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51|回复: 4

广东四会六祖寺招聘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22 08:5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1

    主题

    21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855
    发表于 2017-9-14 10: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你是否厌倦了钢筋水泥的城市,也是在在人生道路上踌躇满志,停滞徘徊,你若向往回归自然山林田园的隐居生活,六祖寺可以圆你的梦想,实现您的禅修心愿,欢迎来到六祖寺,呼吸山居山园氧气,饮纯净的天然甘泉滋润成长。行走绿荫道,看夕阳西下,听鸟语鸣。    广东四会六祖寺,始建于唐代,被誉为东方如来的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大彻大悟后,在此地潜修保任十五年,禅宗法脉,大弘于天下,现因寺院建设及弘法需要,招聘以下工作人员:
    1.工程施工员
    2.工程预算员
    3.会计
    4.工程监理
    5.工程管理人员
    6.园林设计师\施工员
    联系电话:0758-3112098   18664724321(明妙居士)
    简历投递:2915534480@qq.com
    另:六祖寺物业服务中心招聘以下工作人员:
    1.绿化工
    2.保洁\保安
    联系电话:0758-3112098,简历投递:2915534480@qq.com
    任职条件:以上招聘人员要求具有佛教信仰,恭敬三宝,发心长期护持三宝,服务道场。
    岗位待遇:工资面议,为工作人员提供食宿,提供良好的工作与修行环境,工作满一年后缴纳社会保险。
    欢迎各位善知识前来边工作边修行,在山水之间觉醒生命的真谛,增长自己的福慧,何况“三宝是大福田”善行善举,善因必然得到果。
    随喜赞叹您的发心!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22 08:5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1

    主题

    21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855
     楼主| 发表于 2017-9-18 10: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耐烦之人必成大器


    淮军创建之初,李鸿章推荐的三个人才,前来拜见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立即接见他们,只是站在暗处悄悄地观察着。

    半个时辰过去后,曾国藩发现,那三个人当中,已经有两个人等得不耐烦了。其中一个东张西望,看屋内的摆设;另一个虽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却神色焦急。

    只有一个人,神态自然。那人相貌虽然平庸,却器宇轩昂,背负双手,仰着头看天上的浮云。

    仔细观察完后,曾国藩对如何使用这三人,已经有了成算。

    他对李鸿章说:“你推荐的这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才堪大用。”

    李鸿章忙问:“老师是如何得知的?”

    曾国藩捻着胡须,微微一笑说:“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烦。这三人当中,只有一人耐得烦,必成大器。”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被他看中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淮军名将、中法战争中的大功臣刘铭传。

    耐烦之人每临大事有静气

    曾国藩曾经说过,“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其实,不仅当官要能耐烦,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能耐烦。

    耐得住烦是一种修行,也是为人处事的重要条件。

    “能耐”不如能“耐”,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不怕烦难,不惧干扰,锲而不舍,坚忍不拔。 “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耐烦的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保持温和平静。

    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稳住阵脚心不慌。要义就是“耐烦”。

    遇到大事,危急时刻,怨天尤人不是办法,只有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慎重处理才是根本之道。

    不然的话,心急如焚,莽撞行事,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混乱,更控制不住局面。

    耐烦之人待人接物有度量

    做人耐烦,才能拥有一个好人缘。

    有一次,曾国藩接到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

    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不要不耐烦,这样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

    耐烦,与人相处才能容人,待人接物才有度量。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何况是人呢?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德性,对志同道合者就真心结交,对膻腥奸诈之辈可以不予理睬,但也无须招惹。

    耐烦之人面对不快有雅量

    古人说: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人的一生经常处在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去工作,去沟通,去协调,去联络。

    怎样才能面对诸多的不快而笑对人生呢?要的就是修为,就是雅量,就是“耐烦”。

    耐烦,看似普通二字,却大有学问。

    面对亲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或语言冲撞,或言辞冲突,或见解差异,或亲疏远近,或厚此薄彼等等,用“耐烦”的功夫都能一一化解。

    这样的人生才能乐观豁达,可将所有不快,如清风拂面,一带而过,不留痕迹。

    曾国藩留给我们的家训有千千万,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不高,甚至有人说他是“笨鸟”。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就读了很多遍还在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正在他奋力背诵之时,家里来了一个小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读完睡觉后能偷点东西,可是等了许久,曾国藩就是不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这篇文章。

    这个贼实在忍耐不住,怒气冲冲地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背诵出来,扬长而去。

    这个贼很聪明,在想着偷东西之余还能背文章,然而他终究是个贼。而曾国藩虽然读了很多遍都没能背诵,但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用勤奋弥补了记忆力上的不足,终成人才。

    自胜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够克服困难、承受打击的基本素质。

    曾国藩通过阅读古代典籍,认为能够承受压力、承受打击,即自胜之力甚强,是成大事者必备要义之一。

    一般而言,能否承受大的压力和困难,是识别一个人能否做大事的重要标准。

    曾国藩晚年回忆说:“平生受尽屈辱和谩骂,但矢志不移。”后人评价曾国藩“坚忍成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忍。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靠坚忍的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了进身之阶。到中年以后更是靠“忍耐”战胜了重重磨难。

    曾国藩的这一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22 08:5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1

    主题

    21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855
     楼主| 发表于 2017-9-20 15: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我们用心向佛陀学习,时间佛陀的教法,积累成佛度众生的资粮,量大福大,成就道业更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22 08:5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1

    主题

    21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855
     楼主| 发表于 2017-9-25 09: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很难生起,也就是说真正发起行愿心很难。我们口口声声要想帮助人家,慈悲人家,度人家,嘴里虽这么讲,实际上,很难办到。所以我们修行,单说一个功德心,在行愿上根本就很难建立,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建立过。行门很难讲,历代祖师都只讲见地,行门不敢多谈,真正谈了行门,徒弟都跑光了,因为要求太严了。但教不严,师之过,宁可要求严格,门前草长三尺,岂止三尺,十丈都无所谓,没有人都可以,一个人在里头蛮舒服的。老实说,行门很难,太难了。……

    “佛法在世间”是见地,也是行愿。因为世间是五浊恶世,所以需要布施,需要守戒;因为世间是很痛苦,很坏的,所以在这里自度、度人,才能圆满功德。这是以第二义来讲的,在形而上道而言,并没有什么世间与不世间的分别。

    六祖坛经中告诉我们,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开世间,无法求得觉悟;若没有痛苦,则不知快乐的舒服;若没有烦恼,亦不知清净的安详。所以烦恼即是菩提,也可以从这个层面来发挥。离世觅菩提,真跳出世界、三界外,本身就是佛了,已经在菩提中,不须再求菩提,没有成两个佛的道理。所以大乘佛法说佛法在世间,是指“行门”而言。

    打坐修道不过是行门的万分之一而已,其他做人做事,通通是佛法的行门,所以讲佛法不离世间,就是这个道理。千万不要以为佛法不离世间,你一方面修道,一方面就想,一切功名富贵,酒色财气样样都要,如这样想,那就错了。……

    所以以行愿来讲,“行”才是真见地,行不到,见地没有用,要做到这个才能谈到真慈悲,因为慈悲就是无我。其实,我们普遍讲慈悲都属于“情”,不是“智”。佛法大乘道的慈悲是智,是般若的慈悲。以其真无我,才能真慈悲。说我要慈悲你,就落于下乘了。比如父母爱儿女那个仁慈,尤其是母爱,决不要求代价的,这是普通人道的父母子女之爱,但那还是“情”,这情是由“我”爱而发;菩萨的慈悲是“智”,智是“无我爱”而发,这可严重了。

    所以讲行愿、行门之重要,我们随时在静定中,要检点自己。什么是修行人?是永远严格检查自己的人。随时检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随时在检查自己行为的人,才是修行人。所以不要认为有个方法,有个气功,什么三脉七轮啊,或念个咒子啊,然后一天到晚神经兮兮的,那是不相干的。我们看到多少学佛学道的人,很多精神不正常,为什么染污了?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正常呢?因为没有严格地在修行。换句话说,没有严格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

    我们学佛打坐都是坐在那里偷盗,而在同一时间中,社会上那么多人却为我们在忙碌。所以佛家有一句话很了不起,就是早晚课诵的一句话:“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就是行愿的愿,每天都提醒我们做功德。我们学佛的人都要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每天要上报四重恩,这四种恩都是我们所欠的:“佛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

    众生对我们有什么恩呢?一个人活在世界上,靠社会上很多人的努力成果,所以学佛的人要上报四重恩。我们活者一天,都要麻烦很多人提供生命所需给我们,事实上如此。……

    所有的佛经、三藏十二部都告诉我们了,都在讲行愿。行,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学佛的基本是在这些地方。了解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从心理行为上改进自己,渐渐地,功夫、见地自然会进步。这不是说教,是我的亲身体验,不从这里下功夫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会证果的。心行的改变比打坐、比修证重要的多,而且只要心行改正一天,你的定力、打坐就随之进步一天。

    所以说,为什么不能得定,甚至连打坐都坐不住呢?你在心行上去追求,不要在功夫上去追求。在功夫上追求是空的,偶然可以,过了几天就没有了。盘腿打坐与定没有绝对的关系。至于坐在那里,你身心能不能转得过来呢?这个就是问题了。其实并不在于打坐的姿势,要在心行上检查自己才是究竟,才能够谈到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7-22 08:5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41

    主题

    212

    帖子

    3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855
     楼主| 发表于 2017-9-28 09:3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前面这一节的结论,是佛自己提出来心的问题,由眼见到心。他的结论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所以“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这个现象是不可得的,一切感觉、知觉,都是如此。可是一切众生不了解这个道理,拚命想在一个不可得的三心中,过去现在未来,把它停留住,想把它把握住。因此,在座许多学佛的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你要想打坐把心定住,那还是犯这个错误。

    当你盘腿上坐的时候,想定住的那一个心,跟着你的腿一盘已经跑掉了,哪里可以保留啊!说我这一坐坐得很清净,唉呀!下坐就没有了!告诉你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嘛!谁要你保持清净?清净也不可得嘛!烦恼也不可得,不可得的也不可得。那怎么得啊?不可得的当中就是这么得,就是那么平实。

    有一般人解释《金刚经》,说般若是讲空,因此不可得,就把它看得很悲观。空,因为不可得,所以不是空,它非空,它不断地来呀!所以佛说世界上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都不实在。但是有为法,体是无为,用是有为。所以我们想在有为法中,求无为之道,是背道而驰;因此一切修持都是无用。并不是把有为法切断了以后,才能证道;有为法,本来都在无为中,所以无为之道,就在有为现象中观察,观察清楚才能见道。

    有为法生生不已,所以有为不可限,生灭不可灭。如果认为把生灭心断灭了就可以证道,那都是邪见,不是真正的佛法。所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这是《金刚经》中心的中心,也是一切人要悟道中心的中心;这一点搞不清楚,往往把整个的佛法变成邪见,变成了断见的空,就与唯物哲学的思想一样,把空当成了没有,那可不是佛法!

    佛讲过去心不可得,并没有说过去心没有了,佛没有这样讲吧?对不对?佛说过去心不可得,“不可”是一种方法上的推断,他并没有说过去心不“能”得,现在心不能得,未来心不能得。这一字之差,差得很远,可是我们后世研究佛学,把不可得观念认为是不能得,真是大错而特错。所以啊,佛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叫你不要在这个现象界里,去求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求无上的道心,因为现象三心都在变化。

    高明的法师们、大师们,接引众生往往用三心切断的方法,使你了解初步的空性,把不可得的过去心去掉,把没有来的未来心挡住,就在现在心,当下即是。当下即是又是一个什么?可不是空啊!也不是有!你要认清楚才行;要先认清自己的心,才好修道。

    ——南怀瑾先生《金刚经说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9 15:54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