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96|回复: 0

气虚也生热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42

主题

339

帖子

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2421
QQ
发表于 2014-1-27 23: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气虚生热”理论最早渊源于《内经》,在《素问•调经论》中就提出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气虚而生内热,金元时代李东垣更有发挥,著《脾胃论》,强调脾胃之气耗伤,元气不足,可以产生大热。《内经》和《脾胃论》的论述为“气虚生热”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据文献所述,结合个人体会,就其病因病机作如下分析和归纳:
脾虚致心火亢盛 心火乘土生大热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曰:“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又曰:“脾胃既虚……营血大亏……血减则心无所养,致使心乱而烦,病名曰悗……如烦乱犹不能止,少加黄连以去之。”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生化营血不足,则心无所养,以致心火独亢,“心乱而烦”即是其症之一,李东垣在治疗时,常加用黄连一味以去心火,即是明证。
心属火,脾胃属土。脾胃气虚能使心火独盛,心火独盛最易移热于脾胃。脾胃主身之肌肉,故脾胃有热就会淫于肌肤,产生犹如阳明经证的大热症状,如《脾胃论》说:“心火亢甚,乘其土曰热中,脉洪大而烦闷。”又云:“火乘土位,其脉洪缓,更有身热、心中不便之证。”
脾胃气虚则肾失滋养 肾火内生
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肾有赖于脾胃后天之本的滋养。如果脾胃气虚,生化不足,则肾失滋养,肾阴亏虚,以致肾火内生。如《脾胃论》曰:“夫脾胃虚弱……阴阳气血俱不足,故或热厥而阴虚。”《素问•厥论篇》曰:“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热厥就是肾阴虚致虚热的一种临床表现。除此之外,症状表现还有“显热躁”;肾火上冲,变证蜂起,如李东垣所举:“脾证始得……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肾火犯肺,肺失肃降,则“气高而喘”;肾火犯心,则“烦”;肾火犯肝,肝阳上亢,则“头痛”;肾火上乘于土,脾胃热甚则热中,而有“热”、“渴”、“脉洪”之象。这一系列症状的出现皆在脾胃虚引起肾火的情况下产生,在《脾胃论》中已有详细的阐述和发挥。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有一句纲领性的论述,即“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综合以上二方面,此“火邪”应指由脾胃气虚引起的心火和肾火而言的。
脾胃气虚则升降失常 伏火内生
《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脾胃论》亦曰:“饮食劳倦所伤……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分工协作,维持着正常人体的生理平衡,脾胃乃升降运动之枢纽,在维护阴阳、气机平衡协调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若饮食劳倦太过,损伤脾胃之气,则脾胃升降失常,脾不能升浮清阳,胃不能沉降浊阴;清阳不升则阳气失于宣散,浊阴不降则郁而生热,由此,伏火自中焦而生,因而就会出现种种内热的病症。
脾胃虚易外感邪而发热
《脾胃论》曰:“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气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 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卫主卫外, 司抵御外邪,其产生赖脾胃对水谷饮食之生化。若脾胃之气衰弱,则元气不足, 卫气亦随之而虚,则清阳就无以发腠理、护皮毛,邪气即乘虚而入,此属气虚外感,临床表现为患者弱不禁风,易感外邪,且邪气常留恋难去,病情缠绵, 正虚而邪恋。邪正争于表则发热,或高或低,时轻时剧,劳则增甚,逸则减轻,此气虚之所以发热之另一径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6-29 15:36 , Processed in 0.15574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