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点窍一:念佛与情人 (转帖)
主讲/小衲同学 [align=justify]
念佛一法,表面上是显教法门,但其实是真正的密宗。密宗还不算,而且还要加个大字
。这样的宣示,南怀瑾先生就说过好几次。“净土宗的修法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大密宗
,当然真的禅宗也可以说是大密宗,空有双圆,是真正的密宗。(南怀瑾)。”民国时期
密宗红教祖师诺那活佛(也就是南老师的红教上师)来汉地后也盛赞净土一门是大密宗。
夏莲居,黄念祖老居士等也直指,净土法门其实是密教显说。南老先生为当代显密圆通
大士,谈到密宗时就多次强调,如果不懂唯识的道理,就不可能修密宗的!“无论东密
与藏密,它的基本学理依据,就是印度后期佛教的唯识学。所以过去在西藏修学密宗的
严格规定,必须先要花十多年的时间,研究精通了大小乘全部佛学以后,才能正式修习
密法。 ”(南怀瑾。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那先我们用南老师的讲解,简单了解下唯识的道理。唯识学将整个体心也就是我们这个
身心的总体的作用和功能,分作八个部门来解释,前五识是眼识耳识口识鼻识舌,然后
到第六,七,八识。识这个词就一般唯识学里有的解释就是,分别了别的意思。
下面还是引用南老师”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一书的讲义。
唯识学所谓的识,依一般传统观念的解释,它是具有“识别”的作用。其实,这也只是
从名词上所作的注解。如果真实了解全部唯识学的道理,它之所以称谓“识”者,是有
别于一般“唯心”的笼统观念。因为它的基本功能,便自具备有造作“意识”的分别作
用;同时又具备与物质感应的触觉,而构成心理状态的感受,以及生起粗浅浮动的思想
作用,和静止清寂的思维等功能。
因此,它指出一般所谓的生理感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口舌以及整个的身体,都各自
具有各别对外界反应接触的识别作用,而以“前五识”称之。也可以说,在生理感官的
本身上,还没有与“第六意识”配合而生起作用时,这种“前五识”的本身,它本自具
有反应事物的鉴觉功能。它是造作“意识”分别的先驱,同时也自具有感受的连带功能
。例如一个人碰到特别的遭遇,心理有所专注时,虽然他的眼睛面对事物,耳朵听到周
围的声音,但却不会像平时一样,由于声色的反应而立刻引发心理“意识”的思维分别
作用。虽然当时他对现实在前的声色,是有反应感受的,但是因为心不在焉,所以没有
像平时一样,立刻和“意识”作用配合起来,而对境思维分别,引起情绪上的种种变化
。
“前五识”是“第六意识”的先驱,譬如用兵,“意识”是全权的指挥官,“前五识”
犹如各个不同兵种的前哨。“第六意识”主要的任务是前通于“前五识”,后接于“第
七识”、“第八识”。一切思维分别和情绪等等的作用,都受它的支配左右。它也相当
于现代公司组织的总经理,上面接受董事会(第八识)和常务董事(第七识)的决策,
下面指导督促“前五识”达成各种业务。
但是“第六意识”,它还不是真正的主人,它只是活人的一个账房总管而已。它的后台
老板,便是“第七识”。在唯识学上的译名,叫作“末那识”。这个名词包括了很多意
义,在此暂时不多作解释,普通一般人叫它作“我执”,或“具生我执”,也并无太不
妥当之处。它是“第六意识”之根,也可以说便是真正“意识”的泉源。”
但是,“第七识”还是连根的分支,譬如一丛蔓草,它只是原始丛中连根分支的一脉而
已。它的真正的主人翁,就是“第八识”,唯识学称它为“阿赖耶识”,这个名词的意
义也很多,暂时不去详讲。总之,它是心物一元,宇宙万有同根的一本。它是精神世界
与物理世界混合的同一渊源。宇宙万有由此而出生,也还灭而归化于它。它是一个“生
生不已”、“生灭不停”无止尽的仓库。
这里就简单解释了8识的作用。我们念佛成就的道理,就是通过第6识也就是意根为外缘
,不断摄取”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形成种子,然后收藏生根在“阿赖耶识”这个大仓
库里头,这个阿赖耶识别名又叫藏识,具有能藏,所藏的作用,在很多经论里有把他比
喻为我们心底里的一块田,所以也叫8识心田,也就好比一个储存器。然后在一生中逐渐
培育这个“阿弥陀佛”的菩提种子,修持深入的,在一生内就能大彻大悟,甚至断尽无
明成就圆满菩提,最下品的,甚至是罪大恶极的人,(除了五逆和诽谤正法那些)在临
终时得遇善知识引导,一念回机,在十念中心不颠倒,忆念弥陀名号,亦得往生极乐世
界达不退转位,永脱轮回,这就是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顿全收的特色。往生极乐世界
后,就等于跳出生死苦海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净土一法无论如何都是属于即生成就的
无上大~法。有人怀疑,究竟去了极乐世界的能达到什么程度,无量寿经中阿弥陀佛的四
十八愿中的第二就作了解答。“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
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
取无上正觉。’”
按南老师的那个比喻,那我们把我们念佛看成是一种购买行为,那我们要在我们自己的8
识田中要收购的“阿弥陀佛”的菩提种子的关键,起主导是不是应该是第七识而不是作
为那个账房总管的第六识。例如我们再看看南老师在讲“唯识与中观”时讲解的第七识
”现在是讲第七识。第 七识一般的习惯没有办法翻,不翻意,翻音、叫“末那识”,这
个“那”字在过去读“ 诺”。这个“末那识”第七识,尤其现在研究心理学的同学们更
要注意,现在心理学所 讲的潜意识、下意识,乃至什么“第六感”等等,并没有超过第
六识的范围。所以“末 那识”没有办法翻译成什么识。理念上的理解它,它是真正第六
识(的根),叫做“意根”,意的根。那么我们如果加以进一步的理解,普通就叫“唸
”,这个才是“念”, 念头那个念。因为第六意识我们容易分别了解它,人的思想、分
别、头脑的清楚、对于事情的思考周详,是第六意识的作用。第七识所谓是“意根”啊
,有时候好像不起分别 、没有分别,那个境界里头,这是我们有念,尤其我们在这里,
大家都是注重修行求道 ,打坐静坐的时候觉得自己一点杂念都没有,清清净净坐到——
那个正是念,那个正是 第六识的根、意根。”
通过这样的解释我们就更加清楚了,也就是所谓“唸佛跟念佛”的区别,就是究竟是第6
识的作用还是第七识的作用,要做到真正的念佛,要意根起的作用才能真正起到薰习“
阿弥陀佛”这个菩提种子的作用。唸佛是没多大用处的,就是口在念的意思,这个菩提
种子落不到自己的8识田里面的,这点要切记切忌。大家知道,楞严经是大乘佛法里非常
重要的一部经典,自古以来,越是有修有证的大德就是越重视这部经典,譬如我们净土
宗的九祖藕益大师在“阅藏知津”一书里就点出,“楞严一经乃通融性相之枢机也,”
性就说空与般若道理的一派,相就是说有的一派,也就是唯识的道理。楞严经与净土法
门的关系,印光法师更加指出,“楞严一经,实为念实相佛之最切要法。然又为持名念佛,
决志求生极乐,无上大教。”明代高僧交光大师在批注这部经时,就用了“舍识用根”
这四个字来概括这部经的经义。“(楞严)经文十卷。可一言而蔽之曰。斥识用根。四
字而已。以依识不得漏尽。依根得成菩提故也。至哉楞严。归真捷径。(交光大师)”
。交光大师这个认识。得到了后世很多高僧的认同,譬如到了现代,新中*国佛教灵魂人
物之一的圆瑛法师(圆瑛法师也是楞严注解大家)也用舍识用根,来概括楞严大义,
认为这是佛法取证的根本原则,包括用在念佛法门上。说到底这个所谓的“舍识用根”无非也
是要我们念佛是要用意根真念,并非是用第六意识那个口念。识是什么意思呢,弥勒菩
萨就说到了,“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唯识学把我们的成佛过程称为“转识成智”
也 就是让我们舍弃这些分别思维,才能求证得真正的智慧。大智度论里的四依法,其中
之一的,“依智不依识”说的也是这种道理了,分别的就是识,无分别下的才是智。很
多修行人,修持这个念佛法门,感觉不得力,很难相应,甚至能往生极少,归咎起来,
其实都是不懂得舍识用根这个归真捷径。正如,《八识规矩颂》中说到的,“愚者难分
识与根”。这个愚者就是指没有觉悟的凡夫了。如果某一修行人能一念回机,根尘脱落
,见着自家本来,那些识识根根的道理马上会彻然明白,因为见性的时候见的就是根本
智,根本智又称为无分别智。那么这些分别跟无分别的道理就无须再花费周章与唇舌。
但以普通人的智慧,的确也是很难分清根与识的。
那么我们不妨先换个角度,另僻蹊径,以世间情爱的法则,来启发同修们来认识这个根
根识识的道理。禅宗六祖大师,有句名言,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
菩提,恰如觅兔角”,兔子是没有角的大家知道,大师的这个话就是说,佛法的道理,
肯定是在世间法的道理里的,通达了佛法就肯定通达世法,通达了世法就自然也通达佛
法。说到情爱法则,我这里特别举出的就是那位一代情僧兼法王,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
世XXX喇嘛仓央嘉措。这个仓央嘉措风流成性,偷情成性,留下的66首情诗,是西藏僧
俗两界都朗郎上口的美妙诗篇。在藏学里,对这个六世XXX的研究是最有争议的事,对
他的诸多方面,譬如行持,,世寿,生卒去向等等,都有很多的说法和结论。譬如有一
种说法,是说他当时在青海湖旁边并没有真的圆寂,而是逃遁去了蒙古,在那里继续传
法,活到80多岁等等。我本人就认为,因为研究仓央嘉措,如果不了解佛法,不从佛法
的角度,的确很难研究出个究竟的。,譬如,他这样的一个风流成性的人物,但作为他
本身的教派格鲁派,甚至整个藏传佛教也没有把他作为真正叛逆之人,甚至也没有否定
他作为一个大成就者的地位。更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我们汉族人把他的诗翻译为情诗,
但在藏文本身,并没有把他的诗称为情诗,是称为“道书”。这就更加奇怪了。在南怀
瑾先生的“习禅录影”一书里。对六世XXX的修行成就也评价极高。
习禅录影一书中所述:
XXX第六代祖师,是历代转胎中最聪明,修持最有成就的,是法王又兼人王。他偷出后
宫,去和酒女谈恋爱。被宰相(当朝的权臣,有野心)知道了,乃报告清朝。时顺治的
母亲当政,虽然对清朝本身无所谓,既然呈报上来,就不得不提令XXX到京审问。走到
青海,这位二十四岁的XXX说他不想入京,语毕即圆寂。好!现在问题来了,打坐的本
事,修持工夫,已达到说走就走的地步,,何以还需要谈恋爱,流浪欲界?此其一。说
到这位XXX活佛真是天才,有六十六谈情说爱的情诗,在西藏文学界是最了不起的作品
。很多僧俗,几乎无人不朗朗上口,可谓阳春白雪。记得昔年有曾缄先生(曾任蒙藏委
员)的译本,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其中一首“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误倾城。世间
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又有“入定修观法眼开,祈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
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这就是一代法王的作品,是他自己的坦白讽刺。
在这里作为大禅师的南老师,用他的文字般若告诉大家,这是一代法王的作品,也就是
跟法有关的。这首诗其实还有下半首的。全诗是这样,“入定修观法眼开,启求三宝降
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却自来。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
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 ”但很多XXX情诗集中把这这诗分为了两首,其实是一首
的。在诗里这位情僧法王表达的深度的男女相思境界,凡是真正深入过恋爱的人或者受
过恋爱挫折的人应该都体验过这种相思境界甚至相思的折磨,真就好像有的文学作品描
写的那样“茶里饭里都是她”整个思想都是由她占据这,轻一点程度的也是动不动就想
起她。这种男女相思,不一定真的在头脑中出现具体的对方的形象,但自己很明白,心
里就是挂着一个她。从唯识的角度,究竟这种相思是怎样形成的呢,四个字就是“真意
所薰”也。这种互相牵挂。或者单方的牵挂都是由意根也就是所谓的第七识深度薰习。
,然后在8识田中形成了很强烈的种子,然后种子现行,就产生了这样的相思。然后这位
法王又告诉大家,将这种“真意所薰”用在转过来用在修佛法上,哪有不成就的呢,所
以大家看为什么他是大成就者。如果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情这回事,从世俗谛也就是
世法的角度,这个肯定有的,如果不动了真情,怎可能到了茶里饭里的都是她的程度,
如果你不是动了真情,由得你怎样拼命去想一个人,也不可能把她刻进自己的8识心田里
的,这个所谓真情,就是第七识意根所起的作用。刻骨相思则是8识心田里的所谓爱情种
子成熟发起现行的结果。但从胜义谛也就是出世法的角度,当然不许世间有真情这回事
,因为人间的真情无论感觉上是多真,无非是遵循缘起缘灭,成住空坏的法则,缘分尽
了,情也就尽了没有永恒这回事。而且世间爱情是非常不靠谱,今年山盟海誓,明年可
能就势成冤家,这就是缘起法生灭法的特点,以无常为特征!
在净土法门中我们常看到,念佛到有一定成效时会所谓功夫成片,一心不乱,事一心,
理一心,这些概念。什么是所谓功夫成片,也就是所谓的事一心的境界了,事一心也就
是事实上的一心不乱了,那是怎么回事,我们再用体会情爱的道理就明白,如果一个男
的相思一个女的到了茶里饭里都是她的程度,那女的还会不会担心男的会三心两意,会
被另外一个女的插足进来,这就是事一心了,事实上的一心一意,虽然我们大多数念佛
者都还没有到所谓的功夫成片的境界,但还是可以完全通过从男女相思的境界体会那是
怎么一回事,念佛到了事一心的境界,从修证上说,烦恼根习气的根本还是很难完全断
除,但已经完全可以压伏现行的烦恼。在往生这个问题上也是完全有把握了,临终时往
生的是中品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有四土中的方便有余土。大家想想也知道,如果思念
阿弥陀佛到了一心一意,随时挂在心头的程度,往生把握还会有问题吗。功夫成片后如
果能继续用心护持,基本上也不会退转的。不过这个还不是念佛成果的高级程度。
理一心就就是更进一步了,到了理一心就是所谓的实相念佛,禅净合一,开悟见性的程
度了。这个就“比茶里饭都是她”就更进一步了,两年前我曾写了一个叫“实相念佛偈
”的偈子来表达自己的念佛,就是回应6世XXX的那个情诗“肯把此心移学道”,说我懂
了那个意思了,而且真的转了过来了。偈子是“当年幽婧占心桠,饭里茶里都是她。如
今转念弥陀诀,又是二六忆无暇”。幽婧就是漂亮的姑娘的意思了,二六就是十二,十
二个时辰无间断都在忆念弥陀,这个就比茶里饭里更厉害了,茶里饭里还只是醒着,十
二时辰就是连梦里都在忆念弥陀了,醒梦一如了,这就是实相念佛。曾经有人问,你这
个二六忆无暇,究竟还有没有弥陀名号这个念头呢,如果说有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吗,什么是根尘脱落,大家想想,这个时候 弥陀只是自性的一个代称,已经不是具体的
名号了,念的是本然天真佛,念自己的自性也!
所以我们真要从这个念佛法门获得正受,本质上就是根弥陀名号谈一场真情实感甚至轰
轰烈烈的恋爱,跟世间人谈恋爱,那是不怎么靠谱的,但一根弥陀确立恋爱关系,你就
可以让你超凡入圣,永断生死,获得永恒的出世间爱情。永恒的,顺便提点净土宗里头
一个大事大非的话题,就是极乐世界究竟是属于佛法里的有为法还是无为法,在佛法的
学理上,把宇宙的万有现象,包括精神现象物质现象,划分为有为法跟无为法两种,也
就是前面提到的缘起法生灭法,都是属于无为法,形而下的都属于有为法,而形而上的
,第一义的现象都是属于无为法。譬如,前面说到世间爱情就是无为法。金刚经上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一个星球,哪怕它有几十亿几百亿的寿命,
因为他是属于形而下的有为法,有成住空坏,相对于宇宙漫漫的时间长河,他亦只不过
象雾象电一样一闪而过。曾经看过某论坛有人提问,极乐世界是属于有为法还是无为法
,我这里回答,肯定是无为法。这个极乐世界不是开始就有,是法藏比丘成佛后,花了5
个大劫才制造出来,给我们及十方刹土的众生去留学,去成佛的国土,但这个国土跟其
他国土绝不相同的地方就是,他没有成住空坏的过程,他成了就永恒不坏,永远存在,
常乐我净。曾经有个有意破坏净土信仰的人在佛教论坛大肆散发,说往生净土其实是从
一个空苦无常往生到另一个空苦无常。但我们要记住,极乐世界是属于无为法所摄,常
乐我净,不会经历成住空坏这个过程。可能有人还是有人觉得不解,为什么会有成了就
不会坏呢。这里再用唯识宗两个概念再解释下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所谓的“依他起性”
与“圆成实性”,有为法就是所谓的依他起性,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譬如”总统
“这个东西,他是有为法,依他起性,因为有了某个国*家才会有总统,国*家亡了总统 也
就没有了,此有故彼有,此灭故彼灭。极乐国土其实也是依他起,一个很特别的依他起
,他依的这个他是佛性,本来就不生不灭,永恒相续。此有故彼有,此不灭则彼不灭,
所以他也就不会再崩坏,所以他就成了常乐我净的圆成实性了,因为他是法性土,所以
会跟法性身一样常乐我净。圆成实性就是无为法,这样解释就很完美了吧!最后要提醒
一下南粉同修们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南怀瑾先生书上也会出现有为法无为法这些字眼,
但那只是文字上表达的一种方便,不是正式佛学上的有为法无为法的概念。南老师把那
些有意识所缘的修法譬如念咒观想这些称为有为法,把那些直接观空的方法称为无为法
,记住这些只是文字表达上的方便,跟正式佛学概念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们回过头看,两位佛门大祖师,一位是禅宗六祖,一位是XXX六代。一位是禅宗
六祖,是不是算英雄所见略同。六祖说,烦恼即菩提,佛法不离世间觉,XXX六代说情
根即佛根,看你懂不懂得用。的确是这样,这个“真意所薰”是人人本具的功能,圣人
跟凡夫都一样,在圣不多一两,在凡不减半分。但凡人没有觉悟,只能用在世间之爱,
背觉合尘,结果是流浪生死,沉沦六道。觉悟之人则是,背尘合觉,将这个功能作为道
用,结果就能超脱生死,永断轮回。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里面,甚至把凡人的这个
“真意所薰”的功能比做“情花之毒”,用得不当,毒性发作时折磨得一个人生不如死
,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唯有绝情丹可解。在佛法里面解除这个情花之毒,则有两种方
法,一种是显教的一些法门,执取偏空的一面,以断惑证真,以为这样就可以断除人的
贪嗔痴。这个就是绝情丹的方法,其实这样的方法就算真的修证成功了,还是不能完全
把贪嗔痴断掉的,只是把他们暂时压伏,所以功果是不够圆满的,这种就是服绝情丹的
方法,但绝情丹的方法并不是真正高明的解法,真正高明的方法在大密宗里头。大密宗
的完全思路就不同,不走压伏的路线,她觉得这样不人道,不究竟,毕竟人是不能绝情
的,她给你找一个永不变心的情人,让你生生世世爱个够,这样又人道,又彻底解决了
问题。大密宗知道情根即佛根,直接把情根作为道用,只是把爱情的对象转为佛菩萨,
譬如阿弥陀佛,准提菩萨等等,一旦真的跟佛菩萨恋上就,就是真真正正的大解脱,而
且可以圆满菩提。这就是大密宗路线的伟大。这正好就是六祖大师在"坛经.嘱咐品"里讲的
"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把这个”真意所薰“的作用转过来变为道用,那我们修道就有
希望了。关于这种大密宗路线思路的论述,同修们还可以参考南公上师的准提法要的开示,特别是最早年头对准提法的开示,一开头就讲述这种大密宗的思路,比我这里说的更圆融多了。
说到所见略同,不单是六祖大师跟六代XXX,其实还有个鼎鼎大名的道家祖师表达过这
方面的见解,这个人就是明代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张三丰,他有首非常著名的叫“无根树
(词牌名)”的词是这样说的,“顺则人,逆则仙,只在中间颠到颠”。他的意思也 就
是这样了,把人本具的“真意能薰”功能顺用则只能走凡夫向下沉沦的路线,而逆而为
妙用则可以超凡入圣,凡人与神仙之间只在这里头颠来倒去而已。前段时间,我在张尚
德老师的网站看到的一篇研究南怀瑾先生学术成就的文章里,就提到南老师在“我说周
易参同契”里,说到是道家丹道学说的真意,就是唯识学里的意根,也就是第七识的功
能。我说周易参同契那本书我曾经粗略翻过一下,但这个细节我还注意到。但这里头的
道理,我很多年前已经知道,就算南老师不发表出来,我以后也会发表的。我在高中求
学时期就开始立志修道,开始研读道家的丹经,后来真正得机缘师从真正有成就的
道家名师修习道家的丹法,并身心获益。道家丹道的成功,最关键的就是神与气的结合
,神与气合结则凝结成丹。但神与气的结合中间需要一个媒人,这就是所谓是真意,所
以丹经上常有“真意为媒”的说法。丹经里常常把这个真意用“黄婆”来指代,黄婆就
是古代的媒婆的称呼,在古代不像我们现在是自由恋爱的,男女的联姻一定要通过黄婆
这个角色才能达到。所以在道家的内修成功,绝对不能缺少真意这个媒婆的角色。后来
行者我佛道同参,更加豁然贯通,我们的心识与心体要与佛菩萨结果,也是绝对离不开
这个真意为媒的作用的,这个真意为媒就是唯识学里第七识意根的作用。所以这个“真
意所薰,”其实佛道两门入道之真正枢机所在也。记忆中,正好道家南宗的两个祖师都
是参通了禅宗的心法,然后修丹法成功后称为道家的大祖师的,其中一位就是道家南宗
的开山祖师,紫阳真人张伯端。真正参通了禅宗心法后,这个“舍识用根,真意为媒”
已经是了然通达,再去修丹道 就是水到渠成,吹汤见米的事了,所以他们能成为道家
的大祖师也是理所当然的事。那些道家的丹道同修,也不妨效法一下这些大祖师们,先
来把佛家的心法参通,再行丹法,那就容易得多了。。那这个“舍识用根,真意为媒”
对修准提法的同修有没有启发作用呢,肯定也是重要,譬如南老师就说到“比如修净土
,同准提法一样,也是念佛,念的本尊不同而已。(南公上师阐释准提法要)”。修准提
法的同修,有很多达到了相当咒数的,甚至上千万或者更多的有的。有的得到了法的收
益,有的可能觉得没有。相应,原因何在呢?正如南老师所反复强调的,理不通达,修
密法是很难获益的。总之一切大密宗法门,想要有少份相应,离开这个“舍识用根,真
意为媒”,是绝无是处,绝无是处的。难怪前人说,“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粕书也
!”
这个讲义文章行文至此,也算是完成了上半部分了,点出点明了关窍所在。下半部分,
再就这个所谓“真意所薰”的原则与细节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但到了这一步,已经可以
算当头一棒,当场打掉相当一部分念佛的人的颠倒妄想,特别是初修念佛法门的人,一
下子就想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那你们先扪心自问,有没有真正进行过”真意薰修”的
过程,那个一心不乱的境界,是你8识田中那个菩提种子成熟起现行后的必然结果,如果
没有建立这个因又何来这个果呢?哪怕你念佛号达到了一百万一千万遍,甚至一生人天
天都在念佛,如果只是唸佛而没有真念佛,那正如交光大师所提示过的“以依识不得漏
尽。依根得成菩提故也”,以有漏之因怎能成就无漏的菩提觉果呢?那你的8识田里根本
就没有种一点菩提种子,没有种子,怎么能有果实呢。
补充:
我的上文中提到
佛到了事一心的境界,从修证上说,烦恼根习气的根本还是很难完全断
除,但已经完全可以压伏现行的烦恼。在往生这个问题上也是完全有把握了,临终时往
生的是中品往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有四土中的方便有余土。
有同修提出了质疑,所以我举出了蕅益祖师《阿弥陀经要解》原文供参考
“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
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
,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事一心
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即修慧也。不为见思乱,故感变化身佛及诸圣众
现前,心不复起娑婆界中三有颠倒,往生同居、方便二种极乐世界。不为二边乱,故感
受用身佛及诸圣众现前,心不复起生死涅槃二见颠倒,往生实报、寂光二种极乐世界”
。
印光法师对这个问题做了补充
“事一心中,既云[伏除烦恼,][伏]是烦恼种子不起现行,所谓[伏惑。][除]是断惑。
念佛行者,只要临终正念分明,烦恼种子不起现行,便得往生。若能伏惑,便是事一心
的初步;见思断尽,则是事一心之究竟。”
另外,功夫成片这个问题用语,是在印光法师开始使用,印光法师之前的净土宗师著作
中没有出现过,在印祖文钞功夫成片的意思就是事一心不乱,后来黄念老,与净空法师等
也沿用这个词,他们怎么表达我暂时没有细致解读。
好现在正式下半部分,我们还是由六祖大师的一句法语开头,就是”直心是道场”。我
们这个是通融世间法与出世法的一个讲解,六祖大师这个法语也刚好是通融世间法与出
世法的一种见地。在世间法方面,如果我们虚伪,虚荣,傲慢,妒忌,愤恨,不忠不孝
不仁不义等等,就是背离直心了,在修行方面,譬如我们念佛念咒如果有口无心,口里
念着佛菩萨的咒语名号,心里却想着其他,这已经是口是心非,这还算不算直心呢。南
老师说我们的人生境界,无非自欺,欺人,被人欺。看我们说是修行念佛了,但还是口
是心非地欺骗佛菩萨,我们真的要生起惭愧心才是。所以“直心是道场”这个话,也就
是是找回了我们那颗还没有受污染的赤子之心,能做到了。在世就可以成为一个顶天立
地的君子,修行人就可获得解脱甚至成就菩提。“直心是道场”这个道理是多么平实,
但真正要做到又是怎样的难。正如古人说的那句,三岁孩童都知道,八十老翁行不得也!
在正式切入修行法则前我们还是以世间的爱情法则作个引子,先看看世间的所谓真爱情
往往是怎样被破坏的。我们看世间的爱情往往很奇怪,一个很老的跟一个很年轻的可以
恋起来,一个很有钱的跟一个穷的可以恋起来,还有样子很美的跟样貌很丑的,本地的
或中*国的跟一个很远的,很健康的跟一个很病重的,一个脾气十分温和跟一个十分暴躁
的,甚至男的跟男的,女的跟女的,都可以恋起来,或者将来地球人恋上外星人都是有
可能的。我们旁人看上去往往会怀疑他们的爱情是不是真的,一个这样老的娶了这年轻
的,一个这么有钱的娶了这么穷的。一个脾气十分温娶了一个十分暴躁的,他们的是真
爱情吗,等等疑问,其实我们不用怀疑,里面肯定有真爱情的,因为爱情的力量是不可
思议的。当然也不排除是假的,因为其他目的而结合的。或者,我们再来看,一对本来
开始感觉良好的情投意合的男女的爱情后来怎么又被破坏的。按照世情的观察,无非就
是被我上面所举的那些相对的情况所破坏的,譬如,贫富,老少,壮弱,远近,温和暴
躁,男女等等,这些都属于相对分别,凡是谈恋爱渗进了过多这些方面的思考,可能就
会谈不起来,或者已经谈起来最后都会散掉。凡是这些贫富,老少,壮弱,远近,温和
暴躁,甚至男女,或者我说到的将来可能是地球内跟地球外,在佛学里都称为二边,或
者分别,譬如我们上面引用到”蕅益祖师《阿弥陀经要解》中就提到,理一心不为二边
所乱“就是这个二边,离开这些二边分别,经论上有个专门的词,叫绝待,把我们的本
性佛性称为绝待真心,譬如在《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里开头就使用绝待真心来表达我
们的佛性。绝待的意思,就离开相对进入绝对,可见要世间的爱情也要有颗绝待的真心
,不要被二边所惑,否则就谈不下去了,或者本来有的也会被破坏的。爱情的绝待真心
,也就是在没有二边相对的考虑前提下,生起爱意,然后永远不受二边相对所扰,永远
保持最初的感觉,不被破坏。但我们的凡夫的感觉是受污染的,实际上很难神圣得起来
,所以世上很难得有所谓神圣的爱情。
好现在正式开始讲“舍识用根,真意薰修”的问题,还是由楞严经说起,明代憨山大师
就曾说过,“不读楞严,则不知迷悟之根本”,而楞严经里直指迷悟的根本的一句话就
是“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每个人只要一生出一个知见,肯定
会落在相对二边的概念思维中,如果不落在这些二边知见中,就可以回归我们的觉性了
,所以前面藕益大师也提到过了,“理一心不为二边所乱”,理一心就是明心见性的境
界了。正如大般若经里的一句话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知无所知是真知,见无所见是
真见”,迷与悟的区别有没有被二边的知见所惑乱。
现在引用圆瑛大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序言,看看他怎样讲舍识用根,“故如来首
告阿难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
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是知识心,乃大定之冤贼,菩提非此心所得成;根性为圆
通之正因,楞严实自性之本具。故阿难请示成佛大定,如来即为破识显根:破识心五种
胜善功能,犹属生死妄想,令人决定舍之;显根性,一精元明心体,以为涅槃妙门,令
人决定用之。则欲令舍识用根,为修楞严要旨也明矣!”他说要舍的就是我们这个知识
心,这个知识心就是生死妄想的根本,大定之冤贼,绝对不能成就菩提心的。当年世尊
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即说“ 奇哉!一切众生皆俱如来德相,皆因妄想执着而不证得”这个
妄想执着,就是我们这个“知识心”了。正如《大乘起信论》提到的:“言意识者,即
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
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一切生死烦恼的根
源就是这个知识心,这个分别心。但谈到用根,圆瑛大师说到这个根是就是我们的心体
,我们的自性,而我前面说的是用“意根”,究竟是不是一回事,我说表达上不同,一
个从“空”的角度表达,一个从“有”的角度,也就是唯识的角度表达,实际上功用上
是一样的,因为前面南老师说到,第6识不起分别,清清净净时,那就是我们的“意根”
了,用意根才是真念佛,用分别意识的那个其实是“唸佛”,唸佛是不可能成就你的菩
提心,也不可能达到往生的目的。
跟着说到问题的中心了,怎样取怎样舍,譬如念佛法门,怎样体现取舍等等。那我们现
在转个角度,从唯识学里很重要的两个概念去解释这个取舍问题,这个两个概念就是比
量跟现量,简单地说,唸佛就是属于比量状态下,真念佛的属于现量状态下。我们还是
引用南老师的讲义资料取认识这个比量跟现量的问题。
(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二十二讲。南怀瑾)
在做功夫方面来说,“现观”就是现量境的止观法门。现量境是唯识学的名词,唯识分
现量、比量、非量。现是呈现出来;量是境界,是现状。这个量字译得实在高明,我们
整个宇宙山河大地,都是阿赖耶识的现量。现量就是呈现出来,中间没有加分别作用,
是直接的呈现那个现量。比如说,我们意识的现量,就是禅宗六祖经常讲的“无念”境
界,也就是第六意识现量最重要的一个初步现象。所以三际托空,是意识现量的明了意
识清明的这一念,没有杂念,也没有妄想。比如当我们早晨睡醒,眼睛还没有张开时,
心里头也没有思想,既没有生气,也没有高兴,刚刚睡醒的那一刹那,那个就是意识的
现量。一下子,我醒了,现在几点?要上班了等等,意识分别就起来了,这分别意识叫
作比量。凡是妄想、思考、分别都是比量。非量则是幻想境界,精神状态境界。
(八识规矩颂讲解---南怀瑾)
意识的自性是明了分别。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听课,对我所说的道理,能够很明白的领会
与分析,这是意识配合了前五识所起的明了分别作用(当然当它后台老板的第七、第八
识也跟着起作用),当你看到我在黑板上写字,口里一边说话,而你们脑子里非常清明
,没有一点杂念的时候,这是心里率尔心的突起,当下即是意识配合前五识所缘的现量
。如果借用文字上的描写,就是:斜风桅渡里,细雨燕双飞。意识的自性既然是明了与
分别,多半属于比量与非量,如果我们在不起分别一念不生的时候,脑子里对现成的境
象,明明白白,这一种清明自在的境界,是意识的现量。不过这种现量,是非常难于把
握的。不管修那一种法门,做那一派工夫,只要在率尔心一起,而不再加以波动,使意
识的现量境界,明明白白的、清清爽爽的摆在那里,这就是禅的定慧的起始,即净土的
自性弥陀、密宗的曼荼罗有了眉目;也是六祖所悟到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
是儒家所说的“清明在躬”。这就是意识的现量。而这意识的现量与前五识一配合,分
别心马上就起来,而分别心大半属于比量,所谓想入非非,更是非量的境界。因此,要
怎样把握住意识的现量境界,正是学道修持的初步。譬如许多打坐的人,可能都有一种
经验,不打坐还好,还蛮清静,一打坐心绪更紊乱,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一打坐的时
候,我们往往就加上“我要打坐”“我要修道”的心,把意识的现量境界破坏了。禅宗
有一句话:水净沙明。就是形容对境一念不生的境界。在这里特别要注意的,对境无心
,并不是对境睡觉。所以对境无心(无念),是什么都知道,都明白,就是不起分别心
。于此我们便可以体会出智与识的分别,能明白一切的是心,能分别一切的是识。唯识
虽然很难研究,但是能够体会到心、识的作用,可以说大原则已把握住了。
所以我们所谓的“舍识用根”就是要从这无分别的现量境入手,“要怎样把握住意识的
现量境界,正是学道修持的初步。”那我们就净土修法,是不是要先用其他的方法先去
达到这个三际托空,意识现量境再去念佛呢,不是这个意思。正如南老师,说到的“唯
识学,他是印证功夫的绝妙指标”,我们用身心做试验,去求证佛法,这个现量跟比量
的道理就是引导和印证我们的原则与指标,而并不是具体的方法。念佛方法,就是由头
到尾以持名念佛就可以了。虽然南师也提到,现量境是非常难把握的,但我们也不要认
为这个境界很高不可攀,在我们起心念佛,特别是深具信愿时,提起佛号的那一刻,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那个就是我们的现量境,那一刻没有分别思维,问题是我们怎样把这个现量境保持下去,大势至菩萨就给我们提出了,“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的修证”的报告,印光法师根据这个报告,提出了他的“十念记数法”。他对这个十念法评价很高,“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如此评价等等,不过我们用这个方法的时候,或者你用其他的念佛方法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比量与现量的原则作为指标,凡是有妄想分别在里头,就是不对的,“知非则离”。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重新回到念佛的方法就是。我们初初念佛的或者没有真正掌握诀窍的,可能一场功课下来,大多数都是是比量里念佛,但知道了这些指导原则,再慢慢体会,可能以后属于现量的成分就越来越多,念佛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好。我们有了祖师们提出的很好的方法,再加上现量与比量这样,也就是舍识用根这样的参考原则,方法与原则互相印证,这样对我们掌握念佛的诀窍,进而一心不乱,就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我写这个文章的基本用心,也就是起旁敲侧击的作用。
群内有个细心的同修,看到了南老师的一个讲义,说“茶里饭里都是是她”,说是独影
境,不是意根境界。这问题提得很好,我借这个问题,继续讲解一下,想,思,忆,这
三个层次与差别,”茶里饭里都是是她”这是文学语言,同是这句话,南老师引用过在
独影境,也引用过在意根境界。独影境的定义这里就不详说了,大家自己去查阅,总的
来说他还属于第6意识的一面,出现在四种情况,就是,幻想,梦里,精神病,与禅定中
,通俗地说,譬如男女恋爱,特别是少男少女,经常在头脑里联想起对方的形象,甚至
幻想自己跟她在一起卿卿我我,等等,这些就是独影境,换个话说就是白日梦,梦里,
神经病,禅定内出现这些情况性质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属于妄想,所以大家可以好好去研
究独影境。
而我用的”茶里饭里都是是她”表达的是相互思忆的情况,看我诗里就知道,后面用了
又是“忆无暇”也和是前面说的也是忆,不是表达那个白日梦。用南老师的原话“思不
同,它在心理的作用上,比较微细。我们思念一个人,或一样事情,尽管整天忙着做事
,而思的念头始终挂在心上去不掉,这是思的作用。”就是那样,心头上挂着那个人,
这就是意根的作用。还有比思作用再深一些的就是忆,“俗情谈忆念最深,无过于年青
人谈恋爱时。男女之间,连做梦、吃饭、睡觉都想到他,甚至于偶而感情不好吵架也想
恨恨他,只是二个境界不同而已。那真应了唐人的诗:“劝君莫打同心结,一结同心解
不开。” 念佛如像年青人谈恋爱一样的忆念,那就成功了。可是很少人做得到。(南怀
瑾)” 这些就是思忆的境界,思忆的境界才是真正的念佛。这就应了六祖大师在"坛经.
嘱咐品"里讲的"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把这个思忆的作用变为善用,转过来念
佛那我们就能解脱了.
独影境这个是属于用脑在想,思忆则用心来思念,关于用脑来念佛还是用心来念佛,南老
师也有一些精彩的讲解,下面补充一下~
“西方人讲用脑。第六意识的用在脑里头。我们常常思想、妄想在脑里头用;“心”,
硬是心脏部分啊!你心脏并没有思想的,但是心的确是一部分。我说你平常做事,把心
沉到心脏这一部分来做事,少管脑;你就不同!记忆力增强了,定力够了。这位同学马
上懂了,去试用一下,到今天为止告诉我:老师啊!好了!懂了。
是真的呀!第六意识是脑意识。所以西方人只认到意识这一层,心(心脏部分)还没有
搞清楚。
其实你们诸位打坐去参话头也好、观想也好、念佛也好、念咒子也好,都在用第六意识
、在用脑——错了!所以不能得定、不能证道。心,你硬放到心脏部位,有绝对的道理
!你不相信你去试!这是科学
所以念佛你在心中念,不要在脑中念。你想在脑中学佛、念佛修道、观想……修三大阿
僧只劫,给你加两倍吧!九大阿僧只劫也不会成功!我可以断定。同此说者是佛说,非
此说者是魔说!我会斩钉截铁地告诉诸位这个法门。
好了。这个文章写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现在大概总结一下。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
》中说:“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唯识学里把成佛的过程叫做“转识成智”
。《大智度论》又说到修行佛法要“依智不依识”,弥勒经论里就解释了识与智的分别,就是分别就是就是识,无分别就是智,大乘根本智又叫“无分别智”。根据唯识学的道理,第6识的主要作用就是分别思量,真
正执持种子的作用是在意根第七识。《大乘起信论》指出我们这个第六识的分别心,知
识心是我们生死,烦恼,轮回的根源,所以要成就菩提心一定要舍去这个分别妄想的心
,用那个无分别的根性,这就是所谓“舍识用根”。我们用那个意根的作用去执持名号
,那个才是我们的真意,真意念佛,就是直心是道场,我们才能真正入道。用意根的作
用之关键就是把握好什么是现量,什么是比量。比量就是我们的妄想分别,现量就是不
起分别的境界,真意念佛就是要从现量而入。虽然现量对于普通人的确是很难把握的,
但也用不着高推圣境,所谓平常心即是道。龙树菩萨的在《十住毗婆沙论》中把念佛法
门判为易行道,指出念佛修行的枢机就是“以信力为方便”,所以哪怕是一个没有任何
文化和教理的人,只要他一念净信,执持名号,当下必然是现量,也就是净念。所以念
佛法门是多么平实又合妙道。净念就是现量一点也不难,难的是怎样把这个净念“相继
”,所以要好好摸索和践行祖师大德们总结出来的方法,不要自以为是就是了!
这个文章的第三部分就是写“念佛法门的暗合妙道 ”,他是我这个文章的第三部分,因
为跟前面部分紧密相连,也可以作为单独一个篇章。所以我就把他单独分离出去,我自
己预言一下,凡是看过认真细心领会我这第三部分的净业同修,一定会死心塌地皈命净
土法门, 甚至会发起勇猛精进克期取证的决心,其他还没有选择这个法门的也可能会归
到这个法门上来!愿大家都精进,万古是非混短梦,一句弥陀作大舟!南无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