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93|回复: 3

[大乘经典]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法要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25

帖子

5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228
发表于 2024-7-26 16:07: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法要(一)

除蓋障菩薩

(一)經有四名: 1.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2.寶雲經。

               3.寶積功德經。            4.智燈經。

(二)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1.東方大蓮華世界,聞除蓋障菩薩名,一切障累悉得除。

2.蓮華眼佛亦示眾,眾生若聞釋迦名,即得不退轉地種,由是種子離諸過失,乃至果實成辦故,說種子。

3.娑婆世界釋迦現難行能行法,此世界能起一善心發心者,名希有。

4.蓮華眼佛告諸意往娑婆菩薩,盡其神通攝解眾生苦,同釋迦共濟此土眾苦。

5.具足布施十法

(1)法施—不以財利心,自所受法即於他人隨應教授,不以希欲利養恭敬故,不望他人所知識故,不求名稱故,不以餘事因故。不懷希求之心,無二平等為他宣說,不起高下心。

(2)無畏施—示他人棄刀杖等器,一切有情,起父母想、母子想、父子想,乃至彼微細情命皆為發起利益,設自身肉亦可與之。

(3)財施—見有情造極不善業,即時以財攝令惡業斷之如嫉、慳、貪。

(4)不求饒益果施—不以希欲為因,不以財利為因,不以眷屬為因,不以世間近事為因,彼因緣所行布施,遠離一切饒益果報。

(5)悲愍施—諸苦惱、飢渴、裸露、穢污、殘缺、無主、無救、無歸、無依、無福,我當以何方便濟之?當以方便隨為攝受,俱時所起善根,而無高心。

(6)不輕慢施—不以輕重分別故,不以慢心故,不以毀謗故,不令他勞力故,不恃豪富驕恣故,不希名稱故,不恃多聞倨慢故,心必恭敬尊重故,專注供養,親奉施故。

(7)恭敬施—於軌範師、親教師,及餘所應尊重修梵行者,身極恭順,心極尊重,發言慰安,合掌頂禮,稽首承迎,以彼善相應事而普及之。

(8)供養承事施—

(A)佛事,嚴飾寺,諸香供,修治、掃垢。

(B)法事,隨聞法即當受持及為他解說。

(C)僧事,衣、食、臥具、醫藥乃致,但分少水而供施。

(9)無所著施—不求天報或餘報,不求王報或餘報。

(10)清淨施—當伺察得無過失、垢染、障難、諸邪。

6.持戒具足十法

(1)別解脫戒行—於一一法中如理修學、尊重,不愛著氏族、所見、眾會,無我人過失。

(2)菩薩攝律儀戒行—無非處,非方非時,所行無非時,所說無不知時,無不知方,無不知量,令彼等生信解,隨為攝護。善具威儀,柔軟容緩,不雜行。

(3)離諸煩惱燒然戒行—貪、瞋、癡、餘煩惱或餘諸受用侵害火然燒。

(A)對治貪,用不淨觀,如觀身中不淨物。貪緣如著欲染,或見女色,對治夢境無實。

(B)對治瞋恚,多起慈心。瞋恚緣多由違逆己意,對治無平等心故,無「應無所住」故。

(C)對治癡,當以平等心,方便助成長,不厭晦之。癡緣對治多用譬喻,善巧開慧。

(4)離不深固作意戒行—若住蘭若,不起是心,他人皆雜亂行。

(5)菩薩攝善法戒行(怖業戒行)—應尊敬修福、護戒、修慧,是現受可愛,精光悅意果報。

(6)怖罪戒行—乃至少罪亦不生輕,漸會成海,少毒亦可致命故,因小失大,皆有惡果故。

(7)怖非所取戒行—寧自割身肉施眾須(需),也不懷希取他物心。

(8)堅固志意戒行—諸多餘緣測示,第一先分正邪,第二立場不變,第三無他欲想。

(9)無依著戒行—不求己慾想報,全為眾生有難處。

(10)三輪清淨戒行—

  (A)身業清淨,離身殺、盜、淫三不善業。

  (B)語業清淨,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四不善業。

  (C)意業清淨,離貧(貪)、瞋、邪見三不善業。

7.十法忍辱具足

(1)安受苦忍—(自心有憂悲苦惱生起時,悉能忍受)不起瞋心。

(2)安受外忍—(聞他人惡言毀謗或謗佛法僧,不生瞋恨,)起精進心。

(3)諦察法忍—(於甚深法受持思惟修習伺察及生勝解,)不作退轉心。

(4)佛許可忍—生滅是相。

(5)無定方忍—一切時、處、種皆可。

(6)無差別忍—非可忍,非不可忍(,有所侵惱而悉能忍)。

(7)不以事因故忍—(忍行不以財利因故,不以怖畏故,不為資養故,不以世間近事故,不為隱覆慚恥等故忍。)常行故,非忽然故。

(8)耐怨害忍—(怨對皆是)自業所造想(,平等其心,皆悉能忍)。

(9)悲心忍—救護眾生故(,悲心起故,安然忍受)。

(10)願力救拔忍—願我成佛,立諸願故(,對諸損惱,不生瞋恚)。

8.十法具足精進

(1)被甲精進—(發大精進,)魔擾此皆不實妄失之法(,菩薩心不驚不怖,亦不怯弱)。

(2)無能勝精進—(隨起一念精進之心,)普攝一切佛法故,一念超三界。

(3)離二邊精進—(所起精進)離高倨、掉舉(二者,乃名精進勝行)。

(4)利樂精進—與佛同等無量利益。

(5)加行精進—去諸瑕垢,故明亮奪目。

(6)相續精進—不空過,無空窗、無明。

(7)清淨精進—(使諸善法)廣大增長故圓滿。

(8)不共精進—不與96外道等(共有),當與佛齊。

(9)不隨他教精進—而自生無師智故,自性皈依故。

(10)無高心精進—不於中生味著,不毀他、讚己。分別心,無法入佛平等,分別智,故無能隨順眾生入度。

9.十法禪定具足

(1)廣集福德—彼彼生善修戒行,為善知識攝受,隨生大族皆具正信,更(能)增善根,由慣習力故,布施故。

(2)多生厭患—不近諸欲境界,欲如利叉、(利戟、)劍鋒、(刀鋒,)毒蛇。

(3)發起精進—未得法令得法,未悟者令悟,未證者令證。

(4)具於多聞—故有因緣(能聽受)更深入世俗諦法、勝義諦法。

(5)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清淨無「無明」行。

(6)隨正法行—八正道 (法)中覺行。

(7)根性明利—(行正法故,辯慧明了,)利根轉勝。

(8)具純善心—離八風故,(行善法──三十七菩提分法)身心寂靜,(行不善法──貪、瞋、癡者,當起厭患)善觀察(,勤行斷除之)。

  (A)貪:上品貪,不生慚愧,無慚,寂處時,讚欲德;無愧,自現有德。

         中品貪,心生變悔。

         下品貪,旋起即滅,有所欲者皆名。

  (B)瞋:上品瞋,暴惡,身相黑,目赤惡。

         中品瞋,速變悔,令止息。

         下品瞋,輕謗旋起悔。

  (C)癡:上品癡,無善作,無憂戚,不生悔。

         中品癡,即速變悔,不現己德。

         下品癡,不超性、習、律罪。

  (D)無明:心不緣外、內,善、不善,不住止法,不行觀法。其心下沈,目視不明,心不明利。

(9)善了安止觀(心為客無所得)—心為依止、先導(此心名般若),善攝、調、覺,故得心一境性。

  (A)離生喜樂,成就有尋伺離生喜樂初禪定法。其喜樂不生味著,作無常觀,成就無尋伺定生喜樂二禪定法。

  (B)於樂觀苦,作苦觀,得捨行捨念行成。

  (C)於三禪定中,入空觀除我執,成就捨念清淨四禪定法。

  (D)於身相、虛空相等作一解脫。

  (E)過諸色想及離諸障礙,彼種種想悉無作意緣。

  (F)無邊虛空而為行相,成就空無邊處定法。

  (G)觀識無邊處而為行相,成就識無邊處定法。

  (H)緣無所有處而為行相,成就無所有處定法。

  (I)緣非想非非想處而為行相,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法。

  (J)於上心無復行相,滅諸想受離諸發悟名滅盡定。

(10)不著禪相—雖入滅定,不樂寂滅,即能發起慈心,悉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先於一方起慈無量行,悲喜捨亦如前(起無量之行),周遍十方普觀(悉作解脫),即能起五神通(,亦不以自足、不著禪相,進求上法圓滿菩提勝行)。

9.十法勝慧具足

(1)善解無我—五陰(色受想行識)不可得,集滅不可得。勝義諦不離世俗諦,彼二自性但有言說,假名而無實體,但不以此緣棄而不勤進。

(2)善知業報—了知無實有情,但善惡業報如影隨形,終要善了。

(3)善了有為法—如澗水迅流不住、不可住。

(4)善知輪迴流轉—善解12因緣法,皆由愛繩縛。

(5)善解輪迴出要之法—無「無明」、無「無明盡」。

(6)善解二乘法—不於彼法之中而為取證,不應獨出生死。

(7)善解大乘—雖知不可得,但不墮斷見。

(8)善能遮止魔業—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外道典及八風,悉除。

(9)具無顛倒慧—但為成熟有情故,不為知識名稱所欲,不顯己德,悉以勝慧引入修學。

(10)具無等勝慧—世間天人魔梵眾中第一。

10.十法方便具足

(1)善解迴向方便—

(A)一切非己所有,無攝屬者,日夜當作供養佛菩薩,以彼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B)又於佛說廣大甚深經中,諸供養法深心信樂,以此善根迴向諸佛菩薩。

(C)又於一切十方佛菩薩及諸有情所作一切善業圓滿菩提行者,深心隨喜,以此善根迴向菩提。

(D)供塔,當願一切有情除破戒惡;掃塔,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惡相;供華蓋,願離煩惱燒然。

       入塔,願入涅槃城;出塔,願出離生死。開門,願開諸善趣;閉

       門,願閉諸惡趣。隨坐,願有情坐菩提場。右脇臥,願右脇涅槃。

       起時,願出煩惱淤泥。動止,願得大人所行所止。安住,願離憂

       惱。大小便,願除煩惱垢染。洗手,願除穢氣。濯足,願去塵坌ㄅㄣˋ。

       一切身諸分位,若運用時,皆願一切有情得安樂。禮塔,願一切

       有情悉得天人尊重禮奉。一切名他自、自他不二法運。

(2)善迴外道諸見方便—要先恭事,現為弟子復過勝。所修非出離道,非離欲,非寂滅。

(3)善迴五塵境界方便—不以別異方便,但隨所樂為調伏。

(4)善除疑悔方便—說戒懺悔,或示現神通生信。

(5)善知救度有情方便—示現各種身,彼之定業,我寧代之,乃至一有情皆安住無餘涅槃中。

(6)善知(解)有情濟命方便—示現諸世俗事業,方便有所得而濟命。

(7)善受供養方便—是故受已不攝於己,不起貪心,任何供養皆可。

(8)善迴二乘令入大乘方便—見堪任者,示現。

(9)善知示教利喜方便—令發心、精進、清淨心。……

(10)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若想作供養事,即施;令一切有情起所緣善心,即戒;發生愛樂心,即忍;心不懈退,即進;寂住其心,即禪;莊嚴眾行,即般若。

11.十法諸願具足

(1)不卑下發願—不於三有(界)中欲受樂故。

(2)不畏生死發願—不厭患三界、不求離欲、不趣寂滅故。

(3)出過一切有情發願—普盡諸有情盡得涅槃,然後我當入涅槃。

(4)諸佛稱讚發願—未發者令發,已發者令精進,我皆一一恭敬供養,勸請轉法輪;入涅槃者,勸久住。

(5)善降諸魔發願—一切佛剎不聞魔聲。

(6)不以他緣故發願—以自勝慧故,自皈依故。

(7)無邊發願—無限方、分,以隨喜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8)不恐怖發願—不驚、不怖、不恐,佛菩提境界、成熟有情、神通……皆無邊。

(9)不懈退發願—或見有情難調,而生棄捨心欲生淨土;悲智遍有情,捨心不棄眾,八難、三惡、女人亦不捨。

(10)善具圓滿發願—一塵之滴,已無復更求。

  (A)不增不減名滿。    (B)不垢不淨名圓。

  (C)不生不滅名寂。    (D)善逝,具足,發行,願至。

12.十法諸力具足

(1)無能勝力—超一切二乘、外道。

(2)無屈伏力—一切有情不能屈。

(3)福力—具足世、出世一切福功德。

(4)慧力—無有少法不見、證、覺、了。

(5)徒眾力—不缺戒行,不壞正見,不越法式,不染淨命,同其菩薩正行。

(6)神通力—於一微塵中能容諸剎,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不相觸礙。

(7)自在力—隨其所欲。

(8)陀羅尼力—三世諸佛所說法,諸名句文種種義理,於剎那悉受。

(9)不動加持力—勝加持眾生故。

(10)不越教勅力—唯除善巧方便利益事。

13.十法具足智

(1)人無我智—不了如旋無明火輪,蘊生時,法無實虛妄不堅;蘊滅時,法離散亦無所至。諸蘊中,無我人有情壽者養者,蘊中有我邪?我中有蘊邪?我不是蘊邪?蘊不是我邪?

(2)法無我智—諸法無實自性,乃至文字、語言亦無自性,但唯憶想分別,緣生緣滅,無法從之。

(3)無方分智—非但一剎那中智能隨轉,普遍一切隨轉隨現。

(4)知定境界智—知三乘及諸佛定,然非宿報所成己之智力,但以如來威神力乃能知,餘諸定法以自智力悉了。

(5)加持之智—如說能知。     (6)不壞智—一切無能沮壞。

(7)能觀一切有情諸行智—以其無著、斷、清淨智能見。

(8)無發悟智—自然常轉,如人睡俱無動作,出入息自然常轉,於一切處無礙而轉。

(9)知一切法智—知一切法平等相、一相、種種相、如幻相、虛妄分別等相。              (10)出世間智—滿足具足無漏智故。

14.十法勝行如地

(1)如地廣大無量。          (2)存濟一切有情—隨其所應。

(3)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無戚、無忻。

(4)普能容受大。法。雲雨—含潤一切,任持容受。

(5)為諸有情共所依止—生於善趣,向涅槃道。

(6)能生善法種子—一切有情善法種子,悉依菩薩種植生長。

(7)大寶器—種種功德智寶皆由菩薩現。

(8)大妙藥—有一切諸煩惱皆除。

(9)不傾動—一切內外諸緣苦惱事(悉不能動)。

(10)不生驚怖—聞諸魔不怖,聞外道不驚。

15.十法即得如水

(1)善法流潤赴下—滋長有情至缺乏處。

(2)種植諸善法種—廣植一切菩提分法種子。

(3)信樂歡喜—悉自他,淨信、樂求、歡呼、喜悅。

(4)漬壞諸煩惱根—以所修禪定水清惡習。

(5)自體無雜清淨—自體,為離所起隨煩惱等,無雜不雜三毒,清淨,守護諸根。

(6)息除煩惱炎熾—法水息除一切有情炎。

(7)能止諸欲渴愛—大雨大。法。大寶大神通。

(8)深廣無涯—勝智積集成藏海。(9)高下充滿—不損惱一切有情。

(10)息諸塵坌—悉令生柔軟心,勝慧依定愛之水。

16.十法如火

(1)能燒煩惱薪(外)。        (2)成熟佛法(內)。

(3)能乾一切煩惱淤泥—燒有漏及困境擾。

(4)如大火聚—去煩惱寒。      (5)作光明照。

(6)能使魔眾驚怖。            (7)能作安慰,除夜恐怖。

(8)隨所得利與一切有情共之,如中秋賞月旅共聚一堂。

(9)人所供養,如拜火教。

(10)人不輕慢,初始發心雖未具力,能使六道、二乘不敢輕慢。

17.十法如風

(1)無礙行—若有性、無性、一性、異性、真如性,無數心意而無種異,無造作,無所緣,悉是無障解脫境。於一切處皆成辦,乃至最後邊際劫中隱而不現,而法身者不可分別,非不可分別。

(2)無邊際—廣大顯現,開覺安布。

(3)破散高慢山峰—如迷執身,色相盛年,一切憍醉。

(4)吹布大。法。雲雨—出妙身相雲,諸可愛色妙音聲,大悲風,建最上喜悅。

(5)息除一切世間煩惱炎熾—以不空願力,法水灌注得最清涼地。

(6)不動一切有情—善法而能濟命長養,成世間福蘊,如世間出入息風力持故能活命,布設一切最勝供養所緣事相。

18.菩薩十自在

(1)壽自在。                 (2)心自在,能相續入勝相應故。

(3)受用自在,無數莊嚴具。   (4)業自在。     (5)生自在。

(6)信解自在,見佛圓滿示現。

(7)願自在,隨樂欲時於諸剎中現成菩提。       (8)神通自在。

(9)法自在,無邊無中法門光明常顯發。

(10)智自在,了知一相具諸勝相,乃至現証一切智,悉能顯示故。

19.菩薩十力

(1)意樂力  (2)深固力  (3)方便力  (4)慧力  (5)願力  (6)行力

(7)乘力    (8)神變力  (9)菩提力  (10)轉法輪力。

20.菩薩四無畏

(1)義理無畏—於諸陀羅尼隨聞能宣說。

(2)護持無畏—了無我法不嬈於他,積集無相本習威儀而無缺失,三業清淨,成就廣大。

(3)離障難無畏—常持正法而不忘失,畢竟安住智慧方便,救度有情無放逸心,開示善法。

(4)成就無畏—不忘失一切智心,亦於餘乘諸出離道圓滿自在,得一切種一切事。

21.菩薩18不共法

(1)無著布施  (2)無著持戒  (3)無著忍辱  (4)無著精進

(5)無著禪定  (6)無著智慧  (7)四攝法攝有情  (8)善了諸廻向法

(9)善巧方便成諸有情增上所行  (10)開示上乘出離之道

(11)於大乘法而不退轉         (12)表示生死及涅槃門

(13)於諸典章不減文句         (14)所作行中智為先導

(15)於諸生中離眾過失         (16)身口意具十善業

(17)堪忍諸苦,不捨有情

(18)一切世間所可愛樂悉顯示,善以眾寶及劫樹莊嚴堅固,一切智心永不忘失,得一切法,依法灌頂,常所樂求見三寶。

22.諸菩薩所行十種三摩地

(1)寶高  (2)善住  (3)無動  (4)不退轉  (5)寶積  (6)日光焰

(7)一切義成  (8)智光明  (9)安住現在佛前   (10)首楞嚴。

23.12種陀羅尼

(1)灌頂  (2)大智 (3)清淨音聲 (4)無盡藏  (5)無邊轉 (6)海印

(7)蓮華莊嚴  (8)趣無礙門  (9)決定出生諸無礙解

(10)住佛莊嚴  (11)無邊色相   (12)佛身色相成辦圓滿。

24.六通

(1)天眼通。          (2)天耳通。       (3)他心智通。

(4)宿住隨念智通。    (5)神境智通。     (6)漏盡智通。

25.如來大悲32相

(1)一切法無我,眾生反之,故大悲。

(2)一切法無有情,眾生反之,故大悲。

(3)一切法無壽。            (4)一切法無補特伽羅(眾生)。

(5)一切法無性。     (6)一切法無礙。     (7)一切法無含藏。

(8)一切法無主宰。   (9)一切法無攝屬。   (10)一切法無物像。

(11)一切法無種性。  (12)一切法無生滅。  (13)一切法無染污。

(14)一切法無貪愛。  (15)一切法無瞋恚。  (16)一切法無智癡。

(17)一切法無來。    (18)一切法無去。    (19)一切法無行。

(20)一切法無戲論。  (21)一切法空。      (22)一切法無相。

(23)一切法無願。    (24)令除一切過失故。(25)入如實道故。

(26)令具戒聞捨慧諸聖法財。  (27)令知畢竟無常之法。

(28)淨命自知。      (29)究竟息苦,獲涅槃樂(故)。

(30)出離超越三界。  (31)一切法離因緣。  (32)令二乘廻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25

帖子

5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22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6: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很长,有20卷之多,通读一遍不是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这个概要,特转发以供有信心的同修参考。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25

帖子

5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22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6:0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法要(二)

26.無量法雲含潤任持廣大。法。雨,無邊陀羅尼風輪故。

27.六法種種莊嚴樓閣布飾妙好,以無邊、礙、著解力辯才之智,悉能施設世間種種法門。

28.一切眾會劫樹莊嚴,決定常出正妙法音雨華悅意,常雨正法寶華,開示普遍一切法門,引入不可思議如幻法中,令有情增長一切遊戲法樂。

29.阿僧祇劫潔白聖會,建立積集三摩地解脫總持門,海布妙高山日月光明,法教叢林善妙宮殿。

30.十法如虛空

甲.(1)無垢  (2)無礙  (3)無相  (4)無邊智  (5)無住 (6)寂靜  (7)平等隨知一切法  (8)了一切法如虛空自性解脫

   (9)出過諸境界相   (10)出過尋伺。

乙.(1)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色中不愛不惡。

(2)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聲中不愛不惡。

(3)於可意不可意一切香中不愛不惡。

(4)於可意不可意一切味中不愛不惡。

(5)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觸中不愛不惡。

(6)於可意不可意一切法中不愛不惡。

(7)於利衰法中不愛不惡。 (8)於樂苦法中不愛不惡。

(9)於稱譏法中不愛不惡。 (10)於譽毀法中不愛不惡。

31.十法如月

(1)皆生歡喜,清涼故。       (2)眾樂見,諸根清淨。

(3)善法增長,從初發心始。   (4)惡法損減,出世力智故。

(5)咸皆稱讚,一切天人共賞。 (6)體相清淨,勝業報所成。

(7)乘最上乘,廣照無邊。     (8)常自莊嚴,諸勝功德故。

(9)遊戲法樂,如月天子受天樂。(10)具大神通威德。

32.十法如日

(1)破無明暗。  (2)開敷一切。   (3)咸得和暖。  (4)起諸善法。

(5)有漏滅沒。  (6)作光明照。   (7)制諸邪異。  (8)高下開顯。

(9)成諸事業。 (10)善人樂欲。

33.十法如師子

(1)自無恐怖,不見己等。   (2)不畏於他,能伏他道。

(3)直進不還,辯才無礙。   (4)作大師子吼,但破我見。

(5)無畏觀察,清淨威嚴故。(6)常行林中,自性寂靜。

(7)樂居山巖,居禪定山。   (8)無所結縛,離諸重擔。

(9)自具勇力摧伏他軍,無侶行。 (10)善作守護,不容踐踏良田。  

34.十法能調伏

(1)堅固菩提心。  (2)修治菩提行。  (3)守護諸根。

(4)趣向正道。  (5)能荷重擔。  (6)為有情不生懈退。

(7)正命自活。 (8)離諸諂曲。 (9)不起誑惑。 (10)身心正直。  

35.十法善乘

(1)雖修定行,而常觀空。   (2)雖盡諸障,常修善行。

(3)離諸起作,善順佛教。   (4)平等了知,能解法理。

(5)能於世間自卑其身,如旃陀羅,謙下其意。

(6)遠離憍慢,常於他人起智者想。

(7)以現量智,了知佛法,離諸疑惑。(8)雖知諸法差別,得決定相。

(9)自取正道,不隨他教。         (10)善順世間,為世福田。  

36.十法如蓮

(1)離諸染污,生死流中。   (2)不與少惡俱,微滴流。

(3)戒香充滿,諸方處聞。 (4)本體清淨,戒圓故。

(5)面相熙怡,心意快然。   (6)柔軟不澁,細妙難喻。

(7)見者皆吉,夢中亦祥。   (8)開敷具足,慧開覺敷。

(9)成熟清淨,六根光明。  (10)生已有想,咸樂護持。



37.十法(得)廣大心

(1)令有情圓滿諸波羅蜜。     (2)圓滿一切佛法。

(3)化度諸有情。             (4)安坐道場成就菩提。

(5)轉妙法輪。     (6)施設化行。     (7)以智慧船渡諸有情。     

(8)作依怙主,如無依、救、歸、趣、親屬。

(9)示佛大牛王、妙師子吼,遊戲諸佛神通法門。

(10)無麁澁行,無難行行,無劣弱行,無卑下行。

38.十法得清淨心

(1)深心具足,不動,安住,質直。

(2)離不深固作意,如二乘及小緣。  (3)離諸垢染。

(4)離身過失,虛假諸威儀道。 (5)離語過失,不如實開示正義。

(6)離心過失,心無求故,知身不和合故,常出少欲知足語。

(7)知恩念報,少恩亦不忽忘。

(8)不現己德,不譏彼短,歡喜教示,稱讚彼德。

(9)如說而行,不作內外二面人。不外發柔軟語,心生恚害;不外發稱讚語,而內心思惟損惱方便;不外發愛語,內固冤結;不外現善相,內起惡意;不外現恭敬相,內起輕慢心。無不真實亦無虛妄,無慳嫉,無諂誑,不起鬥爭,不破和合,一切時成辦一切善法。

(10)於如來教中,離遠毀謗,出家不為王難、賊難,負債逼迫,不怖命,不我慢貢高,故正入法性。

39.十法得深信無疑惑心

(1)信如來身密—法身,寂靜身,無等身,無等等身,無限量身,不共身,金剛身(,真實無虛)。

(2)信如來語密—現前授記,隱密授記,身無誤失,語無卒暴,妄言過失,無所從來。

(3)信如來意密—唯除如來神力所加。  (4)信諸菩薩所行。

(5)信如來出生。             (6)信菩提法—自智力成正覺。

(7)信如來唯說一乘—如來之乘,出生諸乘,諸乘又將回至佛乘。

(8)信如來說種種教。      (9)信如來深遠音聲。

(10)信如來隨其所應化度有情。

40.十法如大海

(1)大寶聚。    (2)深難徹底。 (3)廣大無量。 (4)次第漸深。

(5)不宿死屍。  (6)皆同一味。 (7)容受眾流。 (8)潮不失時。

(9)水族所依。  (10)無有邊際。

41.十法得微妙智

(1)善求出離。       (2)善知諸出離法。  (3)善知諸法平等。

(4)善知諸法如幻。   (5)善知一切法相。

(6)善解甚深難測緣生法。      (7)善知業不思議。

(8)善知諸所說義。   (9)善了如實義。     (10)善觀真實智。

42.十法得隨應辯才

(1)開示諸法無我。 (2)無有情。 (3)無壽命。 (4)無養育。

(5)無補特伽羅(眾生)。  (6)無作者。  (7)無受者。 (8)無知者。

(9)無見者。 (10)顯示一切法空,皆無主宰,如理相應,隨順法性。

43.十法得樂說辯才

(1)辯才無著。 (2)無盡。 (3)相續。 (4)不畏大眾。(5)不卑下。

(6)無恐怖。 (7)不共。 (8)不輕慢。 (9)無邊。(10)無礙解。

  44.十法(得)清淨辯才

(1)無有謇吃  (2)詞無雜亂  (3)遠離卑劣  (4)語不高戾

(5)義無減失  (6)文無缺漏  (7)聲無短闕  (8)無不知時

(9)言無麁獷  (10)無不明了。

45.十法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

(1)愛語  (2)遠離顰慼  (3)如義語、利益語  (4)如法語、美妙語

(5)平等語  (6)不自高  (7)不輕他,恭敬說法  (8)無染著

(9)無惱觸,具多忍力   (10)具種種辯才,悅意語。

46.十法得信順說法

甲、不為說法:

   (1)非法器 (2)有障礙 (3)有所得見 (4)邪異外道

(5)不起樂欲心  (6)不發清淨心  (7)諂曲心

   (8)求活命者      (9)貪八風      (10)八難。

乙、為其說法:

   (1)具信有情。  (2)善根已熟。  (3)是法器者。

(4)先佛所植眾德本者。     (5)無諂誑者。

(6)不詐現威儀者。       (7)不耽利養者。            

   (8)深心具足者。          (9)為善知識攝受者。

(10)具足善相人所樂見者。  (11)根性明利者。

(12)勤行精進者。     (13)如佛所說,能修行者。

47.修十法者為說法師

(1)修集佛法故說法,不見有佛法可得,不見有所修集。

(2)修集波羅蜜多故說法,不見波羅蜜多可得,不見有所修集。

(3)修集菩薩法故說法,不見有菩薩法可得,不見有所修集。

(4)斷煩惱故說法,不見有煩惱可得,亦不見斷。

(5)厭離離貪寂滅故說法,不見有厭離離貪寂滅可得,亦不見離。            

(6)為得三果故說法,不見有三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可得,亦不見果。

(7)為得阿羅漢果故說法,不見有阿羅漢果可得,亦不見果。

(8)為得緣覺果故說法,不見有緣覺可得,亦不見果。

(9)為斷我執取著故說法,不見有我可得,亦不見執著。

(10)顯示業報故說法,不見有業可得,不見報。

以上一切法皆無實體,但以假名宣說,名亦無所有,文字無自性,法離文字,彼名空,本虛假故,勝義諦中無虛假名,無虛妄法,非誑惑愚人。

48.十法順觀法性

(1)不壞色相,不壞受想行識相(五陰相)。 (2)不壞欲界相。

(3)不壞色界相。 (4)不壞無色界相。    (5)不壞諸法相。

(6)不見諸法隨順相。 (7)不見有情相。  (8)不失正道。

(9)不墮斷見。     (10)不離智慧方便。

49.修十種法善解法界理

(1)有慧    (2)為善知識攝受   (3)發起精進    (4)離諸障染

(5)善修淨行   (6)善修空觀    (7)離有所得見  (8)尊重讚法

(9)趣向正道   (10)見真實法。

真實,如實之義,不虛妄,無不真如,無異真如,唯內所證,非文字能顯示。離作非作,無動無靜,離諸尋伺,是不思議境界。常住堅固究竟無壞之法,說名一切智、一切種智、(不思議界、)不二界。  

50.修十法善知空境界

(1)知力空。        (2)知無畏空。     (3)知不共佛法空。  

(4)知戒蘊空。  (5)知定蘊空。 (6)知慧蘊空。  (7)知解脫蘊空。

(8)解脫知見五蘊空。          (9)知空空。    (10)知勝義空。

不執空、不起空見、不依止空→不墮斷見。

51.修十法即能善修無相

(1)離內相。  (2)離外相。  (3)離戲論相。  (4)離一切遍計相。

(5)離一切有所得相。  (6)離一切舉動相。  (7)離一切虛假相。

(8)離一切所緣相。    (9)離識有得相。    (10)離識所知境相。

52.修十法得諸願離著

(1)雖行布施而有願求,亦不著於布施。

(2)雖持禁戒,亦不著於持戒。    (3)雖行忍辱,亦不著於忍辱。  

(4)雖起精進,亦不著於精進。    (5)雖習禪定,亦不著於禪定。

(6)雖修智慧,亦不著於智慧。    (7)雖依三界,亦不著三界。

(8)雖求菩提,但不著菩提。      (9)雖行正道,不著於正道。

(10)雖入涅槃,但不住涅槃。

53.十法得慈身具足

(1)無方分慈。 (2)無種類慈。 (3)法慈。 (4)定慈。

(5)不害慈。   (6)利益慈。 (7)於一切有情平等心慈。

(8)等心無瞋恚慈。  (9)周遍十方廣大慈。  (10)出世間慈。

54.十法(得)悲身具足

(1)見諸苦惱,無救、依、歸趣者,具已發起菩提心。

(2)發菩提心已求所得法。

(3)歷苦勤求得法成已,普為有情作大利益。 (4)去慳貪令行布施。

(5)毀戒者勸修補戒。      (6)瞋心者令修忍行。

(7)懈怠者令發精進。      (8)散亂者定心。

(9)愚癡者修智慧。  (10)不以艱苦而壞失菩提勝行。

55.十法喜行

(1)出離三有熾然故。   (2)斷縛故。   (3)自己得渡生死海故。

(4)摧折己高慢幢故。       (5)智金剛摧細煩惱故。

(6)自安隱亦令他安隱故。   (7)自覺亦令他開覺。

(8)解脫亦令他解脫。       (9)悉知其道識方所,為他指導故。

(10)得近一切智城故。

56.十法捨行

(1)眼雖觀色而行捨行,亦不見眼識色境,若增減、成壞。

(2)耳雖聽聲。  (3)鼻雖嗅香。  (4)舌雖了味。  (5)身雖覺觸。      

(6)意雖知法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諸塵增減、成壞。

(7)雖觀行苦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行苦增減、成壞。

(8)雖觀苦苦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苦苦增減、成壞。

(9)雖觀壞苦而行捨行,亦復不見壞苦增減、成壞。

(10)觀所作已辦有情,我欲度彼,彼已自度,故修捨行。

57.十法得神通遊戲

(1)示現捨壽,無常法。     (2)示現入胎受生。

(3)示現童子相,宮中遊戲。(4)示現出家,度正道。

(5)示現苦行,度外道。     (6)示現詣菩提場。

(7)示現成等正覺,伏魔。   (8)示現現寂靜相,眾發心。

(9)示現轉妙法輪。         (10)示現入大涅槃。

58.十法離八難

(1)離不善業(不入地獄)。 (2)不犯佛戒(畜生不入)。

(3)離慳吝(不入鬼趣)。 (4)於先佛所植眾德本(正信生)。

(5)勤修福行(具法器)。     (6)智慧具足(生欲界)。

(7)善解方便(能隨佛)。     (8)勝願具足。

(9)多起厭患。             (10)發勤精進。

59.十法不妄(忘)失菩提心

(1)遠離諂誑。    (2)正而無曲,清淨潔白,遠離追求,猶豫分別。

(3)受持佛法。 (4)於法不祕惜。 (5)遠離法慳。 (6)不作障法因緣。

(7)無不實語。   (8)攝受大乘之法,如說能行,尊重大乘行。

(9)深入大乘,起師尊想。   (10)親近想,行大乘者。

60.十法得宿命通

(1)供養諸佛。  (2)攝持正法。   (3)修持淨戒。  (4)除疑離障。

(5)多生歡喜。  (6)多作觀想。   (7)常住定心。   (8)生處清淨。

(9)常受化生。  (10)得明利識。

61.十法不離善知識

(1)不離見佛或聞、念。  (2)不離聞法。  (3)不離供僧。

(4)不離讚歎、禮拜、頂禮……諸佛菩薩。

(5)不離多聞人所聽受說法。  (6)不離聽受波羅蜜多法。

(7)不離菩提分法。            (8)不離三解脫法。

(9)不離四梵行法。            (10)不離一切智法。

62.十法遠離惡知識

(1)遠離破戒人。     (2)遠離壞正見人。   (3)遠離壞軌範人。

(4)遠離壞正命人。   (5)遠離耽湎人。     (6)遠離懈怠人。

(7)遠離沈沒生死人。          (8)遠離背菩提人。

(9)遠離習近白衣人。          (10)遠離諸煩惱。

63.十法得如來佛身

(1)得平等身(一地)—能離一切險惡身,遍知菩薩地法。

(2)得清淨身(二地)—善具淨戒。

(3)得無盡身(三地)—已離瞋恚。

(4)得積集善身(四地)—積集諸佛法。

(5)得法身(五地)—了知一切法。

(6)得不可計度難測身(六地)—積集一切不可計度甚深法。

(7)得不思議身(七地)—積集善巧方便。

(8)得寂靜身(八地)—遠離一切戲論、諸煩惱。

(9)得等虛空身(九地)—能現無量廣大身。

(10)得妙智身(十地)—積集一切所知法。

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別異

(1)身無別,積集所成,同一相故。

(2)功德相異,月14與15別,(菩薩)摩尼寶有餘垢故。

64.十法得金剛不壞身

(1)不為三毒所壞。  (2)不為忿惱疲倦驕慢顛倒見所壞。

(3)不為世間八法所壞。      (4)不為惡趣苦所壞。

(5)不為一切苦所壞。        (6)不為生老死苦所壞。

(7)不為一切外道論所壞。    (8)不為諸魔、眷所壞。

(9)不為二乘所壞。          (10)不為一切欲境所壞。

65.十法得(為)大導師

(1)得他信許。  (2)為他所敬。  (3)善作指引。  (4)為他依止。

(5)能為濟命。  (6)善備資糧。  (7)富有財寶。  (8)無其止足。

(9)為作先導。  (10)善到一切智城。

66.十法善知正道

(1)善知道路平坦。 (2)善知道路險惡。 (3)善知道路安隱。

(4)善知其道善。    (5)善知道路流潤枯涸。

(6)善知道路處所。  (7)善知道路相。  (8)善知道路正直。

(9)善知道路詰曲。  (10)善知道路出要。

67.十法善示無顛倒道

(1)應以大乘法所度有情,說菩薩法,不說聲聞法。

(2)應以二乘法(羅漢)所度有情,說聲聞法,不說菩薩法。

(3)應以一切智道所度有情,說一切智法,不說緣覺法。

(4)應以緣覺乘法所度有情,說緣覺法,不說一切智法。

(5)我法執,說空無我法。  (6)依二邊說離二邊法。

(7)散亂,說止觀法。  (8)愛戲論,示真如道法。

(9)樂生死,示涅槃法。(10)住邪道,示離過失荊棘法。

68.十法得常住妙等引心

(1)善行身念處,不可染。  (2)善行受念處,皆苦。

(3)善行心念處。 (4)善行法念處。 (5)善行境界念處。

(6)善行蘭若念處。    (7)能離聚落處。

(8)能離名聞利養等事念處。 (9)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

(10)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69.十法著糞掃衣

(1)堅固誓願。 (2)謙下其心。 (3)不生疲倦。

(4)離諸有著。 (5)不觀過失。 (6)唯觀功德。

(7)不自讚譽。  (8)不毀謗他。

(9)戒行具足。  (10)親近聖賢。

70.若修十法但受三衣

(1)喜足。  (2)少欲。  (3)遠離希求。  

(4)離所積聚。  (5)離積聚故無所壞失。

(6)故離諸苦惱。 (7)離不悅意。

(8)離愁歎。  (9)無所受。  (10)勤習故得漏盡。

71.十法不隨他行

(1)不隨貪行。    (2)不隨瞋行。    (3)不隨癡行。

(4)不隨恚害行。  (5)不隨慳嫉行。  (6)不隨我慢行。

(7)不隨求他知識名稱事行。   (8)不隨希取利養事行。

(9)不隨恭敬天魔而行。       (10)不隨高舉染著行。

72.十法常行乞食

(1)欲攝受有情。 (2)次第而行。  (3)不生疲倦。

(4)喜足而行。   (5)為欲分布。   (6)不耽著。

(7)善知量故。  (8)為令善品得現前。

(9)令得圓滿諸善根。 (10)離身想。

四分食→以所乞食而為四分

(1)彼同梵行。 (2)施貧苦。

(3)施墮惡趣者。 (4)一分自食。

73.修十法得一坐法

(1)一坐菩提場中,諸魔驚怖永不動。

(2)証出世定永不動。      (3)具出世慧永不動。

(4)得出世智永不動。      (5)証悟空性永不動。

(6)如實覺了諸法永不動。  (7)得聖道法永不動。

(8)住於實際永不動。      (9)證真如性永不動。

(10)成一切智智永不動。

一坐,即一切智坐,即法坐。

74.修十法常受一食

(1)不生貪恣。      (2)不起染著。

(3)見他人受不生恚害心。   (4)不生嫉妒心。  

(5)重病可做藥食。   (6)命有難可食。   

(7)善法有障難時。   (8)受已不悔。     

(9)受已不疑。      (10)所受時當藥想。

75.十法善住(治)蘭若

(1)久修梵行。 (2)善解律儀。 (3)諸根圓滿。

(4)具於多聞。 (5)有大力能。 (6)離於我執。

(7)猶如野獸。 (8)身得遠住。

(9)寂靜現前。   (10)無所厭離,無愛著。

76.十法常樹下坐

(1)不得極近聚落依樹下坐。  (2)不得極遠聚落依樹下坐。

(3)不於棘刺叢林樹下坐。  (4)不於藤蔓縛樹下坐。

(5)不於枯葉樹下坐。        (6)不於有猴處樹下坐。

(7)不於有飛鳥處樹下坐。    (8)不於惡犬處樹下坐。

(9)不於近道路處樹下坐。  (10)不於惡人住處樹下坐。

77.十法露地坐

(1)四季不倚牆坐。  (2)不依樹林下坐。

(3)不依草積處坐。   (4)不依山腹間坐。

(5)不依河岸坎側處坐。  (6)不置禦寒具。

(7)不置障風具。  (8)不置却雨具。

(9)不置辟熱具。    (10)不置承露具。

78.十法塚間住

(1)生厭離心,故名好住。   (2)死想。  (3)殘餘想。

(4)遍觀赤色想。   (5)遍觀青瘀想。    (6)遍觀膿血想。

(7)遍觀腫脹想。      (8)遍觀乾燋(火蕉)想。

(9)遍觀離散想。      (10)遍觀骨鎖想。

79.十法即能常坐

(1)不為逼惱身故常坐。      (2)不為逼惱心故常坐。

(3)不為離睡眠故常坐。      (4)不為身疲倦故常坐。

(5)欲圓滿菩提故常坐。      (6)為住心一境性故常坐。

(7)為令聖道得現前故常坐。  (8)為登菩提場故常坐。

(9)為利諸有情故常坐。      (10)為斷諸煩惱故常坐。

80.十法隨宜敷坐

(1)不耽著床。    (2)不自敷設牀坐。    (3)不令他人敷設。

(4)不作相敷設。  (5)若於他處若草葉坐。  (6)避蟲獸穴。

(7)右脇作明想專念起想。    (8)不著睡眠樂味。

(9)不左迴轉。              (10)常念諸善品法現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主题

25

帖子

51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228
 楼主| 发表于 2024-7-26 16: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法要(三)

81.十法瑜伽行

(1)不淨觀行。  (2)慈心觀。  (3)緣生觀。  (4)諸過患善能除斷。

(5)空觀。     (6)無相觀。  (7)瑜伽觀(如意相應觀)。

(8)常能勤加修習。    (9)心不變悔。     (10)戒行具足。

心一境性是奢摩他(止),如實觀察諸法自性(觀),止時歡喜無悔。

82.十法能持如來修多羅教

(1)聽聞受持,不為資財。    (2)不為利養,而令種性不斷。

(3)不為求他恭敬。          (4)不為名稱,欲攝受安住大乘。   

(5)利益無依救故。          (6)令苦惱有情得安樂。

(7)無慧眼令得。          (8)為二乘說二乘法。

(9)為大乘說大乘法。      (10)自取証無上智故。

83.十法能持律教

(1)善知於律。      (2)善知律之儀範。    (3)善知律甚深義。

(4)善知律微細相。  (5)善知應作不應作。  (6)善知自性違犯。

(7)善知施設違犯。  (8)善知律所起因緣。  (9)善知二乘律法。

(10)善知菩薩律法。

84.十法善解軌則威儀具足

(1)善學聲聞學處。    (2)善學緣覺學處。    (3)善學菩薩學處。

(4)於彼一切學處修習具足。     (5)遠離非沙門行。

(6)不於非處、方、時所行。     (7)不為非理譏毀。

(8)命他如學。   (9)具足威儀。 (10)無詐異。

85.十法(能)離慳嫉

(1)自為施主。      (2)教他行施。      (3)讚歎布施。

(4)見他施時心生隨喜。      (5)令餘施主慶快利喜。

(6)見施他時,不應生念:此應施我勿施於他,我族應得他族非得。

(7)令諸有情一切安樂。      (8)悉能勝出世間最上樂。

(9)我應常勤修有利眾眾智事。    (10)我終不起慳嫉心。

86.十法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1)於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  (2)於一切有情起無障礙心。

(3)於一切有情起無瞋惱心。  (4)於一切有情廣行布施。

(5)於一切有情守護戒心。    (6)於一切有情修持忍辱。

(7)於一切有情發勤精進。    (8)於一切有情安住禪定。

(9)於一切有情修習勝慧。    (10)於一切有情積集佛一切智。

如是依無二心積集,於一切有情平等積集,於一切有情為所緣境積集。

87.十法承事供養佛

(1)以法供養,法即法身,非財供。  (2)如說修行。

(3)為諸有情作利樂事。            (4)攝受有情。

(5)為諸有情,隨順所行。   (6)不捨誓願。    (7)不捨菩薩事業。

(8)如說能行。      (9)諸有所作不懈怠。   (10)不捨菩提心。

若未利益有情,即誓願卑微,有所退失而無所獲。

88.十法摧伏我慢

(1)出家捨諸親友知識,猶如死故。    (2)毀己形好。

(3)剃髮執持應器。          (4)乞食如旃陀羅童子。

(5)我從他,乞我之身命。    (6)我所受食,清淨故。

(7)欲親近聖眾故。          (8)欲令同梵行歡喜。

(9)於諸未具佛法者願具。    (10)行忍辱行,伏恚惱忿害。

89.十法生淨信

(1)福行成辦。      (2)宿世善根圓滿。    (3)不起邪信。

(4)不依邪師。      (5)離諂誑。          (6)根性利。

(7)相續清淨。      (8)遠離惡知識。      (9)常求諸善說。

(10)於佛法所說具大信力,方能願具(其)所行。

佛於三大阿僧祇劫積集功德耶?

如來境界不思議,住不可思議菩薩方能積集,非三阿僧祇劫所能集。若菩薩入一切法平等者,方入劫數,非初發心者所能入。諦想佛廣大威嚴者,臨終佛現前。

佛功德

(1)成就慈悲喜捨。    (2)說法無盡。     (3)成就無量問答。

(4)禪定無礙、常住。  (5)無量色身化門。

(6)無量六通。        (7)無量勝智。……

90.十法善知世俗

(1)雖復施設五蘊,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

(2)雖復施設地水火風空見識界,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

(3)雖復施設眼耳鼻舌身意處,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

(4)雖復施設於我,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

(5)雖復施設有情,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

(6)雖復施設養者、壽者、眾生,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

(7)雖復施設世間,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

(8)雖復施設世間法,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

(9)雖復施設佛法,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

(10)雖復施設菩提,於勝義諦中不可得,無取著,無得菩提者。

名相施設,此說為世俗法,而勝義諦亦不離世俗法有。

91.十法善知勝義諦

(1)成就不生法。      (2)成就不滅法。     (3)成就不壞法。

(4)成就不出不入。    (5)成就超言語境界。 (6)成就無言詮法。

(7)成就無戲論法。    (8)成就不可說法。   (9)成就寂靜法。

(10)成就聖者法。

佛出世不出世本自如是,湛然寂靜,求法如救火然,若不得勝義諦法,即所修梵行虛無果利。

92.十法善知緣生

(1)知諸法空。 (2)知法無所有。  (3)知法不真實。  (4)知法如像。   

(5)知法如影。  (6)知法如響。  (7)知法如幻。

(8)知法不久停。    (9)知法動搖。   (10)知法皆從緣生。

93.十法能自了知

(1)我此身何族生?當厭離而求出家。

(2)何義出家?故不生懈怠。  (3)應斷一切不善法。

(4)增一切善法。    (5)親教師、軌範師,一切師,起尊重恭敬。  

(6)能以正道八行。    (7)起大悲心作大福田,如說能行「佛行」。  

(8)一切得果從乞食起。      (9)我應積集一切功德。

(10)出離無始生死,當具1相2功德3精進4遍修。

94.十法能善知世間

(1)見高倨人能卑下。      (2)見我慢人能離憍慢。

(3)見諂曲人能立正直。    (4)見妄語人為說實語。

(5)見惡語人為說愛語。    (6)見麁猛人起柔軟相。

(7)見恚惡人能多忍辱。    (8)見毒害人為起慈心。

(9)見苦惱人為生悲愍。    (10)見慳悋人為行布施。

95.十法生清淨諸佛剎土

(1)戒不斷不雜不染污。    (2)行平等心。    (3)成就廣大善根。

(4)離世八風。   (5)具淨信心、無疑惑心。   (6)發行精進。

(7)無散無亂能修禪。      (8)修習多聞而無惡慧。

(9)利根性無暗鈍性。      (10)慈行無損害心。

96.十法不染胎藏垢穢生

(1)修治佛像。     (2)嚴飾破故塔廟。     (3)妙香塗治佛寶塔。

(4)以妙香水洗沐佛像。   (5)泥飾塗補掃除濺灑佛塔地。

(6)恭事父母。           (7)恭事軌範師、親教師、同梵行。

(8)雖復如是,無所希望。  (9)善廻向清淨而生。  (10)深心志固。

97.十法能在家出家

(1)得無所取。            (2)不雜亂住。    (3)棄背諸境。

(4)遠離諸境愛染。        (5)不染諸境所有過失。

(6)勤修佛行,無厭足。    (7)少欲知足。    (8)離諸取著。

(9)厭離諸境,常生怖畏。  (10)常習現前寂靜。

98.十法得淨命:當遠離

(1)諂求 (2)矯現其相 (3)虛言激誘 (4)惡求 (5)非法 (6)不淨

(7)不耽著  (8)不染愛  (9)心生熱惱  (10)如法,喜足。

身,不故意策發威儀,或起於厭惡而視,或作寂住無發悟視。

語,徐緩語、柔軟語、愛樂語;隨順語(意)。

心,不語現少欲心起貪惱,不發言求彼施主及助施。

99.十法心無懈倦

(1)久處生死。  (2)受生死苦。  (3)作利益故。  (4)諸善事業。

(5)所作事。    (6)為求聲聞者說彼道。

(7)於聲聞不說他法。     (8)成辦菩提分法。

(9)圓滿菩提資糧。       (10)不取證涅槃,不起趣向涅槃意樂。

100.十法能行一切如來教勅

(1)離諸放逸。           (2)具善律儀,身不行惡。

(3)具善律儀,語不行惡。       (4)具善律儀,意不行惡。

(5)恐畏他世。   (6)說如理語。  (7)宣正法語。     (8)修善業。

(9)不說過惡,離諸煩惱穢。     (10)隨順守護如來正法。

101.十法得面相熙怡

(1)諸根勝妙。      (2)諸根清淨。       (3)諸根無缺。      

(4)諸根無垢。      (5)諸根潔白。       (6)諸根遠離瞋恚。

(7)諸根遠離隨眠。    (8)諸根遠離纏縛。   (9)諸根遠離結恨。

(10)諸根遠離忿怒。

102.十法得多聞

(1)如實了知生死中貪火熾然。   (2)如實了知瞋火增盛。

(3)如實了知癡火昏亂。 (4)有為法悉無常。   (5)諸行是苦。

(6)世間悉空。         (7)諸法無我。       (8)離世間戲論。      

(9)一切法從緣生。     (10)涅槃寂靜。

103.十法能攝受正法

(1)末法時當安立經典,作大利益,大威德。

(2)開曉其義。         (3)修行正法所,適悅承供。

(4)無所希望說法。    (5)說法師起師尊想。

(6)正法如甘露想。    (7)如聖藥想。      (8)如良藥想。

(9)不惜身命求正法。  (10)修行精進圓滿。

104.十法為法王子

(1)具足諸相莊嚴。    (2)身得諸隨形好。    (3)諸根圓滿。

(4)親近如來所而隨順。    (5)正道隨順。    (6)隨覺悟之。   

(7)救度世間一切苦惱。    (8)善能修學一切聖行。

(9)成諸梵行。              (10)善住一切智城。

105.十法能超帝釋、梵王、護世天

(1)於佛菩提得不退轉。   (2)不為諸魔動。    (3)不離一切佛法。

(4)隨能解入諸法正理。  (5)通達諸法平等。  (6)不起他信。

(7)於佛法中得善覺智。         (8)不共二乘等。

(9)出過一切世間。             (10)証得無生法忍。

106.十法能知有情意樂隨眠

(1)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貪欲意樂。 (2)了知瞋恚意樂。

(3)了知愚癡意樂。   (4)了知上品意樂。  (5)了知中品意樂。

(6)了知下品意樂。   (7)了知諸善意樂。  (8)了知堅固意樂。      

(9)了知常起隨眠。             (10)了知暴惡隨眠。

107.十法善知成熟有情法

(1)應以諸佛色相而調伏之,(即現佛相。)

(2)應以菩薩色相而調伏之,(即現菩薩相。)

(3)應以緣覺色相而調伏之,(即現緣覺相。)

(4)應以聲聞色相而調伏之,(即現聲聞相。)

(5)應以帝釋色相而調伏之,(即現帝釋相。)    隨喜而示

(6)應以魔王色相而調伏之,(即現魔王相。)

(7)應以梵王色相而調伏之,(即現梵王相。)

(8)應以婆羅門色相而調伏之,(即現婆羅門相。)

(9)應以剎帝利色相而調伏之,(即現剎帝利相。)

(10)應以長者色相而調伏之,(即現長者相。)

108.十法得勝樂住

(1)正直。    (2)柔軟。    (3)無諂曲心。    (4)無瞋恚心。

(5)無染污心。      (6)具清淨心。           (7)無麁獷語。

(8)斷穢惡語。      (9)常行忍辱。           (10)具善愛樂。

109.十法安樂住

(1)正見具足。      (2)見清淨戒行圓滿。     (3)儀範清淨。      

(4)隨順所行境界。    (5)不雜諸煩惱住。      (6)得無過失。

(7)具修梵行。 (8)得其同類。   (9)住一乘道。  (10)不事餘師。

110.十法善知四攝法行

(1)行利益施。  (2)安樂施。   (3)無盡施。    (4)利益語。

(5)如義語。    (6)如法語。   (7)如理語。    (8)利益行。

(9)同財而行利益。            (10)同其濟命受用等事。

111.十法妙相具足

(1)常修寂靜威儀。   (2)常修無矯詐威儀。  (3)常修清淨威儀。

(4)見者皆生愛樂。   (5)見者皆生善相。    (6)見者皆生無厭。   

(7)見者皆生悅意。   (8)見者皆生無礙。    (9)見者皆生歡喜心。

(10)見者皆生清淨心。

112.十法為他所依

(1)守護生死怖畏者。          (2)善導曠野險難者。

(3)濟渡生死大海沒溺者。      (4)無親屬者,為作主宰。

(5)為煩惱重病者,作醫師。    (6)無救護者,作救護。

(7)無棲託者,作舍宅。        (8)無歸投者,作歸投。

(9)無安止者,作洲渚。        (10)無趣向者,作趣向。

113.十法如大藥樹(,菩薩善能治愈一切有情諸煩惱病)

(1)受用其根,受用菩薩布施波羅蜜。

(2)受用其莖,受用菩薩持戒波羅蜜。

(3)受用其枝,受用菩薩忍辱波羅蜜。

(4)受用其葉,受用菩薩精進波羅蜜。

(5)受用其花,受用菩薩禪定波羅蜜。

(6)受用其果,受用菩薩般若波羅蜜。

(7)見時受用其色,見菩薩身受用其色。

(8)嗅時受用其香,聞菩薩名受用其聲。

(9)嘗(當)時受用其味,嘗於菩薩清淨功德法味。

(10)舉動受用其觸,親近菩薩恭敬供養。

114.十法勤修福行

(1)隨力供養三寶。           (2)病苦有情施妙藥。

(3)飢渴有情施飲食。         (4)寒熱所逼,施其覆護。

(5)常當尊重三學師。         (6)見諸梵行應問訊承迎。

(7)修治園林精舍。           (8)常施賑濟。

(9)平等養育下人,而為護持。 (10)常供持戒沙門、婆羅門。

115.十法善能施作化事

(1)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問深義。

(2)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聽受深法。

(3)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承事供養。

(4)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悉圓滿菩提資糧。

(5)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有諸成正覺者,作供養事。

(6)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自身示現成正覺。

(7)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示現往詣菩提道場。

(8)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轉妙法輪。

(9)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示現涅槃。

(10)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所,隨眾生心所應,悉現其相而度之。

菩薩作諸化事,而不分別能化、所化,往昔宿緣故,如彼日月不分別行,皆無發悟,亦無造作。

116.十法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1)能善具足,善積集布施行。

(2)能無缺漏戒,不雜染戒,出過二乘,清淨潔白,戒蘊具足。

(3)善具忍辱。      (4)善具精進。      (5)善具禪定。

(6)善具勝慧。      (7)善具方便。      (8)善具諸願。

(9)善具諸力。      (10)善具正智,善積集智。

住象頭山長壽天女,往昔在此已住九地,已供養,聞思修七萬二千佛。除蓋障菩薩問:何不轉女身?

佛授記:長壽佛。(供賢劫佛),(後成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9-8 07:30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