当是在这个之前。为什么?我们今天看这个本子,他分的章节,佛家叫品,四十八品;慈舟法师那个时候的本子是三十七品,全经分三十七品,由此可知,不是最后这个本子。所以我用他的科判做依据、做底本,我也做了个科判,做得很详细,就是这个定本,四十八品这个本子,我们有科会,流通很广。我做成之后,我送了一本给赵朴初老居士。赵老看到非常欢喜,他说《无量寿经》总算是全了。你看,有会集、有黄念祖的註解,我有讲记,因为过去我讲了十遍,有讲记,又有这样详细的科判。他说这部经典样样俱全了,无限的欢喜。

    接着看,「先舅父梅老居士」,梅光羲老居士,梅老居士是李炳南老师的老师,我们得称师公,李炳老的佛法是跟梅老居士学的,这有师生关系。「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此经,称之为最善之本」,跟起前面两种会集本来比较,这个本子完善;换句话说,在这个本子里头找不到瑕疵。「后復于经序中赞曰」,梅老有一篇很长的序文,为大众介绍这部经。这篇序文非常之好,里面有这么几句话,「精当明确,凿然有据」。精是精要,当是妥当,明是明白,确是确确实实的,叫你看了之后,句句字字都给予你肯定,你不会疑惑。凿然有据,这个据就是五种原译本,没有改动丝毫,连经题都没有改动,经题也是会集的,到后面我们能看到。「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这就是前面两种会集的毛病改正过来了,确实随顺译法,自己没有用自己意思改动一个字。

    「艰涩沉晦」,这是讲原译本里头的,艰是艰难,很难读的,涩是难懂,沉,我们讲太深了,晦也是不容易明瞭,这是原译本里头有。所以这个经为什么流通不广?这是翻译的时候用的一些文字,确实他的形容相当正确,艰涩沉晦,我们看原译本你就看出来了,难懂!夏老呢?「使之爽朗」,他把这些统统略掉,这就是取捨,会集的时候取捨。凡是这种艰难晦涩的他都不要,他取的就是很明爽,叫你看了很舒服。像现在我们看这个本子,你看多舒服,不觉得它深,也不觉得它难,意思都很明显,没有隐晦,这个难得。「繁复冗蔓」,这就是我们讲的啰嗦,繁复,重复。因为印度人喜欢重复,不像中国人,中国人喜欢简单明瞭,外国人欢喜重复。重复也有重复的好处,为什么?让你加深记忆,所以它也有它的好处。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讲求「简要详明」,言语文字都讲求这个原则,要简单,要扼要,还要明白,还要明瞭,简要详明,还要详细,还要明白,要求这四个标准。所以读中国东西读多的时候,读佛经很难,《大藏经》整个就像这里面提出这些艰涩沉晦、繁复冗蔓,真的很多。他这个会集本「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他把它调整,严缩了。「阙疏悉令圆满」,这个地方欠缺的,那个经里的意思补过来,悉念圆满。这工作不好做,他老人家做了十年,不是粗心大意把它凑成的,十年天天在研究,天天在修订。

    「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这是梅光羲大士对于这个会集本的评语。他会得太好了,确确实实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你看这个本子多好。现在还有人对这个本子有怀疑,这是什么?这是业障,他有障碍,他有烦恼,他有习气,不了解夏莲居老师的悲智弘愿。人家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这一部经上花了十年的时间,就是为这桩事情来的,来做示现的。知道这个法门、这部经典,是往后九千年这么长的时间,无数众生因这个法门得度的,这是标准的经本。他来为我们做这桩事情,多么的难得,多么的稀有,我们知道,那就知恩,知恩你才会报恩。我们用什么来报恩?依教奉行,这一生当中决定得生净土,到极乐世界就看到夏莲居,就报他恩了,他就是接引我们去的。

    「于是先师会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胫是小腿,没有腿就会走,这个意思就是讲传播得很快。实在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黄老居士告诉我,他说老师,就是夏莲居老师,跟他讲,他这个会集本将来从海外传到国内。他们当时的人都感觉得莫名其妙,这怎么可能?到以后碰到我,真的从海外传到国内,我们开头先是在海外弘扬的。只有二、三本传到台湾,我们的老师李炳南老居士得到了,看到前面那么长的序文,梅光羲写的,他老师写的,所以非常认真的来学习,所以在台中开讲,讲这个本子。他有《眉註》,老人家在台中启讲这个本子,我还没学佛,等到以后我学了佛,到台中认识他,他把这个本子给我。我一看到非常欢喜,真的,因为他註得很清楚,段落过得很清楚,我就想讲。他就告诉我,时节因缘没成熟。但今天时间到了,这个故事明天留着我继续跟诸位说。重重难关!现在没有了,现在对这个本子大家不疑惑了,国家肯定,在中国国家宗教局肯定,现在没有人再讲这个话,真的成了净宗的定本。好,今天就学到此地,谢谢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6 23:48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