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rqjrqj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而符合本愿所说的深入修‘布施圆满相’的菩萨行者,正是经过前愿(四十三愿)所述‘布施入门愿’修持的大道心菩萨。这位菩萨行者,必然经过无量劫数的时间修布施行,获得广大的人天尊贵果报,才能在生生世世的菩萨道上,继续发大愿、行大施,誓愿以深入的布施行来广度众生,引入佛门,学习佛法。因此而有本愿‘布施圆满相’的果德产生。</P>
< 24pt\"> </P>
< 24pt\">2.你愿意做一个大悲菩萨吗?</P>
< 24pt\"> </P>
< 24pt\">(1)大悲菩萨修布施行的目的是什么?</P>
< 24pt\"> </P>
< 24pt\">前愿谈及,修菩萨行有两条路:一条是入世菩萨行,一条是出世菩萨行。</P>
< 24pt\"> </P>
< 24pt\">入世菩萨行,正是悲愿心深重的菩萨选择的修行道路。如大智度论卷四十六所说:‘一类菩萨修持布施法门,不以此布施功德,求今世因缘、名闻、恩分等,亦不求后世转轮圣王、天王等富贵生处,一心只为广度众生:不求今世涅槃,发大愿于无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诸(布施)功德,为求诸佛究竟圆满智慧,度尽一切众生苦难而受生(如大愿地藏菩萨即是)。’</P>
< 24pt\"> </P>
<P 24pt\">这是明述大悲菩萨修布施行的发心最后的目的是什么:世间人若想学做‘大悲菩萨’,‘发大悲愿于无量世中,往返生死,修诸功德,不贪人天富贵果报,一心只为救度一切苦难众生而受生’,就必须仔细了解与反省:做一个大悲菩萨,在生死中受生广度众生的‘坚固修行条件’是什么?‘待后说明)</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2)认识二十三种菩萨修行路线</P>
< 24pt\"> </P>
< 24pt\">菩萨的根器是有种种不同的,故而选择佛道的因地修行路线,自然也各有不同。如法华经卷一将各种不同根器的菩萨选择的修行路线列举出来,让我们清晰地明白自己目前学菩萨行愿的程度到底与何种菩萨修行的发心相应。</P>
< 24pt\"> </P>
< 24pt\">如经文中,弥勒菩萨自述所见二十三种菩萨行说:‘在十方无量世界中,现在正有无边无尽不同根器的大修行者,为了求学佛道,不畏艰难,正在用种种方式修菩萨行,为十方诸佛所赞叹:</P>
< 24pt\"> </P>
< 24pt\">有一类菩萨,正在某世界中,发大布施心,用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玛脑、奴婢、车乘,及用宝物庄饰的辇舆,以及用金刚般坚固、稀有的珍宝,欢喜布施,回向佛道。</P>
< 24pt\"> </P>
< 24pt\">有一类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正在他方世界发心用宝车、栏楯、华盖、轩饰等物行外布施,回向佛道。</P>
<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为了求学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用自己的身肉、手足及妻子等广行内、外施,回向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为了求学佛道,正在他方世界发心用头目、身体等身内之物,广行内布施,回向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在他方世界,逢佛出世,同佛问法,解悟法义后,便舍弃王位、宫殿、臣妾,剃除须发,身披法服,出家修行,求学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经常独处山林闲静之处,诵读经典,回向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为了获证圣果,隐居深山,勇猛精进,思惟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远离五欲,时常处于旷野空闲之域,深修禅定,获得五种神通。</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经常静思法义,禅心精进,并且时常用千万偈颂辞,赞叹诸佛行愿,回向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志求佛法,智慧深入,逢遇无量诸佛出世,智能向佛问法,忆持不忘。</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定慧具足,能用无量譬喻,为大众讲解,并且欣乐说法,经常于法会中,大击法鼓,化导菩萨,认清魔障,破邪显正,不遗余力。</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宴居禅思,心意寂然,天龙恭敬,却不以为喜。</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尘襟尽涤,优游林下,禅修精进,心光遍照,志证无生。</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为求佛道,持戒庄严,威仪无缺,其心净如宝珠,人人称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忍辱坚固,为求佛道,凡遇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为求佛道,离诸戏笑,及远离愚痴眷属,经常亲近智慧之人,求学禅法。为除妄念,于亿千万岁中,独居山林,一心禅定。</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为求佛道,正在他方世界,用种种肴膳饮食及百种汤药,供佛及僧;又用价值千万的名衣上服或无价宝衣,供佛及僧;又用千万亿种栴檀宝舍及众妙卧具,供佛及僧;又用流泉浴池、清净园林及茂盛的华果供佛及僧。虽做如是无量惠施,不倦不悔,欢喜无厌,回向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经常用种种教义,为无数众生解说寂灭法,回向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正在某世界中,正观诸法本性,无有三相,犹如虚空,志求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一意静修,心无所著,以此妙慧,求无上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在他方世界,佛灭度后,供养佛舍利,回向佛道。</P>
<P 24pt\"> </P>
<P 24pt\">有一类菩萨,正在某世界中,建造无数塔庙,严饰国界,回向佛道;宝塔高妙,无以为喻;一一塔庙,宝物庄饰,感诸天龙鬼神,常以香华伎乐,供养佛塔。又有菩萨……。</P>
<P 24pt\"> </P>
<P 24pt\">以上所述二十三种菩萨行,我们是停留在那一种菩萨道上行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其中谈到菩萨由布施入佛道的因地发心,正是二位大悲愿心深重的初发心菩萨选择的修行路线。</P>
< 24pt\"> </P>
< 24pt\">你愿意做一个大悲菩萨吗?你是否明白一位大悲菩萨要如何深入修布施行,才能获得行持布施波罗蜜的最后果报—布施圆满相呢?</P>
< 24pt\"> </P>
< 24pt\">(3)供具如意的意义</P>
< 24pt\"> </P>
< 24pt\">首先必须了解本愿所说的净土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皆悉如意’的‘供养之具’有两种意思,即大智度论卷三十所说的:‘供养具有二种:一者财(物)供养,二者法供养。’</P>
< 24pt\"> </P>
< 24pt\">一个菩萨行者,首先在无量劫中,经过对众生行财施与法施,遇佛出世时,又发恭敬心、求道心、感恩心,以财、法三施供养诸佛,因而种下布施圆满相—供养之具皆悉如意的修因。</P>
< 24pt\"> </P>
<P 24pt\">(4)菩萨如何深一层完成财法三施的修证次第?</P>
<P 24pt\"> </P>
<P 24pt\">而菩萨行者是如何运用财施与法施,由浅入深地行持布施波罗蜜呢?一定是先从‘外布施’—初发菩萨心,怜愍众生,见其所需,以种种财物布施。再行‘内布施’—菩萨修布施的发心深入了,便会不惜身命,因众生内命所需,布施头目身躯等身内之物满众生愿。进而行‘内外施’—不但以身外之物如国财、妻子、儿女等布施众生,而且同时以自己的头目、血肉等身内之物尽用布施。当菩萨行者经过‘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学习过程,获证法身后,才能深入‘法施’—以法供养佛(燃身供佛),深一层完成财、法二施的修证意义(待后说明)</P>
<P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5)总结</P>
< 24pt\"> </P>
< 24pt\">一位发大悲愿心的菩萨,在深入布施的领域,力行‘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施舍历程,是非常感人的。净土中的菩萨在往返十方世界度众生时,也一定会经过‘外施’、‘内施’、‘内外施’的行施过程,而圆满达到本愿所说‘供具如意’的理想。我们若是从今生起,想加强‘发愿成佛的信心’,也一定要经过菩萨学‘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施舍历程,才能完成佛道。所以菩萨因地学布施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佛者一定要了解,而且要铭志在心,才能种下未来‘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皆悉如意’的修因。再则如果你想从今生起,在这个世界发大悲愿心,行菩萨道,更应该以最虔敬的学习心,来体会菩萨修布施行深入过程的不易;以此警惕自己的‘根器’,是否有能力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以下就来说明菩萨如何深入布施波罗蜜的修持历程!</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3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二)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发心是什么</P>
< 24pt\"> </P>
< 24pt\">1.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力量是什么?</P>
< 24pt\"> </P>
< 24pt\">一个菩萨行者之所以能发心在无量劫中往返生死,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一定有一股特殊的力量在推动他前进,而且是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这股力量来自何处呢?</P>
< 24pt\"> </P>
< 24pt\">大悲心正是推动菩萨在长远的成佛道上,广度众生最重要的发心。菩萨因为在初发成佛道心时,便深深地觉悟‘如果不能将一己之悲心开发出来,遍缘、普渡一切众生,则不可能成就佛果,获得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种智慧。’所以一位深发成佛道心的菩萨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一定会非常注重悲心的培养,而不是仅停留在名相上的钻研或者终日空口发悲愿的阶段(见后续梵行精进愿及金刚悲智愿)。</P>
< 24pt\"> </P>
< 24pt\">一个没有悲愿心的学佛者,是不能体会菩萨所发悲心行愿的珍贵、难得与伟大!</P>
< 24pt\"> </P>
<P 24pt\">世界上要能找到几个有大悲愿心又有大智慧的修行人,实在是众生之福,难能可贵呀!</P>
<P 24pt\"> </P>
<P 24pt\">一个没有遭遇过身心交迫之苦的人,自然不能够感受到他人身心的痛苦。</P>
<P 24pt\"> </P>
<P 24pt\">一个没有感恩心的人,也绝对不会有菩萨的慈悲心。</P>
<P 24pt\"> </P>
<P 24pt\">一个凡事认为‘别人对我好是应该的’,经常以自我为出发点去衡量别人,表面上以为自己很好相处、很有智慧、和蔼可亲;事实上,正暴露出自我反省的时间太少,慈悲的胸襟正在远离‘你、我’却不自知。世界上这种自以为慈悲、有智慧,而不认识自己狭窄心胸的习气,内心里却‘我慢心、自私心深重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P>
<P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相对的,一个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受苦受难时,一定会心生‘怜愍’,甚至有想要伸手援助的激动。如民国八十一年为护幼而殉职的林靖娟老师,为了挽救‘健康幼稚园’的儿童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舍己为人,具有悲愍心默默牺牲奉献的护生行为,是为任何有侧隐之心的人所感动的。</P>
< 24pt\"> </P>
< 24pt\">相反的,一个没有悲心的人,看到他人遭受苦难时,却会视若无睹,冷若冰霜,甚者落井下石,犹洋洋得意。</P>
< 24pt\"> </P>
< 24pt\">进一步说,一个有智慧、多闻、禅定的学佛者,如果没有慈悲心,则不可能解脱,更谈不上成佛!</P>
< 24pt\"> </P>
< 24pt\">放眼全世界,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正在受苦受难的众生,如非洲、中东、边疆、沙漠、监狱、屠宰场……等地及正在遭受战争、酷刑……等身心折磨的可怜众生实在不少,何况是看不到的,亦正在地狱里、饿鬼道及畜生道中承受苦难的众生,其遭遇罪刑的情形,更是惨不忍睹。</P>
< 24pt\"> </P>
< 24pt\">倘若现在我们连看得到的人类和畜生正在遭受血淋淋的残害、杀生之苦而不能生出悲愍之心,何况是对见闻不到的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里正在遭受苦难的众生,又怎能感受到他们的痛苦而发起欲救渡他们的悲心行愿呢?</P>
< 24pt\"> </P>
<P 24pt\">《大丈夫论》对悲心的启示,有很好的引喻:如论上说:‘若闻世间种种无量诸苦,石尚应软,况有心者而不生悲?</P>
<P 24pt\"> </P>
<P 24pt\">若闻世间悲呼之声,枯树犹应生悲,况有心者而不生悲?</P>
<P 24pt\"> </P>
<P 24pt\">世间苦一味,心柔软者,易生悲心。有悲心者,菩提之果,便在掌中。’</P>
<P 24pt\"> </P>
<P 24pt\">这就是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名符其实的菩萨行者,首先一定要培养救渡众生的‘大悲心’,因为若不以大悲心的具体行为表现,去做实际利益众生的弘法工作,绝对不可能完成佛果。而‘大悲心’的显发,不是在这里纸上谈兵就能表露的,一定要经过‘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定由浅入深的在静定中做观想、发大愿(见后续‘梵行精进愿’有详细说明),才能逐渐转化我们这颗被尘垢蒙蔽已久的‘凡夫心’,成为具有‘大悲心量’、普渡众生的菩萨心。</P>
<P 24pt\"> </P>
<P 24pt\">所以现代的佛弟子,如果发愿要往成佛道上前进,基本上一定要深刻地反省我们自己的内心有没有潜藏菩萨行者的‘慈悲心’、‘感恩心’。倘若有,就一定能在佛道的第一步行持上—布施行上显露出来,因为‘菩萨悲心以施为体’。所以由布施行来表达菩萨悲心的德行,这即是最自然、最具体,与佛道发心相应最实在的修因。</P>
<P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2.菩萨小施以悲愿为导</P>
< 24pt\"> </P>
< 24pt\">(1)菩萨行外布施时如何回向发愿?</P>
< 24pt\"> </P>
< 24pt\">《大丈夫论》对菩萨‘悲心’的价值,给予极高的肯定:如卷上说:‘大悲所起施,意愿成菩提,大悲所以普,为求种智故。’</P>
< 24pt\"> </P>
< 24pt\">《大般若经》卷五七九亦说:‘若菩萨摩诃萨缘一切智智,以大悲为上首。’</P>
< 24pt\"> </P>
< 24pt\">而菩萨志愿的初发心,正表露在外布施—小施的利生行为上。所谓小施,就是菩萨行布施尚未获得转轮圣王果报之前的一切惠施行为。如布施种种饮食、衣服、财宝、园林、屋宅……等物品,皆称为‘小施’。但在我们凡夫看来已经是‘大施’了。</P>
< 24pt\"> </P>
<P 24pt\">我们看菩萨悲愿圆满时,净土显相,福德之人充满其中。而此悲愿圆满的修因,正是由菩萨在凡夫位上行‘小施’时,念念不忘发愿回向佛道而成就。</P>
<P 24pt\"> </P>
<P 24pt\">不要小看在布施时一点一滴的发愿回向。这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洗涤凡夫烦恼心,累劫以后汇聚成菩萨悲愿大海的重要资粮。佛弟子没有菩萨的大悲行愿生生世世地导向佛道,则不可能成佛;尤其在今日末法的‘凡夫位上’,更应该重视现在学布施的‘初发心’。然而我们往往将经典所说的回向发愿,当作名相上的阅读,而不能将其融入学佛者日常生活的心念中,这正是凡夫不能了解菩萨行者为何会获得广大悲愿果报的原因。</P>
<P 24pt\"> </P>
<P 24pt\">想想看,自己平素有无蕴藏菩萨度生的‘悲愿’?若有,这颗悲愿心,就应表露在日常利生的事行上,不分贫富亲疏,,经常关怀、悲悯众生。若无,或者悲愿心不足,便应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的由布施回而做起。当你惠施任何一件财物时,皆应该在布施当下,发至诚心,依大乘经典所说,学菩萨观想发愿说:‘我布施饭食的目的,是为了令众生性命延续,增长气力、颜色和悦、身心安乐,甚至获得智慧与辩才去利益众生。</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饭食,令众生生命延续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长远无量的寿命,一劫二劫随愿而住。</P>
<P 24pt\"> </P>
<P 24pt\">当众生因施饭食增长气力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十种智慧力,坚固不退。</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饭食,令众生颜色和悦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如紫金色般的身色,照耀无尽世界。</P>
<P 24pt\"> </P>
<P 24pt\">当众生因施饭食身心安乐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无上安乐涅槃。</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饭食,令众生身心勇锐,智慧辩才展露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四种无碍辩才。</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医药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六度法药,疗生死病,证涅槃乐。</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饮料时,愿与一切众生,消除干渴,获得如诸佛一样,得口中四牙,所有饮食及诸毒药,至此佛牙时,变成甘露。</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衣服时,愿与一切众生,得惭愧服,遮覆身躯,离诸陋形色身,容貌端严殊胜,获金色身,微妙无比。</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香料利益众生及供佛时,愿与一切众生,消除烦恼及臭秽习气。</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象马、车乘、船筏等交通工具时,愿与一切众生,获证如来随心三昧,无上自在,无所障碍。</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桥梁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六度法桥,越生死河,至涅槃岸。</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美味佳肴时,愿与一切众生,像诸佛一样,获得无上甘露法昧,具足充满。</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璎珞等庄严之具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诸佛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庄严相。</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井池、饮水之物时,愿与一切众生,远离旷野无水之处,不再流转生死,为三毒灾火浊爱之苦所困,并愿我身为法泉地,一切智水充满其中,随一切众生饮水沐浴,永竭生死之源,得真解脱。</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屋舍时,愿与一切众生,离于风雨、怨贼、恶兽、怖惧之难,身得安乐,趣入涅槃堂屋,永不为烦恼贼、地狱寒热、生死之难所苦。</P>
<P 24pt\">当我布施毡褥等细软敷具时,愿与一切众生,坐菩提座,自然悟道,得真平等。</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种种上妙衣服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三乘法衣,普覆一切苦恼众生。</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三宝、师僧、父母种种灯烛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一切智眼,远离愚痴之报。</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音乐之具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天耳通,十力世界所有音声,皆悉闻知。</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僧坊、佛寺四事供养僧众时,愿与一切众生,证涅槃城安乐之处,永离流转生死之苦。</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汤药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法药之乐,除烦恼病。</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仆使时,愿与一切众生,悉如阿难奉侍如来。</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财宝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百福之相,庄严其身。</P>
<P 24pt\"> </P>
<P 24pt\">当我布施阿兰若修道之处,供养僧众禅定静修时,愿与一切众生获得四圣种依止之所。’(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四)。</P>
<P 24pt\"> </P>
<P 24pt\">每一个初发心菩萨,必然经过外布施发愿回向的过程。你是初发心菩萨吗?请学习菩萨为度众生而发出的成佛愿心吧!</P>
<P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2)菩萨行内布施时如何发愿回向?</P>
< 24pt?></P>
< 24pt?>一个菩萨行者,不仅在外布施时,为众生发愿回向,进而在行内布施时,依然不忘为众生回向佛道,因而一点一滴地累积成无尽的悲心愿海,坚固了菩萨道的行持。现代人欲捐献器官,绝对不可忽视发愿回向的重要性,一定要日日学习菩萨行内布施时所做的观想发愿:</P>
< 24pt?></P>
< 24pt?>当我布施手足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拔出生死苦海,登入安乐之地。</P>
< 24pt?></P>
< 24pt?>当我布施耳鼻舌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于未来世,得佛清净五根,以无量妙法,庄严众生。</P>
< 24pt?></P>
< 24pt?>当我布施血肉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当来之世,获得此身,犹如大地,与诸有情作依止处;又如大水能除垢秽,润泽枯涸,令百卉滋长,又如大火能除闇冥,成就一切;又如大风能鼓一切,开发生长,使其敷荣。</P>
< 24pt?></P>
<P 24pt?>当我布施双眼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法眼。</P>
<P 24pt?></P>
<P 24pt?>当我布施头目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得佛无上七觉宝冠。</P>
<P 24pt?></P>
<P 24pt?>当我布施身命时,心无吝惜,愿与一切众生,于当来世,得佛金刚不坏之身。</P>
<P 24p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3.如何使自己相信有菩萨的存在?</P>
< 24pt\"> </P>
< 24pt\">任何一个大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不仅重视布施时回向发愿的悲心培养,就是在行住坐卧的一举一动间,皆不忘为众生回向发愿,处处将心念导向佛道(后续愿中有说明),而在无量世中,汇聚成甚深、广大的慈悲愿海,进一步做到难舍能舍‘大施’的境界。</P>
< 24pt\"> </P>
< 24pt\">没有菩萨因地一点一滴的悲心培养,就不会有大乘经典所说大菩萨们不可思议的悲心行愿产生。末法凡夫若不能重视现在日常心念的‘悲心’熏习,当然更不可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菩萨行者’。因为末法之中看不到‘大菩萨’的出现,难免一般人士要对菩萨的身份产生质疑;然而不从我们本身去培养、去启发、去体会‘悲愿力的内涵’,又怎能与菩萨的‘业力’相应呢?</P>
< 24pt\"> </P>
< 24pt\">4.初学之人适合‘不出生死、广行布施’吗?</P>
< 24pt\"> </P>
< 24pt\">一个发大悲心、长远心,要能在生死海中求学佛道、普渡众生的菩萨行者,是有其修行条件的;不是现代的佛弟子,泛泛地只要在内心发悲愿心、行布施,就能放心大胆地在未来世中,生生世世,不出生死苦海地救渡众生而不退堕。</P>
< 24pt\"> </P>
<P 24pt\">当知经论上赞叹的菩萨,是已经在长远的成佛道上,经过历劫的修行,悲心行愿已经巩固的大菩萨行者。对于烦恼深重,定慧力不够的‘一类初发心菩萨’,大乘经论是鼓励其求生净土,亲近诸佛,随佛修行,再回入生死度众生的。</P>
<P 24pt\"> </P>
<P 24pt\">而何种程度的菩萨行者,能久处生死,行大布施而不退堕?如果能经过往生净土,亲近诸佛的历程,再转入生死海中,力行布施波罗蜜,如此更能做到菩萨‘悲心所起施,意愿成菩提’的坚固发心,缩短成佛的时间。</P>
<P 24pt\"> </P>
<P 24pt\">再则菩萨行者若能达到获证‘无相三昧、大悲自在、内外俱施、不求果报’的程度,方能真正做到发长远心在生死海中,广以布施波罗蜜济度众生而不退砖的境界。</P>
<P 24pt\"> </P>
<P 24pt\">读者们若想发心做一个菩萨行者,首先应该了解,要如何深入地学习布施法门,才能承当‘菩萨’的尊号。</P>
<P 24pt\"> </P>
<P 24pt\">(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P>
<P 24pt\"> </P>
<P 24pt\">1.菩萨如何深入外布施?</P>
<P 24pt\"> </P>
<P 24pt\">一个菩萨行者经过无量劫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法门以来,而在菩萨道上,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富贵的果报,如从六度集经、菩萨本缘经、生经、菩萨本行经等所载菩萨宿世深入‘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学习过程,就可以清晰地明白,现代人若欲发愿‘学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修持‘布施波罗蜜’的历程,是多么的不容易呀!</P>
<P 24pt\"> </P>
<P 24pt\">(1)菩萨如何对人道众生行外布施?</P>
<P 24pt\"> </P>
<P 24pt\">发成佛大心的菩萨,一定在宿世因广行布施,而常常投生为一国之君,以国君身份,行菩萨道。又经常惊动天帝下凡人间,试探其布施之发心是否坚定。</P>
<P 24pt\"> </P>
<P 24pt\">例如宿世有一位菩萨,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为古王国时代的大国王,以仁道治国,德被十方。每睹国境内有贫民,便会深自咎责,同臣民反省说:一国之君如果德行贫薄,百姓则穷;一国之君若是公忠体国,德高望重,百姓家足。现在国境内尚有贫民,代表寡人德行不足呀!于是经常到国内各地巡行贫乏、鳏寡之民;不仅命政府做好社会福利,而且自己出钱出力,照顾鳏寡贫民,令百姓歌功颂德,感恩不尽。</P>
<P 24pt\"> </P>
<P 24pt\">菩萨国王的仁慈,惊动了贪嫉心未断的仞利天主帝释,天王恐怕菩萨来世投生仞利天宫夺其王位,于是化作一位老梵志,来到菩萨之国,向王乞钱。国王乐善好施,以钱相赠。天帝并不满足,又化作一位梵志向王乞国,国王早有修道之意,又见梵志壮志凌云,精明强干,便舍王位,让贤与梵志,偕妻入山修行。天帝进而化作另一位梵志,在国王路经山野的道上向王乞车,王见梵志疲倦已极,即以车马惠之,与妻徒步上山。到了山间,依山止宿,当晚在树林内,遇到一位五通道士,相谈甚欢,与王成为好朋友。道士在定中观知国王为天帝所破坏失财、失国,于是以实情相告。大王不但不忘恨天帝,反而感怀天帝的仁泽说:‘仞利天王若不是宿世普济众生,仁心恻怆,如何能获得天王之位呢?天帝今天成就我的布施心,实是吾之大恩人,我岂能恩将仇报呢!?’于是净心修禅,获得神通之明……。</P>
<P 24pt\"> </P>
<P 24pt\">菩萨国王就是这样世世怀著以德抱怨、怨亲平等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因而在累世受生之中,能够真正达到以清净心、平等心修持禅定,开发神通妙用……。(六度集经卷一)</P>
<P 24pt\"> </P>
<P 24pt\">菩萨又有一世投生为王太子,凡是见有陌生人来求乞,一定会用犹子睹亲的态度来接待他,欢喜布施。</P>
<P 24pt\"> </P>
<P 24pt\">有一次,因敌国求乞国宝白象,太子将自己最心爱的国宝白象布施结仇国之人,举国震愤,将其赶出国门,放逐山野之域。太子心无怨言,偕同妻儿离开王宫,往山野行进。在山径上,遇到一位可怜梵志求乞所携宝物、车马,太子皆欢喜布施,偕妻儿徒步入山。到了山上,用柴草为屋,食果饮泉,出游林薮间,净心修道,不亦乐乎!</P>
<P 24pt\"> </P>
<P 24pt\">有一天,忽然遇著一位猎士向其求于,太子见其膝下无子,又有领养之诚,于是欢喜舍子,心无吝惜。</P>
<P 24pt\"> </P>
<P 24pt\">此刻菩萨的施心之深,惊动了天帝,变化作一位梵志,向太子乞妻,太子依然欣悦施妻。帝释于是还复原形,当即赞叹太子的‘舍心’不可多得……。太子死后,因施福所感,上升兜率天上……。(六度集经卷二)</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2)菩萨深入外布施的意义是什么?</P>
< 24pt\"> </P>
< 24pt\">以上这两则故事,正是叙述菩萨宿世行‘外布施’的事实。这在常人看来似乎很不合情、理、法的处世原则。但是这正是一位菩萨行者学布施的深入施舍过程。</P>
< 24pt\"> </P>
< 24pt\">当菩萨投生为白衣居士时,能为修行做到有外缘求乞时,当下将身外之财随乞者欢喜,欣然施舍,就代表菩萨已经断除对身外之财的贪吝之心;当菩萨能为修行进一步做到将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毫无眷恋地当下施舍与求乞之人时,便代表菩萨已经斩除对至亲之人的情执之心,这是站在学‘外布施’的立场,‘施舍至极的发心’而论。(按菩萨施财、施妻、施子……,并不是没有辨别、没有智慧地‘任性’而施;这层道理,将在下一篇‘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的一文中有详述)。</P>
< 24pt\"> </P>
< 24pt\">一般人要他稍微施舍一点财物都做不到,何况是舍妻、舍子?!一类菩萨就是这样从无数劫以来,在度众生的生死苦海中,舍财、舍情、不争权、不贵势,出污泥而不染,才能将外布施的施舍心发挥至极,令人感佩!</P>
< 24pt\"> </P>
< 24pt\">就如六度集经卷一所说:‘有一位叫做普放的菩萨行者,自己回忆说:我从无数劫初发菩萨心修行以来,不知经过多少次的生死受生,在死死生生的轮回中,我见到自己饮母乳汁,啼哭号泣,身死血流,海所不受。又因与佰世眷属重逢,恩爱难绝,生死难止。为求菩萨道,我坚定杜绝恩爱之本的信念,今世抒之不尽,世世抒之……。’</P>
< 24pt\"> </P>
<P 24pt\">这是说明一类最初发出菩萨心的行者,已经了悟生死轮回的可怕,恩爱情缠的难断,而从启发菩萨心的开始,著重定慧的修持,不断地往斩断生死心、斩断恩爱情的‘修心’方向前进,才能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受生而不为‘生死业缘’所障碍。这是末法中烦恼深重、业障深重的凡夫俗子所做不到的。</P>
<P 24pt\"> </P>
<P 24pt\">你愿意学大悲菩萨生生世世在生死海中为度众生而受生吗?或者正在发大信愿心,积集往生净土的净业资粮吗?不论为度众生而受生或者发愿往生净土,请从今天开始,试著学习大悲菩萨深入‘外布施’的修持精绅吧!</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2.菩萨如何深入内布施?</P>
< 24pt?></P>
< 24pt?>(1)菩萨如何对人类行内布施?</P>
< 24pt?></P>
< 24pt?>甲、菩萨如何坚固内布施的发心?</P>
< 24pt?></P>
< 24pt?>菩萨若不能为度众生而深入‘外布施’的修持领域,则不能转化这颗凡夫的私情、私欲之心成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量利益众生的悲愿心。而当菩萨行者完成‘外布施’的修学历程时,进一步必然会显发为度众生而弃自己生命于不顾的同体大悲心。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发心,就像现在捐献器官,遗爱人间发大善心的人士一样的令人敬佩!</P>
< 24pt?></P>
< 24pt?>尤其身为一国之君,获得国中最高的权位,而能当即舍财、舍身、舍命,弃之如芥子,更是一般财势薰心、大权在握的达官贵人所做不到的。</P>
< 24pt?></P>
<P 24pt?>菩萨因累世行布施,常感生生世世富贵、财宝丰足,享有国君之位,甚至获得人中最大的福报—转轮圣王。为何身居高位,而能有如此豁达的胸襟,清心寡欲,过著超然物外的生活呢?</P>
<P 24pt?></P>
<P 24pt?>当知菩萨国王,因宿世善根所感,虽然身居高位,经常思惟佛法,私自反省说:‘过去诸佛皆曾获得此轮王之位,乃至国君之位,然而觉悟五欲快乐,皆是无常短暂,犹如幻梦,不可长保,而发心即时修道,行内外施,更发弃舍王位之心,出家修行,乃至于无量世中,舍身、舍命,如妙高山。我既然已发成佛之心,亦应学习诸佛难舍能舍之行,誓愿以此身舍与法界,无论成就多少‘舍心’,皆愿与一切众生共证无上佛道。我常观己身,犹如芥子之微,尚不惜身命,何况珍财?而且此虚幻之身,前际不来,后亦无去,乃由父母不净种子和合而有我身。此身既处于不净之中而受生,我今暂憩此污秽色身中,岂可为爱惜此危脆之身而不行施舍呢?’</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菩萨国王因累世舍身时,均做此观想,而能坚定利益众生—内布施的慈悲行为。</P>
< 24pt?></P>
< 24pt?>乙、菩萨修行到何种程度才能行内布施?</P>
< 24pt?></P>
< 24pt?>而且菩萨深入‘内布施’,实践为度众生而燃烧自己生命的大悲行为,更不是一般捐献器官者在脑死后遗爱人间的义举所能媲美。</P>
< 24pt?></P>
< 24pt?>因为菩萨累劫以来,在利生道上不断地实践与佛道相应的‘外布施’,而坚固了禅定的修持。到了进入色界禅定一心不乱的功力,便开始以具有坚固度生行愿的大悲正定行‘内布施’—活生生地用五官、内脏甚至身命惠施众生,并非要等到遇上意外事故发生脑死现象,或者于临命终时,才捐献器官。</P>
< 24pt?></P>
< 24pt?>就如大智度论说:‘唯有一心不乱,才能尽摄诸善法,深重佛道,令一切烦恼折薄,对众生深加慈心,能自以身命布施众生。’</P>
< 24pt?></P>
<P 24pt?>由此所说,即可明白菩萨行内布施的修持程度,不是一般人学布施所能做到的。一定要经过禅定的修持,与不断地接受大悲心的熏陶,以及在无数劫中不断对众生行外布施,才能坚固地进入‘内布施’的学习。</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丙、凡夫众生能够行内布施吗?</P>
< 24pt\"> </P>
< 24pt\">而一般的凡夫众生,在还没有达到禅定心(至少证二禅,断嗔火心),与大悲心坚定的程度,就冒然进入‘内布施’—身命施的阶段,站在长远的修行立场及‘临终心念’的问题来看,来世是有丧失人身危险的。</P>
< 24pt\"> </P>
< 24pt\">如舍利弗在宿世修行时,曾经发过成佛道心,放六十劫中,发心行菩萨道。当时他的发心感动了天帝,于是天帝化作一位婆罗门青年,来试探他。</P>
< 24pt\"> </P>
< 24pt\">青年来到舍利弗跟前,哭泣地向他乞讨说:‘我母亲患了绝症,需要一种难得的珍品,才能治愈她的病。’</P>
< 24pt\"> </P>
< 24pt\">舍利弗当即发大施舍心对他说:‘你需要我帮忙什么,尽管说,不论我的身体和财物,都可以布施给你。’</P>
< 24pt\"> </P>
<P 24pt\">青年回答说:‘我不需要你的身体和财物,只需要你的眼睛做药引,为我母亲治病。’</P>
<P 24pt\"> </P>
<P 24pt\">舍利弗即刻不慌不忙地发欢喜心挖出一眼给他。不料青年沮丧地说:‘医生吩咐过我,母亲需要的是右眼才能治病;你挖的却是左眼,怎么办呢?’</P>
<P 24pt\"> </P>
<P 24pt\">于是舍利弗又忍痛挖出右眼给他。青年捧著他的双眼,居然用鼻子闻了一闻,便丢弃在地,又用双脚践踏,气愤地责怪他说:‘你的这双眼睛又腥又臭,怎能给我母亲做药呢?’说罢掉头就走。</P>
<P 24pt\"> </P>
<P 24pt\">舍利弗感受到这种情景,真是又气又愤,当时大发嗔怒之心,深深地体悟到:如此愚痴之人,实不可度也,不如自己了脱生死,自修自度算了。于是从那一世开始,他使退失菩萨道,回入小乘。而且这桩屈逆的境界,使他终生耿耿于怀,死前终被嗔怒的业火所困,堕入畜生道中,为蚖蛇之类。(智度论)</P>
<P 24pt\"> </P>
<P 24pt\">这是警惕我们:凡夫俗子,若是自己的悲愿心与禅定心尚未到达‘内布施’—身命施的‘大施舍心’程度,最好不要勉强而行,否则一失人身,万劫难复。</P>
<P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丁、捐献器官的省思</P>
< 24pt\"> </P>
< 24pt\">而在脑死后‘捐献器官’也是属于身命施’内布施的一种。站在‘一世往生’的立场及长远的修行道路上来衡量,凡是属于身命施的义举,都是值得再三勘酌的!</P>
< 24pt\"> </P>
< 24pt\">当然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认为今生行身命施—捐献器官,正是让凡夫众生种下培养大施舍心的最好机会,而且因施舍身命而产生的‘嗔痛心’,不一定会挟带‘恨意’,并且在断气后,只要不再于嗔痛的回忆中,惋惜自己的色身被人割截的痛苦,‘当下心念清净’,就能因今生发大悲心行内布施—命终捐献器官的因行所感,上生天界。或者求往生的人,若能在捐献器官断气之后,仍然能在中阴身中,‘自忆于发愿求往生之事’,便能因此发大悲心于命终行内布施的功德所感,往生净土,莲品增上。</P>
< 24pt\"> </P>
< 24pt\">事实上,‘临终之前的心念’,及死后的‘中阴身中的心念’,对末法中业障深重又修行功力不够的凡夫众生来说,绝对是难以控制的。换句话说,行身命施的义举,是有其生前的修行条件与临死前的助缘以及死后荐拔条件的。如果你发心在今生命终时或遭遇意外死亡前,以有用的器官行内布施,利益人类,就请从今天开始精进培养菩萨的悲愿心和禅定力量,否则还是先求往生净土,有足够的定慧力量,再回入五浊恶世中行身命施吧!</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戊、菩萨行内布施的实例</P>
< 24pt\"> </P>
< 24pt\">我们看真正够资格行身命施的修行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悲心条件,才能行身命施?</P>
< 24pt\"> </P>
< 24pt\">据六度集经所载:在无量劫前,有一位菩萨,宿世因布施福德所感,投生为一国之君,名叫长寿。他育有一位太子,叫做长生。菩萨国王,仁恻怀心,经常悲愍众生,誓愿济度。因国王所作所为,均以仁道治国,杜绝杀戮,而使臣民团结,对王无怨,因此招感风调雨顺,宝谷丰沃,受到邻国小王的嫉妒,于是兴兵讨伐,欲夺其王位,劫其宝物。</P>
< 24pt\"> </P>
< 24pt\">菩萨国王不愿为保一己之王位,令百姓受到伤害,于是与群臣会议,将王位交与太子,深夜踰城入山,改名换姓,隐居山野。</P>
< 24pt\"> </P>
< 24pt\">贪王攻入其国,知国王逃遁,于是发出通告,欲用黄金千万两悬赏捉到国王的人。</P>
< 24pt\"> </P>
<P 24pt\">长寿王到了山中,在大树下静坐禅思:愍念众生,世世轮回生死,为欲所惑,以苦为乐,犹不能觉悟此身是苦、是无常、是无我、是空的道理。正在感慨万千之际,远国一位梵志,闻王好施济众,千里迢迢来到长寿王国,刚巧经过这条山径;见到国王在树下休息,便与国王畅谈起来。梵志听王陈述本末,居然失望至极地说:‘我现在已经老迈,原本想来贵国向王乞施,以存余命,而今大王亡国,我的希望落空了。’说罢又哀恸逾恒。</P>
<P 24pt\"> </P>
<P 24pt\">长寿王随即安慰他说:‘你不必难过,虽然我现在已经亡国,身无分文,无法惠施你,但是现在新王以千万两黄金,悬赏能砍下我的头的人,你只要取得我的头,便可获得重赏。’</P>
<P 24pt\"> </P>
<P 24pt\">梵志不愿,长寿王又开导他说:‘有生必有死,谁能常存此身呢?你若不取我的头,我已老朽,不久的将来必然化为灰土,不能利益众生。如果取得我的头,你还可换得千万两黄金,济贫行善。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愿你满我所愿,继承我普渡众生之志,赶快砍下我的头去济贫度众吧!’</P>
<P 24pt\"> </P>
<P 24pt\">梵志为王悲心所恸,与王一同出山,将王系缚在城门,令人传报。于是新王将黄金赏赐梵志,再将长寿王系于城门口活烧示众。百姓哭声震天,为王哀悼……。</P>
<P 24pt\"> </P>
<P 24pt\">太子长生获知父王在城门被活烧示众,佯装樵夫,走到父王面前,含泪望著父王,一心想替父王报仇。但是却仿佛看到父王奄奄一息地对他劝导说:‘儿啊!诸佛以四弘誓愿慈润众生,德韬天地。我若怀一己之私,只为保全自身性命而杀生害命,不愿舍身济世,则必违菩萨利生本怀;何况以怨报怨,对众生行报复之举呢?儿啊!万万不可违父遗诲,内心含凶怀毒,积蕴重怨,欲报吾仇,恐怕将招来杀生之祸呀!若违父诲,则非孝子;不替我报仇,可谓孝矣!切记!切记!’</P>
<P 24pt\"> </P>
<P 24pt\">长生太子在恍惚间,似乎听到父王对他的警惕之语,犹不忍坐视父死,于是寻找各种管道,接近新王,欲报父仇。终于以厨监的身份接近新王,因为他的厨艺精湛,受到新王的重视,擢升为近臣。</P>
<P 24pt\"> </P>
<P 24pt\">有一次新王命长生太子随他出外打猎,这是一个很好的报仇机会。太子俟新王在山中休息之际,三次拔剑欲斩新王。但是每次都忽然记忆起父命:‘违父之教,则非孝子’的教诲,又含忍收剑。</P>
<P 24pt\"> </P>
<P 24pt\">新王醒寤之际,惊慌失措地告诉太子说:‘好可怕,我三次梦到长生太子要斩我的头!’</P>
<P 24pt\"> </P>
<P 24pt\">太子据实而答:‘长生就是我,我刚才三次拔剑欲斩大王的头,但忆起父王的命令,不可怨怨相报,违背菩萨慈悲济世之道。现在大王既然已知我就是长生太子,任王处置吧!’</P>
<P 24pt\"> </P>
<P 24pt\">新王受到长寿故王的仁德之心所感动,不杀太子,又将王位交还太子,返回本国去了……。</P>
<P 24pt\"> </P>
<P 24pt\">这都是因为长寿国王的行内布施—舍身济贫之义,令太子放弃报仇之念,而化解了他本人与新王及太子之间的怨结。</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我们看这位菩萨国王,平素宅心仁厚,不与人计较,凡事皆以众生利益为先,乃至舍弃王位,独居山野,犹不忘普渡众生,不愿放弃任何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利生机会,乃至被贪王活活烧死,不但不怨恨,还怀著怨亲平等的心来劝导太子。倘若不是宿世悲心至深,绝不能为利益众生而舍财、舍权、舍身、舍命!现代人若有长寿王念念不忘利益众生的深厚慈悲心,亦可行内布施矣!</P>
< 24pt?></P>
< 24pt?>(2)菩萨如何对畜生行内布施?</P>
< 24pt?></P>
< 24pt?>菩萨不仅经常投生为国王及太子或百官大臣为人道众生行身施,而且也经常对畜生道众生行身命施,利益畜类,因而使‘内布施’的施舍心,遍及恶道众生。</P>
< 24pt?></P>
< 24pt?>例如一位菩萨行者,宿世曾经居住在山泽之间修道,虽然在山林,食果饮泉,独居生活,但犹经常慈念众生轮回不息,不知出离,实在可怜!常思:若见众生有难,一定舍身相救,绝不吝借生命!</P>
< 24pt?></P>
< 24pt?>有一天,正在林中寻素果蓏时,于山径上遇到一只母虎正在喂子食乳;母虎喂乳之后,十分疲困,又饥馑难忍,居然转饮食子。菩萨睹之,心中一阵悲痛,怆然泪下,哀念众生,处于乱世之中,忧苦无量,今儿母虎欲食其子,于心何忍?若令母子相吞,其痛难言。于是哽咽含泪,回顾四周,寻找可以喂虎之物,但却无所见。此时菩萨深自思惟:母虎是肉食之类,瓜果难以饱腹,我终日愍念众生,欲救度众生苦难,都难能如愿,今遇母虎欲残害其子,悲痛之心难以忍受。我既有度生悲愿,又遇众生有难,岂可坐视不救?我若贪生怕死,终日所发利生悲愿即成为空愿,有违菩萨慈心济世之义,更证明我的身执之心难断。思惟既定,便以正定之心舍身投虎,令母虎饱腹一餐,救了虎子一命,使虎母及子俱全生命,不再母子相残。但母虎因用贪婪之心食菩萨,得杀罪,然而已与菩萨结下深厚的度化因缘;菩萨以慈悲心舍身喂虎,来世投生天上,得慈心之善报。而后下生入间,续行菩萨道,慈心转增,施身不断,度尽一切恶道众生,去恶向善,发学佛心,行菩萨道……(六度集经卷一,另金光明经卷十亦记载菩萨舍身喂虎事迹,在此不录。)</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333399>3)菩萨如何进入恶道对畜类行内布施?</FONT>
< 24pt\"> </P>
< 24pt\">甲、菩萨如何以兔身行内布施?</P>
< 24pt\"> </P>
< 24pt\">菩萨不仅投生在人道对人类及畜生行内布施,而且也经常以大愿力,转生入恶道,为各类众生及对同类畜生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法,广度畜类。</P>
< 24pt\"> </P>
< 24pt\">例如菩萨有一世投生为兔子,深具智慧,生处山泽中,不忘以慈悲心利益同类。那一世,有一位梵志,已有一百二十岁的高龄,终身执贞不取,淫泆净尽,与兔子同处山泽间;梵志不乐世劳,以茅草为庐,蓬蒿为席,饮泉食果,赖以维生。</P>
< 24pt\"> </P>
< 24pt\">而且这位梵志,志弘行高,普天下的人们,皆赞叹他的德行。国王欲礼聘他为宰相,但梵志志道不仕;处于山泽数十载,其仁德感动禽兽皆来附恃。当时兔子与狐狸、獭、猴等皆懂人语,经常用泉果供养道士,靖心恭听梵志开示。积年之后,山中果食都已食尽,梵志便欲迁徙他处,觅果维生。四兽皆忧虑,如果梵志一走,不可再闻经法;于是野兽们共同商议,欲寻一月粮食供养梵志,以便续闻经法。狝猴使到远处索得果实,狐狸向樵夫化得一囊麸食,獭在溪边捕获一条鱼,他们相互安慰说:现在所获食物,可供养梵志一个月的粮食。只有兔子深自忧愁,自言自语说:兽友皆取得粮食,惟有我无力获食!又想:有生必有死,不如将我朽器之身,供养梵志,满兽友闻法之愿。于是向梵志说:‘我的身躯虽小,犹可供您一日之粮。’言毕,向升火处投身,突然刮起一阵大风,火居然不烧兔身……,梵志眼见这种不可思议的情景,被它为法投火,成全兽友听经的供养精神所感动,继续留在山里,为四兽讲经。(六度集经卷三)</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乙、菩萨如何以鹿身行内布施?</P>
< 24pt\"> </P>
< 24pt\">又有一世,菩萨投生为鹿王,身材高大,身毛有五种颜色,蹄角奇雅,数千只鹿群伏从而行。有一天,适逢国王出外打猎,群鹿惊吓分散,不少鹿群投岩堕坑,荡树贯棘,死伤甚剧。鹿王见此惨状,哽噎难忍,深深反省道:我生为众鹿之长,宜当择美草而游,如今选地不当,使群鹿凋残,罪不可赦,为了保全其他群鹿之命,不再遭受国王围猎之苦,于是迳自进入国都,欲见大王,向王请愿。</P>
< 24pt\"> </P>
< 24pt\">鹿王进城,国人睹见鹿王厥体高大,身毛五色,蹄角奇雅,莫不惊讶万分,以为大王有至仁之德,感得神鹿来翔,砚为国瑞,无人敢阻挠其前进。鹿王来到王宫殿前,下跪请愿说:‘小畜贪生,寄命大王国界苟活,日前卒逢国王打猎,致使我们鹿群,奔迸逃亡,有的投岩堕坑,有的荡树贯棘,死伤狼籍,惨不忍睹。大王若有仁德之心,爱物如己,必当为群鹿哀悼!愿从今日起,每日用一鹿供王宫食用,避免群鹿再遭围杀之难,断绝鹿种。’</P>
< 24pt\"> </P>
< 24pt\">王闻鹿王所言,甚感奇特,答应鹿王的请求说:‘王宫所用的鹿肉,一日不会超过一只所需,我实不知你们死伤甚重,如果实如鹿王所言,我发誓不再围杀鹿群。’</P>
< 24pt\"> </P>
< 24pt\">鹿王得偿所愿,返回山间,对群鹿晓以祸福大义,鹿群代转,遵从鹿王所言,听候差遣,依次点名排列,准备日日进供王宫。每当供鹿欲出山林时,鹿王皆泣涕地向它诲喻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教其寻路念佛,以仁孝之慈心,面对死亡的来临,不可嗔怒大王。</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有一次,轮到一只怀孕的母鹿进供,待产将近,就向鹿王要求说:‘我尚有一日一夜便生产,我不是想逃避死亡,只是希望保全幼子之命,愿王让我生产后,再进供大王罢!’</P>
< 24pt\"> </P>
< 24pt\">鹿王闻之,不忍枉伤小鹿生命,又无其他鹿愿意替代先死。于是在翌日私自出山,欲代孕鹿供食。鹿王进入国都,即迅速走入王宫御厨,厨人识之为鹿王,即上奏大王。王问其故,鹿王据实回答。大王闻之,怆然流泪说:‘岂有畜兽心怀天地之仁,愿代同类杀身济众,操履古人弘慈之行呢?而我既生为人君,却日日杀害众生性命,只为了滋养自己的肉身,我好凶虐的本性,实与豺狼之行无异呀!’</P>
< 24pt\"> </P>
< 24pt\">于是国王感佩鹿王的仁德,不再残杀鹿只,从此鹿群重新过著山泽中幽游安定的自在生活……。(六度集经卷三)</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14: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3.结论</P>
< 24pt\"> </P>
< 24pt\">一类发成佛大心的菩萨,就是这样选择在无数劫中,对六道一切众生行外布施、内布施、内外施的修持路线,而累积了无量的福慧德行,早已获得天福之报而不愿生天,经常发大誓愿,愿投生于人间为大国王、大理家、大商主……,以人君身分行布施之道,在人间各处,建筑佛寺,撰录佛典,饭食沙门,自行六斋,理民以正,心无偏颇,常感百姓皈依三宝,行善生天,风调雨顺,国境安宁。又常惊动天王,下凡人间,变作化人,试探其志。又经常以达官贵族身分发心出家,广度众生。又在其定慧力量坚固(证无生法忍)时,投生畜生道中行同事摄,以布施波罗蜜引渡畜类。菩萨因生生世世舍心坚定,不为外境所动,不论逢遇谁来试探、乞索,只要合乎正道所需,皆以犹子睹亲的欢喜心布施乞者,绝不悔施。故而在无量劫的施舍历程中,斩断了‘人、我贪执’之心,巩固了他度化众生的大悲愿心。</P>
< 24pt\"> </P>
< 24pt\">由此可知,发愿做一个生生世世在生死苦海中广度众生的大悲菩萨,是有其定慧的修行条件的。尤其在末法的今天,选择在生死海中行菩萨道,生生世世‘善知识’引导的‘方向’,是否能令你的‘悲智’与‘正定’之心与‘佛道相应’而坚固不退,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以上所述,仅仅是行持布施波罗蜜的一部分(后绩自明)。因菩萨的根器是有种种不同的。因而初发心依布施法门选择的修行方向也各有不同;但是‘初发心’时选择的修行方向,对成佛的时间表,是有其深远的影响力。并且菩萨修学布施法门的过程,绝对是融通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五度波罗蜜及往生净土、供养诸佛、闻法修持的历程,才能在五浊苦海中行菩萨道,而身心自在,不被众生的生死业缘所羁绊。</P>
< 24pt\"> </P>
< 24pt\">像现在有许多人发愿生生世世留在这个苦海世间行菩萨道,做人间的清道夫,等待并庄严人间净土的完成,或者发愿尽未来际发大菩提心往返六道中广度众生,皆应深刻地反省、警惕自已在布施波罗蜜的行持上,有无朝向大悲菩萨学布施的究竟目的去做!?如果不能学菩菩萨‘外布施’及‘内布施’的深入施舍心,以烦恼心深重的凡夫而言,难保在末来世生生世世的行菩萨道上,不失人身,道心不退!也难保再闻佛法,更难保这颗大悲菩萨心,缕续开显出来!愿与同往成佛道上走的佛弟子,共同勉励,谨慎地来认识、学习菩萨如何行持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波罗蜜,不要在今世人云亦云、不明事理地倡说下,迷失自己正确学佛的‘修心方向’,若能经常反观自己的‘学佛心’,有无与菩萨的‘大悲大定之心’相应,就能觉悟自己的根器适合选择往那一条修行路线前进了!</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1 10:22 , Processed in 0.10449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