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于這類祭拜鬼魂的儀式有何看法?
「中元節」是中國三大節日之一,一般神廟都會在中元節舉辦普渡、搶孤、放水燈等活動。
拜神祭鬼是民間信仰的重要活動内容,一般的廟會、建醮,乃至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普渡」,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農曆七月,一般俗稱「鬼月」。根據民間的說法,七月一到,鬼門關大開,所有無祠孤魂鬼衆都會返回人間享受祭祀,所以家家戶戶都會準備祭品來普濟無祠孤魂,以祈家宅平安,消災免難,此稱爲「普渡」。而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普渡則是鬼月祭祀活動的最高潮。
中元普渡又稱「中元祭」,其實是融和佛教「盂蘭盆節」和道教「中元節」而成的民俗節日。道教的中元節是「三元」之一,也就是農曆元月十五爲上元,是天官賜福紫微大帝誕辰日;七月十五爲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虛大帝誕辰;十月十五爲下元,是水官解厄洞陰大帝誕辰。依照道教的說法,七月十五日地官下降凡間,判定人間善惡,這一天道士會日夜誦經,舉行齋醮法事,用以祭祀地官并超度亡靈餓鬼,稱爲中元普渡。
佛教的「盂蘭盆法會」則是起源于《盂蘭盆經》所載,佛弟子目犍連爲了解救堕入鬼道的母親,求助于佛陀,佛陀告之:「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爲作盂蘭盆,施佛及僧,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後世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蘭盆節」的流傳。
盂蘭盆有「救倒懸」、「解痛苦」之義。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說是梁武帝,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所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如唐朝代宗、德宗等,都曾親設盂蘭盆供,代宗還将過去施盆于寺的儀式改設于宮内道場,并設高祖以下七聖位,将帝名綴于巨幡上,從太廟迎入内道場中。
此外,《法苑珠林》載: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慈恩等寺,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舉盆音樂人等,并有送盆官人,來者不一;而信衆獻盆獻供者亦多。可知唐代朝廷和民間對于盂蘭盆供是相當的重視。
盂蘭盆會之所以如此流行,深得民心,實由于其強調藉供養十方自恣僧以達慈孝雙親,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慎終追遠的倫理傳統不謀而合;再加上帝王的倡導,因此很快就由寺院走向民間,由佛教節日成爲民間節日了。
盂蘭盆會的啓建興設,到唐代都還謹遵佛意,主要在供佛齋僧以報父母先亡。但是到了宋代,民間的盂蘭盆會卻與道教「中元地官節」合一而流行道士誦經普度衆鬼,期使獲得地官赦罪,獲得解脫。如此則更着重于超度亡靈、祭祀祖先,而與中國傳統對祖先鬼魂崇拜又融和在一起,盂蘭盆會的性質也因此由「孝親」變成了「祭鬼」,亦即爲了亡者的鬼魂可得救度,原以盆供佛僧,卻改以盆施餓鬼了。此習流傳至今,「中元普渡」已是民間七月的主要祭典。
除了中元普渡之外,民間還有「放水燈」的活動,目的在爲水中的孤魂照路,招引至陸地共享普渡,這是基隆、中港等港口特有的活動。另外,農曆七月最後一夜的「搶孤」,意在關鬼門前請走孤魂野鬼,這也是中元祭典的重頭戲,頭城、闆橋、恒春、澎湖等地通常會在中元時舉行搶孤的活動。
中國人「崇鬼」、「畏鬼」又「谄鬼」,不敢直呼鬼名,故以「好兄弟」稱之。爲了讓好兄弟在七月這一個月的時間裏能夠解除饑虛,于是天天殺豬宰羊,廣設宴席以普施鬼魂,因此造成無數生靈成爲人們刀下、嘴邊的犧牲品。
其實,殺豬宰羊來祭拜亡者和諸路鬼神,是否真有需要?根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說:「臨終之日,慎勿殺害,拜祭鬼神,求諸魍魉。何以故?爾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可見如果爲了祭拜亡者而殺豬宰羊,等于又爲他造殺生之業,對亡者而言隻有害處而無益處。尤其,人的生離死别已經很哀傷了,爲何還要把這種痛苦加諸在豬羊等動物身上呢?
所以,佛教爲了導正民間不良習俗的作風,以提升信仰層次,除了積極發揚盂蘭盆節主要的供養三寶、孝道敬祖精神,将七月份定爲「孝道月」外,也配合節俗舉行「瑜伽焰口」、「三時系念」等普濟十方一切幽靈、功德回向一切衆生的佛事法會。
法會當中除了解除餓鬼的饑虛之外,最主要的是爲他們說法、皈依、受戒,使其具足正見,不再造罪受苦,早日脫離苦趣,成就菩提。因此,佛門中的施放焰口與民間祈安免難的中元普渡,其目的與意義自是不同,不但普渡亡魂,并藉此慈悲普濟、莊嚴隆重的法會,接引更多人,獲得更多社會人士的共識和參與,而達到改善民間殺生、浪費的「普渡」風俗,誠可謂「生亡兩利」,實應大力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