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27 14: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家更需路
乐山禅师有句名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句话揭示了作功夫及行菩萨道的重点。所谓“高高山顶立”就是说我们修行时清高超然,挺拔孤零的。你立看看,很孤单的!如果没有得到法乳滋润,孤孤单单一个人,是很寂寞的。我们的用功过程,同样也是苦多乐少,加上我们自身的习气太重,身体的障碍重又重,要受尽千辛万苦。所以祖师大德告诫我们,“不破本参不住山”,住山要有几分定力,起码见到空性,否则一个人在山林中,晚上黑漆漆一片,鬼呀魅呀什么的,一点风吹草动就把你吓破胆。所谓高高山顶立,最起码要耐得住寂寞。还有生理问题,像广钦老和尚,饿了没有人供养,只好摘野果来吃。到了冬天,水果掉光光,吃些什么?天气那么冷,肚子那么饿,没有几分定力,怎能耐得住饥寒?如果你真正用功上路,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觉得饿。为什么?气满不思食的缘故。我个人很向往住山的生活,多自在,多逍遥!我从二十岁出家,自接触佛法以来,就一直想住茅棚。现在都年过半百了,也只有几次短期闭关的机会。闭关是被人家锁起来,不像住山,可以自由自在的逍遥游。所以说不破重关不闭关,闭关是更困难的。那么第二句深深海底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行菩萨道。做功夫固然艰辛,行菩萨道更辛苦。想当年我修般舟三昧时,每天写日记。南师都看过批过,统共写了七八本之多后来寄放在一位道友那里,久了被当做废纸卖掉。本来最近南师要我整理整理当时的日记印出来让后学参考,没想到连半张纸也不剩。我也不觉得可惜,反正世间法本来就是无常生灭的,无所谓。我大提这段往事的重点是要说,般舟三昧固然是苦行,但不是真的苦行。真发心为大众服务才是大苦行。因为做功夫,像修般舟三昧,功夫到家时,根本不苦,气脉起来时,人走路像在飞一样,身体轻飘飘的,多舒服呀!反过来呢,为大众服务才真辛苦。身心疲惫不说,时时事事还要保持和颜悦色待人,真难呀!像做道场当家,是要本着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心情。深深海底行,如果挺得住,自有你一番天地。身心气脉自然又不同。所以说功德不够,功夫进步不了。这些道理在小乘经典,譬如,《增一阿含经》,都有很多例子。我们切不可断章取义。拿《安般品》来说,世尊告曰:如是罗云,若有比丘,乐于闲静无人之处,便正身、正意,结跏趺”。谈的是做功夫。至于在第一段所提的行慈悲喜舍,便是行菩萨道的重点。两者看似不同,实际上只不过是阶段性的差别。我们将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精神,深深植入八意识田中。做功夫呢,要耐得住寂寞。行菩萨道呢,就要有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气魄。《复性论》的作者,理学鼻祖唐代的李翱,当时官拜太守,名气很大。有一天,他亲自登门拜访乐山禅师。李翱表现得很谦虚,谁知道大禅师自顾自得看书,对李翱理都不理。李翱个性很急,一气之下,破口大骂,“见面不如闻名”。意思是说,久仰您的大名,今日一见,不过尔尔。李翱拍拍袖子,便准备告辞,这时乐山禅师便给了他一棒“太守何得尊耳贱目”?赫得李翱马上收起嗔恨心、傲慢心,恭恭敬敬的向大师请法。后来李翱经乐山指示有所体悟,做了四句偈“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涵经,我来问道无余话,云在青天水在流”。
李翱又再请问“如何是戒定慧”,乐山禅师说,贫道这里无此件家具”,李翱不懂。
乐山禅师便说,“太守欲保任此事,须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闺阁中物舍不得,便为渗漏”。
这时讲修道人要能舍得一切,舍得一切便能高高山顶立,摆脱干扰,不为物役,舍得一切,便能深深海底行,深入娑婆,普济众生。受此启发,后来李翱边融合儒佛,写了《复性论》,成了理学的开端。
不管有感应、没感应,有相应、没相应,用心金刚念诵必可得不可思议的效果。感应也好,相应也好,都是各有前因莫羡人。不管唱诵的速度快或慢,只要认识清楚正确,肯一路下下去,必回到家。
正确的理念最可贵,因为它是修道的指标。感应不一定靠得住,会退转的。最重要要对法做深入的研究,进而产生信心。如此不管有共修没共修,自己都能提起正念,主动追求佛法。靠别人的鼓励而学道,都是有限公司,非常脆弱。因为那是因人成事,外缘没有了,道心也消失了。所以说,得诀归来好修行,真正的修行靠自我督促,把握法要,不因逆境而退转,才能成就。我再三强调准提法绝非一宗一派所可局限。它是佛法精髓。要我们时时体现空有不二的境界。空是真空,又是妙有。空是解脱境界,身心空灵,人世的种种障碍都没了,如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般的清净。在这种身心空灵的境界中,对于世间的种种现象,仍然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此佛法之谓大明。
是故,心经上说: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准提法就是这么珍贵。从净法界咒观LA字开始,一路下来,次第多么分明。至于跟功夫、见地、行愿的关系,大家一定要多看几遍准提法仪轨,好好融会贯通,到了念准提咒时,我们可以观佛母在镜坛里,也可以将境界一转,观念一转,我身即佛身,变成准提佛母自己在持准提咒,“是心作佛,即身成佛”。这里一再强调空有不二,在虚空中整个咒语源源不断,呈现观音交融的境界,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做到。这是佛告诉我们的,“随其心静则国土静”,也就是般若正观。你们真把般若理解透彻,没有不空明喜悦的。当然,在此同时,习气业障也不断在爆发。对于情绪起伏,你要看着她。南师说,这好比有蜡烛光明就有黑烟,黑烟代表我们的习气。我们要把握的是正念的光明,不管黑烟的习气。希望大家好好体会这点。准提菩萨真是大佛母。准提法更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当我们观想自身如透明玻璃体,就已近似空点的解脱境界。五脏六腑半点感应也没有,就接近了。
我们讲药师佛十二大愿,前二大愿就跟我们修法有关。“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观想自身琉璃体就有这么大的功用。我们籍着观想,慢慢消融习气业障,消灾延寿,求得解脱,又有何困难呢?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不要把生命看得那么重要,寿命不在长短。如果不贪著寿者相,把身体看开,正好解脱。当然,不是叫你们不要照顾身体,身体不好,也会成为修道的障碍。我修道过程中,有一两年身体不太好,我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祈求并加观想。任何境界显前,一观一转就转过去了。所以观想非常宝贵。我们不只念咒时可以这样观想,走路时也可以,谈话时也可以。这样的返照功夫,也就是净念相续,何妨常常利用它。
从观想身如透明琉璃体再一转,转入内空心中,升起心月轮,这是心理、生理,跟人事交点的关键地方。你们观心月轮时不要执著心脏,要整个人内空心中放开去修。念咒是在调和气血。我们的心脏像个马达一样,不停在跳动,有时急,有时缓。我们一观心月轮,马上心平气和,呼吸平顺,气血自然调和。心脏一调和,调和色身又有什么问题呢?月轮观的出来,身心就空明了,心就平了,气就调了。看到不顺眼的事,也不会再气得心脏蹦蹦跳。所以说修心月轮是转化生理、心理、人事的大关键,更是悟后起修,修普贤行愿海的大法。经典上写的都很简要,这是我多年闭关用功的经验,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们读《六祖坛经》,会发现禅宗愈早期愈生活化。即使佛的原典,内容记载的也都是佛陀与弟子们面对面的谈话,非常平实。禅宗在宋代以前没落了,变成参话头。像“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谁是我的本来面目”?禅宗到了这地步,慢慢僵化了。我在民国五十八年,服役的第三年读到《坛经》,心里生起很大的欢喜心,总算找到自己本来生命的下手处。站卫兵也好,行军也好,无时不在参究《坛经》的道理。我当时就发愿讲来要恢复禅宗()林道场,让机缘成熟的行者打禅七,不至于直落于参话头一途,希望能有唐宋时期禅宗活勃勃的宗风。我也打过佛七。净土宗非常简要,直截了当,在现代非常风行。对于佛法法要,如果能了解般若(空),就不会绕圈子,能够直接了解什么是无量光,与阿弥陀佛互通气息。这就是古代祖师说的:“与诸佛菩萨同一鼻孔出气”修行,一定要从法上去体会,不要修死了。佛法是活生生的。
如果能够以金刚念诵的方法去念佛,那你念佛会更自在、更得力、舒服得很。一般人打佛七,很多年纪大了变得很执著。光靠一股宗教情感、念佛没念到心上来,还在表象徘徊。宗教情感对初学者很好,也是应机施教的一种方便。只要真能信能发愿修行,跟净土一样可以相应。以上简述了个人对修行的一点期望,严格来说,这个准提七与禅七又有什么两样?想在的打七都变得很公式化了,参话头,千篇一律。当然要成就这个心愿,还是要一步一步来,还是要到机缘。我反过来看自己,笨人走的是笨的路线。我们宁可多做少说,不要光吹牛,讲话讲过头,便是口过呀!我们看禅宗祖师们,都是很平实,很平凡,不乱说大话的。
今天已经是第四天了。往后还有两天半。大家愈接近圆满日,愈要严严瑾瑾战战兢兢,好好珍惜。我来美国一趟都不容易,大家要对法,对这个道场保持敬意,起码让这里的常住们留下好的印象。时时刻刻展现宁静、安详的气质。不要一下讲堂,就忙着串门子。那代表着你内心很空虚呀!这时候就要提起咒语。我们仔细算算,一天做到这里支香下来,才占我们我们每日的几个小时而已,有限的很。扣去吃饭、睡觉的时间,剩下多少?所以修行要靠自己随时的收敛身心,不要散心杂话。想想我们若能够活到八十岁,扣去睡眠时间剩四十年的生命,再七折八扣琐碎的事物,只剩下十几年的时间用在修行上。如果大家能睡少一点,少说一点杂话,这一生精进必不空过。只要自我要求,念念在三宝,在法上,气象一定不同。
我们修准提法,表面上要等那敲磬敲钟,才开始修法。事实上,在还没有敲之前,你已经开始用功,做好修法的准备。修行如果能做到,随时随地,不因人事环境,有人带没有带而有差别,那你的佛法差不多了。如果只是因人成事,那就差一大截。
我们听闻佛法,或者阅读经典,要随阅入观。经典是活生生的修行指要,不要把它看做白纸黑字。经典是立体的。我们将经文融化到自身,自自然然从心流露,才容易进入状况。如果文字与我们距离遥远,那怎么吸收的进来呢?学习佛法,不能只是身、心、境,在根、(意)、识上打转,要真真切切将之消融到我们的自性。修习任何法门,都要把我这个精神,由相入性,性相不二。古代讲禅宗称为性宗,唯识称为相宗。修行是性相一体,体相如如,进入到本地风光。心的自体较难体会,所以修法都是由表相导引,再融入心性,自性光中。这时佛陀的本(源)。如果用心不到这个程度,则还在门外徘徊,进不了菩提大道。因此我们要有这个气魄,三藏十二部经,都是为我而注解。我们读《金刚经》也好,《法华经》也好,都是这样。像我们前天读的《安般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呼吸的长、短、冷、热、有形、无形等等都是现象,我们要把呼吸与心灵交融在一起,才是安般守意,才是修安般法的重点。我们念佛念咒,也要念到心田中,所以观想心月轮,开始变入流亡所了。如果你还在音感的好听不好听上打转,那怎么入得了流?我们要进入法性之流,能所双亡的境界,到那个程度,已不再谈什么感应不感应,那些不过是沿途风光罢了。种种光影门头,气脉动与不动,都是自心所起的变化。能晓得气脉不动的,它不动的。在修法当中,有人会生起傲慢心、恐怖心,种种感觉都是被现象所牵拌。
古德也好,当今宗师大德也好,都是奉劝我们修行用功,要一门深入。什么是一门深入呢?这一门跟那一门是不是格格不入呢?佛法的根本在于般若法门,也就是心地法门。一门深入,就是要我们直接会到心地上。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都要回归到般若法门。所以说,一门深入也就是向上深入,永远都不会跟其他法门格格不入。我经常说,修习念佛法门,一定要把握原始佛说的经典。我们读三经一论,哪里有种种狭隘的门户观念?那都是说法把佛法变窄了。佛法本身没有矛盾,是我们凡夫一知半解把它局限了。佛的每一部经典,都是要我们从心地下手。一门,就是心地法门。也就是不二法门。融通了这个道理,不管念佛也好,念咒也好,观想也好,都心无挂碍。有人传法说,修行念佛就好,不要念大悲咒,不要念其他的咒。读经读一本就好,不要读其他的经。佛陀如果再来,一定会大喊:“冤枉,冤枉呀”!把我的法讲得这么狭隘。佛智多么广大呀!我们看佛陀都是应机施教。能够修白骨观得道者就教他白骨观,应以不净观成道者就教他不净观。哪里是千篇一律公式花的教导?修习佛法,不过是应病与药,能把你的恶业习气除掉,就是好的方法。所以说,《中观论》是破而不立,把毛病拿掉,正知正见自然就发现了。如果立个东西,不是又抓个东西?所以八万四千法门,都是用来对来我们的习气的,如珠走盘,处处皆圆。我们看这个观音殿的佛龛上刻着圆通二字,不圆通,不是佛法。不圆通是你自己不开窍。有所偏执就不圆了吗!那就有所阻塞。通畅无阻,才叫解脱。
佛在《楞严经》上请二十五位尊者大士报告他们的修行经验,都是各说圆通法门。最后文书菩萨做总结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我们现在修准提法,也是观音法门。我们读《楞严经》观世音菩萨称道品,以及《法华经》第二十五章普门品,都是强调由信心入门。但在《楞严经》上,佛不但教我们要念、要修,还提出观世音菩萨成道十四种无畏功德。我们仔细研究这十四种无畏都是踏踏实实的见地与功夫所形成的境界。我们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悉来龙去脉,才会信得心服口服。我们如果能将《楞严经》卷六,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化身与普门品配合一起研究,一定能对观音法门有更深入的了解。《楞严经》卷六提到我们修行会遇到的五十中阴魔,其中色、受、想、行、识各分十种。五阴就是身心的五层关卡。在修行过程中一不留意,就很容易掉入身心变化的魔境中。所以古德说:一人与万魔作战。所谓万魔就是万法,也就是我们的烦恼。烦恼有好有坏,产生种种苦乐境界,到头来还是要丢掉的。所以心经上说,照见五阴皆空,谈何容易!我们在仔细研究为什么成佛有五十三个阶梯?从初地、二地到十地,每一个菩萨果位都有其殊胜的地方,也有其它不足的地方。所以修行每遭遇一次困难,就自我提升一次。尽未来际都不断在修。打坐用功,看似平常,一不在意,就有很多折磨。所以我们要怀着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精神,战战兢兢用功去。不用功,魔还瞧不起你,不来考验你呢。所谓魔,其实也是方便说。魔就是我们的业障,看透了,不生恐怖,魔也碍不住你。修行过程中,难免有情绪起伏的现象,这很正常。这时候就要忍持、安忍,慢慢就会化解,渡过难关。我们好好持念准提咒,念得有功夫,身心就会很顺畅。有时候心浮气躁的、高亢的像在尖叫,都是色身不调的缘故。
修准提法,就是修观音法门。我们常听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所以在信仰上,大家不断求观世音菩萨来救我们。如果从法上来讲,所谓寻声救苦,包括了见地及功夫在内。我们难过的时候,用耳朵听难过的地方,渐渐就会豁然开通。这是实际的见地及功夫,也就是耳门回照三昧。我们这样听下去,听到受阴由粗重转为轻安,气脉现象一步步来,到最后四肢百骸都会松开的。这些过程,经典里只指示大家,实际都要靠自己体证。我们不用则以,一用功,魔就来了。这时候,念佛的就要坚持一句佛号,念咒的就要抱着咒语不妨。只要忍持下去,低潮过去,阴极阳生,自然柳暗花明又一村。修行不能颠颠倒倒的,要发愿。若已发愿,便能苦不以为苦,魔境一来,都想它是来成全你的,是逆增上缘,来增长我们的福德智慧的。像我前两天喉咙好好的,今天就咳嗽了,身心的变化,有好有坏,每天都要不同经验。只要我们勇于接受考验,发心用功,佛菩萨会来鼓舞我们的。
我们念得准提咒,其实也是由(嗡阿吽)法界三个根本母音脱出来的。嗡里有吽,吽里有阿,奥秘无穷。这点希望大家多多体会。勇猛心易发,长达心难得。一般人经过外人鼓励,劝说,马上想修道、成佛,非常勇猛,这叫勇猛心易发。可是修了不到五分钟,就不见踪迹,所以说长达心难得。修习佛法做功夫,若想要到不退转,第一在理路上要认清楚,然后要有恒心的修下去。哪怕是十年二十年,都要坚持。我常常说,滴水穿石,细水长流。点点滴滴的累积,会相当可观。如果像暴风雨一样,一下子暴涨,一下子暴退,河床常常都是干枯的。山河常流不断,最为可贵。我们读佛陀的传记以及历代高僧祖师传,都可以知道,不管再怎么上根利智的行者,修行非要投入二三十年的功夫,才会有所成就,所以说长达心太可贵了。要保持长达心,非发菩萨利世利人之心不可。《劝发菩提心文》中分析得很清楚,有四种偏的发心,有四种正的发心。一般人发心,有发小乘心,有发偏邪心,只有发正菩提心,才能耐得住寒霜、考验。再好的法门,都要持续修行才有功效。再简便的方法,也要穷其一生去钻研。修密法也是如此。肯下功夫,用智慧抉择看清楚,不好奇的东换西看,如此长年累月的修证,才能到达不退转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