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488|回复: 0

解脱大道---大手印与大圆满双融实修教导(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6-8-11 13:26
  • 签到天数: 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382

    主题

    622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游客

    积分
    2147483647
    发表于 2011-2-8 11:5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第七章 大手印教导
    敬礼观自在菩萨!

      这些是观自在菩萨甚深实修教导。这是实证生起的方式。假如你以大精进来修习前行法和主修法,这两个修行阶段的征相会生起。一个有迅速和同时有征相的人是,“顿悟”的行者,他从过去世带来业力的余荫。如此的人是稀有的。有高度不确定征相的人是,“顿超级”的中等行者。如果他们禅修,会非常有效,但他们可能会屈服于缺点,而变成普通人。“渐近”的行者很难有征相,但藉由不断的维持禅修,征相会慢慢出现。

      重点是要精进修行。精进并不只是勤奋,而是对修法有积极热忱与持久的喜悦。如果你精进修行,那么前行法和主修法成功的征相会出现。

      一位顿悟行者听法时,就立刻有真正证悟的征相。这种人在过去世已经净化了罪障,累积了功德,所以他们对证悟已做好准备。就像一位睡觉睡得很浅的人,只要轻轻拍他的面颊,他就会立刻醒来。同样,这种人只要些微触媒,就会证悟。明显的,这种人是非常稀有的。

      “顿超级”的中程度行者,会有不确定的征相,也就是说,当他们修行时,有些时候会有进步的征相,有些时候不会有。有时,一种征相会出现,而在别的时候,另一种征相会出现。征相没有确切的规律或稳定性,但它们会大量出现。以严格的修行纪律,中等程度行者能够很快的进步。据说如果你挤压一条蛇,它的足会伸出。同样的,如果你挤压一位中等行者,好的品德会出现。但这样的行者要很小心,不要退到一个普通意识的境界中,被自己的缺点牵着走。你可以向根本上师祈求护佑,来回避这个不稳定的状况。虽然那些熟睡者很难会有征相,但以纪律与毅力修法,征相将会出现。

      此外,禅修前行的征相什么时候出现,是无法确定。它们可能逐渐的或以附带方式出现,因此,看清有无出现征相。有好征相时,不要过分兴奋得意。征相不出现是有太重蒙障的关系,所以培养热忱精进。如果坏征相出现,了解这表示蒙障正在净化;不要对它们有任何的猜想。

      你需要以自己的经验,判断进步的征相有没有生起。假如有好的征相,不要兴奋,否则你又掉到世间八法的转轮里。不管理你是带金子做的或钢铁做的手铐,结果都是一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你没有征相,也不要在乎。要了解这是有太多蒙障的关系,应该带出更大的热忱与精进。

      这个忠告不只是针对灵性修法,也是针对生命中一般的事物。通常,当我们生命中有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们就非常兴高采烈。这个回应的背后是,自我中心。假如我们对好运中以极大的喜悦来回应的的话,那在逆境时,我们也可能会以极度的沮丧来回应。在这两种状态中,就算佛陀来到我们面前,也无法使我们平静下来。没有平等心,我们会继续轮回,这表示我们没有耐性,而且是软弱的。

      如果坏征相出现时,不要猜疑和担心。只要了解这是净化的征相,并以更大的热忱与精进修行。

      首先,这些是前行的征相。钩昌巴说:如果你禅思死亡和无常(一)连接你与家乡的细绳将切断;(二)“亲友之胶”将粉碎;(三)对食物与财富的执着,将切断。

      假如你禅思暇满人身难得,(一)你不会从事无意义的活动;(二)你将会日夜精进于佛法的修行;(三)你会回避恶友伴。

      假如你禅思轮回之过,(一)你会视感官之吸引为不幸;(二)你会全心信赖三宝;(三)你对世俗的迷恋会了断。

      连接你和自己家乡的绳索,就是你对家乡的执着与认同。一般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国家有强大的认同感,以致拥有整个民族的特征---它的历史、文化、政府、财富与影响力;好象他们是这一切的代表。不是只有美国人才有这种认同感,因为其他种族与国藉的人也是一样。不要以为只是离开自己的家乡搬到另一个地方就够了。禅思死亡与无常的成功征相,就是放下执着与攀缘。事实上,你只是切断对石头、泥土、树木等执着与攀缘。

      就像我们也许会对家乡有强烈的认同感一样,我们也可能会对自己的亲友有很强大的认同感。再次,死亡与无常的禅思,会化解这个执着的黏胶。

      我们只要适当满足,就能切断对食物和财富的贪爱。假如你有足够的食物和你的基本民生能解决,这个就够了。禅思死亡与无常,能把心从世俗活动、长期目标与计划中转离,而且把心思带到眼前。

      你必须了解,生命不只是短暂,我们连它有多短都不知道;而且将来很难再得到这样的暇满人身。因此,放下世间八法,并努力行善。当你禅思珍贵暇满人身是如何难得时,会放下一切无谓的活动。此外,你会精进于佛法修行,这会带来此生和来世真正的利己和利他。这种了悟的其中一个征相是,你不会炫耀自己已经做了一个一天或三天的闭关。相反的,你会羞愧的遮盖你的头,因为这不是一个一天的事件,而是至少一辈子的承诺。

      你也会避免与恶友伴来往,不管他们是男的还是女的。与有恶习的人交往,绝对会导致你在此生犯下的恶行。不是说你永远不与这种人来往,而是你不应该跟随他们的恶行。你当然可以和他们相处,但你是以利他的慈悲发心交往,而不是跟着他们去犯恶行。

      藉着禅思轮回之过,你会看到欲界---我们现在所住的地方---它的魅力就是,厄运之因。你会尊重与敬奉佛、法、僧。

      如此,藉着修持四种前行法,每一个外、内与密征相会出现。首先,藉着祈请,加持的征相会出现:外在征相是,无量虔敬。当你的根本上师在面前时,你会因为崇敬,而想要碰触他的身体;因为你的心已被根本上师所吸引,你不会想别的事物;而且夜以继日,祈请祷文会不停的生起。

      藉着修习四种前行法,不同的外、内、密征相会出现。转心四念的要义就是,使心转离轮回的诱惑。如果这个没有生起的话,你会继续深陷在贪执的汪洋里。嗔恨、妄念、贪爱、骄傲与嫉妒的火焰会继续生起。上师和学生都可能被世间八法左右,他们都应该认清轮回是无本质的,并把整个心转向佛法。上师必须以纯净发心来教导,学生在听法时,也应该生起纯净的发心,如此佛法才会有真正的利益。

      一般人通常把世间八法掺杂在佛法修行中。这些人也许听过很多的法,也勤勉的研读佛法。他们甚至思索过与禅修过,但是他们基本上,还是没有把心从轮回中转离。相反的,他们持续着对轮回的投入。这个倾向的最大缺点是,他们看不到佛法的要义,因为没有看到轮回空洞的本质。

      藉由向根本上师祈祷及修上师相应法,对这位上师的大信心、虔敬心会生起。因为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你的根本上师就是领你成佛的唯一桥梁。因此,视自己的根本上师为真正的佛。你也许希望触摸他,不是出自欲望与贪爱,而是出自无偿的纯净虔敬挚爱。此外,这种感觉,并不是出自一种态度,觉得自己很特别、很神圣。如果你很纯净的修上师相应法,过了一些时候,你会看到一切显相为上师的显相,一切语音为上师的语音,以及一切思惟为自己根本上师的心意。也就是说,你所有的经验都被根本上师渗透。

      假如你的专注是在肉身品质上,而不是在佛殊胜、超越的那一面,最后当你的上师辞世时,这些品质会消失,而你的修行会瓦解。因此,培养与上师的正确关系,是培养甚深虔敬、信心与诚挚,以这种态度来从事闻思修,同时,尽力避免恶行。如此做,你会得到佛的真正加持。此外,你也会从佛自身得到加持。当你的修行有如此的鼓励与加持时,你会发现修行时不会疲累。

      如果你从很多上师处得到法与灌顶,那很好,只要你能够纯净的维护与他们之间的关系。否则的话,莲花生大士也无法帮助你。学生通常听法、受灌顶、得誓戒,并向根本上师问问题。但他们或者不记得答案,或者不用在修行上。这样又有什么益处?在西藏,传统上,上师向学生问问题来查看他们的经验、洞悉的程度,以及看他们在修法上有无走入岔路。佛法在西方国家才开始盛行,所以这个情形是颠倒的;学生通常测验上师,看他们的回答会有多好。

      这些是内在征相。单只要忆起根本上师,你的了悟会增加;外在显相以幻影呈现,内在意识无媒介、明空的显现,并且思惟干扰之流已断。

      外在显相飘然生起,看起来不是实体的。得到这些加持的结果是,一个人“止”的修持会增进,而且对空性洞悉的“观”也会增加。这会转化我们对显相的看法。通常,心是被概念所淹没的,但这儿它会减少,因为思惟变得比较稀少。

      这些是秘密征相。你梦到根本上师、他给你灌顶、传授佛法,而且你在放射和回收光华。

      我听到学生说,曾经亲见观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等,但是他们的心还是被心结所占据。也有人说,他在六个月内证得佛果,但后来失去这个境界。这个显示他们连心结的表面都还没有碰到。如此的声言,基本上是自大的表现,而自大是从妄念与愚痴而来。此处提及梦到根本上师,这是从转心四念的甚深修法而来。假如你在这些修法里有好的基础,然后向根本上师祈求,你会得到如此的外、内与密加持征相。

      这些是念诵百字明咒净化罪障的征相。你的身体会变得轻盈,你不太需要睡眠,你感觉安适,生起诚挚喜悦。而且梦中征相是淋浴、裸露身体、脓和血从身体渗出、拉肚子、呕吐东西及穿白衣。

      这些净化修法的结果是,你的身体变得轻盈,你梦到淋浴,水从身体流走。脓、血、呕吐等都是过去所犯的有害习性净化的征相。从体验上来说,你发现五毒减少,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会增加,而且慈悲心与对空性的洞悉的“观”可能会出现。金刚萨埵修法包括百字明咒,对这一生和来生会带来大益处。这个修法特别对身心或业力的疾病---过去的业力,有帮助。它有助于抵消转世入下道的因,也有助于制造转世入上道的情况与条件。如果这个法是以四对治力[60]来修的话,这些益处会出现。

      这些是以献坛城来完成累积功德的征相。感觉安适,感到愉快,即使不吃饭也不会饿,而且你的聪明才智在增加。梦中征相是日月生起,往高处走,在有花朵的原野中步行,一个好女子给予食物,照镜子等等。

      修持金刚萨埵法的结果是,你被净化,但还是需要累积功德,而这个是以献供坛城来完成。假如你在此修法上有大进步,你的聪明才智会像文殊菩萨般。献供的要义是,向皈依对象供出自己的身体、所有的财物,以及你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美德善行。要点是,抵销强大的执着攀缘,并以利他代替自我中心,这个修法的核心就是培养布施。

      这些是因为禅思无常,而解除贪执的征相。你会停止对五官诱惑的向往。只对此生的关怀之流会中断。你以轻柔、安适的心态而活。心的骚乱变得鲜明清楚。感觉什么事物都不重要,你会把眼光越来越集中在眼前。显相失去它们的光采。你的意识不执着于对象,且变得满足。再者,罪障与蒙蔽越来越微细、大精进热忱生起,不同的障碍会出现在身体、外在经验以及自心中。那些是禅修境生起的预兆,所以不要视它们为障碍。“能断派”行者[61]说,这是体验的征相;希杰行者[62]说,它是善行的表征;大圆满行者说,这是得到加持的征相;大手印行者说,这是体验之征相(暖相)。总而言之,这是恶习净化的征相。

      甚至有一些喇嘛会觉得,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认为:“如果我不在这儿,我的弟子与寺庙怎么办?”父母会有这种“不可缺少”的感觉,当他们认为:“没有我,我的孩子就无法生存。”在其间,上师走了、父母过去了,但轮回还在。孩子还活着。因此,他们事实上是“可缺少的”。“不可缺少”感基本上只是世间八法的表现,而且,除此生外是无意义的。好好的禅思无常后,会断掉只对此生的关怀。我们会确切的看到心里所生起的事物。会对世间八法或任何只针对此生活动,感到毫无意义。你会认清死亡与死亡之时是不确定的,不会以世俗方式来计划,会越来越集中心力于眼前。显相会失去光采。在净化过去有害习性的过程中,即使在正确修法时,暂时性的障碍也会生起。“能断派”行者称这个是体验的征相。大手印行者说,这个是体验之征相(暖相)---净化不良习性之印,与殊胜品质生起而来的暖相。

      殊胜根器的行者,也许只要心的自性被指出就够了。中等根器行者,会有“止”的生起,即使下根器行者也会体会瞬间寂静。

      对于一位有证悟的根本上师及一位高根器的弟子,也许弟子在心性被指出时,就能够立刻证悟。它也许是立即就发生。假如学生在过去世修了很多净化法,而现在已成熟到完全证悟的时候,这个就会发生。

      然后,这些是已经培养依相修“止”与依无相修“止”的征相。所有观念在原处平息,且注意力不管被导向何处都能住留。那就是“止”。此外,如果你在鲜明境中住留,这个就是无缺的“止”。如果你失去知觉,就像在无自觉的深睡中,这只是类似灭寂,是土拨鼠晓得如何修的那种“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心没有失去知觉,当心中没有记忆或思惟,你感觉无法动你的身体时,那就是“止”;这时不应该拉此人的手叫他起来。如果如此做,此人可能会死亡,并投胎沦为动物,或者失去意识,变得精神错乱。所以在他的耳边敲铃,在鼻子前烧香,洒水在他的脸上;这样会叫醒他,就像从睡眠中醒来。

      再次,把无思惟流动与无自觉称为大手印,只是中国一位比丘的观点(中译注:很久而久以前一位到西藏的禅僧的教法),而且并非佛法见解。

      我认识一位二十岁的护士,在修习“止”后失去自觉三年。好象她昏过去,而且在深睡中,没有任何自觉。最后她恢复心的明晰,但她已伤害自己很厉害。这个是不正确禅修的障碍。

      当心没有昏睡,但已失去自觉,这是“止”的一个缺点。那其实是某种昏迷之境,如果你大声的打扰此人,他也许会投胎为动物或陷入精神错乱境。在这种状况,必须靠近他的耳朵轻柔、悦耳的说话,或者轻轻的洒一些水在他的脸上。从前中国的一位比丘行者,教弟子目视空洞,或者让心不禅修空性而变空。这种修法可能会导致如此的问题。

      萨迦班智达说:八识的经验止住的“止”,是声闻乘灭寂的模仿,会导致转世为动物。

      只有当你执着于这个境界时,才会导致投胎为动物。如果你只是无执着的经历它,就可以发展为道上更深体验的一个因素。

      钩昌巴说:我认为抑制观念的“止”是,非佛教的修法。

      当杜松虔巴首先体验此时,他问达波。达波回答说:“哦,那是最糟的。小心不要陷入此状态中。”当拉噶阿塞只有修行五年时,他念诵一句禅修经验偈颂,这导致他掉入无自觉之“止”中一刹那之久。如果一个人把这个当成“止”的话,这是歧途,因为这只是“止”将生起的预兆。

      一次,一位旅客之子到外砍木材,他进到山洞里休息。当他以禅定姿势坐下时,他进入无自觉的昏迷“止”境中。他的同伴到处找他,但找不到,以为他迷途了。次年,一些旅客在那个地方扎营。其中一人说,这是他侄儿前一年迷失的地点。他们在那儿砍材时,发现男孩以正确禅定姿势禅坐。他们站在他面前叫他。他从昏迷状中醒来,并对其他人说:“你们要走了吗?”然后站起来。他的身体一点问题也没有。后来,他进入佛法之门,成为枚尼亚恭仁的成就者。

      在修这个法时,如果你在“止”的明晰经验上,有好的禅修训练的话,会有十种征相出现在你的视野中:(一)烟;(二)荧火;(三)海市蜃楼;(四)灯焰;(五)月亮;(六)太阳;(七)类似火光的东西;(八)圆球状;(九)光苞;(十)彩虹等。即使你闭上眼睛,还是能清楚的看到它们,而且你看到和经历到很多事物,包括众生、形象、声音、香臭、味道、触觉等。[63]

      《入楞伽经》说:藉匝精进“凡夫行静虑”[64]、“义分别静虑”[65]、“缘真如静虑”[66]、以及“真如善法静虑”[67],你会看到如日月形状的东西,如光和莲花、图案、虚空和火。这些不同的征相会带至非佛教之道,而且它们使你退转至声闻行者和缘觉佛的经验。当你不执着于那一切,什么显相都没有时,佛的圣手会平息它们,并抚摸你的头顶。这表示你是真正的跟随他。

      这个叙述列出三摩地的明确境界。“凡夫行静虑”是指色界与无色界的经验,它们是灵修不成熟的众生所经历的,这些众生不满于欲界粗俗的心结与苦痛,但他们还未走入解脱证悟之道。“义分别静虑”是指禅思色蕴就像泡沫、受蕴像水泡、想蕴像海市蜃楼、行蕴像芭蕉树、识蕴像幻影。“缘真如静虑”是一地至十地菩萨所体验的禅修阶段。他们的禅修集中在实相上。

      任何这些征相的出现,本身不是问题,但如果我们执着,这就成为问题,而且会替自己的修行制造阻碍。

      再次,要点是不要执着于来自禅修上的任何状况或体验。但请注意,放下执着不是变成昏迷、呆滞。

      任何美好景象出现时,它们是“止”的次要征相,不是真正的禅修。然后第一个心境生起。

    《热纳曲搭问句经》说:善男子,这个像猴子和风般无中止的迅速流动、像水流与油灯的火焰、无身体而可以游动到很远、思索事物并以六种感官(六根)为体验的基础、能知晓他人之心念,是专一稳定、无散失、无分心专一的住留在“止”中,这就是心之稳定。

      帝洛巴说:最初的修行就像峡谷的河流。

      张仁波切说:当第一个心境出现时,会有不断的观念流出,像大鹅卵石滚下险峻的山坡,而且你感到无法禅修。观念流出的数量感,即是些微稳定的意识。在得到任何稳定前,普通观念是流出的,虽然它们不停的涌出,但未被认出。

      在这个阶段里,你不但会感到你无法禅修,你根本不想禅修。当你觉察到自心被概念淹没的程度时,你的意识已变得些微平静。那是进步的征相。

      《了义海》和《成道者口传承》两书都说:最初好象心已完全稳定的专注在禅修对象上,但那只是开始。然后,一点一滴的,好像比以前有更多的思惟,但事实上,不是的。直到目前,因为没有禅修,你在思惟生起时不会觉察到它们的出现。现在,心歇于等引,你会藉着清明的觉识而注意到它们。不要阻挡各种思惟,就让它们去吧!不要跟随它们。认清思惟生起的数量、程度,不要被拉入它们的逆流里。在不需要更改禅课下,假如禅修之流不断,且你的觉识好像在滚滚而流,这就是第一个心境,这就像在险峻山边流下的溪流。但这不像汹涌溪流从险峻山坡卷走,和进入一个狭窄的裂缝中。反之,这个就像无阻碍的观察。

      最初,虽然心好像看起来已经完全的稳定,其实只有些微的程度而已,因为心是使劲的收紧的缘故。当你最初开始觉察到自心生起的思惟数量、程度时,你也许会因为这些心的混乱,而认为自己已经疯了!但事实上,如此的概念一直都在,而你只是未曾觉察到它们。再次,这是进步的征相。概念的暗流把你拉入它们的逆流中,就像旋涡一样。认出这些思惟的全面出现,但不要跟随它们。渐渐的,你将会在这些思惟生起的刹那,认出它们。

      在你禅修时,假如你注意到大量的思想生起,并被它们带走的话,那是错误的修法,不是真正的在修“止”。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假如你像一个游客只是站在旁边用照相机来观看,你会发现到,这些思惟是不会伤害或帮助你的。它们只是生起后又离去。无阻碍的观看它们。当你可以如此做的话,你已经有一点点的稳定。小心不要像游客一样,一件一件事物都在观看后,就执着于它们:“哦,这个很美丽。哦,这个更美丽。”假如你是这样禅修,你会走入岔路。相反的,无任何的偏袒,只是注意思惟的生起与离去,并观看它们的空性。

      帝洛巴说:在中间时,它像恒河般慢慢的流。

      张仁波切说:然后它就像一个轻缓流动之河。意识是慢的,而且只有少数的思惟。

      这个的意思在《了义海》和《成道者口传承》里都有叙述:藉着前述的方法来观察与修行,观念会减少,而且你会进入无概念境中。偶尔,即使孤立的思惟会生起一会儿,不会持续,但会像掉到热石头上的雪片般消失。任何思惟涌出时,会被看到和认出,而且你的禅修之流是平静的。当它是如此时,这就称做中等心境,就像大河慢慢流下。但不是从很远处看,无法看清它是如何流动。相反的,是在原处就看得到。

      此无概念境不只是无思想:当思想生起时,你认清它们的空性。它们是同时生起与释放的。

      概念是如何的自然释放?我们曾经有无数的思想,它们都已经自然的释放。但是于其间,在无数已生起和释放的思惟中,我们只认出和注意到非常少量的思惟。在这个大量的概念里,有微细思惟是我们没有认出的。它们是在我们的不知不觉下自生、自解,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辨别力,认出它们的生起与离去。在禅修过程时,一旦你学会无任何渴望来觉察这些思惟时,你会开始看到这个过程。以你自己的体验,来查明这个是如何发生的。

      佛法上师口传说:“在此时,第二个感受是像在峡谷中顺势而下的溪流。”有时它相当平静,有时它澎湃得涌出。分心时就放松与观察它。静止时稍微专注,并在那个境界中歇息。这个好像出现在很多人身上。

      尊贵的促拉程哇说:再次,专一的把心回收至“真如”中,最重要的是,内在瓦解并放松,好像你在筋疲力尽后歇息。不期望禅修成功或不惧怕不成功,以宽阔态度轻歇在禅定姿势中,并以不动的注视住留。这会导致思惟轻轻平息。当身心都被恬静、轻柔、安详与放松的舒适渗透时,且身交媾无不舒适感,即使当你暂停禅修,心不会沉浸于外在活动,而是住留在乐与明灿之流。所有你的身语意自然会变得轻柔、平静与松弛;而且此时你不会被心结的细小烦恼所伤害。在你的五官经验中,会生起很多前所未有的显相。最好的心境,据说是像大河的轻缓流动,这就是“止”的中间阶段。

      假如你在印度住过,你也许会曾经看到男人背着又大又重的担子。当终于可以放下担子时,他们往后靠,眼睛迅即往上滚动,然后就睡着了。在这个禅修法里,以那个方式放松、无执着,但不要失去觉照。无希望,无恐惧,以不动的注视,歇在禅定姿势里。结果,思惟会轻轻的平息。

      假如你的禅定姿势很不舒服,也许你需要一个更舒服的姿势,或一个特别的椅子。在正式禅课后,保持禅修时的觉识非常重要。不要突然起身,立刻开始做别的事情。这个修法的征相是安详、松弛与稳定。

      帝洛巴说:最后的心境出现,就像河流如母子相会般的汇合。

      张仁波切说:然后意识稳定、不动的住留,就像汪洋深处般。

      汪洋表面也许相当汹涌澎湃,但海洋深处是静止与安宁的,就像第三个禅修境。那个境界,也可以比喻为太阳与它的光线:光线的强度与能量不一定,但是太阳的性质是稳定的。

      《了义海》和《成道者口传承》都说:藉着前面的方式修行,粗和微细的观念之流会切断,而且你在无概念境中平静的住留。你没有身体舒畅的感受或身体的存在感。你不会感受到呼吸的进出或持住。心自然的感受乐、明灿和无概念。甚至在禅修境后,如果你不特别留意它的话,你不会感到时间的流过。即使在你不禅修时,心不会散失,禅修境自然的生起,因此你看起来好像心不在焉。由于清晰的因素,会有无体积的明亮感,好像在透明无云的天空中。这是最后的心境,像不动摇的汪洋。它不像晚间的汪洋,而是白天的。

      那些境界就是静虑的主要修法,所以在持续一段时期后,神通能力等生起,它们支援真相的光景。

      不要刻意切断概念之流。相反的,让思惟自然的解散,就像空中的云消失般。没有人毁灭它们,它们只是自己消散。紧接而来的平静,也是自然的生起,而不是从强烈阻挡思惟而来的。

      在这个禅修境中,心不呼吸,而且当心自然的感受乐、明灿与无概念时,这个是自发的而不是人为的。执着于这个乐的业果是,会导致转世入无色界。如果你不执着,它们只是自然自发的生起。有时一个品质会比另一个更明显,但只要无执着就没有问题。

      在禅修境后,你不是真正的心不在焉,虽然你好像如此---“不具体积”,[68]意指无三度空间。

      晚间的汪洋让人有开阔感,但无明晰,所以这个最后的心境,就像白天的汪洋,又开阔,又明灿。

      这个禅修境的结果,是不同种类的神通能力等会生起。例如,你会知道一张纸条的内容,即使你没看过它。或者,你可能会预知某人会来拜访。如果得到这种能力,你认为自己很特别,这会逐渐损坏你的修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你亲见佛陀,而你不执着于那个经验的话,你的神通能力会变得更加清晰与清楚。

      尊贵的促拉哇说:单只要如此专一无分心的修行,身体会感到舒适,心会明晰、无思惟,会感觉外在状况不能伤害你,并且你不会感到日夜的流逝。你感到显现的心结已抑制,不会生起,而且很多可见的品质会生起,如微细的光景神通。那是称为最后的心境,它像汪洋般不动摇;这即是“止”,因此是佛教非佛教、苯教、小乘与大乘共通的。那个禅修不是大手印。

      一旦你达到这个禅修境,你不会感受到时间的过迁,除非你刻意留意它。例如,卓千仁波切是一位非常高的禅修者,有一天他来到某人家中拜访时,没有人看到他,所以他就在屋子外待了一晚,直到第二天,别人看到他为止。当人们最后注意到他时,他正在禅修,他们拍他的肩膀,他从三摩地中起来问:“哦,是喝茶的时候吗?”他没有时间过迁感,只是住留在等引中。实际上,他已远超过只是“止”的成就,他也许已经到达大圆满的最高境,名为“融入法性”(法性穷尽)。至少,他已到达“最高觉识”(明量进诣)境,这也是大圆满修法“顿超”里很高的境界。

      在以上所提到的禅修境中,显现的心结已抑制,而且它们不会生起。但是假如在你达到此阶段时,你就恭喜自己,认为已经证悟以大手印境的话,停下来别这么想吧。

      伟大的让炯多杰说:未被善巧方便法门渗透的善行,只是成就欲界天神的善行而已。甚至乐和明灿的静虑,也只会导致转世为色界天神。没有认知的无概念,导致你入歧途,而且会转世为长寿神。即使你了悟一切现象就如虚空,那只是对无限虚空的感受而已。即使观察心性就如虚空,这只会导致你误入无限意识境。无“我”与空无境是轮回的最高峰,那是非存在和非不存在之境。啊呀,你们这些智者,不要期待三界的混淆为真相。

      以上每一个叙述都是指有执着的禅修境。如果它们是无执着的生起,就不会有不利的结果。

      尊贵的帕摩竹巴说:如果你到一位佛法上师跟前,并修习任何他的教导,你的身心会充满喜乐。假如你是以渴望与执着来修行,这会导致你误入歧途,诞生在欲界。

      也许会有如虚空般的明灿与清澈,像外在、内在月亮的显相,不管你的眼睛是开着还是闭着。如果你是以渴望和贪执来修行,这会导致你走入歧途,诞生在色界。

      也许连微细的观念都没有,不管你注视的是往外,还是往内,而且你也许会视此为非物质的法身。假如你是以喜欢与厌恶来培养这个经验,这会导致你误入歧途,诞生在无色界。

      即使你不以渴望乐、明灿与无概念来禅修,你也许还是一位声闻行者或一位缘觉佛。

      你的喇嘛或上师也许是一位圣人,你所修的佛法也许是纯净的,你也许是会有非常好的体验,但你如果是以渴望和贪爱,来攀缘与执着与它们的话,你就是走入岔路。

      寂天恭波主说:乐、明灿与无概念是禅修的过失。

      珈哇却丁哇说:假如你不了悟自心为无生的话,在心放松时禅修,即是“止”,并且专注时禅修也是“止”。把它留在无结构中,它还是有结构。

      禅修心为存在,即是真实永存的见地(常见),禅修它为不存在即是虚无的见地(断见)。假如你禅修它为心,那是唯识之论[69]。假如你禅修它为中道,那是二元相对。甚至乐、明灿与无概念的培养也是一个过失,因为是被观念所遮盖。

      即使连甚深方便法门的体验,也包含世间三摩地。不同的心结与观念是转世入轮回的三界之因。

      任何时候,即使有很细微的执着,心就会变得有结构。假如你坐下,并有意的把心留在无构造中,你的心还是有概念修饰与掺杂。你也许会反对西藏喇嘛传授禅修时的特别姿势等。这些是错的吗?只要你还在道上,这些方法是有用的。此外,当你还在道上,从事辨别轮回与涅槃,以及区分身语意的修法,会有大益处。但目前这个修法是针对无修饰的心性之本质。如果你把它当作心来禅修,你就是在修瑜伽哲理见[70]。如果你用中观的见地来禅修,但你是以执着修持的话,你会掉入二元相对里。

      那么该做什么?珍贵的冈波巴说:谈到静止与了悟,不要强调静止,因为在你晕倒、喝醉与深睡时,静止也会出现,而这个不是了悟。

      那么,“止”是否是个该回避的坏东西?一点也不是,因为它是大手印体验的根基与基础。

      《阿难教导入胎门经》说:一个没有等引之心的人,不会消除罪障。

      《大菩萨藏经》说:舍利弗,静虑的圆行是在什么之先?它是在心的了悟之前。

      《成道者口传承》说:当那三个心境已经生起时[71],你在自己本性指出时就会认出它。你会尝到它,而且你会了断观念加诸。如在它们未生起前就指出的话,你的修行会因为期望它们的出现,而误入歧途。此外,第一个心境是无法导致任何一点的解脱。假如连最起码的中等心境都还未生起的话,就无法能领受如此教导。

      中等或最后心境要确切已生起才能受到(觉识本性)的任何指导。在“观”的介绍后禅修,你专一的在此途径上修持。一些竺传承的行者,包括密庞佩玛卡尔波主,说上、中、下的专注只能算“止”。然后藉着寻找心和被介绍有洞察力的“观”,无概念营造的了悟将会生起。如此,你不可能只受到一个月的教导就被介绍“观”。现今,有很多人在禅修六、七年后,还是没有超越中等程度的专注。假如你在此时死亡,你连“观”的指导都没有得到,因此你并没有进入此修法。直到殊胜专注一境(心一境性)已生起,才被介绍“观”,这是属于卡当蘭任传承的经典乘教法。

      那不是大手印与大圆满的传承。在《瑜伽四部教导》[72]里,无比的达波传授特别禅修指导法,这与吉天颂恭、张仁波切、珈瑞的见解,以及杨恭巴的经验是一致的。在四种瑜伽(相应)(英译:contemplation 梵:yoga 藏:rnalbyor)中,在观念不停散失的境界中,歇于无概念的稳定里,这就像汪洋里不动摇的平静。所有的卡当行,也视它为禅修法。如果一个人精通此法,因而会不渴望如此稳定的三摩地;如果修行是被智慧的精华所渗透,专注一境的禅修会生起。“瑜伽”结合方便与智慧,或“止”与“观”,所以那些瑜伽会自然的合一。那即是“瑜伽”。

      属于早期翻译的《不可思议神秘本续》,以及后期翻译的《阿里卡理大河流本续》说:藉着狮子“瑜伽”的尊严三摩地,意识因专注一境不动而澄清;而且一个人只是以自生的原本智而觉证。以坚定的耐心,恶道轮回之苦会除去。

      杨恭巴说:首先是住留于一境的专注一境“瑜伽”,而且住留于此的三摩地只是“止”。此处的“瑜伽”必须是“止”和“观”的合一。微细和粗的思惟就在原处平息。然后“观”的体验即是:无概念意识会生起,它确认心之明空性质,就如透明虚空般鲜明的现前。

       “止”和“观”合一的禅修,即是禅修得好时之无概念意识。住留在光亮、鲜明、无媒介、乐与明灿境中,即是看到乐和明灿的本质。有时当你禅修时,这个也许不会出现;有时当你不禅修时,它也许会出现。这是因为没有精通三摩地,就如一位生手工匠,因为不够专注而疏忽大意。

      大手印禅修从此处开始。这是需要一位有经验的佛法上师指出的,而且据说禅修境从此处生起。

      《大教导》说:小程度的专注一境是,当显现的思惟散失中止时,心住留于无修饰的等引中。进入乐、明灿与无概念境后,注意力专注一境的维持着。

      因为还没有精通三摩地,有时禅修时它不会出现;有时即使不在禅修,它也会出现。有时有明灿,有时不会有。在此时期,了悟还未得,并且“大确认”意识还未生起。但这个可以带出清晰、开始开启原本智,而且这个只是道途的起始。这些专注一境的体验(心一境性),就如看到阴历第一天的新月。

      把心留在无修饰状态里,它会在鲜明喜悦中住留,因此你希望它不会消融。但即使你不把它消融,它还是会消融,而且真正的禅修未现起。不阻挡思惟,认清所有生起的思惟都缺乏自性,并且确切的肯定此点。

      想抓住此鲜明乐境是很自然的,但假如你试着抓住它,这会妨碍你自己的进步。你需要放掉它,因为这只是修法里的一个阶段。你如何修此阶段,在不阻挡思惟下让更多了悟生起?在此时,认明思惟的生起、释放,以及同时生起与释放。

      当你只有微小程度的专注一境时,你也许会认出明灿、空性与乐感之心。当思惟从那个境界生起时,它们自然的消解,并且会生起一个理念上的肯定,认为这就是禅定。会对继之显相有实质感;因此会视大部分愉快显相为实质存在。藉由执着于这样的观念:“这个即是空性与心的显相。”你的梦会多一点清晰,但不会有其他的进步。

      只要你还有执着的倾向,当不同的愉快显相生起时,你会把它们执着为真实存在。这个过失会妨碍修行上的进步。一旦你持续执着于这些事物,你得到的唯一益处是,你的梦会变得比较清楚。

      在进入等引时,认为禅修境有时不会生起,也许会有很多喜乐与波动,而且虔敬、净观与慈悲心可能会增加。

      有时禅修境会生起,有时不会。坐下禅修时不要期待等引会生起。要知道有时候它并不会出现,但无论如何,继续修持,你的禅修会不稳定,不同的品质也许会出现,让它们无执着、无固定处的生起。

      珈王却杰说:此处解释的“专注一境”是,妄想杂念已平息的专注一境稳定。

      离于概念营造的专注一境,即是当名相营造生起时,不将它视为对象。

      这个是“一味”的专注一境之体验:至于无概念、乐与明灿这些品质,这三种感受会融入一味中。

      专注一境的无禅修,即是在此境中达到稳定,并日夜住留在其内。

      有关这些公开传法,解释到此就够了。在此传承里,针对这个“专注一境”,“止”是最重要的,但不是只靠“止”而已。假如“止”不是与“观”合一,它就不能算在四种“瑜伽”里。根据一般白教传承,包括足尔芒白教,当一个人只是被介绍这一样而已,这个会导致更进一步无分别的修法。即使一个人晓得它们之间的差别,他也许不知道如何去表达,所以很难区分。

      “止”会有缺陷,但你一旦受过“观”的教导,就不会产生易犯的错误。你以专注开始,然后进入大手印之道。因此,不要放弃修习。你不需要依赖任何其他事物来增进你的修行,只要虔敬与祈祷就够了。没有必要向别人询问,或从事任何的修饰,因为以强烈虔敬心祈祷,你的根本上师将会融入你身。藉着观察心,任何思惟的生起都不会有障碍或缺点。毋须再受到指导。藉着虔敬力而来的实证,从次第与道途上前进,即是金刚亥母赐予钩昌巴的虔敬大手印。

      单只是得到最要义的教导,我们就可以从开始禅修,进步到真正的证悟。但即使你禅修了悟相当好,假如你没有对此题材完整的研读为后盾,你很难对本上师表达自己的证悟。

      一旦你熟悉“观”---也就是说,不只是听法,而是有实证---你就能免于禅修的过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11-29 15:05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