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35|回复: 0

第二章  进一步的思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11 13:26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382

    主题

    622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2147483647
    发表于 2011-2-8 13:0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禅修和心有关。
      心和天空很像:
      没有形式,没有实质,也没有范围或大小。
      天空与心
      很多人想禅修。他们知道禅修和心有关,但通常并不确知禅修到底是什么。
      这种情况有些像我们对天空的观念。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天空,没有人会告诉你说:“天空?我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我们对天空的看法非常不精确,我们很少遇到能够定义什么是天空的人。如果你问道:“天空是什么?”被问的人只会把手往上一指,并说:“那就是天空。”禅定也是一样;我们知道它存在,也往往认为它是好的,但并不真正知道它是什么。
      什么是天空?
      通常,我们认为太阳是天空的中心。中心的观念隐含了边界的存在。人们倾向以国家为基准,来想像中心及边界,但是,另外一个国家的居民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定义。这足以显示,天空的中心及边界只是主观的概念,而不是现状的完整叙述。
      有幸居住在法国普罗旺斯的人往往会说:“这里的天空多么美丽!”但是,我们可以因此而划定天空的某一部分,并笃定地说:“这一部分的天空是普罗旺斯的天空”吗?
      每个人都知道天空是蓝色的,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这是为什么。它是从哪里来的?它是实质的?抑或非实质的?它有多大?
      禅修和心有关。心和天空很像:没有形式、没有实质,也没有范围和大小。就天空而言,每个人都知道它存在,但是很少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心和天空一样,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我们尚未体验到这种无限的境界。但是,我们把无限缩减为有限,并因而局限在所谓的“我”的狭隘领域之中。这种缩减正如同普罗旺斯人提到“我们的天空”时,所隐含的主观性界限:他谈论天空的口气,仿佛他真的能把一块天空割下来,并把它定义为那个地区特有的天空。心是无限的,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但是我们却以一种非常狭隘的特质——自我——来认定自己。一切肉体上及精神上的痛苦,都由此而生。
      某些类型的痛苦确实和外在的境遇有关,而且几乎都能找到实质的解决办法。但是,面对内在的痛苦时,实质的解决方式就没有效用了。
      姑且让我们假想有一个和平、繁荣的国家,国王住在戒备森严的皇宫里。夜深了,这位拥有一切美好外物的国王正在睡觉。他在做梦。在梦里,敌人出现了,并且追杀他。国王感到非常焦虑、恐惧。但是,梦者自心之外的任何方法,都不能解除这场梦的痛苦。同理,我们可以拥有快乐的一切必要物质条件,但是,这对受苦的心一点帮助都没有。唯有佛法和禅修,能让我们从内在的痛苦、焦虑及诸种困难中解脱出来。
      自我与五毒
      我们的心根本上是无限的,不被个人的存在所限制。自我并不存在,虽然如此,我们却以这个虚幻的自我来认定自己。它是我们一切关系的中心及标准。所有确定它的存在及对它有利的事物,都变成我们执着的对象,反之,一切威胁到它的完整性的事物都变成敌人,都成为嗔恶的来源。自我的显现本身,就已遮蔽了自心及一切现象的真正本质。它使我们无法分辨真相与幻相。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是愚痴的囚犯。自我也使我们对任何领域内,可能形成竞争的人,产生嫉妒。而且,自我希望比他人优越,这就是傲慢。
      贪执、嗔恶、嫉妒及傲慢,是我执产生的五种基本毒素。它们成为内在平静的顽强障碍,不断地为自己及他人制造忧虑、烦恼、困境、哀伤及痛苦。例如,被敌对者或恶言恶语攻击时,嗔恨心不仅造成自己的痛苦,也造成嗔恨对象的痛苦。
      同样的,自我及五毒使我们伤害自己及他人,并在我们心中留下潜在恶业的痕迹(1)。这种潜在的恶业成熟时,就成为未来痛苦的境遇。
      自我及其衍生物是我们真正的敌人,但是,它们不是用武器或实质物体可击败的有形敌人,而是唯修习禅定及遵循修心之道方可击败的无形敌人。现代科学发展出许多极有威力的武器,包括可以杀死数十万人的炸弹;然而,没有任何炸弹能灭除自我及五毒。在这一方面,真正的原子弹是禅定。
      度假中的心
      常态下的心,经常充满了和五毒相关的念头。这些念头络绎不绝,有时受嗔恨的影响,有时是贪执,有时是愚痴,有时是嫉妒,有时是傲慢。这些念头的强烈程度可能差异很大,但是,我们的心没有一刹那不受其干扰。
      当工作告一段落,食物烹调好了,事情也讨论完毕了;这应该是一个很美好的假日。我们可以安静地闲坐,没有任何外在的烦恼要操心,然而我们的心却疲惫不堪。它不断地被盘旋的五毒所搅扰,即使五毒的活动相当轻微,心仍然无法真正平静下来。我们的心并没有在度假。唯有透过禅修,心才能度假。这并不是因为禅修可以让念头消逝,而是在某段时间内,念头将因而变得比较薄弱、比较淡。当这种情形发生时,心就体验到更大的平和及快乐。心终于能休息了。
      在西方,上班的人每年都有一些假期。他们往往利用这个机会出国到海边、山上、乡间度假,希望在那儿获得快乐及平静。不幸的,心本身并没有在度假,五毒、痛苦及内心的困扰,也跟着一起踏上旅程。实际上,这只是半吊子的度假。唯有禅修能提供全面性的度假。
      日常生活中的禅修
      要禅修时,初学者应该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采取一个特定的姿势,保持沉默,并遵守某些规则。可是,在养成习惯并累积足够的经验之后,任何情况下都能禅修:走路、工作、说话、吃饭……。达到这种状况之后,他修习禅定的时间很多。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他的心都能保持平静、宽阔及轻松。这种自在及宁静的觉受本身就是禅定。
      禅定也是一种自由的觉受。现代人非常重视自由。我们可拥有各种外在的自由,可是,只要我们的心仍然是五毒及念头的囚犯,我们就不可能是自由的。
      没有经验的驾驶员开车时很紧张,他会担心出车祸,或不知道如何控制好车子。习惯开车之后,他可以一边开车一边和坐在旁边的人说话,同时保持开车的全然觉知。谈话不会使他无法专注于汽车的操纵或留意路标。同理,没有经验的禅修者在禅修时,应该只专注于一件事——禅修。逐渐地,他会发展出一边禅修一边做其他事情的能力,诸如一边谈话或工作。然后,在任何场合,他都会觉得很自在、很自由。
      开朗的面目
      随着禅修的进步,缠心的五毒的毒性会变得比较和缓,我们的念头也会减少。即使它们仍然存在,也已失去牵制力,不再是痛苦的原因。我们的心会平静下来,升起愉悦的觉受。这甚至会反射在我们的外表:我们的脸变得很开朗、和善及欢喜。我们变得平易近人。别人会希望时常看到我们。内心的平和及快乐会照射到外在的世界。
      主观
      我们对人、事、物及世界的感受和态度,主要决定于我们的心。假设一位你非常憎恨的人邀请你吃晚餐。场地雅致,食物也很精致美味;然而,你的憎恨心使食物的味道变得恶劣,也使那个地方变得很不迷人。相反的,一个你非常喜爱的人邀请你到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吃一顿很普通的饭,但是,每一道菜吃起来都很可口,周遭的一切也如天堂般美妙!这其中的差异完全是我们的感觉所造成的,而我们的感觉受贪执或嗔眼的约制。
      禅定:已存于心
      禅定并不是诸佛或上师由外界安插到我们内心的某种东西。它本来就已经存在了,虽然它仍然只是一种潜在的状态。上师只能指出这种潜能,并提供我们将之由内开展出来的方法。我们全都拥有禅定的能力,但是不知道如何应用它。我们的处境,就像是拥有一辆漂亮的车子但不会开车的人一样。尽管这辆车子极其完美,却哪儿都去不了。然而,我们可以找一位教练学开车。我们也许需要一、二个月的时间,但是,在教练的指导下,我们的努力终究会让我们能利用到目前为止一直无法利用的这辆车子。同理,禅定及佛的境界已经存在于我们内心,可是,若没有一位具足资格的上师帮助,我们无法使其发挥功能。我们拥有一辆性能优越的车子,岂不是很奇怪的事吗?同理,若我们纯粹因为不愿意下功夫,也缺乏必要的恒心去修习禅定,而让开悟的潜能一直沉睡下去,那岂不是一样奇怪?
      恒心
      从艾克森普罗汶斯开车到巴黎的路途相当漫长。如果从来没有走过这条路,起初我们可能认为一小时就够了。但是,上路一小时之后,我们就不得不认为还有好长一段路要开。如果我们对这种情形感到很沮丧,就此停顿不前,那么,我们永远到达不了巴黎。
      同样的,某些人满怀希望地开始修习禅定。勤勉地修习了几个月——甚至才几天——之后,如果还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他们就会觉得很不耐烦,因而放弃禅修。长途开车旅行是一件很疲惫的事,因此我们需要中途停下来,喝杯茶或咖啡。当厌倦感影响到禅修时,与其因沮丧或兴趣索然而放弃,不如休息一下,让心放轻松,然后再继续禅修的旅程。
      一般而言,初学者禅修相当向往,却很难持续修习。他们对禅修之道很有信心,并具有必要的理解力,但往往缺乏绝对不可或缺的勤勉及恒心。
      修习禅定的初衷,往往混杂着期盼迅速获得非凡之内在觉受的强烈愿望。这种期盼很快就遭到挫折:既无诸多美妙的觉受。也无非凡的境界升起。我们很焦急,但内在世界不理睬我们的无奈。沮丧之余,我们尝试另一条路,这条路又让我们失望;然后我们再尝试另一条路,又另一条路……。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怎么能进步?
      假设你想种出一朵花,于是你处理过土壤后,再播下种子,为它浇水、施肥。很快地,一棵幼苗长出来了,但它和你想种植的那朵美丽的花一点相似之处都没有。失望之余,你把幼苗整棵拔起来,心想最好再播下另一粒种子。可想而知,结果仍然一样。不管种了多少粒种子,你永远都看不到花朵。耐心及有恒地照料幼苗,是使它终会开花的必要条件。禅定也需要时间才有成果。保持耐心、恒心及规律,总有一天会使心的灿烂花朵绽放。修习禅定本身就已经很有利益了,即使每天只固定修十分钟。若能如此规律地继续修持数月、数年,我们的禅修必定会有进步。
      禅定的滋味
      如果没有尝过某样食物,就无法体会它的味道;没有亲身体验过禅定的滋味,就不能了解禅修的利益。如果你从来没吃过巧克力,要求说明它的味道,我可以告诉你:
      “嗯,它的味道很好!”
      “有多好?”
      “是甜的。”
      “有多甜?”
      把各种事实汇集在一起之后,我或许可以成功地给你一个有关巧克力的粗略概念。但是,它仍然是相当神秘的东西。相反的,把巧克力放入你的嘴巴,你立刻就可明确地知道它的味道。任何关于禅定之利益的解释,不管多么详尽,永远都无法传达个中的滋味。唯有亲自修习及直接的体验,才能让你发现禅定的真正味道。
      问与答
      问:我已经修习禅定好几年了,但是我现在有退步的感觉。
      答:这有可能是因为业力的关系,或是因为你没有以前那么努力及精进。退步的感觉往往是松懈、缺乏活力的一种征兆。但是,这也有可能是你禅修的方法有误。遇到禅修上的困难,应该要设法加以对治。为了使禅定的功夫增长,我们必须修持清净业障,积聚功德,恭敬领受上师加持,并发展愿力和精进心的法门。想要得到花,仅仅有一粒种子并不足够,种子必须有土壤、水分、肥料及阳光的滋润。禅修也需要助缘:净化、功德、加持、时常聆听开示、努力及恒心,唯有圆满的禅修能使我们开悟。
      即使我们有所进步。有时仍然会有停滞不前的感觉。或者,实际上停滞不前,却觉得自己在进步。我们往往无法正确地判断自己的禅定功夫。
      问:西方人复杂的思考模式,是否是他们修习禅定的障碍?
      答:差异性和困难可能不是来自人心的复杂。的确,在印度及西藏,生活环境比较单纯;但是,人们的心也很复杂,也一样被各种念头及执着所遮蔽。西方人比东方人注重理智的发展,但是他们的精神价值观比较薄弱。东方人则比较虔诚,也比较精进。这种差异毋庸置疑。
      问:佛的境界只是心的平静,或是也隐含某种特别的智慧?
      答:无限平静的心就是佛心。这种平静含有利他的功德。佛全然了知一切现象的究竟本质。佛看到并明白缺乏这种智慧之平凡众生的所有痛苦。这种慈悲心因此引发了诸佛利益一切众生的能力和事业活动。
      问:您是否可以做一些比较,好帮助我们了解幻相?
      答:我们把外相当做真实。禅定的修习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些外相的虚幻;它们就像镜中的映像。同样的,声音的虚幻本质就像空谷的回声。我们的念头事实上就像海市蜃楼,但我们错把它当做真实的东西。将真实、本俱的存在性赋予外相、声音及念头,便制造了痛苦。把外相、声音及念头当做不真实,并不表示它们不再化现了,而是表示我们了解任何化现都缺乏本俱的真实性。这同时也使幻相失去制造痛苦的一切能力。
      注释
      1、业报因果即因、果的定律。任何在主体及客体二元对立的范畴内造作而成的行为,不论这行为是身、语或意,都会对行为的造者带来某一种果报。这种果报起初完全看不出来、觉察不出来,仿佛一个印痕或一粒种子被植入意识中极微妙的层面(甚至比心理分析学家所形容的无意识更加微妙)里,也就是“阿赖耶识”(梵文alayanijnana)——意识的贮存库或潜在性。一种成熟过程由潜伏状态开始发展,通常在经过许多世,甚至数百世之后,业报的种子最后会明确地表现出来,决定整体的存在状况(性别、财富、外表特征、智力、感情特质等等)或暂时的境遇(一场疾病、一次遭遇、一项成功或失败等等)。这一切运作有如电脑:庞大的数据、资料不断地相互作用,新的数据、资料也不断地添加进来,或多或少地影响结果。我们不断依二元对立的原则行事,而这种错误的方式只有在开悟后才会被摒弃。当业报成熟的过程不断除去较久远的业痕时,各种新业的因素也同时如潮水般永不止息地涌入,增加我们的潜业。这整个过程一直变动不居。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影响我们生命的一切现象都是自身业力的显现。试图隔离出单一因素,是常见的错误。例如,生病时认定这是一种业报,因而以为就医毫无用处。这完全是片面的看法,忽略了此业同时也包括医师及医院的存在。
      事实上,业报因果是关于宇宙物理定律的一种极为广泛地看法。如果我们播种的是小麦,长出来的绝不会是米。“随机发生”不是物质的主要现象,也不是个人境遇的运行准则。业报因果可归纳为一非常简单的原则:任何制造痛苦的人,都会在心识的最深处种下痛苦的潜因;任何制造快乐的人,都会种下快乐的潜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9 15:04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