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91|回复: 0

【心经】修持,密义及击掌除魔障法 简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510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320
发表于 2005-11-7 23: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2-17 18:56 编辑

<FONT size=2>蒋扬亲绕<BR><BR>论-全文主要分成三个简介主题<BR>一. 修持-修持分前行,正行, 结行相续三部份来简介, 前行为发心;正行为尃注智能,将简介数种实修法; 结行为回向.<BR>凡大乘修行法必具备以上三种金刚地基, 如不具备此三金刚地基,则再长的修法,亦不足称为修大乘法,如具备此三金刚地基,再短的乃至吃饭供养,可称为尊贵的大乘法。行者不具此诸行,所修福德易失如狂风中烛火易熄灭,如法的具备此三金刚地基,此所修功德如金刚地基永不能摧毁,如八功德海一样,黑业果的烛火亦难以烧尽。因此我们应有正确的菩提发心,而如下士道为来世,中士道为自脱离轮回,皆非大乘发心,但如不以此下中士道发心为基础, 则上士道之菩提心,亦难正确广量的生起。<BR><BR>二. 密义-心经外义为演化甚深见-般若空性, 密义含广大行-菩提道次第. 义如金刚经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为甚深见, 『而生其心』为广大行. 另如现观庄严论即是阐释大般若经密义-广大行菩提道次第; 故宗喀巴大师说诸佛圣言量皆为教授. 此密义之科判, 谨依藏传佛教盛传之宗喀巴大师对心经的五道次第科判为主, 将于心咒讲解部份合论, 以显心经为般若经之大明咒(总持)与其心咒义.<BR><BR>三. 击掌除魔障法-当年玄奘大师往印求学取经, 途中遭遇甚多魔障,即依持颂心经来除魔障. 现于西藏及日本尚保留与修持此心经除魔障法,一般在法会或修行前先念诵心经一次, 再观修此法, 击掌三次以退妨碍法会与修行之魔障.<BR><BR>此因编幅有限, 故以简介为主; 所依心经版本, 藏传佛教方面以止贡噶举派所译版本为主,因最近流通之贡噶上师演讲心经录的版本中, 汉译文, 心咒与心轮的咒字皆有少许错误处故), 另于中。。国流传最广之玄奘大师译本, 因缺序分及流通分, 故又参考, 施护, 般若共利言等二版本<BR>. 但发现玄奘大师所译之『色不异空 ...空即是色』四句, 与诸版本之『<BR>色即是空 ... 空不异色』正好相反, 另有少处差异处, 故尽量依诸版本<BR>共通处为主.<BR><BR>本文重点是以修持法为主的简介, 不同于逐字释经之文, 故此不附心<BR>经译原文, 请自行参考各自版本译文.<BR><BR>正论-<BR>一. 修持<BR>(一)前行<BR>1.发心<BR>无论任何修法, 重点在于发心, 因修行目的是为了实现发心; 如发<BR>轮回心, 即使修行三大阿僧劫, 亦只是成就漂荡于轮回之因. 故修法<BR>最首要为审察自心, 为何修持此法呢? 那我们应发何种心呢?<BR><BR>凡夫发心修持目的皆为轮回, 而修行者是为成佛, 佛陀即为觉悟<BR>者, 其具三种特质, 即自觉,觉他, 觉圆满, 而其基础即为出离心,<BR>菩提心, 性空正见. 故修持心经或任何起心动念, 皆应观照修证的是<BR>执着轮回因, 还是修证性空出轮回因呢?<BR><BR>以上三法应皆具备, 否则修任何教法皆犯因果不相应. 故修法前<BR>行依出离心, 菩提心为主, 而正行以般若正见为主..<BR><BR>发心修法-请依诸法师之教导来正确发心. 或依贡噶上师心经演讲录中之<BR>教授; 此仅诚心建议, 应在稍得正确发心感受后, 再往下修持心经.<BR>如在尚无少分前心发心感受时, 应将大部份时间花在思维修持发心前<BR>行上, 依发心感受增长后, 才将正行时间逐渐延长. 如在不确定目<BR>标前, 再如何精进修持, 只恐离目标愈远矣!<BR><BR>修行态度-应离三过, 六垢, 观四相 , 此于『贡噶上师心经讲演录』中<BR>的听经态度己详述, 故不重复.<BR><BR>2.受用境圆满之修法-<BR>依【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王舍城灵鹫山, 与大比丘与大菩萨众.】论报身<BR>圆满五受用之修法:<BR>法-『如是我闻』, 所听为大乘法, 是综合佛说所八万四千法门之心中心<BR>, 秘密金刚句.<BR>时-『一时』或『尔时』, 依表义世俗谛解释, 其应处于生灭之间, 藏传<BR>佛教称为『中阴』, 而依胜义谛来论, 无生亦无灭, 故亦无任何时<BR>间居于生灭之间, 故我们应脱离世俗相对时间观念的罣碍, 应胜解<BR>世尊说法无时空限制, 只要具清净正见, 世尊『尔时』或『一时』<BR>当下即在此说法开示.<BR>主-『佛』; 可观于平额前上方虚空幻现释尊, 或是般若佛母.<BR>地-『在王舍城灵鹫山』, 观现处于净土坛城中. 因众生无限, 故世尊亦<BR>化身无限以行各种事业; 觉悟者无时空限制, 同时亦可化身无限,<BR>故可观世尊于前方法座上开示.<BR>眷-『与大比丘与大菩萨众』. 出家人自观为年少童颜像, 在家居士自观<BR>为转轮圣王, 曾受灌顶者可自观为本尊.<BR><BR>由以上可积聚修此法之殊胜因缘.<BR><BR>3.般若利生-<BR>【尔时, 薄伽梵入『观法深明』三昧】- 『观法』为『观』察诸『法』<BR>真实本相, 在中观, 『深』表胜义谛甚深见-空性,『明』表广大行世俗<BR>谛-方便, 在大圆满见『深』为心之本性空, 即为『体』;『明』为心具<BR>感受之特点, 即为『相』; 心与明为一体两面, 任运无碍, 悲心遍满,<BR>具判断功能, 即为『用』. 此为世尊之体相用. 外相上, 释尊住甚『深』<BR>见三昧中, 密相中自然任运佛之威力, 致成观自在菩萨与舍利子演化『<BR>心经』, 以利益众生, 此为性空中『明』之无碍悲心化现.<BR><BR>『深』为般若, 『明』为菩提心次第, 密相中, 佛身因慈悲与往昔愿<BR>力, 成就而放无量大光『明』, 光明本质为深甚空性, 此具内外功用, 内<BR>以光『明』遍十方世界利益及加持有情与听法者证空性, 以去除听法时无<BR>明障碍.外可调伏欲界, 色界天人之傲慢, 彼因往昔善业而能身放光明,致<BR>生傲慢, 故佛以其身放无量光明, 相对之下, 彼光明如萤光对日光,故可<BR>转生尊敬之心, 尃一听受佛法.<BR><BR>利生修法-我们应住于观法无自性之甚『深』法身境中, 而『明』现报身<BR>五受身境,观自身放光十方, 行上供养诸佛, 下施六度众生之事业.<BR><BR>综合以上诸法, 自转轮圣王或本尊以修持, 内则可除自身常执之<BR>凡夫见, 以培智能资粮; 外则植福德资粮.<BR><BR>(二)正行-胜解修持经文<BR>修持正行拟以见修果三部份来极精简的总论与分论讨论,『见』将<BR>以中观及大圆满见来简介,『修行』预简介不同修持法, 『果』则总结修<BR>行此法其果之殊胜.<BR><BR>总论-<BR>『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俱空, 度一切苦厄』.<BR> 根-观自在菩萨<BR> 观自在, 『观』本性空, 心之本性(空)『自在』清净, 无着无染.<BR>此为『无所住』菩萨, 证悟自在的『萨埵』发『菩提』心为利益『<BR>有情』(萨埵). 此为『生其心』<BR>★此于大圆满见为心之『本性』(体)-空<BR><BR>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修持运『行』甚『深』见-『般若波罗蜜<BR>多』于每一相续当下之『时』<BR>★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特点』(相)-明<BR><BR>果-照见五蕴俱空, 度一切苦厄.<BR>自觉-照见五蕴俱空,自证圆觉<BR>觉他-度一切苦厄. 『悲』心度自他有情离『一切苦厄』<BR>★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功用』(用)-大悲任运无碍遍满.大圆满见<BR>之体, 相, 用为空, 明, 大悲遍满, 譬如暗室无光, 慧灯一启, 去无明黑<BR>暗, 光自性『空』, 手抓摸不住故; 其具『明』之特性, 光亮除暗故;『<BR>无碍遍满』, 光明功用能充斥室内故.<BR> </FONT> <FONT size=2>分论- <BR>1.见-<BR>一. 人我空-五蕴皆空.『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受<BR>想行识亦自性空。』<BR>中观见, 大圆满见:<BR>(1) 色即是空-胜义谛, 由观察修可『明心』-『明』白境为『心』之反<BR>射, 并无自性; 那心是为否实有呢? 再进一步观察修,可<BR>『见』心亦无自『性』, 此为『见性』-见心之本性. 其<BR>如『应无所住』.<BR>此于大圆满见为心之本性-空<BR><BR>(2) 空即是色-世俗谛, 观察如何由因缘法形成幻有世俗万法, 如『生其<BR>心』. 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特点-明. 其能感受万物. 对万物之<BR>感受实为心明之反射<BR><BR>(3) 色不异空-二谛双运, 当经过分析辨证理解胜义谛与世俗谛后, 则应<BR>不落二谛(边), 进一步思解胜义谛与世俗谛无二. 在圣者心中, 其<BR>为无二, 而在凡夫心中, 执为二边.<BR>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之功用-大悲任运无碍遍满.<BR><BR>(4) 空不异色-二谛差异, 胜义谛如何建立世俗谛, 也就是如何在甚深见<BR>性空中, 生出广大方便行, 也就是如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BR><BR>此于大圆满见中为心综合运用. 凡夫因不『明』执诸法『空』为外<BR>在实有, 故由此分别而生烦恼障, 致感受业障而因循轮回.<BR><BR>(二)法空-『舍利子, 以是诸法性空无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BR>中观见:<BR>(1)根-不生不灭为甚深见胜义谛. 根本上来说, 无始以来, 佛与众生心<BR>之本性本不生不灭<BR>(2)道-不垢不净为广大行世俗谛. 于修持道上, 表相世俗谛认为具不垢<BR>者为觉悟者, 不净者为众生, 但于内相胜义谛, 不存二元分别念<BR>而修. 垢法或净法皆可为道, 主要于是否具不执垢净之清净观.<BR>(3)果-不增不减为圆满佛果. 胜义世俗谛双运不二. 于果位上来说, 证<BR>果时无增一分,众生时无灭一分, 因真理特性不变.<BR><BR>大圆满见:<BR>(1)『不生不灭』为心之本性-(性)空, 万法当下即具生灭, 因缘和合故,<BR>众生因无始无明,而执心为实有.<BR>(2)『不垢不净』为心之特点-明, 其能感受万物, 众生不明对诸法之感<BR>受皆为心之明的反射,执心外另有相对之实在诸法, 故生心及心<BR>外诸法二元分别, 而生所知障.<BR>(3)『不增不减』为心之功用-遍满, 其为心之空明作用而衍生之判断.而<BR>众生执二元分别感受而判断诸法, 譬如此好, 我喜欢(贪), 彼<BR>不好, 我讨厌(瞋), 由此而生烦恼障.故觉悟者为大悲遍满, 众<BR>生为烦恼遍满. 如能胜解诸法世俗谛(世俗看法)与胜义谛无二,<BR>而无罣碍其诸得失, 即自性空之『无所得』.<BR><BR>2.修行-<BR>修行重点在于不落入二边之二元分别. 此仅精简的区分为因乘与果乘<BR>, 因乘即南传佛教之声缘二乘, 与北传佛教中之显乘(又称『般若乘』),<BR>果乘即为金刚乘. 依中观应成派观点, 因乘或果乘主要差别, 于性空见一<BR>样, 皆悟无自性空, 即使声闻缘觉乘亦知人法空见, 只是发心与修持方便<BR>法不同,当然证悟果位与速缓亦不同. 此将省略般若乘修法简介,因宗派众<BR>多, 请自行参法师的开示教导. 在声闻缘觉乘仅代表性修法简介为主, 于<BR>金刚乘则以生起次第中, 下三部本尊瑜伽修法为代表简介, 至于如何配合<BR>生起次第之无上瑜伽部, 圆满次第, 二三四六中阴四派不同之修法, 大圆<BR>满, 大手印等修法简介则省略. 另亦有尃有心经之般若佛母法, 请自行参<BR>考贡噶上师心经演讲录, 此略.<BR><BR>『舍利子, 是故于性空之中, 无色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耳意 ... 亦无<BR>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同理亦无苦集灭道, 无智无得, 亦<BR>无不得. 』<BR>凡夫于六根与外六尘接触时, 『无明』而『行』识, 由十二因缘和合<BR>『集』成而生『苦』受,生老病死接踵而至, 依『道』修『智』而『得』<BR>『灭』; 此皆因无明, 而二元分别执因缘和合感受为实有; 如依般若, 彼<BR>皆自性无.<BR><BR>1.声闻缘觉乘修法简介-保持清明的尃注于根与尘接触(金刚乘术语为双<BR>运)之每一剎那, 此为止住修, 悟其为因缘和合自性空, 并无实在<BR>不变之自性, 此为观察修. 如眼甫见某物, 便觉知是眼看到某物,<BR>如此而己, 法尔如是, 耳鼻舌耳意, 五蕴皆如是修, 可由此悟空,<BR>修持纯熟时, 可自然转识成 智, 当下悟蕴, 根, 尘,界,十二因缘<BR>皆无自性空.<BR><BR>在修持证悟以上境界时, 般若乘行者认为闻缘二乘虽己尽烦恼障(漏<BR>尽通), 但尚执所知障与细微法执, 故应依同理, 进一步修证『同理亦无<BR>苦集灭道』; 而登地菩萨更应『无智无得, 亦无不得.』除二元分别所知<BR>障, 无沉寂于涅盘, 行『应无所住中而生其心』菩提道.<BR><BR>2.金刚乘下三部瑜伽生起次第修法:<BR>一. 座上修法-『舍利子, 是故于性空之中, 无色受想行识』, 依前所述<BR>之见而修持:<BR>(1) 色即是空-观空咒. 胜解(观察修)周遭环境及自体五大, 受想行识皆<BR>无自性空. 此为生起次第正行中最重要之关节, 如不胜解于此性<BR>空中生起如幻行, 则后继所观修, 皆犯执着罣碍之病. 许多在修<BR>习本尊仪轨时, 不重视或是不知此, 殊为可惜. 此处与睡眠, 死<BR>亡, 法身果相应相关.<BR>(2) 空即是色-一有起心动念, 即观因菩提心与往昔愿力关系, 由诸法自<BR>性空中, 逐步或瞬间幻生本尊. 此与梦, 实相中阴, 报身相应相<BR>关.<BR><BR>(3) 色不异空-入性空定. 观万法融入自幻现本尊, 自逐步融入性空净光<BR>中.此亦与法身果有关.<BR>(4) 空不异色-因菩提心与愿力之心行而出定, 自身瞬幻现为本尊, 周遭<BR>环境皆幻现为净土坛城, 其本质为般若性空. 此与醒来, 投生,<BR>化身相应相关. 下座后观照诸法应具清净观.<BR><BR>观本尊坛城主要去除自执人法皆为实有之习性. 同时应知本尊坛城其<BR>诸表相(如装饰, 身色, 手印)之胜义, 因其为诸佛福德愿力等因缘和合而<BR>幻现, 由此可提醒自身是否与其福德, 愿力『相应』, 如可与自性空中行<BR>如幻事业, 执心减少, 菩提心增加, 方可称为『感应』. 如执六根热流,<BR>幻景为感应者, 恐徒增轮回因吧 !<BR><BR>二. 座下行法-<BR>『无眼耳鼻舌耳意 ...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BR>心要:b色(印)空不二, 声空不二, 意空不二.<BR>凡所见者, 皆观为净土, 有情皆为弥陀或本尊, 其本质皆为般若显现<BR>, 诸法如性空所盖之印, 如镜中影, 水中月, 空中虹. 观所闻之音声皆为<BR>『噶德 ... 婆哈』心咒, 或阿弥陀佛, 或本尊咒音, 其本性空, 如空谷<BR>回音. 明觉起心动念皆于胜义谛般若性空中, 诸相, 声皆为心反射之世俗<BR>谛, 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或空, 明, 遍明. 凡六根所触之六尘,<BR>皆为般若圆满幻现<BR>.<BR>三. 密义与心咒简介-<BR>咒有总持, 护心, 总持为『总』摄经意『持』为心要,『护心』离世<BR>俗凡相及凡心. 如般若经即是总摄其心要成心经, 以利记忆持颂, 故心经<BR>亦可称大明咒, 最早期鸠罗摩什译心经名为大明咒, 颇合其意. 同理将心<BR>经密义心要摄成总持(心咒), 其为嗡, 加爹... 娑哈; 如更精简则总摄成<BR>『阿』, 因阿本表不生不灭意, 由其可幻现诸法, 故称其种子字, 为般若<BR>佛母心轮间之种子字. 故应由其提醒胜义谛般若与世俗谛方便次第, 并非<BR>不解其意, 而是因其总摄意义无限, 故无法译得合适字句, 又恐不解者因<BR>字生义, 故以译音为主. 所以咒字应解释, 至少应知其表义, 但绝不应误<BR>执其意唯有如此. 在西藏认为, 一个好上师, 可对其弟子至少花六年以上<BR>时间解释六字大明咒:嗡玛尼贝美吽. 因此认为不应解释咒义之观点, 似<BR>有再考量之必要. 现仅以心经密义,与综摄心要所成之心咒, 来简介心咒<BR>表相意义.<BR><BR>密义-配合五道<BR>1.资粮加行道-『舍利子, 若善男子善女人乐修般若波罗密多深妙行者,<BR>应观五蕴自性空. 空即是空, 空即是空 色不异空, 空<BR>不异色, 受想行识亦自性空』<BR>2.见道-『舍利子, 以是诸法性空无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BR>3.修道-『舍利子, 故于性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 无智无得, 亦无不得』<BR>4.无学道-『舍利子, 因此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 ... 三藐三菩提』<BR>一. 菩萨十地-『舍利子, 是故菩提萨埵以无所得故, 依止般若波罗密多; 』.<BR>二. 法身-(1)自性法身-『心无罣碍故, 无恐怖, 』<BR>(2)智能法身-『远离颠倒,』<BR>三. 色身-『 究竟涅盘。』<BR><BR>心咒:『嗡 噶德 噶德 巴喇噶德 巴喇桑噶德 菩提婆哈』<BR>简释-嗡由 A. U. M. 三个字根组成, 各表由身, 语, 意, 如何由凡夫转<BR>成圆满佛陀之身, 语,意, 即化, 报, 法三果位身, 须依以下心经<BR>密义-菩提心次第之心要总持, 第一噶德配资粮道, 第二噶德配加<BR>行道, 巴喇噶德配见道, 巴喇桑噶德配修道,菩提婆哈配无学道.<BR><BR>3.果-<BR>(1) 度一切苦厄, 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BR>(2) 心无罣碍, 无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BR>(3) 菩萨依此究竟涅盘, 三世诸佛亦依此证无上正等正觉.<BR>(4) 一切如来皆悉随喜.<BR><BR>(三)结行回向-依惯用回向文, 以三轮体空之无所得心来回向众生速证无<BR>上正等正觉.<BR><BR>三. 击掌除魔障法-<BR>一般在法会或修法前先念诵心经一次, 再观修此法, 观双心各有千辐<BR>法轮. 击掌三次;击掌时, 要胜思此掌声来自何处, 来自单掌呢?但仅动单<BR>掌不闻其声; 来自双掌呢? 仅举双掌亦不闻其声; 需要再加击之动作, 方<BR>可闻声, 由此可知声乃因缘和合而生, 没有不变及独立之自性, 故悟自性<BR>空, 声为因缘和合生, 故悟为幻有, 由胜解性空幻有而推演诸法亦皆性空<BR>幻有. 故每次击掌时, 都要以观修此法更深入心经性空境界, 而灭内无明<BR>魔及外天魔执着, 自然内外魔消退, 由因此而得以除魔障.<BR><BR>仪轨简介如下-持颂心经后<BR>1.前行归依发心-<BR>南莫! 敬礼上师佛法僧, 敬礼般若大佛母. 愿诸胜义句成就.<BR>如昔天神主因渣, 思般若义持心经, 驱退诸魔不祥物,<BR>愿我亦同依此法, 思般若义持心经, 驱退诸魔不祥物,<BR>2.正行-<BR>愿其回退 (击掌)<BR>愿其无有 (击掌)<BR>愿其息灭 (击掌)<BR><BR>3.结行回向祈愿-<BR>万法因缘和合生, 其为无生灭始终, 无来去分合之义; 诸因缘完全自在;<BR>教授自在我敬礼, 圆满佛陀之圣文. 愿一切吉祥.<BR><BR>愿六道有情依般若心经速成佛道 蒋扬亲绕 .<BR><BR><BR>心经『咙』与击掌退魔障法之法源-<BR><BR>1990年末旅于北京, 承胡继欧大德授除魔障法, 及得过心经『咙』,<BR>1991新年朝拜塔尔寺时, 向扬嘉仁波切求过心经『咙』以结法缘.<BR>1994年于美国洛杉矶向罗桑才培上师再次请过除魔障之『咙』,并得其授知上下密院所修<BR>不共之除障法. 主要击掌二次, 首次击, 入般若定,再次击, 幻化本尊.<BR><BR>西藏佛教研究中心 噶玛贡嘎塔喜 整理设计 <BR> </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9-20 00:14 ,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