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61|回复: 1

受菩萨戒之功德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6

主题

4890

帖子

34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54372
发表于 2012-6-10 13: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受菩萨戒之功德
受菩萨戒之功德
  求受菩萨戒的资格,未受菩萨戒之前,先受三皈五戒,还要有菩萨种性,舍己为人,发菩提心,普利有情,所谓“不为己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使命。众生有五种种性:一、声闻种性。二、缘觉种性。三、菩萨种性。四、不定种性。五、无种性。声闻与缘觉二种种性,是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是冤家,独善其身,只顾自己,不利他人。菩萨种性,不住生死,不居槃,誓愿普度一切众生。不定种性,可能转为菩萨种性,或转为声闻缘觉种性。无种性,既无菩萨种性,亦无声闻缘觉种性,乃人天乘。
  菩萨,具名菩提萨埵,中土译觉有情。觉有三义,一曰自利,菩萨能觉悟自己,拣非凡夫不能自觉。二曰利他,菩萨能觉悟有情,拣非二乘,不能觉悟他人。三曰两利,菩萨能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拣非悲智偏用,堕落二边。古德说︰“若见色即是空,即成大智,若见空即是色,即成大悲,智慧增上,自利行多,大悲增上,利生念盛。”又说︰“有慈悲无敌人,有智慧无烦恼。”
  菩萨觉悟有以下八法。
  第一觉悟,多欲为苦,生死烦恼,从贪欲生。所谓︰“因爱生忧,因爱生布,若离于爱,何忧何布。”
  第二觉悟,知足常乐,安贫守道。所谓︰“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犹不称意。”
  第三觉悟,世间无常,虚伪不实。所谓︰“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
  第四觉悟,懈怠堕落,当行精进。所谓︰“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第五觉悟,愚痴是黑暗,要广学多闻,所谓︰“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第六觉悟,贫穷多怨,常行布施,所谓︰“六度齐修,四摄并行,济物利生,三檀等施。”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常修梵行,所谓︰“远离恶友,常遇善缘,收摄六情,守护三业。”
  第八觉悟,生死痛苦,发大乘心。所谓︰“要修大善,莫若发广大心,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
  《华严经》说︰菩萨有七位,五十二个层次。
  一、十信位,信心未成就者是凡夫,信心已成就者,即十信满信位,可以降伏见思烦恼,是外凡夫,向外求理,未能息相,三轮不空,自觉分多。
  二、十住位,生法王家,安住华屋。
  三、十行位,广行六度,摄物利生。
  四、十回向位,回有为行,入无为心,以上即是三贤位。内缘真理,可断见思尘沙烦恼,相似见到佛性,是为内凡,自觉觉他,二者均等。
  五、十地位,神通妙用,由地发生,登地以上,称为圣人,能断无明烦恼,正见佛性,十地菩萨,自觉分少,觉他分多。
  六、等觉位,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觉悟诸法平等一如,因去佛位,犹有一等而胜前诸位,故此称为觉。等觉菩萨自利微薄,能广大利益众生。
  七、妙觉位,究竟成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照圆明,不可思议,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无量功德,莫不具足。
  又有果后行因者,诸佛菩萨,应化示现,如观世音菩萨,是过去正法明如来,舍利弗,是金龙陀佛转世,须菩提,是青龙陀佛辅化,但为觉他,非有情摄。然发菩提心者,虽是博地凡夫,也能自觉觉他,名为凡夫菩萨。有引经说︰“自己未度,焉能度人。”我引经说︰“自己未度,能度人者,菩萨发心。”
  菩萨发心,利自利人,首要修习六度,四摄法,四无量心。
  六度者︰
  一、布施度有三︰(一)、财施,如见贫穷人,则以金钱物质等而为布施,令其解困。(二)、法施,若愿闻法者,则以善巧方便,为其说法,令他信解。(三)、无畏施,若遇豺狼虎豹水火风贼等,则用种种方法,拯救其难。
  二、持戒度有三︰(一)、摄律仪戒,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二)、摄善法戒,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三)、广度一切众生,无生不度。
  三、忍辱度有三:(一)、耐怨害忍,若遇怨憎毒虫等所害,能安心忍耐,无报复心。(二)、安受苦忍,若遇疾病水火刀杖等所逼,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三)、谛察法忍,审察诸法,如幻如化,自性空寂,本无生灭,心无妄动,安然忍可。
  四、精进度有三︰(一)、自法勤行精进,如书写思维研究三藏十二部经。(二)、他法勤行精进,如善巧方便,普度众生。(三)、菩提勤行精进,如断除见思尘沙无明烦恼。
  五、禅定度有三︰(一)、安住静虑,乱想不起,深入禅定。(二)、引发静虑,智慧现前,生诸功德。(三)、办事静虑,功行圆成,利益众生。
  六、智慧度有三︰(一)、求生空智,照见五蕴皆空,得到无我之理。(二)、求法空智,了达五蕴之法亦空,得到诸法皆空之理。(三)、求一切智。一切智又名如实智,一切法如实正智,无所障碍是佛之智。
  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恨,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六度是自利利他,兼善天下,凡是佛教徒,都应勤行六度法。
  四摄法门者︰
  一、布施摄。若众生乐财,即以钱财施摄。若众生乐法,即以佛法施摄。众生既得二种利益,是以生亲爱心,容易受教,得住真理。
  二、爱语摄。随众生根性,善言慰喻,而诸众生,乐闻善言,容易受教,得住真理。
  三、利行摄。起身口意种种善行,凡对众生有利,无不勇往直前,令众生获利,得住真理。
  四、同事摄。士农工商,各行各业,同其所作,使其沾利,因此受教,得住真理。所谓︰“先以欲牵,后令入佛智。”
  四无量心者,即慈悲喜舍是也。通名无量者,由于利他之心广大,所缘众生既无量,能缘之心亦无量,可得无量福,而感无量果。
  一、慈无量心。慈名爱念,菩萨爱念一切众生,常求乐事,随彼所求,而饶益之,修慈能对治嗔恚心。
  二、悲无量心。悲名愍伤,菩萨愍念一切众生,常怀悲心,拯救济拔,令其得脱,修悲能对治恼害心。
  三、喜无量心。喜名欢欣,菩萨庆幸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其心悦豫,欢喜无量,修喜能对治妒嫉心。
  四、舍无量心。舍名施舍,菩萨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嗔无怨,怨亲平等,三轮体空,修舍能对治怨恨心。菩萨发心度生,欲令三界四生,了知人我空寂,皆得无余槃。
  所谓︰“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发菩提心,乃是内因,必假外缘,里应外合,才能成为事实。《华严经》说︰“初住菩萨发心,或见佛相好,或佛神变,或闻佛说法,或听佛教训,或见众生受苦,或闻广说佛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
  《优婆塞经》说︰发心度生,有十种原因。一、不乐近外道法。二、内善因缘。三、观生死过。四、见闻恶故。五、自呵烦恼。六、五神通。七、欲知世间。八、闻佛妙事。九、愍念众生。十、爱众生故。
  《华严经》说︰“菩萨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是故众生于菩萨有大恩德,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又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花。”是说要与社会和光同尘,始能广化众生,又说︰“诸佛皆由此菩提法得道,此法是佛父母,世间无上大宝。若能以此修行,得全分宝。但能读诵,得中分宝。香花供养,得下分宝。”由此可知,若能发菩提心,所得功德,超越独善其身,百千万倍。
  《宝梁经》说︰“佛讲比丘不修比丘法,大千无唾处,况受人供养?六十比丘悲泣白佛︰我等宁死不受人供养!佛言︰汝起惭愧心,善哉!善哉!有一比丘白佛︰何等比丘,能受供养?佛言︰若在比丘数,修僧业得僧利者,是人能受供养。四果四向是僧数,三十七道品是僧业,四果是僧利。比丘重问佛︰若发大乘心者,复当云何?佛言︰若发大乘心者,求一切智,不堕数,不修业,不得利,能受供养。比丘惊问︰云何是人能受供养?佛言︰是人受衣用敷大地。抟食若须弥山,亦能毕报施主之恩。”当知小乘之极果,不及大乘之初心。所以发菩提心有此殊胜功德。
  经中记载︰昔有一小沙弥,随师出门,为师背包袱在后行。忽然发心欲度众生,师说︰“将包袱给我背,在我前行。”后生退心。师说︰“将包袱给你背,在我后行。”沙弥发心退心,如是多次,师父前行后行,如是亦经多次。到达目的地时,沙弥问师何故如此,师说︰“你要发心,度化众生,即是菩萨,应在前行,我是罗汉,应在后行。以后你又复退心,即是凡夫,我是罗汉,应在前行。”由此可知,一发大心,便是菩萨,胜过小乘。
  《摩诃衍论》偈说︰“若初发心时,誓愿当作佛,已过于世间,应受世供养。”
  《如来密藏经》说︰“若人,父为缘觉而害;盗三宝物;母为罗汉而污;不实事谤佛;两舌离间贤圣;恶口骂圣人;破坏求法者。造五逆十恶业。若人了知,诸法缘生性空,发大乘心者,我不说是人趣向地狱及诸恶道。”若人发心度生,了知缘生性空,虽造五逆十恶,亦不堕三恶道。可见发菩提心所得功德不可思议。
  律中说︰“出家破戒,胜过在家受戒,在家破戒,胜过世人无戒。”又说︰“有而犯者,胜无不犯,有犯名菩萨,无犯名外道。”《五戒相经》说︰“受持不犯,当成佛道,受而犯者,亦当成佛。”由于能悔过,不堕三恶道。唯不受戒者,永无成佛因缘。儒家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古德说︰“天下最大的罪恶,抵不过一个‘悔’字,未受戒人,虽然没有犯戒,所作错事,不能改过自新,故无成佛因缘。”
  律中有说,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爱敬。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大智度论》说︰“持戒之人,命于终时,其心安乐,无疑无悔,若生天上,若在人间,当得长寿。”
  经说︰“受菩萨戒者,有八种殊胜功德。一者道场殊胜,菩萨发心,受此大戒,越六趣三乘,直至菩提。二者发心殊胜,若人一念,发起大悲大智,受菩萨戒,即超二乘。三者福田殊胜,假使有人供养满世界大阿罗汉,不如供一受菩萨戒者。四者功力殊胜,受小乘戒,譬如萤火,受菩萨戒,譬如日光。五者灭罪殊胜,受戒破犯,犹胜外道,以戒威力,设堕恶道,受罪轻微。六者受胎殊胜,受菩萨戒者,若有胞胎,常为天龙善神,共守护故。七者神通殊胜,受菩萨戒者,能搅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作黄金。八者果报殊胜,受菩萨戒者,当生莲华藏海,受法性身,一得真常,永不退转。”
  受菩萨戒,既得如是广大功德,因此奉劝诸位善男信女,凡是信仰佛教者,皆应求受菩萨大乘戒,既有百益而无一害,何乐而不为呢?
                                                                                      
http://www.folou.com/thread-1681370-1-1.html《造佛像感应灵验录》:消业除病,消灾延寿,增长富贵,增智美容,超度荐拔,往生净土(约100余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66

主题

4890

帖子

34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54372
 楼主| 发表于 2012-6-10 13: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菩萨戒的意义与功德

《受菩萨戒仪》云:“庄严法身,以戒为璎珞。破除烦恼,以戒作清凉。三皈五戒得人身。十善八斋生天报。持十戒、具足戒,出烦恼之爱河,得罗汉之圣果。”

菩萨戒弟子

菩萨戒,乃大乘菩萨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受菩萨戒的佛弟子以本师释迦牟尼佛为得戒和尚,文殊师利菩萨为羯磨和尚,弥勒菩萨为教授和尚,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为尊证阿阇黎,十方三世一切菩萨为同学伴侣。

我国菩萨戒的弘传始于魏晋南北朝,其中在家菩萨所受持的六重二十八轻戒出自于昙无谶所译之《优婆塞戒经》。南朝梁、陈二代,在家居士受菩萨戒之风气盛行。梁武帝、陈文帝均为菩萨戒弟子。梁武帝曾造戒坛,太子、公卿、道俗、男女求受戒者四万八千多人。至隋代,文帝从昙延受菩萨戒,炀帝从智顗受菩萨戒,唐朝宰相房融,及清康熙、雍正皇帝等历朝王公将相,多是虔敬三宝的在家菩萨戒弟子,护持佛法不遗余力。《梵网经》云:“欲受国王位时,受转轮王位时,百官受位时,应先受菩萨戒,一切鬼神救护王身百官之身。”

持守净戒神王护佑

从前有一个持净戒的男居士,一天路经深山,四顾不见村落住家,夜幕降临,急于找寻落脚处借宿,忽见前面不远处一间小屋油灯闪闪,遂前往敲门借宿。谁知屋内只有一位妇人,待说明来意后,妇人说:“我丈夫是一个山妖罗刹,每夜回来。你住这里会被他吃了。”居士说:“我是一个受过戒的佛弟子,有护戒神王保护,可请放心。”妇人于是安排他住在隔壁室中,居士这夜一心清净虔持戒法,到了次日天亮,安然无事,遂告别前行。居士边走边想,认为妇人说有罗刹丈夫是故意欺骗他,应当不会有这种怪事,想着想着竟起了恶念,走了一段路后又转身折返,不怀好意地要求再借住一宿。这位妇人原是被罗刹所强掳来的,因昨夜罗刹未回,她心想:“这位居士是个善良持戒之人,昨夜住此,便不见罗刹回来,或许正能制邪。”就答应了居士的要求。不幸的是,居士当晚存心不良,动了淫念,正想侵犯妇人之际……只听得阴风一阵,罗刹破门而入,怒火炽燃。此时,又惊又怖的妇人问罗刹丈夫:“你昨夜到哪里去了,为何未回家?”罗刹说:“我昨夜回来,见门口有神王围绕守护,且房舍一片光明,不得已只好暂住他处。今夜回来,既没见到光明,也没有神王出现,所以能安然进门。”
戒为无上菩提本,佛陀亲制的戒法,近能保护佛弟子,消灾解厄、遇难呈祥;远能作为清净三业得道证果的基石。受持戒律,顶戴奉持,真心敬信三宝,功德果报如是殊胜不可思议。《璎珞经》云:“有戒可犯名菩萨,无戒可犯是外道。”菩萨修因,众生逐果。受持菩萨戒,能成就菩萨因地的发心,依戒而行,圆满无上菩提,达至佛果,所以持戒是助道的因缘,修行的根本。

受持菩萨戒的功德利益
梵网经》载,受持菩萨戒得五种利益:
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
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
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
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
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依灵源长老所撰着《佛说梵网经集义句解》,释此五种利益如下:
(一)佛护益
戒是十方诸佛所证所说之心地。故持戒者,诸佛常守护也。佛尚守护,则一切天地神鬼无不宗奉此人,自然进道无魔,得绍佛种。
(二)善终益
戒是诸佛慧命,故持戒者,命将终时,正见慧命中,略无一毫人欲之私,纯乎一体故,心生欢喜,远离颠倒梦想无恶境现前。
(三)好侣益
戒是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之良友,故持戒者,恒为诸大菩萨所友,以无恶党混同。
(四)德备益
戒是一切世、出世功德所囤聚处,故具足戒者,度生死、得解脱,六度彼岸从此而成就矣。一切法无碍自在。
(五)道成益
全性起修故福由慧满,全修显性故慧由福成。故持戒者,具足福德、智慧两足尊。此世他生于道易悟,福慧俱全。

大乘菩萨戒法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为佛弟子应受持、应读诵善学。受持“五戒”正人格、得人身;受持“八关斋戒”种出世因;而受持“在家菩萨戒”是更进一步尽未来际的菩萨发心。在家菩萨受此心地妙戒,依此最胜菩提心为根本,行六度万行,必能自他俱利,诸事圆满!
http://www.folou.com/thread-1681370-1-1.html《造佛像感应灵验录》:消业除病,消灾延寿,增长富贵,增智美容,超度荐拔,往生净土(约100余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2-23 02:09 , Processed in 0.1132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