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537|回复: 4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9-8-31 12:11
  • 签到天数: 7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307

    主题

    0

    帖子

    190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我若不慈悲,谁替我修行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430
    发表于 2016-5-5 20: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罗马字 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略称《般若心经《心经》。摩诃,罗马字 Maha,梵文原意就是大、伟大。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般若,意为智慧知识。波罗密多,罗马字 Pāramitā,意为到达彼岸。因此,这本经书就是讲的如何通过伟大的智慧到达彼岸。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里很著名的一部经文,简称《心经》

         也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有很高的评价,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我们常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出自《心经》。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却是佛教的三藏十二部近万卷经典中,字数最少,义理却最丰富的佛经,也是理事圆融,知行合一,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妙文,它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华,包括了空、有两大思想。

      《心经》

          读起来很容易,也利于背诵,但很多人却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经常会断章取义甚至偏离本意。那么,为了使大家更好的认识佛教,了解佛教的经典,在此,我将《心经》的释义给帖出来,供养众位善知识以及九法界有情众生,纵使还不能马上看得明白,但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反复的阅读和理解,一定会破迷除误的,因为有了法缘的开始,就会在阿赖耶识里种下智慧的种子,总有一日会结出圆满的果实!

          愿大家法喜充满!福慧双修!南无阿弥陀佛!

       一、经题浅释

        经题:《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注释:

        1般若——印度梵语。读音:“波惹”,意为智慧。然而,为何不直接翻译成智慧呢?因智慧有世间智慧和出世间智慧及出世间上上智慧。

          世间智慧是世间常人的聪明才智。出世间智慧是阿罗汉和辟支佛的智慧。虽能超出三界,但未究竟圆满。出世间上上智慧是诸佛及大菩萨的大智大慧,它能断一切烦恼,度一切苦厄,得根本自在。般若智慧就是指的这种出世间上上智慧。但为避免和世间智慧相混淆,故而只用音译,不翻译为“智慧”。

        2、波罗蜜多——印度梵语。可译为“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生死名此岸,涅槃名“彼岸”。凡夫这边名“此岸”,圣人那边名“彼岸”。成佛就是修行者要达到的彼岸。但从此岸到彼岸,其中有一条大河间隔。河流譬喻烦恼,必须断烦恼。要度过烦恼中流,需要坐船,方能到达成佛的彼岸。这条船就是“般若”智慧。以般若大智慧之舟渡过烦恼中流而到达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因此,般若波罗蜜多也可译为智慧到彼岸。

        3、心经——佛法有大小乘之分,喻大船和小船。大乘过大江大海,小乘过小江小河。所证境界自然有别。佛法之所以分大小乘,是佛为不同根基众生而说。比喻为不同需要的人准备的大船小船。大乘佛法以大般若经为中心。大般若经以心经为中心,故此经名为“心经”。意即佛法的核心或中心经典。“心经”还可以解释为修持心法或修心的法门。

    转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遭遇就是修行,多思量,少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9-8-31 12:11
  • 签到天数: 7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307

    主题

    0

    帖子

    190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我若不慈悲,谁替我修行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430
     楼主| 发表于 2016-5-5 21: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正文浅释

         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注释:

         1、观自在菩萨 —— 有特指和泛指两种解释:一是特指观世音菩萨;二是凡能够观照五蕴皆空,而能得自在的修行者都可称为观自在菩萨。

        2、行深若波罗蜜多时 —— 行深,意为修行甚深;波若波罗蜜多,可译为智慧到达彼岸。

        3、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 照见,不是用眼观,而是以般若智慧观照。比如我们在黑暗中,要看见房间内的东西,因为有了手电筒的照射,方见所见。现在我们要观照五蕴皆空,非借助般若智慧不可。那么何为五蕴呢?即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法包含了宇宙万法。

           先讲“色”:色乃色质的色,不是贪色的色。凡是宇宙中有体积、质量、颜色的物质都称“色”。色是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世界万物的统称。再讲“受”:有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色,则有了人的感受。有酸甜苦辣咸,总是有感受的。那么“想”呢?有了感受则有想。想前想后,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想到快乐则乐,想到凄凉则苦。再看“行”:由想则有行。行是动作、活动。也是行为的行,修行的行。乃至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都是行。最后看“识”:识指对万物的认识。

          认识万物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眼见物能识物。耳听声能识音。鼻识香臭。舌尝味能识酸甜苦辣咸。意能分别好坏。色、受想行识为五蕴法,虽包括了宇宙万法,说到底不外乎我们内在身心和外在世界。不外乎哲学上讲的精神和物质。色包括了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及世界一切属物质的东西。受想行识乃是我们的身心世界,属精神的东西。照见五蕴皆空,即是借助般若智慧观照我们的内心世界及外在世界皆是一空相,不执不着,不起分别心。故能解除一切烦恼苦厄,达到真正的自在。

         第二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注释:

         1、舍利子 —— 释迦牟尼佛座下智慧第一的大弟子,又名舍利弗。佛讲经到此,哦一声弟子舍利子名,有特别提示的作用。

        2、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是宇宙万物,是实有的。空即是无。这里说色和空是无异的,没有两样,是等同的。既然一有一无,为何说没有两样呢?前面已述,五蕴法乃宇宙万法,总括为色法和心法。佛法说:“一切由心现”。比如厨房里放块冰,看不清时以为是块馍。细看原来是块冰。再细想想,其实它是水呀。水即是冰,冰即是水。修行者证到一定境界,虽见墙壁高山都无障碍。这就是色不异空。

        3、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如上所述,既然“色”是由业识幻现而来,故不可执着,用般若观照应无障碍。那么其它“四蕴”同样也应观空,不执不着。

         第三段: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注释:

         1、舍利子 —— 佛讲经到此,再次喊一声弟子舍利弗名字,以提醒听经者注意。

        2、是诸法空相 —— 诸法乃万法,也是五蕴法。诸法空相乃五蕴皆空之空相。这空相亦即“真性”或曰“真心。

        3、不生不灭 —— 没有开始也没有坏灭。人的色身肉体有生有灭。但真性则无生无灭。

        4、不垢不净 —— 垢乃污垢,净乃洁净。佛教用莲花比喻真心,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出清水而不沾。真心如莲花不垢不净。

        5、不增不减 —— 真心性空,无增多也无减少。觉悟成佛的,真性无增多。众生沉迷生死苦海中,真性也无减少。故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如何平等呢?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第四段: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到无意识界。

         注释:

         1、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 这是遣“五蕴法”。因此缘故,诸法空相中,即法性空中,无色蕴,亦无受想行识。则五蕴法空,显真谛理。遣是遣除烦恼,遣除执着。只有观空才能遣除执着。

        2、无眼耳鼻舌身意 —— 这是遣“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眼有视觉,耳有听觉,鼻有嗅觉,舌有尝觉,意有知觉。何以说无呢?因六根是由父母精血而成。即从因缘和合而有。缘生性空。

          再分析:例如眼不过有眼珠等组织而成,是无实体的。就好像一间房屋,看起来整体是屋,细琢磨不过是石头、砖瓦、灰泥和合而成。再看石头、砖瓦、灰泥等也是从缘而生。缘生是空,即空与空和,还等于空。故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俗话说的“六根清净”即是此意。若观得六根为空。即能破我执,可证空理。

        3、无色声香味触法 —— 这是遣“六尘”。“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世界万物虽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六尘”。由“六根”对“六尘”。凡眼见到的都是色。耳听到的都是声音。鼻子闻到的都是气味。舌尝到的酸甜苦辣咸都是口味。身感觉到冷暖、涩滑、痛痒是感触。法是前五尘落谢的影子,是心意所想到的。例如:日常生活,眼见过的一切色境,耳听到的一切声音在心中能浮想起来,这些印象名为法。由眼耳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根”尚且空,又何有“六尘”呢?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六根”对“六尘”不起分别心。故曰无色声香味触法。

        4、无眼界。乃到无意识界 —— 这是遣“六识”。此句中间用“乃至”,省略了无耳界、无舌界、无身界。由“六根”对“六尘”起分别,名“六识”。又名“六界”。若眼根对色尘不起分别则无眼识即无眼界。耳鼻舌身呢?道理相同。乃至意根对法尘不起分别是无意识界。如果由意识分别法尘美丑起贪嗔痴而成烦恼。“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今能了知无“六根”、无“六尘”、亦无“六识”,则法体洁净。

        第五段: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注释:

          无明即是无所明了。众生起贪嗔痴等烦恼,糊糊涂涂的思想名“无名”。无名消灭,即谓“无明尽”。现在既没有了“无明”,哪来的“无明”消灭呢?拿“无明”比作敌人。“无明尽”比做消灭敌人。既无敌人也就没有消灭敌人之说了。按佛讲的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追根寻源,因无明显执迷妄有,是糊涂不清。现消灭了“无明”,则一切“生”和老死的忧悲苦恼皆灭,从而达到永远不再轮转生死的涅槃境界。

         第六段:无苦集灭道。

         注释:

          苦集灭道是“四圣谛”。谛是真实无虚之意。“四圣谛”即四种正确的道理。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先说苦集二谛,集是世间因,苦是世间果。佛讲: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蕴炽热苦。但苦从何来,是由集而造成的。集是苦因。集因即指由烦恼迷惑所造之业。由烦恼迷惑而作苦业,故受苦果。快乐是自作自受,痛苦也是自作自受。

          再说灭道二谛。知道了苦的来源,必须寻求解脱苦的方法。要想解脱苦,必须修道,即是修“戒定慧”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而后证“灭”谛。比如医生向病人说生病是痛苦的(苦谛),病的原因是受凉或饮食不当等等(集谛),健康是非常可贵的(灭谛),要健康必须认真服药(道谛)。现在说“无苦集灭道”是说“四谛”是空的。好比人有病故要吃药。如身体健康又何须服药呢?再如过河需要船,现在已经上岸了,是否要把船拖上岸呢?故人若修道,断生死,证涅槃,就无须执着于苦集灭道了。

         第七段: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注释:

         1、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 智:指真空智、真空理,由般若证得之空理。空理是一真如心。今说无智是说不执着于能证得的空理。因空理是一真如心,每个人都具有。由于众生被烦恼所遮,故真理不显。今显真空理性,一切皆空,连空也无所得。空理是本有的,虽得实无所得。比如在黑暗中,房内虽有宝珠,但因黑暗看不见,以为宝珠丢失。若灯一开,光明照耀,宝珠即刻出现,似乎有所得,其实是得到自己本来就有的宝珠。现以般若智慧照见五蕴皆空,证得空理,原来是得到自己一颗本来有的真如心,并非新有所得。故说无智亦无得。一切无所得才是真得。

         2、菩提萨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 菩提译为觉悟。萨垛译为有情。菩提萨垛意为觉有情。简称菩萨。一切菩萨都是依照般若波罗蜜多法门修行而自觉证得无上菩提的。

        第八段: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注释:

        1、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 挂是牵挂,碍是障碍。世人的挂碍,是牵挂着事业能否成功,父母牵挂着儿女,妻子牵挂着丈夫家庭等等。因为有了挂碍,就时时刻刻担惊受怕,这是由于没有般若智慧之力。如要心无挂碍,则须修学般若,究竟到达彼岸之时,则得心无挂碍。  

        2、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 是非不分,上下不明,是谓颠倒。究竟涅槃是指最高最圆满的不生不灭的无上境界。人生无常,不知自己身在苦海,在追逐色名利时,暂时得到就快乐,失去就痛苦。所以,世人时常在颠倒梦想之中,晚上做梦是梦想,白天醒时所想的都是梦想。现实生活以为实有,其实也是梦想。所以佛说:“人生如大梦”。唯有佛才是大梦觉。虽然我们在梦中,却能在梦中行善,也难能可贵。如果我们能通过修行般若法门,能观“五蕴皆空”,同样也能像佛一样在梦中觉悟,而证究竟涅槃。

         第九段: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注释:

           三世诸佛,分别指过去、现在、未来在不同时间修成的诸佛。三世诸佛都是依照般若智慧法门修行而成佛,故说般若是诸佛之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可译为无上正等正觉。觉有世间觉、邪觉、出世间觉及出世间上上觉。世间觉觉悟了一种,未必觉悟其他。又今日觉悟,明日未必觉悟。至于邪觉乃邪知邪见。只有出世间觉才称正觉。小乘人声闻缘觉能觉一切法无常苦空,能出生死证涅槃,虽是正觉,而未觉悟一切众生。菩萨自证自觉,而且平等普遍觉悟众生,自觉觉他,故名正等正觉。但未究竟圆满,因无明未尽,故不能称为“无上”。唯有佛觉行圆满,万德俱备。故成佛名为无上正等正觉。

         第十段: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注释:

          心经本是显说般若,现在说心经是咒,是密说般若。咒,梵语名陀罗尼,译为能持能遮。能持一切善,能遮一切恶。咒语是佛原本为某一部分暗钝的众生所说。一个人即使天生愚笨,不能依般若法门修持,如能一心持咒,心智自然聪明开朗。因此,我们说咒的实质也是经。反之,经也可以说是咒语。经是显咒,咒是密经。可以这样说吧,通常诵经可实现渐悟思维,持咒可实现顿悟思维。咒语的意义微妙难解,众生无需知道,只要一心持念,即有不可思议的灵感。

         1、是大神咒 —— 喻般若法门广大神妙,不可思议。

        2、是大明咒 —— 喻般若智慧光明无量,能破除心中愚痴和黑暗。

        3、是无上咒 —— 喻般若法门是无上真言,无任何法门比她更高。般若乃诸佛之母,十方三世诸佛皆因般若而得成就。

        4、是无等等咒 —— 喻般若法门没有任何法门能和她相等同,唯有般若与般若相等。

         第十一段: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注释:

           这段文字是密说般若。咒语是梵语,名陀罗尼,乃佛的秘密语,在一字一句中,含有无量的意思,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力用。只要一心诵念,即有奇妙的感应。故不可翻译出来。如果强欲翻译,也要作如下解释:
    揭谛 — 度。波罗 — 到彼岸。僧 — 众。菩提萨婆诃 — 快速成就。全咒大致的文意是:度!度!度我到彼岸。度众生一齐到彼岸!

           以此《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供养大家,阿弥陀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遭遇就是修行,多思量,少判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18-11-21 12:20
  • 签到天数: 2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胜妙罗施食村善闻同修

    48

    主题

    0

    帖子

    4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906
    发表于 2016-5-6 16:4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法布施!

    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Gate  Gate  Para-gate   Para-samgate   Bodhi   Svah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3-3-26 18:03
  • 签到天数: 1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胜妙罗施食村善闻同修

    1

    主题

    23

    帖子

    13 小时

    在线时间

    初学同修

    积分
    113
    发表于 2023-2-17 13:2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

    主题

    367

    帖子

    225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328
    发表于 2024-8-19 17:5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5 22:17 , Processed in 0.26562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