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47|回复: 22

关于回向,请教大家。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3-9-20 10:04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4

    主题

    133

    帖子

    71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32
    发表于 2024-7-11 16: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聆音 于 2024-7-11 16:59 编辑

    关于回向,我有一个问题。
    每次我都是连续读两部不同的经(期间不间断,除了读经其他没做,最后一次回向(因为我的回向文比较长)请问如此对吗
    还是每念一部回向一次


    寺庙中,又是如何做的
    诚心请教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3-9-20 10:04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4

    主题

    133

    帖子

    71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3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16:5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3-9-20 10:04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4

    主题

    133

    帖子

    71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3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16: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3-9-20 10:04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4

    主题

    133

    帖子

    71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3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16: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3-9-20 10:04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4

    主题

    133

    帖子

    71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3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1 16:5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发表于 2024-7-11 19: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11 21:43 编辑

    以下是末學個人的小回答故可能會有錯誤(根據末學到現在的程度給出的答案,有可能日後再學習更多之後又有更圓滿的答案以後再另行留言來補充),也請各位大德們不吝於留言給出建議or更正,也期待隨喜各位大德們不吝於留言分享個人的修行心得。
    =======================================================================================
    =======================================================================================

    Q:每次我都是連續讀兩部不同的經(期間不間斷,除了讀經其他沒做),最後做一次回向(因爲我的回向文比較長)。請問如此對嗎?
    還是每念一部回向一次?

    末學個人的小回答:首先隨喜讚嘆樓主(聆音)能夠以虔誠心、專注心做到:期間不間斷,除了讀經其他沒做(這一點末學要向您學習)。
    至於是:最後做一次回向or每念一部回向一次,末學認為均可以也沒有對不對的問題,只是曾經看過地藏經:若能迴向法界。是人福利不可為喻。
    好像是在提醒著末學發心、格局可以再更改變、進步地向地藏菩薩、佛陀學習:能夠無限地寬廣、平等心地不拒絕法界眾生(畢竟以後自己欲成佛所發的願力也是要平等心地不拒絕法界眾生≒盡虛空遍法界≒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

    還有一點可以再加上"迴向蓮花化生佛國淨土"<故有2種力量最好均備:1不忘與佛結緣、配合其願力修行來仰仗佛力攝受&2.自己也要努力不懈地修證智慧來消滅掉自己的煩惱嘗試看看能否靠自力出得了三界輪迴?>常隨佛學先證到不退轉(末學私人的設定可能是至少要修證到第8地才敢十方世界度化影響有緣眾生;但也有悲增上的菩薩是設定一到極樂世界or證初地之後又旋即十方世界度化有緣)。但是往生淨土以後仍要持續努力地修學而不是以往生淨土為終點(是以成就佛果為終點,是故後半段成佛之道<就是菩薩道>不可避免地要去十方世界影響度化有緣眾生使之步入成佛之道<方式可能有2種:前往穢土以身作則地度化、結緣&修相好莊嚴來取信攝受凡夫&圓滿時示現八相成道來作證明or自行發願建設淨土待願力成就時便會引來同願同行者的眷屬來往生來度化>,同時自己也會教學相長<一一地印證自己全部的所學是否全部為真實?<包括實智、權智、世俗智...>、能夠受得起&通過每一個的考驗嗎?>、每一方面的性德均要修證到圓滿<每一方面均達到101分,≒全部菩薩的性德均具備就是佛果位>來證到佛陀果位or境界),
    故迴向文的選擇末學傾向於選擇下面網址的後者。

    https://plb.tw/tc/library_2_in.aspx?id=1962&chk=ad9a8aae-bc38-419e-86e4-5869ef7fd97b
    ......也有人在此接入〈迴向偈〉「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華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或「願我臨終無障礙,彌陀聖眾遠相迎;迅離五濁生淨土,迴入娑婆度有情。」前偈但求個人往生,願有侷限;後偈迴入娑婆度眾,義較周全。......

    如果太複雜,可參考看看如本法師分享過的:末學不懂迴向之理,是故請佛陀為我做圓滿的迴向。

    末學個人的小回答:末學認為迴向是訓練自己的心量能夠更廣泛一些。至於有無功德,末學認為會從信解行證經文來下手。
    以金剛經為例子:末學完全不懂金剛經在講什麼,只是從第1個字念到最後1個字,可能僅與此法結下善緣而已。如果我了解了以後、依照此經所說的方式來實修就會證到此經所說的效益、功能(≒功德),再以此迴向法界眾生(≒以我親身實證來作為例子,也期望法界眾生能夠經由看到我的例子、受我的影響以後也願意依照此經指示的方法來實修實證、也可以證到同樣的功德)。而之後自己每一次的誦經文都是對自己的再提點複習、再練習。

    Q:寺廟中,又是如何做的? 末學無相關經驗故留待各位大德們的解答。

    =======================================================================================
    =======================================================================================
    補充:
    隨喜讚嘆感恩-星雲大師&全部相關之工作人員們。如是善事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步入成佛之道立志成佛不昧因果、迴向蓮花化生佛願淨土常隨佛學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13228
    第五類【文叢】 / 188-193星雲說偈(共6冊) / 188星雲說偈1 / p321 回向偈

    p321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

    《法華經》裡有四句偈很好:「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說明了舉凡一切好話,要用以讚美大家;舉凡一切好事,功德要歸於大眾;舉凡一切所有,要與大家共有共享。這是佛教裡常誦念的一段回向偈,也是每個人都應該有的本願

    佛教教人修行,最簡單的法門就是「回向」。凡是一切所有,都願意與大家共享,時時回向,舉心動念就會趨於良善;處處為人著想,身心自然能得到淨化。

    回向的意義,有回自向他、回小向大、回事向理、回因向果。比方我修橋鋪路、捐獻,願意回向父母身體健康,回向社會安和樂利,回向世界和平我布施了一點小錢,做了一些小小的善事,願意將這一些功德普皆回向,讓世界上的眾生都能得度,這是「回自向他」。雖然只是點滴的功德,經過回向以後會變得很大,這就是「回小向大」。在事相上,我只布施了一塊麵包,但我願意普天下的眾生都能和我共享這一塊麵包,事相上的作為,加上我心裡的祝福,就為「回事向理」。我在現世做了許多的善事,回向未來能證悟菩提佛果,這就是「回因向果」。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意思是願將我所說的好話,回向給大家,讓大家都能得到歡喜;我做的一點慈善,願回向大眾,讓所有人都能得到利益;舉凡點滴功德,我都願意無私的普及一切有情,願他們離苦得樂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一個人只顧及自己的安樂是不夠的,還要能普及於大眾。所以經典常提到,如果還有一個眾生沒有得度,我不願求證涅槃;過去慈航法師也曾說「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說明了一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要肯得為眾生奉獻,因為一切的菩提佛果,都是要從眾生中求得

    回向的修持,隨時隨地都可以做到。只要發自內心願意為別人祈願祝福,心中的善美功德,都能無我的與人共享,自然能與眾生共成佛道

    二○一二年八月九日刊於《人間福報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发表于 2024-7-11 19: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11 21:49 编辑

    6樓之補充2-迴向?:
    =======================================================================================
    =======================================================================================

    隨喜讚嘆感恩-淨界法師&善知識頻道主發表&全部相關之工作人員們。如是善事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步入成佛之道立志成佛不昧因果、迴向蓮花化生佛願淨土常隨佛學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CmUOxBFxZY
    淨界法師:我們真的能把功德迴向給別人嗎?


    淨界法師 :《佛法修學概要》
    時間: 2013/06/26
    地點: 洛杉磯 淨土教觀學苑
    編號:第四十六集 / 期中座談5
    ----

    【學員提問】請法師開示,若有生重病者他沒辦法學習佛法,若別人替他修懺放生等功德,迴向給他,這樣子有效果嗎?

    【師父答疑】

    比方說你有家人,你的長輩年紀大了,他不能拜懺了,他也不能修功德了,你幫他做,你幫他做了以後,把功德迴向給他,這樣子有沒有效果?

    我們解釋一下。

    理論上修學佛法要自己去做,要用你的心去造作,才能夠產生反轉的力量。但是這個人已經沒辦法造作了,他的心力可能羸弱了或者闇鈍了,那麼他透過別人來造作,造作以後再把功德轉回去,這種情況,就牽涉到他力的思想。

    諸位!凡是他力的思想一定要感應道交。所以只要是他力的感應,一定要被迴向的人對這個功德要順從如果你爸爸沒有學佛,他完全不相信因果,你迴向給他幾乎沒有效果,因為他沒有順從,他是抗拒的。

    地藏經》裡面講一件事情說,你的爸爸媽媽快要臨命終了,那你這個孝順的子女怎麼辦呢?把他的東西拿去變賣換錢,去幫他做佈施。但是有一個條件,你要告訴他,讓他知道這件事情,然後你要因這一份功德讚歎他,讓他的心不但了知,還要順從,他對這個佈施的功德要有一種隨順服從,他就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力,而且這是在臨終的時候做的功德,因此加持力更大。

    所以你替你的長輩、替你的子女做的功德,對方是不是得到,有一個條件,就是對方的心是不是對這個功德是一種隨順服從的如果他完全不相信,那幾乎沒有效果如果他是陪著你去做,那最好。你帶他去做,他眼睛看到,念念地順從,那這個效果就很大了。

    一般是這樣,修福報比較容易有感應。他今天身體不舒服,你幫他去放生,他把錢交給你,你放完以後把過程告訴他,他聽得非常歡喜,念念地隨喜順從,這個他得到的功德,幾乎跟他親自參加一樣。你如果能夠善加描述,帶動他的歡喜心的話,修福報的時候容易順從,容易得到跟他自己去修的相同的效果。

    但是你要幫別人懺悔這個事情就很難。因為他很難完全順從那個懺悔的力量,除非你拜八十八佛,整個一個小時他就在旁邊看,從頭看到尾,然後他對你的拜懺念念地隨喜,念念的地順從,這個有可能

    如果他都沒有看到,你要替他懺悔,幾乎就很難,有限。因為他沒有看到,他很難順從這個懺悔這個懺悔的心態很複雜,很難生起,跟修福報不太一樣。所以功德迴向就牽涉到這個被迴向的人的內心,是不是有對這個功德的順從,這個就影響到效果了。

    好,那麼迴向這一塊,有沒有問題?就你替別人做,然後迴向給他,你最好告訴他整個過程,讓他知道。請說。

    【學員提問】師父好!那我們每次法會之後的迴向,迴向給誰,誰也不知道,那他怎麼感應那個功德呢?

    【師父答疑】從凡夫的角度我們迴向,其實都是在借境修心,增長你的菩提心,增長你的功德,其實眾生是不是得到就不一定,不知道了。如果他不順從其實效果有限

    但是當我們迴向給法界眾生的時候,有些鬼道眾生他是一時的罪業墮入鬼道他有善根,他如果在旁邊見聞到的時候,他也可能會順從,會隨喜讚歎,他就得的到。所以這效果很難講,但至少我們把那個訊息釋放出去。所以我們在修學佛法某種程度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因為誰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得到。

    迴向是很重要的法門,大乘佛法必修的。迴向在經典上說,它可以把你微小的功德,透過這個迴向的法門,轉化成廣大的功德。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你本來是一顆小蠟燭,打佛七就參加一天而已,但是你如果認真地迴向,你那個一天的那個小蠟燭,它會變成無盡燈

    所以你要會用迴向的話,對你是很有好處的。這個迴向法門是非常好用的,回小向大。但如果說你是替別人做的,你做完以後,要把你的過程告訴他,讓他隨喜讚歎,那他也可以得到你對他的迴向。

    *Question from a Student:*
    If someone is seriously ill and unable to practice Buddhism, can others perform acts of merit like repentance and releasing animals in their stead and dedicate the merits to them? Will this be effective?

    *Master's Response:*
    For example, if you have an elderly family member who cannot practice or accumulate merit anymore, you can do it on their behalf and dedicate the merits to them. But does this have an effect?

    In theory, practicing Buddhism requires personal effort and intention to create transformative power. However, if someone is unable to act due to illness or weakness, others can perform the meritorious acts and transfer the merits to them. This involves the concept of external assistance.

    External assistance must resonate with the recipient. If the recipient does not believe in or is resistant to the practice, the transfer of merits will not be effective. For instance, if your father does not believe in Buddhism or karma, dedicating merits to him will have little effect because he resists it.

    The "Sutra of the Past Vows of Earth Store Bodhisattva" mentions that when a parent is nearing death, filial children can sell their possessions to make charitable offerings on their behalf. However, the parent must be informed and agreeable to these actions to receive the full benefit.

    For merit transfer to be effective, the recipient must be aware and agreeable to the practice. If they participate, even passively, and feel joy or acceptance towards the meritorious acts, they can receive significant benefit, similar to personally performing the acts.

    It's easier to resonate with good deeds. If someone is ill and you release animals on their behalf, inform them of the actions. Their joy and acceptance can bring them merit almost equal to personally participating. Describing the acts vividly can increase their happiness and acceptance, enhancing the transfer's effect.

    Repentance is more complex, as it involves deep personal reflection. The recipient must fully resonate with the act of repentance, which is difficult unless they witness and engage with the process.

    Thus, transferring merits involves ensuring the recipient's inner acceptance and alignment with the merit. When we dedicate merits after a ceremony, the broader impact is uncertain. If recipients, especially in the spiritual realm, have latent good roots and resonate with the merits, they benefit.

    Ultimately, our dedication practice extends our compassion and increases our own merit, regardless of the recipients' response. Even if others do not directly benefit, our intent and action of dedicating merits expand our spiritual growth and compassion.

    In all practices, especially merit transfer, remember to inform the recipient, fostering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acceptance to maximize the effect.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8:03
  • 签到天数: 418 天

    连续签到: 47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86

    主题

    1196

    帖子

    63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积分
    3637
    发表于 2024-7-11 20: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315 于 2024-7-12 08:01 编辑

    每次我都是连续读两部不同的经(期间不间断,除了读经其他没做),最后做一次回向(因为我的回向文比较长)请问如此对吗
    还是每念一部回向一次
    .

    回复:都可以。
    ////////////////////////
    寺庙中,又是如何做的?


    回复:各寺多少都有共与不共的回向文,如信众的回向(不共),大回向(共)。 甲寺与乙寺的大回向文可能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发表于 2024-7-11 22: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11 22:18 编辑

    6樓之補充3-悲增上菩薩?:
    =======================================================================================
    =======================================================================================

    首楞嚴經修學法要。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首楞嚴經修學法要19
    https://theshurangamasutra.blogspot.com/2013/12/19.html


    複製部分文字:
    ......
      阿難尊者聽完二十五圓通之後,他就在大眾當中,起立合掌頂禮。這以下表示他內在的心境,他用八個字,來表達他聽完二十五圓通的心境,說是:『心迹圓明,悲欣交集。』這八個字,道盡了阿難尊者的心情。

      『心迹圓明』─『心』指的是他整個修學的目標,就是「不生滅心」—正念真如─把心帶回家。什麼是『家』呢?不是在外面,是在內心深處的一念的清淨心。這個『心』指的是「清淨心」,我們的家。『迹』就是回家的方法,他整個「迴光返照」的一個方法,就是回家的道路,叫做『迹』。那麼:不管是目標,不管是過程,阿難尊者可以說是了了分明,沒有任何疑惑,所以叫做『心迹圓明』,可以說他對整個修學的理論方法,完全清楚了,所以他感到─『悲欣交集』啊!

      為什麼悲傷呢?「悲昔日之未聞」。說,為什麼我過去就沒有聽到這樣的一個真理,白白的受生死,白白的隨煩惱而轉呢?這是『悲』。第二個『欣』─他欣今日之開悟,現在聽到這樣的法門,雖然身心世界還有很多障礙,但是對未來卻充滿了光明,所以可以說是『悲欣交集』。

      這裡,可以看得出來,阿難尊者整個修學,應該沒什麼障礙,但是他為什麼要請法呢?他講出他的理由─說:阿難尊者為了要利益未來末法的眾生,所以他必須求佛。他說:「大悲世尊啊,我身為一個正法時代的佛弟子,對於整個成佛之道、整個修學的目標,乃至整個過程的理觀,是完全清楚沒有疑惑了,但是末法眾生是有問題的。

      這一段,蕅益大師註解上說:正法、像法時代,要消滅「顛倒想」只要「理觀」就夠了。所以這個「事修」是針對誰呢?就是針對我們這些末法業障凡夫;我們的煩惱特別重,外在環境的刺激也特別深,所以就必須除了理觀之外,還要有一些事相的輔助,來破除障礙。這個法門它是有針對末法時代而請法;換句話說,當機眾沒問題,但是為了以後的眾生,阿難尊者慈悲來請法。他為什麼要請法呢?這以下說明:我為什麼要為末世眾生請法呢?因為我經常聽聞如來的開示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說是「度化眾生」有兩種心態:第一個,菩薩因地的發心,菩薩自己還沒有度脫圓滿,但是他就先發心度化眾生,這個是「菩薩發心」。第二個,是你自己覺悟圓滿了,然後再來度化眾生,這個「如來應世」

      所以,菩薩度化眾生有兩種,一種是「悲增上」,一種是「智增上」;「悲增上」的人,是屬於「菩薩發心」,自己還沒有成就,但是他願意跟大家一起成長,這是「菩薩發心」。第二種人是屬於「如來應世」,他必須自己先走過去,自己先解脫了,他才會去幫助別人。那麼,阿難尊者到底是屬於哪一種呢?他說他自己是『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得出來,阿難尊者是屬於「悲增上」。說:我雖然現在還活在顛倒想,但是我已經知道整個出離顛倒想的方法,(他還沒有完全得度,因為這時候他是圓教初信,只就是斷了三界的見惑,無量無邊的思惑煩惱都沒有消滅的),但是他就有一種願望,要度化末法時代一切眾生,這可以看得出來是悲增上。

      為什麼就一定要針對「末法眾生」呢?阿難尊者舉出他的道理說:『世尊啊!此諸眾生』;這個『此』指的是末法眾生。末法眾生有兩個障礙,這地方提出其中一種─『去佛漸遠,邪師說法如恆河沙』。

      我們的修學:如果我們是生長在「正法時代、像法時代」,當你聽到法門,你很快的就把這個藥吃下去,你的病就好。但是到了「末法時代」,佛陀開出藥方以後,就沒有那麼簡單了,不是吃藥就可以好了,沒那麼簡單。為什麼呢?

      第一、魔強法弱: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外在「色聲香味觸法」特別染污的力量;這個『魔』不是說魔王,這個『魔』是誘惑的力量特別強,而你能夠聽聞正法的時間特別短,你一天二十四小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放逸;大部分的時間,都受到整個眾生的共業─「六塵」的牽引;只有偶爾極少數的時間來吃藥—聽聞佛法。所以說,在你生命當中,聽法的時間少,那麼受到誘惑干擾的時間多,就產生一種善根的退化。即便你過去善根深厚,但是你也是受到環境的干擾,因為你離不開眾生的共業不可能說,我到一個荒島去住。不可能!所以你面對的是一個魔強法弱的時代。

      第二、去佛久遠:即便你有心要修學佛法,但是你也很難遇到一個正知正見的善知識,因為邪師說法,就像恆河沙這麼多

      在這種障礙情況之下──

      你那個明了的心,有善根也有煩惱,到了末法時代,想要收攝其心,成就大乘的三昧,你就必須要有一個保護的措施了,不是只有佛陀開藥就好,你心中要有一個『道場』。這個『道場』做什麼呢?有兩個目的:

      第一、「遠諸魔事」:這裡有「內在的魔事」跟「外在的魔事」,遠離內、外的魔事

      第二、使令我們「菩提心」能夠堅固而不退轉。

      我們這一念心─到了末法時代,佛陀已經不在了,很多善知識也不在了,法的力量也薄弱了,佛、法、僧三寶都薄弱了。但是我們可以有善根啊!我們想要進步啊!想要增上啊!那怎麼辦呢?你除了「理觀」以外,你心中必須有一個『道場』

      『道場』是什麼意思呢?什麼叫『場』呢?古時候農村社會,這個稻米收割以後,收割以後不能馬上去殼,因為它潮濕的,你必須把它放在一個『場』,一個很空曠的場地,把它曬乾、過濾,然後才能夠去殼轉成「稻米」。那麼我們修行也是一樣,佛陀把法門開出來了、這個法藥開出來了,我們要吃藥的過程當中,必須有個道場

      什麼是『道場』呢?就是「持戒」跟「誦咒」這兩個。持戒─是破除我們內在的障礙,破除我們無始的煩惱障;誦咒─是破除外障、就是鬼神障。這兩個障礙。就是透過「持戒」跟「誦咒」,來遠諸魔事,來成就菩提心的不退轉,是這個意思。「為什麼要修事修?」這個地方阿難尊者把這個理由說出來。

      戊二、讚許。(佛陀對阿難尊者的表白的讚許)

    (讚許)爾時世尊,於大眾中稱讚阿難:善哉!善哉!如汝所問安
        立道場,救護眾生末劫沉溺,汝今諦聽,當為汝說。阿難
        大眾,唯然奉教。

      前面四段,阿難尊者陳述他自己的修學心得,也為末法時代請法,佛陀對於這樣的一個態度是怎麼樣的心態呢?佛陀說:『善哉!善哉!』讚歎阿難尊者這樣的做法,是非常正確的,因為正如你所問的『安立道場』,以這樣的一個持戒的功德力,跟持咒的一個功德力,這兩種力量來救護末劫沉淪的眾生,是有它的必要性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佛陀就正式宣說─末法時代,當我們修理觀的時候,第一個、產生魔障,你無始劫的冤親債主不會同意的,這個是「魔障」。第二個、你心中產生理觀,你開始迴光返照你就刺激你心中生出的煩惱,「真妄交攻」啊,你的煩惱也會障礙你。所以面臨這內、外的魔障,應該怎麼辦呢?佛陀就講到「破障的方法」:

      戊三、宣說(分二:己一、明根本戒法。己二、明誦咒治習。)

      這「根本戒法」是在對治內障,「誦咒」是對治外障。

      己一、明根本戒法(分二:庚一、總顯三學以戒為本。庚二、別示四重以彰無漏。)

      庚一、總顯三學以戒為本。

      佛陀先彰顯在三無漏學當中,以「持戒」做根本,沒有持戒就談不上「定慧」,它有它的根本。

    (引律標宗)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
    (三學次第)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佛陀在講「持戒」之前,先把「持戒」跟「止觀」的關係,「戒定慧」的相互關係,做一個說明,因為佛陀是先講「止觀」再講「持戒」。為什麼要講「持戒」呢?佛陀把理由說出來:「你應該經常聽聞──我經常宣說這毗奈耶(毗奈耶翻成「律」,「調伏」的意思。)那麼以這個「律法」來調伏我們的內心,這就是整個大乘的「三決定義」。

      什麼叫『決定』呢?就是一個「不變的法則」。佛陀的出世,面對很多差別的眾生,祂開出的方便會有所不同,但是原則是不能變的,就是「戒、定、慧」,這是一個三世諸佛共同的法則,是決定不可改變的。

      這樣的法則是什麼呢?就是『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首先以『攝心為戒』,這個地方是重點──

      小乘的戒法是「收攝身口」;大乘佛法是直接「攝心」。

      因為把這個「戒」攝住了,你才有可能會引生「禪定」,有禪定才開發「智慧」。這個就是成就無漏功德的三種的法門,依以此戒定慧而成就無漏的功德

      海公師父在解釋這個「攝心為戒」的時候,他有這樣的一個說明,他說:當我們在研究四種的戒法,以下《楞嚴經》的「四種清淨明誨」,你一定要跟「聲聞戒」揀別出來。他老人家說:

      「聲聞戒」是以事相為本─它偏重「身、口」二業的修學;因為聲聞戒的重點在「出離」,而且更重要的一點─它是令「正法久住」一個出家眾的身口二業,必須讓居士產生恭敬心,所以它是一個事相戒

      「大乘佛法」的戒法不同─它是一個「心地戒」,他先有心中的「止觀」,然後才付諸「行動」的

      我們可以這樣講:

      聲聞戒的修持─「戒、定、慧」是由「外」而內,他先收攝身口,然後慢慢慢慢再收攝內心。聲聞戒持戒的重點是從外面持進來的,先調伏身口然後再調伏內心。

      菩薩戒法的修持──你一定要安住「菩薩種性」,你才有資格受菩薩戒。什麼叫「菩薩種性」呢?菩提心,空正見!「空正見」就是前面說的「正念真如」。所以菩薩戒是由「內」而外,它是先有理觀的正行,然後再帶動這個菩薩的戒法,這叫『攝心為戒』,是這樣解釋的,它直接收攝內心。它是先從「本來無一物」的理觀當中,然後再來對治「如夢如幻的煩惱」,是這種態度的。你要懂得「攝心為戒」這四個字,後面的戒法,你就懂得它跟聲聞戒差別在哪裡。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9

    主题

    1656

    帖子

    533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5359
    发表于 2024-7-11 22: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一并回向。
    也可以分别回向。
    当日临睡前,将当日功课总回向也可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6

    主题

    396

    帖子

    642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878
    发表于 2024-7-11 23:1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建德金刚 于 2024-7-11 23:14 编辑

    师兄首先要明确一点,即是实际上不太存在“可不可以”的问题,往往说“可不可以”的时候,说者所指的是“影响是否积极”的意思。师兄是否可以合在一起回向的问题,实则没有一个“可否”的边界,而是效益是否足够高的问题。
    这实则涉及业力。业力是十分宽泛的概念,有所为即有业力。念诵之后有善业力等业力,而回向是出于将善业力与所愿联系起来的目的的。若不回向,业力也不失,但却不一定与所愿有关而现行。故而在不影响修诵质量的前提下,回向与念诵的关系越强越好。这样的联系可以是动机、行为、时间、空间上的。
    故而要回向具足较好的效益,需要考虑:一、对{修诵}的影响(对修诵本身来说所持的动机是否积极);二、{回向与修诵}的联系(即前述动机、行为、时间、空间联系的综合);三、{回向}的质量(是否至心、态度是否端正等)。是否分别回向所应考虑的亦即以上三点。若多次回向,于诵经而言:一,目的性稍强,若为出世愿,于诵经为助缘,反之有损;二、联系较强,有益;三、再三申愿,一定程度上有益。由此来看,末学的意见是:一、出世导向的回向文适宜多次附诵;二、入世导向的回向文在完成修诵之后立即念诵,具足一遍即可,宜反思动机、至心回向,不宜多次申述。
    以上是末学一些看法,应有不如法处,仅供师兄参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发表于 2024-7-12 00: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12 00:33 编辑

    補充4:
    =======================================================================================
    =======================================================================================

    隨喜讚嘆感恩-淨界法師弘法資料平台&全部相關之工作人員們。如是善事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從現在開始永遠不嫌晚永遠不嫌遲步入成佛之道立志成佛不昧因果、迴向蓮花化生佛願淨土常隨佛學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M2Jo8WeA5HsLoQEB/
    如何把「無住」跟「生心」達到平衡
    淨界法師
    十迴向位——言迴向者,具足三義:一、回事向理;二、回因向果;三、回自向他。以此三義,事理和融,順入中道法界,故名「迴向」。
    我們知道十住位菩薩的重點在空觀,用空觀來自調;十行位的菩薩在假觀,用假觀來調他。到了十迴向的時候,因為十行位的菩薩也有缺點,他很難順入中道法界
    中道的法界是整個大乘佛法的最高指導原則,所以十行位菩薩的缺點就是,他有時候會回憶起以前進修十住的空觀智慧,他會不想度眾生,偏空;有時候度眾生度得過頭了,假觀太強了,擾亂他的內心,有時候偏有。所以他在空有當中很難保持中道,有時候偏空,有時候偏有所以從大乘佛法的角度,他不能夠很圓滿地順入中道的法界
    到十迴向,他怎麼辦呢?他透過迴向的方式,讓內心的空有保持平衡。我們看他是怎麼做到的。就是說,菩薩在沒有入初地之前,他空有之間的這種平衡,一方面無住,又要生心,這是很難的。因為這有兩個思考一個有相,一個無相。所以他必須要無住的空性,又要有相的分別去幫助眾生,那麼他怎麼能夠把無住跟生心達到平衡呢
    第一個,他「回事向理」。他來到人世間做種種的義工,這個是一種事相的因緣。他遇到很多人,說了很多的話,做了很多的事,這個都在心中留下很多影像他回去以後,要做一道程序,叫作回事向理,他要把這些相狀重新地回歸到真如的空性
    所以諸位!你看我們只要有做功課,大乘的功課,你放生也好,灑淨也好,最後一定要誦一部《般若心經》,對不對?因為你前面的持咒、念佛、開示,都是有為的事相,它一定要有一道程序,回事入理,就是收歸到一念清淨的本性——回事入理,把有為的事相回歸到空性的真理,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回因向果」。這個果是什麼呢?是無上菩提。他不能追求人天福報,所以他必須要把這個心態,把這些有為的事相、未來的方向要調整一下,把有為的事相回歸到無上菩提。
    第三個,「回自向他」。他不能自己受用,這個他指的是什麼呢?法界一切眾生
    他透過三種迴向——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他就能夠使令「事理圓融,順入中道法界,故名迴向」。這個人還沒有證得初地,但是他透過三種的方法,做所謂的三種迴向而達到空有的平衡
    我們把十迴向的階位念一遍。
    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二、不壞迴向。三、等一切佛迴向。四、至一切處迴向。五、無盡功德藏迴向。六、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八、真如相迴向。九、無縛解脫迴向。十、法界無量迴向。
    這是講到十迴向的菩薩,他透過迴向的力量,讓他很成功地走到了中道的菩提道上,保持無住生心的平衡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发表于 2024-7-12 00: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12 00:53 编辑

    補充5:
    =======================================================================================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tu761x6MZwAWZ2Kw%2F
    落在鬼神道的祖先,希望子孫學佛給他迴向
    淨界法師
    修行到一個情況,佛菩薩跟你感應道交,或者一般都是鬼神。
    這鬼神在《瑜伽師地論》講得是很清楚的,說我們有過去的親屬,他如果在天界他無所謂,他的衣食具足。他做人也無所謂,他到畜生道做畜生也不能跟你感應道交。但是他過去的祖先、冤親債主在鬼神道,就有事情,就有一些事情。什麼事情呢?這個鬼神道衣食匱乏,吃也吃不到,喝也喝不到,整天在飢渴當中
    他有神通,這也是一個問題,他知道他過去的親屬,某某人在陽間,而剛好七盼八盼這個人剛好在修行,有資糧。這個時候他內心當中很期望你能夠做一點功德來加持給他,非常的期望。這鬼神道的世界是這樣子的,他很希望陽上的人,他的子孫裡面有人學佛,有這個資糧能夠迴向給他
    但是你可能沒想到這件事,那他怎麼辦呢?他在夢中給你一點消息。當然他可能有障礙,在夢中不能講什麼話,但是他會用各式各樣的因緣來告訴你,說我現在在鬼神道了,你是修行人,有功德的境界,請你分一點功德給我,是這個意思。
    所以我們放蒙山的確是很重要,特別是有祖先在鬼神道,這個注意了,因為他的確是需要我們的迴向,的確是有這樣的需要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S4h9cR9Mdjwt3wng%2F

    虔誠的迴向,讓逆子回頭
    淨界法師
    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我們跟眾生,人跟人是要有因緣的,我看到你很歡喜;你看到我也歡喜,怎麼說呢?過去有結善緣。這個結善緣,在大乘的佛法也是蠻重要,因為你以後要度化眾生,除了你自心的功德以外,你跟眾生的緣也是蠻重要的,他是不是能夠接受你的教化,這跟「緣」是有關係的
    我們看諸佛菩薩的國土,有些佛陀的國土眾生特別的多;有些佛的國土,他的眾生是不多。當然以佛的功德是平等的,佛佛道同,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圓滿的,圓滿就沒有再圓滿了,這個眷屬的差別,就是這個緣有問題,跟眾生結的緣有差別
    幾年前有一個斗南的居士,這個居士是方丈和尚的信徒,他有兩個兒子。這個大兒子非常的孝順,也很自愛,讀書什麼,都不要父母親的擔心。第二兒子就是有問題,看到父母親就不歡喜,這個過去生是要討債的,你跟他講什麼,他也不理你,到學校也不好好上課,回到家裡面,就偷父母親的錢,怎麼跟他講就是不聽。你再多講,他就兩、三天不回來。這個信徒他很苦惱,一點辦法都沒有,自己的兒子,是又愛,內心又生氣,愛恨交加,就是問方丈和尚。
    方丈和尚說:這之間有一點惡因緣你每天晚課以後,把功德迴向給他,把你們冥冥之間過去結的惡因緣,把它消滅掉。果然這個居士他是有信心,他做了差不多是從開學以後,做了半年,快到放假的時候,差不多一個學期。一個學期以後,他再跟方丈和尚報告,這個事情就有轉變,這個小孩子就放暑假、寒假,不但不出去,回來還幫忙洗碗,還幫忙掃地。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因緣是會轉變的
    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力的確不可思議,你冥冥觀想他,把功德迴向給他,這個因緣就轉變了。雖然我們只是內心的作意,但是這個世間這個因緣就轉變了,你能夠 「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 ,雖然我現在還不能夠度化他,但是大家先結個緣,這第一點。所以有些人,他能夠講經說法,那是他緣結的很廣;有些人會講經說法,緣比較淡薄,這個就是跟過去生有關係,這是就著這個利他來說。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mtmnD8n1XF9ZYxco%2F

    眾生的罪業會跑到我們心中嗎?
    淨界法師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考考你們的因緣觀,你認為眾生的罪業可以跑到你的心中嗎?你認為有沒有可能?當然不可能你自己的妄想打出一個罪業,你自己去受報,怎麼他的罪業會跑到你的身上去呢罪業不能跑來跑去的,罪業可以跑來跑去,佛陀早就把所有罪業都帶走了,我們都不要修行了。罪業是你自己的心創造出來的,還得靠你自己去消滅它,罪業是不能取代的。
    既然罪業不能取代。佛陀為什麼要我們說代眾生受苦,因為你要這樣想你才可以成佛,這叫借假修真。我們這樣想,可能眾生痛苦依舊,但是至少我們這樣想,我們的身心開始改變——消除盲點,成就善根。眾生是不是得到利益,這個我們不敢講,有可能,也可能沒有。他如果跟你有緣,他就會得到你的善意、得到你的迴向;他如果跟你沒有緣,可能也就沒有效果。
    但是重點是:你這樣子想,你才能夠消除無始的自私的盲點,打開你的胸量,跟你內在的真如本性相應,開顯你自性的功德否則你的真如本性,永遠是關閉的狀態。你要把這個門打開只有這個方法沒有其他的方法,你必須要改變心態,把愛護自己的心去愛護別人。
    其實你愛護自己到最後也是沒有結果。我們現在可以想一個問題,我們曾經經歷過很多的生命,每一次的生命都愛護自己,不管我們做螞蟻、不管我們做人、不管我們生為天,我們想到永遠是把自己照顧得很好,結果呢?結果就是現在這副德行偉大的佛陀,他就是先想到別人,結果他變成佛陀
    所以我們要知道一切法是有因緣的,你要成佛要掌握成佛的因緣,先改變心態,這個種性,先把善根建立下去。這個地方就是說消滅一種自我意識,一種自私的心態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发表于 2024-7-12 01: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12 01:15 编辑

    補充6:
    =======================================================================================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D8DCPAHbFv43r4pr%2F
    把快樂的果報迴向淨土
    淨界法師開示:
    我們講到實相的義理。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佛陀出世以後,看到我們顛倒眾生,我們沒辦法去改造自己,因為我們心中有盲點
    所以佛陀出世了以後,講出了三種道法,佛陀先對於眾生根機比較低的,先講安樂道。所以一個人要快樂,你要掌握因果的道理,如果你能夠深刻的理解,善業決定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決定招感痛苦的果報,你的生命走上了安樂道,因為你已經具足一個正確的思考,慢慢的我們從業果的思想,提陞到一種涅槃的思想。
    我們再以無常、無我這兩個光明,再來照世間。人生的確有一些美妙的快樂,比方說身體健康,身相莊嚴,財富廣大,這個的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快樂的感受。但是當我們再用無常、無我的光明,再深刻去觀這個快樂果報的時候,我們發覺它裡面含藏著毒藥,這種快樂是有毒藥的,因為你要付出代價,從今生來說你享受快樂,你就不得自在
    因為凡夫在享受快樂,一定會執著,你會認為這是我的,你會想要佔為己有。但是不幸的是,快樂不是你說了算,你想掌控它是不可能的,因為它是業力在主導的不是你主導的,這弄得我們傷痕累累。因為我們一直要掌控快樂,在你的掌控當中萬般皆是業,這是業力的釋放
    所以你從無常、無我當中,你慢慢覺悟到,這個快樂你要去嘗它,你就有心理準備,你就必須要付出今生的痛苦跟來生的輪迴,你要付出兩種代價。所以無常、無我就慢慢慢慢知道,我造了善業我不應該去得快樂的果報我應該迴向淨土,迴向無上菩提
    所以這無常、無我的智慧的檔次,這個人的水平更高了,他從安樂道的跑道轉成了解脫道,他的心慢慢寂靜下來,他所有的善業,他再也不敢希求把這個善業轉成來生的快樂,因為他怕到了,他趕緊把善業,趨向於淨土,趨向菩提,這個是解脫道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但是這個還不是最圓滿的,如果我們想快速成佛,我們要把所有的有相的業果跟無相的涅槃,要把它貫穿起來,吾道一以貫之,就是一念心,貫穿了輪迴跟貫穿了涅槃,其實生命只有一個東西,就是現前一念心性,其他什麼都沒有。當它是真實的時候,它顯現出佛的功德莊嚴,當它是在顛倒的時候,你顯現出六道輪迴,如此而已。所以離開了一念心性,無有少法可得,這就是佛陀出世,想要告訴我們的真實義,但這個道理很深
    所以佛陀的慈悲,把心本來是不可切割的,但是不得已,不得已,把它切成兩塊,不得已啦,因為我們凡夫都說我這一念心性,為什麼它迷的時候是生死浩然悟的時候是涅槃寂靜,這種不二法門,生死也是它涅槃也是它,太妙了,所以佛陀不得已把它切成兩塊,分成體跟用
    他說,體是清淨的,這個是通十法界的,不管你過去生打了多少妄想,不管你過去生造了多少業這個體是通十法界,清淨本然,它是本然的,它是不可以改變的。所以體,是大家都一樣,你也清淨我也清淨佛陀也清淨,但是作用就不同,如果它是依空體而起的,叫稱性起修,它顯出的作用是萬德莊嚴;如果它迷失了空體,用貪愛的執著生起的作用,那是六道輪迴
    所以我們的心跟佛陀的心,有所相同,有所不同。體相同,但是作用呢我們迷失了自體,我們向外攀緣。所以我們自己把輪迴創造出來佛陀安住在空性,所以佛陀把涅槃創造出來。所以我們跟佛陀最大的差別,就是作用不同,迷悟的不同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 ... 2fJjLG4QnQ2Pk4Nr%2F

    【27】把所有今生的資糧,往淨土的出世涅槃去迴向
    禪觀與淨土(二)觀照篇 第三集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
    二、出世涅槃
    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把所有今生的資糧,往淨土的出世涅槃去迴向!因為它的涅槃是寂靜,是安穩快樂。
    這個寂靜的意思,簡單地講就是遠離過失。它因地上,不起顛倒的煩惱;在果地上,沒有老病死的障礙,它是一種自在的安穩快樂。臨命終的決心,不是到臨命終再下決心,因為臨命終的時候,你根本沒有時間下決心,所以我們必須在平常就下定決心,就是說來生到底要去哪裡,必須要有一個很明確的目標。如果你念佛只是想要求感應,讓你今生消災免難,你不要靠願力,你只要靠信心就夠。但是求生淨土,一定要從信心再加一個願力,而這個願力就是很重要的智慧抉擇
    佛陀在經典裡面,講一個譬喻,他說獅子跟白鶴的關係。他說,有一隻兇猛的獅子,牠是野獸之王,牠看到動物就去追,就把牠吃了。有一次牠吃了一隻小鹿以後,這個鹿的一個骨頭就卡在牙齒上,非常難受,牠就跑到了河邊去向一隻白鶴求助。牠說:你可不可以把我的牙齒裡面這個骨頭挑出來,我會好好報答你。這白鶴說:好啊,對我來說舉手之勞。這個獅子就把牠的大嘴張開,白鶴就用牠的尖嘴,往牠牙齒裡面挑幾下,就把骨頭給挑出來了。挑出來,獅子很滿意,就準備走了,白鶴說:慢,你老人家答應我,把你牙齒裡的骨頭挑出來的時候,你得報答我。牠說:我報答過你。白鶴說:你什麼時候報答我呢?獅子說:你在我的嘴裡面活動的時候,我沒有把你咬死,就是報答你,這個就是天大的報答
    佛陀的意思就是說,你跟獅子往來,牠不咬死你就是報答,這個獅子就是生死輪迴。佛陀是鼓勵我們菩薩,你不要期望輪迴給你快樂。雖然我們積集很多的資糧,你只要在生死輪迴當中能夠遠離災難,這個就是輪迴對你最大的報答,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獅子,牠的本質是凶暴的。佛陀意思就是說,我們應該把所有的資糧都迴向到涅槃去,你不應該對輪迴有所期待。一個修行者只要平平安安,這個就是輪迴對你最好的賞賜跟報答。不要在輪迴裡面想要追求快樂,你應該把快樂留到淨土去,那種無過失的快樂
    好,這個地方等於是做一個總標,就是我們必須看清楚輪迴的真相,然後才能突破心中的妄想。這個道理我們後面來把它開展出來。
    看,丙二的別明。
    丙二、別明,分二:
    一、輪迴真相;二、對治方法。
    別明當中有兩段:
    第一個,先看清楚輪迴的真相;我們再來看看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對治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发表于 2024-7-12 02: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12 02:21 编辑

    補充7-不退轉?:

    =======================================================================================
    =======================================================================================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fgYEMaTy3hMguaz4/

    淨界法師 :《大乘起信論》32
    第32集《大乘起信論》
    大乘起信論》,諸位法師、諸位居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五十七頁,「子三、釋發心之益」。
    本論造作的因緣,馬鳴菩薩說:「今造此論,為令眾生,除愚捨邪執,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馬鳴菩薩造作本論主要是希望:假藉本論的修學,使令我們凡夫妄想的心,能夠「除愚捨邪執」,破除我們對大乘功德的疑惑跟邪執,進一步建立大乘的功德。這個大乘的功德,在本論當中主要的根本,就是講菩提心。就是我們所有大乘的萬德莊嚴,都是依止菩提心才能夠生起它的作用,所以菩提心是整個大乘的功德。在修習菩提心的過程,本論分成了信、解、行、證,有三個次第。
    首先在修習菩提心的第一個次第叫做信成就發心,這個信成就發心的修學重點有二個:第一個是根本法門。這個根本法門就是說,我們經常要去觀照我們現前一念心性。剛開始觀察我們這念心是「自性不生」,他明瞭心性種種的作用,都是假藉因緣所生,所以從本性來觀察,它是畢竟空寂的。觀察這樣一個無生的真理,就能夠消滅我們凡夫有所得的妄想,使令我們住生死,遠離對生死果報的愛取。其次,我們應該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性,它是如實不空,所謂的因緣和合,業果不失。我們這念心雖然是清淨本然,但是具足無量無邊的性功德,所以我們應該要發起大悲心,來廣修善法、廣度眾生,成就萬德莊嚴,使令我們能夠不住涅槃
    所以我們在修菩提心的第一個重點,就是一種觀照力,所謂的「觀照現前一念心性,即空、即中、即假的道理」,在本論當中給它一個專有名詞,叫做「正念真如」。就是我們從今以後,不要隨順我們有所得的妄想,應該如實的去觀照真如,乃至於安住真如。當我們這念心,能夠平等的即空、即假、即中,這樣子我們叫做安住在真如的理性上,也就是安住在整個大乘的根本法門。有根本法門以後,我們應該從內在的觀照力,進一步產生行動力。
    這樣的一個行動力,有三個方便法門,前面是根本法門,這是方便法門。第一個行動叫做能止方便:當我們能夠正念真如以後,我們應該要調伏我們身口意的過失,這當中主要是透過對業果的思惟,產生一種增上慚愧,我們內心依止慚愧心,來訶責我們的過失,贊嘆種種善法的功德依止慚愧心,來消滅我們身口意的惡法,這個叫做能止方便,這是我們在修學菩薩道,所應該採取的第一個方便法門。
    其次是善根增長方便:善根增長當然是生善,我們應該要經常對三寶的功德,禮拜、贊嘆、隨喜,增長對三寶的歸依。由這樣歸依的心,進一步的聽聞佛法、如理思惟,產生內在的智慧,就是這個善根增長,包括信進念定慧大乘善根的增長。前面的能止方便跟善根增長方便,都是成就一種自力的功德,內心能夠自受用,不能跟別人分享的。
    第三個方便叫做大願平等方便:當我們經過前面的斷惡、修善以後,我們應該要生起發願回向的心,我們應該要經常在佛前發願,盡未來際的廣度一切眾生,乃至把所修的功德,平等的普皆回向一切如母的有情,也希望他們能夠離苦得樂,修這個大願平等
    當我們能夠不斷的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能止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大願平等方便,這三種方便的加持,就能夠加強我們內在的根本法門,正念真如。也就是說在整個信成就發心當中,簡單的說就是「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我們剛開始依止對一心真如的觀照,產生對一心真如的信心,生起斷惡、修善、度眾生的方便,從一真法界,無不從此法界流。修習這三種方便,我們不求人天福報,也不求二乘的涅槃,最後還是在開顯我們內在的一心真如,最後還是無不還歸十法界。如是的展轉經過了一萬劫的時間,我們就成就了所謂的信成就發心,菩提心就真實而堅固的在我們內心當中建立起來。這一科是講到發心的利益。當我們經過信成就的所謂根本法門跟方便法門這樣的熏修以後,生起這樣的菩提心,到底有什麼利益?這一科是講它的功德相,前面是講它因地的修學。這個信成就引生的菩提心的利益有二科:先看第一科「正明勝益」,先說明菩提心所引生的利益。
    丑一、正明勝益
    寅一、約實明能
    這當中有二科,先看第一科「約實明能」。這個地方是「約」著「實」,就是約著圓教菩薩在因地當中,依止一心真如,它菩提心的建立有種種的功「能」,先依止圓教的菩薩來說明,我們看論文:
    菩薩發是心故,則得少分見於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於涅槃。
    「菩薩」在因地的時候,能夠修學根本跟方便二種的加行,這個時候他內心當中生起了菩提「心」,那這個菩提心有什麼力量呢?在自受用方面,能夠「少分見於法身」,這個「少分」就是說你不還能夠全部見到法身蕅益大師註解說:什麼叫「少分見於法身」呢?就是分破無明,分證法身。也就是說我們剛開始修學,是從一個無明妄想開始修學,經過一大阿僧劫以後,我們在內心的黑暗當中,出現了第一道的光明,這個叫做清淨法身的出現,這樣子的情況,是約著自受用的功德。這以下講出他受用的功德:「以見法身故,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當我們能夠在黑暗的無明妄想當中「見」到「法身」以後,這樣有什麼好處呢?我們可以根據我們過去在佛堂當中所發的「願」──「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過去依止無明妄想在心中發的願,基本上只是一種內心的作意,並不能產生實踐的效果;但是當我們成就信成就發心以後,我們內心的願力跟清淨的法身相結合以後,那就不是只是內心的發願,它能夠實際產生八種利益來利益眾生。哪八種呢?「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輪、入於涅槃。」我們能夠在人世間示現八相成道來度化眾生,這個八相成道的成就,主要有二個因緣:第一個是他能夠依止親近法身的力量,第二個是依止大悲願力
    天台宗的教理上說:我們內心假設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時候可以在一百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假設你是破二分的無明證二分的法身,你能夠在一千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假設你是破三分的無明證三分的法身,你能夠在一萬個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如是展轉以十倍而展轉增加。這個地方是說明一個觀念:我們的修行不管你修什麼法門,理論上來說就是在修菩提心,就是從凡夫有漏以自我意識的這個私心,要把它轉成菩提心。轉變的過程其實就是二個方法:一個是內在的觀照力,一個是外在的行動力。當然我們說一切法因緣生,你在成就菩提心的過程,有不同的因緣,你產生菩提心的功德妙用就會有所不同。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如果你在因地的時候,你是根據一心真如的實相道理,你能夠真實的瞭解到我們一念心性當中,「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在因地的時候,就能夠生起正念真如的觀照,這個時候你修能止方便、善根增長方便、大願平等方便,你最後的果報就是「少分見於法身」。假設你在因地的時候,只是依止我空、法空的空性來起修,你不能夠向內觀照,還是去向外追求我空、法空的真理,依止這樣生起三種方便,你最後成就的只是「斷除見惑」的別教初住而已,你當然就不能見到法身了。所以在大乘佛法當中,每一個功德的安立,除了你所產生方便的行動以外,它跟你內在的種姓,就是你內在的觀照力有密切的關係。這一科「約實明能」是約著圓教菩薩他在因地的時候,能夠如實的正念真如所產生的方便,所以他能夠見到法身。
    寅二、約權簡過
    前面因地的發心是依止真如而發心,這個地方只講到權教菩薩他依止空性而發心,他就會產生一些不圓滿的過失。看論文:
    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系。以有大願自力故。
    假設我們今天在整個大乘的菩薩道,我們在因地的時候,沒有如實的產生圓滿的觀照,所謂的「正念真如」,我們只是依止我空、法空的真理來起修,這樣的起修經過一萬劫以後,我們是不能夠證入清淨法身的。這以下講出它的理由:「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未能決斷。」因為我們因地的時候,沒有抓到整個大乘的根本,雖然我們在方便的加行當中,也能夠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因為我們不能從根本的無明上去扭轉,只是從枝末上的對治,所以在很多很多的生死「業」力當中,都不能作根本性的「決斷」。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在開始修行的時候,是帶業修行的,就是修行的時候,我們不是從清淨的角度開始起修,我們是夾帶了無量無邊的妄想,從這個角度開始修行,這個妄想就夾帶了很多的煩惱跟業力。既然根本的妄想不能扭轉,那只能夠從事相上對治;所以其實還有很多很多的業力沒有消除,因為妄想它是依止無明而住,無明沒有破壞,當然這個業力煩惱就不能完全破壞所以有業力就必須在三界得果報,有果報就有這個老病死的痛苦。但是這個地方強調:這個別教的初住菩薩,他雖然還有這些業報身,有業力所系縛的果報身,但是他跟凡夫的業報身有所不同。為什麼呢?
    以有大願自力故」。就是說凡夫在三界得果報,完全是憑著業力;這個別教的菩薩,雖然在三界當中得果報,但是他有一部分是業力又有一部分是他內心的願力。怎麼說呢?比如說這個別教的菩薩,別教初住他可能有因緣能夠到天上去,他不願意到天上去,他願意在人世間求增上身,因為人的果報有利於上求佛道,也有利於下化眾生,人道是整個大乘佛法的法器。所以他不完全是業報身,有一部分是他大悲願力的力量在資持著。所以這個地方法藏大師明顯的說:這個別教菩薩根本的依止點,是我空的智慧
    這個地方我們說明一下。就是說我們在修行加行的時候,不管你是斷惡、或者修善、或度眾生,你每一個行動從內心發動的時候,這樣的一個行動到底在你生命當中,產生一個什麼樣的影響力?跟你的觀照有關係。我們今天以別教菩薩跟圓教菩薩作一個說明。假設你因地時候發心的起修點是依止空性,你依止空性來修佈施,這個佈施的法在你內心表現出來的時候,你觀察沒有一個能佈施的我,沒有一個所佈施的眾生,這樣但能止妄不能顯真,就是你能夠止住你有所得的妄想。當你在佈施的時候,能夠觀察「達妄本空,知真本有」,能夠觀察「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你這樣的佈施,不但能夠止住你慳貪的妄想,你還要發明你這種無貪的善根,你又能夠顯真,能夠在內心的清淨心當中,建立一個善良的功能,這樣子的佈施,不但能夠止妄,同時又能夠顯真。所以同樣是一個佈施,在不同人的內心當中去操作,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有些人佈施,他只是止妄;但是有些人佈施,他不但止妄,同時又能夠顯真。當然這就是看我們在因地當中,對大乘佛法的學習,產生的觀照有所不同。這二科是就著同樣是信成就發心的圓教菩薩,跟別教菩薩的功德有所差異。
    丑二、顯退不退
    寅一、權說有退
    看「丑二、顯退不退」的差異,這一科是約著別教菩薩來說明退轉跟不退轉的因緣。這當中先講到約「權說有退」,就是從一個不了義的善巧方便的說法當中,安立退轉,我們看論文:
    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
    這個「修多羅」就是《菩薩纓絡經》,在《菩薩纓絡經》講到:假設是七住以前的菩薩,如果遇到了惡知識的誘惑,「有」可能會「退」入到凡夫,乃至於種種的「惡趣」當中,就是七住以前的菩薩,都還有退失大乘功德的因緣,就是遇到惡知識的因緣。馬鳴菩薩說:其實「非其實退」,這種「退」是一種方便的安立,在真實義來看不是退轉。為什麼呢?「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這是佛陀的慈悲,看到「初學菩薩在修學大乘佛法的時候,產生了「懈怠」,他覺得他已經成就了初住了,他就開始「懈怠」這個時候菩薩以三惡道果報的「恐怖」,使「令」他能夠「勇猛」精進的緣故,而安立了退轉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別教的初住,在整個斷惑上來說,是斷除了三界的見惑,跟小乘的初果是相齊等,從斷惡的角度是相齊等。為什麼說「初住就不退」呢?菩提心的建立,最大的障礙點是我見的煩惱,就是你心中的私慾,這個自我意識、這個自我的保護。我們凡夫在清淨本然的心性當中,捏造出自我意識以後,接下來就是我愛,就是愛著這個我們所捏造的虛妄自我。愛著自我以後,我們在斷惡、修善、度眾生就產生了障礙。但是這個別教菩薩,他自我意識被破壞即使他還有三界的煩惱、還有貪瞋痴的慾望但是他的慾望是特別的輕薄。在經論上講一個譬喻說:譬如轉動的輪盤,這個轉動的輪盤,它整個根源,它那個動力已經被消滅了,所以它只是一種剩餘的勢力。所以在小乘的教法當中說:一個證得初果的聖人,他即使整天都不去修習觀照,也不做早晚功課,他依止我空聖道的力量,他決定是七番生死來證得阿羅漢果,七上天上、七來人間,經過十四世的時間,決定證得阿羅漢果。就是說它這艘船隻有往前進,不可能往後退。在菩薩經裡面講到的退,是佛陀的方便安立。
    寅二、實則不退
    又是菩薩,一髮心後,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乃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以來,自涅槃故。
    這個地方是說明他為什麼能夠不退轉?講出這個道理。這個「菩薩」他的修學經過一萬劫,成就信成就「發心」、成就了初住以「後」,他就不再「怯弱」。你跟他講善法的修學是多麼的困難,要種種的難行苦行,他不怕;眾生多麼的剛強難調,他也不怕。他絕對不會放棄他對無上菩提的追求,對度化眾生的希望,他絕對「不」會「墮」落到「二乘地」。即使他聽到:成佛之道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勤苦難行」,來修習六度的菩薩道,他內心當中也不生起「怯弱」之心。為什麼他有這樣的一個堅固的誓願力呢?這以下講出它的道理了:「以信知一切法,從本以來,自涅槃故。」因為別教的菩薩,他對空性的聖解非常堅固,他能夠依止別教的教法,他知道一切法是自性不生,本來畢竟空寂。他以空觀的智慧,來觀察這些上求佛道的障礙點、跟下化眾生的障礙點,都是如夢如幻,都是不可得的。
    在《攝大乘論》當中清楚的講到:這個初住的菩薩之所以不退,有三種的力量在支持著。第一個是清淨力:住位的菩薩,他內心當中能夠觀察我空、法空的真理,產生一種清淨的力量,這是根本,這就是所謂的「信知一切法,從本以來,自涅槃故」。第二個是增上力他內心當中有堅定的誓願在支持著他,所以這種增上的力量,他能夠產生一種行力,不能修要他修。第三個是堅固力:這個初住位的菩薩,遇到種種的惡因緣,他能夠安忍不動,他忍力特別強,他有堅固力,他不但是行力強,他也能夠安忍不動,他有這種堅固力。這個增上力跟堅固力,主要是來自於清淨力,就是我們這個地方說的「以信知一切法,從本以來,自涅槃故。」他有這種我空真理的觀照支持,使令他不退轉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退轉的因緣跟不退轉的因緣。大乘佛法,這個退轉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說我們今天因為一時的善根被刺激,發起「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上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生起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四弘誓願,這件事情不是很難,特別是一個初學者,依止一念宗教情操的善根資持,他也能夠生起這樣的一個清淨誓願。但是這樣的清淨的誓願,有些人能夠在心中保持很久,有些人可能沒有幾年就消失掉了。為什麼有這樣的差別呢?就是你內在的觀照力是不是強,有強跟弱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沒有一個人是完全順利的,一定是充滿石頭,充滿著障礙。我們一再強調:菩薩道在凡位起修的時候,是帶著煩惱跟業障在修行,你雖然建立了菩提心,但是你內在有煩惱,它會障礙你的菩提心;你無始劫造殺盜淫妄的罪業,這些業力都保存在阿賴耶識,這些罪業它也會障礙菩提心;我們現前這個果報體,這個老病死的果報體,它也會障礙你菩提心:就是我們雖然產生菩提心,但是有三種違背菩提心的法,在我們生命當中不斷的出現。問題是我們如何去化解這些障礙?那當然就是依止內在的觀照力。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他發了菩提心以後,他能夠從菩提心生的起到他臨命終時,他能夠不退轉,他遇到這些障礙現前的時候,其心安如海,不動如須彌。但是有些人他這個菩提心特別的脆弱,遇到煩惱的刺激、罪業的刺激、老病死的折磨,他菩提心就消失掉了。這個地方就是講到「以信知一切法,從本以來,自涅槃故。」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就是你內心當中是不是有觀照力。這一科講到信成就發心,它一個生起的功德。
    辛二、釋解行發心
    前面的信成就發心的重點,還是偏重在內在的觀照力,理觀的成分多,事修的成分少。在「解行發心」,他就有一種歷事練心,他事相的修學就比較多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
    一個菩薩經過一萬劫的時間以後,他的菩提心從信的成就發心,而轉成「解行發心」,他菩提心的功德,就比以前更加殊「勝」。這個地方的殊勝,我們先講時間的殊勝,再講內涵的殊勝。先看時間的殊勝:
    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於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
    前面的信成就菩薩,是經過一萬劫;這個地方的「菩薩」,是從他剛開始成就大乘的「信」心,所謂的「自信己身,有真如法」而發心修行,在三大阿僧祇劫當中,他經歷了「第一大阿僧祇劫」,而且即將圓「滿」。也就是說他已經經歷過十住、十行、十回向的整個三賢階段,花了一大阿僧祇劫。這十住、十行、十回向都叫做解行發心。從十信位到初住,叫做信成就發心;從二住以後到十回向,叫做解行發心。這個地方是說他修行時間的殊勝,這以下就說明他在修習六波羅蜜的時候的殊勝。
    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屍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chàn提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梨耶波羅蜜。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這個地方就正式說明解行發心在修六波羅蜜的時候,他有這種殊勝的相貌出現。那這當中分二科:先總標,再別名。先看總標:「於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一個解行發心的特別相貌,就是他的內心不管是在修習什麼善法,他都能夠具足「深解現前」跟「所修離相」。這個「深解現前」是指他內心的觀照力,能夠真實的了知他內心當中是「達妄本空,知真本有」,他有一種堅定不移的理解。這種理解,就帶動他對於這樣一個法的念念隨順,他不再隨順於這種生滅的妄想──有所得的心。他內心當中能夠觀照「達妄本空,知真本有」,這樣的理解經常的現前。當然他不是只是現前,他採取行動,「所修離相」,他在修六波羅蜜的時候,能夠生起能所對立的相,遠離這種能所的對立──沒有一個能佈施的我、沒有所佈施的眾生,這種我相人相的對立是消滅的,那他的觀照力跟行動力有這樣的殊勝。這是一個總說,這以下別釋。
    我們先看第一,「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我們凡位的菩薩沒有去正念真如,沒有正念真如的意思就是隨順妄想,隨順妄想我們也可以修波羅蜜,修佈施。我們剛開始修佈施,佛陀告訴我們:你應該思惟「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我們剛開始學習佈施的思考是說:我現在有三千塊,假設我選擇把這個三千塊佔為己有我死掉以後,這三千塊就消失了,「諸未施財無常滅」,這個錢財就被無常的大火給燒掉了。假設我今天選擇佈施,我這個錢不要自受用,把這三千塊錢佈施給這些苦惱的眾生,哦!這樣子就把這些無常敗壞的錢財,轉成一種堅固的善業力,那這個善業力當死亡到來的時候,這個死亡不能破壞這個善業,它能夠從今生貫穿到來生,你來生還可以受用。所以我們剛開始佈施的時候,思考是從業果的思考,當然這是一個出發點,這也是非常的好。但是這個解行菩薩他在佈施不是這種思考,他的思考是:我內心當中本來就沒有「慳貪」,達妄本空,這個慳貪的法是不存在的你內心當中沒有慳貪,那你內心當中是什麼功能呢?我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施捨的功能,既然我有這種功能,我應該「隨順」這種功能來「行」佈施,所以行佈施是很正常的。為什麼?因為我的本性就是有施捨的功能,所以我的佈施只是隨順這種功能而已。他有這種思考以後,他在佈施就不是像我們只是成就一個善業力而已,他內心在佈施的時候,念念當中返妄歸真,破除無明,開顯真如,他的佈施有這種力量。他為什麼有這種力量呢?他內心當中能夠經常的觀照,因為「法性體無慳貪故」,而「隨順修行檀波羅蜜。」這個地方就是為什麼一個菩薩他修佈施,我們凡夫也修佈施,這個地方有這麼多的差別。
    「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屍波羅蜜。」這個地方講持戒。我們一般人會持戒,主要的理由就是害怕到三惡道去,就是怖畏當來的果報,害怕這個罪業會招感三惡道果報。因為害怕到三惡道去,產生增上慚愧,所以我們不敢去造業,「不敢」,是很想造業但是不敢。當然剛開始這樣子是非常的好,但是我們應該進一步再思考:我們為什麼持戒呢?其實持戒是很正常的,造罪業是不正常的,我們應該恢復正常。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就沒有「染」污的煩惱,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就很適合持戒,就是持戒是隨順我們的本性。我們這念心剛開始設計的時候,是要你去造善,不是要你去造惡的。所以修習持戒,我們姑且不說是來生有個什麼人天果報,這個先不要去思考,你就觀察「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持戒是「隨順」本性,所以你就可以持戒了,這樣子就可以持戒了。
    接下來「以知法性無苦離瞋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我們剛開始修忍辱,是觀察瞋恚的過失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我們害怕瞋心所帶來的過患,破壞我們的功德林,所以我們不敢發脾氣。雖然不敢發脾氣,但是那個能發脾氣的因種還在,只是我們不敢讓它起現行,所以我們一般的忍辱,只能夠消滅表面上的現行,不能消滅它的因種。但是解行菩薩不同,他在修忍辱的時候,觀察「何期自性,本自清淨」,我內心當中根本沒有「瞋惱」的因種,這個瞋惱是顛倒生,因緣有的,是無中生有的。沒有瞋惱,我們內心當中本來就具足安忍的力量,「知真本有」,這個時候既然我有安忍的力量,我應該「隨順」它才對,「隨順」安忍的本性,來「修」習忍辱「波羅蜜」,所以修習忍辱是正常的。
    「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蜜。」我們觀察我們身心世界,本來是沒有這種懈怠,沒有這種「身心」世界的業報「相」,所以我們這念心是沒有所謂的疲憊,沒有老病死的。我們一念清淨本然的心,是具足無量的功能、無量的能量,所以遠「離懈怠」。
    「以知法性,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蜜。」我們內心當中,本身就是寂靜不散「亂」的,所以我們應該「修」禪定,「隨順」寂靜。
    「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我們自「性」當中,本來就具足「體明」,「大智慧光明義故」,所以我們應該「隨順修」習「般若波羅蜜」。
    這個地方等於是說這個解行菩薩修六波羅蜜,的確跟我們有所不同。這樣的一個情況,我們待會再把它作一個總結。好,我們休息十分鐘。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092 天

    连续签到: 15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733

    主题

    3348

    帖子

    113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7087
    发表于 2024-7-12 06:4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簡單的說, 回向概略區分為特定與普通回向.
    因某些原由而行某些單獨的佛事時, 其中的原由及對象是有著針對性, 回向內容也因此有些差異, 所以即刻隨後就做回向, 這類歸納為特定回向.
    每日睡前將當日的散持的功德合集統籌起來並做個總回向給十方法界, 這就是普通回向.
    寺廟的僧侶也是遵循這方式而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3-9-20 10:04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4

    主题

    133

    帖子

    71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3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1:2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建德金刚 发表于 2024-7-11 23:12
    师兄首先要明确一点,即是实际上不太存在“可不可以”的问题,往往说“可不可以”的时候,说者所指的是“影 ...

    感谢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3-9-20 10:04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4

    主题

    133

    帖子

    71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3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1:21: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a29330686 发表于 2024-7-11 19:20
    以下是末學個人的小回答故可能會有錯誤(根據末學到現在的程度給出的答案,有可能日後再學習更多之後又有更 ...

    感谢您热心的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3-9-20 10:04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4

    主题

    133

    帖子

    71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3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1:25: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sakada945 发表于 2024-7-12 06:47
    簡單的說, 回向概略區分為特定與普通回向.
    因某些原由而行某些單獨的佛事時, 其中的原由及對象是有著針對 ...

    感谢您的回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23-9-20 10:04
  • 签到天数: 9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4

    主题

    133

    帖子

    71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432
     楼主| 发表于 2024-7-12 11:26: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ang315 发表于 2024-7-11 20:38
    每次我都是连续读两部不同的经(期间不间断,除了读经其他没做),最后做一次回向(因为我的回向文比较长) ...

    感谢您的关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9-8 07:57 ,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