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2|回复: 3

開山祖師法語-解脫生死之意義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发表于 2024-7-5 13:0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8 00:56 编辑

    隨喜讚嘆感恩-中台山佛教基金會&全部相關工作人員們。如是善事迴向法界一切眾生、迴向往生佛願淨土常隨佛學回入娑婆共成佛道。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blossom/006.htm
    [底下為複製貼上該網站的文字,難免忙中有錯or誤刪文字,以點閱上述網址為佳]。
    =======================================================================================
    =======================================================================================

    解脫生死之意義(一)

    在佛法看來,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
    因為自殺的人,心念上始終是痛苦的,
    這種痛苦會延續到死後,
    乃至於下一世。



      修行學佛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解脫生死。「解脫」的意義是什麼﹖「生死」的意義是什麼?我們必須要了解。

      一般人心當中的煩惱沒有辦法解決,或生理上的病苦無法解決,乃至於世間上的事業失敗,生活有了困難,於是有的人想要求個解脫,認為一口氣不來,死了就解脫了。譬如有人累積了很多債務,自己沒有辦法償還,就想不開而自殺,想求個解脫。甚至於男女之間的情愛發生糾葛,產生了障礙,就自己了斷生命,以為如此即可獲得解脫

      一般人以為死了就一了百了,認為這就是解脫。在佛法看來,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因為自殺的人,心念上始終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會延續到死後,乃至於下一世,一切的苦難不會因自殺而得到解決,反而帶給自己及親人更大的痛苦、煩惱。

    =======================================================================================

    解脫生死之意義(二)

    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
    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
    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
    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自殺是沒辦法得到真正解脫的。自殺的人,心念始終是痛苦的,譬如吊死的人,他的神識始終是停留在上吊的地方;燒死的人、淹死的人,乃至於車禍而亡的人,一般稱之為橫死;所謂橫死,即壽命還沒有終結而提前死亡,不是壽終正寢,正因如此,所以心當中充滿怨氣,心結始終無法解開,所以他的神識就在死亡的地方無法離開,一般人稱之為冤魂不散,這就是沒有解脫。

      一般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為自殺後,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其實這只會招致更大的苦難。所以佛法教人要從因上去解脫,不是從果上去解脫因為今生痛苦、貧窮,是過去種的因,今生要受的果報,求解脫的方法,即要自己承擔,面對現實,努力改善自己的命運。如何改善自己的命運?第一、要慚愧懺悔。第二、要忍耐。第三、要修善去惡。第四、要用佛法來轉識成智。透過上述的方法,將煩惱轉過來,過去的事情直下承擔,心安理得,如此方是真正的解脫。

    =======================================================================================

    解脫生死之意義(三)

    解脫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殺
    化除心中的煩惱,消除心中的惡念,
    將心中的結解開,
    心開意解
    ,就是解脫。


      解脫不是逃避,也不是自殺,從現在開始努力種善因,步步光明,從黑暗到光明,就是真正的解脫。化除心中的煩惱,消除心中的惡念,將心中的結解開,心開意解,就是解脫。佛法云:生死即煩惱。一般人不了解,認為從母親肚子裡出生,就是生;一口氣不來,兩隻腳一伸,就是死這種生、死是沒有辦法得到解脫的,因為這種生死的果報已經現前。人在受胎十個月中,是要受胎中之苦的,除非不去受胎,但這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受胎,必須懂得佛法,要修定、修慧。受胎的原因是因為人往生以後,識神作不了主;要能夠作得了主,就要靠定力與智慧當下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保持正定,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要達到這般程度,就要靠平時禪定功夫的修持,與般若智慧的觀照

    =======================================================================================

    解脫生死之意義(四)

    菩薩乘願再來,
    具足定力、智慧,沒有男女的欲愛,
    完全是慈悲,發願普度眾生




      如果有定力、有智慧,就不會受胎;因為看到任何境界,這念心馬上迴光返照,經常在定慧當中,這念心沒有貪愛,並且知道任何境界都是虛妄不實的,此時當然不會迷惑,這樣生死就了了。菩薩乘願再來,具足定力、智慧,沒有男女的欲愛,完全是慈悲,發願普度眾生;菩薩受孕時,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是貪著男女愛欲而受孕,所以在母親肚子裡,這念心也是清楚明白、定慧具足的。一般眾生受孕,沒有慈悲、定慧,是因欲愛而受生,所以是邪念受孕

      邪念受孕,在母親肚子裡十個月,就像住監牢一樣,暗無天日,母親喝了滾燙的開水,胎兒就感覺火熱非常;喝一杯冰水,就感覺如寒冰地獄。出生之後,因為母親肚子裡面的環境,完全和外面不同,嬰兒受到外面空氣壓迫,如同刀割一般,感覺很痛苦,所以一出生就哇哇大哭,這就是受生之苦。此種已現前之苦報即須承受,是無法免離的

    =======================================================================================

    解脫生死之意義(五)

    了生死要在平時,
    時時刻刻迴光返照,
    隨時轉化煩惱、破除執著



      諸佛菩薩出世時有種種瑞相、種種祥光;如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九龍吐水、天女散花、地上湧金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德因緣及善根,這是前世修行所累積的正念出世,正因受胎,就沒有一般眾生出生的痛苦,就如佛菩薩出世不會像眾生的出生,百般痛苦,這是因為佛菩薩累積了無始劫的福德、智慧

      現在許多修行學佛的人,也都在講了生死,認為死了以後才了生死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就是了生死。其實真正的了生死要在平時,時時刻刻迴光返照,隨時轉化煩惱、破除執著,破除了煩惱、執著,當前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本心本性是沒有生、沒有死的,這方是了生死。

    =======================================================================================

    解脫生死之意義(六)

    癡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習氣,
    欲愛、色愛、男女之愛
    對於金錢、名利的貪愛
    這些執著、癡愛,會使本具心性昏闇、迷失


      修行要了解生死的意義,才能了生死,如果連生死的意義、生死的根源都不知道,要從何了生死呢﹖生死就是煩惱、執著。煩惱、執著不是在死的時候才了,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迴光返照,破除自己的執著,即是時時刻刻了生死

      古德講:「念佛本是超生死,先須要識生死根,癡愛即是生死根。」癡愛是每一個人都有的習氣,如欲愛、色愛、男女之愛,及對於金錢、名利的貪愛;這些執著、癡愛,會使本具心性昏闇、迷失。

      一般人的心有幾種習氣:第一、妄想心、攀緣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無聊,就是無所事事,沒有妄想,也沒有昏沈,卻不知道作什麼好,這就是無聊的心境。第四、無記,心境呆若木雞,沒有智慧,無法作主。有以上這四種心念都屬於眾生心,不是聖心,與無為法不相應。沒有漏除這四種習氣,即無法了生死

    =======================================================================================

    解脫生死之意義(七)

    假如修行有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夢的,
    聖人醒夢一如,
    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
    晚上也是如此
    ,這就是功夫到家了。


      一般人的心有幾種習氣:第一、妄想心、攀緣心。第二、昏沉、瞌睡。第三、無聊。第四、無記

      無記有兩種境界,第一種空亡無記,在打坐的時候,忽然清清淨淨的境界現前,很舒適、自在,就將此境界當作真實、究竟的,始終停留在這種感受中而不知道用功,不知道突破,這就是空亡無記,守在這種空空洞洞的境界,這即是禪宗祖師所指「死水不藏龍」的境界,是無法開啟智慧,悟見佛性的。

      第二種是獨頭無記平時用功不得力,悠悠忽忽、散散亂亂,晚上的時候夢想顛倒。假如修行有了功夫,晚上是不作夢的,古人說:至人無夢,聖人醒夢一如,白天的心是清棈楚楚、明明白白,晚上也是如此,這就是功夫到家了。如果不能像聖人一樣無夢,至少晚上作夢,都是與佛法有關,與修行有關;或是作惡夢的時候,可以作主,看到恐怖的境界,知道修觀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或能提起正念。作夢就是獨頭無記。

    =======================================================================================

    解脫生死之意義(八)

    生死就是煩惱,
    欲愛、色愛、愚癡不信因緣果報,
    不知眾生本具佛性

    這些就是煩惱。



      修行就是要能作心的主人,心要有智慧,要看經就看經,要打坐就打坐,要修善就修善,這就是智慧,就是能觀之智,一切都能作主。一般人的心作不了主,如看到綺情的電影廣告想去看,這就是作不了心之主,假使心能作主,剛想買票看電影,正準備買票時,迴光返照,電影是假的,是虛妄不實的,俗諺云: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如是思惟,即是作心之主,有這種功夫,就能轉凡成聖、轉識成智

      生死就是煩惱,欲愛、色愛、愚癡不信因緣果報,不知眾生本具佛性,這些就是煩惱。如果知道眾生皆有佛性,知道緣起性空、因緣果報的道理,並具體落實修行,生死就能了脫。

    =======================================================================================

    解脫生死之意義(九)

    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
    生滅之心
    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生死有二種:一種是身體上的生死,一種是心靈上的生死。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的,有生就有滅,有成就有壞,身體是會壞掉的。假使證到空性,證到真空的境界,證到四大皆空,就是證到羅漢果,證到我空的境界,此時這念心就可以轉四大,生死就了了。

      身體的四大是虛妄不實,當體即空,很多修習禪定的人,禪定功深,色身就不會毀壞,這就是金剛身,金剛身從何而來﹖就是當前這念心達到不動的境界,而且在不動當中還有智慧,心當中的煩惱漏盡,這念心就具足定慧,這念心就是法身。心無生滅,身體就無生滅。佛門高僧六祖大師、丹霞大師、雲門祖師等很多高僧大德,證到了空性,就能生死自在。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滅、生死的果報。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

    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
    證到空性,無生滅之心,
    自然沒有身體生死的果報。


      明朝末年,有一位智祥大師,「禪林寶訓筆說」就是智祥大師所著述;其事母至孝,曾任明代武官,明朝亡國之後,即在湖南省紫雲山下建寺,同母親一起出家修行。圓寂的時候,遺書上交代修建石塔,將他的色身放置在石塔中,每隔三十年要開一次塔;圓寂以後,弟子就遵照遺囑,三十年開一次塔,結果發現他的頭髮長垂至地,指甲繞身三匝;所以每隔三十年,弟子就要開塔為其剃髮、剪指甲,到民國時代這件事情都還持續著。民國三十二年時,道安法師任佛國寺住持,預備於三十三年五月開塔,後來因為日軍入侵而作罷,而後大陸淪陷至今,就沒有人再承續此事了。

      所以心念的生死,即身體生死的因;證到空性,無生滅之心,自然沒有身體生死的果報。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一)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惡念,
    心念時時刻刻在生滅遷流

    這就是眾生。



      參禪、打坐或念佛,剛開始精進用功,感到身心安定,但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但卻反而覺得心定不下來、心煩意燥,這就是心當中的無明煩惱現前了。假使能夠觀照到,就能將煩惱轉過來;如果不知道覺照,就會被煩惱所轉,這就是心理上的生死。有很多修行學佛的人,煩惱現前就怨嘆,自以為修行這麼久,又作這麼多的功德,佛菩薩怎麼還不保祐,仍然處處都不如意。要知道,這時候不要嘆息,此時就是消業的時候。所謂「消業」,業障現前才能消,業障不現前就不能消。要想成道、轉識成智,就必須要把心當中的煩惱淘出來

      人的一生不是善念就是惡念,心念時時刻刻在生滅遷流,這就是眾生。從早到晚,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始終不停,像江河一般,一波接一波,前念後念,前浪後浪始終不停地奔流,這就屬於眾生境界。要了生死,就要將所有的妄想破除,心當中的波浪就平靜如水,當下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這樣生死就了了。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二)

    解脫生死的方法有四種,
    第一「定解脫」,
    第二「慧解脫」,
    第三「定慧等持解脫」,
    第四「明心見性」




      所謂解脫就是化除自己心當中的執著,要證到空性,要將心當中的煩惱轉化過來,在唯識學上說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轉第六識成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四智成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四智三身不離開這念心,頓悟當前這念心,心外沒有一法可得,這樣有生滅的心就變成不生不滅的心了。沒有生就沒有滅,生死就了了。

      解脫生死的方法有四種,第一「定解脫」,第二「慧解脫」,第三「定慧等持解脫」,第四「明心見性」。什麼是「定解脫」?所謂定,就是修一種法門得了禪定,如念佛念到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一句阿彌陀佛時時刻刻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妄念變成一念,妄念就是煩惱,一念就是定。有了定力,煩惱就像草被大石頭壓伏,這時候煩惱就不現前,可是煩惱還是存在,所以還要再深入禪定。佛法上的禪定種類很多,如火光三昧,水光三昧、真空三昧、念佛三昧等等,三昧就是定境,定境現前,起初煩惱不現,日久功深,煩惱化除了,這即是定解脫。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三)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
    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
    所得的結果就不同。



      解脫生死的方法中,所謂「慧解脫」,即透過智慧觀照思惟凡事經過一番透視、思慮以前認為痛苦的事情,現在以智慧心去觀照、思惟,如此痛苦就化解了。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同。譬如前面有一座山,由於每個人的觀點、看法都不同,形容出來的山色就不同。

      中國古代大文豪蘇東坡,又稱東坡居士,對佛法很有研究。他寫一首形容廬山的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側面看、正面看都不一樣,要如何才是正確的﹖所以對於一件事情,不要以自己主觀的意識來論斷,要以客觀的心情來觀察,如此問題很快就能得到解答。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四)

    同樣是看山,
    每個人的看法皆不盡相同,
    這就是智慧的差別,
    及觀察的角度不同
    所致。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由於每個人主觀意識的看法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譬如喜歡登山的人,認為登山是一種運動,對身體有利益;另外有的人,認為登到山頂時,心胸豁然開朗,所以覺得爬山有利益,這又是另一種心境。

      孔子對於山與水的看法又不同,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

      「知者樂水」,有智慧的人就像水一般,柔順而不畏艱難智者面對不同的境界、事物,就以不同的善巧方便度化,不會執著自己的主觀意識。「仁者樂山」,有仁德的人就如山一般,寂然不動,仁者遇到任何事情,都能保持理智,時時刻刻返觀自照,能將事情觀察入微。這是孔子對山水的看法。

      同樣是看山,每個人的看法皆不盡相同,這就是智慧的差別,及觀察的角度不同所致。所以希望得解脫,就要透過智慧體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五)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
    就是正知正見,
    當下就是解脫,
    煩惱即菩提。

      何謂「煩惱即是菩提」﹖舉例來說,如擔任教職的人,現在就是菩薩,學生就是度化的對象。一般人想度眾生,請他來聽聞佛法,還不見得會來;但是家長自動就會送子女來請老師度化,這是很好的因緣。教學時,若遇適當因緣,將佛法因緣果報的道理告訴學生,就是弘揚佛法,現在就是菩薩。佛法是智慧的啟發及道德的培養,能夠啟發眾生的智慧,培養眾生的德行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自己以身作則是身教,將做人做事、因緣果報的道理教示學生,就是言教。若能持此種看法,就是具有般若智慧,當下就是解脫,身心都能得到安定,自利又利他

      假使持另一種看法,覺得當老師很苦,有些調皮的學生專門跟老師搗蛋,天天要受學生的氣,本來是以慈悲心教導學生不但不接受,還跟老師作對,甚至向父母告狀。遇到諸如此類的事情,就會覺得這種工作實在太辛苦了,吃力不討好,乾脆將工作辭掉;或者覺得學生好不好跟自己也沒關係,這樣的想法,就是失去了般若智慧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六)

    一般人都認為廁所最臭、最髒
    孰不知,
    心中的貪瞋痴等煩惱,
    能造種種惡業,遺害萬年

    才是最臭、最髒的

      透過般若智慧觀照、思惟,就是正知正見,當下就是解脫,煩惱即菩提。譬如掃地、打掃廁所,一般人覺得是件苦差事,有失面子,所以這種工作都不願意做。假使站在智慧的立場、解脫的角度思惟,掃地、打掃廁所,就是修行助道的工作了。

      佛經記載,掃地可以消除業障,增長功德智慧。因為每個人都有我慢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要想將慢心破除,可以發心打掃廁所或掃地,用來磨鍊自己,漸漸就可將我慢心降伏下來。而且,將家裡整理得窗明几淨,家庭就是道場居住就會覺得很清淨、舒適,實在有很大的利益。

      一般人都認為廁所最臭、最髒,孰不知,心中的貪瞋痴等煩惱,能造種種惡業,遺害萬年,才是最臭、最髒的。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七)

    掃地掃地掃心地,
    心地不掃空掃地。

      心中的貪瞋癡才是真正的臭,掃廁所是掃除心上的髒臭,所謂「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就是掃除心裡的貪、瞋、癡、慢、疑、邪見

      掃廁所亦可增長善根、福德。佛經上記載,一位破齋犯戒的人,在寺院清掃廁所三年,就可恢復清淨。以這些角度來思惟,掃廁所就不是煩惱了。很多事情經過智慧觀照、思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透過智慧觀照、思惟而獲得的解脫,即屬於慧解脫。

      又如修數息觀、參話頭、中道實相觀,就是定慧等持解脫法門。數息觀就是修定、修慧能數這念心清清楚楚,就是慧;所數的數字清楚明白,中間沒有夾雜、間斷,就是定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轉識成智,轉煩惱、破無明,這就是定慧等持解脫。



    =======================================================================================

    解脫生死之意義(十八)

    金剛經云: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

    住在任何境界上
    就感生死煩惱。



      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不住在任何境界上,即所謂「明心見性」解脫,六祖就是因這句話而悟道,亦即六祖壇經所說「不思善、不思惡」;金剛經云「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若住在任何境界上,就感生死煩惱。

      修行悟道以後,處處得自在,處處得解脫這念心不住在任何時間、空間,沒有罣礙。修定的目的是轉識成智、轉迷成悟,悟到本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契悟本心即是菩薩,迷失本心就是眾生,心有邪念就是魔鬼

      所以要想轉識成智、轉迷成悟,必須要朝定慧、悟道、三昧的方向熏修,這就是真修實悟。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楼主| 发表于 2024-7-8 00: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8 01:06 编辑

    https://www.ctworld.org.tw/turn/chan_talk/1999_1203.htm
    [底下為複製貼上該網站的文字,難免忙中有錯or誤刪文字,以點閱上述網址為佳]。
    =======================================================================================
    =======================================================================================

    自在步紅塵 第三十一集
    [ 88.12.03華視播出 ]
    」是人們無始以來的煩惱
    就佛法而言,「」是一種無明,有了欲愛色愛就會產生情執


    【 惟覺談禪 】:情執的禍害

    問題一
    如何跳脫情執的煩惱?

    老和尚開示:
      「情」是人們無始以來的煩惱,就佛法而言,「情」是一種無明,有了欲愛、色愛,就會產生情執處身迷妄的人,看不破、放不下,為了情感的問題,往往做出一些不合情理、不合法度,乃至於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說「情」是人們的一個根本大煩惱

      馬祖道一是唐朝有名的禪師。有一次,有位居士仰慕馬祖的神通廣大,特地遠道跋涉去參訪馬祖。途中遇到一隻水牛,牛鼻子上拴著一條草繩,草繩的另一端被綁在木樁上。水牛受到繩子的限制,不能走遠,只能繞著木樁轉來轉去地吃草。這位居士看到了這幕景象,靈機一動,心想馬大師神通廣大,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見到馬大師時正好可以考考馬大師,什麼是團團轉?

      走了一段路,居士又看到路旁樹上結了一個蜘蛛網,網中有隻蜜蜂,因為蜂腳被蜘蛛絲纏住了,動彈不得,於是發出吱吱吱的掙扎聲。居士又想:這也是個好問題,可以問問馬大師什麼是吱吱吱?

      居士到了馬祖大師的道場,見到了大師就問:「什麼是團團轉?」馬祖答道:「只因繩未斷。」又問:「什麼是吱吱吱?」大師答:「但因腳下絲。」居士聽到馬祖的答話,心裡佩服得五體投地,心想大師真正是神通廣大具有天眼,可以看到牛被繩牽,所以只好團團轉;蜂被絲纏,所以才會吱吱叫。

      其實這位居士並沒有真正了解馬祖話中的含意。所謂的「繩」指得是眾生的業繩眾生從無始以來所造的業,就如同繩子一般,牽引著自己在三界六道中輪轉不休,不得出離,所以說:「團團轉,只因繩未斷。」再者,「絲」指的是慾愛的情絲落入情網中的眾生,就如同蜘蛛網上的蜜蜂,被絲纏得死死的,不得解脫、不得自在,所以就會發出吱吱的哀鳴聲

       一般世間人無法離開欲愛、色愛的繫絆,因此不能出離六道輪迴苦;要想出離苦海,一定要看破、放下,以智慧劍斬斷情絲業繩,才能獲得自在與解脫。


    =======================================================================================

    問題二
    教育兒女需要相當大的智慧。如何適時、適度地伸出援手,幫助身處煩惱中的孩子呢?

    老和尚開示:
      父母教導子女,如果完全以制式的規定,可能容易引起孩子的反彈;相反地,如果採用啟發、疏通的方法,則比較容易達到教育的目的。在佛典公案中,釋迦牟尼佛教導堂弟難陀的例子,就是很好的一個典範。

      難陀有一位美麗的太太,難陀每天替她梳頭、擦口紅,盡其所能地討好她。世尊知道難陀對於欲愛、色愛的執著,將來必定是墮落的果報;為了拯救難陀,於是世尊想了一個巧妙的方法

      有一天,世尊刻意到難陀家去化緣,難陀看到世尊來托缽,恭敬地捧著世尊的空缽到廚房裡盛滿豐盛的美食以供養世尊。當他端著佳肴回到門口時,卻看到世尊已經轉身往精舍的路上走回去了。難陀為了將缽飯送到世尊手上,於是就一路追趕著佛陀的身影,一直追到精舍。

      當難陀走進精舍時,世尊就當著大眾的面對舍利弗說:「難陀發心出家修行,請準備為他剃度吧!」這時候,難陀礙於情面,不知如何婉拒,只好接受剃度。修行的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難陀的心思卻無法安住,一心想著家裡的嬌妻,等待時機想要溜之大吉

      釋迦牟尼佛於是又心生一計,對難陀說:「難陀啊!看你心情煩悶,我帶你到天上去看看天上風光好不好?」難陀很高興,終於有機會可以出去玩一玩。他們先在天邊停下來,看到一隻掉了毛的瞎眼老母猴在那裡抓癢,世尊就問難陀:「你的嬌妻和這隻老母猴比起來,那一個美麗?」難陀就說:「世尊!我太太是絕美的一朵鮮花,那裡是這隻醜陋的猴子所能比得上的。」世尊點點頭,於是又帶著難陀再往上飛。

       飛到了忉利天,只見眼前一堆美女,卻沒有任何的男眾。世尊又問:「難陀啊!你太太和這些天女比起來,那一個美麗?」這時難陀毫不猶豫地回答:「和這群天女比起來,我太太就像剛才的那隻瞎眼老母猴一般。」難陀不解,為什麼這裡只有女眾沒有男眾?便請教世尊,世尊要他直接詢問天女。天女告訴難陀:「這裡雖然現在尚無男眾,但是不久的將來就會有一位男眾出現,他目前正在人間修行呢!」難陀問:「這位男眾是誰?」「他就是佛陀的堂弟難陀。」難陀聽到修行可以升天享福,高興得不得了,趕忙催促世尊帶他回人間修行。自此以後,難陀天天誦經、持咒、打坐,非常用功。

      難陀雖然用功不懈,但是發心不正。有一天,世尊又問難陀:「你想不想到地獄去逛一逛?」難陀也正想趁機休息一下,就接受世尊的邀約,隨著世尊到了地獄。難陀睜開眼睛,只見眼前一只滾燙的油鍋和看守油鍋的小鬼在一旁打瞌睡,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難陀很疑惑,找來小鬼詢問:「這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沒有其他的人,只有你們幾個小鬼在這裡打瞌睡?」小鬼告訴難陀:「我們在等一個叫做難陀的人。雖然他現在是個修行人,但是因為發心不正,一心想到天上去享福,等到他天福享盡以後,就會墮到這裡,接受油鍋的炸燙。我們現在沒事幹,只好在這裡打瞌睡。

      難陀經過了天上、地獄之旅後,啟發了自己的善根,終於知道要老實修行才能脫離輪迴苦。這時,世尊為他開示:「踏越泥土的湖沼,斷絕愛欲的荊茨,滅盡人心的愚昧,如是行者,不受苦樂境界所轉,此人即是真正的比丘。」這是說人處在世間,就像腳踏爛泥坑一般,左腳提起來,右腳就陷了下去;右腳提起來,左腳又陷下去,這麼輪轉不休。再者,欲愛如刺一般,被它圍繞牽纏,讓人不得安寧。心中的煩惱、無明更是殺盜淫的禍首,唯有將心中的煩惱、無明滅盡,斷絕愛刺,出離爛泥,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脫。難陀聽了佛陀的開示以後,就契悟了正道,得到淨法眼藏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看到世尊在教育弟子時,也採用了一些方便法門,父母和子女溝通也應該如此。透過適當的方法,不但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並且可以讓親子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和諧、更融洽。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18

    主题

    512

    帖子

    63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497
    发表于 2024-7-8 10: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82 天

    连续签到: 8 天

    [LV.9]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实习

    67

    主题

    716

    帖子

    42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戒同修

    阿彌陀琉璃光佛地藏.親近諸佛成就總持.分身眾生法界六度圓滿願

    积分
    4675
     楼主| 发表于 2024-7-19 14: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29330686 于 2024-7-19 15:18 编辑

    中台世界】佛典故事─ 勤修福德無有疲厭 https://www.ctworld.org.tw/sutra ... 11-600/story542.htm

    ====================================================================================
    ====================================================================================

    昔日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宣說法要,波斯匿王和大臣們聽了非常法喜,於是祈請世尊及比丘們接受三個月的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供養。三個月過後,波斯匿王在世尊用齋畢時請示:「我曾聽聞如來開示,供養證得初果的須陀洹,福報已不可勝計,更何況是供養斯陀含、阿那含、羅漢、辟支佛乃至如來,福德更是無量無邊今日,我的功德已具足圓滿了吧?

    「大王,勤修福德,無有疲厭,才能早日解脫無量生死輪迴之苦啊!」世尊對波斯匿王說:「久遠劫前,燈光如來帶領著四十億大比丘僧,行化人間。如來所經之處,人民恭敬禮拜,至誠供養衣服、飲食、臥具及種種醫藥

    當時,地主國的國王聽聞如來即將抵達臨近國界邊的北婆羅園時,立刻帶領著四十億隨從親自恭迎接駕。一見到如來及眾僧,國王及四十億隨從皆五體投地恭敬禮拜,祈請如來陞座為大眾宣說妙法。

    於是,燈光如來為國王等慈悲開示布施、持戒的功德,能感得生天的福報;若縱欲享樂,未來則會墮落三塗惡道。因此,應當斷除不清淨的行為,勤求出離之道,才能獲得清淨的果報。隨後,並開示諸佛所說『苦、集、滅、道』的真諦

    四十億隨從聽聞甘露法語後,一時法喜充滿,煩惱塵垢漏盡,皆發無上菩提心,請求剃髮出家學道如來慈悲應許後,四十億人即證阿羅漢。國王目睹此景,非常歡喜,至誠頂禮而後離去。

    燈光如來繼續帶領八十億大阿羅漢遊化人間,所到之處,一切百姓皆以上好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四事供養。一日,國王帶領所有大臣到如來住所,恭敬禮拜,合掌祈請燈光如來為大眾說法。國王並請示世尊:『希望此生都能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供養佛及眾僧,懇請世尊滿我所願。』

    國王見燈光如來默然應允,又說:『我所發的願非常清淨微妙。』佛問:『如何清淨微妙呢?』國王回答:『我希望每天為僧眾們準備各式清淨的食器,每天供養不同的僧服;今日座席用過後,明天再換上另一套座席;今日一批人來僧團幫忙,明日再換其他人來發心。』佛見國王供養的心如此懇切,便說:『一切隨您所願吧!』國王歡喜不已,頂禮而去

    回到宮中,國王召集大臣們商議此事,共同成就發心功德。大臣們稟告國王:『離都城三十里處,可建造精舍。我們請來工匠雕樑畫棟,懸掛繒綵幡蓋,並以香湯灑地,修建浴池,燃燈照明,備妥甘美的飲食及舒適的座具,供養如來和僧眾們。』

    待一切成辦後,燈光如來知因緣成熟,便帶領弟子們來到精舍,次第而坐,接受國王、大臣及綵女們供養種種佳餚。從此國王如其所願,於七萬年中供養燈光如來及八十億大阿羅漢,不曾懈廢。

    直至燈光如來入滅後,國王於四方道路興建四間寺廟,各以七寶莊嚴及百種香花供養。爾後八十億大阿羅漢相繼入涅槃,國王也興建塔寺供奉羅漢們的舍利,並懸掛幡蓋、供養香花……如此供養燈光如來寺及八十億羅漢寺,又經過七萬年,直至燈光如來教法滅盡,國王才安然捨世

    當時的國王就是我的前身,我在七萬年中,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供養燈光如來,未曾匱乏;如來滅後,又於七萬年中供佛舍利,燒香、燃燈、懸掛幡蓋。我以如此功德,祈求如來福祐,卻未曾想要解脫生死。」

    佛問波斯匿王:「大王,過去我所修的福德,如今何在?當時布施供養的一切早已經灰飛煙滅,為什麼呢?在生死輪迴的長河中,所有功德已在生生世世中用盡了。所以,大王切莫認為自己所修的福德已經具足,應當說:『從今日起,願身口意業所起一切言行、心行,悉求解脫,不求生滅的福報。』如此修行才能真正晝夜吉祥、身心安穩。」

    波斯匿王聽了佛陀的開示,感激涕零、悲欣交集,頂禮佛足而慚愧懺悔:「弟子愚癡,惟願世尊接受我的悔過。」世尊慈悲地勉勵波斯匿王:「大王既已懺悔,當改往修來、勤修福慧,早求解脫生死輪迴之苦,生生世世無有疲厭!」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十三》


    ====================================================================================

    省思
    昔日,佛陀為病盲比丘穿針,曾言:「我為培福歷三僧祇,捨頭目髓、身肉手足、心肝五臟,悉為培福。因福深厚,得成佛果。既成佛果,更不能捨穿針之福。」可知,培德修福是成佛的根本。為佛弟子當學佛廣結善緣,累積福德資糧,有如船舶渡越大海,飲食俱備,不虞匱乏,方能度越生死苦海,享究竟安樂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9-8 07:56 ,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