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101|回复: 0

[转帖]求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求生极乐世界的条件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23

主题

1772

帖子

5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

积分
33891
发表于 2006-8-4 21: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转帖]求生极乐世界的条件求生极乐世界的条件</P>
<><BR>往生极乐的条件文珠法师讲述 </P>
<>求生极乐世界的条件,必需要具备正行与助行。 </P>
<><BR>(一)念佛正行 </P>
<><BR>念佛法门的正行,可分为往生的资粮,念佛的类别,以及念佛的方法,三点来说明。 </P>
<><BR>(1)往生的资粮 </P>
<><BR>往生的资粮,是信、愿、行。求生极乐世界,必须具备深信,切愿,实行三种资粮,如鼎三</P>
<>足,缺一不可。 </P>
<><BR>1.信:信是信受,佛法大海,非信莫入。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P>
<>’特别是念佛法门,更要深信。 </P>
<P><BR>深信十方诸佛,所称赞的极乐国土,真实存在,并非假设,应当发愿,求生彼国。 </P>
<P><BR>深信一心念佛,决定可以往生;虽然极乐国土,远在十万亿佛土以外,但凭佛力慈悲摄受,</P>
<P>一称佛号,发愿求生,佛必来迎,接引往生。 </P>
<P><BR>深信往生极乐国土,即得不退转,因为极乐国土,环境特别,助缘殊胜,不止常得见佛闻法</P>
<P>,而且水鸟行树,皆宣法音,昼夜六时,耳濡目染,无非佛法;恒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互</P>
<P>相策励,唯进无退,加以寿命又长,一生即可以成办佛事,蒙佛授记,补佛之处。 </P>
<P><BR>2.愿:愿是志愿、发愿、愿力,信心既深,还要立志发愿,无愿不生。释尊在阿弥陀经中,</P>
<P>再三劝导我们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愿贵在志诚恳切,更要坚固。悟彻</P>
<P>大师说:‘修习净业,信贵深,愿贵切,以信深愿切,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P>
<P>能引转。’因此,念佛求生极乐国土的人,一定要发愿深切。愿离娑婆世界,愿生极乐国土</P>
<P><BR>灵峰大师说:‘欲决定得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P>
<P>心念佛,亦得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可见深信切愿,对于求生</P>
<P>净土,是非常的重要! </P>
<P><BR>3.行:行是实行,既深信佛语,决意发愿,求生净土,就要继之以实行,一心念佛。念佛可</P>
<P>以分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以及实相念佛等四种。 </P>
<P><BR>持名念佛:一定要三业清净,口念佛号,心止散乱,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字字</P>
<P>分明,句句清楚,日夜无间。如是心口相应,净念相继,必得一心不乱。 </P>
<P><BR>观像念佛:是用恭敬志诚的身心,面对佛像,口称佛号,眼观佛像,意想佛的相好庄严,功</P>
<P>德殊胜;如是三业专精,称念不已,日久功深,亦得一心不乱。 </P>
<P><BR>观想念佛:是依照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修十六种观,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以及九品</P>
<P>往生,种种胜境,令心专注坚住观中,想念不移,开眼闭目,胜境不失,即得一心不乱,决</P>
<P>定往生。 </P>
<P><BR>实相念佛:是心口相应,念念无间,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如是即心</P>
<P>即佛,心佛一如,心佛无二。由于称性起念,深知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的佛,亦不可</P>
<P>得,而不执著有;但能念之心,灵明觉照,所念的佛,历历分明,亦不落于空;空有都不著</P>
<P>,能所两相亡。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可以由事相一心不乱,进入理性一心不乱,</P>
<P>是名实相念佛,此即是大势至菩萨所修的念佛三昧。 </P>
<P><BR>至于念佛的方法很多,综合而言,大概有以下十种: </P>
<P><BR>一高声念:持名念佛,可以高声唱念佛号。业报差别经说:高声念佛,有十种功德:一能除</P>
<P>睡障,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心不散乱,七勇猛精进,八</P>
<P>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但高声唱念,会导致喉痛喑哑,不宜久持。 </P>
<P><BR>二低声念:当精力疲倦,或人地有障碍时,可以改用低声念,但必须口念清楚,耳听明白,</P>
<P>心意至诚恳切,念念无间,持之以恒,亦可以达到一心不乱。 </P>
<P><BR>三默念:如果环境上高声低声都不适宜,或在不净之处,唯有心中默念。默念佛时,以舌根</P>
<P>敲击前齿,心念口移,声不出口,但音声历然,耳根内闻,句句分明,日久功深,自然证得</P>
<P>念佛三昧。 </P>
<P><BR>四定时念:念佛最好是日夜无间,终身称念。但在家佛弟子,每为事业家务困身,未能万念</P>
<P>放下,一心念佛,唯有自己安排在早晚定时念佛,作为日常必修的功课。慈云忏主,曾为国</P>
<P>王大臣,立十念法门。至于佛教道场,为接引大众,或自己求生净土的大德们,每定时举行</P>
<P>佛七念佛,于七日中,或于七七四十九日,行般舟三昧,希望在一定的时间里,能够做到一</P>
<P>心不乱。 </P>
<P><BR>五闭关念:为了克期取证,可以谢绝应酬,万缘放下,闭关念佛;但时间长短,要视各人发</P>
<P>心及其因缘环境而定。在关中应该不舍早晚课诵,尤其是楞严咒与十小咒,其余时间,行住</P>
<P>坐卧,皆以佛号是念,心不外驰,念念与佛相应,决定证得念佛三昧。 </P>
<P><BR>六摄心念:心念佛号,字字分明,即摄意根;口称佛号,句句清楚,即摄舌根;耳闻佛号,</P>
<P>明明白白,即摄耳根;眼不东张西望,即摄眼根;鼻不扳缘香尘,即摄鼻根;身不懈怠放逸</P>
<P>,即摄身根;如是六根都摄,不舍昼夜,精进念佛,必得一心不乱。 </P>
<P><BR>七随时念:随时随地,不择时间,不拘埸地,不问净秽,行住坐卧,悉皆念佛;迎宾送客,</P>
<P>开会集众,运动跑步,开车坐船,乘搭飞机,出入作息,甚至穿衣吃饭,大小二便,无不念</P>
<P>佛。如是二六时中,念念弥陀,声声佛号,朝朝暮暮,无时或忘,必与自性弥陀相应,即心</P>
<P>即佛。 </P>
<P><BR>八记数念:为了提起正念,不忘佛号,可以手执念珠,口称圣号,念一句佛,手过一粒珠,</P>
<P>念得分明,记得清楚,借珠束心,提防妄念侵入。现在,不仅香港流行手带佛珠,连美国各</P>
<P>大公司,都有各式各样的手珠出售,而外国人,亦喜欢手带一串或两串手珠,作为装饰品。</P>
<P>其实佩带念珠,是有功德的,更可以辟邪,但只限于菩提珠。 </P>
<P><BR>在校量数珠功德经中说:若用菩提子为数珠,用作诵经念佛记数,或但手持,其福无量,…</P>
<P>。原来过去有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当时有一外道,儿子被鬼神害死,自己心想,我因邪见</P>
<P>不敌鬼神,不知佛有何神力?佛既然在此树下成道,若圣树有灵,当救我儿。于是抱其儿子</P>
<P>的尸体,放在菩提树下,一心念佛。七日后,其儿子生还,外道欢喜,赞佛威德神力不可思</P>
<P>议,自此舍邪归正,学佛修行,而此菩提树,亦被名延命树,此树所结的菩提子,及其树根</P>
<P>,用来制造念珠,能却邪降魔,功德最胜。 </P>
<P><BR>九调息念:将一句佛号,系於呼吸间,吸气时念南无阿,呼气时念弥陀佛,一呼一吸,念佛</P>
<P>无间,心不外缘尘境,六识不起,自然三业清净,日久功深,必得念佛三昧。当知人不可能</P>
<P>没有呼吸,平时随著呼吸念佛,习惯了,即使将来病危命终,有呼吸时仍然念佛,直至最后</P>
<P>一口气,也在念佛,实在太好,太美妙了! </P>
<P><BR>十临终念:求生净土的人,能否如愿往生,关键在乎临命终时,能否万缘放下,提起正念,</P>
<P>一心念佛。若是平日深信、切愿、实行念佛,出入作息,行住坐卧,都不离佛号,则临命终</P>
<P>时,一定自知时至,不忘念佛。不然,人之将死,种种业境现前,即使平常精进念佛的人,</P>
<P>亦难免被业力所牵,迷失正念。何况平常疏懒念佛,或不懂念佛的人?往往为病苦所逼,为</P>
<P>业障所缠,以至随业受报,堕落轮回。所以在临命终时,能够提起正念,是人生最后的重要</P>
<P>大事。身为眷属,诚应该设法提起亲人临终正念,或请高僧助念,令亲属最后一口气都在念</P>
<P>佛,一定感佛来应,随佛往生;所以发心为临命终人助念,功德最大。 </P>
<P>(二)净业助行 </P>
<P><BR>欲想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或希望上品上生,除了具足信愿行外,还要兼修众善,回向发愿,</P>
<P>作为助行。释尊在观无量寿佛经中,教导韦提希夫人,欲想往生极乐国土,当修十种净业。 </P>
<P><BR>一孝养父母:忍辱经说:‘善至极莫大于孝;恶至极莫大于不孝。’所以止恶行善,首先应</P>
<P>该孝养父母。世间孝子,不外是敬亲、爱亲、养亲,进一步善体亲心,‘父母之所爱,爱之</P>
<P>;父母之所恶,恶之。’或继承父母的遗志,发扬光大父母的事业,使自己善名远播,光宗</P>
<P>耀祖,垂芳百世,已经是不可多得的孝子贤孙了。 </P>
<P><BR>但学佛人孝敬父毋,除了物质供养,还要提供精神补品,劝导父母修学佛法,作出世因;不</P>
<P>止令父母现生享乐如意,还要令父母来生得生善处,甚至出三界,了生死,究竟离苦得。不</P>
<P>但令今世父母,法喜充满;还要令过去生中,所有父母,皆得离苦得乐。 </P>
<P><BR>二奉事师长:父母生我色身,师长生我慧命,色身止于今生,慧命则永劫不灭;所以既要孝</P>
<P>敬父母,更加要孝敬师长。师长有普通的老师,也有佛教的老师。普通老师教人知识,培训</P>
<P>人的谋生技能;佛教的老师,则教人止恶行善,勤求佛道,建立自利利他的事业。身为弟子</P>
<P>,除了应该亲近事奉师长,执役服劳,四事(衣服、卧具、饮食、医药。)供养外,还要力</P>
<P>行众善,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以报师恩。能报师恩,亦是净业之一。 </P>
<P><BR>三慈心不杀:有命尽贪生,不分人与畜。我们人类爱护自己的生命,岂可随便杀害其他动物</P>
<P>的生命?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P>
<P>生皆是我父母。’既然六道众生,曾经互为父母,彼此有恩,而今杀生食肉,何止损害慈悲</P>
<P>,而且违背孝道。何况杀生,属于恶业?所以念佛的人,一定要慈悲不杀生,免被业债牵连</P>
<P>,不能往生。 </P>
<P><BR>四修十善业:十善业是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心不贪</P>
<P>,不嗔,不痴。三业清净,既是人天正因,亦是往生佛国的净业。 </P>
<P><BR>五受持三皈:三皈即是皈依佛、法、僧三宝。佛是三界导师,四生慈父,能领导众生,出离</P>
<P>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法是宇宙真理,人天眼目,能指示众生,舍恶从善,断除烦恼,</P>
<P>入佛知见;僧是世间福田,浊世的善知识,能住持佛法,化导群迷,福利人天。所以念佛求</P>
<P>生净土,先当皈依三宝,恭敬三宝,供养三宝。在皈依三宝的虔诚意识中,奉行佛的正法,</P>
<P>持戒,修福,念佛求生净土,以此净业,决定可以往生佛国。 </P>
<P><BR>六具足众戒:戒是佛道的阶梯,一切善法的根本。因为戒能令人防非止恶,增长善根,助长</P>
<P>定力,出生智慧。所以梵网经说:‘戒如明日月,亦如缨络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P>
<P>’涅槃经说:‘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凡是皈依三宝的佛弟子,都</P>
<P>应该受持佛戒。佛的制戒有多种,最普通的是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以及菩萨戒。今</P>
<P>言:‘具足众戒’,显然是不止但求受五戒,还要进一步求受八戒,十戒,具足戒,甚至受</P>
<P>持菩萨的三聚净戒,自利兼他,作为往生佛国的正因。 </P>
<P><BR>七发菩提心:在大宝积经中,佛告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愿生极乐世界,欲见无量寿</P>
<P>佛,应发无上菩提心。’发无上菩提心,即是发起追求佛果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愿成佛道,</P>
<P>愿度众生。念佛人固然是为了自己离苦得乐,求生佛国,也要同时观众生苦,发菩提心,愿</P>
<P>将自己念佛、持戒的功德,回向法界众生,同登佛国,得不退转。是以发菩提心,亦是净业</P>
<P>之一。 </P>
<P><BR>八深信因果:世间事必由因,有因必有果,因果相类,因果相随,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P>
<P>古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然不报,时辰未到。’又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P>
<P>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都是劝人明白因果,止恶行善的至理名言。而事实上,中外古今</P>
<P>,历史记载因果报应的事实,不胜枚举。 </P>
<P><BR>据说:民国初年,广州市有一哑子,事母至孝。因为母亲双足有病,不能行走,所以一年四</P>
<P>季,除了食饭与睡觉,其余所有时间,都将母亲背在身上,生活起居,皆由哑子待奉;乞食</P>
<P>所得,先供养母亲,人皆知他是孝子,都乐意施给。直至母亲死后,哑子日间乞食,夜间还</P>
<P>到坟墓去倍伴母亲;一年夏天,哑子忽然被雷殛死。当时有一个在苏联留学回来的杨博士,</P>
<P>见孝子触电而死,便在尸体的手掌写上‘天爷无眼’四个大字,以讥笑天道不公平,也表示</P>
<P>他本人不相信因果之说。 </P>
<P><BR>事隔十多年,杨博士被派往苏联出任大使;有一次在莫斯科国宴中,看见俄国太子,右手不</P>
<P>能伸直,掌心中隐约有中文字迹,由于好奇心驱使,用力一拉,太子的手指被拉开,现出‘</P>
<P>天爷无眼’四个字,正是自己的笔迹!原来哑子由于宿生恶业,应该一生受哑报,一生受雷</P>
<P>殛,今因事母至孝,故一生受尽苦报,即生帝王之家享福,至此,杨博士始肯相信因果报应</P>
<P>,善恶分明。 </P>
<P><BR>又福慧寺的高僧,在十字路口,坐地化缘,修建佛寺,但一直都没有人肯施舍一分钱。正想</P>
<P>离去,刚巧有个卖点心的年青人经过,看见老和尚空钵离去,顿生同情怜悯之心,毫不考虑</P>
<P>,就将当天做小贩所得的钱,都投入老和尚的钵中,老和尚道:青年人呀!你的善心一定是</P>
<P>有善报的,将来如果你有需要帮助,来福慧寺找我好了。 </P>
<P><BR>原来这是个穷苦无依的青年人,每天全*代人卖点心,换取食宿;当天因为将钱布施给老和</P>
<P>尚了,回到食物店,不能将卖点心的钱交出来,竟被老板开除,自此无家可归,沦为乞丐。</P>
<P>由于缺乏饮食营养,又流离失所,环境污染,最后眼睛肓了,才想到要去福慧寺找老和尚。 </P>
<P><BR>当天早上,老和尚己经吩咐知客师说:‘今天有一位大施主会来找我,请即带他入来相见。</P>
<P>’可是自早至晚,都不见知客师出现,老和尚唯有亲自往客堂一次。知客师说:今天没有大</P>
<P>施主求见老和尚,只是傍晚时分,有个盲眼的小乞儿来求见,因为您正在做晚课,所以没有</P>
<P>带他入内相见。老和尚急问:现在呢?答:他已经走了,不过在临走前,曾经问厕所在那里</P>
<P>?老和尚说:快去看看!回人报告:盲眼的小乞儿,已经倒在粪池中溺毙了。 </P>
<P><BR>老和尚告诉众人,因果实在不可思议,这穷苦的青年人,由于前生恶业所追,今生要沦落为</P>
<P>乞丐,来生要受盲眼之报,再生还要在粪池淹死,今生只因一念之善,借用老板的钱布施,</P>
<P>一生同时受报,现在恶业己经受尽,生天享福去了。 </P>
<P><BR>可知因果报应,通于三世,有人即生现报,有人来生或多生受报,所以佛说:‘欲知前世因</P>
<P>,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念佛的人,更加要深信因果,自作自受,除了</P>
<P>念佛为正行外,还要力行众善为助行。 </P>
<P><BR>九读诵大乘:大乘经典,诠实相理,开佛知见;时常读诵,一定善根增长,智慧明了。特别</P>
<P>是念佛人, 读诵大乘经典,可以激发菩提心,修二利行,助长净业,莲开上品。 </P>
<P><BR>十劝进行者:自己念佛,求生净土,同时也要劝导他人,精进念佛,共修净业,同生佛国。</P>
<P>大品般若经说:‘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P>
<P>一声,其福胜彼。’ </P>
<P><BR>唐朝有一老翁,姓房名翕,一日突然暴死,到阴府见阎罗王,王说;‘根据簿记,你曾劝一</P>
<P>老人念佛,已生净土,你承此福,亦得往生,故召来相见。翕曰:我曾许愿,诵金刚经一万</P>
<P>卷,及朝礼五台山,未想往生。王言:诵经朝山,固然是好事,不如早生净土,但愿亦不可</P>
<P>违,仍然放他回人间。所以念佛的人,也应该劝导他人念佛,以念佛法门,自利兼他,以助</P>
<P>长自己的功德。 </P>
<P><BR>修以上十种净业,亦即是修三福。观无量寿经说:‘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P>
<P>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P>
<P>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P>
<P><BR>但我们欲想上品上生,还要发三心。三心是:一至诚心,二深心,三回向发愿心。直心正念</P>
<P>真如,名至诚心;即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亦即专心念佛。积聚无量功德,是名深心;即广</P>
<P>修六度万行,下化众生,亦即以念佛法门,劝进行者。宏愿无尽,名回向发愿心;即以上求</P>
<P>下化的功德,回向发愿,愿与众生,同登极乐。故观无量寿佛经言:‘上品上生者,若有众</P>
<P>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P>
<P><BR>综上可知,念佛法门,说难不难,上智下愚,忙碌清闲,僧俗皆可,老少咸宜;说易不易,</P>
<P>必须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的正行外,还要持戒修善,发三心,修三福,作为助行。具足正助</P>
<P>二行之外,更要发愿回向,然后可以决定往生。 </P>
<P><BR>所以,我们无论是打佛七,或是平常念佛,最后一定要回向。甚么是回向呢?回是回转,向</P>
<P>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自己的志愿与目的,就是回向。回向可以分为三种:一</P>
<P>是回事向理,二是回因向果,三是回自向他。 </P>
<P><BR>无论是持名念佛,或是观像、或是观想念佛,都是有能念的我,以及所念的佛,在事相上有</P>
<P>所表现。至于实相念佛,则能所双亡,内外空寂,心佛一如。念佛的人,若能由事相念佛,</P>
<P>至一心不乱,进而证入理性一心不乱,就是回事向理。 </P>
<P><BR>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由一心称念佛号之因,往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证不退转,得一生</P>
<P>补佛之处,终证佛果菩。念佛人将因中持戒念佛,正助二行的功德,回向佛果菩提,是回因</P>
<P>向果。 </P>
<P><BR>将自己持戒,念佛,修福的功德,普施法界有情,共生极乐。如往生论说:‘回己功德,普</P>
<P>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是回自向他。 </P>
<P><BR>我们能够将正助二行所有功德,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自向他,发愿与法界众生,同生极</P>
<P>乐,同证佛道。临命终时,决定得生净土。 </P>
<P><BR>回向偈</P>
<P>愿以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愿十方法界一切众生早成佛道</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9 23:14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