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04|回复: 0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二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2-11-4 15: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二集)  2010/7/7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72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十二面倒数第二行:
  「乙,同类。凡倡导忆念弥陀、愿生极乐之经典,均属同类。其中亦有亲疏,以持名念佛为亲,其它为疏」。这是先说明与本经除了同部之外有同类。下面黄老居士为我们举出来,同类里面第一部,「《佛说观无量寿经》,是经与以上大小二本,合称净土三经」,这是净宗最主要的经典,合称净土三经。「乃净宗基本经典,具谈十六妙门」,就是十六观;「劝导观想念佛与持名念佛。」《十六观经》是净宗重要的一部经,我们可以这样子说法,《大乘无量寿经》是净宗概论,从方方面面来介绍这个法门。小本的《阿弥陀经》便於受持,所以在中国这一千多年来,修净宗同学都把这个经本做为早晚课诵,非常的简要。这是世尊无量的慈悲,确实给我们一个容易修学的法门,一个方法。《十六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它里面讲十六种观法,这里面有观想念佛、有观像念佛、有持名念佛,最后第十六观是持名念佛。愈是在最后,这个法门就愈重要。在古时候中国跟印度都有这个说法,最好的、最殊胜的是摆在最后。在文艺表演里面属於压轴戏,最好的一出戏总是放在最后,让观众看到愈看愈有兴趣;如果最好的摆在前面,看完了,后面都不如前面,大家就不看、就走了,最好的放在后面。
  那你就晓得,十六观里把持名念佛放在最后,这就知道净宗修学方法,持名实际上比观想、观像都要殊胜。为什么?这些经过去我都讲过,我在学《观经》的时候曾经问过李老师,问他十六观的观想、观像,还有一个实相念佛没提。观想就有十四种,唐朝智者大师就是修观想念佛往生的,所以这个法门也就跟著传到韩国、传到日本。在中国,修观想法门的不多,我向老师请教为什么,老师告诉我,观想不容易成就!譬如第一观,观落日悬鼓,什么叫成就?你睁开眼睛看到,黄昏太阳下山那个太阳就在你面前,你真能看得见,闭著眼睛,这个景象也在你面前,你试试看你什么时候能观成?真观成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得把这个东西拿掉,不拿掉你著相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还得把它拿掉,拿掉比观想成就还要费事、还要困难。他说念佛好,念佛只要一句名号,要你放下很简单,比放下你那个观想容易多了,想想是有道理。所以要记住,经上这句话是总原则、总纲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为什么叫你修观?是叫你把其他的杂念除掉。就像我们一心称念,这一心才能往生,而不是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当然那个品位高了,事一心不乱生方便土,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土,我们今天初学的人能够生凡圣同居土就成功了。所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劝导我们,他以他自己做例子,「我一生求生净土,只希望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满足」。这是示现给我们看的,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不难,善导大师讲的「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怎么念法?还是要一心称念。这个也重要,就是念佛的时候不能夹杂妄想,不能有妄念,这就叫一心。一心做到的时候,不怀疑、不夹杂,这就叫一心。所以真正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一定要知道,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劝导我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异口同音都来劝导,要不是无比的殊胜,佛会劝我们吗?机会太难得了!众生愚痴,以为这个法门简单,大概不甚高明,要别求法门,以为别的法门都比这个高,错了。愈殊胜愈简单,古今中外没有例外的,最简单的最殊胜。
  前面概要里详细说明过,持名念佛是称性起修,以如来果地觉做我们因地心,因果不二,这个太殊胜了。一心向往,我们就会把这个世间放下,这个世间里面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就如同古人所说的,这是世间的滋味,一般人贪恋,世味哪有法味浓!法味里面最浓的持名念佛,你为什么念不下去?你持名没有尝到法味,没尝到味道,所以你会退心。你为什么没有尝到味道?念佛的时候有怀疑、有夹杂,怀疑这个法门是不是最殊胜的?这法门是不是真的?我真能往生吗?真有极乐世界吗?犹疑、怀疑。第二个,对世间名闻利养的贪恋放不下。所以你勤苦念佛,念若干年都得不到法喜,都没有品尝法味出来,原因在此地。
  《无量寿经》的经题好,上半段是讲果报,下半段是讲修因,你怎么修?修因讲了五个字,「清净平等觉」。我们学佛的人修什么?修清净心,用什么方法?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清净心,都是修平等心,都是修觉。清净心得到,你证阿罗汉果;平等心得到,你成了菩萨;大彻大悟,那就是觉,你成佛了。你修因得到的果报是什么?大乘,大乘是智慧,《华严经》上所说的,「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大乘是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你全得到。得到清净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在方便有余土,清净心不容易得到;得到平等心,再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生到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华严经》上初住以上的菩萨,法身大士,等於成佛了,这都难,这都要念到一心不乱。净宗最殊胜的就是凡圣同居土,太殊胜了,凡圣同居土,我们真的要求往生的话,每一个人都能,决定可以得到,最殊胜的就是这个。
  极乐世界跟其他世界不一样,真的像《华严经》所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生到同居土同时也等於生到方便土跟实报土。为什么?它那个地方没有空间维次,不像其他的诸佛国土,其他诸佛国土确实有空间维次,不同空间维次你见不到,极乐世界没有。所以我们即使是生到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到极乐世界,你可以看到观音、势至,你可以见到文殊、普贤,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实报土。实报土的这些大菩萨跟凡圣同居土下下品也常常在一起,这个缘分难得!你常常跟他们亲近,常常听他们的教诲,进步就快,他不会退步,没有退步的原因,只有向上提升。老师是诸佛如来,同学是诸大菩萨,你到哪里去找这个修学环境?生到极乐世界决定一生成佛,他寿命长,无量寿,你说这个缘多殊胜。没有遇到是没法子,遇到之后,你还留恋这个世间你就错了,这个世间只要有一桩事情放不下,就把这一生的机缘空过了。所以我们要彻底放下,一丝毫留恋没有。
  我们住在这个世间,最重要的就是求往生,还没走之前,身体还在此地,要学菩萨,尽量劝劝别人,佛度有缘人,你劝人,他肯相信、他肯发愿,这个人得度了,你帮助他成佛了,你成就也帮助一个成就了。你帮助的人愈多愈好。大慈菩萨告诉我们,你能真正送两个人往生,比你自己念佛就强;你要能劝十个、二十个,你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要我们人间的话来说,一定嘉奖你,带得愈多愈好。这是佛经上说的,一点都不假。除了自己念佛求生之外,尽量帮助别人、劝导别人,用什么劝?要现身说法。走的时候不生病,预知时至,没有痛苦,你这样往生人家看到了,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早年我还没到台湾来之前,香港何世礼的母亲念佛往生净土的,父亲何东爵士在香港很有地位。他们全家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毕竟他们还受过中国传统文化,所以对老母亲很孝顺,家里设有佛堂,各人修各人的,老母亲天天念佛,他们星期天上教堂;这一家还挺和睦的,有中国传统教育,使他们和谐相处。老母亲走的时候,真的开了一个往生大会,老太太预知时至,走的时候是坐著走的。通知香港这些新闻界,走的那天大家都去看,真的走了,所以新闻媒体都报导,那个时候没有这些电视,这是三十多年前。她这一走,何世礼全家念佛了。你看,不用说话,表演给他看,你看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以后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捐献出来,就是现在的东莲觉苑,东莲觉苑就是何东爵士他的家,捐献出来做佛教道场。老太太一生没讲经说法,可是这一表演度了多少人!让多少念佛人看到生起信心,一点都不假。像这种方式,成就自己也成就别人,到处都是。
  这大概四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教学,佛光山有个长工,他们那个工程是一年到头不中断的,在佛光山做工的工人,是当地人。有一天晚上,我们带著几个学生,月光非常好,我们在草地上讨论佛法,这个工人就走到我们这边来,也来听。听了一会,他告诉我们,劝我们念佛,他说念佛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他亲眼看见他的邻居,一个老太太,念佛三年站著往生的。老太太人非常慈悲,有爱心,欢喜帮助别人,她没念过书,不认识字,拜佛、拜菩萨,也拜神,什么都拜,常常赶庙会。三年前她娶了个媳妇,媳妇懂得一点佛法,就劝婆婆专念阿弥陀佛,哪里都不要去、都不要拜。婆婆有善根,她听媳妇的劝导,就在家里设了佛堂,每天念阿弥陀佛,念《阿弥陀经》,不再参加这些庙会,专修净土,三年。走的这一天是晚上,吃晚饭的时候,老太太叫家里的人,你们先吃饭,不要等我,她去洗个澡。她真的去洗澡了。可是儿子、媳妇很孝顺,都等她,等了很久没出来,再进去看看,看她确实洗过澡了,喊没有人答应,就找她;最后看她站在佛堂,穿著海青,整整齐齐,手上拿著念珠,面对著佛像,叫她不答应,到旁边仔细一看,她走了。这个工人告诉我们,亲眼看见,一点不假,劝我们要念佛,要求生净土。台南将军乡的人。这桩事情我们现在提起,还有很多人都知道,还记得很清楚。所以自行便是化他,机会决定不能错过。持名念佛是《十六观经》里面最后的一观,第十六就是持名,劝我们持名念佛,所以比观想、比观像要殊胜,容易还殊胜。
  第二种,「《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劝导持名」,它里面也教人持咒,这个咒是往生咒,有人学。我早年在台北讲经,有个老居士,年轻就学佛,那个时候我出来讲经,大概三十多岁不到四十岁,这个老居士五十多岁,他看到经上讲,念满三十万遍往生咒就能见到阿弥陀佛,他真干,用了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念满了三十万遍。来给我说,他说:净空法师,经上讲的三十万遍就能见到阿弥陀佛,我念满三十万遍为什么还见不到?他就生起问题了。三十万遍是怎么个念法的,这一点那你得注意到。你看念佛、念咒、念经都是一个标准,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叫念佛。你念三十万遍往生咒,念咒的时候还打妄想,念咒的时候还想著看看灵不灵,这就有问题了,把你念咒的功夫全破坏了。所以古人讲,「念经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为什么?愈简单愈容易摄心。经文很长,从头到尾念一遍你能不起妄念吗?真正不起妄念,这才叫功夫。这部经读下来,当中有很多个杂念在里面,把你的功德破坏了,不是完全没有,大幅度的减弱了。所以咒,咒语比较短,容易摄心,但是最短的佛号,四个字,「阿弥陀佛」,希望这四个字里头不要夹杂,这比往生咒容易多了,往生咒那比念佛难。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一定要求自己,早晚课也好,平常散念也要注意不夹杂,要注意这个。思考问题的时候就把念佛放下,思考完之后再提起佛号,不能一面念佛一面想事情;一面念佛一面工作,那个工作不用头脑的可以,不妨碍,需要用思考的那就妨碍念佛。这个不能不知道。绝对不是说法门有问题、经咒有问题,那个没有问题,是我们自己错用了心,问题发生在这个地方。这是讲到持咒。实际上古人讲得很好,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梵语,没有翻译出来,等於是咒一样!这个道理不能不知道。
  下面第三个,「《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后人,这个人就是魏源(魏默深),他把「普贤行愿品」这一卷,最后这一卷从《华严经》抽出来附在净土三经的后面,称为净土四经。诸位如果将来在哪里看到净土四经,你就晓得怎么多出一个,多出「行愿品」,咸丰年间魏默深居士他加在里头的。第四个是「《后出阿弥陀佛偈经》」,这一部完全是偈颂,一共有五十六句。这个偈子里面有这样两句话,「发愿喻诸佛,誓二十四章」,这个发愿是阿弥陀佛发愿,喻就是告诉,告诉一切诸佛如来,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他做报告,对诸佛做报告,他发了大愿,二十四愿,「与本经汉吴两译中弥陀廿四愿相同」。
  下面第五种,「《首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劝导众生,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他还教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里面讲的。第六种,「《般舟三昧经》后汉月支三藏支娄迦谶译」。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大方等大集贤护经》」,是这部经的异译,也就是同一个梵文本,不同的译本。「经主九十日为一期,不坐不卧,修佛立三昧」,这个法门不容易修,为什么?它一期是九十天,三个月,三个月不能睡觉、不能坐著,只可以走,绕佛,走可以、站著可以,不能坐、不能躺下来。修这个法门要身体好,年轻可以,年岁大了就很困难,大概四十岁以前可以,四十以后体力就不行,你就做不到。
  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第一位参访的吉祥云比丘,他修的就是这个法门,叫「佛立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净土。所以你看这五十三参,那个用意很深!中国跟印度都是有这么个概念,先入为主,善财在文殊菩萨会下成就根本智,怎么成就根本智的?执著放下了,得清净心;分别放下了,得平等心;妄想放下了,起心动念放下了,成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他得到了。中国人讲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华严会上这是初住菩萨,法身大士,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会下证得这个果位,圆教初住,所以老师才叫他去参学。诸位要知道,真正参学的条件就是这个,你没有见性没有资格参学,明心见性你才有资格参学。参学的用意在哪里?参学是破无明习气。你看你无明是破了,起心动念放下了,还有习气,习气怎么办?习气要在参学里面把它断掉,所以参学叫历事炼心,这个时候你禁得起考验,无论是顺境逆境,老师鼓励你去接触,你不会被外面境界影响,在一切境界里面能把你无始无明习气自然的淘汰掉,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所以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菩萨、都是佛,那善知识不是普通人,都是诸佛如来化身,化什么样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里头有善有恶,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我们踏进这个社会,从早到晚你所接触的这些人,那就是五十三参,我们眼见色、耳闻声,能不能不动心?能不动心,不起心不动念了,你才有资格参学;如果一起心动念,你就被境界转了。所以参学不是简单的事情,参学成就后得智。
  根本智是般若无知,那是什么?那是定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根本智;参学呢?参学是后得智,无所不知。是不是在境界里学无所不知?不是的,境界现前,你智慧就生起;没有境界的时候,心地干干净净,一个念头都没有,不是从外面学的,不是的。这个不能搞错了,是面对著所有境界来的时候,你自然生智慧来对应它,决定不生烦恼。烦恼是什么?七情五欲,顺境生贪爱,逆境生怨恨,不生这个,它生智慧,这些道理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有没有参学?没有,我们随缘随著变,人家善财童子就是《还源观》上四德里面讲的「随缘妙用」,妙用是生智慧,决定不生烦恼。所以最后第五十三参,就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看他的表法,始、终,这就是说明,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自始至终修念佛法门,跟老师一样,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告诉我们这么一桩事情。所有境界都接触,他才能普度众生,他没有一个法门不知道,只要一接触就明了,生智慧不生烦恼。「天台称之为常行三昧」,这智者大师称他们,「唱名观念」,唱名就是念佛,观念阿弥陀佛。
  第七个,「《往生论》天亲菩萨造。倡五念法门,求生净土」。「净土宗三经一论」,一论就是这一部,这是净土宗基本的经典。《往生论》里面说,「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这个安乐国土就是极乐世界,「见彼阿弥陀佛」。五念是什么?第一个是「礼拜」。礼拜就是修恭敬心,所以这个要知道,恭敬心是性德,跟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一个意思,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里面讲三世,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佛,释迦牟尼佛给我们介绍过,有《过去千佛名经》。现在佛,像卢舍那佛,《华严经》上讲的,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都是现在佛,世尊也给我们介绍三千尊佛名,现在佛。未来佛,哪些人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一切众生?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对阿弥陀佛,就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一切众生,这叫礼敬诸佛。我们看这个人不顺眼,看那个人讨厌,你就看到佛讨厌。一定要知道,他本来是佛,现在怎么?现在他还是佛,不过是迷惑颠倒就是了。我们不要看他迷惑颠倒,看他的自性,他本来是佛,这一点非常重要,把我们这恭敬心生起来。恭敬心是性德,我们迷失了自性,所以才分种种差别,觉悟了是平等的。
  第二个是「称赞」。你看跟《华严经》十大愿王一样,称赞如来。礼敬没有分别,一切恭敬;赞叹就不一样,与性德相应的就赞叹,与性德不相应的不赞叹。所以善财五十三参里面有几位善友那个行为不善,做贪瞋痴的,你看善财有恭敬、有供养,没赞叹;与性德相应的善法,他有礼敬、有赞叹、有供养,差别就在此地。於是我们要学习,这个人是恶人,恶人做了好事,事是好事,应当赞叹,赞叹他这一桩事;他做的是坏事,不赞叹,不说、不批评,社会风气才能端正。这些做不善的人他会有惭愧,你看我做一点好事人家就赞叹我;做了坏事的时候他都不说,他都能包容,都能原谅我,他就会回头。一定要有个善心善愿,帮助别人回头是岸,不要责备,责备有的时候他起反感,不但不能接受,更生起怨恨心,那个事情麻烦了,你跟他结了怨,以后在六道里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决定不跟人结怨,受了害,受害也不结怨。
  我前两天在印尼,有位同学问我,大概是有人欺骗他,骗了他不少钱,他要找律师起诉,要把钱要回来。他问我:我这样做对不对?我一看他,他是个企业家,很有钱,我说那点钱在你身上算不了什么,你用他用不都是一样,何必要去计较?这才叫学佛。如果你真的是没有钱被人家骗了,对你生活有点影响,我看你不像,你是大富长者,骗你个几百万不算什么,算了,别追究了,你真的舍不掉,来生他还会还你。所以真正懂得业因果报,你的心就放下了。人在世间有没有吃亏的?没有,一个吃亏的没有。有没有占便宜的?一个人都占不到便宜。没有占便宜的,也没有吃亏的,你这世占了他的便宜,来生要还他,还得要加利息,哪里会占便宜!明白这个道理,你的心是定的,不会受外面境界影响,你会欢欢喜喜、快快乐乐。见到他的时候还问他最近好不好,骗的这些钱一句不提,没事一样,这是你有一点智慧了;看到生气是你分别执著没放下,这个境界在考验你的功夫,你不及格,你还念念想著这个事情,不及格。
  第三个是「发愿」,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第四个是「观察」,第五个是「回向」,五念门。观察,就是止观里面的作观,也就是我们一般讲,对於事实真相明白了。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性相理事因果都清楚、都明白,这叫智慧开了,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在今天,特别回向全世界这些苦难众生,化解灾难。无论信仰哪一种宗教都好,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应当把你所修积的功德要回向、祈求,宗教里面讲祈祷,祈求世界和平,祈求灾难化解。
  第八种,「《往生论注》」,这是古注,「北魏」,南北朝时候,北魏昙鸾大师的,现在都收集在净土丛书里,学《往生论》,这个注子是非常重要的参考,我过去讲《往生论》也看这部注解。后面第九个是「《游心安乐集》」,这也是唐朝道绰大师的著作,都是与我们这部经同类。
  下面是讲「带说净土经论」,这是附带的,这就多了,应该有一百多种。老居士在此地是略举十二种,这比较著名的,也是净土宗的祖师大德们讲经说法常常引用到的。「复有诸经论,虽不专论净土,但亦带摄称赞极乐,劝导往生。其中昭著者」,明显的、众所周知的,这略举几种。「如《法华经》、《悲华经》、《随愿往生经》、《文殊说般若经》、《目莲所问经》、《十往生经》、《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经》(求生极乐世界)、《入楞伽经》(佛记龙树,生极乐国)」,龙树菩萨,他也往生极乐世界,「《毗婆沙论》」,这是龙树大师他的作品,「《大智度论》」,也是龙树菩萨作的,「《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作的,「等等」。
  黄念祖老居士写这本注解,引用经有八十三种,论著有一百一十种,总共是一百九十三部,这个注解里头。所以我们学这个注解,这次发心是学这个注解,也就等於学了一百九十三种经论。很不容易!老居士写这部注解,得到这么多参考资料,我觉得那也是佛菩萨加持的,太难太难了,应当是有很多佛友到处搜集参考资料去送给他。我到他家房间里,那个小书房里面一看,堆满这些书,很多都是古书,我说你从哪里来的,他也不知道,真的是三宝加持。「净土经论约百数十部」,他这里引用就是一百九十三;「以上就本经部类」,同部、同类的,「与带说净宗经论略举其要。至於密部有关净宗之典籍,为数尚多,均未列入」。黄老居士是密宗的金刚上师,密宗里面有修净土的,这就没有引用在此地。
  下面第八段,「译会校释」,这里面讲四桩事情,译是翻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会是会集,「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这叫会集本;校是校订,有一种,彭际清居士的;「释」,这是解释,就是注解,「指本经诸本之注释」,就是注解。下面第一段,「甲、本经译本」,翻译的本子,「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这四句话是梅光羲居士序文里面讲的。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不是一次,这后面会给我们介绍,多次宣讲。流传到中国之后,这些译经的法师看到都欢喜,都做这个工作,所以从汉到宋八个朝代,大概也有八百年,一共有十二种翻译,可以说《无量寿经》的翻译最多的,有十二种,叫东来最早,汉朝时候就传到中国来;译本独多,翻译次数之多,可以说《无量寿经》是第一。「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元而降,仅存五种」,也就是说,十二种里面有七种失传。我们中国人编译《大藏经》、编译佛教丛书,宋朝时候开始的,才把它收集在一起。以前没有收集,所以很容易散失,因为本子太少,那个时候经本全是手抄的,没有印刷的。
  底下就介绍这个译本,第一种,这是先讲现存的,「《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月氏」,月氏是一个国的名字,现在的新疆,「沙门」,这是个出家人,「支娄迦谶译於洛阳。(以下简称《汉译》)」,这部经现在《大藏经》里面有,保存著有五种,按照朝代先后排顺序,这个排在第一,《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二种,「《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阿弥陀经》」。这是「吴」,吴是三国时候,魏蜀吴,三国时候吴国,也是一个在家居士,「优婆塞」是居士,他也是月氏人,这都是西域的,「支谦字恭明」翻译的,「以下简称《吴译》」。这部经的经题都是用梵文音译的,「佛说诸佛阿弥陀」,阿弥陀上加上个诸佛,这是有意思的,为什么?阿弥陀是一切佛的总名号。你们想想看,阿弥陀不是不能翻,可以翻的,阿翻作无,弥陀翻作量,佛翻作觉,无量觉,你说哪一尊佛不是无量觉?那你就晓得,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把所有一切佛全念到了,一个都不漏,不但过去佛在里面,现在佛在里面,未来佛也在其中,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总名称,又是自性的名称。「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这是如来十号之一,这个十号后面经文里面会讲到。十号里面有正遍知,翻成中国意思正遍知,正是正确,没有一丝毫错误,遍是遍知,也就是我们讲的智慧里面的后得智,般若无知、无所不知,这是无所不知的意思。也有等正觉的意思,这个等正觉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无上正等正觉,它有这个意思在里头。下面过度这两个字,是自度度他的意思,自己过度了得要度人,所以说「过度人道经」,换句话说,这个经说阿弥陀佛如来济度(救济、度化)众生的一部经典。这是经题的大意。
  第三种就是叫「《无量寿经》,曹魏」,这也是三国,三国的时候魏国,「印度沙门康僧铠译於洛阳白马寺。以下简称《魏译》」,现存五种原译本,这个本子流通最广,它译得好。第四种「《无量寿如来会》」,唐朝「南印度三藏」法师「菩提流志」翻译的。这个本子出自「《宝积经》」,所以是《宝积经》里面的一会,无量寿如来会。「以下简称《唐译》」,后面讲到唐译都是说这一部。第五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宋朝时候「西域沙门法贤译。以下简称《宋译》」。这是现存的五种,我们能够看到《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
  「至於佚失之七种,据《开元释教录》」,《开元释教录》,释是释迦牟尼佛,释教就是佛教,就是藏经的目录,这是最早的藏经目录。目录里有,但是书没有了,书找不到了,所以目录里收的还有七种,下面也给我们提到了。第一种叫「《无量寿经》,二卷,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译」。这部经失传太可惜了,为什么?安世高翻得真好!早期翻经的时候,他真是首屈一指,翻得好。外国人把佛经翻成中文,让中国人看到非常欢喜的,早年是安世高,以后是鸠摩罗什,这个经失去真正可惜。第二种叫「《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卷」,这也是「曹魏」,三国时代,魏国,「沙门」,这出家人,「帛延译於洛阳白马寺」。第三种叫「《无量寿经》二卷」,晋朝「沙门竺昙摩罗多,晋言」,就是中国话叫「法护」他所翻译的。第四种「《无量寿至真等正觉经》二卷」。它又一个名字叫「《乐佛土乐经》,一名《极乐佛土经》。东晋西域沙门竺法力翻译」。第五种叫「《新无量寿经》二卷,东晋迦罗卫罗国」,这是印度人,「沙门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译於道场寺」。这些法师在中国译的经很多,但是《无量寿经》失传了。第六种也叫「《新无量寿经》,二卷,宋凉州沙门宝云译於道场寺」。第七种也叫「《新无量寿经》二卷」,也是「宋罽宾国」,这是现在的新疆,这地方在现在新疆,这是出家人「昙摩罗蜜多」,翻成中国的话是「法秀」,他所译的。「以上阙失者七」,这七种译本,「连前存世者五,世称十二代译。实则八代」,八个朝代,十二种翻译。他底下讲,计汉代(后汉)二种、三国的时候「吴」有一种、「魏」有二种、「西晋」有一种、「东晋」有二种、「刘宋」二种、唐朝一种、「赵宋」一种,「盖译时,分在八代,译本则为十二种」。这是把《无量寿经》翻译的本子做了简单的介绍。
  「《甄解》云」,《甄解》是日本道隐法师作的《无量寿经》的注解,名字叫《甄解》,这里头有这么几句话,「凡於诸经中,传译盛无如今经。斯乃以出世正意,利益无边故也」。日本这些法师,他们所用的《无量寿经》的经本,多半都是康僧铠的本子,所以他说「今经」都是指康僧铠的翻译本,在日本非常盛行。这里头两句话非常重要,「出世正意,利益无边」,这是讲净宗法门无比殊胜。《会疏》也说,《会疏》也是日本峻谛法师他的注解,「凡於一切经中传译盛然,无如今经。斯乃道理幽邃,利益最上故也」。「两疏同一卓见」,这句话是黄念祖老人的评语,日本这两种注解有同样的看法,利益最上,利益无边。
  「存世五种,差异较著」,就是现在《大藏经》里面这五种原译本,内容差别非常显著,「不似《阿弥陀经》之两译与《金刚经》之六译,其文之详略虽稍有异,而内容实是相同」。他就举出这个例子,《金刚经》在《大藏经》里有六种译本,六种翻译本,现在流通最广的、大家最喜欢念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罗什翻得好,意译,他不是照文字直接翻译,把经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也就是用中国的语气来翻译,所以我们看起来特别顺畅,像中国人自己写的文章一样。「今经五译」,这五种译本,「不但文字详略差别悬殊,且内容深广亦复有异。例如弥陀因地大愿」,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宋译为三十六愿,魏唐两译则为四十八愿」,差别这么大,「且愿之内容,各译亦复不同,可见出入之巨」,巨是巨大;「现世流传,魏译较广」,康僧铠的这个本子流通最广。「《甄解》指出,以汉吴两译,对校魏本,粗举大者,计有八异」,就是不同的地方、显著的地方,八种不一样;「如与唐本对检,略有七异。今不详录」,这就说明五种原译本里面差别很大。「至於宋译,与诸译差异更大」。这是大问题,如果梵文原本是一种,翻译的人再多,应该都是大同小异,不会有很大的差误,有很大的差误这问题在哪里?
  「诸译何以不同」,这个诸译是讲我们现存的五种译本,为什么不同。「清沈善登居士《报恩论》曰」,他作了一部书,《报恩论》,现在讲是论文,他学佛的论文。里面有这么一段,「其所以不同之故。略考诸经,约有三端」,考是考察这五种经本,我们叫考据,这五种经本,至少有三端可以说明。第一个,「译手巧拙不同」,这讲翻译的人;第二,「梵本传写不同」,那就是不是一个梵本;第三个是「本师前后多次宣说不同」,这一条非常重要。「本师三百余会说法,既多指归净土,则自然屡说不一说,而亦随时随机,开通大意,依义不依语,显然可知。故知《无量寿经》乃佛多次宣说,梵本不一。译者所据不同,且译笔之巧拙有差,於是译文自然差异也」。这是沈善登居士的看法,这里面他说的第三点非常重要,应该是翻译的人依据梵文的原本不一样,所以才有这么大的差误;如果是一种梵文本,不应该有这个现象。前面举《金刚经》有六种翻译,原本是一个,你看现在六种翻译,内容大同小异,没有这样大的差误。《无量寿经》这五个本子里面差别很大,所以判断至少三种不同的本子。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说法都只讲一遍,没有重复讲第二遍的,唯独这部经,现在看这个样子至少讲过三遍。失掉了还有七种,如果那七种现在存在,可能还有差别。这就说明至少释迦牟尼佛说三次以上,那就显示这部经的重要性,能普度一切众生,在一切法门里无比殊胜的第一法门,所以常讲。
  每讲一次,不可能讲的完全相同,就像我们学《无量寿经》,我学的本子就是夏莲居老居士这个会集本,我用这个本子讲这部经,过去讲过十遍,每一遍不一样。所以有同学来跟我说,要把我过去所讲的写成讲记,我说可以,最好是会集,把我过去十种本子大家都看看,不相同的地方都节录上去,这就比较圆满。这次是第十一次,十一次我们改变了个方法,讲注解,讲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也是纪念我们过去相识一场。非常不容易,在那个时候,在国内讲这个本子他一个人,没有第二个人;在海外,讲这个会集本也只有我一个,也没有第二个。我们碰头见面无量的欢喜,我们交换修学讲述的心得,我知道他注解这部经的辛苦,带著重病日夜不休把这部注解完成,完成之后没多久他就走了。在那样的环境当中,实在是不容易,这是三宝威神加持。这个会集本、这部注解,肯定流通到佛法在这个世间最后消失。佛在《法灭尽经》里面告诉我们,佛的法运一万二千年,从释迦牟尼佛灭度那天算起一万二千年。依照中国人古大德的记载,释迦佛灭度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七年,跟外国人说的不一样,外国是二千五百多年,二千五百五十几年;二00六年是五十年,今年应该是五十四年,二千五百五十四年,我们中国祖师大德记载的是三千零三十七年,这里面相差差不多五、六百年。这些我们不必去考证,这桩事情谁都说不清楚,除非把释迦牟尼佛找来,别人是讲不清楚的,都有根据。
  我们想到这个法门的承传,利益无边,在当前这个时代往后,真正学佛能得度,这个得度的标准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只有这个法门,换句话说,只有这部经、这个注解。其他经论虽然多,法门虽然多,断不了烦恼,这是事实。不要说微细的烦恼,最粗重的烦恼,八十八品见惑你能断得了吗?能断八十八品见惑才证须陀洹果,没出六道轮回,但是决定不堕三恶道。须陀洹,天上人间七次往返,这讲修行要经历这么长的时间,证阿罗汉果,这才能超越六道,还不能超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还要很长的时间。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小乘须陀洹断烦恼的这个层次,跟《华严经》上十信位初信菩萨断证的相等,你说谈何容易。见惑里面头一个身见,身见用什么来做代表?很简单的说,自私自利,有没有人能把这个断掉?不再执著身是我。再第二个,断边见,边见是什么?对立,这个大家好懂,你能跟人不对立、跟事不对立、跟一切万物都不对立了。第三是成见,我们今天讲主观观念没有了、放下了,能够恒顺众生了。不简单!一条都很难。所以黄念老告诉我,修禅不但不会开悟,禅定都得不到,过去还能得禅定,现在禅定得不到了;修密,三密不能相应,只有净土。所以他老人家参过禅,他的老师是虚云老和尚;学过密,密宗的上师,他的老师是贡葛老人,他最后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告诉我,一天十四万声佛号,万缘放下,日夜不休,太累了打个盹瞌睡一下,醒过来佛号就接著,一天十四万声。听老师的话!他的老师是夏莲居,夏老走的时候也是念佛往生的。夏莲居老居士也是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到最后全都是选择西方净土。所以这次我选讲这个注解,纪念老居士。他用心很苦,这个注解要把它传下去,细讲一遍就能传下去。所以我们题目定的是「净土大经解演义」,我定的这个题目。
  沈善登居士这句话我们看过了,我们再看底下,他说「沈氏复明梵本易误之因曰」,这个梵本里容易出错误,什么原因?「盖梵策皆写本,易致脱误」。印度传过来的梵文原本,在故宫博物院有收藏,诸位有机会可以看看。它是写在贝多罗的树叶,把这个树叶,那个树叶像我们香蕉树那种树叶一样,把它一片一片切得一样大,两边打个洞,用绳子穿著,大概一面可以写五行,顶多写六行,两面都写。所以它用绳子穿起来的,很容易,绳子一断它就散开,很容易失掉,这是容易脱误。「如汉译大本经,乃尔劫时下,脱误数十字,文义不贯」,这个文义连不下去。这是举例子,这种情形很多。「又《四十二章》藏本」,就是《四十二章经》,这是在中国翻译经典第一部,最初翻译的,等於是诸经的节录。它不是一部经,很多经,佛所讲的重要的东西,一条一条的记录下来,一共是四十二段,摩腾、竺法兰他们最初到中国翻出来的。这个本子都是手写的,「与石刻赵文敏写本,及藏外流通各本,章节前后多寡各各不同」。这个差别太大了,我们看到许多《四十二章经》,拿来看内容不一样。当时流传下来,抄的人很多,有人抄漏了,有人抄多加了几个字,这都常有的事情。所以梵文当时传到中国来也会有这种情形,不是一个人写的那么长,一个人写一点,写的人很多,有时候能连起来,有时候连不起来,它当中掉一页你就连不起来。
  所以,《四十二章经》「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法苑珠林》这是在过去一般读书人,没有时间看佛经的,一定看这部书,这等於说是佛教百科全书。它里面分一百类,在各个经论里面就抄下来的东西,你要引用非常方便,我们自己查经很困难,人家查好了。都是唐朝人编的,这属於类书。「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这说明原因,抄写的人多,同样一个原本,我们两个人去抄,我们把抄本来对照,两个人可能就不一样。原本是一样,抄的不一样,抄漏掉了,粗心大意,或者抄的时候,念的音我们写别字了,所以错别字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这都是研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误。「又曰《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这是《甄解》,他也感到大概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止一种,所以才有这种情形发生。
  「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这是从现在留下来翻译的经典来推断,肯定佛不止一次讲这个经。「且诵习者多」,读诵、学习的人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策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这里头有一句我们要特别留意,「诵习」。现在这个时代,佛教衰了,衰到什么程度?佛教变成宗教了。我们后世的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有罪!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十岁开悟就教学,教了一辈子,一直到老死,没有一天空过,他教学。教学的时候没有文字、没有书本,这些经典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大家公推阿难尊者,把佛在世讲的这个经重复讲一遍。阿难的记忆力好,又听得最完整;释迦牟尼的侍者,一天没离开,照顾佛陀的,请他复讲。五百同学作证,听阿难讲,讲的大家都点头,确实佛是这么说的,记录下来。有一个人提出意见,好像不是这样的,那这句话就不要,取信於后代。所以经典是什么?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对大众的教训。听了佛的教诲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是习,学而时习之,我们才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经不是给我们念的,念是一个手段,把它记住,重要是在习,习是什么?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变成我们自己的见解、思想,这个重要。
  今天我们大家把佛当作神来看待,错了,佛不是神,佛是人。在称呼上清清楚楚,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弟子,我们跟释迦牟尼佛什么关系?师生关系。宗教里头没有师生关系,它不是宗教,我们后来的学生不肖,把它变成宗教,对不起他,这就有罪过。佛教在中国变成宗教的历史很短,李老师曾经告诉我,不会超过三百年。历史上记载的,干隆、嘉庆的时候还没变,佛教所有的这些道场,寺院庵堂都讲学、都上课,所以寺院庵堂是学校,它跟寺庙不相干。所以佛家称寺,寺不是庙,庙里面是宗教的,那是供神的,佛不叫庙,佛叫寺。寺是什么?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直接归皇上管的这个机构叫寺。你们现在如果有机会到北京,到故宫去看看,你看故宫里很多办事机构,挂的那个牌子都是用寺。所以佛教称寺,直接归皇上管的,佛陀教育。从汉明帝之后,中国是两个教育体系,一个是儒家的教育,宰相管,这个机构叫礼部,礼部是教育部,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寺是佛教教育,那个时候第一个寺是白马寺,纪念白马,白马驮佛像、驮经书有功,这中国人的厚道,对畜生都不忘记它,它有功於佛,所以用它的名字叫白马寺。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归皇上管,不归宰相管。
  你看这个体系一直到清朝初年,康熙、雍正、干隆,到嘉庆,他们对於儒释道都下真功夫。宫廷里面讲经的这些教材都在《四库》里头,我看《四库》常常把这个东西翻来,看看当时宫廷里面是怎么讲的,都在,讲义都在。对於佛教特别尊重,所以佛教的讲义不在《四库》,在《大藏经》,特别编一部《大藏经》。道教的在《四库》,儒跟道都在《四库》,只有佛教是例外,这对佛教特别尊重。我们今天有使命,真正做佛的弟子,要把佛教恢复到教育,所以我们称佛陀教育。称佛教,大家会误会,说佛教是宗教,加两个字,这不得已的,佛陀教育。真干,我们天天在一起学习,这不是迷信。现在变成怎样?学习的人太少了,拿著佛教名义去做生意的人太多了。这个我们也不必再说了,不要再提了,自己认真努力去做就好。一定要找志同道合,做出牺牲奉献,做如来的真实弟子,做如来的传法人,这个使命、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6 23:36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