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039|回复: 2

弘一大师法语数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主题

3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587
发表于 2006-12-30 18: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gsm5566 于 2015-2-3 22:39 编辑

<br>
<TABLE height=323 width=152 border=0>
<TR>
<TD width=82 height=317><IMG src="http://www&#46;fjdh&#46;com/booklib/wenji/hongyi/images/left&#46;gif"></TD>
<TD width=234 height=317><IMG src="http://www&#46;fjdh&#46;com/booklib/wenji/hongyi/images/hyx&#46;jpg"></TD>
<TD width=86 height=317><IMG src="http://www&#46;fjdh&#46;com/booklib/wenji/hongyi/images/right&#46;gif"></TD></TR></TABLE>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0%"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P><FONT face=黑体 size=5>改过实验谈</FONT></P></TD></TR>
<TR>
<TD class=td2 align=left>
<P>  改过实验谈<br>  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着新衣,口言恭贺新喜、新年大吉等。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人贴新春联、着新衣等以为新乎?曰:不然。我等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但‘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今且就余五十年来修省改过所实验者,略举数端为诸君言之。<br>  余于讲说之前,有须预陈者,即是以下所引诸书,虽多出于儒书,而实合于佛法。因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以下分为总论别示二门。<br>  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br>  1、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皈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br>  2、省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br>  3、改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br>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 <br>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日:‘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br>  2、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br>  3、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br>  4、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br>  5、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br>  6、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br>  7、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br>  8、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br>  9、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br>  10、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br>  因限于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预贺者也。<br>  常人于新年时,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贺其将得名利。余此次于新年时,与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贺诸君将能真实改过不久将为贤为圣;不久决定往生极乐,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众生耳。<br>
<HR color=#808080 noShade SIZE=1>
<P>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三年一月二十六日(农历春节)在厦门妙释寺讲 </P></TD></TR></TABLE></P>
<P>===================================================================</P>
<P>&#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46;</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0%"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P><FONT face=黑体 size=5>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FONT></P></TD></TR>
<TR>
<TD class=td2 align=left>
<P><br>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br>  养正院从开办到现在,已是一年多了。外面的名誉很好,这因为由瑞金法师主办,又得各位法师热心爱护,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br>  我这次到厦门,得来这里参观,心里非常欢喜。各方面的布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扫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在别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br>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承诸位写一封信来,——各人都签了名,慰问我的病状;并且又承诸位念佛七天,代我忏悔,还有像这样别的事,都使我感激万分!<br>  再过几个月,我就要到鼓浪屿日光岩去方便闭关了。时期大约颇长久,怕不能时时会到,所以特地发心来和诸位叙谈叙谈。<br>  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br>  一、惜福<br>  ‘惜’是爱惜,‘福’是福气。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br>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的说:<br>  ‘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br>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着这样的习惯。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着哩!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br>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br>  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别人问他:<br>  ‘法师!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他说:<br>  ‘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br>  他老人家——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br>  ‘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你得把它吃光!’<br>  诸位!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br>  二、习劳<br>  ‘习’是练习,‘劳’是劳动。现在讲讲习劳的事情:<br>  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现在我且讲讲佛的劳动的故事:<br>  所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平常人想起来,佛在世时,总以为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着,佛自己不必做什么;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来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帮扫,不一时,把地扫得十分清洁。佛看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br>  ‘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46;&#46;&#46;&#46;&#46;&#46;’<br>  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吸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br>  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br>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br>  ‘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那弟子说:<br>  ‘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佛听了这话,就说:<br>  ‘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br>  就将那病弟子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清清楚楚,然后扶他上床。由此可见,佛是怎样的习劳了。佛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着享福。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br>  现在我再说两桩事情,给大家听听:弥陀经中载着的一位大弟子——阿冕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着做。<br>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着:<br>  ‘谁能替我穿针呀!’<br>  佛听了立刻答应说:<br>  ‘我来替你穿。’<br>  以上所举的例,都足证明佛是常常劳动的。我盼望诸位,也当以佛为模范,凡事自己动手去做,不可依赖别人。<br>  三、持戒<br>  ‘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br>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至于吃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吃为是。<br>  四、自尊<br>  ‘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怎样尊重自己呢?就是自己时时想着: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又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这就是自尊。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br>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一个小和尚,一切不妨随便些,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br>  诸位如果作这样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的,那做事就随随便便,甚至自暴自弃,走到堕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险的么?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不可不高啊!<br>  我还有一句话,要向大家说,我们现在依佛出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就以剃发、披袈裟的形式而论,也是人天师表,国王和诸天人来礼拜,我们都可端坐而受。你们知道这道理么?自今以后,就当尊重自己,万万不可随便了。<br>  以上四项,是出家人最当注意的,别的我也不多说了。我不久就要闭关,不能和诸位时常在一块儿谈话,这是很抱歉的。但我还想在关内讲讲律,每星期约讲三四次,诸位碰到例假,不妨来听听!今天得和诸位见面,我非常高兴。我只希望诸位把我所讲的四项,牢记在心,作为永久的纪念!时间讲得很久了,费诸位的神,抱歉!抱歉!<br>
<HR color=#808080 noShade SIZE=1>
<P>  本文系弘一法师一九三六年二月在厦门南普陀寺佛教养正院开学日讲 </P></TD></TR></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0 18:16:57编辑过]


   じ じ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主题

3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58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18: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sm5566 于 2015-2-3 22:39 编辑

<br>
<P>                                                                    </P>
<P><b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0%\"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P>劝人听钟念佛文</P></TD></TR>
<TR>
<TD class=td2 align=left>
<P><br>  劝人听钟念佛文<br>  近有人新发明听钟念佛之法,至为奇妙。今略述其方法如下,修净业者,幸试用之;并希以是广为传播焉。<br>  凡座钟挂钟行动之时,若细听之,作叮当叮当之响(叮字响重,当字响轻)。即依此叮当叮当四字,设想作阿弥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字为‘南无’,第一当字为‘阿弥’,第二叮字为‘陀’,第二当字为‘佛’。亦止用叮当叮当四字而成之也。又倘以其转太速,而欲迟缓者。可加一倍,用叮当叮当叮当叮当八字,假想作阿弥陀佛四字,即是每一叮当为一字也。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叮当为‘南无’,第二叮当为‘阿弥’,第三叮当为‘陀’,第四叮当为‘佛’也。绘图如下:<br>   <br>
<DIV align=center>
<CENTER>
<TABLE cellSpacing=0 borderColorDark=#f0f4f2 cellPadding=2 width=400 borderColorLight=#c2d3ca border=1>
<TR>
<TD width=92> </TD>
<TD width=252>四字佛</TD>
<TD width=238>六字佛</TD></TR>
<TR>
<TD width=92 rowSpan=3>普通念法</TD>
<TD width=252>丁 当 丁 当</TD>
<TD width=238>丁  当  丁 当</TD></TR>
<TR>
<TD width=252>┃ ┃ ┃ ┃</TD>
<TD width=238>┃  ┃  ┃ ┃</TD></TR>
<TR>
<TD width=252>阿 弥 陀 佛</TD>
<TD width=238>南无 阿弥  陀 佛</TD></TR>
<TR>
<TD width=92 rowSpan=3>迟缓念法</TD>
<TD width=252>丁当 丁当 丁当 丁当 </TD>
<TD width=238>丁当 丁当 丁当 丁当</TD></TR>
<TR>
<TD width=252>┃  ┃  ┃  ┃</TD>
<TD width=238>┃┃ ┃┃  ┃  ┃</TD></TR>
<TR>
<TD width=252>阿  弥  陀  佛</TD>
<TD width=238>南无 阿弥  陀  佛</TD></TR></TABLE>   <br>
<DIV align=left>  所用之钟,宜择叮当叮当速度调匀者用之。又欲其音响轻微者,可以布类覆于其上。(如昼间欲其响大者,将布撤去。夜间欲其音响轻者,将布覆上。)<br>  初学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记数,最易懈怠间断。若以此钟时常随身,倘有间断,一闻钟响,即可警觉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闹,若摄心念佛,殊为不易。今以此钟置于身旁,用耳专听钟响,其他喧闹之声,自可不至扰乱其耳也。又听钟工夫能纯熟者,则叮当叮当之响,即是阿弥陀佛之声。钟响佛声,无二无别。钟响则佛声常现矣。<br>  普陀印光法师“覆永嘉论月律师函”云:‘凡夫之心,不能无依,而娑婆耳根最利。听自念佛之音亦亲切。但初机未熟,久或昏沉,故听钟念之,最为有益也。’<br>  注:此文原载世界居士林林刊第十七期,题上有‘论月大师’四字。‘论月’即老人别署。老人盛倡此法,而阅者不多,谨录于此。<br></DIV></CENTER></DIV>
<HR color=#808080 noShade SIZE=1>
<P>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二七年春于杭州吴山常寂光寺讲 </P></TD></TR>
<TR>
<TD align=right><br></TD></TR></TABLE></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0 18:16:08编辑过]


   ╢ ╢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http://www.xuanhuafb.com/bbs/images/logo.gif http://www.xuanhuafb.com/bbs/index.asp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25

主题

36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587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0 1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sm5566 于 2015-2-3 22:39 编辑

<br>
<P><br><FONT color=#ff0000>想要<FONT color=#0909f7>多利益</FONT>超度亡灵或<<FONT color=#000000>保病荐亡></FONT>的请看看弘一大师文中的开示</FONT></P>
<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2 width=\"90%\"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P>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P></TD></TR>
<TR>
<TD class=td2 align=left>
<P><br>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br>  今日万寿禅寺念佛堂开堂,余得参末席,深为荣幸。近十数年来,闽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为憾事。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师发愿创建,开闽南风气之先。大众欢喜,叹为希有。本妙法师英年好学,亲近兴慈法主讲席已历多载。于天台教义及净土法门悉能贯通。故今本其所学,建念佛堂弘扬净土,可谓法门之龙象,僧中之芬陀矣。<br>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而欲如法进行,维持永久,胥赖护法诸居士有以匡辅而助理之。<br>  考江浙念佛堂规则,约分二端。一为长年念佛,二为临时念佛。<br>  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br>  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br>  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援犹可为也。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br>  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今略引之。与徐蔚如书云:<br>  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何但丧期。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惟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余决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br>  又复黄涵之书,数通中,皆言及此。文云:<br>  <FONT color=#0000ff>至于保病荐亡,</FONT>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余与知友言,皆令念佛。以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何以故?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人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又云: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闻无不获益也。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br>  又复周孟由昆弟书云:<br>  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又云:请僧念七七佛甚好。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br>  统观以上印光老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又云念经拜忏做水陆等事皆属场面。又云徒作虚套。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诰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厦门泉州诸居士,皈依印光老法师者甚众。惟望懔遵师训,努力劝导诸亲友等,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闽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闽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幸各勉旃!<br><br>
<HR color=#808080 noShade SIZE=1>
<P>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四年九月于厦门万寿岩念佛堂所讲 </P></TD></TR>
<TR>
<TD align=right><br></TD></TR></TABLE></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0 22:01:53编辑过]


   ㄢ ㄢ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http://www.xuanhuafb.com/bbs/images/logo.gif http://www.xuanhuafb.com/bbs/index.asp 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5-2-24 18:07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