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牛奶花生酥

集福消灾之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8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49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7: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短尺狹度,輕秤小升。<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使用短尺、狹度、輕秤、小升等欺詐手段,來佔人便宜。<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這四句都是指小人貪圖利益的事。尺度升秤之類是用來平定物價、統一人情的。世間有人用兩樣標準,大入小出,重入輕出。這種居心,只是想佔便宜罷了,哪裡知道得到半分便宜,卻損失一分福德。何況損人利己必定會招致上天降災、雷火焚毀的惡報。或許有的主人並不知道,而負責管理貨品出入的子弟或奴僕,私底下卻偷偷地做,這種罪過終須歸於主人,所以主人不可以不明察!<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廣陵有個王老姥的人,使用短少的量尺來賣布帛,死後託夢告訴她的兒子說:「我平生都用短尺來欺騙人,冥司罰我在西溪浩氏家中作牛,腹部下面有一個王字。」她的兒子找到了浩家,家裡果然生下一頭小牛,腹部有白毛長成「王」字形。兒子就將牠買回家,給牠精細的食物牠卻不吃,給牠草料就會吃;載重耕田時就會很安定,閒著沒事時就會百般地跳撞,好像很不安的樣子。那些昧著良心圖謀\利益的人,是否知道這種業報的可怕呢﹖<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以偽雜真。<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把假的東西攙雜在真的裏面。<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近來市面上賣有許多假貨,幾乎是仿冒多過真品,這就是世道人心在變化呀!凡是飲食的需求、藥品的使用,金屬、布帛、器物之類,稍微有所欺騙誤差,就會喪失良心傷害他人,沒有比這個更嚴重的。至於使用假銀偽鈔,他的罪惡更是深重,所以上天的誅譴更為快速!<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清康熙庚戌年,福建人顧某在江陰地區暗中販賣假銀。他把假銀帶到市場上,沒有人能夠辨認,但是不可以超過十天,否則又會現出本質。某甲用<st1:chmetcnv w:st=\"on\" TCSC=\"1\" NumberType=\"3\"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6\" UnitName=\"兩\">六兩</st1:chmetcnv>金子換取<st1:chmetcnv w:st=\"on\" TCSC=\"1\" NumberType=\"3\" Negative=\"False\" HasSpace=\"False\" SourceValue=\"20\" UnitName=\"兩\">二十兩</st1:chmetcnv>假銀,到閶門買紗緞回到船上,夜晚乘船經過華蕩,突然狂風大作,船隻翻覆,身上的東西一點都沒有存留;幸而某甲擅長游泳,才未被水淹死,赤裸著身體回家。顧某也在當天被雷擊斃,製造假銀的鑪錘全部被擊得粉碎。<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採取姦利。<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採用奸詐的方法來獲取利益。<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取是就採而說的,利益如果是用奸詐手段得到的,那麼他用心的殘忍苛刻,就無所不用其極了!現在社會上所有的壓榨船主、假借官勢欺人、從中關說以賺取中間利益之類的事情都是,不只是指那些私鑄銀錢、販賣私鹽,才叫做採取奸利。所以在仕紳之中,也有做這類壞事的,怎麼可以只是指責市井小民呢?<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張奉通曉法律訴訟的事,熟悉轄區之內的田賦及戶口,他能夠使田地很多的人,變成一無所有而無立錐之地,所以他的田賦地籍總是非常地多。境內的人苦於他的狠毒,卻不敢說出來,如果早上說了,晚上稅賦就到了。他尤其精於剝削百姓的方法,凡是長官到任時,往往會召他請問,過不久就會和他握手言歡,最後就都看他的臉色來行事。他每天都教長官如何盡取民財,長官得到其中兩分,七分都歸於張奉。巡撫唐公非常廉明,知道這種情形之後,就派武功高強的人前往逮捕;在押解途中,張奉用重金企圖賄賂,但不被接受,於是就設計逃走,逮捕他的人也來不及追他。當時四處無雲,突然有一聲恐怖的雷聲在東邊響起,張奉卻被擊斃在西邊,肚破腸出,肚子好像被刺割,五臟被挖空。大家都很厭惡他,而不願意為他收屍,連豬狗也都不願吃他的肉。<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壓良為賤。<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壓迫良家婦女做卑賤的工作。<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現在做奴婢的人,都是前生造業積惡,過失積滿了一千八百項。其中有的實在不是奴婢,原本是良家的子女,而我卻以勢力強制壓迫,使他們成為奴婢,這就是壓良為賤。至於販賣良家婦女做娼妓,這是在十惡不赦的罪條之中,那就更不必說了。<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漳州的周祥與薛純是朋友,薛純非常貧窮,只有一個兒子。薛純死了之後,他的兒子就依附於周祥,但周祥竟然把他當成奴僕使用,稍微不順心就會痛加鞭打。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薛純,他害怕地說:「你已經過世了,為何還來到人間呢?」薛純說:「我來看我的兒子,並催促你一起上路。」周祥嚇得汗如雨下,回到家就暴斃了。<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謾驀愚人。<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使用詭計來欺騙愚人。<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謾就是欺詐人在不知不覺之中;驀,就是快速俐落的樣子。凡是使用詭計設局騙人,讓人家陷進他的策略中,就叫做謾驀。謾驀都不可以使用,而又加在愚人身上,那就更加可憐。即使愚人無法報復,但是冥冥中自然會有代為報復的人。在愚人本身來說並沒有受到損害,但自己卻已經先受到損害了。<p></p></P>
<P 30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貪婪無厭。<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貪得無厭,難以知足。<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以口取物叫做婪,這是說人們的貪心,就像嘴巴對於食物,永遠都不厭倦,沒有窮極之時。老子說:「罪過沒有比多欲更大的,禍害沒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知足的人,雖然貧賤也很快樂;不知足的人,縱然富貴也很憂愁。世間人貪求很多,最後還是耗散掉,這本來不說就能知道,而且還會惹上禍害和罪孽,就更是難以了結。<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唐代宗時,中書侍郎元載,縱容幾個兒子替人關說,收受賄賂,京師和地方都掀起排擠忠良、進用小人的風氣。他家非常富有而奢侈,夜夜笙歌,連皇宮都比不上。皇帝曾經勸導他,但是他卻依舊不改。後來皇帝發怒,收押元載,下詔賜死,他的妻子也被賜死。所沒收的家產,鐘乳石有五百兩之多,下詔分別賞賜給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門官員;還有胡椒八百石,其他物品也有相當數量。<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咒詛求直。<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在神前詛咒,來證明他的理直。<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咒詛,是向神明發誓;求直,就是請求神明趕快報應。這些不必要用奏章的形式來呈報,凡是忿怒爭執妄言時,口中有所呼喚召請的都是。按照《咒誓章》上說:「凡是有咒詛時,那麼四面八方受到詛咒,一切凶惡的鬼得以乘虛而入,來施行禍害。如果不是誠\心懺悔,請求天神降臨化解,就不容易斷除。」既然如此,那麼咒詛的行為可以做嗎?<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明朝萬曆初年,西華的里役王著,與繳納賦稅的人為了稅金而起爭執,而在城隍廟賭誓。晚上住在揚善寺,忽然聽到喝叫聲,他起床探視,看到一個官員站在火炬下,戴著頭巾、穿著紅衣,在旁擁護的侍衛很多。官員大聲命令二位壯士,持刀走向王著;王著拿起桌上的墨硯丟擲,最後卻被刺中,嘴巴面頰都流了血。寺裡的僧人被驚醒,卻看不到一個人,才知道是城隍爺。第二天早上,王著穿著囚服到城隍廟謝罪,看到廟中的神像很像夢中所見,而右邊的侍衛就是持刀走向他的人,身上還有墨水的痕跡。過了一個月,王著口頰上的傷口才痊癒,但是刀痕仍然存在。<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嗜酒悖亂。<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喜愛飲酒而背理亂性。<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喝酒容易讓人亂性,如果有人酷愛喝酒,損害就會非常大。醉酒的人善念會完全喪失,惡念會大發,人在清醒時所不敢做的事情、必定不敢說的話,醉酒時就會放肆地做、放肆地說。所以飲酒能夠節制的人,就說它是太和湯,說它是忘情友;飲酒不能節制的人,就稱它是柔魔,稱它是甘毒。酒乃是淫慾的薪火,放縱喝酒而不會放縱淫慾的人,實在太少了。當心火熾盛、淫慾怒發時,都很難加以防止,何況縱酒之後,豈不是更加重他的心火嗎?在酒足飯飽之後行房,會使得五臟反覆,因而得病不小!對此尤應痛懲。更有人因為酒醉,散播淫穢之事而受辱喪命,這時後悔就來不及了!<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酒後失言,經常會招致大禍。江蘇無錫縣有一位名士,年紀很輕,才能很多,醉酒後當面揭發他人的閨房醜聞。那個人坦然地笑著說:「他只是在說醉話罷了!」一副好像毫不計較的樣子。在座的人都佩服他的心量。有一位經歷較多、做事較穩重的人,等他離去以後告訴同桌的人說:「被人羞辱而生氣是正常現象,如果還是滿面笑容,他的心理就很難測度了。」半年之後,那位年少名士竟然被人謀\害了,大家都懷疑兇手就是以前被他羞辱的人。<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骨肉忿爭。<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骨肉至親忿怒爭吵。<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唐朝的張公藝九代同堂,靠的只是一個忍字。忿怒爭吵都是因為不能忍的緣故。骨肉至親之間,如果太執著於道理,就會傷害感情;傷害到感情,就不合乎道理。怎麼可以隨便生氣爭吵呢﹖<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明朝浦江的鄭濂,他的家族兩百年沒有遷移,大家稱呼他所住的鄉里叫做義門。太守頒發一塊匾額稱讚為「天下第一家」。明太祖即位後召他到京城,問:「你家中在一起吃飯的有多少人?」他回答說有一千多人。太祖就說:「真的是天下第一家!」當時馬皇后在屏壁後面聽到以後就告訴太祖:「陛下擁有天下,是一個人舉事成功的;現在鄭濂一家有一千多人,要舉事不就更容易嗎?」太祖大吃一驚,又問鄭濂:「你讓家族能合起來,也有方法嗎?」鄭濂巧妙回答:「沒有特別的方法,只是不聽信老婆的話罷了!」太祖不覺大笑起來。當時正好河南進貢了香梨,就賜給他兩枚。鄭濂雙手捧著香梨頂在頭上,趨步出了皇宮,皇上命人跟蹤監視。到家後就召集族人,向著皇宮叩首謝恩;並且放置兩大缸的水,打碎香梨放入水缸內,分給大家喝。太祖聽到後非常高興。後來有人揭發他家和權臣私通,太祖說:「鄭家不會做這種事,是被人誣陷罷了!」後來太祖又下令,從鄭家揀選卅歲以上的子弟到京城,並且授以官職。鄭家宗長鄭渶,前往京城謝恩,太祖親自到奉天門,親筆寫下「孝義家」三個大字賜給他,而且還蓋上了玉璽。<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男不忠良。<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男的不忠厚善良。<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忠,是竭盡自己的心力;良,是正直。萬物之中,只有人類最具有靈性;而人類之中,又以男子最為尊貴。既然得到了這個尊貴的身體,卻是奸佞而不盡忠,險僻而不正直,那麼非但辜負自己的靈性,更是辜負了上蒼。<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宋朝的范文正公(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就過世了;年齡稍長之後就挺身自立,晝夜用功讀書,靜坐默思。經過六年時間就精通了六經,廿歲時考中進士,擔任河中的地方首長。他為官公正廉明,治家有條不紊,善於恩威並用;對於布施濟貧救苦種種善事,更是不遺餘力,因此不但能夠名震一時,而且為百世所景仰。所以「男子」二字對於<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范\">范</st1[s:8]ersonName>先生而言,可說是當之無愧。<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女不柔順。<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女的不溫柔和順。<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禮記》中說:「男子率先女子,女子隨從男子。」又說:「女子年幼時要附從父兄,出嫁之後附從丈夫,丈夫死後要附從兒子。」《顏氏家訓》說:「婦女的主要工作,只是在於從事酒食衣服方面,如果具有聰明才智,只應當輔佐丈夫,以補他的不足;若是凌駕她的丈夫,干預外面的事情,就像是早晨鳴叫的母雞,長舌多嘴的鴟鴞。家道不能振興,就是從這裡開始的。」<p></p></P><STRONG>【故事】</STRONG>宋朝程的夫人侯氏,極其謙和柔順,雖然是很小的事情,必定向丈夫稟告之後才做。她治理家庭很有方法,從不打罵奴婢;孩子們對奴婢有所苛責,她一定會告誡說:「人的貴賤雖然有所差別,但是人格卻是一樣尊貴。」程發怒時,她一定會在旁好言相勸,讓丈夫能夠息怒、釋懷;惟有孩子犯錯,則不會替他們掩飾。她常說:「孩子之所以不肖,都是母親在袒護、掩飾,以至於孩子所犯的過失,父親都不知道。」後來兩個兒子都成為有名的大儒,地位非常顯貴,而且死後還享有配祀孔廟的尊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8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49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7: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不和其室。<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夫妻不和。<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夫婦和睦,然後家道才會昌隆。婦女雖然不曾讀書明理,如果有不對的地方,丈夫就應該明白開導,固然不能放任,也不可以立刻產生瞋恨嫌棄之心。但是世間人一遇到強悍的婦女,就會受她欺凌;遇到軟弱純樸的婦女,就會加以欺凌虐待。這種欺善怕惡的行為,哪裡是大丈夫所應有的。更有愚癡的人,寵愛小妾而欺侮正室,愛戀妓女而欺負妻子,甚至毆打辱罵、瞋恨責備,這類人更是不能得到善終。<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洛陽城的王八郎,性情凶悍,喜歡毆打妻子。他狎昵了一個妓女,家產都被他消耗殆盡。他的妻子已經飢寒交迫,他卻毆打得更凶;妻子不得已,拜託親戚鄰居主持公道。王八郎就讓妻子到別處居住,自己則和妓女住在一起。不知何故,他竟然身染疾病,財產都花光了,妓女也迅速離去。他又想去投靠妻子,妻子卻避著他。後來王八郎暴斃,妻子也死了,親鄰把他們的屍體放在一起;到了夜裡,忽然聽到打鬥辱罵聲,打開房門一看,兩具屍體竟然背對背地站著。<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不敬其夫。<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妻子不尊敬丈夫。<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丈夫可說是妻子終身所要依靠的人,怎麼可以不敬重他呢?那些不敬重丈夫的女人,若不是悍婦就是蕩婦。有的用惡毒的話來抵觸他,有的出言咒詛或用巫術壓制;她不知道凡是出生為女身的人,大都因為前世造業所受到的責罰,如果還要欺侮丈夫,更會墮入惡道。至於丈夫過世之後屍骨未寒,便想再行改嫁,視所生的子女如同路人,丈夫死了不會感到哀傷,在世時怎麼會敬重他呢?<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杜企的為人十分地懦弱,他的妻子張氏向來就很輕視他,晚年更是體弱多病,張氏看都不看他一眼。不知何故,張氏卻比杜企早死,入殮以後棺木突然破裂,屍體化為一條蟒蛇,逕自奔向樹林裡面。<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每好矜誇。<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每每喜歡驕傲自誇。<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老子說:「不自以為是的人,他的思想、作為才會顯著;不自我誇耀的人,他的功勞才會受到肯定;不自我驕傲的人,他的事業才能持續發展。」大禹不驕傲不自誇,他說:「縱然是愚夫愚婦,也都有一樣長處勝過我。」而他開鑿龍門,排除伊闕障礙,移平山地使成為自然的流水,終能排除萬難,疏通江河,功德澤被萬世。周公不驕傲不吝嗇,治國勤勞且能禮賢下士,東征平亂,終能安定周朝的基業。所以真正的大聖大賢,都是從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精神中,所成就出來的。像大禹和周公都是聖人,何曾對人誇耀自己的道德!然而現在的人卻隨意妄自尊大、誇耀自己,這是什麼用意呢?他只不過是不自量力而已。<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晉朝的石崇,和王愷較量財富。王愷作紫絲步障四十里長,石崇就作錦\步障五十里來勝過他。王愷曾經拿出皇上所賜直徑一尺的珊瑚,來向石崇誇耀,石崇用鐵如意把它打碎。王愷勃然大怒,石崇就出示家中所珍藏的,都是長達二三尺,拿一株賠償給他。其它的珍奇寶物,沒有不爭勝的。後來,石崇因罪被誅殺,他曾感嘆地說:「你們這些人,為的只是想得到我的財富罷了!」<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常行妒忌。<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經常爭寵妒忌。<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妒忌的心態,這是男女都會有,男人看到他人擁有功名就會妒忌,看到他人富貴就會妒忌,他人的職位逼近自己就會妒忌,才能勝過自己就會妒忌。這些都是心胸狹窄所造成的。至於婦人因爭寵而結怨,往往會禍及家庭,甚至於絕嗣,這種罪過更是無法說得盡;在世時人人對她切齒痛恨,死後永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才能彌補她的罪業。要端正身心,以作為世人的表率,這難道都是男人的責任嗎﹖<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晉朝賈充的妻子郭氏,性情喜歡妒忌,曾經生下一個兒子。當乳母抱著小孩時,賈充竟然乘機撫摸她,郭氏就鞭打乳母致死;兒子因為想念乳母,竟然痛哭而死,賈充終於絕嗣。賈充是個誤國的大奸臣,所以上天讓他娶了善妒的妻子,來滅絕他的後代,這就是天理。<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無行於妻子。<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對待妻兒不義不慈。<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對待妻子應該和氣敬愛,對待孩子應該嚴肅端正。如果不以禮節對待妻子,就失去夫唱婦隨的義理;如果不以道理教導孩子,就會傷害生育子女的恩德。不義不慈,都叫做無行。現代人對待妻子,不是刻薄寡恩,就是親熱得沒有節制;對待孩子,不是太過姑息,必定是過分苛責。自己實在是不義不慈,憑什麼來責怪妻子呢?<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史堂在身分還很微賤時就娶妻,等到考中科第,自恨不能娶得富家女為妻,因而感到非常後悔,於是天天疏遠妻子,不再同床睡覺。他的妻子鬱恨成疾,病了幾年,史堂連看都不看一下,妻子也因此懷恨在心。當她臨終之前,隔著一道牆呼叫史堂說:「我現在快要死了,你忍心不來看我一眼嗎?」史堂最後還是不去看她。等到妻子死了一年之後,陰府怪罪他的惡劣薄情、沒有天良,削去了他的壽命和官祿,忽然得病而亡。<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失禮於舅姑。<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侍奉公公婆婆沒有禮節。<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媳婦侍奉公婆,就和兒子侍奉父母一樣,必須要低聲下氣,用愉快的臉色,柔和的音聲;更是要體察冷熱,關心疾病痛癢,出入相扶持。如果稍微有一點失禮,那就是不孝,這種罪惡滔天,會立即遭受雷火誅滅。媳婦與公婆的關係,是因為人事上的結合;兒子和父母的關係,則是天性的結合。自古以來,兒子不孝父母,而媳婦還能獨自孝順公婆的,恐怕沒有這種道理吧!所以,凡是媳婦失禮於公婆,大都是兒子所造成的,神明的誅滅、鬼卒的責備,哪裡只會責罰媳婦呢﹖<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宋朝的賈耽擔任滑州節度使時,當時有一個民婦侍奉婆婆不孝,婆婆年老眼瞎,民婦就用污穢的食物給婆婆吃,婆婆覺得有怪味。當兒子從外面回來時,婆婆就拿來問兒子,他的兒子看到之後仰天大哭。忽然雷聲大作,截斷了民婦的頭,而以狗頭接上。賈耽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叫人把她牽到境內繞行,用來警惕不孝的人。<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輕慢先靈。<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輕視怠慢祖先的靈魂。<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先靈,是指祖先的靈魂。凡是出殯入殮不照禮儀,居喪期間不按禮制,沒有儘快安葬遺體,齋戒祭祀沒有誠\意,拜祭掃墓不勤快,祠堂不整潔,香火間斷,這些都是輕慢先靈。水流有它的源頭,樹木有它的根本,人哪裡能忘記自己的祖先呢?<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陳杲以貢生身分到京師參加考試,他到廟裡祈禱\,希望神明能夠在夢中指示。到了晚上,就夢到神明說:「你父親的靈柩沒有下葬,科名就不必問了。」陳杲不相信,隔年參加禮部考試未被錄取,於是返回家鄉,趕快完成喪葬事宜。下一次再參加考試,才中試登第。<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違逆上命。<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違背長上的命令。<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臣屬接受君主的命令,兒女接受父母的命令,學生接受老師的命令……。凡是在下位的人,接受在上位者的命令,這都是屬於「上命」。如果上命在義理上是行不通的,也應當婉轉感動,事先勸諫,不敢隨便接受命令。義理上可以做的,卻不努力奉行,尚且會有罪過,更何況是違逆呢?違逆的人,就是亂臣賊\子的源頭。<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明朝的陶安是安徽當塗人,太祖命他擔任黃州知縣,告訴他說:「你要好好照顧百姓。」陶安就恭敬地秉承皇上的命令,到達黃州之後就免除賦稅,節省繁雜的工役,勤於官員的教育,減輕刑罰,百姓對他都心悅誠\服。朝廷又召他為學士,升調到江西省擔任參知政事,他對於政事無不盡心盡力,以配合皇上的命令。陶安死的時候,皇上親自撰文致祭,並贈諡號以庇蔭子孫;他的兒孫都考上科第榜首,官位到了輔佐<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國\">國</st1[s:8]ersonName>君的大臣。<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作為無益。<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所作所為毫無益處。<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世間的萬事轉頭就空了,只有積德行善、興利除害等事,才能生生世世隨身受用,沒有窮盡。其它像是房宅臺池、衣食車馬,以及一切詩畫、珍寶、古玩之類,都足以讓人喪失志氣、拖累人身,有什麼益處呢﹖至於張燈結彩、演戲作樂、唱歌喝酒、賭博下棋等事,豈止沒有益處,而且會有大害,應該切實戒除。<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宋朝的張詠在鎮守成都時,考慮到百姓生活艱困時就會當盜賊\,就在各縣的賦稅中,每年以錢購買六萬斛米;到了春天,就登錄百姓名冊,按口數發給糧票,可以依照原價買米,因此雖然遇到荒年歉收,也不會有受到飢餓的人。陳堯佐,擔任廣南漕運\時,當地的風俗是不吃藥,生病時就去祈禱\鬼神,因此很多人都病死了;陳公就蒐集許多家藏藥方,刻在驛站館舍的石頭上,當地人依藥方服藥,救活了很多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府,疏通兩條河流,修好六口大井,建築長隄栽種柳樹,以防備隄防被水沖潰,當地的百姓稱它為蘇公隄。喻仲寬,擔任順昌知縣,當地風俗是生了女嬰時,很多家庭會把女嬰溺死;喻公就作了一篇勸戒文,召請地方父老到府中,很殷勤地慰勞他們,並拿出勸戒文來勸導他們,這種風俗因而改變。<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懷挾外心。<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暗中懷著偏愛外人的心。<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臣子欺騙君王,子女違逆雙親,妻子背叛丈夫,兄弟彼此賊\害,朋友互相傾陷,都是外心所造成的。然而不須等到付諸行動,只要心念一動,人們雖然還不知道,但鬼神已經在譴責他心中的惡念了!<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一】</STRONG>宋朝的秦檜與金人串通,極力主張議和。只要各個將領在戰場上稍有勝利,他就會催促班師回朝,所取得的城邑立刻失陷;又害死岳飛在牢獄之中。後來有人到陰府,看見秦檜在無間地獄受苦。現今杭州的岳王墳前,立有秦檜夫婦的鐵像跪著,遊客常常會加以批打,或在他身上撒尿,來發洩對他的怨恨。<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二】</STRONG>明朝時,越中有一位先生對待妻子非常專情,但是妻子卻喜歡上鄰家的少年,兩人經常暗中眉來眼去;她雖然<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和\">和</st1[s:8]ersonName>先生同處一室,但是心裡卻總是想念著隔壁的少年。後來她的先生因病去世,喪期還沒有守完,她就急著要嫁給鄰家的少年。晚上夢到丈夫對她說:「我死了你再改嫁,姑且不責備你;但是我在世時,你卻懷有外心,實在是可恨!」於是拿起鐵鎚打她的背。不久,他的妻子竟然吐血而亡。<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自咒咒他。<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詛咒自己,又詛咒他人。<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這一句是說詛咒而沒有正當道理可以訴求的人,凡是生氣而自我詛咒,又兼詛咒他人的都是,這就是小人與女子招致災禍的先兆,往往會在還不到該死的時候,就立刻應了自己所詛咒的話。可以不把它戒除嗎?<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堰典的妻子曾經與他人私通,又偷竊了鄰居的一條手巾,鄰居怒罵他。堰典就自我詛咒又詛咒他人說:「我的妻子如果和人私通,以及偷竊你的手巾,我就被雷打死,否則你必定會被雷打死。」不知何故,堰典就死於雷擊,脅下有四個字:「痴人保妻」。他的妻子也被雷電擊斃,脅下也有字說:「行姦為盜」。<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偏憎偏愛。<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偏差的厭惡,偏差的喜愛。<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偏憎偏愛,所指的範圍非常廣泛,凡是君王對待臣屬,父親對待兒子,丈夫對待妻妾,主人對待僕人,都有這種情形,惟獨婦人對於前後任妻子所生的嫡子庶子,差別特別嚴重。所以從前曾子喪妻之後,就終身不再娶,他說:「商朝高宗為了後妻,而殺了兒子孝己;周朝尹吉甫為了後妻,而殺死兒子尹伯奇;我上既比不上商高宗,中又比不上尹吉甫,哪能免除這種錯誤呢﹖」善哉善哉!曾子說得實在是太好了,他就是恐怕自己會有偏憎偏愛的過失,因此能夠保全為人父親恩德的最佳典範。然而在妻子過世之後就不再娶,這也是人情很難做到的,惟有求於再娶之後能夠經常體認曾子的話,或許就不至於因為偏憎偏愛而犯下大錯。<p></p></P><STRONG>【故事】</STRONG>東海人徐甲,他的前妻許氏生了一個兒子,名叫鐵臼;許氏死後,徐甲再娶陳氏,陳氏的性情凶悍、妒忌,想殺前妻的兒子。陳氏生了一個兒子,就取名為鐵杵,就是想搗毀鐵臼的意思。鐵臼經常遭受棍打的痛苦,受凍挨餓而死,死時年紀才十六歲。他死了十多天,鬼魂忽然回家說:「我是鐵臼!我母親向上天投訴我的冤情,得到天庭的許可,回來洗雪仇恨,要讓鐵杵病死,跟我遭受相同的痛苦。」陳氏用盡方法祈求鬼神消災,仍然沒有用,在鐵杵六歲時,忽然肚子脹起來,全身青紫,疼痛而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8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49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7:4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越井越灶。<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跨越井灶。<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井的利益非常大,有泉神負責管理,名叫「觀」,形狀好像美女。而且井中的水,既能利益灌溉、澤潤群生,更可以用來祭祀神明、供養佛祖,怎麼可以褻瀆輕慢呢?灶神位居五種祭祀對象之一,叫做太乙火神,姓張,名卓,字子郭,掌管一個家庭成員命運\的好壞,專門考察人間的善惡長短,可以預先知道吉凶禍福;如果跨越祂,就是輕慢侮辱神靈,這種罪過非常地大。這裡不但是指跨越,例如坐在井邊欄竿上、踐踏灶門、烘燒污穢的東西等類,都是觸犯、污辱神明。<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張孝先每次喝醉酒,就喜歡和人玩跳井遊戲。有一天,井裡的一個金甲神拿矛刺他,張孝先的肚子就感覺非常痛,好像是被鎗戳到一樣,經過虔誠\祈禱\後才痊癒。<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跳食跳人。<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跳過食物和人體。<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食物為滋養身命的資糧,人是天地人三才之一,可以隨便輕視忽略嗎﹖如果跳過食物、跨越人體,都是造罪,可以不戒除嗎﹖<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唐朝有一位官員進入山中,到了人煙絕跡的地方,看見一家酒店,就買酒來喝。有一個婦人先收他的錢,再進入屋內;過了很久才提著酒出來,酒色像血一樣,喝起來非常甘美。他喝完後想再喝,婦人哭著告訴他:「我不是陽間的人,因為在世時生活奢侈、花費無度,喝酒也沒有節制,每次都將剩餘的肉菜踐踏後,再拿給別人吃,所以才會受到這種惡報;每次有人來買酒時,就要抽我身上的血來供應他喝。」這個官員聽後大為驚駭,急忙返家。<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損子墮胎。<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損害孩子,墮掉胎兒。<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人身至極尊貴,要得到人身非常困難。佛陀說,人剛要出生時,有九天司馬在場,九天神靈稱慶,太乙執掌符命,帝君評量命運\,將一切善惡資料登記在名冊上,司命灶神來計定壽命,五帝監督生命,聖母衛護產房,天地神祇在三界防備守護,才能在人道出生,吸取太陽形體的精華,真是驚天動地的事,尊貴得難以言喻。這些小生命對你有什麼虧欠,竟敢把他們殺掉。與人私奔的淫蕩女子,懷胎之後就墮掉,這種行為連禽獸都不如,無法曉以道理。至於有人因為家貧而厭惡孩子太多,有的在出生後將其損害,有的在未出生時就墮掉,這種殺人的罪業,是無法懺悔贖罪的。動物的生命非常微小,尚且要戒殺放生,何況是自己的子女呢﹖<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郭印有一個女兒,名叫引鳳,被兩個鬼卒追攝魂魄,遍歷了十八層地獄,在最後一個地獄,有一個冥王坐在殿上,殿下排列著數百名婦人,各個都有小孩抱著她們的腳,哭叫著向她們索命。有的是因為生了太多女兒,而將她們溺死;有的是因為家境貧困,生下之後無法養育;有的是妻子妒忌小妾生子,而把她的胎兒墮掉;有的是暗結珠胎,而私自將胎兒毒害;有的因為爭吵鬥毆,受到碰觸而損害胎兒;有的因為生氣孩子啼哭,而將孩子毆打、丟摔致死;有的是因為看顧孩子不謹慎,而使孩子死於非命。冥王都一一地審問清楚,沒有一位婦人不被腳鐐手銬,身體枯瘦得可憐。郭引鳳返回陽間之後,就將全部情形告訴父親,郭印就將其大字書寫在天寧寺的牆壁上,以警惕世人。<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行多隱僻。<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行為多是不光明正大。<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隱僻,不是只指一件事而已,例如奸盜邪淫等類,凡是不可讓上天知道,不可對人說的都是。然而其中比較大的,必定是關於淫穢的事,所以太上把它寫在損子墮胎的後面,實在是有道理。<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明朝的冒起宗說:「在浮梁邑北方有一位張明三,隨著父親到瓊崖上任,所住的官舍和李指揮使的住宅相鄰。李氏有兩個女兒都很漂亮,張明三就和她們私通。等到他要回老家時,暗中拉著二女到船上,將要渡過海時,李指揮使追趕甚急;張明三無計可施,急忙將二女推落水中。十年之後,張明三罹患腰痛,迎請<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孫\">孫</st1[s:8]ersonName>醫師來治療,吃了藥之後就稍微好轉。當天晚上,孫醫生夢到在里之梅附近捕魚,海中有兩個女子裸體走過來,抓住他的衣服說:『我們是瓊崖人,是來替張明三治病的,你要搶奪我們的功勞嗎?』說完就把他拋進水中。孫醫生驚醒,嚇得汗流浹背。第二天早上,他將此事告訴張明三,明三捶胸嘆氣地說:『我的業報已經到了,即將會死亡。』果然過一個月就死了。」<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晦臘歌舞。<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在晦臘之日,唱歌跳舞。<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晦,是陰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是<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司命灶\">司命灶</st1[s:8]ersonName>君向上天奏報世人功過的日子。臘是指五臘,是五天君聚會審查世人善惡的日子。這些日子天君在玄都舉行朝會,率領人間、地府、五嶽等三萬六千陰陽之神,校定世人的善惡罪福、榮祿壽算和吉凶生死等事,一一都記錄在簿冊上。<st1:chsdate w:st=\"on\" Year=\"2007\" Month=\"2\" Day=\"18\" IsLunarDate=\"True\" IsROCDate=\"False\">正月初一</st1:chsdate>是天臘,<st1:chsdate w:st=\"on\" Year=\"2007\" Month=\"6\" Day=\"19\" IsLunarDate=\"True\" IsROCDate=\"False\">五月初五</st1:chsdate>為地臘,<st1:chsdate w:st=\"on\" Year=\"2007\" Month=\"8\" Day=\"19\" IsLunarDate=\"True\" IsROCDate=\"False\">七月初七</st1:chsdate>叫道德臘,<st1:chsdate w:st=\"on\" Year=\"2007\" Month=\"11\" Day=\"10\" IsLunarDate=\"True\" IsROCDate=\"False\">十月初一</st1:chsdate>為民歲臘,<st1:chsdate w:st=\"on\" Year=\"2008\" Month=\"1\" Day=\"15\" IsLunarDate=\"True\" IsROCDate=\"False\">十二月初八</st1:chsdate>叫王侯臘。凡是遇到這些日子,萬一有了過失,被登記在黑簿上,就很難贖罪。況且酆都北帝和太陰天君,也是在這些日子,牽引出陽世的人久遠以前的祖宗、父母和眷屬,乃至幽禁在地獄中的鬼魂,詢問他們住在陰府年代的遠近,以及積累罪業而到陰間受罪的原因,墳墓現在何處,子孫的名字是誰。既已取得子孫、兄弟、親戚、九族的姓名,就將他們聚集校定,來審定陽世人的罪狀。如果經過累劫,陽世子孫沒有替他們懺悔贖罪,必定會連累到陽世的人。況且在這一天,祖先的靈魂和死去的眷屬,都會被釋放出來,各自回到本來的家,領受子孫的祭祀。作為子孫的人,自然應當憑藉道法,來為祖先祭祀懺悔贖罪。如果此時任意唱歌跳舞,就是得罪天地祖宗。<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江蘇淮陰地區的強富,一生持身謹慎,待人接物都很謙虛、和氣,每次到了初一、十五或臘日的時辰,就會讀誦佛經、禮拜神祇,始終都不間斷。有一次剛好在元旦天臘日的時辰,有一個小人趁著酒醉時來辱罵他,強富就關起大門不予理會,家人和鄰居都無法忍受。強富卻說:「在這種佳節,誰不飲酒,酒醉以後發狂,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和他計較,這是多麼沒有度量呀!」就這麼一句話,已經感動天上的神明,當晚在小睡時夢見到了一個地方,看見一個戴金冠、穿紫袍的人對他說:「你能在天臘的時辰,忍受一般人所不能忍受的屈辱,上帝要嘉勉你,賞賜你福祿和壽命,你的子孫世世代代都會當官。」這時忽然被家人叫醒。後來果然享壽八十多歲,二子一孫都因明經受到推薦,到現在子孫都是飛黃騰達不曾斷絕。這是在晦臘日能夠反省自己,所得到的福報。那些在這種日子中狂叫唱歌跳舞、縱酒放蕩的人,既然冒犯上天的禁戒,必定失去修身反省的心,實在只會消磨福祿、折除壽命罷了!這是應該要戒除的。<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朔旦號怒。<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在每月初一的早晨呼號叫罵。<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一個月的作為是奠定在初一,一天的作為奠定於早晨,這時正應當澄淨心思,才能合乎天理。假使一有號叫發怒的情形,那麼濁氣會隨著肝火上升,真氣會隨著怒聲消散,於是神昏氣濁,善念就會消失。<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陳英的妻子趙氏,性情強悍,喜歡爭執,每逢初一日就更加嚴重;在她家裡進出的人,只聽到呼喊叫罵之聲不斷。忽然有一位道士到來,趙氏問他有什麼事,道士說是來賣靈丹的,服下之後會長生不老。趙氏非常歡喜,就買了靈丹吞食,從此變成啞巴。<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對北涕唾及溺。<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對著北方擤鼻涕、吐口水、小便。<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北方是北斗星君所在的方位。北極是天上的樞紐,三界十方所有萬靈仙真,都是歸屬於北極所管轄,所以祂是中天的斗極,號稱「至尊」;因此在至尊所在的方位,又怎麼可以去觸犯、污穢呢?按照古禮來說,兒子媳婦不可以在父母公婆身旁嘔吐、打噴嚏、吐痰、擤鼻涕,因為這是不恭敬的行為;何況北方是神明的方位,擤鼻涕、吐痰尚且不可,而可以小便嗎?<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從前吳國有一個人半夜起床,裸露身體向著北方小便,忽然看到黑色旗子佈滿天空,真武大帝現出了身像;他嚇得爬進房門,躺在床上病了幾個月,經過懺悔才痊癒。<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對灶吟詠及哭<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對著灶前歌唱和哭泣。<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黃帝灶經》說:「灶門之前不可以唱歌、吟詠、哭泣、詛咒、咒罵、叫喊。」須知吟詠與哭泣,悲哀歡喜雖然不同,但都是輕慢神明,必定會減除福祿和壽命。而且現代人在官府面前,都還不敢大聲隨便說話,為何單單對於神明會肆無忌憚呢?這實在是沒有智慧的人,所應當切實戒除的。至於尊敬和褻瀆的福禍,前面已經說明了。<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又以灶火燒香。<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又用灶火來點香。<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按照《天師門下科令》說,灶下的灰火,叫做伏龍屎,所以不可以用來點香。我曾經看到教典裡提到香火的忌諱,還不止這一件事。例如有油漬的紙撚,不可以用來點燃金紙,這叫做枉積蠟錢;這在東嶽大帝那裡堆積得像山一樣高,天地間的陰陽諸神都不願意接受。又例如要供養真武大帝,夏季不可以用李子,冬季不可以用石榴。要延請上真降臨,不可以燒乳頭香。檀香叫做浴香,月季叫做不時花,金桐叫做鬼花,凡是這類都應當避免。與其不去避免而自取冒犯的罪過,不如恭敬地遵守經中教誡。<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宋朝的周開山常讀《華嚴經》,又有一位僧人能夠誦《金剛經》,兩人在同一時間突然死亡。冥王就請開山誦《華嚴經》,非常禮敬他;接著請僧人誦《金剛經》,心裡卻不太尊敬他。誦完之後,冥王說:「你們兩人因為誦經的功德,都能夠延壽廿四年。持誦《華嚴經》的人更是應當受到敬重,來日不必到我這裡來了!」當時持誦《金剛經》的僧人大為慚愧,就請問開山的住處,希望前往拜訪。甦醒之後,僧人逕自到潞州訪問到開山,問他原因。開山說:「我每次在誦經時,必定會換穿乾淨的衣服,用香水來灑掃淨室,然後再取石頭中的火或鑽木取火來點香。在祝願時存著恭敬之心,開口時就像面對佛陀,從來都不敢怠慢、輕忽。若是沒有這種清淨的火,決不敢輕易使用其他的火。」誦《金剛經》的僧人道謝說:「我有罪啊!我每次誦經時,往往會用灶火點香,光是這一件事情,我的不敬之罪就很多了。」<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穢柴作食。<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用污穢的木柴來炊煮食物。<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木柴雖然用來在灶下燒煮食物,但它的氣實在是往上蒸發;污穢的木柴不清淨,惡濁的臭氣會觸犯灶神,這是第一種不可以用的原因。既然拿它來燒煮食物,難免會拿來作為祭祀之用,這是第二種不可以用的原因。它的污濁煙氣上升到虛空,神明聞到容易發怒,這是第三種不可以用的原因。燒煮食物的人,應該切實戒除。<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宋朝政和七年,李八患了嚴重的痲瘋病,歷時三年之久,各種藥物都沒有效果。當初李八在沒有生病時,經常讀誦大悲觀世音菩薩的經典,滿三藏之多。有一天,忽然來了一位僧人,給了一顆藥丸叫他服下;李八卻留著藥丸,不願意馬上吞服。當天晚上,他夢到贈藥的僧人說:「我是觀世音菩薩,你因為平日使用污穢的木柴燒煮食物,觸犯了鬼神,所以患了這種痲瘋病;又因為你曾經誦經三藏,所以特別賜給你一丸救苦丹,為什麼不吃呢?」他醒來之後,立刻拿來服下,經過了七天,全身的皮都脫去,眉毛和鬍鬚又再長了出來。<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夜起裸露。<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夜間起床時裸露著身體。<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身為正人君子,在明顯處懂得敬畏他人,在幽暗處知道敬畏神明,所以雖然處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像面對著神明一樣。而且神明是處在幽暗的地方,本來就無處不到,而夜晚則是屬於陰暗,更是百神交會監視的時候,怎麼可以不謹慎,而自取凶災、罪過呢?<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江蘇彭城有一個官家的女兒,出嫁不到一個月,就無緣無故發狂,裸露身體狂亂奔跑,完全不知道羞恥,醫藥和禱\告都沒有辦法治療。剛好張真人返回京城,官家主人寫信告訴他這件事情。張真人派遣弟子用符咒來治她,弟子卻踉蹌地敗退下來,官家的女兒照常發狂裸奔。張真人就親自前往作法,召請神將現形到壇下,這時玄帝剛剛到來,這位女子才改變臉色說:「妳這個民婦,半夜裸露身體,冒犯天神,本來就應該要殺頭,竟還煩請上真到來,現在已經赦免妳的罪過了!」話一說完,立刻倒在地上,病就痊癒了。<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八節行刑。<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在八種節氣的期間執行刑法。<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叫八節。這些日子是諸天神祇分別施行普化教導、度脫眾生的時間,並且逐條記錄眾生的罪過與福報。世人應該心地清淨和平,思量省察,行善去惡,進入正道、去除邪道,就能符合太上眾仙真開示度化的心意。那些在八節中施行刑法的人,是多麼地肆無忌憚,才敢這麼做,傷害天地間的和氣,損及自身的福報,這是最嚴重的,不可不加以防範。<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唐朝的竇軌,是唐高祖大穆皇后的堂兄,擔任洛州都督,個性剛強嚴厲,喜歡殺人,許多讀書人和百姓,都曾被他行刑;遇到有案審決,縱然在朝廷明令禁止刑罰期間,都不稍微停止,又害死了尚書韋雲起。貞觀二年,他病得很重,忽然說有人來送瓜,左右的人都回報說沒有。竇軌卻說:「是一盤好瓜,怎麼說沒有呢?」接著害怕地注視著說:「不是瓜,是人頭,是要來向我討命的!」又說:「快扶我起來見韋尚書!」說完就死了。<p></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8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49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18pt><B normal?>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 <BR></B>
<>
<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解釋】</STRONG>向流星吐口水,用手指虹霓,常常用手指著太陽、月亮、星星,用眼睛長久看著日月。
<>
<>
<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分析】</STRONG>星辰在天上,隨著時空運\轉,對人類並沒有任何干涉,為何要向它吐口水呢?愚痴的人胡亂說它是妖怪,向它吐口水足以制服它,這種說法實在是出自於「齊東野語」。如果是百姓失去德行,上天就會以星體來警示他的命運\之變化。彗星的飛流,實在是由自己招感來的,正應該戒慎恐懼修身省察,建立德行來解除災殃,怎麼可以向它吐口水呢?齊景公由於三句善語,致使熒惑災星遠離,修養德行的感應,明顯而不欺騙。赤白色的叫做虹,青白色的叫做霓,這是天地陰陽交接時所產生的氣。《詩經》說:「彩虹出現在東方,沒有人敢用手去指它。」《春秋運\斗樞》說:「星散為虹。」應知所謂的虹霓,其實就是斗星的餘氣,顯著表現在形色上。所以孔子在完成《春秋》和《孝經》的著作時,就向北斗禱\告,感得赤虹下降作黃玉刻文。誰說虹霓不是北斗的餘氣呢?假使有人用手去指它,怎麼會沒有罪過呢?太陽、月亮、星星,稱為三光,又叫做三辰,是上天所分布來照明、監察天下萬物,並垂示一切法則的。太上說:「如果見到太陽、月亮、北斗星、南斗星,就要鄭重地叩頭,請求保祐,赦免罪過,不可以輕慢,以免招致災禍。」
<>
<>
<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故事】</STRONG>宋朝的蔡京能夠久視太陽,眼睛不會暈眩,有人說這是顯貴的象徵。然而他仗著他的眼力,敢與太陽相抗,明理的人都知道他有輕視君王的心態,最後因為擅用權力、貽誤國家而被貶死。
<>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18pt><B normal?>春月燎獵。
<P></B>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解釋】</STRONG>春天時焚燒山林來打獵。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分析】</STRONG>焚燒山林來打獵,叫做燎獵。有關射飛逐走的事,太上尚且有明文禁戒,何況焚燒山林來打獵,所殺害的生命無窮無盡。但是卻以春天來說明,是因為春天是萬物生長發育的時期,如果在此時做這種事,上則違逆天道,下則殺害物命,這是最不慈悲的事,並不是其它月份就不禁止。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故事】</STRONG>唐朝的劉摩兒,有一天與兒子同時死去。他的鄰居有個姓祈的人,病死以後又再甦醒過來,就說他到了陰間,看見劉摩兒父子在滾燙的湯鍋中,皮肉都不見了,只見到白骨;過了很久又恢復原來的形狀,恢復以後又消失;久了又再恢復,反覆不停。冥王說:「這個人喜歡放火燒山來打獵,所以受到這種報應!」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18pt><B normal?>對北惡罵。
<P></B>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解釋】</STRONG>對著北方惡言咒罵。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分析】</STRONG>吐口水、擤鼻涕只是特別小的事情罷了,但是對著北方吐口水、擤鼻涕尚且都有罪過,何況是惡罵呢?愚痴的人被忿怒的心所驅使,沒有時間顧慮到這種禁忌,從來都不想想,自己生氣時想發洩,神明生氣會怎麼做呢?世間人的口業有四種,其中以惡罵最為嚴重。佛經上說:「凡夫貪瞋痴三毒非常熾盛,瞋恚之火常常燃起,一接觸境界就生起瞋恨心,遇到惡緣就生起障礙。所以說話時一旦發怒,就會衝口惡罵,燒傷他人的心,損害到面前的人,使別人痛得像刀割一樣,傷害到很多人,產生無量的苦惱。眾生身體雖然沒有犯過,如果不謹慎口業,也會墮入惡道。」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故事】</STRONG>新安有一位婦人,個性凶悍而沒有兒子,就嫉妒小妾所生的兒子,每天到了黃昏,就會對著北方惡口詛咒叫罵。有一天晚上,她又向著北方詛咒,忽然看見一顆星星墜落,體積像斗一般大,聲音響得像雷一樣。婦人驚嚇得生了病,肚子漸漸大得像是懷了孕,等到生產時,七天都生不出來,其實肚子裡什麼都沒有,經過懺悔後才痊癒。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18pt><B normal?>無故殺龜打蛇。
<P></B>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解釋】</STRONG>無緣無故殺害龜、打死蛇。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分析】</STRONG>應世真人說:「一切動物生命都不能殺害,而龜蛇這種生在陰濕處的精怪,是和北方真武星宿相互呼應,更是不可以殺害;如果無緣無故殺害牠們,必定遭到悲慘惡報。所以仁慈的人,常常會懇切地救護牠們。」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故事】</STRONG>有一位富翁,他的住宅旁邊有一棵枯木,他將要把它砍除。晚上夢到一個人,帶著許多人來請求他寬延一些時間,等他們搬遷完畢,再任由砍伐。富翁醒來以後,就派人爬到樹上查看,看到樹中有蛇,蟠集很多,立刻叫人放火燒死牠們。不久,他家在半夜經常發現有火飛進室內,起來救火時卻什麼也沒有。像這種情形屢次發生,大家就不覺得奇怪。一天晚上,有一個婢女把火苗掉在木柴上,於是燃燒起來,他的家人以為是和以前的情形一樣,仍然熟睡而不起來,過了一會兒,想逃卻來不及了,全家都被燒死。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18pt><B normal?>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P></B>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解釋】</STRONG>像以上的這些罪過,司命之神會隨著所犯的輕重,奪除他的壽命(重的十二年,輕的一百天),壽命奪盡就死了。如果死後還有未完的罪責,就會殃及子孫。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分析】</STRONG>如是等罪,是總結上文的用詞。罪就是「非義而動」以下等事。司命以下的文句,正是說明隨著所造的罪業受到惡報的事實。佛經上說:「業力是從心地生出來的,心是業力的作用;業力牽引心去招感形體,心隨著業力而現出境界。就像影子緊隨著形體,而彎曲端正分明;猶如響會呼應聲音一樣,回應的大小各不相同,一絲毫的報應都不會有差錯。」至於說到殃及子孫,也要貫通三世來論斷。總而言之,遠在兒孫,近在本身,這種報應非常明顯而不會差錯。因為自從世人積累惡習、行為詭詐,傷了上帝好生的慈心,違背祖宗保護的善意,於是導致子孫艱難、宗祀斷絕的果報。有的人歸咎於命數,有的推託給氣稟。唉!天地的大德叫做生,草木禽魚之類,上天還不忍牠們受到滅絕,何況人是萬物之靈,怎麼忍心傷害他的子孫呢?所以人如果沒有極重罪惡,子嗣是不會滅絕的。但是惡報還沒有受完,就會連累到子孫,那也是永恆不變的事理。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故事】</STRONG>隋朝的楊素勸立煬帝,因此危害到隋朝皇室;他的兒子楊元感最後被煬帝所滅。唐朝的李勣勸立武則天為皇后,因而除去唐朝命脈;他的孫子徐敬業,也被武后所殺。這就是殃及子孫的例證。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18pt><B normal?>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P></B>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解釋】</STRONG>又有各種蠻橫霸佔他人財物的人,司命之神就會估算他的妻子和家人的情況,來讓他遭受相等的報應,漸漸至於死喪;如果罪惡還不至於死喪,就會有水災、火災、盜賊\、遺失器物、疾病、口舌等災禍,來作為妄取的等量報應。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分析】</STRONG>上文已說明隨事受報的因果,而本節又再說明強橫奪取,這是對於有勢力的人來說的。這一項是不仁不義的行為中最嚴重的,但又是人們所最無法避免的,所以特別再提出來警示世人。橫,就是殘暴強橫,倚仗勢力來欺凌威脅;值,就是原來的數目。當值,就是剛好符合原來所取得的數目。橫取他人錢財,大都是為了妻子和家人的生活打算,卻不知司命之神也正在算計他的妻子和家人,來報應他的貪惡,那麼想要利益他們,卻剛好足以害他們。以有情識的親骨肉,來換取沒有情識的金錢,真是太可惜了。而且罪惡積滿、壽命奪盡時,肉身也不免會死亡,那麼要這些錢有什麼用呢?如果想在陰府以金錢賄賂來打通關節,只怕陰府不會領情。到了這個時候,有哪一個人不肯看空呢﹖但是只嫌慢了一點,為何不在尚未受到報應時,早一點設身處地想一想﹖幸好在罪惡還比較輕微,尚不至於死喪時,那麼只會受到水災、火災、盜賊\、遺失器物、疾病、口舌、不肖子孫等報應。凡是能夠折損、耗散財物的,它的途徑非常廣泛。須知橫取他人錢財,掌理大算盤的司命之神,冥冥之中也會橫取他的財物,錢財到最後還是空無所有;然而遭遇水火盜賊\的驚恐、遺失器物的懊恨、疾病的痛楚、口舌爭吵的憤怒與羞辱、子孫不肖的羞辱,總是會讓自己平白吃虧,卻沒有求償的方法,而且還會積欠許多罪孽,無法得到自在,怎麼彌補都還不完,真是無可奈何。那些倚勢橫取的人,一想到這種果報,不但會寒心,而且也應該感到灰心了吧!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故事】</STRONG>邢奉命出使新羅,回程在炭山暫住,看到有一百多位商人運\載幾條船的貨物,價值數十萬緡錢,邢就趁機偷襲,把他們全部殺死,而奪取他們的貨物。到了他的兒子刑縡時,與王一同圖謀\造反,因而被處死,一家人沒一個遺漏的。韋公幹擔任瓊州的州牧,橫取許多錢財,等到任滿要返鄉時,船隻翻覆在水中,所有的財物完全散失,只留下身命倖免於難。呂師造當池州刺史,侵奪百姓的財物,滿載而歸,忽然大火焚燒了那些財物,只有船隻和人未受傷害。胡應桂和陸一奇,兩人聯合引誘官家子弟賭博,騙取他們的家產;忽然,胡應桂瞎了一隻眼睛,陸一奇則是跛了一條腿,從此一生殘廢又貧困。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18pt><B normal?>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
<P></B>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解釋】</STRONG>又有冤枉殺人的,就像換取刀兵相殺一樣。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分析】</STRONG>上面說到橫取,而這裡接著又說冤枉殺人,是因為冤枉殺人這一件事,經常是由於貪愛、吝惜錢財而引起的。冤枉殺人的事,大概來說有七種。第一是判決訟案:法官接受賄賂,冤枉誣陷他人,行為任性殘酷。第二是帶兵打仗:趁機屠殺、擄人,掠奪財物,假藉理由取人首級來冒領戰功。第三是醫生用藥:為了謀\財而販賣假藥,或開錯藥方醫死病人,還昧著天理加以攻擊。第四是破壞身孕:為了節省費用不養女嬰而加以溺斃,縱慾懷孕而墮胎。第五是衙門惡吏:利用職權詐騙財物、陷害百姓,欺蒙上級且橫取、虐待百姓。第六是風水害人:收買風水專家,遷移、破壞他人墳墓的風水,來陷害他人。第七是庸師誤人:不學無術而誤人一生,傷害他人的子弟。以上這些殺人的方法雖然不一樣,但是冤枉折殺人的情況卻相同。以上這些罪過,是天律所不能赦免的,不是遭受人為的禍害,必定會有上天的刑罰,雖然說是殺人,其實就是自殺。
<P>
<P>
<P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 0cm 6pt><STRONG>【故事】</STRONG>宋朝某一個禪師年輕時喝醉酒,和人爭奪錢財時奮力重擊對方,那人立刻死亡。他畏罪逃到遠方,出家後勤苦修行,於是得以徹悟佛理,成為大禪師,開堂講說佛法,學生有幾百人。當他七十多歲時,忽然有一天沐浴陞座,告訴大眾說:「你們不要動也不要說話,看老僧了結四十年前的一件公案。」坐到中午時,有一位武官突然到來,扳起弓箭想要射殺他。禪師合掌說:「老僧等您已經很久了!」武官驚奇地說:「我與和尚素不相識,但一見面就想殺你,我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禪師說:「欠債還錢,這是很公平的交易,但請下手,不必遲疑!」又回頭看著大眾說:「我死了以後,就請這位居士吃飯之後送他回家;如果有半句瞋怒責怪的話,就是違逆天理、背叛師道,這不是我的弟子!」武官更加疑惑,堅持請求禪師說明原因。禪師說:「你已經是第二世的人,所以忘記了那件事情;我還是這一世的人,所以不會忘記。」因此述說從前的事讓他知道。這位武官向來就不認識字,忽然大聲吟唱說:「怨怨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說完之後,手裡拿著弓箭站著不動,立刻就往生了。禪師下座為他落髮、取名,而後更換衣服放進塔中;他自己也跏趺而坐,告別大眾後就坐化了。
<P>
<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8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49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吃有毒的肉來救飢餓,喝有毒的酒來止渴一樣,不但不能暫時填飽肚子,死亡也會隨即到來。<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這一節又申明貪利的害處,因為世人好利心很重,所以不怕用詞過重而言語重複,太上的苦口婆心反覆叮嚀,已經盡其最大極限。人世間的淫慾殘殺、凶惡叛逆等罪行,這種事不容易做得出來,這種人也不多見,只有取財的方法千變萬化,無法說得盡。天下沒有不須用錢的日子,那麼天下就沒有不取財的人;天下沒有不取財的人,那麼他取得的方法,合乎義理的少,而不合乎義理的多,這不用問就可以知道。什麼叫做義?就是合乎情理而已!當取得時,他人樂意給我,這叫做近於情理,就叫做義;他人不樂意給我,就不近於情理,而不是義。取得時可以告知於人的,叫做合理,這就是義;不能告知於人的,就是不合理,而不是義。不論是多或少,假使所取得的不合乎義,而還可以心安理得地受用,那也不妨隨順人心的方便,而任他去施行。而太上如此諄諄訓誡,就是知道世上有不以義理取財的人,就有不合義理失財的人。一個人稱心如意,就會有一個人傷心;或一個人快意,而有十個人傷心、百個人傷心、千萬個人傷心。天道是會有所回報的,哪裡只是會厚待稱心如意的人,而薄待傷心的人呢﹖然而冥冥之中的不平等,神明會想辦法讓這些事情公平,必定積極奮起去處理。太上知道其中的道理,而用正直的言詞來警戒人說:「不要貪取。」可是人們卻不聽從,於是太上用婉轉的話來勸人說:「不可貪得。」人們還是不相信,於是就用警惕的言詞勸告人說:「貪得的人不吉祥。」世人還是只貪圖眼前的利益,沒有空往遠處思考,不如喚醒他說:「得與不得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那麼世人的貪念或許會稍為減少,所以就用漏脯鴆酒來作譬喻。漏脯鴆酒一入口,立刻就會死亡,人雖然再瘋狂愚昧,也不會明知它是漏脯鴆酒,卻還貪圖飲食,舉起筷子去夾毒肉吃,拿著杯子去裝毒酒喝。知道非義之財就是漏脯鴆酒,那麼雖然有萬千的錢財到手,也會把它看成是無用之物,而堅持不予使用。這不就是得與不得都是一樣的嗎?得到之後不用,就像世上沒有用處的廢棄物;如果使盡壞心術,用盡了機謀\,來求取世界上沒有用的廢棄物,這有什麼用呢﹖<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心中起了善念,善事雖然還沒有做,但吉神已經跟隨著他;如果心中起了惡念,惡事雖然還沒有做,但凶神已經跟隨著他。<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這裡拈出「心」字,就是告訴世人善惡的先兆,希望世人知道在心源之處必須謹慎。我們仔細推敲這個「夫」字與「或」字,其中若有離開善,就會進入惡的意思,應當和《孟子.盡心篇》「雞鳴而起章」一同參看。佛經上說:「三界的形成,並沒有其它的方法,只是這一個心的造作。」又說:「這個心能夠隨著外面的境緣,生起染污或清淨的心念,因而遍造十法界。」世出世間都不離開聲聞、緣覺、菩薩、佛之四聖法界,以及地獄、惡鬼、畜生、阿修羅、人、天之六凡法界。這十種法界本來就沒有自性,都是由這一個心所造成。這一個心雖然說是不變,但實在都是隨著外緣變異,就因為心能隨緣,所以說能夠造作。所以心能夠作佛,心也能夠作眾生;心能造成天堂,心也能造成地獄。所謂的心起,就是一個心念的萌生。一個心念雖然微細,卻能夠感動天地,關通鬼神。人若能生起一個善心,只這一個善念,就是破除地獄的靈符,斬除群邪的慧劍,超渡苦海的慈航,照破黑暗的明燈。如果起一個惡念,那麼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就會現前,沉淪其中不得停息。所以吉神凶神,都是隨著心念立刻到來,不須一絲毫的等待。明朝憨山大師說:「念從起處須看破,事未至時莫妄生。」如果能在惡念才剛起來時,一刀就將它斬除,那麼造業的根源當下就能消除,妄念就沒有地方存在,超凡入聖的樞紐全都在此處。<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以前有一個元自實,痛恨一個姓繆的人忘恩負義,在五更時想去殺他,路過一座庵堂,庵堂主人軒轅翁早上起來誦經,看到有奇形怪狀的鬼幾百個,跟隨元自實前往,各個都拿有刀斧,樣子非常凶惡。不一會兒又返回,那些跟隨他的人,戴著金冠玉珮,百十成群,香花旛幢簇擁著他,露出祥和喜悅的面容。軒轅翁就召他問明原因,元自實於是說:「姓繆的辜負了我的恩情,我要去殺他,當到了他家門口時,心想繆某雖然辜負我,但他的妻兒有什麼罪,而且他還有老母親,殺了他一個人,實際上是殺了他的一家人,於心何忍呢﹖於是轉變念頭返回罷了!」軒轅翁就將所看到的情形告訴他,而且道賀說:「你的所作所為,神明都已經知道了,將來必定會有厚祿呀!」元自實於是勇猛精進地行善,只有增加、沒有停止,後來果然考上科第,官位做到了卿相。<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有人曾經做過壞事,後來自己懺悔改過,各種壞事都不再做,一切善事都奉行,久而久之,必定獲得吉祥喜慶,這就是所謂的轉禍為福。<p></p></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這一節提出了「改悔」兩個字,是告訴人改過遷善的方法、轉禍為福的契機。改是改過,悔是懺悔。天底下純善的人較少,而曾經做過壞事的人較多,但是不善的人都可以再變成極善的人,所以太上苦口婆心繁複說明,在篇尾歸結出改悔的本旨,是要喝破世人的迷關,使人回頭是岸罷了!但又怕人錯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妄想以一小杯的水,就要撲救一車木柴的大火,所以說「諸惡莫作」,就是希望他的惡業能夠滅除淨盡;又說「眾善奉行」,是希望他的善行能夠累積圓滿。這樣長久去實行,那麼從前所造的罪過就能消散,餘禍才能夠消除,以後的行持日漸圓滿,新增的福報自然就會到來。<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阿那律尊者,在過去世中原本是一位盜賊\,有一天夜晚到佛寺,看到佛燈快要熄滅,就拔出箭來挑起燈心,燈火忽然大放光明,燈光耀眼奪目。阿那律非常害怕,立刻捨惡從善,各種惡業漸漸消除,萬種善行齊備圓滿,於是證得聖果。<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p></p></B></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解釋】</STRONG>所以吉祥的人,語善、視善、行善,一天有三件善行,積滿三年,上天必定降給他福報。凶惡的人,語惡、視惡、行惡,一天有三件惡行,積滿了三年,上天必定會降給他災禍。為什麼不勤勉地行善去惡呢?<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分析】</STRONG>這一節是總結全篇,實實在在地教導世人行善去惡的方法。「故」字,是為了貫通承接上文而說的。吉人,是因為他行善就能得福。凶人,是因為他作惡就會得禍。諸惡與眾善,是無法去窮究的,大概說來,語、視、行三種善,正是要切實去下功夫的地方。語善,像不合禮的不說、樂於宣揚他人的善行、啟發他人的善心等都是。視善,像不合禮的不看、樂於看到善人、喜歡觀看善書、常常發現自己的過失、不看他人不對的地方等都是。行善,像不合禮的不做、不合法的事不做、勇猛行善,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在一個地方提倡、引導,乃至推及四方遠處,來感化有相同志向的人,和他人有同樣的善就是了。至於惡,那就與此相反。三年,就是千日。這是唐虞兩代考核績效的方法,也就是圓滿的時期,善行積滿而惡行也充滿了。人心非常地靈活,是變化無常的,如果在三年期間,心地都沒有改變,那麼他的善惡就已經精純了。這裡指出「天」字,這是賞善罰惡、賜福降禍的大主宰,是整篇文章的終結處。而所謂的天,是指自己的心。孟子說:「保存靈明的本心,培養天賦的本性,這就是奉事上天的方法。」這兩個「必」字,不一定只是指蒼蒼冥冥、無聲無臭的上天,而必定是指我在三年之中,心中所發出的語、視、行,所謂無不是自己所尋求的,就是這個道理。聖人樂於行道,原本不是為了求福;為了求福才行善,心中已經涉及私利了。所以只應當盡自己的心力,順受於上天,不可有一絲毫期望希求的心。然而一切都是自心所感召的,天理是很快就會回報的。禍福的道理本來就遍佈於天地之間,一點都不會有差錯。世人認為行善去惡是本分內的事,這固然是屬於上上等人,但是世間上大多是普通人,哪能全部是上等人呢?所以,害怕災禍、希求福報而去惡行善的人,這也是太上所希望的,只怕世人不肯求福而已。所謂「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有益於得也」。照這種方法去求,當然對於希求福報不會有所傷害。所謂降福,像是享有福祿、子孫善良、榮耀顯赫昌盛、壽命延長、家道興隆、萬事和順,甚至作聖作賢、成仙成佛、徹悟自性、證得無生、度人度物、立極萬世等都是。所謂降禍,像是遭受明顯的災禍、子孫險惡、凌替敗亡、壽命短促、家道淪喪、凡事遭受挫折,甚至死後墮入無間地獄、輪迴異類、永劫受罪、惡業殃及後代、萬年遭受唾罵等都是。最後一句揭示「勉行」,只是就眾善奉行來說的,是全篇的總關鍵。勉這一個字,是改過遷善最重要的訣竅。「胡不」,是奇怪感嘆的詞句。行是身體力行,勉行就是勉強力行,到死都不退縮。《書經》上說:「非知之艱,惟行之艱。」俗話也講:「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若知而不行,就絕對沒有受用;既然沒有受用,就不免向生死大海中自作自受去了。所以世人若欲求生路,必須下死功夫!朱子說:「陽氣發時,金石亦透;精神到處,何事不成!」人若是能夠如此,那麼當行滿功圓時,成真證聖豈非是必成之事。<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STRONG>【故事】</STRONG>宋朝的范儼,是仁和地方的人,壯年時考取進士,當過郡縣的地方官,一直升到卿佐的官位。當官二十多年,他每天一定會思考怎樣效忠君王、澤被百姓的方法;對於自己的視聽言動,一點都不敢隨便,雖然是處在沒有人看到的地方,仍然保持戰兢惕勵的狀態。等到兒子長大之後,他便辭官歸隱,布衣蔬食,不再涉及世緣,清心寡欲地修道,每天念誦《法華經》、《金剛經》等各種經典;有空就修習禪定觀想,一切世俗雜事,絲毫都不沾染,道德性命也歸於自然。到了徽宗大觀年間,年紀九十多歲,忽然開悟,囑咐侍者:「人在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場戲劇,當鑼鼓響起時,劇中的生旦丑末等角色,各自表現演技;等到蠟燭燒盡、燈火熄滅之時,又有什麼樂趣呢?就像我來到世間九十年了,有如幻化,像朝露、也像閃電一樣,幸而悟到這箇佛性。這箇佛性沒有邊際,亦無方圓大小;不是赤白青黃,亦無長短上下;沒有瞋恨,也沒有喜悅;沒有是非,也沒有善惡。所謂一物都沒有,但卻萬象都包括,這就是最真最上、無往無來的奧妙真理,只是在於世人至誠\精進、心心相續、念念不間斷罷了。三世諸佛都是從這裡出現,這就是世尊所說的真語、實語、如語,不是誑語,不是異語。你們各個都應該勤勉去實行。」說完之後就合掌坐化。一時之間異香滿室,祥雲遍佈虛空,種種光明照耀世界,好幾天都沒有散去,許多人都前來瞻仰。<p></p></P><STRONG>【結語】</STRONG><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張拱辰\">張拱辰</st1[s:8]ersonName>先生說:「一切作為,沒有不是由小而大的。」所以凡是有血氣、有靈性的眾生,都可以直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最高境界。然而,這種無上菩提的最高境界,也只是從謹慎自己細微的心念、慎獨的功夫下手,把它擴展開來直到圓滿而已。『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所以怎麼可以甘於自暴自棄,把一切的禍福諉之於天命,而因循苟且地虛度一生呢?」天下至為廣大,萬世也至為久遠,雖然是用萬手萬目來幫助這個世界,仍然是不夠的;所以最為急切的事情,唯有教育人了。而且,難道一定要成為聖賢之後才能夠教人嗎?世人如果能聞善則喜、見善則樂,隨時隨地講好話、談善事、說善報、佈善書,則其中的教化就已經很多了!至於在教化的過程中,所產生轉移靈巧的變化,其中的奧妙也不是我們所能夠知道的。而教化一般平常的人,又比不上教化豪傑之士;若是得到一位豪傑之士而加以教化的話,就能夠產生旋乾轉坤的效果,並且能夠承先啟後,也能夠產生輾轉教化的功用,那麼這種教化就會變成非常普及、廣大。古聖先賢和經典書籍的傳世,也都是這一個大事因緣;而本篇就是太上度化世人的玄妙真理、諸佛救護眾生的秘密真諦,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奧妙到了極點,必將永遠傳世,照耀天地。凡是讀誦本篇、遵行本篇、刊載本篇、流傳本篇的人,也都是有一大事因緣存在,因而能夠覺悟這個世間,誘導教化人民,培養社會元氣,創造人類福祉,與人共同為善,天地清淨安寧,而且心之所量,能夠包含太虛,並且億劫常圓,實在是不可思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8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49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廣勸流通文<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勸讀是獲福之本<p></p></B></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感應篇》起初是在《道藏》之中,自從宋朝真宗皇帝賜錢百萬命令工匠刊刻,而後才大行於世,當時的賢人君子極力遵奉;明世宗也曾作序頒行天下;清順治十三年,皇帝諭令刊刻《感應篇》頒賜群臣,並且得以遍及整個貢生讀書的國子監。歷朝對於本篇之奉行,興盛到這種程度。雖然如此,但豈止是人間寶貴此書,上蒼對於《感應篇》更是尊重,例如王巽病遊東嶽府,看見殿上大書金字的《感應篇》,稱為「金章」;石中璞刻印了八千本,儲存在閣樓上,感召每晚都有紅雲層層圍繞;楊道機因病入冥府,冥司吩咐他廣勸世間人修學讀誦;周箎也被冥司告誡說:「你還陽之後要將此書廣布流通,能夠受持的人,不但可以脫離水火、盜賊\、病厄的痛苦,求子嗣、求長壽、求福祿、求成仙,都在這本書上。」可見本書對於世人有很大利益。無奈塵世境緣就像苦海,如醉如夢,年輕豪放的人執迷不信,到年老習性已經養成,更難冀望他能改悔,在醉夢中輕易浪費一生。<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讀了《感應篇》之後,如醉忽醒,如夢忽覺,不但能夠轉禍為福,實在是起死回生。現在勸勉世人,第一要發信心,第二要發虛心,具備這兩種心,才可以讀誦《感應篇》,每日焚香虔念一遍,念熟之後便有樂趣。更要念一句學一句,念一句改一句,每天空閒時反覆細看。如果能夠心中默念,字字回轉過來反省自己,更加微妙!每天都這樣做,終身都能謹守,一切的祈求,自然能夠感應。前賢曾說:「下根人應該讀,上根人也應該讀,天下沒有人不應該讀。」至於乾乾淨淨地整治這個心,更是第一關。<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勸行是獲福之寶<p></p></B></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感應篇》讀了之後,務必做積德累功的事情。推官楊旬讀誦《感應篇》,常行十種利益社會的善行,後來生了一個兒子楊椿,年紀二十歲就考中了狀元。又如明朝江蘇如皋的冒起宗,他增註了《感應篇》,他的朋友夢到一個老翁在朗誦,仔細聆聽,乃是「見他色美,起心私之」二句,整部註解讀完,老翁說「該中」,那一年科第,果然考中進士。這是用筆來行善的例子。成都王雲芝有很好的口才,通源大師教他要積口德,從此之後,凡是利益他人的事情,無論大小,他都極口方便,不肯當面錯過;做了廿年,鄉試會試連傳捷報,兩個兒子也都先後登第。這是用舌頭來行善的例子。<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順天曹世美,家境貧窮,卻喜歡行善,以真誠\心勸導人幫助人,廣邀他人組成慈善會,布施茶水以解人渴、布施粥食以飽人飢、布施薑湯免人致病、布施棉襖\免人受凍等等;別人出錢,自己出力,這樣經過很多年,會裡的人看他可以托付,就推薦他替一位財主賣油,共同分享利益,逐漸獲得五千餘兩金,兒孫都能安享厚福。這是以力行善的例子。<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由此可知,楊旬的十善,現在富足的人應該學習;冒起宗的筆、王雲芝的舌、曹世美的力,現在貧窮的人也應該學習。讀誦《感應篇》,不外乎體察上天施行教養眾生之事;至於一舉一動,要常常心存敬畏,來自我修身,這就不論貧窮或富足都一樣要實踐。<p></p></P>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勸刻是獲福之廣<p></p></B></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太微仙君《功過格》說:「以善書傳給一個人就是十善,傳給十個人就是百善,傳給大豪傑大富貴的人就是千善,廣布無疆、重刻不朽的就是萬善。」何況《感應篇》更是天上人間所並重,是救世的寶訓呢!自古以來刻印這本書的人必定獲得奇報,這是筆墨難以說得完的。例如,瑞安黃鳳刻印此書,命終後獲得放還,又增加壽命;太谷程嘉猷刻印此書,陽壽已盡,菩薩讓他重生;龍山姚文然刻印此書,而瘧疾立即痊癒;錢塘于玉陛的妻子梁氏刻印此書,而三年的危病,一朝霍然痊癒。這些都是延壽去病的靈驗事例。<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真大奎刻印此書,因而生了兒子繼承宗嗣;徽州吳大祚刻印此書,而連續生了三個兒子;仙居王竺刻印此書,而死去的兒子再來投生母胎;歸大賓刻印此書,而生了顯貴的兒子。這都是缺乏子嗣而得子的靈驗事蹟。華亭沈業刻印此書而登第,黃巖楊琛刻印此書而考取進士……江西石中璞刻印此書而家道頓興,兩個兒子都很顯貴;休寧方時可刻印此書,而家財漸豐,生了兩個兒子都很顯貴,並且享有高壽。這都是富貴福澤的靈驗事蹟。至於刻印此書而免除水難的,則有徽州許允卿;免除火災的,則有武林楊振之和江干徐天行。夢到<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關聖帝\">關聖帝</st1[s:8]ersonName>君命他刻印的,則是寧波李燧升;夢到<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文昌帝\">文昌帝</st1[s:8]ersonName>君命他刻印的,則是呂律仲。更有為父祈福、為母祈壽而如願的,則有錢塘孝子汪源。<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現在奉勸世人讀誦《感應篇》,務必要在佛菩薩或神前立願刻印布施此書,讓世人都能夠讀得到;或是小卷或是大部,或是獨捐或是向眾人募款。製版之後最好能夠印送上萬本,就差不多可以滿願。可以在公共場所廣為放置以利流通,功德不可限量。<p></p></P>
<P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添足】<p></p></B></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布施之事,依佛法論之,重在發心。發心真誠\,則一善可抵萬善;心不真誠\,雖黃金萬鎰,止於半善而已。學者當隨緣盡分,不著於相,則功德庶乎臻於圓滿。詳情敬請參閱《了凡四訓》淨空法師講記。<p></p></P>
<P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勸講是獲福之深<p></p></B></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太上老君作《感應篇》,普遍度脫萬世生靈,就像苦海中的慈航、危疾時的良藥,世人講解此書已經很久了。從前遂寧府周箎,每天都看《感應篇》,最喜歡為眾人演說,聽到的人都能向善。有一天忽然暴斃,見到陰官向他說:「你的命本來是在飢餓簿中,因為你常常演講《感應篇》,因此改列在福壽簿中。」又說:「這本書如果一個地方的人都能受持,那麼這個地方就能免除災難;天下人都受持,那麼天下就能豐足太平。」周箎醒來之後,就記錄這些話來勸化世人。現在世間讀誦《感應篇》的善男信女,應當撥空講解這本書,使鄰里的人常常聽到,因而化為仁里,陰德不可思議。<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延安府的畢芳茂,沒有能力行善,心想若能勸化世人都做好人行好事,這是最大的好事,所以遇到人就講述善惡的報應,應病與藥,人們大多能夠悔悟。後來他參加鄉試,太守事先夢到神明說:「今年這個考試應當錄取畢芳茂,他的文章雖然不大好,但平日教人行善,功德非常大。」當榜單發佈後,他果然考中第十名。<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現在世上的好人,應當發心勸人為善,千萬不要獨善其身。碰到為人子姪的,便該提出孝道來勸勉;看到弟妹之輩,要提出悌道來說明;遇到刻薄吝嗇的人,就拿濟急救危的道理來勸說;對於奢侈浮華的人,便以自奉節儉、救災救貧來對他說明。以此類推,必須委婉開導使他感悟,任勞任怨做去,功德無量無邊。<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奉勸世間當老師的人,不論在城鎮或鄉村,最好能在課餘時抽出一點時間,對這一班學生講述做善人的根本道理;四書五經,廣大精微,也要從最切實之處做起。凡是八、九歲到十七歲的學生,都應該講述,並且要勸他們每天早晨讀誦《感應篇》一遍,終身奉行,作為修身立業的助緣,這便是做老師的陰功積德,以後的福報沒有窮盡。<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慈谿縣的秦三,家中存有《感應篇》已經歷經好幾代,常常為子孫講解,世代子孫都很有善根,代代也都很昌盛,生活平安快樂。現在做父兄的人,想要子弟賢明,保護身家,得到富貴,應該時常講解《感應篇》、《陰騭文》、《覺世經》,以及其它善書給他們聽,使子子孫孫,個個好善積德,這樣就能造源遠流長的福報。講解的時候,或是同族的人,或是鄰居,來聽的人多了,那麼一發起良善之氣來流通,這樣善的力量就會更為廣大。<p></p></P>《感應篇》自己讀誦之後,更要勸別人讀誦;自己講述後,更要勸別人講述。在講解時,務必詳慎推求,痛痛快快,不厭其詳,至誠\懇切,使人聽了踴躍改正品行,以收實際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8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492
 楼主| 发表于 2007-5-15 17: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 18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附錄】<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B normal\">弘護正蒙教育 培植佛門龍象<p></p></B></P>
< 6pt 0cm 0pt; mso-line-height-alt: 0pt\">⊙慕華  <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國家之治亂,民族之興衰,關鍵在於人心之邪正清濁。人心若能常保清正,雖未施行法治,也不至於亂;假使人心邪濁,縱然施以重典刑罰,恐亦難收治功!欲使人心清正,則須建立在教育的基礎上,教育的成敗,直接影響國民的品行,是國家興衰的徵兆。是故,《論語》中孔子云:「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我中華民族過去的教育,率皆秉承「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教育原則,以四書五經為主要教材,以明人倫、敦善行為基本修養;一般人只要「肯接受」任何經典、古訓的教化,即能如曾子所謂「吾日三省吾身」般地自我敦品勵行、變化氣質,達者便能兼善天下,窮者亦可自守其身。這正是中華民族萬古常新、歷久不衰的主要因素。因此,古來即有「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之佳言傳世。<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自從歐風東漸,學人競相崇尚西法,廢除傳統文化,漠視養德教育,從此人心逐漸腐化,衍生嚴重的家庭問題,進而影響社會治安、國家穩定。欲救此弊,捨恢復傳統文化、落實人格教化,難以達成!而人格之養成,則是奠基於童年,及早讓兒童接受優良文化薰陶的教育,即是趁其心靈最純淨、記憶力最強的階段,讓他接觸最有價值的作品,在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地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漸漸地陶冶其性情、培養其福慧,成為一生高遠見識、優美人格的源頭活水。<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兒童讀經教育與佛門興衰關連甚大,印光大師曾對兒童的教育問題做了很切實的開示,其大意為:兒童於知識未開時(一般為十三歲之前),當教其讀誦《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等聖人經籍,以資薰陶心性德能;待其知識漸開(十三歲之後),則須以《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文昌帝\">文昌帝</st1[s:8]ersonName>君陰騭文》等教導之,使其明白因果報應之事理而斷惡修善,型塑健全身心;更當教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以求消災免難、增長福慧。大師特為此一教育,立名為「正蒙教育」—源於《易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炳南\">李炳南</st1[s:8]ersonName>教授亦有:「宗教不能與民族文化脫節」、「古來由儒入佛者較多」之語。自古以來,各宗各派之祖師大德,大都因為少時即已飽讀詩書,受到聖人文化薰陶,奠定了深厚的人格基礎,以及古文讀寫能力,故於究竟了義之大乘佛法一觸即悟,進而發揚光大。迨至民國,學者競尚西學,竟將立國的命脈—民族文化,徹底摧殘,致使現在一般人,非但看不懂古書,並種下「殺父弒母」等「父不父、子不子」之禍端。再觀現今自詡為三寶弟子的我們,文學與人格之素養如何,大家心知肚明。此皆少時未讀古書、未受聖教之過也。淨空老法師常於講筵中提及:「文言文是開啟三藏教典的鑰匙,想要獲得這把鑰匙,最簡便之法就是『讀經』。」老人家曾舉其<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師李炳南\">師李炳南</st1[s:8]ersonName>教授對於學習古文的開示說:「能背五十篇古文,就可以看得懂古書;能背一百篇,就有能力寫古文。」<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由此可見,不管是要奠定人格基礎或古文能力,「背經」可說是最理想的捷徑,而且要趁十三歲以前記憶力的顛峰時期好好培養,才能有事半功倍之效。《禮記》云:「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昔時賢文》說:「桑條從小矯,長大矯不屈。」此教育若能復興,則爾後三藏教典才不再塵封樓閣,佛門中也才會有更多因緣,出現如  印光大師這種「儒佛會通」的「佛門龍象」。因此,淨空老法師於全球弘揚佛法的同時,也極力地倡導「兒童孝廉讀經」。另外,台灣日常法師及台中蓮社諸善知識,各自開辦了讀經學校,為日後大乘佛法之弘揚奠下深基,成效卓著;此一宏觀遠見,實在令人讚歎。<p></p></P>
<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然而坊間之讀經教材「善本難求」,目前台灣所流通的《四書》讀誦本,大都採用南宋朱熹《四書集注》為底本,其後遺症可謂「惡劣異常」,謹述管見以供參酌:<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其一、朱熹擅自將《大學》原文變動,造成經文紊亂,開啟「改經」惡風;此種作法,歷來受到許多名家、學者們的嚴厲批判。民初國學大<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師章太炎\">師章太炎</st1[s:8]ersonName>先生更是大加撻伐,現居香港的南<st1[s:8]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懷瑾老\">懷瑾老</st1[s:8]ersonName>教授也極力反對。試想,倘若大家皆依己見而擅改經文,最後肯定將其改得支離破碎,還能流傳千古、利益眾生嗎?現今台灣某「附佛外道」,即以扶鸞方式,假托「仙佛」之言,擅改《四書》內容,絲毫不解孔子所謂「敬鬼神而遠之」之深意,可謂顛倒至極!彼等更依其教邪見,大肆竄改佛經,妄言「釋迦退位,彌勒掌天盤」、「六祖以後道降火宅,僧人已無道」……等大妄語。實則,彼等既非正法傳承,又無教典,專以竊改五教經典來掩人耳目,遂其傳播邪見、毀滅正法之私。其所謂「仙佛」者,若非鬼神冒充,即為狂人偽裝;蓋此行徑已嚴重違反正道,實乃「仙佛」所不為也!試想,倘若經文有誤,漢唐高士早予校正,何須留待二千年後,方由人眼難及之「仙佛」指正呢?此種癡人妄舉,不知因果可畏,悲哉!<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其二、朱熹為學,多參佛門聖典,稍有所得;然而,「為使後世學人畢生不聞佛名,使自身立名於儒門宗廟」(此乃印祖之語),不惜違昧良心,多方誹謗佛、道二家因果輪迴之說,致使後世學人受其邪說影響甚鉅。朱熹更於《四書集注》中,引程子闢佛之說,攻擊佛法為「異端」,煽動學人視若「淫聲美色」予以排斥。民初主導「五四運\動」、高喊「禮教吃人」、摧毀傳統文化、動搖國本的激進學者胡適之,就是受到「理學家」邪說的影響,變成狂妄無禮之徒。在胡適之的《四十自述》中說,本來他也是很怕死後會下地獄,但自從接受理學家「人死如燈滅」的思想,從此以後什麼都不怕了!甚至見到觀音菩薩聖像,也要將其丟入茅廁(孔子四十而不惑,但胡適之到了不惑之年,卻還為其幼時狂態而沾沾自喜)。到了晚年,他目睹社會風氣敗壞、文化水準低落的慘狀,不禁發出「當時太年輕了」的感慨。然悔之晚矣!這就是印祖為何再三嚴斥「學說害人」的緣故。<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程朱理學之禍害無窮,倘非蕅益、印光兩位大師,慧眼洞見而一語道破,吾輩凡夫殊難覺察其弊;假使現在繼續讓小孩子由讀《四書集注》之版本入門,將來勢必會有更多人涉入理學家的思想領域;末法眾生障深慧淺\,必有不少人受其影響,而成為邪知邪見之徒。願諸同倫,善體祖師大德苦心示現的深意,莫致貽禍後世,成為儒佛之罪人。<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基於此項因素,正蒙教育中心特依「古本原文」,整編了一套四書、老莊、了凡四訓等繁、簡二類大字注音讀經教材,提供海內外兒童學習之用,希望對於蒙童的教化,能有些許助益。<p></p></P>
<P 6pt 0cm 0pt; TEXT-INDENT: 24.1pt; mso-line-height-alt: 0pt\">教育乃百年大計,兒童學習任何一種學問,都應該要有師長的指導、帶動,與家長之督促、鼓勵,方能產生事半功倍之效。為發揚優良文化傳統,培育德智兼備的經世大材,企盼賢明的家長們,咸發至誠\之心,共同推動這項益國利民的千秋大業—正蒙教育.兒童孝廉讀經。古語云:「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們殷切地期望,此一風氣若能持續下去,這個世界能成為「人文與科技融匯,慈悲與智慧相生」的人間淨土,大乘佛法之復興,亦指日可待矣!<p></p></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1 09:28 , Processed in 0.1035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