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83|回复: 4

浅谈一心不乱及念佛◆一心不乱指信、愿、行的一心不乱 !!!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主题

1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30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a href=\"http://www.fjdh.com/bnznews/HTML/bnznews_20060224002254.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fjdh.com/bnznews/HTML/bnznews_20060224002254.html</A></P>
<>您现在的位置: <a href=\"http://www.fjdh.com/\" target=\"_blank\" >佛教导航</A> &gt;&gt; <a href=\"http://www.fjdh.com/bnznews/Index.html\" target=\"_blank\" >信息</A> &gt;&gt; <a href=\"http://www.fjdh.com/bnznews/List/List_395.html\" target=\"_blank\" >法务资讯</A> &gt;&gt; <a href=\"http://www.fjdh.com/bnznews/List/List_365.html\" target=\"_blank\" >参修资讯</A> &gt;&gt; 信息正文 </P>
<>[音频]:弘法法师谈一心不乱及念佛</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主题

1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3032
发表于 2007-11-22 18: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  align=center><B><FONT color=#cc00ff size=4>浅谈一心不乱及念佛</FONT></B></P>
<  align=center><B><FONT color=#cc00ff size=4>弘法</FONT></B></P>
< ><BR><STRONG><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6>  一心不乱指信、愿、行的一心不乱 !!!</FONT></STRONG></P>
< ><FONT size=4>一心不乱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惑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其确切含意,把易行方便的法说得难以实现,这显然是极不合理的。</FONT></P>
< ><FONT size=4>事实上讲,无论是事一心不乱,还是理一心不乱,我们一般人都做不到。就事一心不乱,根据蕅益大师的界定,好像要断见烦恼,到这样一种程度才算达到事一心不乱,那么试想一下现在一般人怎么能做得到呢?所以说让人很困惑。</FONT></P>
< ><FONT size=4>就包括我在内,学佛那么多年,也念佛,确实也很认真。特别是在做居士的时候,像你们一样,真的虔诚认真,因为那时候很单纯,做居士很单纯嘛,没有那么复杂。</FONT></P>
< ><FONT size=4>但是要达到什么所谓的伏烦恼、所谓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这简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坦白的说就是没有做到过。</FONT></P>
< ><FONT size=4>那么这不是很显然的给人一种为难吗?弥陀经上讲,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而我们却一点也没有做到过,那怎么能往生呢?</FONT></P>
< ><FONT size=4>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来接引往生,<STRONG>这个问题真的让人很困惑,也无计可施。</STRONG>后来细读印光法师文钞,在印祖文钞里面看到了精确的答案,在增广文钞前面的《复濮大凡居士书》一文里面,谈到了一心不乱的问题。</FONT></P>
< ><FONT size=4><STRONG><FONT color=#0000ff>印祖认为这应该是冠前面的信、愿、行三资粮,不能光说持名一心不乱。</FONT></STRONG>可是现在一般的认识呢,往往只理解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其实弥陀经一开始,举依正庄严是<STRONG>启信</STRONG>。接着要大家发愿往生是<STRONG>劝愿</STRONG>。那么当下应该怎么做呢?指导大家要<STRONG>执持名号</STRONG>。</FONT></P>
<P ><FONT size=4>如此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要<STRONG>起发信心,要有愿心,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STRONG>。<FONT color=#0000ff><STRONG>这是冠信愿行三资粮的一心不乱。</STRONG></FONT></FONT><FONT size=4>否则光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就把弥陀经截断了。</FONT></P>
<P ><FONT size=4>印祖这样一解释,让大家就有了百分之百的把握,我们不要三心二意就行了,不要朝三暮四就好了。能一心一意地念佛,归心净土,当然需要信心的落实。</FONT></P><FONT size=4>
<P ><BR>  那么这个信心问题,按照祖师大德的要求,即使是释迦牟尼佛在你面前示现,告诉你念佛法门还不是很彻底,再告诉你一个另外更殊胜的法门。在那种情况下,你告诉佛陀说:佛陀啊,我已经修净土法门了,我已确信无疑,别的法门我也不接受了,我就信这一个。这样的信心才算是坚定了。</P>
<P >那我们现在是很难做到喔,朝三暮四的多,今天听听这个,明天搞搞那个,一会儿想打打坐,转过身来又要去活佛那里求求加持,什么禅宗比较适合自己的根性啦,密宗更能得到加持力啦,在学佛人中间,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总的来说信心不够。</P>
<P >不要问念佛的人像牛毛,往生的人像麟角,是不是因为没有达到一心不乱?<STRONG>其实这不在于持名是否一心不乱,就连基本的信心还不够。</STRONG></P>
<P >比如很多老太太,你教她念佛,她念得很认真,你对她说:你念得好啊,老菩萨,你肯定往生西方。她会说:哪里哪里,我们只是消消业障,种种善根,往生西方是根本不行的。</P>
<P ><STRONG>她自己没信心,不但自己信不过自己,更重要的是信不过佛陀,怎谈得上坚固信心呢?看起来好像很谦虚,实际上是没有信心,对佛的信心不足,对自己的信心没有。</STRONG></P>
<P ><FONT color=#0000ff><STRONG>所以这个信的问题没有解决,怎么能有坚固的愿心与满意的结果呢?</STRONG></FONT></P>
<P ><STRONG>那么愿心问题,当然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STRONG>那我们现在一般学佛的人,却很难做到喔。</P>
<P >举个例子,当一个虽然肯念佛,也有愿求生西方的人,在其生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医生,首先想到子女来不来看,他不是先想到阿弥陀佛来不来接引,为什么呢?愿心不够啊!</P>
<P ><STRONG>所以说,持佛名号的功夫深浅倒是另外一个问题,</STRONG>而导致往生与否完全是<FONT color=#ff0033><STRONG>信心</STRONG></FONT>和<FONT color=#ff0033><STRONG>愿心</STRONG></FONT>上的问题。</P>
<P >再反过来看,现在的人呢,在持佛名号上倒是很计较,这个计较当然也是应该的啦。但是自己功夫没有成片,没有伏惑,觉得很苦恼,这正好说明其信心和愿心都不够。</P>
<P ><STRONG>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在行持之深浅。”</STRONG></P>
<P >这句话大家都背得很熟,可是没有把它理解透。弥陀经上讲一心不乱,用蕅益大师这个答案,才合理恰当,要紧的是信心、愿心,有了这个基础,叫你不念佛也办不到啊。</P>
<P ><BR><STRONG>  一心二用和耳根念佛</STRONG><BR>  持佛名号呢,印光法师告诉我们,<STRONG>一切时,一切处,念阿弥陀佛名号。</STRONG></P>
<P ><FONT color=#0000ff size=5><STRONG>怎么念呢?耳朵听。</STRONG></FONT></P>
<P ><STRONG>这是印祖开示中非常精要的内容。</STRONG></P>
<P >耳朵听呢,就是利用我们六根中最利的一根,佛经上讲,耳根功能是最好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体会的,所谓耳闻十方。印祖之所以强调念佛要用耳根,道理就在这。</P>
<P ><STRONG>那么一般人的开示呢?</STRONG>要心念,要如此这般地念,把人弄得很累,效果并不理想。</P>
<P >印祖告诉我们用耳听,这个功夫好。我在文钞上看到过,一心可以二用的开示,这个观点非常重要。一般都是说一心不可二用,印祖说一心可以二用,他举了一个例子,你在看到东西的时候,你同样可以听见声音,这不就是二用的功能吗?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自身具备的最强的功能,把它利用起来,听佛号。</P>
<P >譬如我们在吃饭,吃饭还是能听到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边吃饭,还是一样听得见。现在我们在交流,你要听佛号,还是能听得见,除非你不听,是不是?你在任何时候,只要注意听,都能够听得见自己念的这句佛号。这样用功就比较严密了,<STRONG>可以说用耳朵听的功夫,最能得力。</STRONG></P>
<P >我在佛学院读书的时候法师告诉我们,看经要随文入观,教我们用功要如何如何,要内心观照。那么怎么观呢?随文入观又如何把握呢?法师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后来看了印祖文钞,要我们耳朵听自己念的佛号,<STRONG>我就明白了,耳朵听就是随文入观。</STRONG>念经时,一字一句听清楚,不是随文入观吗?念佛,一个字一个字听明白,不是随文入观了吗?所以看到印祖这样的开示以后,就定心了,还确实高兴得跳起来,特别是对一心不乱问题的解释,看了以后真的跳起来,那时候我很兴奋,对很多人讲这个事,不止一次地讲这一心不乱的道理。我说我看文钞也看了很多次,就是没有详细地看,而我在讲文钞才看得这么细。</P>
<P >讲文钞必须,一字一句地去体会,看到这样一个信息时,高兴得不得了。站起来对着文钞好好磕了几个头,感动无比。因此呢,学佛法就应当先学印祖文钞,印祖文钞决定不能错过。<STRONG>念佛呢,不要急于要求自己马上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我们事实上现在条件都不允许,环境不允许,根机也不可能。</STRONG><STRONG><FONT color=#9900ff>那么我们应当好好地听印光法师的话,时时刻刻把南無阿弥陀佛这句佛号听好,念念之间发愿求生西方。</FONT></STRONG></P><STRONG><FONT color=#9900ff>
<P ><BR>  念佛得蒙佛光照耀之益<BR>  印光法师好像还开示过,听到佛号是佛光照耀的时候。当我们听到自己念的这句佛号的时候就是佛光照耀的时候,佛光照耀的时候吉祥啊。所以我们祈愿佛光普照,那怎么能承蒙照耀呢?听到佛号的时候就是。这就告诉我们念佛不光是往生西方的利益啦,现在就有利益呀。是吧?有佛光普照的利益,智慧啊,吉祥啊!是不是?所以要听好这句佛号。</P></FONT>  念佛得蒙佛光照耀之益</STRONG><BR>  印光法师好像还开示过,听到佛号是佛光照耀的时候。当我们听到自己念的这句佛号的时候就是佛光照耀的时候,佛光照耀的时候吉祥啊。所以我们祈愿佛光普照,那怎么能承蒙照耀呢?听到佛号的时候就是。这就告诉我们念佛不光是往生西方的利益啦,现在就有利益呀。是吧?有佛光普照的利益,智慧啊,吉祥啊!是不是?所以要听好这句佛号。
<P ><BR>  当然印光法师开示里面也教我们在<STRONG>有条件的时候要高声念佛</STRONG>,我们有的时候在一种状态下可能会懈怠,必要时还得要高声念佛。印祖对此也做了一个比喻,他说挑担嘛还要用声音来帮助,何况念佛呢?比如我们在一个状态下,光是默默地听,恐怕要懈怠,恐怕要昏沉,要高声地念。所以他用了挑担负重要用声音来帮助的比喻,也说得非常妙。所以呢,好好地细细地在印祖文钞中去寻找答案,寻找消息,利益非常之多。</P>
<P ><BR><STRONG>  印祖文钞对经文的微妙解释</STRONG><BR>  就是经书的解释,也是印祖解释得特别妙。对经书的解释,实质上印祖没有从那一部经的全文作系统解释。但是他对片段的经文解释确实非常精到。</P>
<P >比如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解释,心经注解有不知道多少家的注解,怎么解释来解释去,被讲得糊里糊涂搞不清楚,什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印祖用几句话,把它说得清清楚楚,意思是说空与色同样不可偏执,既知色是空,而空也如同色一样的空。这种解释真妙啊!又如,金刚经里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什么叫寿者相?蛮难弄懂的。我在开封的时候,一个河南大学的老师,有一次我上完殿下来,他把我拦住。他说:“请问法师,金刚经里面寿者相怎么解释?我研究金刚经十年,金刚经的注解看了许多,就是没有弄懂这个寿者相是什么意思。”我呢,当时看到台湾一本杂志上有一个解释,叫贪图安逸名寿者相。他这么一问,我正好用这个新鲜的资料讲给他听。我说:“寿者相呢,就是贪图安逸,不思进趣。”他真的高兴无比哟,他说:我研究了十年,看了十年的注解没有弄通,被你一句话弄通啦。”他觉得他懂了。</P>
<P >后来我看了印祖文钞,我发现自己还是没有弄明白。</P>
<P ><STRONG>印光法师说寿者相就是涅槃相,无寿者相,就是无涅槃相</STRONG>。这个问题再从楞严经上对照就对了。楞严经里面有一句话:如来逆流,菩萨顺流而入。这个境界是什么呢?“如来逆流”,如来就是妙觉。他一到妙觉果位,一刻也不住,马上退回来,叫倒驾慈航。“菩萨顺流而入”,等觉菩萨顺流而入,达到妙觉果位。这句话解释得通的人不多。</P>
<P >“如来逆流,菩萨顺流而入”。等觉菩萨,一个脚在门槛里面,一个脚在门槛外面。当他跨进门槛证到妙觉果位时,两脚都进门了,又马上跨出来,倒驾慈航。所以呢,金刚经里面讲“无寿者相”,就是如来的最高境界。证到涅槃,不住涅槃。证到妙觉果位,不住涅槃,倒驾慈航,遍十方界度化众生。没有深入印祖文钞之前,我对人家研究十年金刚经,而用一句话答复得很伏贴,当时很得意。但是发现了印光文钞的妙义之后,才觉得我还是没有讲到位,光是讲一个不贪图安逸,好像有点意思了,但是还不到位。印光法师说,寿者相是涅槃相,无寿者相就是无涅槃相。再看楞严经“如来逆流,菩萨顺流而入”,就明白了很多,而对过去的草率答复,很惭愧。所以有的时候,祖师大德只有一两句话,就能点透奥义,让学人受用无比。文钞就具备这种功能。</P>
<P ><BR><STRONG>  念佛亦须学教</STRONG><BR>  我们学净土,也要扎扎实实学教理,要努力学教。教理上搞不清,有的时候也会事倍功半。我学佛,一开始师父引导得好,就是要我学教理。学教理如果开圆解,就会时劫相倍— —修一天相当于修一劫。</P>
<P >所以一开始受到学教的熏陶,算来还是福报。要随分随力,起码要学一些教理基础。学教理则天台教最为殊胜。专门学习天台感觉难的话,可以从研究《弥陀要解》入手。《弥陀要解》是用天台教义讲的。藕益大师对天台教非常的透彻。<STRONG>解释《阿弥陀经》最好的一部注解,就是《弥陀要解》,</STRONG>解释《弥陀要解》最好的一部注解就是<STRONG>《便蒙钞》了</STRONG>。</P>
<P >我看了那么多注解,比如圆瑛法师的《弥陀要解讲义》他好像也是依《便蒙钞》讲的,但是没有《便蒙钞》讲得好。《便蒙钞》非常好,对教理分析得非常细。所以这可以一举两得,既对《弥陀经》能透彻了解,又对基本教理有所明白。那么如果说看这个还有难点,那么再去从《教观纲宗》这些方面,摸索一些天台教的基本理路。其实摸到了一点教理基础,深入经论,还是比较省力的,因为学佛的人都是有宿根的,应该前生都有学过的呀,是不是?宿世学过,所以学起来还是蛮容易的呀。你只要定下心来钻进去,一定能理清的。</P>
<P ><STRONG>学教很重要,明白了教理用功就不会颠倒啊。是吧?说实话,当你看了《弥陀要解》,看了《弥陀要解便蒙钞》,你再也不会讲净土法门是老太太的交易,是老太太的法门了,反而会明白这是大法、妙法。</STRONG>蕅益大师为此比喻得多深刻啊!“华严奥藏,法华密髓”,这个教法非常了得。是万法归宗的一个法门。印祖他虽然说从自己的一路过来似乎没有专门学教,但他对天台教很透彻,所以对净土法门的认识,有无可伦比的见地。</P></FON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主题

1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30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FONT size=7>顶礼印光大师!!!</FONT></STRONG></P>
<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size=4><STRONG><FONT color=#dd2222>只有得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才能往生吗?</FONT></STRONG> </FONT></P>
<><FONT face=Verdana size=4>  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FONT></P>
<><FONT face=Verdana size=4>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FONT></P>
<><FONT face=Verdana size=4><STRONG>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STRONG></FONT></P>
<><FONT face=Verdana size=4>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FONT></P>
<><FONT face=Verdana size=4>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FONT></P>
<><FONT face=Verdana size=4>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FONT></P>
<><FONT face=Verdana size=4>(增广文钞卷一三七之五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三) </FONT></P><FONT face=Verdana size=4>
<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dd2222 size=4><STRONG>不要信愿,只要念到一心不乱,不是也可以往生吗?</STRONG></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4>    又无信愿,念至一心,无量无边之中,或可有一二往生。</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4><STRONG>决不可以此为训,以断天下后世一切人往生净土之善根。</STRONG></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4>何以故?以能仗自力,念至业尽情空,证无生忍者,举世少有一二。</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4>倘人各依此行持,置信愿而不从事。则芸芸众生,永居苦海,无由出离,皆此一言为之作俑也。</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4>而其人犹洋洋得意,以为吾言甚高。<STRONG>而不知其为断佛慧命,疑误众生之狂言也。哀哉!</STRONG></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4><STRONG>(</STRONG>世间善业,不出轮迥,若对信愿具足之往生净业,则彼善业,仍属恶业)。</FONT></FONT></P>
<P align=left><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4>(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FONT></FONT></P>
<P align=left> </P><FONT face=Verdana><FONT size=4>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color=#e6421a size=4><STRONG>没有信愿,能仗佛力往生吗?</STRONG></FONT></P><FONT face=Verdana size=4>
<P><BR>  <STRONG>平生绝无信愿者,临终决定难仗佛力!!!</STRONG></P>
<P>既云善恶俱时顿现,且无论阿弥陀佛四字不现者,不得往生。即现,亦不得往生。</P>
<P>何以故?以不愿生故,以不求佛,因不得蒙佛接引故。</P>
<P>华严经云,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得容受。古德云,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今善恶皆现,由无信愿,便不能奈恶业何矣。须知仗自力,则恶业有一丝毫,便不能出离生死,况多乎哉。 </P>
<P><BR><FONT color=#ff0033>  <STRONG>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净土耳。今既不发愿,亦岂有信?</STRONG></FONT></P>
<P><STRONG>(有真信者,必有切愿)信愿全无,但念佛名,仍属自力。</STRONG></P>
<P>以无信愿,故不能与弥陀宏誓,感应道交。若见思惑尽,或可往生。若全未断,及断未净尽,则业根尚在。何能即出轮迥。</P>
<P>五祖戒,草堂青等,即是确证。须知去卻信愿念佛,与宗家之参究无异。若得往生,则因果不相符契矣。蕅益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铁案也。 <BR>  (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P>
<P><BR>  <STRONG>又念佛一法,要紧在有真信、切愿。</STRONG></P>
<P><FONT color=#0000ff><STRONG>有真信、切愿,纵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STRONG></FONT></P>
<P><STRONG><FONT color=#0000ff>若无信、愿,纵能心无妄念,亦只是人天福报。</FONT></STRONG></P>
<P>以与佛不相应故,固当注重于信愿求生西方也。</P>
<P>(文钞续编卷上复又真师觉三居书)</P>
<P>往生净土,固贵久修。<STRONG><FONT color=#6600ff size=5>然其所重,在乎决定不易之志愿耳。</FONT></STRONG></P>
<P>彼终身念佛,心常冀人天福报者,纵令精进,因其心愿尚恋此娑婆,何得有生极乐之望乎。固知信愿,实为吾人生西方大根据也。(文钞三编卷二复智圆居士书) </P>
<P><BR>  至汝先说但求不堕恶道即已,此言千万不可萌于心,形于口与笔。若有此念,便不得往生。<STRONG>往生全仗决定信愿。</STRONG>存此念,即无决定求生之心,有决定不生之心,其害非小。</P>
<P>净土宗旨已失,何能得净土真实利益?</P>
<P>至于化三一心念佛,誓生极乐,能生不生,皆不作念,至不生亦善,即是远离疑虑之心,乃学宗教家之说大话。</P>
<P>汝若是法身大士,则此语方为实义。然法身大士欲利益凡夫,亦不可说此话。若是博地凡夫,又求生西方,说此话,则是胡说巴道,自误误人,害岂有极<STRONG>!!!</STRONG></P>
<P>千万不可依从,依之则往生无分。<STRONG><FONT color=#ff0033>凡夫往生,全仗至心切念。彼一切付之无念,则何能感应道交?</FONT></STRONG>其感应道交者,全由至诚恳切之决定念。证无念者,则可说此话。</P>
<P><STRONG>未证无念说此话,皆成东坡临终之误</STRONG>。</P>
<P>可不哀哉!可不痛哉!</P>
<P>(文钞三编卷二复周智茂居士书七) </P>

<P>
<TABLE height=\"10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P align=center><FONT face=Verdana size=4><FONT face=隶书 color=#d52b2b size=5><STRONG>念念在净土才能往生吗?</STRONG></FONT> </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  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STRONG>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STRONG></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FONT></P>
<P><FONT face=Verdana size=4>(增广文钞卷一复濮大凡居士书) </FONT></P></TD></TR></TABLE></P></FONT></FONT></FONT></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主题

1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3032
 楼主| 发表于 2007-11-22 18: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STRONG>往生条件要不要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且听印光大师开示!</STRONG></P>
<><FONT color=#000066>关于往生条件要不要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同修们时常争论不休,为此末学特摘录汇集了部分印光大师关于这点的开示,虽然大师说往生的条件不必非得一心不乱或念佛三昧,但同修们莫误解为印光大师反对一心不乱,从而悠悠泛泛存侥幸心理,祈同修们还是要以一心不乱为目标为是(正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此亦是大师之训诫(文中有明示,冀同修们留心注意),阿弥陀佛!</FONT></P>
<><FONT color=#000066></FONT></P><FONT color=#000066>
<><FONT color=#6600ff>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志心念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FONT></P>
<><FONT color=#6600ff>**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静固好,不能静,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 </FONT></P>
<><FONT color=#6600ff>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又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 </FONT></P>
<><FONT color=#6600ff>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 </FONT></P>
<><FONT color=#6600ff>亦有愚人,知见狭劣()。己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决难信受奉行也。 </FONT></P>
<><FONT color=#6600ff>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有信愿,无论行之多少浅深,皆得往生。无信愿,即到能所两忘,根尘回脱之地步,亦难往生。 </FONT></P>
<><FONT color=#6600ff>念念在净土,方可往生,乃上品往生者之身分。若执定此义,以自求上品,何善如之。若执定此义,以教中下根人,则阻人胜进不浅。何以故。以彼必以为此法太高,遂以卑劣自居,不肯修持耳。 </FONT></P>
<P><FONT color=#6600ff>净土法门,犹如大海。长江大河亦入,杯水滴水亦入。证齐诸佛者,尚求往生。五逆十恶者,亦预末品。何得以得一心及三昧,而拒其未得者。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自己决志求生,唯当企及于此。若谓非此决不得生,是又自立科条,不依佛说矣。 </FONT></P>
<P><FONT color=#6600ff>亦有愚人,知见狭劣。谓已工夫浅薄,业力深厚,何能即生。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工夫,校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 </FONT></P>
<P><FONT color=#6600ff>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FONT></P>
<P><FONT color=#6600ff>倘净土法门,能仰信佛言,决定无疑。真信切愿,以修实行。则决定往生,为极乐世界中人。 </FONT></P>
<P><FONT color=#6600ff>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 </FONT></P>
<P><FONT color=#6600ff>唯净土一门,但具真信切愿,以至诚心,持佛名号,求生西方。无论惑业之厚薄,工夫之浅深,皆于临终,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FONT></P>
<P><FONT color=#6600ff>果能深信切愿,求生西方。必至临命终时,蒙佛接引,托质九莲也。</FONT></P></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4

主题

1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3032
 楼主| 发表于 2012-9-9 19: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4 10:3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