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89|回复: 0

放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9

主题

46

帖子

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554
QQ
发表于 2010-3-17 18: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放下


               苦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人多是在茫茫的三界苦海中挣扎,要不要回头呢?谁肯放下我执贪嗔痴慢疑的烦恼屠刀?以无我戒定慧而忏悔让利让名的清净心立地成佛呢?


        放下:是要自己放下,不是要对方放下来适应自己的意愿。三界:贪嗔痴是也。此岸:这个世界苦多乐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为的灾难,有些是自然的灾害,有可以避免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涝饥谨,生老病死离别苦,贪求之心不得等等。彼岸:当即放下,回到清净觉悟的本来面目即是彼岸。思想境界达到如如不动,不被一切所迷,不被万境所转,心若真空,为到彼岸。遇事着急上火,生气发愁,悲伤恐惧等等,是此岸。坦然无事,心平气和,常乐常净,是非无动于心,是彼岸。实际上,幸福和痛苦,好与坏等,全在一人之心。佛说万法,不过是为人明心而说,法是船,觉是岸,心达明,觉至圆,也无此岸,也无彼岸。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黑指婆罗门来到佛的面前,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向佛献礼。


    佛陀对黑指婆说:放下!


    黑指婆罗门先后把他两手拿的那两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又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啊?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手里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也没有什么了,你就会从生死的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理解了佛陀所说放下的意思。是要放下心里的压力。


     “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世间的人一旦有了功名,就会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会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会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会对事业放不下。世人身体上的重担,心灵上的压力,会使人活得十分辛苦。因此,在现实社会中,学会放下可以使心灵获得解脱,让自己活得洒脱。


    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真乃至理名言,肺腑之谈,除苦度厄,真实不虚。如果你能放下自我,则你立刻便脱离恐怖。这就是诸法空相的大自在境界。


    生活富裕了,但压力越来越大;收入增加了,但快乐却越来越少。 其实,累与不累只是一种感觉。压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快乐与不快乐,就看你是否学会了放下。 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放下,是一门心灵的学问。 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懒惰,活得充实;放下消极,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犹豫,活得潇洒;放下狭隘,活得自在。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 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疑心生暗鬼。鬼:阴险,不光明,不可告人的打算或计谋。如捣鬼,心里有鬼。人若多疑,则心中自然生出鬼怪来。这是一种心理作用,人越是多疑,可疑的事也就越多,连鬼怪的事也信以为真。比喻多疑的人因积疑而生幻象。太过疑心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弄得双方都烦了,都累了,然后分手。分手的结果是下地狱,因为身边的人都不能度,还能度众生吗?还能放下烦恼吗?当初的承诺、责任、真爱、大爱哪里去了。想分手后再婚会更好,哪知再婚人会具备原配的全部缺点,还会变本加厉。因自己有那些种子,情不断理还乱。有人说我看好多人都比他好,要知道当有利害关系时,有些人的笑脸会当即变鬼脸,使你心惊胆战,后悔莫及,坐卧难安,会有好日子过吗?如果觉得他值得那就狠下决心相信他,就算最后被骗了也认了。那叫还债,还前世的债。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是自己眼见的事,有的并非是自认为的那样。


    用人不疑是中国传统的信任方式,就是对人对事不要心存怀疑。怀疑多了就会造成心理暗示,表现在脸上,散播在空中,感应给别人。从而觉得事情或人跟你想的一样(而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对员工的不信任,直接挫伤的是员工的自尊心和归属感;间接的后果是会加大企业离心力。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常想如何对付别人的错误,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的人。然别人的对错是自己乱下的定义。何不多想别人的好处而活得自在。


    心经第一句讲得好: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即心照,即心里领会的意思。即自我之真心本体,通过自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照。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即是蒙在珠宝上的尘垢。理明透彻一尘不染,复本性之圆明,心空无物,一物不迷,万有皆空,即是五蕴皆空。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因为有这五蕴,贪求财色名食睡,众生才有苦。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身心无我,本然清净。度一切苦厄:自心理本体无苦厄,苦是随缘而生,因缘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儿女之重爱,生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压力,或肉体上的折磨,苦不堪言,无法摆脱。只有明白道理﹐认识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摆脱。苦与不苦﹐是由心定﹐自心量大﹐无所谓苦。自心狭小﹐一句话都承受不了。同样的事﹐因人的觉悟不同﹐或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结纶。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老婆婆﹐人人都叫她做哭婆﹐为什么呢﹖原来她每天都坐在门前哭。无论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有人就问她为什么哭呢﹖她就回答﹕我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雨天的时候卖鞋的儿子没有生意﹐我替他担心所以便哭。当晴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没有生意﹐我又替他担心所以便哭。人们听了就对她说﹕唏﹗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有生意﹐你应该开心笑啦。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儿子有生意﹐你更加应该笑啦。自从哭婆听了那人的一番说话后﹐从此就没有人叫她做哭婆了﹐无论是晴天或是雨天她都是开开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其实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会人生的道理﹐自心平静如水﹐不起一念﹐苦从何处来﹖自性圆明﹐无善无恶﹐无苦无乐﹐一切苦厄自脱。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


    无端受人呵斥,就心生怨恨,或即时火起,以针尖对麦芒,而造成后悔烦恼。不如当时就勇敢面对心有定力,那不就是如梦幻泡影,连对方也是如梦幻泡影,而且自身或自己的名誉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何必挂心。看懂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必生大智慧,即得解脱。


    定:心稳如泰山,如如不动为定,非指身体的姿势或身体动与不动而言,万境攻心心不动为定,心不被是非,混乱,烦恼,忧愁,悲伤,恐惧,生死所转为定。定乃心之用,无心何言定?定,心之假名,心达真空,无定无静,定静无非明心之法语,人的一生幸福,贫困,本属虚幻,百年之后不过是一把骨灰,完结了人的一生,留下来的,只是幻影虚名,而带走的却是必须要受报应的业。业是心念言行,利人是善因,损人是恶因。办事圆满是善因,敷衍是恶因。如因果不熟未受报应,则千生万世永不磨灭。因果报应是会变本加利的,是成倍至万倍的报应,可怕吗?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实不虚,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人来讲,社会,工作,家庭,是非,繁多复杂,万事纷纭。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事过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为定。


    人的心性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来性海之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自身肉体亦含在心内,如电灯本体亦含在电灯光内一样,人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而不满。心之光体遍于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来性海。万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维到那里,心之光就到那里。意念一动,万里之外,心之光当下即至。心光之速为神速,超过物质之光速。一念往生净土即是此意。人变老,心不变老。少年时代看山看水甚么样,老年时再看山看水还是那样,见物之心永不老。听的功能也是一样,是用心来听,不是用耳来听,耳和眼一样也是条件,是人体器官之一。没有心甚么都听不见。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对其它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是没听见,是没动心,心永远在听,从不停止。人睡着了也在听,所以一叫就会醒。


    千言万语,苦口婆心,都是怕后人误入歧途,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没有心,你用甚么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彻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佛以慈悲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为基,慈悲是指心说。


    心经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认识自心,明白自心,活在自心里,不活在不善的语言文字事相中而左右逢源,结果把自搞的狼狈不堪。凡夫起心动念便是罪,开口即是妄,落笔就是假。正如新西游记常说的一句话:不可说、不可说。经书只是留给后人一张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图,光看图不走路,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这张图也就没有用了,为了过河到达彼岸,就要坐船,经书就是船,到了彼岸,船还有甚么用呢?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这就是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道理。


   人由于贪嗔痴而犯:杀盗淫妄恶口两舌绮语十恶。


    贪:于外五欲染爱名贪。染着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是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痴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不可以眼见,唯可以智知。若闻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发大乘超三界。三界者:贪嗔痴是也。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当即放下,知心是空,名为见佛。何以故,十方诸佛皆以无心,不见于心,名为见佛。一切诸相不求自解,一切诸病不治自差。凡将心求法者为迷,不将心求法者为悟。不着文字名解脱;不染六尘名护法;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处无明为大智慧;无烦恼处名般若;无心相处名彼岸。迷时有此岸,悟时无此岸。何以故为凡夫一向住此。若觉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离于此彼岸也。若见彼岸异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无禅定。烦恼名众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异,只隔具迷悟耳。迷时有世间可出,悟时无世间可出。平等法中,见六道众生皆是佛,与自己最亲近的人更是佛,要担心被伤害的人可能就是伤害佛,会有罪过。而自己是凡夫,自己所作所为是凡夫。所以要修,要最大限度地利乐众生。佛在成佛前曾以身饲虎,成佛后首先度该老虎。就是把最凶恶的众生老虎当佛,把自己当众生。  


    涅者:不生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心无去来,即入涅。是知涅即是空心,无妄想、无烦恼、无贪嗔痴是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凡言一法者:似瓦石竹木无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无有实体,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无。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为有;小乘一向灭心,名为无;菩萨与佛未曾生心,未曾灭心,名为非有非无心;此名为中道。是知持心学法,则心法俱迷;不持心学法,则心法俱悟。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正见之人,知心空无,即超迷悟。无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见。


  经云:诸法无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业即为消灭。迷时六识五阴皆是烦恼生死法,悟时六识五阴皆是涅无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时,无心可得;若得道时,无道可得。若言将心求道德者,皆名邪见。迷时有佛有法,悟无佛无法,即无我,既无我哪有万物。何以故,悟即是法。


    念头是心理,不是物理,不是色法,念头一动,心念的波动刹那之间就周遍虚空法界。所以上能与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下能与一切鬼神众生也起感应,这是事实真相。所以绝对不要以为,我们起心动念,造作,没有人知道,这是自己欺骗自己,是自己无知。有些人他想要做坏事,也会有一些邪鬼去帮他,让他作恶顺利;心正,就有正神来拥护,就有天神护法来拥护。所以说言语造作,起心动念尽虚空、遍法界,一丝一毫都没有隐瞒。


    总之要利乐众生。别人名利我高兴,别人困苦我责任。大家是好人,唯我是小人。才能彻底放下,破迷开悟。


                                                                                                  编辑:林顺强2010.3.1


    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5-5 05:36 , Processed in 0.10902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