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264|回复: 0

某个特定的年龄段或无病体弱时期,也是针灸介入的良好时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96

主题

510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320
发表于 2006-9-3 13: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ONT color=#3300ff size=4>针灸 “治未病”,在更多的时候是选择机体处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或无病体弱时期。比如:妇女更年期、儿童期、老年期等,这是因为上述时期是机体阴阳消长内环境变化比较动荡时期,如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认为中风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年龄,云:“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 《外台秘要》中则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说明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气机开始逆乱,表现为眼目昏花。如果在中老年期,在相应的腧穴上给予适宜的针灸刺激,激发机体内在的维持自稳的潜力,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可能有利于推迟中老年期的到来,延缓衰老的进程并预防老年病的发生,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有时虽是无病正常之人,但体质较弱,正气已呈衰弱之势或尚需充实正气之时,当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则很容易诱发疾病。还应强调的是:人们思想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人所处的状态非疾病就是健康。其实人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处在疾病与健康的过渡状态,以苏联布赫曼为代表的许多医家均发现了人体的这种情况,称“第三状态”,健康是第一状态;疾病是第二状态,非病非健康则为第三状态。第三状态有两种发展的前途,或转化为健康,或转化为疾病。第三状态已经有病理信息或临床症状轻微不典型的亚健康状态。有些人虽没有疾病,但由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带来一些问题,如反应能力、活力和适应能力减退等也会产生“轻度身心失调”表现为疲劳、失眠、胃口差、免疫力低下等等,虽然还没发展到疾病的状态,但如果不及时调整,就可能向疾病方向发展。如果在这个时期介入针灸方法,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扶助正气,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内环境恢复平稳,则有一定的防治意义。这方面的文献记载最为丰富。早在两晋南北朝时,就已有应用灸法预防霍乱,灸足三里健身等。庄子的《庄子.盗跖篇》中有:“丘,所谓无病自灸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FONT color=#ff0033>凡入吴蜀地游 ,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FONT>。”“膏肓俞无所不治”“令人阳气昌盛。”《医说》也有:“<FONT color=#ff0033>若要安,丹田、三里常不干</FONT>”。既是指若要保持身体安康,就应经常艾灸丹田、三里穴,并通过<FONT color=#ff0033>灸疮持续刺激</FONT>,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窦材《扁鹊心书》中有:“<FONT color=#ff0033>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是指修持气功等法门),附子第三(附子功用我将另文专论)</FONT>。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五十,可二年一灸脐下三百壮;六十,可一年一灸脐下三百壮,令人长生不老。,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渐至身体轻健,羡进饮食。” “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惫……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上述文字描述生动地说明了常灸关元如做饭需薪一样,可不断地温壮元阳保持生命之火常燃。《针灸要诀与按摩十法》:<FONT color=#ff0033>“无病针灸腿上能远行不疲……无病针灸腹上能增食量……。</FONT>”《马丹阳十二穴歌》中说:“……年过三旬后,针灸眼便宽,取穴当审的,八分三壮安。”针灸“治未病”,也常用于小儿。《养生一言草》中有小儿的防病保健身柱灸的记载:“<FONT color=#ff0033>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FONT>灵枢.经脉》:“灸则强食生肉。说明灸法具有增进食欲,促进生长发育的功效。《诸病源候论》中载有:“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颊以防噤”等,均是应用针灸方法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以防病保健。</FO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3 13:19:4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6-16 21:29 , Processed in 0.1245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