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792|回复: 19

广州有正统的唐密准提法传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发表于 2006-9-5 17: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广州的唐普式法师有正统的唐密传承,能传授正规系统的唐密准提法,具体的情况可以请同修查看唐密网站http://www.guhyayana.co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3

主题

172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3103
发表于 2006-9-13 00: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站打不开,有问题,请问师兄是在广州那里,他是哪个地方的法师,你说的唐密就是现在的东密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00: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a href=\"http://www.guhyayana.com/html(gb)/kuangjia.html\" target=\"_blank\" >http://www.guhyayana.com/html(gb)/kuangjia.html</A></P>
<>可以打开,内容你可以慢慢去看!有其他问题可以加我的QQ。</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0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STRONG>略 说 唐 密 </STRONG></P>
<>1987年陕西省法门寺从地宫中挖掘出密藏珍宝,其中发现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立即引起世界性的轰动。7年之后,1994年8月3日,新华社通讯社又向全世界播发了这样一条消息:“今年3月以来,陕西扶风法门寺博物馆,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佛协、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陕西省佛教协会等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吴立民、丁明夷、韩伟、许力工等,五次聚会法门寺,对法门寺唐代地宫文化系列及内涵进行了多学科专门研究。在深入发掘法门寺佛教历史文化基础上,破译了唐王朝最后一次迎奉佛骨在法门寺地宫举行的礼佛阵容的文化程序,使唐密世界在失传千年之后终于打开了它神密的大门。法门寺地宫唐密曼荼罗的揭秘,是继地宫珍宝发现之后,中国考古史和世界佛教史上又一重大发现。”江泽民主席等国家领导人题词作了鼓励,中国佛协会长赵朴初说:“这是与佛骨舍利面世有同样世界意义的重大发现。”<BR>  唐密曼荼罗,大多数人不知所以,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的发现有同佛骨舍利有同等意义?这就得对唐密的历史和内容进行研究了。<BR>  一、 唐密的缘起<BR>  在佛教界,提到八部论主龙猛(龙树)菩萨无人不晓。当年,法身如来大毗卢遮那佛现身色界顶,大自在天法心殿说法开示,演说《大日经》、《金刚顶经》,金刚萨捶(又称普贤菩萨)承大日如来之命,将二经记于贝多罗树叶·,存于南天铁塔。龙树菩萨持大日如来真言,以7粒白芥子打开了铁塔,但被护法神阻止。他虔诚忏悔,发大誓愿弘扬大法,始获进入。入内得金刚萨捶灌顶,传出《金刚界金刚顶经》和《胎藏界大日经》两部大法,又撰《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又称菩提心论),建立真言宗或称密宗(通称正纯密宗以别杂密和左道密),后传龙智菩萨。龙智弟子颇多,公元8世纪初,龙智得法弟子善无畏与金刚智,先后来中国传法。时值大唐开元年,公历716年,善无畏携梵文经籍至长安译经弘法。719年,金刚智与徒不空携经籍广州入洛阳与善无畏会合,传扬金刚界和胎藏界两部普门大法。不空三藏尽得二师之传后,再回印度广求诸经本,再学法子龙智,然后再回中国广为宏扬。由此,一个体系完整的正纯密宗在大唐建立起来,被称为唐密,而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被称为开元三大士。唐朝的皇帝、朝官、百姓纷纷向三大士及其弟子学法,不空三藏的地位更是“礼遏三朝,位列三公”,可见,当时唐密佛法之隆盛。唐密因受中国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BR>  而在印度,龙智菩萨在世之时,传承一门之尊法和空宗入密者众多。然对二部大法在印度有否传承,无论在中国或印度,都无明确资料记载以作判断,亦未发现有修持者。因此可以说唐密是印度正纯密宗的唯一传承。<BR>  由于开元三大士的弘扬及其弟子的阐发,唐密在不断发展和完备。时至今日,三大士所译的许多经典还在广为流传。如《大悲心陀罗尼》等更是今天显密二宗佛教徒广为修习之要典。<BR>  那么,唐密曼荼罗是什么呢?在唐密,所谓曼荼罗,译为坛场,意即圆轮具足,是唐密汇集诸佛菩萨以实现修法“即身成佛”之道场。从另一角度说,曼荼罗是诸佛菩萨功德的表现。<BR>  与此同时,唐密在对外的影响亦极大,日本、朝鲜、印尼、爪哇、西域等国人纷纷入唐学习。其中,日僧空海、最澄入唐学习,学成后传入日本成为东密和台密。<BR>  然而,唐密之传承要求极高,非普门传灯阿阁黎(法师)不能收徒传法。教内约束极严,授法必须建立曼荼罗,否则犯三昧耶戒。因此,传承不易,更易受社会变乱之影响。而在中国武宗毁佛之后,唐密受到一定冲击,后又经五代长期变乱,战祸频生,唐密在中原地区生存困难,唐密传承日渐衰微,而四川地理特殊,唐密在蜀故能延续。<BR>  至朱元璋建立明朝,因禁白莲教,连同唐密一并禁制。唐密在汉地遂告绝响,而东、台二密在日本却不断隆成至今。<BR>  二、唐密之复兴<BR>  在本世纪初,中华有佛教复兴运动,禅宗、净土、唯识诸宗俱兴。广东潮州有王弘愿居士,译出东密传法院流丰山系管长权田雷斧大阿闍黎所著《密教纲要》,由太虚法师推介发行,于是国人得知密宗之事及雷斧其人。赴日求法者渐多,学成而归者有大勇、持松、显荫诸比丘;居士界则有王宏愿、顾净缘、程宅安等(黎乙真居士学成之后在香港居士林传密教)。诸人学成之后回国,即于各处大行弘法之道。由此,失传数百年之密宗又在中华复兴,国人又得尝法味。据《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载:“中国留学僧大勇、持松、显荫谈玄,在高野山研究密教后带回中国。特别是真言宗丰山大学校长权田雷斧受王宏愿邀请,亲自访华,向中国密教学人授法灌顶,时为民国十三年(1924)之事。据此,日本密教回传中国。”<BR>  但是,由于随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革等社会动荡因素,时至今日,在我国境内,回传的唐密只有王宏愿一系法脉承传下来。<BR>  三、唐密在广东<BR>  1.王宏愿复兴密教<BR>  王宏愿,广东潮州人,生于1876年。早年丧父,家贫然好学,文史哲无不涉猎,日文造诣颇深,犹好佛学。在潮州中学执教,后获日本东密大阿阁黎权田雷斧所著《密教纲要》一书,甚为喜好,乃译为中文行世,国人因此得知东密教理,并有多人赴日求学。雷斧由是察知中华密教有重兴之机,受王宏愿邀请,于1924年5月27日以研究密教名义率其徒众小林正盛等人来华。6月至潮州,即在潮州开元寺设坛灌顶,王宏愿和沙门数人得以参加,授得金、胎两部大法。雷斧阿阁黎回国后,复向日本政府于中国庚子赔款中申请一千元以作王宏愿学资之资。1926年,王居士在日获传法灌顶,密号遍照金刚,以上历代祖师经验秘传皆得全部,位得密宗普门传灯大阿阁黎第四十九代祖。王居士回国后,即在潮州自住所,设立“震旦密教重兴会”,开坛灌顶传扬密宗。同时,创设潮安刻经处,刊行密教重要经典、秘传宝籍、修仪持轨。另外在广州设解行学社,建立解行精舍(现广州六榕寺解行精舍)。1936年夏传法于冯达庵,汪彦平,王福慧、王学智四大弟子,是年12月24日示寂。<BR>  2.冯达庵重振唐密<BR>  冯宝英,法号达庵,原籍广东惠州,1887年出生。毕业于广东高等学堂数学系,利根聪敏。36岁学佛,中文佛典几乎阅遍,初期作品《佛法要论》出版后,净土宗印光法师见之,赞誉得未曾有,定为净土宗必读之书。诸多作品,道古德之未发,见地甚深。他先学净士,再而习禅,后而学密。1 927年于香港黎乙真法师胎藏界学法灌顶时,当座即得月轮观成就。1929年参加王宏愿在广州开设金刚界灌顶时,即见三摩地菩提心。其后胎藏界加行即入传法灌顶,入大菩萨位;金刚界加行,即入大普贤位。1 936年,得王宏愿大阿闍黎传法灌顶,一旦万法皆通,绍密宗第五十代遍照金刚普门传灯大阿闍黎位,历代祖师经验,无不践履。从此瑞应叠著,誉传遐尔,创造不少,平生要举,则在重振唐密。<BR>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0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唐密简要<BR>  唐密以六大缘起作为缘起观,以地水火风空识六大缘起宇宙万有,六大为宇宙之本体,为佛与众生所依(故而众生与佛平等)。六大无碍常瑜伽,每一大中含另五大。<BR>  唐密依《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据,在行持方面有以下几方面:<BR>  1.依据宗趣,修持有序。<BR>  唐密主要依据《大日经》、《金刚顶经》而立,《大日经》属胎藏界,乃他受用身法,依般若性而行,摄十地菩萨入大菩萨位(如地藏观音等),及其成就可成诸佛理法身,大菩萨本地身或诸菩萨等流法身,为因地即身成佛。金刚顶经属金刚界自受用身法,乃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与其眷属四佛、四波罗密菩萨、十六大菩萨互相摄受,共享法乐之境界,行者依萨埵性而行,经历十六大菩萨位,由金刚初心至金刚后心,五智四曼荼罗皆已完成,自性法身开发尽致,自受用身庄严具是,乃果地即身成佛,属智法身。其中行法皆以三密(身密手印,口密真言,意密观想)为用,而萨捶性必以般若性为基,所以密宗“正机”者,必以见性为前提,若未见性而修密者,则为“旁机”,因三密未能发挥妙用,必以大精进心行之,以促成般若而符“正机”要求,是以依宗趣,唐密进修历程分为四级:<BR>  ①行者虽能入静,未破分别我法二执,只依信心而行,是为初级修法,名为作密。<BR>  ②已破分别二执,未破俱生我执,可依理解而行,为中级修法,名为修密。<BR>  ③已破俱生我执,未破俱生法执,可依般若性而行,是高级修法,名瑜伽密。<BR>  ①已破俱生二执,能与诸佛菩萨相应,依萨埵性而行,是最高级修法,名最上瑜伽密。<BR>  大日经相当于高级教法,其果可达大瑜伽;金刚顶经相当于最高教法,其果可达最上瑜伽(或称无上瑜如)。而两经教主同为大日如来,亦属受用身(报身)法,虽有修因果之不同,而皆统一于报身成佛修法的历程中,既可以从因向果,亦可由果求因。<BR>  所以当年专授金刚界大法的金刚智和专授胎藏界法的善无畏两大士,相互灌顶,互授两部大法。由此可见,唐密对两部大法,并不倚重,主张金、胎两部不二(《苏悉地略说唐密 139经》)。因为金刚界法是诸佛自受用部份,胎藏界是诸佛他受用之大悲行。均由一体开出,是一体多面的表现。<BR>  在实践方面,唐密行法,以《大日经·住心品》中“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作为指导。龙树菩萨所造《菩提心》论云:“菩提心有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所以唐密认为,不但须发菩提心,而且必受菩提心戒。而密教之菩捉心戒与显教诸戒,有本质上的不同。显教诸戒,在戒除“赖耶缘起”,便有机会显菩提心体,是属治标辅戒。密教的菩提心戒是在戒卫已发的菩提心,是治本的自性戒,带有关键的性质。<BR>  唐密依行者根机,设有四种戒;直指戒体:<BR>  ①菩体心戒,胜义菩提戒,无相唯觉性。<BR>  ②三昧耶戒,自他互放射,定慧交融化。<BR>  ③一真圆戒,导入圆满土,一真彻十方。<BR>  ①五智密戒,时方因果空,密戒同寂灭。<BR>  唐密把“戒”看得非常重要,这是种因的作用。因种得好,其作用便非常大子。如达庵祖师有偈云:“治本自性戒,主要只一味,精持主戒体,即身许成佛。”<BR>  而《大日经·供养次第法》云:“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满足清净白净法。”唐密重视受戒,并不次于灌顶,因为未受戒,灌顶便无基础。如果受戒后,没有灌顶机会.即身也许成佛,这是一个极重要的环节,也是唐密比较特殊之处。<BR>  唐密行人,发心、持戒已,则应受灌顶。<BR>  唐密灌顶就仪式言有两种,就实用分三类。<BR>  (一)秘密灌顶<BR>  大阿闍黎入行者本尊三摩地,以本尊法流从行者顶门灌入行者之身,使其菩提心中,本尊法流特盛而植下强有力之本尊种子。此后经三密加持,本尊功德日渐开发速成本尊之身,此种作法会仗心想为之,所以又称心想灌顶。<BR>  (二)庄严灌顶<BR>  行者未能接受秘密灌顶,大阿阁黎除入本尊三摩地外,并建立坛场,以图像表示本尊,以瓶水表示法流,以及用其他种种庄严事相通过行者观感,以增强本尊法流之作用而获灌顶实效,故有事相灌顶之称,亦叫具支灌顶,因坛场中具备种种事相也。<BR>  (三)就实用方面,所分三类:<BR>  ①结缘灌顶,其作用只使行者与本尊结一胜缘,从而加强行者信心,得仗本尊真言之力,易破分别二执,这不是对真正学密行者而设的。<BR>  ②学法灌顶,行者已发菩提心,并受菩提心戒,则不论其破执程度如何,是否达入密“正机”皆可授以本尊修法,法尔应先灌顶。因此这种灌顶为学法灌顶.或称受明灌顶。唐密既有金胎两部之别,灌顶也有两者不同。一经灌顶植下本尊强有力之法种,则可培养成圆具本尊功德之佛身。所以学法灌顶,实包括修密、瑜伽密、最上瑜伽密。<BR>  ③传法灌顶,行者已成他受用身,又与金刚心相应,则有转法轮能力,而将佛性转输于众生,生生不息,则应受传法灌顶而绍阿阁黎大位,这是果位灌顶了。<BR>  学法灌顶是唐密的关键环节,无论所学之法属一门或普门,只是本尊三摩地有不同,而每界灌顶仪式只行一次。唐密认为,由本尊三摩地灌顶所成之本尊种子,已圆具本尊一切功德,可开展成本尊身而无欠缺、不必多所灌顶。若将本尊功德分几次灌顶而培植之,于理不合,因为未有集合几个胚胎种子始成一尊身者也。<BR>  2.主显法性,突入佛地。<BR>  ①培养根身,务求见性。<BR>  密宗和禅宗皆为一乘大教,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禅宗在见性之后下化众生,密宗则在见性后上求诸佛,实践即身成佛之旨。所以密宗第一步功夫就是要见佛性,印证般若波罗密。然而若要见性,一般先建根身。根身是诸佛菩萨法流交通的枢纽,可分两级,称有漏根身和无漏根身。唐密称之为人身总干线,或称人身法流总路线。禅门中“说似一物则不中”,“并却眼耳口鼻道将来”皆是有漏根身写照;天衣义怀偈曰:“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山头独足立”。药山俨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则是渐入无漏根身的写照。达庵祖师佛部颂曰:“身中偶干线,命根直透顶,蓝光冲上空,顶髻集佛部”(莲花部、金刚部加持也是通过干线而实现的)。<BR>  由于根身成就,才可内成禅定,涉世则般若功成,内观则可见本性。唐密据此根身,汇集五智法流而建立法性曼荼罗,证法界生身而突入佛地、证本尊身而即身成佛。<BR>  ②重视明点,开出娑婆。<BR>  唐密不但重视人身脉道,而且重视明点作用,有偈云:“心中起明点,贯彻身口意,不废六尘境,三业自清净”这是大般若菩萨与六尘接而不染的颂词。况且唐密认为释尊的化土整个娑婆世界是由明点开显出来的,佛和大菩萨能够通过明点,将三界六道—一…开显或同时开显出来,由此可见唐密是如何重视明点了。<BR>  不过唐密重视的脉道明点,是有选择的,是和宗趣有关的。唐密一向主张直趋无上菩提,不重神通异能等世间小验,所以对有关人体气化的气脉和明点,根本不予理会。<BR>  唐密承认气化的气脉和明点对人体有极大作用。各轮的支脉在体内伸展,构成全身气脉交流整体,但在修行上,这充其量只能成就天身,不能构成佛身。而各轮的开显是无量无边诸佛菩萨的相当法性加持,而定慧交融的结果,主要作用是在于与诸佛菩萨瑜伽,而非体内气化。也就是说,由于法流加强,自然影响气流旺盛,自然身体强健,益寿延年。<BR>  3.既修性、也修命。<BR>  唐密修性便是修法身慧命,根身阶段修“天身之命”,一般不须修肉身寿命。因为在修持过程中,根身建立,便对肉身发生作用,六大在体内不断加强,至见佛性,自有一段雄猛精神出现,气行旺盛,身体强健,因而修性结果自然修了命。况且见性后,悟性提高,即可控制命根,密宗有其法,禅宗也有自断命根和捻住命根之法。<BR>  唐密有特别修命法,一是普贤延命法;一是金刚寿命陀罗尼法,但都是通过修性去修命。据念诵法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念诵,日各三时,信心清净,业障消灭,更增寿命。若修习三摩地者,现生不转父母生身,获五神通,凌虚自在。”不过,人命是受因缘所生法支配,纵寿千年,肉身总受物质规律支配。<BR>  4.天身与受用身。<BR>  唐密是受用身法,何谓佛之受用身?上至十方诸佛,下至三界含灵,各有特殊“自性”互融于整个法界中,是为自性法身总体,此是“离能所”、“泯时方”之绝对法性,而无量自性可以随缘显现,是为自性法身。然依所证程度不同,则有因果二位之分。因位自性法身,超出三界,唯性无相,须入金刚初心而后见,唐密谓之理法身。果位法身之根地称金刚顶,对十方三世无不贯彻,十方如来皆己之分身,一切众生皆己之眷属,此即金刚喻三昧中具足一切智智之自性身,名智法身。<BR>  密乘行者,能顿入金刚顶与十方妙觉如来汇合于密严净土,现真身于总法界时,将萃聚于自身之十方佛种,一一放射于周围,开作莲花海会,显出无量无边如来胜相,皆属自身分位,一一如来皆有三十六尊为伴,是谓“金刚持身”。每尊又各有三十六尊为伴,如此层层叠叠,无穷无尽,主伴互酬,共享无上法乐,永不休止,是谓自受用法身,尽摄金刚界诸佛菩萨。然实教十地菩萨,以二空真如为所依,虽达“等觉”而未获金刚持身,自受用身如来愍此类菩萨,乃分身摄受之,当机菩萨乃得感见如来常乐我净之受用身土,从而得殊胜法乐,这是自受用身分出之身,为他受用身。<BR>  唐密认为,如行者未证二空真如,尤其未证生空真如,若在定中出现佛菩萨形像,切不要误认这是佛身,实际多为外金刚部的天身。如果误认外金刚部天身为佛身,则仍处六道之中,未超三界。天身有生死,佛报身无生死。在金、胎二界曼荼罗中,诸天处于最外一悖卸欤侵罘鹌腥幕しā?lt;BR&gt;  5.既重各部诸尊,更重普门大法。<BR>  ①金胎两部大法,初唯唐密所独自传承。唐密以大日如来为教主,金、胎两部曼荼罗统摄各部诸尊,各尊皆大日如来分位,也是大日尊之眷属,为大日如来所摄受。然各尊只代表部分或一门法性,如胎曼中东方宝幢佛表火大,南方开敷花王佛表水大,西方无量寿佛表识大,北方天鼓雷音佛表风大等等。此两部曼茶罗,任一尊皆可作为行者之本尊,经灌顶后,修其三密,皆可成就尊身并证即身成佛之果。但任何一尊,即属一门之尊,只能开展局部法性,即是所修未能彻底(中品悉地),要达最高成就,必修普门大法。在胎藏界必历各部院主尊和中台九圣位而成理法身。在金刚界则经各会十六大菩萨生,最后汇归大日如来,成就遍照金刚尊身,如此二部不二。如能开显全部法性,法法皆能穷其根源,五智四曼具足,三身(法、报、化)齐现,与十方如来融合现庄严真身于总法界,自为海会中尊。又以大悲所行,现于他受用身以度地上菩萨,更现百千万亿应化身以度六道众生,此等金刚大阿阁黎,世道稀有。唐密祖师达庵金刚遍照普门传灯大阿阇黎有诗记其转法轮盛况:根尘炯脱彰真体,一切如来注法流。<BR>  聚集此身成宝藏,包罗依报尽莲俦。<BR>  吽音融合群机涌,斛性獼纶十界周。<BR>  无上瑜伽何处觅,顿降三世噁然休。<BR>  这不仅是自身即身成佛,而自成佛后加持他人成佛,一次大转法轮,遍周法界,无数菩萨入摩诃萨,得无上正等正觉。这种泯时空,任运自然的无上瑜伽,是真实践的写照,而非戏论。<BR>  唐密四度加行,便是学习普门大法,加行圆成,始得传法灌顶,入传法大阿阁黎位。龙智菩萨在印度住世时,传承一门之尊法者,颇不乏人,由空宗入密者,亦大有人在。密乘晚期在印度,由于外族入侵(伊斯兰教)而渐式微,对金、胎两部普门法,在印度是否有所传,已无明确资料记载,亦没见有修持者。当年金刚智和善无畏两大士各得一部,到中国后始互授。不空三藏和一行禅师得合一炉而冶之。惠果等人阐发之。此唐密之所以殊胜也。后由唐传至日本,延续不断至今。<BR>  ②教令轮身是自性轮身的使者,包括:一、自性轮身;二、正法轮身;三、教令轮身。<BR>  “轮”有摧破烦恼之义,自性轮身是住于诸法自性的法身,即佛身。正法轮身是依本尊本誓正法以化度当机的尊身,即菩萨身。教令轮身是对持强难以正法化度的众生,示现大忿怒形,以威力摄伏,是尊佛教令的尊身,一般称明王。如金刚界东方阿阿闷佛,以金刚萨捶为正法轮身,以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胎藏界曼荼罗持明院有五大明王,不动明王是大日如来教令轮身,大威德明王是无量寿佛教令轮身。教令轮身和正法轮身都为化度众生而设,教令轮是以自性强大放射力,摧破烦恼、所知障,使行者“速获三摩地,住摩诃萨位”。明王和佛菩萨一般都是曼茶罗中的一尊,可以学其三密,修其三昧而获速效。不过,明王既是一门之尊,也是代表一门法性,其作用主要是护卫自性轮身,辅助正法轮身,目的在开显自性的功德,故称明王为佛的使者。一般修法仪轨皆以明王为先锋,所以忿怒部法只是进修历程中的一种过渡,而非终极佛法。<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6-9-16 0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6.空乐不二是要点,不提倡行印。<BR>  法法融归一体,发生无上喜乐,是一乘教重要观点。唐密金刚界有大乐金刚与其眷属共享无上法乐,在胎藏界有大安乐不空菩萨,摄三十七尊于一身而住于胎藏一切菩萨能生总位,皆是以空乐不二为归,其乐而不空(著于幻迹,未契真谛)或空而不乐(只扫幻迹,未彻真性)皆凡夫位。若证空乐不二,坚固不动,乐性所行,随意入俗,莫非自在之境,唐密对此,是十分重视的。<BR>  唐密证空乐不二,有各种门径:<BR>  ①由佛顶部究竟门入,初则专注法尘引起现量乐性,乐性扩展终遍一切处,自他身份都泯,当体即证大乐如来自性法身。<BR>  ②从金刚部观心门入,由开四轮脉道,轮轮定慧交融,破除所知障,乐性扩展终归空乐不二,而证自性法身。<BR>  ⑧从莲花部真言门入,法界理性,开显渐盛,二障潜消,次第受于四喜,最后亦归空乐不二而证自性法身。<BR>  ④从外金刚部入,特殊根性者,亦可采用外金刚部行印方法而得空乐不二之旨。而“行印”(双身法)属事相门,目的对定慧交融妙谛未能实际体会的行者,便能提持乐性,对上根利器者,可能因此顿悟妙谛。不过弊病较大,易入魔道。而此双身法与我中华风俗不相顺,一向无提倡者,故唐密对行印一法是存而不传。<BR>  7.解行相应、显密交融。<BR>  佛之说法,法报应三身恒有连带,法身性也,性相互融,一动则三动。法身说法,无相可见;报身说法,乃可分辩;应身说法,而得详加认识。可见,显密二教并不相斥,更是互相配合。《佛教真面目》一书中说“显教由应化身随缘施设,密教由受用法身恒常说法,然彼此互相推动,缺一不可。盖无受用身之主持,莫从应化,无应化身之流现,难显受用。毗卢遮那之说大日经,盖当释迦成道之初,因化身出兴之牵动,而衬起他受用身恒常说法之妙相。毗卢遮那之说金刚顶经,盖当释迦涅粱之后,因化身入灭之牵动,而衬起自受用身恒常享乐之妙相也。”<BR>  唐密极其重视显教,对性相二宗,空有二法,莫不采之以为随机说法之用,也作为解释密行之用,而获解行相应之果。<BR>  “解”和“行”是修证佛法过程中的两个面,犹车之有二轮,缺一不可.倚轻倚重,皆有所失。在浅义方面说,必以慧解辅助实修,实修才有指针,必以实修证慧解,慧解才能真实而深刻。实际上无一法不可证,亦无一法不可解。显教所说的诸不可思议,在密宗皆能究竟说之。华严有观,法华有轨,龙女、善财之成佛,唐密有修持之法,亦可作充分的解说。<BR>  《大日经·住心品》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举例说之,在修密过程中,如将声尘收入心中,则显一段清净妙趣,这是意识现量。观之纯熟,则凝结为白莲花形,此则意识自证分,即转识成智表现,亦即妙观察智初步。行者如再发希哩之音,则音中带诸德,则莲花变为赤色;行者如念五字真言,则五德齐彭,莲花有众宝严饰。此则显密交融,唯识法理与密修持妙观察智相应者也。《心经》也是解行相应、显密交融的范例,只是其真言,因属密教范围,经中未作解说,若在唐密则解释十分清楚。<BR>  8.一乘大教,普摄群机。<BR>  唐密除了富有中国特色外,还在于此一乘大教能普摄群机。唐密一般以准提接引初机,准提菩萨乃密宗胎藏界莲花部遍知院中之一尊,原属他受用身摄,但《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不空译)则是佛在祗多林给孤独园所说,是属应化身法范围,所以准提法包括应化和他受用部份,由等流法身而引入他受用身。同时《七俱胝独步法》(善无畏译)则以准提法是七俱胝佛母所加持,统摄二十五部神咒(佛部、金刚部,莲花部、宝部、羯磨部。此五部各部互摄共成二十五种),所以有大威力。因此,一般凡夫皆能相应。此法缘起,则是佛为愍念未来福薄众生而说,经云:“薄福无善根众生,但能诵此陀罗尼,皆得菩提芽生,决定菩提成就。”《七俱胝独步法》云“此咒及印,能成就一切‘白法功德,不简择在家出家。若在家人饮酒、食肉有妻子,不简择秽净,但依本法,无不成就。”对治世间法合理愿望,法验无不显著。<BR>  又按本尊图像,随机所感,有二、四、六、八、十、十二、十八、三十二、八十四臂各尊之别。八十四臂尊,摄八万四千法门和无量偈诵,今通用十八臂尊,主要摄十八不共法,使当机由肉身证等流法身,再进而证他受用身。准提菩萨由他受用身出至等流法身,为普摄群机,所以手眼众多。对不同当机示以不同法门,从而引入相应本尊而证即身成菩萨位。对未破俱生我执的当机,则以施无畏印破除六尘见,对未破俱生法执的当机,以把剑手与教令轮身相应,以火大力尽焚赖耶中因缘所生法。对已见佛性的当机,则以贤瓶印与正法轮身相应,以水大力普润诸法种以速开莲花眼。对求生西方净土的根基,则以莲花手与观音菩萨相应,导入甘露门。其第二右施无畏印还在对一切旁机行者,无论其根机如何,只要信心坚定,依法而行,精进不懈,皆可直破三关(分别二执、俱生我执、俱生法执),破法我二见与般若波罗密多相应。对只求世间福利之人,以本尊印明加持,坚持不懈,亦可得世间法种种成就。<BR>  在唐密,法(自性法身)、报(自受用身他受用身)、化(佛应化身、菩萨等流法身)三身之法具足,体系完整,一方面受中华民族性影响,一方面也受禅宗顿悟法门的影响。进修历程严密,接机之法,亦有更生。除沿袭印度三乘进入一乘蹊径外,更有一乘顿法,这更显唐密的特色了。<BR>  五、现今唐密的特点<BR>  由于某些缘故,唐密在国内曾失传数百年。本世纪初,在以大勇、持松、王宏愿、顾净缘等有识之士的努力下,去日本重将这一瑰宝移植回国,唐密宗风遂重播于神州,至今已超过一甲子,不但恢复了唐密名号,而且恢复了唐密的特点:<BR>  (1)唐密有金、胎两部大法。胎藏界依般若性而行,金刚界依萨埵性而行,皆以三摩地菩提心为依据,以六大缘起为究竟。<BR>  (2)以性理为传授事相核心,相应神速。<BR>  (3)解行相应,即不空谈教理,也不盲目实践。既没有偏重理解而相对忽视实践的偏向,也没有偏重实践而忽视理解的流弊。<BR>  (4)据:造玄阁黎血次第云:不空传慧朗,朗传天竺,竺传居士赵政、喜贞、惠清,这是居士为比丘传法(阿阇黎)灌顶之先例。密教经中屡有提“持金刚阿阁黎或比丘或优婆塞(居士)”之叙述。不空三藏弟子李元琮,惠果大师弟子吴启等,以居士身传法(阿阇黎)灌顶;显教亦有维摩居士给舍利弗说法;欧阳竟无,以居士当任唯识宗师,是见在家居士修佛法,有所成就,合符佛教世间化、佛学生活化、佛制现代化之要求。<BR>  (5)唐密胎藏界曼荼罗代表地水火风空五大,即表色法,表理,表物质现象;金刚界曼荼罗表识大,即表心法,表“智”,表精神现象。金胎二部合一,是色心二法结合,肉体为胎藏界,精神为金刚界,是身心兼修之大法。<BR>  (6)见性者持四大心戒,未见性者持十重大戒。违反国情之双身法不传,戒律严格,不论僧尼居士,均得严守,使学者不易偏离。<BR>  (7)唐密性命双修,修性是修法身慧命。在修持过程中,根身建立,对肉体发生作用。六大在体内不断加强,至见佛性,自有一段雄猛精神出现,气行旺盛。身体强健。更有普贤延寿法、金刚寿命陀罗尼法,重性命双修,信心清净、业障全消,当可强身延寿。<BR>  (8)学佛者是不分民族、更无国界之分。唯一但受外敌侵害,密教有仁王护国法、守护国界法、大将军法等。是以证明唐密是爱国法门。<BR>  (9)唐密以菩提心为因,慈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是以唐密是法庄严而不离世间。<BR>  (10)从法门寺地宫中发现的唐密曼荼罗,反映一个法界大总体,既通无量佛身,又通无边国土。一多相容,具足无碍,玄机重重。义训深广。其生生不息的至尊,既透彻环字而万德庄严,其摄受之加持力,复弥纶三世而升华人格,使人类本具潜伏不张之机能,随菩提心而渐显,俾众生无我而服务人群之功德,依法性而俱增,如此法宝,造福人类,当万古不朽。<BR>  复兴之唐密至今已是第三代(由唐普式大阿阇黎掌教),由于种种原因,宏法未能全面铺开,教外对其知之甚少,甚至有说其有再绝响之辞.或是将唐密当作东密,把家珍当作舶来品,纵有介绍唐密之著,亦存在较大偏颇和片面性,对唐密的完整体系一无所知。这种不知、不惜自家珍宝的之举、实在可叹。其中最主要方面,是认为唐密在划分上只相当于藏密四分法中的事部、行部、瑜伽部,而独缺藏密中空乐双运(双身法)的无上瑜伽部。<BR>  我们可从本文上述(空乐不二是要点,不提倡行印)一章中而知,唐密是以空乐双运为要点,并且唐密之空乐双运,有从佛顶部究竟门入,从金刚部观心门入,从莲花部真言门入,从外金刚部行印(双身法)入四种之多。只是由于行印漏弊大,并不合国情,故不采用。造成这种错误见解的原因大体上有两点:(1)持此说者对唐密没有深入究竟及实践,并流于对经论的表面文字推测。我们知道,密宗是一秘密法门,律仪深严,而诸多典籍是未经灌顶者不可阅读,解说家,研究家更是难窥其奥。再说,唐密是解行相应的实践方法,学密行人修持未到,阿阇黎不会轻示与之不相应的法与理,以勉造成所知障等障碍。有行人由于根性原因,转学其他宗派,故有此宗不如他宗之说。&lt;2)一些著书介绍密宗者,采集资料时有所抄集,以至以讹传讹,造成偏颇。故此,希望日后有行文介绍密宗者引起注意,以勉引起不良后果.<BR>  (3)唐密认为,单以行部、事部、瑜伽部、无上瑜珈部的修行次第四分法、去认识修法是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学人初修、或可以四分法作教相以类别认识、一但实修入门,四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四部就是一部,一部就是四部。每部之间互相融摄,只有相应深浅之别而无四部之分。唐密行人,在结缘灌顶之时,就以佛部为行,至无上瑜珈密就是以圆满佛部为究竟。那么,佛部是四部中的哪一部呢?在佛部、金刚部、莲花部、宝部、羯磨部诸部之中,唐密以佛部圆满为终极,而有别于藏密系统以金刚部为究间,这是大家应知的。<BR>  总之,唐密普门大法之殊胜,历代祖师大德修法之成就,对人类社会之贡献,历劫难书。而现今社会正值太平盛世,正是弘法、修法之大好机会,愿诸佛子惜缘,参与研究,共扶大法,速证无上菩提,造福社会,救世救人,功德圆满。
< align=right>原作者: <FONT color=#ff0000>卢燊贤 <BR></FONT>来 源:<FONT color=#ff0000> 闽院编辑部 </FONT><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6-10-8 10: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 密 <BR><BR>  密教之入东土。唐以前不可胜数。然大都为显教兼习之资。不过中初两级教法而已。若夫高级教法。唐开元时始有之。善无畏三藏特传胎藏界法门。金刚智三藏特传金刚界法门。不空三藏更广传两门诸轨。于是高级教法大备。成立专宗。或依经文名真言宗。或对显教名密宗。本宗既建于唐。为别于其他密教。特称唐密。他密则称杂密。<BR>  天台宗之智者大师。华严宗之贤首国师。皆显教中之泰斗也。以时代居先。不知将来有唐密特出。故所判教未能预摄之。间有论及真言。祗就方等部中初教法言之尔。唐以后。吾华大德。又未尝以本宗纲领弘扬于世。唐密之真面目。非惟常人未之知。即号称显教大善知识。亦未能明辨。<BR>  佛法盛衰。不离因缘。唐密之在吾华。中断久矣。而流入东瀛之法脉。则滔滔不绝。支派且愈演愈繁。其始东台二密对峙。后则更分细流。最近以种种特殊因缘。返流入华。多年沉寂之唐密。逐得重张法帜焉。<BR>  (注)东密为弘法大师所传。因道场在东寺。故以东名。台密为传教大师所传。因兼讲天台教义。故以台名。其实皆唐密也。<BR>  唐密之在东瀛。因种种机缘关系。诸祖师手眼。自然有施设不同之处。吾华复兴斯道,当以唐密本轨为宗。兼采他密精要以顺机宜。斯善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6-12-17 09:3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P>
< align=center><STRONG><FONT size=5>禅宗明心见性与密宗即身成佛</FONT></STRONG></P>
< align=center>冯达庵大阿阇黎</P>

<>编者按:最近有不少读者来信问及禅与密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近代佛教界曾 引起了一场比较大的争论。此处向读者推荐的这篇文章是当年冯达庵大阿阇黎(1887-1 978)应《圆音》杂志社之邀请而写的。该文刊出后,禅密之争遂止焉。“禅密两宗,皆 一乘教。息脑运心,宗要无异,上求下化,宗趣攸分。悟则恒相资,迷则每相争”。“ 密宗依般若波罗密而上求,禅宗依般若波罗密而下化”。“密宗原资禅宗而向上”,“ 禅宗可资密宗而速成”个中妙旨,读者须虚心参究,方得真实利益。<BR><BR>   一、抉择 <BR><BR>  禅密两字,皆一乘教。息脑运心,宗要无异;上求下化,宗趣攸分。悟则恒相资, 迷则每相争。根机所限,不克同归于悟;孰能消其争端?然因指见月,大有人在。兹篇 所谈,虚心参究者,未始无真实利益。基本之辨,先当料简两宗本旨:<BR>  (一) 禅宗本旨,与般若波罗蜜相应。 <BR>  未达此旨者,任修何种禅定,纵能一坐万年,乃至有克期示寂之功,皆非正宗。 <BR>  (二) 密宗本旨,与金刚波罗蜜相应。 <BR>  未达此旨者,任持何种密咒,纵能驱鬼役神,乃至有肉身飞升之效,皆非正宗。古 云;“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本旨未明,或逞其异说,或 夸其神验,总属枝末,徒增戏论。真正学者应知抉择。 <BR><BR><BR>  二、明心见性 <BR><BR>  一乘教所以超出三乘教之上,端在实际明心见性。禅宗即专向此道用功。六祖答智 常云:“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 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注一)此诚三乘一乘分辨处也。凭耳目 之所及,而虔诵佛经,是谓见闻转诵即声闻类.尽思维之能力,而贯通教义,是谓悟法 解义;即缘觉类。自利利他,广行六度,是谓依法修行;(此四字含义未周须言外见意 )即菩萨类.以宗家眼光观三乘,抒其心得,自符真理;不必拘于常途义释也。万法尽 通方法具备,是明心之极致。一切不染,离诸法相,是见性之妙征。统归无所得,即般 若波罗蜜多;(见大般若经)斯人一乘之道矣!明心极致,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 此惟谈其功能,实际如何?尚须彻究。所谓心者,由非指有形之肉团心,亦不局无形之 赖耶心,乃包举真如生灭二门之本心。一切染净法皆从此出,即法界总体。此心普摄一 切法,而恒自如如,随种种角度观之,若有无量无边性种。性种各自开发,幻出无量无 边有情之身;各以相当据点为自心,仍然各摄一切法。人心者,于人道中取据点为自心 者也。以各摄一切法故,则人人之心同普法界总体之所寓;未尝欠缺。吾人若能洞明自 心,则全体大用当下历然,与诸佛境界无异。达摩(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道,即依此 理而建立。六祖(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之言,办按此理而断定也。<BR>  是性特征,则“一切不染离诸法相”。此固兼谈殊胜境界,然所谓以性,景况又如 何?仍当彻究。夫见性者,明心之实习过程也。无实习功夫而泛言明心,纵符正理,不 过比量;三乘教摄,必须舍离意识,痛下苦功,以发自心本具佛性。心光乍明,即自心 佛性发越之动机;是为见性之始,从此方踏上一乘阶梯。此见即庵摩罗识清净见分;心 光则洁净相分。是为初关景象。虽上阶梯,脚跟未稳,尚须绵密用功,达摩云:“外息 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开悟之后,如到此境,庶几安住一乘门内矣 !尔时心之全体,隐具图相。—一属性,不妨随缘流露于圆相之中。对于六尘,确能一 切不染,离诸法相。是为重关景象。然犹未脱内识分剂。<BR>   尽离内外识,乃真一无所得。于无所得中,理致不昧,灵活自如,是名般若波罗蜜 。见性工夫至此,则转身入世,随问而答,随境内作,无不妙符实际,巧叶机宜。禅门 以此为末后句。然必重关坚固,日然消归此境,脚跟方稳。如其未固,逐尔撒手;则应 事接物,每被赖耶识把持。学人欲成禅宗善知识,非穷尽明心见性工夫,勿彻参也。<BR><BR><BR>   三、即身成佛 <BR><BR>  禅密之异宗趣,在透重关后分途。平等开展,心体朗然;观察融通,性理历然;二 空真如所显之圆明,藉示菩提心妙相。从此归于无所得,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依此三 昧,泯入涅盘妙心(注二);任运应世,自身等佛,是为禅宗宗趣。依此三昧,进求如 来果位,精修三密,即身成佛,是为密宗宗趣。<BR>  禅宗自身等佛,乃比拟词,无庸解释。密宗即身成佛,是何等义?则须讨论。夫佛 身者,一切种智阐发极致之结晶体也。常途教法,任一“种性”皆从经验上熟习之。种 性无量无边,故经验之事亦无量无边。历无央数大劫,经验犹未能备。如届圆备,则得 一切种智.此智有名大圆镜智,为果位法身之主体。平等性智洞开之,妙观察智条理之 ;成所作智变化之;总汇于一切皆空之法界体性智;五智法身于焉具足。彰为妙相,内 证则显自受用身;外表则显他受用身。而就众生缘之所近,随机流现种种变化身,斯乃 成佛正义也。然常途须历不思议劫数而后成,密宗谓能即身实现。究凭何种方法?实现 何种佛身?此固学人所当精研者。<BR>  法相之现,或单依内根,或兼依外境。前者惟己自知;后者乃众共感。所以其感者 ,众各有粗重业力参加其间也。诸佛微细法流,未尝不参加众生之心。众生内根不自觉 ,无明遮蔽,接受力薄耳.若能提高接受之力,心内自然发现种种庄严妙相,诸佛皆得 示身其中。然如何方能提高接受力?则三密加持之道也(注三)。<BR>  行者于自心圆明中,取有缘之佛为本曾,而修其三密。精诚所感,加持力自必浓厚 。力用渐强,根本无明渐被冲破。工夫纯熟,本尊妙相自然现前。同修者若具相当根机 ,个见尊身赫奕。次焉者,或感净光,或感妙音,或感异香等等。下此只见行者趺坐坛 中而已。本尊已常现前,进一步则融入已身;自成尊形,与肉身不相妨碍,此导非具( 莲花眼)不能见。他人偶得见之者,每由净光幻出相似境,非必真相也。行者功夫未臻 极熟,所成尊身只名加持身。舍加持力,此身即隐。其能永显者,则名受用身、须待上 品悉地成就之时也,虽已成就,无论现生来生,只以等流身应世。若欲现三十二相之应 身,要由多数众生相当净业感得。法华会上诸垂迹尊者,如舍利弗,须菩提等,夙曾示 现应身;仍授记若干劫后始有机缘成某某应身佛;正以众生共业关系,未易随时成熟故 。学者闻密宗即身成佛之义,或以为当显示三十二相为众生所共见者,误会耳。 <BR>  上品悉地成就,得受用身,是为即身成佛之正义。然尚有完全局部之分。盖法身具 含十六大菩萨特性。一生练习圆满,固成完全要用身,若分十六生习之,现在惟专修金 刚萨埵特性,到无功用道后,得成东方诸佛之一尊。工夫至此,虽只成局部受用身,已 符即身成佛之义矣!成佛之时,无论完全局部,十万诸佛法流必集中于其身。而能摄受 全体佛性一一保持之者,乃金刚波罗蜜菩萨特性。无此特性,则十方诸佛不克现前证明 之。是故密宗真实行者,必与金刚波罗蜜相应。<BR><BR><BR>  四、结论<BR><BR>  密宗行者,以达般若波罗密为正机,未达者只作旁机。(见大日经疏)禅宗行者, 以达般若波罗蜜为到家;未达者只在半途。两宗宗要,不惟相通,更可谓禅为密因。换 言之:“密宗原资禅宗而向上。”<BR>  禅宗透关不易。所谓择宗正机,能有几人?则有方便妙法焉。盖先以旁机资格,仗 三密加持力,修成月轮观;由此归于般若波罗蜜,即升正机也。此不惟密宗殊胜之方; 禅人苦参不得要领,正不妨籍以透关。换言之:“禅宗可资密宗而速成。”两宗既属相 资。绝无可争之处。起争者,识执用事耳;六祖云“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 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争,争即失道意。执逆争法门,自性入生死。”此乃弘扬 一乘者应取之态度。良以一乘妙道,贵由心悟,非口舌所能辩也。起争之人,所执不一 ,而以空行二见为普通病态。略举其要以终篇:<BR>  (一)执空见者,不契离相会性之旨。一味遮遣,乃至执“恶取空”为正性。此等 学人,辄犯“毁谤密宗”之过。<BR>  (二)执有见者,不契即相会性之旨;一味取着,乃至执“影像境”为真相。此等 学人,未免“玩忽禅宗”之失。<BR>  是篇为解答善友之问而作,注重禅密异同。适可而上,不涉厂论。海内有志,若由 此发生兴趣,欲具体参究者,可取拙著《佛教真面目》观之。常途以缘觉乘只究小乘教 义;此乃通诸大乘。六祖之意,以专凭意识解释教理而不能发明心光,概名中乘也。准 此推之;徒从又字言说讨活计者,虽高谈《法华》《华严》,仍属缘觉摄!惟遵大乘教 法而实践之,方称大乘行者.然未能明心见性,只归三乘之列,不足以称一乘,益必于 灵活心中会得佛性而运用之,庶足当一乘之名耳。<BR>  ((注二)菩提心与涅盘心之别:一明朗,一寂静。明心见性,即如实了知自心理致 。《大日经》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是明心见性工夫,即开发菩提心之道 也。释尊传禅于摩诃迦叶,示之曰:涅盘妙心。为六祖“一无所得”之本。是禅宗以菩 提心为根据,涅盘心为究竟,可知矣!马祖判二徒曰:“藏头白,海头黑”;赵州赞投 子曰:“我早候白,伊更候黑”:白喻菩提心;黑喻涅盘也。密宗志求实证佛果,依菩 提心单发一切种智,以达金刚后心;非若禅宗趋重应用。申言之:密宗依般若波罗蜜而 上求,禅宗依般若波罗密而下化。<BR>  (注三)任何佛种,原具众生心中。埋没太深;无从开显。加持者,请佛各以强大 法流,冲动行者心中相当种性而提挈之。自心如能先现圆明,则圆明之上自现一种炽盛 妙性。提挈之法,恒以相当手印施之。以能密起佛身种性,名曰身密。佛种既起于心; 虽净光无量,而浑然未划。不加滋润,难以敷荣。于是以妙观察力,称其性理,播为真 实言音。此真言出自佛口,能密播意当,故有口密之名,无相,惟显特性。微细开展, 容有未周,性相不二,不妨籍相启性。是故身口二密外,尚须相密。意密者,佛以清净 意显示依正庄严:盖籍妙色表佛德也。行者以身密提挈自心原具佛种;为加持力之大本 。口意二密,循佛口佛意之活用而顺应之;则加持力之增上者也。所谓三密加持之道, 要领如是。 <BR><BR><BR><BR></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3 23: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法师在07年元旦有准提法的灌顶!</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4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91
发表于 2007-1-4 15: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历代唐密传承大法师</P>[em44][em44][em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3: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的QQ:49152370</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4 23: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子邮件:fjndyzl@sina.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3 10: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width=790 align=center background=../IMAGES/JPG/ditu-1.jpg>

<TR>
<TD width=612 colSpan=2>
< align=center>唐密乃印度正纯密教的唯一传承 </P>
< align=center>唐普式</P><!-- InstanceEndEditable --></TD>
<TD width=89 rowSpan=4></TD></TR>
<TR>
<TD width=612 colSpan=2><!-- InstanceBeginEditable name=\"NR\" -->
<><BR><BR><STRONG>  一、印度密教的建立,与显密二教名称的来由</STRONG><BR><BR>  约在公元二、三世纪间,被称为中国八宗之祖,印度禅宗第十四代祖的龙猛菩萨,持诵大日如来受用身真言,用白芥子七粒,打开南天铁塔,入塔朝拜大毗卢遮那如来(即大日如来)(另一说:塔乃大日如来三昧耶形,入此三昧,可会法身说法,故得两部大法。早期为使人易懂,故说为入南天铁塔),并得金刚手大菩萨传法灌顶,授金刚界《金刚顶经》和胎藏界《大日经》两部大法。及后又写《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主要依此二经一论,建立了能够即身成佛的受用身法门。受用身法门是大日如来法身所说,体系完整而究竟;化度对象主要就是大乘实教的地上菩萨,其中,义理深奥,唯智可证,不是凡夫用意识能够认识清楚的。所以被叫秘密教,或简称为密教。唐朝时有人叫毗卢教。又因持颂真言为其特征之一,所以也叫真言宗。从此佛教中有密教之名词出现。因为密教能引导行者即身证佛位,所以称为一乘教,相对上将释尊应化身所说而以思维可解的三乘教,称为显教。从而历史上有显密二教之名相对待,这是显密二教名称的来由。<BR><BR><STRONG>  二、印度正纯密教的特点</STRONG><BR><BR>  正纯密教之特点很多,今择其大要如下:<BR><STRONG>  ①彻底性 “六大缘起”是佛教中解释法界形成和发展的最彻底、最有系统的学说。</STRONG>中道缘起说、真如缘起说、法界缘起说等等,对“大空本体”,怎样形成森罗万象法界的问题,只说“真空妙有”,至于怎样从空能出有,“妙有”有些什么?皆未作彻底研究。正纯密教揭出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原是法界本有的体性,因地大而有“坚性”,始有实体。因水大而有“润性”,始有发展。因火大而有“炎性”始能光辉之。因风大而有“动性”,从而有转输与相应变迁之迹。因空大而有“无碍性”,六大同类,自他无碍。六大异类,亦自他无碍。六大中任何一大,皆具足其他五大。六大自性相互消长,从而法界变幻无穷。因识大而有“灵知性”。五大依真如而分;识大乃依本觉而生,乃识别万法之根据。不起“识大”,则惺惺寂寂中,一切皆归之大空。无边种性,恒自如如,而汇归大空本体,一法不立。由识大分位觉照和了别,乃成林林总总之世界。原真如法界中任何种子,在性海中本性犹明,不失清净之境;惟遇事住著,顿起无明,六大之身渐变为众生之身出现于世,此即众生缘起之要领也。<BR>  六大缘起,彻底解决了世界成因及众生缘起问题。<BR><STRONG>  ②系统性 六大缘起学说,对世界成因及众生缘起问题,如此明晰。</STRONG>依其规律,由本体建立法土和法身,由毗卢遮那性海构成金刚和胎藏两界曼荼罗,分摄三类法身和佛金莲宝和羯磨五部,再透过外金刚部而统摄天人六道,建立了非常严密的体系,从果开因,或从因向果,统摄佛教中无论表德,或遮情的全部法门,从而,肯定整个佛教中各宗派在成佛过程中的地位和贡献,这也是正纯密教所特有的。<BR><STRONG>  ③全面性 正纯密教有普门大法,表现在金胎两部曼荼罗中。</STRONG>若与金界或胎界总体曼荼罗中,所表的法性全部相应,在金刚界便成为“成身会”中的毗卢遮那如来(智法身),在胎藏界则成为中台九圣中的毗卢遮那如来(理法身)。智理二法身的二部曼荼罗之外,再无佛菩萨和其他法门,这就是普门大法。成就智或理二法身的毗卢遮那佛,就是普门之尊。如果成就金胎两界曼荼罗中任何一尊佛菩萨,就只是成就一门之尊。冯达庵大阿遮梨著《佛教真面目》有云:“一门之尊只代表局部法性,未得全部也。虽以毗卢遮那如来(大日如来)为本尊,亦一门摄。其未与二空真如相应者,纵见遮那尊相,不过应化身境界。若能开显全部法性,乃称普门之尊。修之者,又须真破三重妄执,方见遮那受用身”。正纯密教必须得普门之尊成就,始可得传法灌顶为阿遮梨,始可面世传法,故纯密之传承特别困难也。 </P>

<><STRONG>三、正纯密教的传承<BR><BR></STRONG>  《金刚顶经》、《大日经》两部大经,皆法身大毗卢遮那如来所说,故正纯密教以大日如来为教主,为初祖;金刚萨埵承二部大法为二祖,龙猛菩萨得金刚萨埵传教灌顶为三祖,或称传持初祖,龙猛之后,其传承则需研究,史册上记载的人有:<BR><STRONG>  1、在龙猛传承时代</STRONG><BR><STRONG>  ①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其中一则说:“龙树(即龙猛)弟子号曰难陀,传授其法,持咒十二年,瑞应叠著,乃将所说之咒摄为一万二千颂,释理精微。陈那论师大为佩服”。</STRONG>大唐西域求法高僧道琳,尝学其法,道琳惜殁于印度,未能归唐宣传。至于难陀和道琳以后,传承如何,不见再有记载,也不见再有传人出现,基本已绝。<BR><STRONG>  ②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记载,龙树时代(即龙猛)弟子有提婆等数人。</STRONG>其中有得阎曼德迦(大威德明王)法传承者,亦有得大手印传承者,各人的成就都很高妙,也提到龙智,不过对龙智的成就,在此书中却无叙述。其后事实证明,龙智为传承两部普门大法的人,其他的人,虽成就很高,只可惜所学都未超一门之尊法。故未能视为正纯密教普门大法的传人。<BR><STRONG>  2、龙智时代</STRONG><BR>  因为密法初兴,社会对其未了解重视,因此学人少。另一方面,因为密法传承以即身成佛为对象,尤其是要得普门大法成就,才可传法,因此,经几百年才传得一人。龙智时代,大法传人较多了。据海云著《两部大经师资相承法次第记》所载:<BR><STRONG>  (一)“三藏金刚智云:毗卢遮那如来,以此金刚界最上乘法(普门大法),付嘱普贤金刚萨埵,普贤金刚萨埵经数百年,以法付龙猛菩萨,龙猛菩萨又经数百年以法付龙智阿遮梨。</STRONG>龙智阿遮梨又经数百年,以此法付金刚智三藏”。又《贞元录十四》、《金刚智三藏行记》云:“师年始十岁,于那烂陀出家,至三十一岁,往南天竺,于龙树弟子名龙智,年七百岁,今又见在,经七年承事供养,受学金刚顶瑜伽经及毗卢遮那总持陀罗尼法门……受五部灌顶,诸佛秘藏无不通达”。可知金刚智乃普门大法传人,无有疑义。<BR>  <STRONG>(二)善无畏三藏,据海云《师资相承记》中载:“三藏善无畏云:此法(胎藏普门大法)从毗卢遮那佛付嘱金刚手菩萨,金刚手菩萨经数百年传付中印度那烂陀寺达摩掬多阿遮梨,达摩掬多阿遮梨付中印度国三藏释迦种善无畏,梵名输婆迦罗僧诃。</STRONG>“唐云善无畏,三藏学究五明,教闲三藏,五天艺业,无不备能,斛饭王五十二代孙,舍袭王位出家。”《宋高僧传》二云:初诣那烂陀寺,“寺有达摩掬多者,掌定门之秘钥,佩如来之密印,颜如四十许,其实八百岁也,玄奘三藏昔曾见之(注:玄奘见者乃七百岁,貌三十许,此恐误书也)。畏投身接足,奉为本师,……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开元七年,无畏将大毗卢遮那梵夹经等来至中国,唐玄宗礼为国师,为大毗卢遮那曼荼罗灌顶大阿遮梨。此乃承传胎藏界一部普门大法者也。<BR>  <STRONG>(三)不空三藏,师子国人(今斯里兰卡)原是金刚智三藏侍者,随金刚智到中国后,始得授金刚界普门大法。</STRONG>再就善无畏弟子玄超学胎藏界法。金胎两部皆承,还恐密法未周,乃遵师金刚智遗命,于开元二十九年离大唐,往印度五天竺,徧求胜法。至南天竺,得遇长年普贤阿遮梨。”遂奉献金宝锦繍之属,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及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见《宋高僧传》),次游五印度境屡彰瑞应,至天宝五年还唐。此为传承金胎普门大法之金刚阿遮梨。<BR>  <STRONG>(四)玄奘三藏。</STRONG>《慈恩传二》《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唐贞观年中,玄奘在南天竺磔迦国大庵罗林中,见一长年婆罗门,年七百岁而貌三十许,自称龙猛弟子,(当是龙智菩萨)乃就学“中观论”和“百论”等,而未学密乘。<BR>  <STRONG>(五)西藏所传,见过龙智的人:</STRONG><BR>  <STRONG>1、《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五章称:</STRONG>与护法论师同时代的毗卢波,往吉祥山遇见龙智,乃学大威德秘法。<BR>  <STRONG>2、又同书第二十九章称:</STRONG>印度波罗王朝第二代提婆波罗王时代,罗睺罗曾与龙智会晤,而未说是否向龙智学习。<BR>  又西藏传记,历史上有两个龙智,著有书十二种,现在还存留在西藏。现在我们且不必考究龙智是一人或二人,但其所著十二种经论仪轨,并非普门大法,那就非正纯密教普门传承了。<BR>  从上可知,我们现在知道的,龙智以后,传承正纯密教普门大法的只有三人,就是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世所称的开元三大士。而这三人的师承名称皆不同,应加考究。<BR>  <STRONG>第一,</STRONG>在三师中的年岁容貌方面以七百岁、八百岁、三十许、四十许如此的数字,叙年龄容貌,就表示不很确切。看来是根据由龙猛到善无畏、金刚智中间相距的时间,加以推测,而且在描写数百岁的长年少貌的人,这点却是有一致的地方。<BR>  <STRONG>第二,</STRONG>三人所传之法,皆是正纯密教的普门大法。<BR>  <STRONG>第三,</STRONG>三人出现的时间,有相当距离。在一百或数十年之间,也是数百岁的人所可能的。<BR>  <STRONG>第四,</STRONG>三人出现的地点不同,善无畏见之是在那烂陀寺,而金刚智在那烂陀寺学法时,不知有此人。地婆诃罗、宝思维、菩提流志、菩提流支等等,对此,亦皆未有所闻。当时是密教初期,在社会名声未扬,注意者少。而且,掬多在那烂陀寺,未见另授弟子,可知在此住的时间不长。龙智出现于印度南天竺,迟于掬多,金刚智师事七年,而未说具体地点,可能是流动不定。又再迟40年左右,不空又遇普贤阿遮梨于南天竺,所以,普贤阿遮梨出现与龙智出现的地点大致相同,状貌又皆长年少貌,可能就是一人,可能就是龙智因为要将两部普门大法授徒,而流动不定。初得善无畏,只传胎藏界一部普门之法。后得金刚智,亦只传得金刚界一部普门之法。及见不空,而两部皆承,正纯密教之大法,始行全部传之于世。龙智始完成传法任务。惟正纯密教,当时知道的人还少,故其不以一定之名面世。玄奘见时,只是一个无名婆罗门,此后随地迁移,始名亦随之为世人所定而变化,其中有些名字,可能是当地人加给他的,未必为其本名也。因此诸家多以此三名为同一人之名。严郢、不空和尚碑中,普贤阿遮梨,直作龙智阿遮梨。日本弘法大师的“付法传”密宗第四祖龙智菩萨,亦名普贤阿遮梨。同人异名。又“付法传”谓善无畏亦是龙智菩萨弟子,主张掬多与龙智亦同一人也。综上所述,可知能承龙猛所传金胎两部普门大法者,惟龙智一人,而传承龙智普门大法者,有善无畏、金刚智、不空。而此三人,皆学成之后而来中国,其他未见再有传承这两部普门大法之人。看来正纯密宗虽创立于印度,而其完整的普门大法,在传中国后,在印度却没再有普门大法传人。大法不再存留于印度。<BR>  有几个材料可以参考:<BR>  <STRONG>①海云著《金刚界大教王师资相承传法次第记》有云:</STRONG>“时三藏金刚智,知中天竺国无畏三藏,解大毗卢遮那教,叹言:此法甚深难逢难遇。昔于南天竺国,闻有大毗卢遮那胎藏名,遂游五天访求,都无解者。今至大唐,喜遇此法。遂请无畏三藏,求授大毗卢遮那大教。”如此说来,龙智以后只有善无畏三藏传承此法。印度再无解者,是再无传者了。<BR>  <STRONG>②海云著《大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师资传法次第记》云:</STRONG>“无畏三藏和尚,复将此大毗卢遮那大教王,付南天竺国金刚智三藏。金刚智复将金刚界大教王授三藏善无畏,互为阿遮梨递相传授。”如此善无畏亦要金刚智传金刚界大教王,可知,其在印度,亦只得一些金刚界法,而未晓金刚界普门法。在龙智之以后,传承金刚界普门大法者,恐亦只金刚智一人了。而不见其他再有传承。<BR>  <STRONG>③日本弘法大师《真言宗付法传》大意谓:</STRONG>不空三藏于开元十九年十二月乘昆仑(波斯)商船从广州出发,航海约一年,到达师子国。次于南天竺遇龙智阿遮梨,乃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及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坛法。后周游印度五天竺,经三年,至天宝五年来归唐朝。在这五年中,不空未见有同门,也未在印度收徒。善无畏、金刚智等,也未出见有在印度传法之举。如此从侧面看传承,两部普门大法,也没有再在印度传承的事实。<BR>  <STRONG>④无名氏《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所载:</STRONG>有诃陵国(今印尼爪哇)的沙门辨弘,初在本国持诵如意轮瑜伽法,稍有应验,闻说印度南天竺有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大曼荼罗法。欲往求学,而向南天竺进发。途中遇神人指点,“谓胎藏法已不在印度,而已传到大唐国,现有不空弟子,惠果阿遮梨,在长安青龙寺传授此大法”。辨弘闻之乃转向大唐,随青龙寺惠果和尚求法。时在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这则材料,也在侧面表明,胎藏曼荼罗普门大法,已来大唐,印度已不存留此法。<BR>  综合上述材料,可以判定,在开元三大士来大唐传教以后,印度本土已无金胎两部普门大法存在,唐密(唐朝密教)已成为印度正纯密教的唯一传承,以后又传之于朝鲜和日本。<BR>  但要留意,我们这里说,开元三大士之后,唐密已成为正纯密教的唯一传承,只是就金胎两部普门大法而论,在印度仍有正纯密教的一门之尊法,如大威德明王法……等等,且得一门之尊传承者,则大有人在。如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载:有清辨菩萨传习“金刚陀罗尼”成就,得留寿于“阿修罗”宫,以待弥勒下生决疑,便是一个实例。五、六世纪以后的印度论师,多习明咒,只未见再有普门大法阿遮梨出现。龙智以后,印度既无纯密的普门大法。以后印度兴起的密教,便发生了严重的变化。<BR>  本文节选自唐普式大阿遮黎著作《印度密教管窥》<BR><BR><BR><BR><BR><BR></P></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7-3-1 2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center; mso-line-height-alt: 22.0pt\" align=center><B normal\">禅宗三关与密宗三妄<p></p></B></P>
< 22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唐普式大阿舍黎<p></p></P>
< 22pt;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p> </p></P>
< 0cm 0cm 0pt\"> <STRONG>一、所谓三关与三妄</STRONG><BR><BR>  得正法修行,由凡夫而至成佛,依常途(指三乘教)须越三大阿僧祇劫(阿僧祇义为无数,劫义取长时)释尊示迹便是经过如此无量劫数,经历无限苦修,至今生始成佛道。这是常识。<BR>  但既曰“阿僧祇”(无数,无央数)而又特郑重地冠之以“三”。这样在连续时间中,划分为三个无数长时,可见所谓“阿僧祇”,实属有限,所以其性质则应属于一个未定限的像征数字。那么“三大阿僧祇劫”,其意在指具特定意义的三段不定限的时间,也就是说,由凡夫而至成佛必须经历三段不同的历程。<BR>  禅宗是教外别传,有别于三乘教,是顿教。其宗趣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生可达渐教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成果,因此禅门中便将此三段修行历程喻为三个要关,称“三禅关”或“三关”又将此三关的功德,分称为“三句”,有“末后一句,始到牢关”之说。又有“一镞破三关”之说。表明可以破三关而证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的见性,见同佛见。<BR>  “劫”有二义,一译“长时”,一译“妄执”。显教取“长时”之义。密教取“妄执”之义。密教是龙猛菩萨(即旧译龙树菩萨,是禅宗第十四代祖师)在极则禅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的宗派,由禅宗的“即心即佛”,提高到“即身成佛”。与显教相对称为密教;与诸宗相对称为密宗(亦称真言宗)。是以证般若波罗密为正机,而以圆证金刚般若波罗密为宗旨。是受用身(包括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显教称为报身)法门。然“见性”(禅宗习惯称“以智证性”为“见性”)的“正机”难得,必须着意于“傍机”(密教习惯称未见性的学人为“傍机”)中培养,所以怎样超越三大阿僧祇劫<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也是密宗十分重视解决的问题。根椐《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简称《大日经》)。住心品“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的经文,密宗建立“三妄执”(粗执、细执、极细执),又根椐“谓蕴处界,能执,所执皆离,证寂然界,是名出世间心”的解释,可知密宗“越世间三妄执即越三大阿僧祇劫”。禅宗的“见性”即密宗所云“出世间心生”。密宗以破“三妄执”为修因,见性后继续以三密加持,上求诸佛,以收“即身成佛”之果。<BR>  由此可见禅密两宗的宗趣虽有不同,而其宗要却有一段相同的。所以弄清密宗越三妄与禅宗破三关,是很有意义的。一则可使行者目标明确,保证不出偏差,不入邪途,以免认奴作郎,未证谓证。再则可综合两宗实践经验互相资助,互相促进。这对两宗学人或许有益处的。<p></p></P>
< 0cm 0cm 0p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 0cm 0cm 0pt\"> <STRONG>二、禅密两宗对“三关”和“三妄”的说法<p></p></STRONG></P>
< 0cm 0cm 0pt\"><B><BR></B><STRONG>  (一)、禅宗“三关”</STRONG><BR><BR>  <STRONG>①、六祖及其前的禅宗列祖,对此未有开示</STRONG><B><BR></B><STRONG>  初祖菩提达摩只提出</STRONG><STRONG><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TRONG><STRONG>“理入”和“行入”两个入道法门。</STRONG><BR>  三祖《信心铭》其中的线索是:首先提出道体“园同太虚,无欠无余”,由于众生对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不舍,因此破坏了“真如”境界,所以提出修道要门,在于对外“莫逐有缘”,对内“莫住空忍”,只要“一心不生”,便可“万法无咎”。另一方面,“欲取一乘”便要勿厌恶六尘,至六尘<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不能作恶时,便同于正觉了。如果“要急相应”便要入不二法门,那可达“无在不在,十方目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境界,这便是极则禅了。但由入道到证道是否要经过进修历程呢?未有提及。<BR>  六祖《法宝坛经》明确提出了“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的宗旨,并提出五个“何期”为印证的根处,对般若波罗密多解说得很是明白。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法门。对“无念”解说得特别清楚,并对“无念”与般若关系描写得很是生动。经中也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但对学人来说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或是“必须经历三关”,也未有确切开示。值得注意的是,经中云:“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又在示法海偈中说:<BR>  <STRONG>即心名慧 </STRONG><STRONG>即佛乃定</STRONG><B><BR></B><STRONG>  定慧等持</STRONG><STRONG><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TRONG><STRONG>意中清净</STRONG><B><BR></B><STRONG>  悟此法门</STRONG><STRONG><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TRONG><STRONG>由汝习性</STRONG><B><BR></B><STRONG>  用本无生</STRONG><STRONG><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TRONG><STRONG>双修是正</STRONG><BR>  从中可以会到一些道还须修的意味,故后人有将禅宗修持法分为三种。一是先悟后修。二是悟修同时。三是先修后悟。这便反映“悟”和“修”是相互相成的,而是否证果必历三关?祖师未作指示,所以后世便众说纷纭,难能一致了。<BR>  <STRONG>②、马祖的三段教法</STRONG><BR>  将道行分为三段隐喻三关,初见于马祖道一禅师。<BR>  僧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师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师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师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曰:“且教伊体会大道去。”<BR>  这里马祖所说的:“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体会大道去”,只表明修道历程<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的三个阶段,亦即宗门所说的三关:“破参”(初关),重关,牢关。百丈入道因缘便是一例:野鸭飞过,祖问:“甚处去也?”师曰:“飞过去也。”祖扭师鼻,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师於言下有省,随悟即心即佛之旨。归寮大哭大笑。次日,祖肯他深明昨日事(此破参之事)。及后侍立次,祖目视拂子。师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说法)将何为人师?”师取拂子竖起。(此皆破参“知有之证也”。)及后,祖振威一喝,师直得三日耳聋。乃一根归原六根同寂,直趋无生。此入重关,非心非佛之谓也。从此自己体会大道去“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身园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乃踏牢关,证真如法界了。<BR>  <STRONG>③、青原、石头的不落阶级说</STRONG><BR>  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向宣称“不落阶级”,石头甚至宣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乍看起来,似乎和马祖三段教法,三关之说大相迳庭。但仔细审察,其所谓阶级,是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阶段。是指“苦集灭道”的阶段。是指不历小乘二乘的阶段而直入大乘。<BR>  石头上堂谓:“吾之法门,先佛传授,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凡圣齐同…。”其所言宗趣主要否定三乘蹊径。而大乘解脱顿证法门,即所谓“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柱,承言须会宗,勿自立规矩”。<BR>  圭峰宗密,在《禅源诸诠集都序》中称石头为泯绝无寄宗。此宗认为“凡圣等法,皆如幻梦,都无所有,本来空寂…无法可拘,无佛可作,凡有所作,皆是迷妄。如此了达本来无事。心无所寄,方免颠倒,始名解脱”。如此以不住一切,无执着而为道行,目的在破相显性,这与马祖“非心非佛”有异曲同工之妙,非否定三关之说。因其要求层次较高,不易悟达,故有“石头路滑”之说,非如马祖的禅“平实,较易入门。也有事例为证:<BR>  <STRONG>(1</STRONG><STRONG>)药山唯俨,首参石头,</STRONG>便请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石头道:“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俨罔然不能契入。石头指示往谒马祖,俨见马祖,仍提前问。马祖答道:“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是,有时扬眉瞬目不是,子作么生?”唯俨于言下契悟,便礼拜;马祖道:“见个什么道理便礼拜?”俨道:“我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道:“你既如是善自护持,”这是从扬眉瞬目处悟入,属即心即佛”阶段。<BR>  侍三年,一日祖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俨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外障消尽,惟余本体)为马祖肯定。此属非心非佛阶段,由是马祖劝令住山。<BR>  一日在石上坐次,石头问曰:“汝在这是作什么?”唯俨道:“一物不为”。石头道:“你说不为,不为个什么?”俨答道:“千圣(指二乘证果者)亦不识。”<STRONG>石头以偈赞道:</STRONG><B><BR></B><STRONG>  从来共住不知名</STRONG><STRONG><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TRONG><STRONG>任运相将只么行</STRONG><B><BR></B><STRONG>  自古上贤犹不识</STRONG><STRONG><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STRONG><STRONG>造次凡流岂可明</STRONG><BR>  后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俨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石头曰:“我这里针插不入。”俨曰:“我这里如石上开花。”石头同意他证道了。这属于“体会大道”牢关阶段。后药山嗣石头,实亦嗣马祖。<BR>  <STRONG>(2</STRONG><STRONG>)大颠通宝禅师,初参石头,</STRONG>于“扬眉瞬目”外,悟得“原来有心”,初明心地。属即心即佛阶段。次悟“既无物即真物”,石头曰:“真物不可得,汝心见量意旨如此也,大须护持。”此乃“非心非佛”阶段,属重关境界。及至“应机随照,冷冷自用,穷其用处,了不可得,唤作妙用,乃是本心。”乃见本性,属牢关阶段矣!<BR>  从这些事例中,可见一;石头虽倡“不落阶级”,不但与马祖的三段教法,没有矛盾。而且,主要弟子,多历三关而证道。二;一向所以评价马祖禅“平实”,就因马祖的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段教法,能实实在在反映证道的三个历程。行者较易于悟入,因此培养出八十四员大将,非石头可及。<p></p></P>
< 0cm 0cm 0p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 0cm 0cm 0p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STRONG>(二)密教超三妄</STRONG><BR><BR>  密教为何以超三妄执为成佛之所必须?<BR>  《大乘起信论》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一者“无名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不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境界妄现。又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一者,智相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心起住持苦乐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此之所谓三细六粗。前三细相属第八识摄名阿赖耶后六种粗中,第一种智相,以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而起念相属,故说为“意”,梵名“末那”,属第七识。于第八识中虽生境界相,而未起分别,而末那识,心起妄念而生分别,实则分别乃分别自心,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可见末那则以第八识相分为见分,而第六意识,即以相续识,对外随事攀缘,分别六尘,计我,我所,种种妄执,转计转深,见爱烦恼,不断增长,苦境日深。而前五识原来无执,却受五俱意识所操纵,因此即受六尘所缚,堕于六道之中,不得自由了。<BR>  上述一切之所缘起,冯达庵大法师特入三摩地观察,结果知是“末那”(译曰意)留滞于清净法体,经五步作用,遂由本觉心,开出虚妄世界。末那五步作用简介如下:<BR>  <STRONG>第一步成无明业相</STRONG><BR>  阿赖耶乃众生心之所寓,内与清净本体相应;外与六尘境界相熏,惟感一道净性流行,不致缘起世界假相,惟“末那”识停滞其间,幻成妄念,掩蔽清净本体,遂呈无明业相。<BR>  <STRONG>第二步成能见相</STRONG><BR>  无明业相,即众生心动机所在,依之活动,发为气分,则为色法质素,原属根性,皆不可识,“末那”复执持其间,便幻成能见相,能见之者,带迷“觉性”转而为细识也。<BR>  <STRONG>第三步成境界相</STRONG><BR>  众生根性,以同类气分互相融合,则锺成众力共举之客体境界,势力浓厚,有性无相,本亦无迹。以“末那”从中提挈,乃幻成境界相,而为五尘所依,然未落五尘粗迹。<BR>  <STRONG>第四步成智相</STRONG><BR>  境界相祇摄浑略质素,欲观其祥。须由“末那”逐步采取局部材料加以“识量”展开观察,浑略质素遂得借空间形式显示排比有序之色相,以属现略,假名智相,意识从而出现矣。<BR>  <STRONG>第五步现相续相</STRONG><BR>  采取材料过多,非一见所能顿了。而仗“末那”之不断注审,而轮流认识,无量智相遂得借时间形式鱼贯出现,是名相续相,意识由此攀缘不断。永无了期。<BR>  有情经以上五步作用,意识又结合前五识,世界假象遂告成立。观《起信论》所言,“三细六粗”的开展以及“末那五步作用”由法身演成人身由法界演成世界,其中有三个关键,<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是意识的分别攀缘与流注,二是末那的五步执持作用,三是阿赖耶识,出现无始无明,有自他能所之异,这就破坏了法界一相,破坏了如来平等法身。<BR>  这三个关键,被称为三妄执《大日经》称彼为“粗执,细执,极细执”。《住心品》云:“越世间三妄执,出世间心生。”《大疏》三云:“最初解了唯蕴无我时即名出世间心生。”所以《住心品》十住心中除前三个住心(异生羝羊心儒童持斋心婴童无畏心)外,其他七个住心,都是出世间心生。《大疏》二,又云:“若以净菩提心为出世间心,即是超越三劫瑜祇行”,如  此不同的说法不少<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乍看起来似乎有些矛盾。所以要弄清楚:<BR>  唐密宗是怎样超越世间三妄执?又超越各个妄执时,可能发生怎么样的道果?<BR>  《大日经·住心品》有曰:“谓如是解:<BR>  <STRONG>(一)唯蕴无我(第四住心)是淹留在六根与外境,十八界的关系中修行。</STRONG>(小乘)拔除业力引生的烦恼根株,(二乘)脱离无明种子所生的十二因缘连自己是什么宗也不加留意,如是湛寂为外道所不能知。若于蕴处界(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能执所执皆离,证寂然界,是名出世间心。唯蕴无我心行者,彼离违顺八心相续业烦恼网,是超越一劫瑜祇行。”属破粗执。这和禅门“知有”破初关等级相同,不过叙述不同,禅门“即心即佛”是从菩提方面去说,这里是从涅槃方面去说,因为小乘二乘的声闻缘觉,皆以灰心灭智以趣其无余涅槃。而禅门则在使菩提日日长。当代唐密,根据胎藏曼荼罗释迦院,与禅宗同样采取表德法门,不遵正法。而以强大菩提心力,直破分别我执和分别法执。破除意识障碍而达此境。<BR>  <STRONG>(二)经云:“大乘行者,发无缘乘心(不以他缘而心遍一切处)观察阿赖耶和五蕴,知自性如幻,法无我性,心主自在,觉自心本不生,以心前后际不可得故。</STRONG>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二劫瑜祇行”。如此法无我性,觉自心本不生。即是破除俱生我执,破细执可入生空真如,住出世间心,禅宗名为翻身,破重关得般若波罗密,唐密认为这是初得无生忍。<BR>  <STRONG>(三)经云:“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积集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STRONG>……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五根诸识,极无自性心生。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如此不但空其主体亦空客体,不但破俱生我执,亦破俱生法执,可得二空真如。继续进修必定即身成佛,此为破“极细执”,禅宗称此为“牢关”,但从未有能超越牢关者,最多能达到牢关,称为踏牢关,又称脚跟点地,叫做“末后句”。既然“踏牢关”称为“末后句”,当然到此为止了。禅宗学人于破重关后,但求脚跟点地,不为外境所动摇,所以只以般若破得第八识中的“藏识”,而未破第八识中的异熟识,便回转头来进行六度(六波罗密)万行而度众生了。唐密则在三密加持下,彻底超越“极细执”还进一步超越“微细执”,以父母所生身,证无上大觉位,然后倒驾慈航普渡一切有缘的众生。<BR>  上面密宗所讲的完全是根据《大日经·住心品》及其注疏,《住心品》就是讲十住心不是讲十地心,因为依照大乘正法,凡夫要经历五十个阶位,始可到“等觉”,其中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共五十位。“住”与“地”不同,“住”是到达那个阶次,地是指菩萨在某法位上有如在那地上开发一切宝藏而圆满俱足,万德出生,所以,十住心是在地前,三僧祇劫也是在地前,只有尽破一切异熟种子,才能“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菩萨如是知识其心,此为菩萨净菩提心门“名初法明道”,始能迅速成就。以前有人将第二、第三两瑜伽行作为登地,这是将住位作为地上的错误。<BR>  从上可知,禅密两宗,虽然宗趣不同,但有一段宗要是相同的,禅宗叫破三关,唐密宗叫做越三妄,都是要超越常途的三大阿僧祇劫。而且禅与密两宗,都是经龙猛菩萨(旧译龙树菩萨)传下来的,有很大的互相资助作用。禅宗在我国,于六世纪中叶已经传来,差不多已一千五百年了。其中很多经验可以借镜,以增多渡生手眼,密宗可修达金刚波罗密,可以资禅宗以向上。唐密胎藏曼荼罗其中有释迦院,所以对释尊的教外别传也是同样重视的。<BR><BR><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  <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7-5-7 21: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法师在5月3号在佛山有结缘灌顶传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08: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有来看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

主题

1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92
发表于 2007-6-15 14:29:00 | 显示全部楼层
< 0cm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OOKOO</FONT>师兄:</P>
< 0cm 0cm 0pt\"><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P>
< 0cm 0cm 0pt\">师兄在广州跟唐法师学密,真是幸福。</P>
< 0cm 0cm 0pt\">小弟只是曾接受过结缘灌顶,之后便未有机会见过法师。</P>
< 0cm 0cm 0pt\">现在小弟很想再接受传法灌顶及菩提心戒。</P>
< 0cm 0cm 0pt\"> </P>
< 0cm 0cm 0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24

帖子

4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725
 楼主| 发表于 2007-8-23 10: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可以再和师傅联系,接受传法灌顶呀,今年应该还有这样的机会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

主题

571

帖子

57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祈愿十方三宝长久住世,广弘佛法

积分
8770
发表于 2014-4-25 14: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s:5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9 09:10 , Processed in 0.20312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