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33|回复: 0

二十一禅修手册-菩提道次第实修手册 (五)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11 13:26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382

    主题

    622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2147483647
    发表于 2011-2-8 12: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7.慈
    在本禅修中我们再次观想自己的四周为一切有情所围绕,现在的父母离我们最近。然后我们忆念上次禅修的内容“爱己般地珍爱他人”。拥有了爱他心,我们参思四周的有情众生根本没有真正的安乐,我们油然而生愿诸有情永获真正安乐之心,此愿心即是慈。
    前 行
    我们皈依、发不共的菩提心以及修其他的前行。

    观察修
    虽然诸有情众生皆渴求真正的安乐,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获得安乐。他们非但不去造能得善果的善业,反而因为发了嗔心、持邪见以及造作其它的恶业摧毁已有的功德。
    没有一位众生能够在轮回中安享到真正的快乐。凡夫众生的享乐只不过是世间乐,实际上却是坏苦。轮回中的一切享乐倏然短暂,终将变成苦。例如,平常大家彼此相伴相依亦并非是真正的安乐,只不过暂时减缓了孤独感而已,关系迟早会出问题,甚至破裂。我们的安乐决不会持久。
    我们通常假想富人一定拥有真正的快乐,他们毕竟拥有享受和奢华,而这些是我们梦寐以求却得不到的。实际上这只不过暂时减少了点求不得苦罢了。

    安住修
    我们参思这些方面直到内心生起至诚的希愿:“如果诸有情众生都得到真正的安乐多好啊!”我们抓住这种慈心作为所缘境,并安住于此。

    回 向
    我们诵回向文,将禅修的所有功德回向义利一切有情。

    下座后之修持
    下座后,我们应当日夜保持慈心,时常地提醒自己,我们珍爱着的一切有情众生并没有真正的安乐。当心里充满清净慈爱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被嗔恨或者妒忌所搅扰。
    18.施
    我们在生起了“愿诸众生皆获真正之安乐”的慈心之后,现在着手禅修如何真正地给予他们安乐。

    前 行
    我们皈依、发不共的菩提心并修其他的前行。

    观察修
    我们开始发起这样的意乐:“我既然愿诸众生永获真正之快乐,就必须付诸实现。”带着这种动机,我们观想自己的身体转为如意宝,散发出光与甘露照耀并融入到六道众生的身心中,令人道众生心想事成,畜生道众生出离危难,饿鬼众生吃喝饱足,寒地狱众生和煦温暖,热地狱众生则得习习清风之凉爽,阿修罗得到护佑,天人广享无染的快乐。

    安住修
    我们生起坚固地信解:由于我们修施的功德,一切有情众生皆得到无染的快乐并心满意足。带着此定解,我们生起殊胜的欢喜心,然后尽量安住于此欢喜心上越久越好。
    我们一旦熟习这里所讲的受与施,可以配合呼吸法一起修。为此,我们必须具有慈悲一切众生的正确动机。自然地呼吸,我们观想,吸气时,众生所有的痛苦、烦恼及恶业等化为黑烟,从我们的鼻孔吸进并降至内心,完全摧毁了我们的我爱执。然后,我们的内心化为无染的喜乐,身体则变成佛陀的清净身。接着我们呼出白色的光明,加持一切有情众生的心续,并满足他们的一切欲望和需求。我们用这种呼吸法反复地作观想来修。
    如果我们对于受与施的基本修法还不熟习的话,要在短时间内观想这么多的内容,是不容易做到的。一旦掌握之后,这种修法对我们生起慈心、悲心与菩提心具有特别的作用。
    呼吸和内心紧密相联。如果我们的目的清净,呼吸就会逐渐变得纯净。我们一直不停地呼吸,如果我们采用这种方法随时纯净地呼吸,就容易随时保持保持安详清净的心态。
    关于受与施的更多教授详见《同体大悲》。

    回 向
    我们诵回向文,将禅修的所有功德回向义利一切有情。

    下座后之修持
    下座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力所能及地进行财施、法施、无畏施。无论何时只要我们能够,就应当尽力为别人服务。我们应当祈请三宝的加持并把回向功德,一切有情众生才能得到清净的快乐。这样,我们的慈心和功德就会增长。


    19.菩提心
    从禅修平等舍心到禅修施,这九种是生起菩提心的实修法。通常有两种生起菩提心的方法:七因果法与自他相换法。本开示则综合了这两种传承的教授。随着禅修的体验越发深入与提高,我们生起殊胜的菩提心。尤为特别地是,通过禅修受与施而生起增上心,再由增上心引生出极为殊胜强大的菩提心。这可诠释为:通过禅修自他相换法生起殊胜的增上心,由修增上心而自发地生起为成办一切有情众生的义利而成佛的心。

    前 行
    我们皈依、发不共的菩提心并修其他的前行。

    观察修
    我们忆念由禅修受与施而生起的增上心,进而参思:“我已经承担起要把一切有情众生从苦难中救拔出来的大任,但是我自己如果不先证得圆满菩提的话,又如何做得到呢?惟有佛陀才有大雄力护佑众生,赐予他们无染的喜乐,因此为了实现救拔众生脱离苦海的宏愿,我必须先成佛。”

    安住修
    我们通过如此的参思,得出决定:“我一定为义利一切有情众生而成佛。”我们然后尽量安住于此念上越久越好。如果念头减退了,我们就从观察修开始重修。

    回 向
    我们诵回向文,将禅修的所有功德回向义利一切有情。

    下座后之修持
    我们应当日夜尽力保持菩提心。特别是,我们务必保证无论造何业,都要以菩提心为动机。通过如此地修持,我们所造的一切行为都会成为有力的成佛的因。
    在获得了一些菩提心的体验之后,我们应当修持大乘的增上三学:修戒波罗蜜多以圆满守护菩萨戒;修禅定波罗蜜多以圆满定学;修般若波罗蜜多以圆满慧学。
    20.止(舍摩他)
    我们的心要从根本烦恼的我执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证悟空性。这有赖于修止。如果我们不修止,我们的心总是不定的,犹如摇曳在风中的烛火,不能直接清晰地证悟诸如空性这样微细的所缘境。并非只有直接修证空性的时候才依靠止,要想获得无漏的天眼通、神通以及自发地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亦必须修止。
    通常,无论何时我们清净地安住于二十一种禅修中之任一所缘境,而我们的心安住于止的状态下,就会远离散乱。这是清净安住的作用。真正的止是在修完九种层次的禅定之后,而获得极为殊胜的禅定。这九种层次的禅定即九住心,能使行者身享轻安心得妙乐。
    我们为了修止,首先必须找出一种所缘境,二十一禅修中的任一所缘境都是可以的。如果我们的所缘境是平等舍心、爱心、悲心、菩提心,那么一开始就要通过相应的观察修把我们的心转到相应的状态,然后我们抓住此心态进行安住修;如果我们的所缘境是空性、无常、或者宝贵的人生,那么一开始就要通过相应的观察修,找出所缘境清晰的形相,然后专注于此点上进行安住修。
    我们修止的时候,必须对治五种主要的过失:懈怠、忘教授、沉没与掉举、不对治、在无必要时施以对治。我们要克服这五种过失就必须修八对治行:净信心、希欲心、精进、正念、正知、对治、不对治。这些在《功德乐道》中有详细的教授。
    以下的开示解释了如何以大悲心为所缘境来修止。如果选择其它的所缘境,则做相应的调整。

    前 行
    我们皈依、发不共的菩提心并修其他的前行。

    观察修
    我们回忆以前的禅修内容,首先是珍爱一切有情众生之心,然后带着这种心,深入地思考这些可怜众生的痛苦。通过如此地参思,我们的内心生起强烈的悲愍感,这就找到了修止的所缘境。

    安住修
    我们在已经将心转为悲心之后,现在就不用观察修而高度集中安住于此悲心上。这是九住心的第一步。当该所缘境减退了,或者我们妄想别处时,我们就要重新观察修找回所缘境,然后我们停止观察修,再次安住于所缘境。在整座中,我们这样子修,反复在观察修与安住修之间串修。
    就这样我们持续地提高安注能力,直到能在所缘境上保持五分钟。这时,我们就进阶到第二住心。我们持续修持而经历九住心,逐步地提升安住能力,直至最终证悟止。这时虽然我们的身虽仍是人身,但我们的内心已是色界天人的心了。

    回 向
    我们诵回向文,将禅修的所有功德回向义利一切有情。

    下座后之修持
    下座后的主要修持,则要依靠正念和不放逸,而谨慎清净地持戒。我们遮止散乱心,因为它是我们修止的障碍。为了增强修法的热情,我们应当反复思考修止的功德;为了提高理解力,我们则应当阅读诸如《功德乐道》和《入菩萨行要义》(英文为:”meaningful to behold”)等中有关止的教授,这些教授都是有依据的。
    一旦我们获得第四住心,就可以严格地闭关来修止。有一些案例就是在这个阶段,在短短的六个月内就很有可能成就止。为了顺利地闭关修止,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具有所有必要条件的娴静处;我们亦必须少欲知足。闭关期间,我们应该脱离世间的一切俗务、清净地持戒,这样能够减少令我们散乱的念头。简而言之,我们必须拥有有利的外部与内部条件,远离一切影响生起禅定的障碍。

    21.胜观(毗婆舍那)
    胜观,乃指于经由参思所缘境的本质而生之轻安觉受的止,所证得之慧。由于胜观主要以空性为所缘,因此我们把本部分的重点放在禅修空性上。
    空性并非指什么都不存在,而是自性空的意思。我执思想妄执现象为自性实有;显现于心的一切现象看似有自性,我们认识不到其虚妄性,而俱生执其为自性、实有。此即是我们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
    认识空性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叫做“识别欲否定的对象”,即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心如何执现象为有自性,我们又为何坚信现象的真实性。如欲有效地禅修空性,我们一开始就要对欲否定的对象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第二阶段为破斥欲否定的对象,即通过各种逻辑推理,证明欲否定的对象并非真实存在。最后我们禅修欲否定的对象之空。
    因为我们最为执着自己和身体,因此最好开始即禅修此二境为空性。随后的教授给予了相应诠释:禅修“我”空;禅修“身”空。

    前 行
    我们皈依、发不共的菩提心以及修其他的前行。

    第一步观察修 我空

    识别欲否定的对象
    我们一直牢固地执着有一“我”,即使睡梦中亦未丝毫放松,然而识别我执如何显现于内心却并非易事。为了清楚地识别,在开始的时候,我们参思某些我执强烈地显现出来的情景,比如说在我们感到难为情、惭愧、害怕或者发怒等的时候,“我”的感觉放大了。我们回忆或者想象一下,不加评价分析,在心中尝试产生清晰的形相:在上述情形下,“我”是如何自然而然地钻出来。在此阶段一定要耐心,因为可能历经很多座才能清楚地找到所缘境。我们最终懂得:“我”自己显现,不依靠身或心,并且是那么的真实坚固。活生生显现的“我”就是我们一直如此珍爱着的“自性我”。正是这个“我”,别人批评自然狡辩;受到表扬则备感自豪。
    当我们能见得在非常情形下冒出的“我”,我们就开始尝试识别正常情况下的“我”又是如何自然显现的。例如,我们能够观察到:我当下思考,我千方百计地寻找“我”如何从心上冒出来。我们终会明白,虽然没有一个感觉膨胀了的“我”,然而“我”仍显现为不依身或心而独立存在、自性实有。
    一旦我们在内心生起自性我的形相,即暂作安住修,之后再进行第二阶段的禅修(即遮破欲否定的对象)。

    遮破欲否定的对象
    假如 “我”真实存在,那么它必须存在于四种方式之任一种:身、心、身心合一或者脱离身心的某种形式,绝无四种之外的可能。我们用心参思直至得出“就是这么回事”的定解,接下来我们分别检验这四种可能性:
    1) 如果“我”就是身体,那么说“我的身体”是不合理的。因为持有者与所持者相同。
    如果“我”是身体,那么当身体死时,“我”也就不存在了,根本不可能投生。
    如果“我”和身体完全相同,那么我们既然能够树立信心、做梦、解数学难题等等,那么血、肉、骨头也都能做这些事。
    既然以上的都不成立,那么“我”不是身体。
    2)如果“我”即是心,那么说“我的心”是不合理的,因为持有者与所持者相同。但是我们通常在讲到心的时候,往往说成“我的心”。这显然表明:“我”不是心。
    如果“我”是心,既然每个人有各种各样的心,比如六识、分别心和无分别心等等,那么每个人也就应该有很多个“我”。
    既然以上这些说法荒谬,那么“我”也就并不是心。
    3)既然身体不是“我”,心也不是“我”,那么身心合一也不可能是“我”。身心合一只是把一些不是“我”的东西聚合到一起,怎么能说聚合到一起的东西是“我”呢?牛群里没有一只是羊,因此牛群也不可能是羊群。同样地,既然身体不是“我”,而心也不是“我”,那么其聚合体本身也就不可能是“我”。
    这看起来不好理解,然而,如果你保持平静积极的心态,花一段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并同经验丰富的行者讨论交流,就会越来越清楚。你也可参阅《般若心经》(注:格西解释心经的开示,英文为” Heart of Wisdom”)之类的书,这些书都是有依据的。
    4)如果“我”既非身体,亦非心,更非身心合一,则只剩下一个可能:“我”脱离身心而独自存在。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肯定能在身体、心识以外捕捉到“我”。但是可以想象,在我们的身体和心识完全消失之后,根本没什么所谓的“我”剩下来了,因此“我”又绝非脱离身心而独立存在。
    我们想象身体逐渐消融在空气中,心亦随之消融,我们的念头在风中消散,情感、愿望和知觉都消融得无影无踪,思想亦随之消散。哪里还剩下什么“我”?没有!很显然,“我”并非脱离身心而独存。
    我们已分别检验了所有的四种可能性,根本找不到“我”。我们既然已经界定了没有第五种可能性,就只能承认结论:那个活灵活现真实存在般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以前的“自性我”现在看起来却是“我空”。空指空性,自性我空。

    第一步安住修
    我们如此参思直至内心生起自性我空的形相,此即所缘境。我们尽量安住于此,以便纯熟该所缘境。
    无始以来我们执着有一“自性我”,并视其为最亲至爱,因此在禅修中经历‘找不到“我”’的时候,最初往往会吓一跳。有人一想到自己完完全全不存在了,就备感恐惧;有人则感到万分欢喜,好似所有问题的根源都隐灭了。这两种反映都是吉兆,表明其禅修是正确的。安住一会儿之后,起初的反应会慢慢地减退,心境逐渐地趋于平静,我们便能够顺利平和地禅修空性。根据前面的教授引导,我们的心应专注于虚空般的空性。务必记得我们的所缘境是空性,空性是指自性我空,而并非指什么都没有。有时我们需以正知观察来检验禅修的正确性。如果我们的心游移到别处上;或者偏离了空性的真正含义,而让注意力到了‘什么都没有’上,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应当回到观察修,以便重新清楚地带出空性所缘境。
    我们可能疑惑,“如果我根本不存在,那么是谁在禅修呢?在别人叫自己的名字时,是谁从禅修中起来答话呢?”虽然在身体、心里、或者脱离身心之外,都没有一个(实有的)“我”,但这并不是我这个人根本不存在的意思。虽然(实有的)“我”不以上面谈及的四种方式中的任一种存在,但(名言我)在世俗上却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分别心安立五蕴身为“名言我”。仅仅承认有“名言我”的话,根本没问题,我们可以想:“我是存在的”,“我要进城”等等。只有当我们在名言我之外还另外成立另一个“我”的时候,问题才产生。我执心执着有一个俱生存在的“我”,如同标签后面藏着一个真实存在的“实我”。如果“我”是存在的,我们就一定能找得到它。但是已然很清楚,我们在先前的研究中未能找到“我”,其结论亦同样是肯定的。“我”之不可得即为“我空”-- 这是“我”的本来面目。“名言我”则是世俗谛的我。

    第二步观察修

    身 空

    识别欲否定的对象
    禅修身空的方法与禅修我空的方法相似。首先识别要去否定的对象。
    在正常情况下,当我们想到“我的身体”的时候,心里自然意会身体是不依各个组成部分而独立存在的实体,此实体身即为否定的对象,它其实并不存在。“身体实有”、“身体有自性”和“身体独立存在”是同一意思。

    遮破欲否定的对象
    假设现似的身体存在,那么它只可能以两种之任一方式存在:要么以支分(即各个组成部分)的方式;要么以脱离支分的方式;绝没有第三种可能性。
    如果身体由各个支分组成,那么它是支分还是支分的集合?如果是支分,那么手、脸、皮肤、骨头、肉、或者内部各器官,究竟哪一部份是身体呢?然后仔细地逐一检测“头是身体?,肉是身体?。。。”等等,我们很容易地明白,支分并不等于身体。
    如果身体不是支分,那它是支分集合么?集合不是身体。原因何在呢?手、足等等是身体的支分而已,并非身体本身。即使所有的支分组合在一起,此集合仍然是单纯的支分;而不会神奇地转为支分的持有者 -- 身体。
    我们应当回忆一下,当受到表扬或者遭到侮辱的时候,身体是如何冒出来的?它自己主动显现出来,看起来是一个独特的整体单位。身体并非仅是特指的整体单位,事实上,它如同森林是由一棵棵的树、牛群是由一头头牛组成的道理一样。虽然表面上,现似的身体是不依靠头、四肢、躯干而独立存在的单纯实体,实际上,它仅是各特指支分的集合。身体支分集合是由很多各异的支分相互作用在一起,它可能被认为是一个整体单位,但是如果脱离了各支分,这个整体单位根本不可能存在。
    如果身体不是支分,那么唯一的可能性就是脱离各个支分。如果身体的所有支分消失了,也就找不到叫做身体的东西了。我们应当想象我们身体的各个支分融化到光明中然后消失。起初皮肤,接着肉、血、内部器官,最后骨架依次消融到光明中。我们的身体还剩下什么呢?什么也没有。根本没有能够脱离支分而存在的身体。
    我们现在已经排除了所有的可能性。身体既非支分,亦非脱离支分。很显然,我们找不到身体。以前显现为有自性的身体,现在却是空性,即身体是自性空。

    第二步安住修
    我们认识到此身体空是指其自性空之后,安住于该点上。我们再次应用正知观察来检测,以确保我们禅修的是空性而非“什么都没有”。如果我们丢掉了空性的意义,就应当回过来进行观察修与安住修,重新找回空性。
    与禅修“我”的道理一样,实际上,透过参思(实有的)身体为不可得,并不意味着身体根本不存在。身体确实存在,但仅安立于世俗谛。同共许的世俗谛相符,我们可以把身体说成是四肢、躯干、头的集合;我们努力地寻找一个精确的身体,希望找到实质存在的现象,即“身体”词汇的所指,但是我们根本找不到所谓的身体。身体不可得就是身体空,即身体的究竟本质。现似的身体仅安立于世俗谛。
    断言身体与四肢、躯干、头的集合这两个是完全相同,此说法虽然不正确,但是“身体是依组合而安立”的说法却没有错。我们应思考虽然身体的各个支分是多(即复数),身体是一(即单数),但是身体仅是由于心识的分别,从外境的角度来讲,根本不存在什么身体。把单一的外境说成是一组很多的东西,这是没错的。比如,我们可以把一片“森林”讲为一片许多的树,或者牛群是一群很多的牛。
    一切外境在世俗谛上都是存在的,但(在胜义谛)无自性。这可以应用于内心、佛陀、甚至空性本身。每个事物都仅由于内心的分别而已。一切外境都有支分。物质现象有物质的支分,非物质现象有各种属性,属性则由思想来分别。采用上面同样的推理方式,我们能够认识到任何现象既非支分,亦非支分的组合体,更非支分的分离。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认识到一切现象的空性道理。这尤有助于我们禅修那些诱发强盛的贪嗔烦恼的所缘境是空性。通过正确地分析,我们认识到我们渴求的或不喜欢的外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外境的或美或丑,甚至它的所谓真实存在,都是心识分别的结果。通过如此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没有滋生贪嗔的基础了。

    回 向
    我们诵回向文,将禅修的所有功德回向义利一切有情。

    下座后之修持
    下座后,我们应当尽量认识到内心所见到的一切,并非真实存在。对于做梦者来说梦境是栩栩如生,梦醒时分即刻发觉,梦中景物只是内心不实的幻境罢了。我们应以相似的方法去看待一切现象,虽然映现于内心的外境是如此得鲜明,但实则自性空。

    结 论
    在生起予众生的善心之后,我们应在菩萨道上守护好菩萨戒并实修六度。尤其,我们应当训练自己应用止观双运观察空性。通过如此之修持,我们就会逐渐地从凡夫转为菩萨,最终成为圆满的觉者--佛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2 18:54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