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24|回复: 0

净土大经解演义(简体文字版)第四十九集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56

主题

958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702
发表于 2012-10-31 15: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第四十九集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十一面第一行最后一句看起。

    「夫《法华》者,乃天台宗崇为纯圆独妙者也,《华严》乃贤首宗尊为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也,今蕅益大师指出,天台之纯圆,贤首之全圆,其祕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我们就看到此地。前面念老引蕅益大师的《要解》,世尊在末法的后期,佛法的经典都在这个世间消失,再也找不到。最后还特留此经,就是《无量寿经》住世百年,释迦牟尼佛的经典到最后只剩下这部经。《无量寿经》现在我们知道,一共有九种不同的版本,将来留在世间的是哪个版本?我们可以肯定是夏莲居老居士会集的本子。为什么?九种本子我们展开来看,这个本子里面的经文非常通畅,念起来爽口,人见人欢喜,肯定往后读诵的人多,学习的人多,流传的人多。而这部经的法缘无比的殊胜,我讲过很多次,这是第十一次,无论在什么地方讲,听众总是比讲其他经典多,深深感到这法缘不可思议。所以我们知道,这部经得流传往后九千年,广度含识,因这部经念佛求生净土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大师又赞叹说「华严奥藏,法华祕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都在这部经里面。现在我们接着看,《法华》,这是天台宗尊崇为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纯圆独妙,古大德把它判为一乘教,比大乘还要高一级。一乘教,古大德公认的三部经,《华严》、《法华》、《梵网》,很可惜《梵网经》没有传到中国来,传到中国来只有一品「菩萨心地戒品」,全经没传过来。《华严》是贤首宗尊为别教一乘,这别是特别,这部经里面所讲的一些东西,其他经里佛都没讲过,这是一乘。什么东西没讲过?事事无碍。理事无碍,有,其他经有讲过,事事无碍没讲过,所以这是《华严经》独有的,称为别教一乘,全圆之教也。「今蕅益大师指出天台之纯圆,贤首之全圆,其祕髓与奥藏,皆不出此大经之外」,这把《无量寿经》抬举起来。

    「可见此经正是全圆,又为法华之髓,復是纯圆」,换句话说,这部经圆中之圆。这种看法,「此与日本诸大德之判教,异口同声」,这我们在前面所看到的,念老所引用日本过去这些祖师大德,他们也是这种看法。「正如宗门所谓,一鼻孔通气者也」,大家的看法完全一致。「近代净宗大德印光法师赞《要解》云」,这段文他全引出来,这印光大师讲的,赞叹《弥陀经要解》。「理事各臻其极」,理是讲理论,事是讲事相,都讲到极处。《要解》文虽然不多,讲得透彻,古德讲这部经、註这部经没说出来的,蕅益大师把它说出来了。「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註解」,这是印光大师对《弥陀要解》的赞叹,「妙极确极」,妙是微妙、玄妙,确是正确,一丝毫错误都没有,所註解的确实是佛陀的本义。「纵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这样的赞叹,赞叹到顶点,没有比这个更高。我们要知道,小本《弥陀经》跟这部经是属于同一类,属于同一部,对《弥陀经》这种赞叹,就是对《无量寿经》的赞叹,这个经典在整个佛法里面它佔的是什么地位,我们就知道。「可见《要解》之判此经如佛亲判也」,蕅益大师的判教,如同阿弥陀佛、如同释迦如来亲自所判。这些话都是帮助我们建立信心,我们如果真的相信,一点都不怀疑,这个人的福德善根不可思量,能信、能解这是圆满的善根。

    这桩事情与有没有读过书、认不认识字,给诸位说,没有关系,书念多了反而产生怀疑。乡村里面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的阿公阿婆,他们听了相信,他们不怀疑,肯念佛,愿意往生都成就,都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我们世间有许多学者专家对它还怀疑,对极乐世界打很多问号,依旧搞六道轮迴。我们想一想,谁有智慧、谁有福不就清清楚楚吗?我们看清楚一定要回过头来想一想自己,我有没有善根福德?缘是遇到了,有没有善根福德?善根是能信、能解、真信、真解,福德是真干,大福德的人一定是放下身心世界,那真的福德。我们今天不能说不信,不能说不解,不能说没有愿,为什么功夫不得力?我们信愿解行里面有疑问、有夹杂。为什么会夹杂?世缘放不下。对这个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还有贪恋,贪恋里面最重要的无过于情执。能够超越情执真正是大善根、大福德,为什么?他决定成就,而且成就肯定比一般人高。情执太深不肯放下,纵然往生还是凡圣同居土,这个我们要搞清楚、搞明白。我们是希望自己生到极乐世界品位增高,还是真的甘心下品下生就满足?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果然情执太重,恐怕到时候往生不了,要放下,什么时候放下?现在就要放下。不要说是现在我还年轻,等我老了再放下,等我快死的时候再放下,恐怕到那时候来不及,那时候你自己做不了主,现在就要养成习惯。

    印光大师教我们常常想着「死」字,天天看这个字,常常想这个字,一口气不来真的就死了。一定要知道我们在这个世间时间不长,来生来世怎么办?生死一定要认识清楚,身有生死,灵性不生不灭,迷的时候叫灵魂,悟的时候叫灵性。灵魂变成灵性那叫变易生死,学佛的人知道有两种生死,叫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我们这个身体生死是分段生死,灵魂向上提升这叫变易生死,那个没有生死的现象。确实它不生不灭,是灵魂转迷为悟,它觉悟,觉悟了叫灵性,不叫灵魂。没觉悟灵魂出不了六道轮迴,觉悟之后它就超越,为什么?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不再留恋六道这就超越。不是它没有能力超越,它留恋这个地方,不想超越,这迷了,所以觉悟就超越。我们要珍惜我们的灵性,不再干煳涂事,佛在经教里面教导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但六道不留恋,四圣法界也不留恋。诸位要知道,四圣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有余土,那个地方叫净土,为什么叫净?善恶没有了。有善有恶是染污不清净,你看你造的善事,三善道受报,造的恶事是三恶道受报,这在轮迴,六道是染污,是秽土,五浊恶世,这要知道。在佛菩萨眼睛里面六道是苦海,头出头没,佛看这些众生常常嘆着说「可怜悯者」,煳涂,本来不需要受这个罪,煳涂。迷得深的人还以此为乐,真的不想出去,只有觉悟的人明白。

    我们这点觉悟来得不容易,几十年没离开经教,在经教里面得到这个信息,长时间的薰习,让我们逐渐逐渐体会这是真实的事情,有理论依据,一点都不假,应当要把它放下。总得早一天放下,愈早愈好,要是照佛菩萨的标准说,当下就放下,绝对正确。放下你就成就,放下执着你就成阿罗汉,放下分别你就成菩萨,放下起心动念你就回归自性,你就成佛。印光大师在《全集》里面,最后一本《永思录》里有一篇文字,写的是印光大师是极乐世界大势至菩萨再来,可以相信。这个话是大势至菩萨的赞叹,蕅益大师的身分没暴露,大势至菩萨对他如此的赞叹,他是什么人?你看「纵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他是不是佛再来的?这个话的意思,就是他是佛再来的。是不是阿弥陀佛?印光大师没说明。我们凭着智慧的判断,如果不是阿弥陀佛再来,肯定也是观世音菩萨再来的。观世音菩萨久远劫已经成佛,现在在极乐世界,这叫倒驾慈航,以菩萨的身分来协助阿弥陀佛,广度众生。

    再看下面这段,「又《疏钞》云,依贤首判教五分,谓小、始、终、顿、圆」,这就五教,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復兼通前后二教」,这顿教,这里面通前是终教,通后是圆教,这是就华严宗的看法,《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属于哪一类的教学。「又云,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这里把它说出来,为什么说它叫别教一乘,讲四法界,这四种法界特别是事事无碍法界,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的这么多经论,只有《华严经》里面讲到事事无碍,那真叫全圆,所以《华严》称为别教一乘。「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这个教跟《华严经》比,「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无量寿经》、《弥陀经》有一部分跟《华严经》是等量齐观的。「故莲池大师判小本为分圆,故列举大小二本中事事无碍法界十例,以证《阿弥陀经》分属圆教」。我们要知道莲池大师当年在世,为什么要这样做法?莲池大师那个时代净土宗非常的衰微,在这个社会上一般人认为这是老太婆教,那个时候禅风最盛,佛门里面普遍都是参禅。莲池大师知道参禅不会开悟,参禅不开悟,真实的受用就得不到,充其量能得禅定,在那个时候得禅定的人很多。

    得禅定将来到哪里去?都到四禅天,看你功夫浅深,功夫浅的初禅、二禅,功夫深的三禅、四禅,到那里去了。一般人疏忽了,天福享尽还是要搞轮迴,谚语所谓「爬得高摔得重」,爬到四禅天,爬到四空天,将来寿命到了到哪里去?多分都到阿鼻地狱。为什么?他们误会了,把四禅、四空天当作是究竟涅槃,产生严重的错觉,他以为他成佛了。到寿命到了,烦恼又现前,他就怀疑,你看佛教我们修行,我已经修到这个程度,为什么还起烦恼?我们是不是被佛骗了?这个念头一生,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的过失就是阿鼻地狱,这就是爬得高摔得重的原因。为什么他会堕地狱?他对佛怀疑,对圣教怀疑,对修行人怀疑;他自己是修行人,以自己为例子。所以生天不究竟,天上福报大、寿命长,我们要是仔细去观察,细心观察就知道,那个寿命长也不足道。我们看水上的蜉蝣,水上的小虫,在水上跑来跑去,我想很多人都见过,牠的寿命朝生暮死,那是牠的一世,一辈子,早晨生晚上就死。牠要看我们人活上几十年,不就像我们看天人一样吗?确实忉利天人看我们人间,就像我们看蜉蝣一样。忉利天的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我们人间活上一百岁长寿了,忉利天才一天,五十岁就过世,就半天。你们想想看是不是这样的?我们把这桩事情想通,对于天道就不羡慕。

    不生不灭,往生极乐世界就不生不灭,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那个无量寿是真话。而且到极乐世界,没有一个人不一生证得圆满的佛果,就是真正回归自性。回归自性真平等,决定没有先佛、后佛,就像大海,江河里面的水,在江河流动的时候有前有后,古人所谓是长江后浪催前浪,有先有后,流到大海里面去,先后就没有了。我们六道众生、十法界众生,在没有出轮迴,没出六道、没出十法界,有高下等次不同;进入到常寂光,这差别现象完全没有了。就像江河的水流入大海一样,平等的现象现前,那真平等不是假平等,智慧德相统统平等。这些事实真相现在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如何来选择,选择我们的将来,我们希望成佛,希望成菩萨,还是希望继续留在六道里面求生天?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言语造作,决定我们的愿望能不能达到,你如果真信、真愿、真干,你肯定可以达到。凡夫一生能成佛,这是净宗法门所说的,中外古今大德都肯定这个说法,把这部经判教等同《华严》、《法华》,一乘圆顿大教。我们对它怀疑,对它没有充分的信心,还要搞其他的这些经教、法门,认识不清。真认识清楚,别的法门不是不好,我们为什么不选它?这一生不能成就,它要断惑,断惑太难了。这个法门不要断惑,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功夫得力把烦恼控制,把烦恼伏住,这个我们能做得到,断惑太难了。但是其他法门不断惑不能成就,烦恼伏住你只能生天道,你出不了六道轮迴,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知道。

    我们再看下文,「可见莲池大师亦判《阿弥陀经》为圆顿之教,此则中日诸大德之所同也;所异者,或崇之为圆中之圆,或谦之为分属于圆,此盖机缘之异,而善巧不同耳」。我们在前面看莲池、蕅益都说它是分圆,这是什么?客气、谦虚。莲池大师造《弥陀经疏钞》,《疏钞》的架式很像《华严经疏钞》。因为那个时代禅风很盛,一窝蜂都去学禅去,祖师慈悲,看到这些人学禅不会成就,但是叫他放弃禅来修净土,他不甘心,把净土看低了。所以他老人家也用十玄门,来解释《弥陀经》里面所讲的义理,说明《弥陀经》跟《华严经》是一不是二。因为学佛的人提到《华严经》,没有不尊敬的,没有不向往的,莲池大师用这个方法,把净宗提升跟《华严》等量齐观。大家读了《疏钞》,才真正认识净宗的本来面目无比殊胜,跟《华严》没有两样。《华严经》的圆满成就,到最后还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华严》最后归净土,《华严经》最后入《无量寿》。净土宗在这两位老人手中復兴起来,接着莲池是蕅益,师徒二人是净宗的两位祖师,莲池大师是第八代的祖师,蕅益是第九代,用心良苦,但是真的,不是假的,句句话都说得有道理。如果是遵从《无量寿经》、《弥陀经》,圆中之圆,这真的,这个话也不是随便说的,这是隋唐时代的大德。「或谦之」,谦虚一点,「分属于圆」,一部分是圆的,蕅益大师、莲池大师在那个时候得谦虚一点。真正的学者心里明白,莲池、蕅益不说圆中之圆,说分属于圆,这是「机缘之异,善巧不同」,这个话里头的意思非常深长!

    「莲池本怀与善导、蕅益」,莲池大师的本怀与善导大师、蕅益,「暨日本诸大德何尝稍异」。从本迹上来说,他们的本都没有透露出来,咱们不知道;善导是阿弥陀佛再来,他透露出来。所以我们能够相信这些人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出来,凡人给《弥陀经》做个註解,能超过《疏钞》吗?能超过《要解》吗?不可能。底下有「盖《疏钞》之作,正当狂禅风靡之际,故不得不权宜善巧,俯就群机,而作方便之谈」。这几句话好,说得好,所以不说它是圆中之圆,说它是分属于圆,是谦虚、客气,避免争论,避免嫉妒、障碍,只要大家真正认识净宗法门,目的就达到。「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谓大权菩萨,曲被当机,应病与药,时节因缘应尔也」。沈居士的话说得对,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众生机缘成熟,机缘成熟跟佛菩萨就起感应道交,众生虽然没有发愿求佛菩萨,佛菩萨知道,不是不知道,你成熟了。什么叫成熟?能接受,跟你一接触,你不反对,你欢喜接受,缘成熟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讲、来接引,你很容易接受,欢喜接受,发心依教修行,这在佛法叫根熟众生,这个人善根成熟,那就应该用这些善巧方便方法帮助他,成就他们。

    「至于莲池大师于《疏钞》中,广引净宗经中事事无碍之文,实寓深意,足证苦心。」《弥陀经》里头、《无量寿经》里头经文有,只是一般读者粗心大意未能深入,这是真的。我们学佛这么多年感触很深,你对于经典的理解,经典可以说深广无际,没有边际的,你能看懂几分那是你修行的功夫,你的功夫愈高你就看得愈深愈广,你功夫浅看不出来。所以这部经你永远读不厌,昨天看出新的意思,今天又有新意思,明天还有,无有穷尽,所以它法味就浓。跟世间书不一样,世间书没那么浓,它真的是有范围,你念了几遍不想再念,为什么?全知道了。可是佛经、圣人的典籍,你怎么念,那味道都无有穷尽。中国的四书五经有这个力量,佛法比它的法味就更浓。随着自己境界不同,境界天天提升,你读经是天天开智慧。所以你愈读愈欢喜,愈读你愈不能够放手,它有这样大的摄受力。为什么?因为它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自性里面本来有具足的智慧、德相,是无穷无尽的,自性流的每个字、每一句,都是无量义、无尽义。莲池、蕅益是什么人?他看《弥陀经》,跟《华严经》没两样,《华严经》里面有的,《弥陀经》里头也有,他把它发明出来。我们听了、我们读了服,不能不服,他看出来,我们没看出来,他们入得深,我们入得浅。如果他们是佛,诸佛如来再来的,那还有什么话说!他们所说的,究竟圆满的一乘法,来给我们解释这部《弥陀经》,《弥陀经》也变成究竟圆满的一乘法。所以说一经通一切经通,道理就在此地。真的通不是假的通,世出世间一切法全通了。

    所以当时他这么做,确实是把已经衰的净土再扶起来,再提升起来,这个法门才真正能普度众生。《华严》、《法华》、禅宗好,那要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中下根人学习有没有好处?也有。帮助你提升境界还是有限,为什么?妄想分别执着放不下,这是事实。所以你学这些一乘经,你提升得很有限,表面提升,你能够讲得天花乱坠,这是表面的。你能够发挥在你的文章、着作里头,讲得头头是道,这也是在表面上。内心呢?内心境界没改,还是自私自利,还是名闻利养,还是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换句话说,你依旧是轮迴心,学佛也是轮迴事,这个不能不知道。真正学佛,特别是一乘教里头,一乘教讲什么?把我们的轮迴心转成菩提心,这是一乘道。所以《无量寿经》的修行,你看人家讲得多清楚,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要不把轮迴心改成菩提心,不能往生,为什么?极乐世界是大乘,大乘的境界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础上。菩提心我们用经题来解释,大家好懂。菩提心的体,本体是真诚,真,决定不是假的;诚,决定不是虚妄的、不是虚伪的。它起作用,对自己是清净平等觉,对身外大慈大悲,这是菩提心。对自己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烦恼断了,清净心就现前;法门通了,平等心现前;觉悟了,佛道就成就。你看这五个字是不是四弘誓愿?是的!对外面「众生无边誓愿度」,大慈大悲度众生,这不就是四弘誓愿吗?发这个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就相应,我们的心跟佛心相应,我们的愿跟佛愿相应。

    净宗学会成立,我们提倡专修,订了一个课诵本,早课念《无量寿经》第六品四十八愿,把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变成我们自己的四十八愿,我们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阿弥陀佛的心是清净平等觉,我们也是清净平等觉,我们的心相同、愿相同。阿弥陀佛的解,哲学里面讲认识论,对于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的看法这是解,在哪里?在《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举纲领,《大方广佛华严经》是细目,所以《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无量寿经》的註解,是一不是二。解同佛,我们天天读诵、天天学习,用这个理论、方法来观照,照见诸法实相、一切法的真相,你就不迷了,你才真正能做到「众生无边誓愿度」,学佛是为这个。为什么要普度一切众生?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真的是同体。现在科学也讲这个道理,科学家也肯定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我们起心动个念头,无论是有意无意,都会影响到别人,会影响到社会,会影响到山河大地。我们有意无意起念头太多,剎那剎那都是念头起来,这世界上居民这么多,六十多亿人,现在因为没有圣贤教诲,东方人远离圣贤,西方人远离宗教,所以现在起心动念正面的少、负面的太多,造成社会混乱,造成有情众生的病苦,造成山河大地的灾变。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它们所呈现的状态剎那剎那不一样,与我们的念头有关系,不是没有关系。

    真正懂得这个道理,能不能拯救自己?能。能不能拯救地球?能。谁能?你自己,不是别人。求人错了,求自己对了,这一点都不假,只要把我们的心态改变过来,这一切事相它都改了。理事它都是连在一起的,心态一正常、心态好,什么问题都解决;如果心态反常,什么问题都出来。佛菩萨的教诲,圣人的教诲,没有别的,就是教我们改变心态,告诉我们正常的标准是什么,伦理是正常的标准,道德是正常的标准,因果是正常的标准。你只要遵守正常的标准,你的问题解决了。我们这样讲也是讲大纲。你要问:什么是伦理?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因果?你才好下手,你才知道怎么样去做。伦理是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所有动物的关系,人与植物的关系,人与山河大地的关系,人与宇宙的关系,人与不同维次空间生物的关系,这都是属于伦理。佛菩萨告诉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有些族群古老的圣贤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体的,这是讲伦理关系,一个生命共同体。关系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你肯定对这些关系关怀他,常常会想到他,你会爱他、关心他、照顾他、帮助他,这是德。中国古圣先贤讲得很具体,在中国这个环境生活,伦理他讲了五种,五伦。五伦关系里头,第一个德就是爱,父子有亲,亲爱,这种亲爱要发扬光大,发扬到对一切众生的亲爱,你爱他,你就决定不会害他,你真正爱他,你能够牺牲自己成全别人,为什么?自他是一体不是二。没有这个认知,他做不到!

    诸佛菩萨、大圣大贤给我们做出的榜样是牺牲奉献,为一切众生服务。为什么?他明白,他觉悟,他知道为一切众生服务是为自己,不是为别人,自他是一不是二。道德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在佛法叫性德,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规律就是道,遵守规律就是德。人要是一生都在道德上行走,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奉行而不违背,他的情绪是稳定的,他的心态是正常的。正常的、稳定的情绪,在佛家叫三昧,他起作用他生智慧不生烦恼。所以佛教人因戒得定,戒就是遵守道德的规律,定就是你的思想、情绪稳定,下面就开智慧,智慧开了才真正得受用,这是什么?自性起用。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示现的就是,歷代祖师大德为我们所示现的也是,真的叫善,至善。中国儒家讲「止于至善」,你说这生活多圆满,这种生活真正的幸福。你不学得不到,愈学你得到的就愈多,你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身心健康。这是我们中国人讲的有福,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这个世界、这地球灾变很多,你住在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没有灾难,这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迷信。因为你的磁场纯正,没有一丝毫负面的,你的磁场跟别人的磁场、跟宇宙的磁场,它是相通的,互相影响的。

    你虽然只有一个人正知正见,周边的人,那么多人知见都不正,中国古人有一句话说「邪不胜正」。一个正知正见的人,你周边可能有几千个不是正知正见,有几万个乃至于几十万个知见不正,你这一个正会感化他们。感化别人浅深广狭也不相同,那是什么原因?每个人业障习气不相同,业里面有净业、有染业、有善业、有恶业,不一样,肯定会感受,但是感受的成分不相同。如果我们在这一生、这一世念兹在兹永无间断,你在这个地方住久了,这个地方就被感化;一个地方感化了,慢慢就会影响其他地区。这桩事情如果我们细心去观察,过去大圣人所居住的地方、所教化的处所,像佛门里面祖师大德的祖庭,你细心观察,当年他在世,他那个地区范围的人有没有福报?那些人能够过得很幸福,这些福报从哪里来的?现在世界上研究量子力学的这些科学家,他们知道,在量子力学里有这个理论,感染,你的起心动念别人感染了。你起心动念是善的,他虽然是不善的,这两个一交流的话就缓和,把不善的意念逐渐逐渐给它软化,长时薰修,效果就非常显着。这都是大圣大贤、大善知识对于一切众生教化的苦心。

    我们再看底下文,「盖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所专有,故知大师于本经中广作徵引,以证本经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亦即证明本经属于圆教,实不容或疑也」。此地讲的本经是《阿弥陀经疏钞》,莲池大师在《疏钞》里,他用的是十门开启,跟《华严经》完全一样。黄老居士註解《无量寿经》也用十门开启,证明大本、小本跟《华严》没有两样。你才真正明白,《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彭际清居士讲的讲得好,讲得不错,《阿弥陀经》即是小本《华严》。我过去也常常劝导发心讲经的法师大德,我告诉他们,你要想把《弥陀经》讲好,把《无量寿经》讲好,一定要去学《华严》,你有《华严经》的基础,你就把这两部经讲活了。这三部经实际是同一部经,《华严》、《无量寿》、《弥陀经》,《弥陀经》只提个大纲,《无量寿经》是略加解释,而《华严经》则详细说明,咱们把这个关系搞清楚。我们学教先学《弥陀经》可以,分量少,先把大纲抓住,再学《无量寿经》,精要懂得了,再看《华严》容易,细说那才有味道。这几句话是说明莲池大师作《疏钞》,他的寓意很深,在那个时代用这种方法才把净宗提升,让一般大众对净宗不再轻视,学习的兴趣也浓了。真学,古人跟今人不一样,古人发心真学,他是真干,不像现在,所以往生的人多,成就的人多。

    下面是黄念老说的,「兹步大师遗踪,专论本经中事事无碍法界之玄义」。莲池大师註解《阿弥陀经》,引用经中十玄门的这些经文义趣。兹是今,现今我们也学习大师的遗踪,踪是踪迹,依循他老人家的方法,在《无量寿经》里面找出经文,跟《华严经》所讲的事事无碍玄义相通。这就证明《无量寿经》确确实实有《华严经》所讲的十玄,跟《华严经》就没有两样。不指出来,别人不相信,真正把经文找出来、指出来,大家就相信,就没话说。「华严宗立十玄门示此法界之无碍」,这十玄门讲什么?就是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为什么?因为法界是一体,既然是一体,肯定有这种现象发生。「名为玄门者,以通此则可入华严圆教之玄海,故曰玄门」。为什么说玄门?以通此,这个此就是十玄,就这十条,你就可以契入《华严》圆教,把《华严》比作玄海,教海,所以称之为玄门。前面所讲的华严奥藏,这个地方讲华严圆教之玄海,就是前面所讲的华严奥藏,奥是深奥、玄奥。前面讲的是奥藏,跟这里讲的玄海是一个意思,藏是含藏的意思,海是容纳的意思,相通。所以你能够通达十玄就能入华严奥藏,华严奥藏就是此地讲的华严圆教玄海。我们一般讲入华严境界,这大家好懂,入华严境界就是过华严的生活。那是什么?那是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虽然不是在一真法界,我们还在此地这个人间,你能证入这个境界,可以说你过与华严境界菩萨相同的境界。现前是不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是的,一点都没错,你再不会有障碍了。这个时候才知道障碍从哪来的?从迷惑来的。

    迷了自性,迷了事实真相,所以处处有障碍;这一觉悟、开解,障碍都没有了,心量也拓开。这个东西有理论依据,《妄尽还源观》里面给我们讲示三遍,就是三种周遍,示是指示出来,自性它本来就是这样。这段文里面,贤首大师举的例子是一尘,佛经上所说的一尘,现在量子科学家讲的是什么?讲光子,跟《还源观》里面讲的一尘非常接近。他讲什么?就是物质现象的组成是光子,许许多多的光子聚集在一起相续不断,变成一种物质现象。物质现象繁多是因为这个光波频率不相同,频率慢的就变成矿物,频率稍微快的就变成植物、变成动物。所以是频率不同造成的,除了这个光子频率之外一无所有。证明宇宙确实是一体,万事万法都是光子频率不相同造成的现象。这些光子,谁在指挥这些光子?光子为什么它相续不断?为什么变化无穷?《还源观》上告诉我们,它有三种现象,第一种「周遍法界」,就是一个光子的波,这个波周遍法界。换句话说,跟法界里面所有无量无边、无数无尽的光子,它都是通的,光光互照,它不是独立的,它有联系的。我们这一个人的身体,多少个光子聚集才现这个相,我们跟别人有没有关系?有关系,跟植物、跟动物、跟山河大地、跟整个宇宙都有关系,而且关系非常密切。这第一个现象说它是独立的,但是也是圆融的,也是一切相通的。第二个「出生无尽」,变化无穷,随着念头变,不管有意无意它统统在变,所以念头在操纵这些光子。第三个现象是「含容空有」,就这一粒光子含虚空包法界,佛法里面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就这个意思。含容空有,空是虚空,有是万有,一微尘里头,一个光子里头,它含容空有。科学家还在研究,还没有彻底搞明白。《还源观》里头讲得多清楚、讲得多明白,那是《华严经》里面所说的。所以你看看这个论的题目「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那是难,是不容易。可是我们如果依《无量寿》就容易,你看一句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就还源,就妄尽还源,妙极了,所以真的圆中之圆。说分属圆教,当然是大师谦虚,唯有谦虚才会令人尊敬。人不会尊敬傲慢的人,人都喜欢谦虚的人,都喜欢亲近谦虚的人。傲慢的人讲得再好,下台之后人家理都不理他,为什么?姿势太高,不一样。所以你看大师的谦虚。

    下面「今依《探玄记》」,《探玄记》是贤首大师作的,依《六十华严》,就是《六十华严》的註解。因为在贤首大师那个时候,《华严经》初到中国翻成六十卷。八十卷是武则天做皇帝的时候,翻成八十卷,这部书贤首国师没有看到过,贤首看到的是《六十华严》,所以他讲解《六十华严》用十玄门。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引证经文,以明本经实具十玄」。看看贤首大师讲《华严经》,《探玄记》是讲《华严经》,说的十玄次第,用这十玄的次第,他引用的是《华严经》经文,《探玄记》里头。现在是引用《无量寿经》里面的经文,说明《无量寿经》确实是具足《华严经》上所讲的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即是中本《华严》」,这真的一点都不假。即是中本《华严》,这句话是彭际清讲的,这个居士也了不起,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大善知识。他生在前清干隆时代,父亲的官做得不小,兵部尚书就是现在叫国防部长,干隆皇帝那个时代的国防部长,所以他家庭环境好。弱冠应该是二十岁,就考取进士,一生没做官,家庭环境好,什么也不操心,专门去搞佛法,精通佛法,那不是开玩笑的,这个话他讲的,《无量寿经》就是中本《华严》。引《无量寿经》上的经文,与《华严经》的十玄完全相应。「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把《无量寿经》提升跟《华严》等量齐观,是不是净宗的这些学人要抬高自己的身分?不是这个意思,经里面确实实实在在具足同《华严》的十玄。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6 23:23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