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jijian

没有菩提心,即便证悟空性,也不成为大乘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0:5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我们修的是
造作的慈悲、造作的菩提心
对于“无我”
也只是一点理性的了解
当真正了悟
“自我”是幻觉的时候
绝对的慈悲、菩提心
才会同时生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1: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坚持抱着愿菩提心,迟早你将变得勇敢而无畏
我相信你们知道这个世界是靠愿望运作的,是愿望让世界转动。即使在世俗的表达中,我们也这么说“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生日,忌日,特别的场合,我们送贺卡,当人们收到这些无聊卡片时真的会很开心,这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东西,不过,它的确令人开心。

所以,心愿有这样的力量,是愿望在产生这种强而有力的行动,是强烈而坚决的心愿产生了勇气。

修习愿菩提心有许多好处,修愿菩提心的人至少也同时在修谦卑。

因为,当你祈愿,当你发愿,你就是自动承认了,你没有那个你所祈愿的东西。

所以,它就带来一些谦卑,谦卑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拥有谦卑时,他就开始成为修行与学习的完美容器。

即使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发愿证悟听来很抽象,而且有点诗意,它是一个你不应该抛弃的愿望。

你可以放弃一切,你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你坚持抱着愿菩提心,迟早你将变得勇敢而无畏。

一个能够常常发愿,希望別人拥有快乐远离痛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一颗可以发愿的心,是广大无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1: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坚持抱着愿菩提心,迟早你将变得勇敢而无畏
我相信你们知道这个世界是靠愿望运作的,是愿望让世界转动。即使在世俗的表达中,我们也这么说“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生日,忌日,特别的场合,我们送贺卡,当人们收到这些无聊卡片时真的会很开心,这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东西,不过,它的确令人开心。

所以,心愿有这样的力量,是愿望在产生这种强而有力的行动,是强烈而坚决的心愿产生了勇气。

修习愿菩提心有许多好处,修愿菩提心的人至少也同时在修谦卑。

因为,当你祈愿,当你发愿,你就是自动承认了,你没有那个你所祈愿的东西。

所以,它就带来一些谦卑,谦卑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拥有谦卑时,他就开始成为修行与学习的完美容器。

即使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发愿证悟听来很抽象,而且有点诗意,它是一个你不应该抛弃的愿望。

你可以放弃一切,你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你坚持抱着愿菩提心,迟早你将变得勇敢而无畏。

一个能够常常发愿,希望別人拥有快乐远离痛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一颗可以发愿的心,是广大无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1: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坚持抱着愿菩提心,迟早你将变得勇敢而无畏
我相信你们知道这个世界是靠愿望运作的,是愿望让世界转动。即使在世俗的表达中,我们也这么说“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生日,忌日,特别的场合,我们送贺卡,当人们收到这些无聊卡片时真的会很开心,这是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东西,不过,它的确令人开心。

所以,心愿有这样的力量,是愿望在产生这种强而有力的行动,是强烈而坚决的心愿产生了勇气。

修习愿菩提心有许多好处,修愿菩提心的人至少也同时在修谦卑。

因为,当你祈愿,当你发愿,你就是自动承认了,你没有那个你所祈愿的东西。

所以,它就带来一些谦卑,谦卑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拥有谦卑时,他就开始成为修行与学习的完美容器。

即使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而发愿证悟听来很抽象,而且有点诗意,它是一个你不应该抛弃的愿望。

你可以放弃一切,你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是,如果你坚持抱着愿菩提心,迟早你将变得勇敢而无畏。

一个能够常常发愿,希望別人拥有快乐远离痛苦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拥有一颗可以发愿的心,是广大无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4: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底峡尊者:
“对因果感到非常大的信心比见到本尊更珍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8 17: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摘自:《劝发菩提心文》)
此即叙修行心愿为本也。尝闻者,表文中之言,非出已见,乃尝闻大乘经中,有如是说,今者代佛宣扬。入道要门,即欲入菩提道之要门,又入佛知见道之要门,不在他处,首在发菩提心。此心既发,即开佛知见,方能修行。而修行紧急之务事也 ,立愿居先,行无愿不成,必至退转故。
愿立,则众生可度:度生之愿,乃菩萨四弘誓之第一愿,菩萨对三界众生,如《金刚经》云:“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欲界,若有色四禅色界天,若无色空无边处天,若有想识无边处天,若无想无所有处天,若非有想非无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则三界众生度尽,故曰:“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心即菩提心,此心为正因佛性。正因理心既发,则了因慧心,缘因善心,自可相继而生。正因佛性本具,众生多皆埋没于五蕴山中。今承开示,既发菩提心,则正因理显。再加了因佛性,缘因佛性,缘因佛性,悟修之力,则本觉正因佛性出缠,成等正觉,故曰“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此反显发心立愿,为修心之根本,本立而道生。苟不发广大心,如发心持五戒,修十善,求人天福根。如发心断见思惑,出三界狱,求声闻乘。如发心乐独善寂,得自然慧,求缘觉乘,此皆非广大心,都是只求自利之心。广大心者:即平等慈悲心是也。慈心能与众,悲心能拔苦,如世间父母之于子女,皆有慈悲心,要令子女得安乐,离痛苦。但此心不平等,何以故?如对他人子女,任从饥寒交迫,疾病萦缠,漠不关怀,故非广大心。若能视大地众生如一子,平等慈悲,乃名广大心也.坚固愿者:即坚固不退。如云,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退失菩提心;又虚空可碎,沧海可填,我愿不易。如地藏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又如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愿愿皆云,若不尔者,终不成正觉,是之谓坚固愿。末四句,承上若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使经历尘点劫数,不能了脱生死,依然还在轮回。虽有种种修行,如《楞严经》所云:“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二本:一妄本,依识心所修;二真本,依菩提心所修。不发菩提心,不成菩提道,岂非徒劳辛苦耶?
*文章摘自:《圆瑛大师全集·劝发菩提心文讲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无聊
    2023-5-19 09:20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

    主题

    271

    帖子

    458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415
    发表于 2025-1-8 20:2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就是一体,如果您认为有分别,那证的只可能是相空,其实就是执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8:2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


      大乘能驶到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由此称为大乘。


      菩萨就不一样了,不但知道这个是取的名字,而且还知道本来就没有,远离四边。缘觉认为是取的名字,但还是要有个东西。比如说,给眼前的宝瓶取一个名字,取的名字是真的有吗?没有的。菩萨认为连宝瓶本身都没有。“有”也不承认,“没有”也不承认,远离四边,这就是菩萨的境界,也就是大圆满的境界。我们最后需要修到这样的境界,从内心证悟以后,成为远离一切的真正的如来佛,真正的佛性就是这个。今天早上讲了我执和法执,在最后成就大圆满的时候,是不是这样?不是。哪个是假的?没有说哪个假的,连取的名字也没有,宝瓶也没有。没有说“没有”、也没有说“有”,都是远离一切的,都不承认。所以,小乘的声闻缘觉和大乘菩萨的境界不一样,有非常大的区别,大乘是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
      综上所述,九乘佛法里共同的三乘,包括小乘的声闻乘、缘觉乘,以及大乘的菩萨乘。这三乘里只有大乘和小乘,没有人天乘。人天乘根本就不包含在佛教里,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讲过人天乘。之所以会出现人天乘,是由于末法时代的众生根基很差,上师们只能在三乘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人天乘,就像是为了上楼专门加了一个楼梯一样,其实佛陀从来没有讲过人天乘。
      佛陀讲的三乘各有区别。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在哪里?发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是大乘,没有菩提心就是小乘。其实,大乘和小乘仅仅以菩提心来区别是区分不了的。最重要的是以什么来区分?依见解区分。小乘和大乘一是以菩提心区分,二是要以见解区分,就是用空性的见解来区分。用见解怎么区分呢?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的见解各不相同。比如小乘声闻和缘觉也不一样,声闻是什么样的呢?只是去掉了人我执的证悟空性,有去除人我执的空性,但没有大空性;缘觉是去除了人我执以后,还去除了一部分法我执。所执里包括粗的法执和细的法执,缘觉去除了小部分粗大的法我执。声闻乘和缘觉乘的区别就在这里。
      小乘有没有慈悲?大的慈悲没有,但小慈悲有。比如说一个罗汉看到一个病人倒在地上,有没有慈悲?肯定有慈悲,没有慈悲是不可能的。但有没有大慈悲?没有。大慈悲分为三种。一种是看到这个众生很可怜,对他生起慈悲,这是慈悲里面层次最低的。中等的慈悲是什么呢?看到众生不明白无常,非常可怜,因而生起慈悲。最高、最好的慈悲是什么?看见众生不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因此对一切众生生起慈悲,这就是最好的慈悲,也就是大慈悲。
      声闻和缘觉有没有慈悲?肯定有,本身就去除了我执,没有慈悲是不可能。但是有没有大慈悲呢?没有大慈悲。这就是小乘的声闻和缘觉的慈悲。我们这里讲的大慈悲如果以空性的角度来理解,大乘的大慈悲和中观里讲的大慈悲又有区别。大乘的大慈悲是一切都是利他,为利他而生起慈悲心。而中观里所讲的空性的大慈悲又不一样。
      大乘空性是什么呢?远离八边戏论的法性,是胜义谛、大空性。这就是大乘菩萨对空性的理解。大乘菩萨已经去除了我执,而且还去除了法执,两个执着都去除了,最终结果是涅盘成佛。小乘涅槃只能获得阿罗汉的果位,也就是说小乘阿罗汉已经去除了我执,超越了轮回,但还没有获得最究竟佛的果位。大乘菩萨有了大空性,就可以到达最究竟佛的果位,这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刚才讲的菩提心的区别很重要,但对空性见解的区别同样也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8:3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悲可分为三个层次,即缘生大悲、缘法大悲和无缘大悲。

    第一
    缘生大悲
      看到众生得了严重的疾病,或是正在承受各种的痛苦,因此对其生起强烈的悲心,希望众生能早日脱离痛苦,并想尽一切办法使其脱离痛苦,就叫做缘生大悲。

      作为内道道友,我们应该明白慈悲有很多种解释,慈悲也不是大乘佛教所独有的,小乘的阿罗汉和基督徒等外道也有慈悲,但是他们的慈悲是有限的。老虎、狮子和鸽子等旁生也有慈悲,但那是对它们自己孩子的慈悲,当然也是有限的。只有大乘佛教的慈悲才是无限的,因此缘生大悲只有大乘佛教才有,小乘或者外道都不能叫缘生大悲,他们虽有悲心,但不能称之为大悲。



    第二
    缘法大悲
      一切法都是如梦如幻的,没有真实的东西;一切的显现都是缘起,缘起的本体是空性。但是凡夫众生因为无明和愚痴,错把所看到的一切都当成永恒不变的和真实的,并对其产生强烈的贪欲,进而造作无边的罪业。见众生执诸法为实有,执无常为恒常,不懂一切万法本体空性,如梦如幻,因此对众生生起强烈的悲心,就叫做缘法大悲。

      哪些人具有缘法大悲呢?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中的缘觉。小乘分为声闻和缘觉;空性见解可分为人无我和法无我两种不同的境界;法我又有粗大的法我和细微的法我。小乘的声闻阿罗汉去除了人我,但只去除了法我的少分;小乘的缘觉阿罗汉已去除了法我中的一部分,因此具备缘法大悲。



    第三
    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只有大乘才具有,但是大乘的加行道和资粮道还不具备无缘大悲,只有一地菩萨以及一地以上的菩萨才具有。这是因为一地菩萨已经证悟了空性并体会到了空性,明白了本来面目,知道每一个众生的本性就是佛性,每一个众生本来就是佛,因此才具有了无缘大悲。而众生不知道自己本来就是佛,自身本具的光明被贪嗔痴慢疑五毒烦恼覆盖,无始以来一直在你和我的分别执着中流转,无法解脱。见众生受业力牵引而长劫流转痛苦轮回,被五毒烦恼包裹,被无明黑暗笼罩,陷入我执铁网之内,不明白自己的本性是佛性,因而生起强烈的悲心,这样本具的慈悲就是无缘大悲。

      无缘大悲非常重要,因为十方诸佛菩萨都来源于菩提心,而菩提心又来自于慈悲心。可以说,没有慈悲心就没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佛。龙树菩萨是著名的大乘佛教论师,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代释迦”,而能阐述和弘扬龙树菩萨所讲中观之真正本意的唯有《入中论》的作者月称菩萨。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主要赞叹的就是慈悲心:“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可见慈悲心是非常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9 18: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无量心 /慈悲喜舍是不一样的
      对于四无量心的“无量”这两个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1世俗里的慈悲喜舍
      在世俗里有没有慈悲喜舍?也有。世俗里的慈悲喜舍是不是无量的?不是。大乘佛教的慈悲喜舍与世俗和小乘的慈悲喜舍是不一样的。世俗的慈悲喜舍是什么样的呢?修慈悲喜舍的对境是有局限的,不是所有的众生。它不会从舍心来平等摄持一切众生,然后观察众生所承受的痛苦,他们不会这样想的。他们想到的只有一个局部,比如痛苦的众生是谁?是人,是人类在遭受这个痛苦。他们不会想到其他的众生。
    2阿罗汉的慈悲喜舍
      阿罗汉这些小乘圣者有没有慈悲喜舍?有。他也会想到天下所有的众生、所有的生命,而且他知道这些众生每一个都在受苦,也知道这些痛苦的惨状。但是,他们不会把众生的痛苦拿过来,不会生起“众生的痛苦我来断除”这样的意乐。
      好比有一个人,他看见悬崖边有人快要掉下去了,如果这个人掉下去肯定会承受摔死的痛苦。这些他都知道,但是他不会去救,因为他担心自己也摔下去,况且他也没有这个能力救。阿罗汉就是这样,他觉得如果我要去救这个人的话,要是连我一起掉下去就没必要了。所以,我最好还是远离他,他掉下去摔死我虽然不忍心,但是看着就行了。当众生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他们选择了自己的利益,这就是小乘阿罗汉的慈悲喜舍。
    3大乘菩萨的四无量心
      而大乘菩萨的四无量心就不一样了。我们知道所有的众生都在承受无量的痛苦,但我们不能只是看着他们受苦而不管不顾,我们要帮助他们解脱出来,不帮不行!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母亲,母亲陷入苦海,作为子女都不去帮那怎么行呢?做人都不合格!他会这样想。所以,大乘菩萨生起四无量心后,就开始想要去帮助众生。

      我们可以看到,世俗、小乘、大乘这三种根器的慈悲喜舍完全不一样,对境、出发点和力量也完全不同,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

      因此,所谓大乘的四无量心中的“无量”,首先指的是对境无量。四无量心的对境是一切众生,无量无边;其次,我们修四无量心的大乘菩萨,心也是无量的。一切众生的乐因乐果我来奉献,一切众生的苦因苦果我来断除,这个心的力量非常强大,也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最后,四无量心的果无量,功德也非常的不可思议。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四无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础,一旦四无量心生起来,菩提心肯定也会生起来。菩提心生起来,成佛就是必然的。因此,大乘的四无量心是因,佛位是果,而成就佛果的功德自然是无量无边的。这就是无量的三种含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果报应面前,无论贫穷富贵、种族地位如何,无人能逃脱其审判。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若能自觉反思因果的起因与经过,就应敬畏因果,因为因果定律源于人们的起心动念。如此,社会必将团结安宁。我们应高度重视因果报应中的“生命平等”,将人类与动物的生命平等看待。人类与动物相互依存、平等如一,处于“依正不二”的关系网中。虽生命境界不同,但在因果关系作用下可相互转化,并无尊卑高下之分。
    因果循环倡导的平等观、道德观等,有助于唤起人们对生命权利的普遍尊重,促进世界和平。从学佛修行角度而言,要重视因果报应。即使悟得空性,也不能断绝实际善行;即使证得高义境界,也不可轻视普通善举。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三宝的殊胜之处,以虔诚之心去感悟和践行佛法。在生活的种种境遇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念头,让自己的心灵在三宝的指引下得到净化和升华。
    当我们遭遇困难和挫折时,不要去盲目地寻求那些不可靠的外在依靠,而是要坚定地回归到三宝的怀抱。通过诵经、冥想、修行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内心力量,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的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将三宝所赋予的慈悲与善良传递给他人。用我们的言行去影响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三宝的伟大,共同走上追求真理和解脱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帮助他人,也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让自己更加接近佛法的真谛。
    总之,三宝是我们人生中最坚实的依靠,让我们珍惜这份宝贵的财富,不断努力修行,为自己和他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归属感,然而仅仅依靠这种感觉未必能真正消除痛苦。在茫茫人海中,真正的归宿可以是信仰佛、法、僧。三宝赋予我们道德、修养和关爱,教导我们脱离苦海,改变生活状态,甚至涵盖超越生死的基础知识。一个人若缺乏基本的教育理念,确实与牲畜无异,而我们显然不是如此。


    “皈依”意味着依靠,怀着唯有三宝能救离一切苦难的坚定信心,相信永恒不变的三宝是解决一切烦恼的“果”,也是未来主宰万物的“因”。面对各种困难问题,佛的智慧如明灯照亮前路,僧的友善给予温暖,法的指引如同灯塔。有了三宝,我们能有效消除痛苦,不再畏惧三界轮回转世,减少重生的可能。
    让我们坚定地追随三宝,在佛法的海洋中汲取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以三宝为指引,我们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以慈悲和智慧化解痛苦,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谁是魔鬼?指的自己内心中的三大毒,就是欲望、嫉妒、懒惰。每当我们被他人投视的时候,我们往往自然不又自主地被这三大情绪所左右,进而与他人发生争执。在这些时刻,我们仿佛被内心的魔鬼掌控,失去了理智与善良。
    然而,对于一位慈善者、慈悲者来说,情况却截然不同。每当被他人侵犯或伤害时,他们因为发心一切有情,根本无法反击。他们心中的爱与宽容让他们选择了仁慈,这种仁慈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他们以慈悲之心看待他人的过错,将这些经历视为完善自己的机会。
    他们能够自然地克制自己的贪、嗔、痴,不让内心的三毒有任何投影的机会。通过不断地修行与自我提升,他们战胜了内心的魔鬼,成为了爱与善良的化身。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慈悲的力量,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温暖与希望。
    我们应当向这些慈善者、慈悲者学习,努力觉察并克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嫉妒和懒惰。当我们面对他人的侵犯或伤害时,尝试以仁慈之心回应,而不是被情绪所左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战胜内心的魔鬼,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


    善奔向于宁静、幸福、快乐,我们确实应该拥有这些免费的美好。在生活中,不要责怪他人的行为,而要以包容之心看待他人的不足。每个人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之戏,有真假之分、高低贵贱之别,也有快乐与痛苦、好人与坏人之差。


    人间或许并非我们最终的快乐之地,虚拟世界空间虽然值得我们想象,但遗憾的是,我们却常常愿意奉献一生去虚度、执迷及向往,甚至不惜付出生命。我们一定要知道如何去爱人爱物,不束缚、不占欲、不欲求,这样往往是好的。同时,也不要迁就了别人而委屈了自己。
    人活着,就要明白,没有选择的路,需要的是勇气和坚持去面对,而不是轻易向放下低头。只有遵从原则的人,才是有生的价值。让我们努力践行这些道理,去追求真正的幸福与价值。

    短暂的人生,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而不是厌恶那些本应珍惜的美好。

    对任何宗教,都应保持正知、正念。有信仰而不陷入迷信,因为迷信是迷失自我的可怕象征且难以回头。在这个时代,很多人以个人利益为重,所谓的信仰对他们而言也不过如此。我们应当以理性和智慧看待信仰,避免陷入迷信的陷阱,真正从信仰中汲取积极的力量,指引我们的人生道路。

    善良是不用教的,它是与生俱来的。

    在精彩的纷呈中,我们喜欢高山、湖泊、草原,有时更觉得它们所带来的松弛感能让我们放松并平静下来,找寻自我心中的疑惑,而它们也能感受到我们暂且的宁静。在自然界中,我们的本质和它们一样紧密联系在一起。人类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个内在欲望的世界里,即使外界那么引人注目,但都只是自身内在欲望的投影。所以,欲求会将我们带离自我,陷入深渊。
    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在别的生命上,束缚他们的自由与快乐。每个生命都有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追求,我们应该尊重它们的选择和权利。当我们试图将自己的欲望强加于其他生命时,不仅会剥夺它们的自由,也会破坏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生命的意义在于敬畏,而不是抢夺他们的生存权。我们应当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抢夺其他生命的生存权是不道德的行为,也会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的后果。
    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的灵性,包括我们人类,各自都有活着的价值。生命的灵性不仅仅体现在智慧和情感上,还体现在与自然的联系和互动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贡献。只有当我们尊重和保护每一个生命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们往往寻找心中的快乐在哪里,何处可寻。他们有时会不择手段地去寻找,由此放射出欲望。然而,那些黑暗中的弱小生物在呼唤着我们,提醒着我们放过它们。因为它们不需要被过度关注,更不希望自己的生存权被侵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09:5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文明的探索从未停止。然而,对于佛法,却常常存在着诸多误解。有人片面地将其视为“鸡汤”或“安慰剂”,却不知佛法所蕴含的深刻智慧与独特见地,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启迪。

    通常有人以个人方式去理解精神文明,把佛法称为“鸡汤”或者“安慰剂”,这是非常不合理、无依据且不科学的。

    从简单角度分析,我们现在的手、身体及其他关节是一种现象,可理解为见地。见地本质是不稳定因素,现在的自己只是相互依存的实相,连合成型的部分都没有一个整体,这就是佛教见地。

    不管从各个方面来学习佛法的智慧,如何判断非常重要。大家不应盲目浪费精力和时间,最终一无所获。消耗性的索取不代表吸收营养,提升智慧大门的第一步关键取决于自己。

    我个人在高僧大德面前修行,受益众多。但我无法用简洁深奥的教义给予大家,只是非常渴求别人尝试,当作是通往度量法门的开始。

    佛法的智慧如同一座无尽的宝藏,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探索。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思考,勇敢地踏上探索佛法智慧的旅程,开启度量法门,为我们的人生注入更多的意义与价值。或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成长与感悟,找到内心真正的宁静与力量。(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10 10:0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彻悟大师
    修习一切法门,贵乎明宗得旨。今人但知万法唯心,不知心唯万法;但知心外无佛,不知佛外无心;但知无量为一,不知一为无量;但知转山河大地归自己,不知转自己归山河大地。然既不知心唯万法,岂真知万法唯心哉;既不知佛外无心,岂真知心外无佛哉?所谓一个圆球,劈作两半,离之则两伤,合之则双美也。是故念佛者,必以唯佛唯土为宗。若唯佛唯土之宗不明,则真唯心义不成。果透真唯心义,则唯佛唯土之宗自成。既成此宗,则一句所念之佛、所生之土,全体大用,横遍竖穷,独体全真,包罗无外。所念既尔,能念亦然。是谓以实相心,念实相佛;以法界心,念法界佛,念念绝待、念念圆融。以绝待故,全超一切法门,无与等者。以圆融故,全收一切法门,无出其外者。此之谓法无定相,遇缘即宗,繁兴大用,举必全真。一句阿弥陀佛,须恁么信,恁么念,方是不思议中不思议也。                          彻悟大师遗集卷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2025-1-11 08: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毫不吝惜地施舍身体、财物等诸受用,以及三世所修的一切善根。
    此偈颂与本论其余颂词一般,词句极易懂,然其意义非常深奥,而且自己要去真正行持,那就更为困难。

    希望大家以强烈信心去祈祷上师三宝,加持自己通达此中含义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真实行持。此偈所阐述的可以说是大乘行门之总持,作者于《学集论》中说:“将自己的身体、财物和三时所生一切善根功德完全布施给一切有情,并且要加以守护、净化和增长,这就是菩萨学处的修学要领”(藏文译本中“集布施学品”)。众生沉溺在轮回中,根本原因便是我执,如果没有我执,我们早就证得圆满菩提了。所以,断除二种我执,人我执、法我执,是一切修行之核心。以此为中心,先以直接简易的道理和方法入手,再逐步深入甚深理论和修法。我们每个人可以去观察:与生俱来的强烈我执,使我们从生下来就会执着身体;稍长大一点,便开始贪执财产受用。懂一点修善积德的道理后,又强烈贪执福德善根,正因为这一连串执着,自己才轮转于三界之中。我们要断除轮回,首先得从根本上着手,将这些贪执最厉害的全部施舍给众生,一点也不保留,以强力手段直接对治自我执着。如此经长时修习,自然入“理”,便能毫无困难,毫无吝惜地施舍一切。

    根霍仁波切说过:“我们遇到任何病魔或其它违缘时,应修习此偈内容来调伏自相续。此偈之加持力非常大,如经常念颂能得到极大利益。”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人与非人造违缘,此时应该励力发起悲心,将身体、受用一切善根,回施给这些众生,真诚地发愿利益满足他们。这样,自他双方都能得到巨大利益,此是大乘菩萨行中极其殊胜窍诀修法。在密宗中,“古萨里”修法,其实际上就是这种修心法之方便。修学菩提道之初业行人,在遇到各种违缘时,切不可去希求一些降魔猛咒。因为自己尚未生起无二正见与大慈大悲,去修降魔猛咒,不仅对这些造违缘的众生有巨大伤害,而且自己的菩萨戒和密乘戒会受到很大破损。没有智慧大悲之摄持,而去修降伏咒,时间久了修法者就会变成恶魔,这样的公案有不少,诸位当切记!末法时代有些人学密宗,目的就是想去学一些猛咒,愚昧地去以猛烈嗔心降伏怨敌与邪魔,这种人的结果,将会是什么,诸位应该是很清楚。

    以前有许多高僧大德在生病或遇其他违缘时,总是将此偈子反复地念诵,将一切回施给造违缘的众生,这样,违缘便会自然消除。我们每一个修学大乘菩萨行的修行人,也应真实学习这个胜妙窍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2

    主题

    16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28
    QQ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再一再的听闻到:“除非你证悟空性,否则就不能完完全全脱离轮回。”但即或如此,我们也要经常的提醒自己:空性就算理论上去理解它就已经够难了,更何况是你是要亲自证得。 有一点,我们要了解,究竟胜义上来说,证得空性就是证菩提心,或者说空性就是菩提心。组成菩提心的成分,一定是要有智慧和慈悲,如果这两个缺了其中一个,就不是正确的菩提心。
    如果你只有慈悲心,没有空性的智慧,这是非常好的愿望,或者说怜悯众生是好的,但这种慈悲有分别在里面,所以没有办法把无明的根、轮回的根挖出来。
    如果菩提心里缺了方便这一部分,那这样的“菩提心”就没有办法利益自己和他人了。要了解空性,即或只是从理论上、理智上了解也是非常困难的。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不知道这个例子有没有效。
    最初,牛油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有牛奶,做牛油的人就能从牛奶中提炼出牛油来,当然这个例子只能讲清楚一部分道理。
    胜义菩提心,也就是空性,是非常不容易得到的。但为了要证得他,我们有一个方法,修持相对的菩提心,就好像牛奶中看不到牛油。
    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比如搅动的方式,最后就可以从牛奶中提取出牛油。就算是相对的菩提心,实际上也已经有一种胜义菩提心或无分别的味道在里面了。
    因为我们相对的菩提心也是说:“希望无数无量、一切的众生都能够解脱。”你没有说希望这个众生或那个众生解脱,并没有特定的分别在。
    也就是说,就算我们现在不了解胜义菩提心,理智上不了解,同时在实际上也不了解,但是目前你只知道说:“一切的众生我都希望他成佛。”

    然后把你这个愿望逐渐的运用出来,如果你能这样做,我们就可以很自信的说:“早晚有一天,我一定可以证得胜义的菩提心。”整个菩萨道的设计和安排,就是为了让修行者能够很安适、很容易的能这样做。
    菩萨道从来就没有期望和规矩:既然你进入菩萨道,你就立刻要证得胜义空性、立刻就要放弃家庭、把你的肉割下来供养饥饿的动物,菩萨道并没有这样的规矩。
    寂天菩萨在书里面有讲:一个走菩萨道的人,要一步一步的按照自己的能力、按照自己所能够接受的程度,踏踏实实地运用菩提道里面的种种修持方法、学处,去做菩萨道所要求做的修持。
    为了以上慈悲和方便的理由,所以在相对菩提心里面,有愿菩提心,也有行菩提心。
    在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者中,龙钦巴建议:对于一般的人,应该一再地修愿菩提心,培养和发展我们“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解脱”的愿心。
    就像上节课说的,每半小时真心诚意的去想一想,如果你这样一再的去修愿菩提心,因为你越来越习惯这种想法,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勇敢地去承担。
    当然,像我们这种刚刚开始的人,即或我们只是开始学着去发愿菩提心时,都会有这样的自我怀疑:“我真的能做得到吗?我真的是这样发心的吗?”
    但就算是这种怀疑的本身,已经表示你其实是在朝这方面奋斗,这已经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要因为有怀疑的思想,而感到挫折。
    哪怕你一次次的因为觉察到自己有自私的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不好的习惯等等,已经发现,但又不能有效对治不能停止,因此产生罪恶感,但是这个恰恰表示你的菩提心正在发芽、正在茁壮成长中。
    巴珠仁波切说,如果你有菩提心,那你就只需要菩提心;如果你没有菩提心,那你非得有菩提心不可,因为菩提心是不可或缺的。

    密续金刚乘的修行者,无论你是修包括观想、仪轨、持咒等等在内的一切佛法的行为和事业,在开始修持的时候要有菩提心,修持当中要有菩提心,结束的时候也要有菩提心。
    就像阿底峡尊者的例子一样,任何人能教导你菩提心,这都是你所有老师里面最珍贵的一个。
    我再说一次,在我们的修持里,愿菩提心应该是我们修持最重要的重心,也是根本所在。如果你真的要修持行菩提心的话,其中一个方式是先修持自他交换。
    譬如你现正在经历某种痛苦,在最初就要做一点“通楞”,至少你这样想希望把快乐给点别人。因为就算想一想你也会有很大的好处;同时你也慢慢准备好,以后你真的可以做到把快乐给别人。
    有很多人都问:我修持那么多年了,到现在我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我的自私还是非常的大、我的骄慢、我的嗔恨等等。
    在这种种时刻,譬如你正在经历非常强的愤恨,你应该想:希望一切众生的忿恨都在我的身上成熟,让他们都远离忿恨的痛苦。
    譬如你很快要被公司炒鱿鱼了,找不到工作、要求又被人拒绝,这时候你应该这样想:“六道之中这样的痛苦实在太多了,我希望都成熟在我身上”
    我不单止听过这样的问题,还收到过电子邮件的急件这样问:我修“通楞”,修这个“收放”都一阵子了,我突然想到,如果每个人的不好都在我身上成熟了,我该怎么办?”
    我认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很让人鼓舞的,这就是表明问这个问题的人,他修“通楞”说“希望一切众生的不好成熟在我身上”的时候,并不只是动动嘴巴念一念,而是他真的有想这个问题。
    还有人问:“各种功德都给别人,那我自己能不能留一点,留一点我还可以有福报继续修持佛法,不能把佛法都给别人啊?”这种当然是蛮可爱、蛮甜蜜的问题。
    其实你把功德全部给别人的愿望,实际上你是在给自己做出可能是二十倍大、一千倍、可能是十亿倍大的功德。
    同样的,你把众生的种种问题都拿到自己这边来,你就变成拥有十亿倍的快乐。这就是为什么前一节课我引用寂天菩萨的话:“菩提心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1-22 14:46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