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19|回复: 0

《修行百颂》2——当巴桑杰祖师  顶果钦哲法王/释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11 13:26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382

    主题

    622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2147483647
    发表于 2010-12-21 14: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34、
      早晨迷人的花朵,到了夜幕低垂时就会凋萎,
      听瑞的人们啊,
      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你的肉体之上。

      缤纷多彩的花朵在夏日微风中摇曳,但经过冬天的暴风雪或一阵冰雹之后,这些花朵还会存在吗?在秋天,森林的颜色从青绿转为金黄;在冬天,树木的枝头一片阴郁黑暗,了无生气。我们的身体也日渐老化衰退。对此,我们无能为力。我们愈把心思放在身体老化之上,就越愈(感)到焦虑不安。让我们少去烦恼身体的外貌,多多把心思放在如何不要浪费生命。让我们修持佛法。我们愈是精进地修持佛法,就越感到心满意足。
      35、
      即使它们活著的时候,有如天之骄子,
      死时却比恶魔还可怕,
      听瑞的人们啊,
      你们已被这个虚幻的身体愚弄。

      现在你或许以你的身体为傲,珍爱你的身体,并悉心照料。你的亲友都面露微笑,充满深情地执著你的手,温柔地对你说话。然而,当你死亡之后,一切都将变得非常不同。你亲爱的家人将急著把你的尸体送出家门。谁会想要在家里放著一具尸体?如果你在西藏,你的身体将被绳索捆绑,放进一只粗布袋中,送到墓地,被人分割肢解,被秃鹰撕咬成碎片。
      你应该如何善用身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如何善用身体。一个向人借用工具的工匠,会趁工具还在身边时物尽其用。事实上,你的身体也是向死神暂时借来的--在死神收回之前,你只能短暂拥有。趁你还能使用这个身体之前,你有没有好好善用它来修持佛法?
      36、
      前来市集的人们啊,完成交易之后就会消散,
      听瑞的人们啊,
      无疑地,你的朋友也将离你而去。

      人群聚集的宴会通常是一个喜悦的场合。人们在许多朋友的陪伴下欢笑、跳舞、谈话、品尝美食佳肴。但是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很快的,每一个参加筵席的人都会消散。一个熙来攘往的市集,一旦到了傍晚就杳无人迹。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候,家庭成员或许都感到快乐,但所有的家庭成员必定都会一个接一个地独自步入死亡的门槛。
      37、
      这个由魔术变化出来的稻草人注定会破败不堪,
      听瑞的人们啊,
      此刻即按因果法则来行事。

      农人在田地竖立、用来吓退鸟只和野生动物的稻草人,或许只能维持一个季节。风雨很快就会把稻草人吹蚀毁损。同样的,因为各种因缘聚合而短暂连结的身体和心识,迟早都会崩解。
      当身体和心识到达最后的崩解阶段时,它们会受到疾病和衰老的折磨和毁坏。到了那个时候,无论你如何真切地悔恨没有及早开始修行,你已没有闲暇,也没有力气来修持佛法。正是此刻,正是当下,当你具足所有顺缘的时候,应该用全副的心力来修行。小贩不是在市集那一天,卯足全力来展售货品吗?
      光是计划去研习佛法,既不会为你带来知识,也不会使你获得智慧。如果你持续把闻、思、修佛法的时间延后,那么当你的体力和智力衰退时,你将无法进行任何闻、思、修。能够引导你的上师将离开人世,你将错失修持佛法的良机。
      我们大多数人常常追随过去所造恶业带来的负面习气。而引导一个人亲近佛的正面习气,是少数人全心从事善行所获得的殊荣。一旦修持佛法的顺缘出现了,我们应该像正值收割期的农夫一样努力精进。他们从黎明一直工作到黄昏,知道任何延迟都会造成收成作物的损失。
      人们费尽心力去完成世俗的目标。如一句谚语所说:“他们头戴星帽,脚踏霜鞋。”他们深夜仍然在外奔波,黎明又再度动身。你难道不应该把千倍精力用於追求证悟这个最重要的目标之上?
      38、
      可以肯定的,心灵之鹰有朝一日终将飞离,
      听瑞的人们啊,
      当下即是准备振翅高飞的时机。

      秃鹰在饱餐一顿之后,即抛下残骸,振翅高飞。同样的,当时机来临,享尽今生的心识将抛下你的肉身,飞进中阴。为了要超越轮回和涅槃,我们将需要空性和慈悲这两片羽翼。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使用这两片羽翼,无畏无惧地飞入来世的天空。
      39、
      六道众生都曾如父母般爱护你,
      听瑞的人们啊,
      对他们生起爱与慈悲。

      众生的数目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然而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只和少数众生有所关系。无论居住在什么地方,我们总是喜爱一些人,厌恶一些人,不在乎其余的人。这种对其他众生存有的偏颇和有限的见解,持续使我们生起执著和嗔恨,因而积聚了身陷轮回的业。
      如果我们能一瞥过去无尽的生生世世,我们将了解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而且不只是一次,他们曾是我们许多生世的父母。为了回报他们的爱与大慈。我们应该像证悟者一般,对所有众生生起爱与慈悲。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生起带领一切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不遗弃任何一个众生。发起这个誓愿所累积的功德,和这个誓愿所涵盖的众生数量成正比。因此希望救度无数众生的愿望,将能产生无量功德。
      拥有一颗善良的心,是达成这个愿望的基础。如同佛陀对波斯匿王(King Prasanjit)所说的:“喔,伟大的国王,你的事业是如此的广大无量。无论你是在行、住、坐、卧,愿你所有的行为、法规和判断都受到善心的启发。如此一来,你将为你的臣民带来无限的利益,并为自己累积无量功德。”
      “心地善良”是什么?深情地照料今生的父母,肯定是心地善良的证明。然而,父母只不过是无量众生里面的两个众生。真正的心地善良是把所有众生--不只是我们的朋友,也包括敌人和陌生人--当做我们的父母,并去除所有的嗔恨、自私和冷漠。
      去想一个你最敌视的人,并视他为你心中最亲爱的人。如果你对某一个亲近的人生起贪爱之心,那么把他视为一个梦中遇到的人,一个缺乏任何真实存在的幻象。
      心地善良必须以实际地利益他人来展现。然而,什么是利益他人?毫无疑问的,布施食物、衣服、住所和情感是心地善良的表现,但这种仁慈仍然有限。我们应该努力用一种无限的方法来利益众生,而佛法则是唯一的途径。
      我们应该用各种方式来帮助众生,用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用行动和祈愿来帮助众生。举例来说,我们可以在蚁冢、养鱼塘或鸟禽养殖场念诵诸佛菩萨的名号,心中生起慈悲,并祈愿:“愿这些动物不再投生轮回恶趣之中。”诸如此类能够真正利益众生的行为有很多很多。当你持续受到利益众生的动机的激励,菩提心--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获得证悟的愿望--将在你心中渐渐开展。
      我们不能用表象来评判行为。行为的价值取决於内在的态度。惊人的利他行为可能出自於自我本位的动机--例如期望被人感谢,在来世享受业果--完全和心地善良无关。如此的动机贬损了行为的功德。记住,誓愿带领一切众生解脱的爱与慈悲,乃大乘之正道。
      菩提心有两个层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将随著时间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对菩提心则是根植於爱与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为。深刻地修持相对菩提心一段长时间之后,这种修持将自然而然地转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显现。
      彻底了悟空性的菩萨成佛之后,他展现的悲心不会再含有凡俗的、造作的念头。他不会想:“这个众生向我祈求,我必须帮助他。”或“这个众生没有祈愿。”他的慈悲和空性是无所不在且含摄一切的。如此这般的慈悲是离於偏爱分别、执著或嗔恨的。它如同太阳,平等地映照在每一个水面之上,无论水面大或小,清澈或混浊。慈悲是空性自然而然散发出来的光辉,离於概念,超越形述。
      这是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能够如此无边无际的原因。如果你了解这一点,你将明白,即便是吹拂一个发烧病人脸庞的凉爽微风,也都是诸佛的加持和慈悲。
      40、
      对敌人生起的嗔恨,是由业行所造成的轮回幻觉,
      听瑞的人们啊,
      转化你充满嗔恨和敌意的心。

      当我们承受莫须有的罪名,如同西藏人承受中国人加诸於其上的错误行为,必然是我们在前几世对其他人所造作之错误行为所导致的结果。如果我们以更多的暴力制暴,只会制造更多痛苦。
      如果某个人偷盗你的重要物品,你不应该感到烦恼或沮丧,也不应该感到愤怒或懊悔。你不应该挟怨报复。在你的心中,把被盗取的物品供养给小偷,并祈愿你的宽容忍耐,可以清净你过去生世的所有过错。爱是针对仇恨唯一恰当且正确的回应。
      有一个关於佛陀前世的故事,显示了忍辱如何能够臻至圆满的境地。有一天,一个国王偕同王妃和廷臣在森林漫步。当他发现,王妃们趁他在树荫下打盹之际,继续在附近漫游闲晃,并来到附近一块空地,围坐在一个圣者脚边的时候,国王怒火中燃烧。这个独居的隐士是:“忍辱仙人”(Kshantivadin)。国王听说圣者是一个忍辱仙人,於是在盛怒中,挑战圣者著名的忍辱工夫。国王首先斩下圣者的双臂,然后再斩下他的头。然而对於这种突袭,圣者只对国王生起爱与慈悲,并祈愿在来世成佛之后,国王及其王妃将成为他的第一批弟子。

      41、
      大礼拜和绕行可以清净身的业障,
      听瑞的人们啊,
      放弃所有世俗的身体劳动。

      如果你从早到晚地工作、耕田、为自己建造豪宅或环游世界,那么你的努力或许会带来金钱的回报,以及其他短暂的满足,却不会为你带来长久的安乐,也不会帮助你在追求证悟的道路上有所进展。
      另一方面,如果你所有身体的活动结合佛法,那么即使小如从事大礼拜或绕行寺院等举动,都将具有深奥的意义。佛陀曾说,只要怀著虔敬心做一个大礼拜,就足以使我们投生成为一个伟大的国王,而且投生的次数将如我们从事大礼拜的身体之下--从地表到宇宙的黄金地基--的尘土数量那般繁多,甚至我们的功德资粮将不会耗尽。
      42、
      持颂咒语和皈依可以清净语的业障,
      听瑞的人们啊,
      放弃所有庸俗的对话。

      俗谚说:“嘴巴是一只恶作剧的箱子,是所有祸端之源。”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下,从人们口中说出的只有饶舌、谎言、诽谤和严酷刺耳的话语。人们对於恶毒的闲话似乎永不餍足,而且不断推测发生战争及其他坏消息的可能性,这更激起了他们的负面情绪。
      相反的,只要念诵一些起祈愿文、一些咒字或三宝的名号“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Namo Buddhaya,Namo Dharmaya, Namo Sanghaya),就能挽救我们远离巨大的痛苦,成就巨大的利益。任何人听到诸佛的名号,莲师的名号或咒音,将能从三大恐惧中解脱:身为声闻乘弟子的恐惧--害怕落入轮回的下三道;身为大乘弟子的恐惧--担忧陷入自我本位的动机与发心;以及身为金刚乘弟子的恐惧--担心执著於现象的真实存在。
      修持佛法的行者尤其不应该沉溺於漫无目的的饶舌。他们应该总是念诵祈愿文,或大声朗读阐释相对和究竟实相的深奥经典。
      43、
      强烈的虔诚心可以清净心的串习,
      听瑞的人们啊,
      禅观你顶上的上师。

      如果你的心持续执迷於财物,你只会让自己投生成为饱受饥渴折磨的饿鬼。如果你执迷於家人和你所爱的人,你只会增强在死亡时,所要承受的离别之苦。
      然而,持续不断的虔诚心,会带给你长久的宁静和满足。即使只是忆念上师的名号,就足以完全转化你的见解。即使只是片刻观想上师在你的头顶之上,就能够消除迷妄之障。如此的虔诚心是一个环,能使上师的慈悲之钩钩住这个环,把你从轮回的泥沼中拉出。
      虽然证悟本来就存在於我们的心中,然而要使它显现出来似乎相当困难。但如果你对上师生起强烈的虔诚心,并把你的凡俗之心和上师的证悟自性融合为一,你将能够获致证悟。观想慈爱的上师,真的是一个比其他任何法门更深奥的心灵修持。
      44、
      肌肉和骨骼虽然一起生成,但最后肯定要分离,
      听瑞的人们啊,
      不要认为你将长生不死。

      在最后,这个由肌肉和骨骼构成的身体,注定要被埋葬、被焚化、被丢弃於河流之中、被秃鹰分食,甚或任其腐烂。为什么要如此执著於身体?然而,如果你用这个身体来修持佛法,它将成为一个非常珍贵的工具。在身体衰退崩解之前,你应该善用身体,尽可能地在修行的道路上向前迈进。切勿把身体的潜能浪费在无用的事业之上,甚至更糟糕的是,浪费在积聚恶业之上。
      45、
      获取最殊胜的国土--不变之本然状态,
      听瑞的人们啊,
      在这片土地之上,没有任何过渡或变迁。

      你购买土地、清理整顿土地,在其上建造房屋和从事耕种,认为这么做将替你带来快乐和满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真的值得去拥有的唯一一片土地,即是本然离戏(primordial simplicity)的堡垒,也就是万事万物究竟且不变的本质。独自禅修是攻占这座堡垒的方法;在这条道路上,你将通过不同的次第,最后抵达“大圆满”的境界。一旦你攻占了这座堡垒,你可以在今生、死后及来生安住於其中。但是你要准备就绪,以千军万马的勇气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46、
      享受最殊胜的财富--本然心性的宝藏,
      听瑞的人们啊,
      这是永不耗竭的宝藏。

      你或许可以用很大的努力和决心来积聚大量的金钱和财物,但你认为你能够永远保有这些财富吗?然而,有其他种类的财宝,是一旦被使用就会倍增的,例如智能、慈悲、信心、慷慨布施和精进。这些珍宝大量存在於本然心性之中。不会受到任何轮回过患的损害。
      47、
      品尝最殊胜的佳肴--禅定的细腻滋味,
      听瑞的人们啊,
      它可以消除饥饿的痛苦。

      你吃的食物或许美味可口或清淡无味,或少量或丰盛,但是到最后,它们全都会变成排泄物。密勒日巴尊者及其他伟大的瑜珈士可以数个月不进食,并且不感到饥饿。他们知道如何用禅思和禅修来滋养自己。
      用平静和深刻的洞察力来滋养自己,你将能够在今生或来世享受宁静的滋味。你将远离无明的饥荒,并且自然而然地想要从事禅修。
      48、
      饮用最殊胜的饮品--观照的甘露,
      听瑞的人们啊,
      它源源不绝,永不间断。

      不若一般的饮料,观照的甘露随时随地都可以取得,而且能够立时解渴。密勒日巴尊者说:“如果你要饮水,那么饮用观照和觉察之茶。”
      如果你想要逐渐克服你的缺点,发展正面的品质,那么你必须时时觉察心的状态,观照行为的重要性,以及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无论在行、住、坐、卧之时,时时刻刻保持全心的观照是重要的。它将带给你力量,并有信心去面对死亡。当你在中阴阶段遭遇骇人的幻象时,你将能够立即忆念你的上师和三宝;而这些念头将使你离於恐惧。觉察心将帮助你通过死亡和投生的过程,并在因果业报法则的推动之下,你将继续在修行的道路上前进。
      所有和行为和修持,都应该以“观照”为指引。无论你做什么,都应该以三个重点为圭臬:从事任何行为之时,皆以利益一切众生为发心;用圆满的专注来从事一项行为,执著於做者、受者和所做的概念;最后,把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证悟成佛。
      在夜间,检视你在白天的行为和念头,忏悔你的过失和欠考虑的轻率行为,并加以补救,是好的做法。告诉自己,你已遇见一位上师,领受了他的教导,你不应该做出如此的行径。如果你做出正面的行为,你要把功德回向众生,并誓愿在隔天从事更多的善行。
      49、
      仰赖最殊胜的友伴--本然明觉的智慧,
      听瑞的人们啊,
      它绝对不会与你分离。

      你迟早必须和你最挚爱的朋友分离。然而有一个朋友,将永远不会离你而去,即使你没有察觉到它的存在。它即是佛性,是纯然的明觉。你将透过听闻心灵上师的法教,而开始发现它的存在。随著你培养出稳定的心灵宁静,以及对实相的深刻洞见,你和这个友人之间的情谊也加深了。最后你将发现,它总是在你的身侧,也将长伴你左右。这是你所能够培养的最真实的友谊。
    50、
      寻求最殊胜的子嗣--孺童般纯然的明觉(pure awareness),
      听瑞的人们啊,
      这样的子嗣没有出生,也没有死亡。

      当一个孩子在一个家庭中出生的时候,父母欣喜若狂。他们家的人丁兴旺了,香火延续了。当他们年老时,将会有一个人照料他们及他们的财产。然而,父母对子女所生起的强烈执著,最后为他们所带来的痛苦折磨往往多过喜乐。尤其如果发生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情况,父母将很难不陷入绝望之中。
      尤有甚者,许多父母可能为了获得财物而造作了许多恶业。他们也将鼓励孩子做同样的事情。事实上,从因果业报的角度来看,他们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伤害了彼此。父母鼓励孩子去享用不义之财,而孩子照做,便延续了恶业;这也使得父母尝受苦果。
      去寻求最殊胜、本俱的孩子--纯然的明觉--来做你的子嗣,不是更好吗?受到迷妄的蒙蔽,你已看不见这个孩子。但如果你拥有再度寻回这个孩子的明性(lucidity),那么他将长伴你左右,即使连死亡也无法把他从你身边带走。这个孩子将带领你走向结合了纯然明觉和空性的心性城堡。
      51、
      在空性的状态中,挥舞纯然明觉之矛,
      听瑞的人们啊,
      这种见地是不受一切所困的。

      你的见地应该如同天空般崇高浩瀚。纯然明觉一旦在心的空性中显现,就不会再被负面的烦恼遮蔽;负面的烦恼反而会成为纯然明觉的庄严宝饰。对见地的了悟是一种不变的状态,没有所谓的生起、停驻或止灭;在这种状态之中,纯然明觉观察起心动念,如同一个平静的老人观看嬉戏的孩童。迷妄的念头不再能够影响纯然的明觉,如同一把剑无法穿刺天空。
      佩达布(Lady Peldarbum)对密勒日巴尊者说:
      当我观修海洋的时候,
      我的心非常自在。
      当我观修波浪的时候,
      我的心纷扰不安。
      请教导我观修波浪!
      伟大的瑜珈士密勒日巴回答:
      波浪是海洋的活动。
      让波浪在海洋的浩瀚中自行平静下来。

      念头是纯然明觉的戏耍。念头在纯然明觉中生起,然后又消融於纯然明觉之中。去认清纯然明觉是念头的来处,即是去认清你的念头从来没有所谓的生起、停驻或止灭。到了那个时候,念头就无法再扰动你的心。
      当你去追逐念头的时候,你就像一只追逐一根木棒的狗;每当木棒被丢出去,你就追著跑。但是相反的,如果你检视念头的来处,你将会了解,每一个念头都在明觉的虚空中生起消融,没有引动其他的念头。你要像一头狮子--不去追逐木棒,而是转身面对那个丢掷木棒的人。你只能对著一头狮子丢掷一次木棒。
      为了攻下心性这座非造作的城堡,你必须追本溯源,认清念头的来处。否则,一个念头会生起第二个念头,然后生起第三个念头等等。很快的,你将被缅怀过去和计划未来所困,而当下的纯然明觉就完全被遮蔽。
      有一个故事是关於一个修行者,在户外用供奉在佛堂上的米粒喂养鸽子的时候,突然想起在他虔诚投入佛法之前,曾经拥有无数的敌人。这个念头在他心中生起:“现在我的门前有如此多的鸽子;如果我当时拥有那么多的士兵,我就能够轻而易举地歼灭敌人。”他深深陷入了这个想法之中,使他无法再控制敌意。他离开隐居的处所,募集了一群佣兵,前去征讨先前的敌人。他从此所造作的恶业,全都起始於一个单纯的妄念。
      如果你认清念头的空性,而不去巩固强化你的念头,那么每一个念头的生起落下,都将使你对空性有更明晰、更深刻的了悟。
      52、
      在没有念头的状态下,毫不散漫地舍弃观者,
      听瑞的人们啊,
      这样的禅修是离於昏沉或掉举的。

      当你的心安住在纯然明觉之中,不思及过去或未来,没有被外境吸引或被心之造作占据的时候,你的心将安住在本然离戏的状态之中。在那样的状态中,你不需要刻意地加强戒备来制伏你的念头。如一句话所说的:“成佛是心的本然离戏。”
      一旦你觉知了这种离戏,让你的心毫不费力地处於当下,便能够保持这种觉知。然后你将体验到一种内在的自由;在这种自由之中,你不需要去阻挡念头的生起,或担忧害怕念头将破坏你的禅修。
      53、
      在自然自生的状态下,训练自己离於任何执著,
      听瑞的人们啊,
      没有什么是要舍弃或执取的。

      保有那种离戏的状态。当你遭遇到快乐、成功及其他顺缘时,把它们视为梦幻。不要执著於它们。当你面临了疾病、诽谤或其他身心的艰苦试炼时,不要让自己灰心丧志。你应该祈愿,希望藉由你所承受的痛苦,来尽除一切众生的痛苦,进而再度燃起你的悲心。不论你遭遇什么样的情境,不要洋洋得意,也不要心灰意冷,要自由自在地安住在沉著宁静之中。
      54、
      不可分割的四身,皆圆满成就於你的心中,
      听瑞的人们啊,
      这样的成果是超越所有的希望和疑虑的。

      成佛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但事实上,心的本质--空性,即是“法身”。心的自然显现--明晰,即是“报身”。从心所散发出来的遍在慈悲,即是“化身”。这三身的合一,即是“自性身”这佛之四身或四个面向一直存在於你的心中。只因为你不知道它们就在那里,所以你认为它们是遥不可及的外在事物。
      “我的禅修做得正确吗?”你不安地纳闷,“我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会有一些进步?我绝对无法证得等同於我的上师的果位。”你被希望和恐惧折磨,你的心从来无法获得平静。
      随著你的情绪起伏,你在某一天密集地修行,隔天则什么也不做。当你获得心灵的平静而产生愉悦的觉受时,你执著於这样的觉受。但是当你无法减缓如洪水般的念头时,你则想要放弃禅修。这不是从事禅修的方法。
      无论你发现自己处於什么样的心理状态,你都要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修行,观察念头的活动,并追随念头回到它们的来处。你不能期望从一开始,就能够日日夜夜保持专注。
      当你开始观修心的本质的时候,每座的修持时间最好短暂且次数频繁。如果你坚持不懈地修行,你将日益认清并了悟心的本质,而这样的了悟也将变得愈来愈稳固坚定。到了那个时候,念头将失去扰乱你和奴役你的力量。
      55、
      轮回与涅槃的根源都存在於你的心中,
      听瑞的人们啊,
      心是离於任何真实存在的。

      是我们自己的心,带领我们陷入轮回之中。我们无视於心的真实本质,反而把焦点放在念头之上;事实上,这些念头纯粹是心之本质的化现。我们执著於念头,结果使纯然明觉“冻结”起来,转变成为“自我”和“他人”、“可爱的”和“可恶的”等坚实的概念。这即是我们创造轮回的方式。
      如果我们能够遵循上师的教导,来融化这些执著之冰,那么纯然明觉就会重新回复到本然的流动状态。换句话说,如果你从树根砍断一棵树,那么树干、树枝和树叶会一起倒下。同样的,如果你从念头的根源来斩断念头,那么所有轮回的迷妄都将瓦解消融。
      我们体验到的每一件事物--所有轮回与涅槃的现象--都像彩虹一般生动明晰地显现,然而它们也如彩虹一般,不具有任何真实的存在。一旦你认清现象的本质--既明晰又虚空--你的心将远离迷妄的专横。
      了悟心的究竟本质,即是证悟成佛;无法了悟心的究竟本质,即会陷入无明。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它都是你的心。你的心既可以让你获得解脱,也可以让你深陷轮回。
      然而,这不表示心是一个可以被操作的实体,如同一块陶土可以被陶工捏塑成任何形状。当上师教导弟子心的本质时,他指的不是一个实体。当弟子寻找并发现心的本质时,他不是在执取一个可以被执取的实体。了悟心的本质,即是了悟心的空性。就是如此。这种了悟是一种直接的觉受,无法形诸於文字。
      如果你期待这样的了悟带来神通、神力及其他超凡的体验,那么你就是在自欺欺人。你只要把全副心力投注在了悟心的空性之上!
      56、
      贪爱和嗔恨会显现,
      但它们应该如同鸟飞过一般不留痕迹,
      听瑞的人们啊,
      禅修的时候,不要执著於任何觉受。

      一般来说,我们执著於家人、财产和地位,憎恨任何伤害或威胁我们的人。试著转移你的注意力,不要把焦点放在诸如此类的外境之上,并检视那个把外境认定为可爱或可恨的心。你的贪爱和嗔恨是否具有任何形状、颜色、实体或位置?如果它们没有形状、颜色、实体或位置,你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被这种情绪的力量所击败?
      之所以会如此,乃是因为你不知道如何释放这些情绪。如果你让念头或感觉自行生起或消融,它们会穿过你的心,如同一只鸟飞过天际,不留下任何痕迹。这个道理不仅适用於贪执和嗔恨,也适用於禅修时生起的觉受--大乐、明晰和无念。这些觉受是精进修持的结果,是心本俱创造力的展现。这些觉受如同阳光照在雨幕上所形成的彩虹一般显现。而执著於这些觉受,将如同追逐一道彩虹,希望能够把彩虹穿在身上一般徒劳无益。只要让你的念头和觉受自由来去,不要执著於它们。
      57、
      未来的究竟身(unborn absolute body)如同太阳的核心,
      听瑞的人们啊,
      它的光耀明性是没有盈亏的。

      法身,究竟的面向,万事万物的究竟本质,即是空性。然而,它不是空无一物。它具有认知和光耀的明性,了知所有的现象,并且是自然而然地显现。法身不是因缘聚合所生成的事物;它是心本然呈现的本质。
      了悟心的本质,如同智慧之阳生起,穿透无明之暗夜。黑暗在一刹那之间消散,阴影无所遁形。法身的明性不会像月亮有所盈亏;它如同太阳中心不变的光辉。
      58、
      念头像闯入一座空宅的小偷般来去,
      听瑞的人们啊,
      没有所谓的得失。

      我们相信有个称为“我”的实体,以及这个实体所产生的念头全都是真实的,并按照这些念头和情绪来行事,造作了善的或恶的业果。事实上,念头如同闯入一座空宅的小偷,小偷一无所获,屋主也一无所失。了悟念头从来都不真实地存在,因此也就没有停留,没有结束,就足以使念头无害。当念头生起时,如此释放念头,就不会造成影响,也不会带来业果。如此,我们将不会对负面的念头有所畏惧,也不会对正面的念头有所希冀。
      59、
      感官知觉如同在水上作画,不会留下痕迹,
      听瑞的人们啊,
      不要沉溺於迷妄的外相。

      我们执著於舒适和欢悦,为身心承受的痛苦感到烦恼不安,乃人之常情。这些天性促使我们去寻求、保有和努力扩增赋予我们欢悦的事物--舒适的衣物、美味的佳肴、宜人的处所,以及感官的愉悦--同时去避免或摧毁我们认为是讨厌或痛苦的事物。
      这些感官觉知时时刻刻都在改变,不具有任何真实的本质。它们仰赖身体与心灵的短暂连结,因此执著於感官觉知是毫无用处的。不要被你的认知牵著鼻子走,落入它们的圈套,而是要让它们一形成就消融,如同用手指在水面上写字,字迹随著你的笔划消失。
      60、
      执著和憎恨的念头如同天上的彩虹,
      听瑞的人们啊,
      它们没有什么是可以被执取或捕捉的。

      人们可以相当程度地被自己的贪爱或嗔恨支配,甚至愿意失去生命来满足贪爱或嗔恨,战争就是说明这个情况的悲惨例子。贪爱或嗔恨的念头和情绪,或许看起来非常坚实且具有说服力,但如果你仔细检视它们,你将发现它们像彩虹一样不具实体。终其一生地去满足这种冲动的念头,去渴求权势、欢乐和财富,就像一个想要抓住彩虹的孩子一般天真。
      在修行的时候,每当你的心中生起强烈的贪爱,或爆发嗔恨的烈焰,你要仔细地检视念头,认清它们的根本空性。如果你能够任其消融,念头和感觉将自行消融。当你能够用相同的方法来对治随后生起的念头,念头将无法控制你。

      61、
      心的活动如同天空中的云朵,会自行消失,
      听瑞的人们啊,
      在心中没有任何的参考点(reference points)。

      当云朵在天空聚集时,天空的本质没有被削弱。当云朵消散之后,天空的本质也没有增益。天空既没有变得更广大或纯净,也没有变小。它丝毫没有被改变,也没有被影响。心的本质也正是如此。心既不会被念头的生起所改变,也不会被念头的消失所改变。
      空性是心的真实本质。明晰是心的自然展现。为了达到描述的目的,我们可以区别心的这两个层面,但在本质上,空性和明晰是无二无别的。单单固著於空性或明晰的概念,仿佛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实体,是错误的。心的究竟本质超越所有的概念、定义和偏颇的见解。
      一个孩子或许会想:“我可以在云端上漫步!”事实上,如果他真的在云朵之上,他会发现自己没有立足之地。同样的,你的念头看似坚实,但等你检视念头之后,你会发现其实不然--念头不具任何实体。这即是我们所谓的“万事万物的俱生显空”。
      62、
      没有执著,念头像风一样无拘无束,
      听瑞的人们啊,
      像风一样从不缠附於任何对境。

      风吹过天际,飞越各洲,从不停驻在任何处所。它扫过虚空,不留下任何痕迹。让念头用同样的方式穿过你的心,不留下任何业的残渣,从不改变你对本然离戏(innate simplicity)的了悟。
      63、
      纯然明觉如同天空的彩虹一般没有固著,
      听瑞的人们啊,
      觉受的生起是畅行无阻的。

      纯然明觉,也就是证悟的心,纯粹是心离於所有的迷妄,超越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
      “若有执著,即非正见”。这是伟大的萨迦派祖师札巴·嘉岑尊者(Jetsun Trakpa Gyaltsen)在一次净观中亲见智慧菩萨文殊师利,从其口中听闻的教授。我们无法说“证悟”是存在的,因为连诸佛都不曾见过它。我们也不能说“证悟”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是轮回和涅槃的根源。只要持有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你就无法证悟心的真实本质。
      天空中的彩虹虽然可以被称为是天空的一种展现,但事实上,它即是天空。同样的,禅修时在心中生起的觉受--使你相信你已经获致证悟的良好觉受,以及让你感到挫折的不良觉受--它们本身都不真实存在。俗话说:“被禅观的觉受蒙骗的禅修者,如同被彩虹引诱的孩童。”不要去重视这般的觉受,如此一来,它们将无法带你偏离正道。
      64、
      了悟究竟本质,如同一个哑巴所做的梦,
      听瑞的人们啊
      它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对一个无法言语的人来说,即使他清晰记得自己所做的一场美梦,也无法形诸於言语。同样的,心的本质是超越任何形述的;没有语言文字能够定义心的究竟本质--法身。你可以说心是存在的,但是除了空性之外,你无法展现心的任何面貌。或者你可以说心是不存在的,但你又如何解释心的无数化现?心的究竟本质超越所有的描述,更非散漫的念头所能掌握。
      65、
      “了悟”如同一个青春少女所拥有的欢悦,
      听瑞的人们啊,
      那种欢悦和喜乐是无法言喻的。

      当了悟的黎明来临时,心变得全然地自由、自在、圆满、浩瀚而宁静。然而,这种证悟如同青春少女的喜悦,是无法言传的。
      66、
      明晰和空性双运,如同月亮映照在水面之上,
      听瑞的人们啊,
      没有什么是要去执著的,也没有什么是要去阻挠的。

      我们觉察的每一件事--轮回和涅槃中的所有现象--的生起,纯粹是心的本然创造力演出的戏码。心的“明性”--我们所觉知的现象之清晰显现--乃是心之空性的展现。空性是明性的本质,明性是空性的展现。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心如同映照在静止湖面上的月亮一般灿烂明晰,但你无法捉住水面上的月影。它是如此生动鲜明地显现,同时又无可触及。由於空性和明性之不可分割是心的本质,因此没有什么能够阻挠遮蔽它,它也无法阻挠遮蔽任何事物。它不像岩石等坚硬物体具有实体、占据空间,并排拒其他物体。在本质上,心不具实体,无所不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4-29 16:37 , Processed in 0.1090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